废旧农膜保护农业生态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农村废旧农膜污染的实际调查,揭示农膜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现状,呼吁全社会重视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关键词:农村废旧农膜污染调查治理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陇南市武都区山地面积约占本区面积的四分之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废旧农膜保护农业生态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废旧农膜保护农业生态论文 篇1:

辽宁省废旧农膜回收与利用典型模式及政策建议

摘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是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深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总结和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持续推广的废旧农膜回利用模式是持续高效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关键。基于辽宁省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概述了辽宁各地总结形成的2种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典型技术模式,并针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中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典型模式

农业生产上所使用的农膜是时代科技的产物。曾几何时,农膜给我们带来的是“增温保墒”“增产增收”“抑草驱虫”等正向的益处,但随着农膜使用量的连年增长,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农膜高使用率低回收率,农膜被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里、路旁树梢上,到处可见五颜六色的塑料垃圾,成为了农村“白色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大量废旧农膜存留于农田土壤中,对耕地土壤及周边生境中残留的废旧农膜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局部用膜量较大地区,已成为农业生产和产地环境污染治理負担。世易时移,曾经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改变的农膜,现在也被纳入了污染源治理的列表中,面临更加迫切的治理和回收再利用需求。辽宁省是地膜用量较大的区域之一,地膜覆盖面积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地膜应用范围及面积也在逐年扩大,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模式,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典型模式

1.1 “购、覆、收三统一”技术模式

为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力争实现废旧农膜基本全面回收利用,锦州市在地膜使用与回收环节,充分利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探索总结了统一购膜、统一覆膜、统一收膜三统一典型技术模式。统一购膜是指新型经营主体或村集体统一招标采购地膜,确保地膜厚度、抗拉伸强度、耐候期等符合质量标准,避免地膜太薄导致残膜碎片难以回收,同时也降低了地膜购置成本。统一覆膜是指充分利用专业团队、专用农机具实行机械化覆膜作业,使覆膜作业各个环节更加高效规范,降低劳动强度。统一收膜是指运用残膜回收机械清理回收田间残留的地膜,杜绝废旧地膜弃留在田间地头或随意丢弃。残膜离田后,由废旧农膜定点回收站按市价对已分离残茬、土块等的废旧地膜进行回收再利用;对于无法回收再利用的,纳入农村垃圾收集系统集中进行填埋或垃圾发电等能源化处理。辽宁省“购、覆、收三统一”技术模式始于义县九道岭镇石佛寺村探索实践并逐步推广试用。目前,锦州市已在其所辖内各农业县(市、区)“购、覆、收三统一”技术模式进大面积推广应用,2020年义县约2.5万亩覆膜耕地采用该技术模式进行废旧地膜回收,约占义县总覆膜面积的57.47%。

1.2 “管、控、治三步走”技术模式

大连市从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全链条中探索实践“源头监管、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即“管、控、治”三步走技术,较好的推动了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其中,源头监管是指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多部门联合开展《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2017)贯彻执行情况专项监督检查,实行常态化联合执法,重点监督指导农膜生产企业原辅材料采购、出厂产品检验、生产销售台账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确保未达标农膜不出厂、不进店、不入田,从源头上减少农膜残留污染。

过程控制是指大连市从要求各县、乡、村自下而上逐级建立完善农膜销售、使用、回收工作台账,实行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溯源机制;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废旧农膜回收主题报道,积极倡导和践行“谁生产、谁回收”“谁销售、谁回收”和“谁使用、谁回收”理念,增强农膜生产企业、农资经营者、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户等责任者废旧农膜回收自觉性和主动性,鼓励农膜使用者承担废旧农膜归集回收的主体责任,及时将废旧农膜捡拾归集整理、运送至指定回收网点。

