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办事处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模式;文昌街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篇1:

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视域下天津农林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传统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已难以适应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则显著增加。面对形势需要,天津农林高校必须尝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从创新教育理念,明确天津农林高校办学定位、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创新“应用研究性”课程体系和多途径、多层次打造创新人才平台4个方面探析了天津农林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Key words: costal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天津農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天津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天津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对新形势,天津农林高校必须尝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营造出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与条件,培养出适应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为实现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发展提供保障。

1 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

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濒临海湾,处于大都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于大都市,服务于大都市,遵从大都市发展战略,以与城市统筹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特征,具有生产、生态、生活等多功能性和知识、技术、资本高度密集特点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快速运转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1]。具有城乡无边界、功能多元化、高度集约化、市场一体化以及具备准公共产品特性的显著特征[2]。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具备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征,但是又由于沿海地理、地域的特点,又具有区别于内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

天津位于渤海湾,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经济中心。天津现代农业既具备了都市型农业的特点,又具备了沿海型农业的特点,是典型的沿海都市型农业。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处在沿海开放地区,依托都市、服务都市,以高科技为支撑,以设施化、工厂化、园区化为标志,以产业一体化经营为手段,以提供安全健康农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要目标,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服务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现代农业[3]。

天津市于2006、2007年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方向。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天津已逐步形成了具有沿海都市型特征的现代农业。

1.1 要素集约性特征

现代农业的集约性特征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采用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以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来改造引领现代农业生产,促进生产要素再聚集和再整合,提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4]。种源农业、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集约性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现代种业的发展,采取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开展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繁育和推广,实现良种产业化[4]。设施农业是采用现代化的机械装备和工程技术,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从而实现现代工厂化农业生产。

1.2 可持续发展特征

绿色生态农业以生产绿色产品和营造绿色环境为主要目标,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特征[5]。绿色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以高产、稳产、高效为目标,不仅增加了劳力、机械、设备等农用生产资料的投入,还增加了科学技术、信息、人才等软投入,使绿色农业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3 高度开放性特征

利用沿海都市的区位优势。一方面,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独特的海洋性,以海洋捕捞、养殖、加工为主要内容的海洋农业,在发挥传统海水养殖优势的同时,要以深海和远洋捕捞为重点,通过适度捕捞和高效养殖突破捕捞与养殖的技术瓶颈。对海洋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海洋生产能力,加速海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产业,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都市的区位、信息、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现代农业产品和技术的输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对接能力。

2 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需求类型

根据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可知,传统农业人才已难以适应其发展需要。各种复合型人才成为短缺人才类型。

2.1 涉农经济复合型

随着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涉农经济复合型人才成为提高天津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具体包括:专业基础深厚又富有创新能力的涉农科研专业人才;通晓农业科技、擅长农业经营、善于产业管理的涉农经济管理人才;既有农业技能,又懂涉农产品(农、林、牧、渔)深加工技术的农业技能创新型人才;既掌握农业知识,又富有实践经验,能够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产品营销的农业推广人才[6]。

2.2 涉农生态复合型

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必须以生态环境改善为基础,因此对涉农生态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有较大提升。具体包括:风景园林、园艺花卉专业人才,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检验检测人才,农业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及保护人才,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等。

2.3 涉农服务复合型

适应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开放性特征,涉农服务复合型人才需求也将显著增加。具体包括:涉农信息咨询服务、数据化技术服务等涉农信息技术人才,涉农物流人才,涉农会展人才,涉农市场中介与媒体人才,涉农产品标准化检验检测、监督、认证等人才。

3 天津农林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综观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需人才类型特点发现,传统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已难以适应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而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则显著增加。天津农林高校是天津农业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所以天津农林高校必须改革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适合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1 创新教育理念,明确天津农林高校办学定位

首先,天津农林高校要创新教育理念,要以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为统领,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把学生培养成精技术、擅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创新型的现代化农业人才。

其次,天津农林高校办学定位要与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发展相符合,要根据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以及人才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办学方向,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使天津农林高校成为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地,更好地服务于天津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3.2 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创新,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将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有机融合,强调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7]。基于此,培养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需的创新人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构等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改革,需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特点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为目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突出专业性和地方特色性。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改革还要注重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3 創新“应用研究性”课程体系

“应用研究性”课程体系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培养模式特点,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农业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要求为原则,以课程体系为载体,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研究性”课程体系要根据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特点以及创新型人才特点调整和重组当前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与生产(推广)结合、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8],体现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在内容上以夯实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前提,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入课程体系中,增加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加大双语课程比例,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在形式上要逐渐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小组、小班为单位,开展启发式或讨论式课堂教学。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试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分值比例,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能力的提升。

实践教学是“应用研究性”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高校的试验平台、实训基地以及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试验、实习实训、论文设计等方式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倡和鼓励学生走进试验室,走进生产单位,参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

3.4 多途径、多层次打造创新人才平台

3.4.1 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天津农林高校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投入专项经费,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天津农学院为例,2016年投资93万元,资助国家级大创项目48项、市级大创项目48项、校级大创项目91项。

3.4.2 建立专门的创新活动中心和创新活动基地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学研究,使学生提前进入專业科研领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动手能力。2016年天津农学院“凯立达-天农众创空间”成立并运营,成为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和创新活动基地。到目前为止,已有24个项目(6位创客和18个创业团队)完成入驻,并顺利毕业。6名学生分别荣获“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奖学金”和“天津市大学生创业奖学金”,1个创业项目荣获首届“爱闯杯”天津市大学生创业训练营优秀奖。学生创业团队茶生菌项目获得“首届天津市青年环保公益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赛铜奖。

3.4.3 加大试验室开放力度 试验室是学生进行试验、实习的必备场所,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大试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进入试验室学习的机会,便于学生学习和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掌握先进的科研方法。

3.4.4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和科技创新社团 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社团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和创业比赛,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天津农学院为例,近几年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科技赛事,在2015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3件作品获一等奖,6件作品获二等奖,8件作品获三等奖。2016年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天津市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全国第四届大学生“生泰尔”杯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由此形成了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以“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为代表的课外科技赛事为手段,在校园内初步形成人人争创新、人人搞创造、毕业谋创业的浓厚氛围,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9]。

参考文献:

[1]卢树昌,赵淑杰.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定位探讨[J].农业经济,2009(6):6-7.

[2]方志权,吴方卫.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J].上海农村经济,2007(9):15-18.

[3]张雅光.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特征与功能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6-10.

[4]李瑾,黄学群,孙国兴,等.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1):76-80.

[5]郑亚勤.关于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人才培养的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6,14(4):62-64.

[6]张雅光.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相关问题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11(2):49-53.

[7]黄进.“三创