末端治理是指大连市以所辖庄河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和金普新区等4个废旧农膜回收试点,探索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络体系长效机制建设,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回收网络体系。县级层面,在4个试点县分别建立1个具有固定存储场所、归集整理能力的中心回收站,回收业务可覆盖实施区域内所有乡镇、村屯;乡镇级层面,在各乡镇分别扶持建设1个具有废旧农膜临时集中堆放场所的回收点;村屯层面,各行政村具体负责监督指导辖区内农户或者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时捡拾清理田间地头、村庄周边等地的废旧农膜。同时,在春耕、秋收废旧农膜回收窗口期,大连市要求乡镇农业农村部门统一组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权属责任,以取整村推进、划片回收等方式开展废弃农膜回收与处置工作。市级层面,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合作社或个人送交至回收点的废旧农膜以1元/kg的价格进行回收;同时,各回收点还探索开展了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兑换等值优惠券、兑换农资产品和兑换生活用品等特点鲜明、形式多样的废旧农膜回收归集方式,提升农户回收农膜的积极性。对于已回收的废旧农膜,由县级中心回收站统一送交至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进行分类处置,适于再利用的废旧农膜进行造粒再利用,不适于再利用的废旧农膜二次转运至固废处理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置或垃圾发电场进行能源化再利用。

2 政策建议

2.1 强化全程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国家和地方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顶层设计,树立法治思维和统筹思维,建立健全全程监管体系,从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和再利用等各环节履行监管责任,依法加强对废旧农膜防治全过程监管。在符合条件的地区,鼓励实施防治废旧农膜污染联合专项执法,从源头上杜绝脱标地膜生产出厂、进入市场、铺进农田,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在必要时,要对废旧农膜污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危害的典型违法案件严惩重罚,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并在媒体上进行曝光,以起到警示作用。

2.2 推进源头减量,关注末端治理

在水热资源较丰富地区,鼓励开展区域主要农作物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估,推进覆膜技术的适度合理应用,降低地膜覆盖依赖度,减少地膜使用量;在水热资源欠缺地区,示范推广无膜浅埋滴灌、一膜两用、一膜多用、机械化育苗移栽、种植结构调整、改进覆盖方式等减量技术,提高地膜使用效率,降低地膜使用强度;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使用生物可降解农膜,支持改进全生物降解地膜机械化作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生物降解地膜组成材料、生产工艺等技术改进,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加强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

2.3 完善财税政策,强化监督考核

以“人居环境整治奖补资金”“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为依托,制定差异化财税政策,通过财政性补贴、产业基金、税费减免等经济手段,引导资金投资废旧农膜回收方向,完善制定长期稳定的财政补贴政策,着力推进废旧地膜回收长效机制建设,采用“先建后补”等方式扶持回收利用企业建设,推广“交旧领新”、“以旧换新”等模式,将农膜回收与农业各类补贴挂钩,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膜回收工作。提高地膜回收机具补贴比例,实现应收尽收;全链条治理不达标膜,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调整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等涉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考核策略,将回收环节中涉及的农业农村部门具体考核任务调整为废旧农膜离田率、残留零增长指标、将再利用环节中涉及的生态环境、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的具体考核任务调整为废旧农膜再利用率、能源化率,使各相关部门更专注于本部门所负责的生产、流通、销售、使用、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的监督管理,促进部门有效衔接。

2.4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環保意识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深入宣传废旧农膜残留污染的危害、形成原因和废旧农膜残留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关要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对公众开展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公开讲座、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培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增加公众对废旧农膜污染治理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开展舆论监督,引导农膜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参与废旧农膜回收的积极性,及时回收农膜、科学处理废膜,总结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废旧农膜回收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作者:王艺陶

废旧农膜保护农业生态论文 篇2:

农村废旧农膜的污染和治理措施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农村废旧农膜污染的实际调查,揭示农膜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现状,呼吁全社会重视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

关键词: 农村 废旧农膜 污染 调查 治理

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陇南市武都区山地面积约占本区面积的四分之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都区周边的两水、角弓、汉王、马街等乡镇引进农膜技术,接着更边远的山区跟着推广,这种技术可以改善土壤温度、湿度条件,延长生长季节,即使在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产量也能提高数倍,而武都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依靠于这项农业科技,因此大棚生产和地膜覆盖技术在当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地农村积极倡导发展这种农业科技,从而使农作物稳产、增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却出现了新型的废旧农膜污染,在广大农村有不断蔓延之势。

一、农村废旧农膜对环境的污染状况调查

废旧农膜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降解,如果要在土壤中完全分解,大约需要一二百年时间。本区山区面积广大,农业上非常适合发展农膜技术,随着农膜技术在本区的推广使用,这种白色污染越演越烈,据统计,2013年我区农膜的使用量为5622.415吨,其中棚膜3026.30吨,地膜2596.114吨。回收利用2993.781吨,土壤中还残留2628.634吨,残留率为46.75%,废旧农膜已经对我区土壤结构、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进而影响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对土壤和农作物的危害

残留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由于土壤中残留的地膜碎片阻隔了雨水的渗透,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本区大量使用农膜,这些百年不腐烂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微生物的活力,造成土壤板结,还会阻碍作物根系的深扎和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另外,土壤中残留的农膜可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难以降解的塑料残膜若长期滞留耕地中,影响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同时,农膜中的增塑剂在土壤中挥发,还会对农作物造成毒害,阻碍作物体内叶绿素合成,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导致作物减产。据此推算,一亩地残膜量超过142公斤将无法耕种,而要修复一亩残膜污染严重的耕地需要花费约170~200个工,折合人民币1.7~2万元,可见,农村地膜污染形势非常严峻。

2.造成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在秋收后的田间地头,可以看到勤快一点的农民会将农膜从地里精心挑出,但挑出的废旧农膜大多被扔出地外,当农膜和其他田间垃圾积累多了以后,农民们大多是一把火将它们烧掉。焚烧农膜时极易产生污染物质,如二恶英等,这些毒性极强的物质在自然界中滞留时间最长,可在第七代人体中检测出来。通过呼吸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癌变或畸形,甚至死亡。

3.是破坏环境,影响村容村貌

调查武都区周围村镇,随处可以发现废旧农膜,每当大风过后,残留地膜被吹至房前屋后、路边树梢,影响农村环境,造成“视觉污染”,一些残膜被丢弃于田间地头,堆积在道路两边,散落于河流水体或乱挂在房檐树枝上,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极为不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4.对养殖业的危害

农村有饲养牲畜的传统,农闲时,农民往往会把牲畜赶到周围放养,有时饲料里会混进一些地膜,牲畜如果吃了带有地膜的饲料后,会引起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废旧地膜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回收再利用,对农村环境的危害将日益严重。

二、废旧农膜的治理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产生的废旧农膜约2000多吨,其他生产生活塑料垃圾约1000吨左右。这些都对周围人居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农膜和塑料包装袋是石油化工产品,通过回收,可以生产再生颗粒、防水防漏材料、塑料编织袋、燃油等产品,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废旧农膜及废旧包装袋的回收利用,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搞好节能减排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呢?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

针对农民对地膜危害与地膜回收了解不多,地膜回收积极性不高,我们应大力宣传农田残膜危害土壤、污染环境的严重性,深化农村广大群众对残膜危害的认识,真正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实施奖惩政策,把清除农田残膜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据对安化、马街、汉王、两水、角弓等乡镇的调研,当地政府对于农膜收购缺乏资金、人员,缺少收购企业与收购网点。一些加工厂主要收购废旧编织袋加工塑料再生颗粒,由于经营不力,这样的厂子和原有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有些已经停产,一些乡镇几乎没有收购网点。需要政府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大这些企业的补贴,提高废旧地膜的回收率。

第二,依靠科技研究和生产便于降解的地膜。

在生产技术上,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如生产纸质地膜,既能保持水分,又能预防病虫害,不光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不污染环境。农业生产中,研究机械拾膜技术,对农膜回收提倡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地膜的回收率,并实施长期有效的机制。

第三,鼓励企业生产符合规格、便于回收的地膜。

据调查情况看,现在市场销售和使用的大部分产品规格为0.008±0.003毫米,而这种超薄的农膜难以收集,耗时费工,回收率非常低。我们到武都的几家农膜回收网点了解废旧农膜回收情况,厚度较大的废旧棚膜大部分都捡拾交售到了回收网点,但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废旧地膜目前还没有回收到。据网点回收人员反映,主要原因是超薄废旧农膜难捡拾,收购价低,捡拾积极性不高。那么,政府应想方设法,统一采购厚度大于规格为0.01毫米的地膜,或者引进技术,直接生产厚度大于0.01毫米的地膜,造福于当地。

第四,采取灵活的回收措施,加大回收力度。

2010年武都区农技中心在鱼龙镇搞地膜交旧领新试点,在峃沟村的马铃薯示范户杨支书家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点,采用5公斤废旧地膜兑换1公斤新地膜的办法回收废旧地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交换废旧地膜的热情很高,仅这一个点就回收废旧地膜达20余吨左右,整个交旧领新过程完全依靠示范户和群众的积极性,区农技中心既省心、省力又省经费。在鱼龙镇区农技中心用15吨新地膜换回了68吨废旧地膜。

一些乡镇发动老人、儿童捡拾,此举成效显著。还有一些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乡村物业管理站,建设田间垃圾收集设施,对农村垃圾(废旧农膜、塑料制品、农资包装瓶袋等)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成功处理了很多废旧农膜和塑料制品。

总之,农村废旧农膜及塑料制品的污染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共创美好的地球家园。

作者:尚宏征

废旧农膜保护农业生态论文 篇3: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探索

摘 要:以《福建农村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托,采用SBM模型对福建省2010—2019年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通过冗余率来分析各地效率损失的原因,探索构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研究表明,从时间趋势看,2010—2019年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从区域差异看,沿海的莆田市、福州市、宁德市生态效率达到有效状态,其余各市生态效率还有提升空间。通过冗余率分析,农业污染排放过量、能源过度消耗、农业机械过度使用、劳动力过剩是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建议从节约要素投入、控制污染排放、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协调发展4个方面进行改善提升。

关键词:农业生态效率;冗余率;SBM模型;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粮食连年增产,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然而,农业生产要素过度投入,引发了环境污染、土壤肥力退化、农药残留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给农业绿色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加快提升农业生态效率,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2]。农业生态效率同时包含了农业产出最大化与环境最优的两个方面[3],基于此,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要素投入、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构建合理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是全面了解福建省农业生态情况的重要渠道,将提升和改进农业生态效率的理念贯穿到农业生产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对推动福建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1 研究方法和指标构建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区间为2010—2019年,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于2011—2020年《福建农村统计年鉴》。

1.2 指标评价方法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5],使用SBM模型(包含非期望产出)测度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生态效率。

1.3 指标体系构建

种植业对环境质量的好坏最为敏感,因此,以种植业为研究对象[6],参考目前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福建省农业生产实际,从环境、资源、经济3个方面构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4 基础数据计算方法

农业碳排放量可通过下式计算。

T=(Di×бi) (1)

式中:T为农业碳排放量,Di为碳源产生量,бi为排放系数。参考相关文献可知[7-8],各类排放系数分别取值0.896 kg/kg、4.934 kg/kg、5.18 kg/kg、0.593 kg/kg、312.6 kg/hm2、20.476 kg/hm2计算。

参照相关研究[9],将化肥、农药、农膜等3种污染物的残留量分别取35%、50%、10.3%计算,并通过熵值法合并计算农业面源污染指数。

2 结果分析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采用投入导向的SBM模型,分别在CRS(技术效率)和VRS(纯技术效率)两种限定条件下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

2.1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时间差异分析

通过计算,在两种限定条件下,2010—2019年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的变化呈现3个阶段,见图1,分别是2010—2011年农业生态效率快速上升,2012年以后农业生态效率略有下降后回升,2013—2019年农业生态效率下降。从各地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但与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相比,單位面积施用强度基本没有变化。同时,随着农用机械使用不断增加,福建省生态效率提升较缓慢。

2.2 福建省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福建省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但地区间也有差异。从VRS(纯技术效率)角度来看,除了泉州市、三明市、龙岩市外,其他地区的生态效益均达到了1,见图2,说明这3个地区需要通过加强科技投入来提升生态效益的转化率,从而全面提高生态效率。从CRS(技术效率)角度来看,莆田市、福州市和宁德市的生态效益达到了1,见图3,说明这些地区已经能够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较好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南平市处于0.9~1,龙岩市和三明市的生态效益较低,在0.8以下,说明这些地区皆存在一定的效益损失,要达到有效状态,需要对投入和产出进行调整。

2.3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改进方向

在SBM模型中,当效率值小于1时,可以参考松弛变量的值来判断导致效率损失的主要因素,为了体现环境污染物的非期望性,将在CRS条件下展开深入分析。参照相关做法,对2010—2019年福建省各市的生态效率评价对象作冗余情况分析,由于福州市、宁德市、莆田市已达到生产前沿面,就不再进行分析。其余6个市投入产出的冗余情况见表2。

由测算结果可知,投入要素和非期望产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各地区的期望产出不足率均为0,说明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投入要素和非期望产出过量。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业污染过量排放是导致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无法整体提升的重要原因。

从冗余率的值来看,造成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污染过度排放、能源过量投入、农业机械过量使用和劳动力过剩。其中,农业污染过度排放对生态效率损失的影响最大,说明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的累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能源过度投入和农业机械过度投入是第二大影响因素,高能耗、高污染的农用机械虽然促进了生产现代化和高速化,却制约了当地生态效益提升。

从地区的情况看,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导致了农业生态效率损失。泉州市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能源过量投入;漳州市效率偏低的原因是农业污染过度排放;三明市除了农业污染较严重外,劳动力过剩也是造成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龙岩市和南平市的农业机械投入和能源消耗都呈现出冗余态势;由于农膜过量投入,导致厦门市农业生态效率损失较大。

3 结论与建议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整体较高且地区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农业污染排放过量、能源过度投入、农业机械过度投入和劳动力过剩上。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提升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提供参考。

3.1 节约要素投入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从节水、节地、节能、节肥、节药、节劳等方面推动农业资源节约化利用,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耕地资源等农业投入的利用效率[10]。推动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11],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从源头控制,提升农业生态效率。

3.2 控制污染排放

坚持源头治理、防治结合。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加快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利用,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12],推广应用可降解、增厚型地膜,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盡可能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

3.3 推进科技创新

以农业信息化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互联网+”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紧缺资源替代上寻求新突破[13],以缓解水土资源约束、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等问题。整合科技资源,积极探索农业产业技术联盟的有效方式,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3.4 促进协调发展

政府要合理规划各地区的农业发展目标,坚持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制订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优势区域聚集。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职业院校、骨干企业的作用,整合科研资源,培养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积极探索建立跨地区的农业生态化发展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

参考文献:

[1]潘丹,应瑞瑶.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J].生态学报,2013,33(12):3837-3845.

[2]许朗,罗东玲,刘爱军.中国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与比较——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6-82.

[3]吴小庆,王亚平,何丽梅,等.基于AHP和DEA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以无锡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6):714-719.

[4]方永丽,曾小龙.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其改进路径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1,38(1):135-142.

[5]刘丽钦.低碳视角下的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8.

[6]郑石.福建省农业环境效率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7]张荧楠,张兰婷,韩立民.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21,37(4):8.

[8]林锦彬.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8.

[9]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8):80-86.

[10]石玉林,唐华俊,王浩,等.中国农业资源环境若干战略问题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5):1-8.

[11]于法稳.基于资源视角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6):1-6,44.

[12]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EB/OL].[2018-10-08].http://fgw.fujian.gov.cn/ztzl/stwmzt/zcwj_35751/201810/t20181012_4534990.html.

[13]王家农,王原.“互联网+”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7(7):43-47.

作者:郑昆荩

上一篇:管理半年工作总结大全下一篇:关于绘本阅读的幼儿园论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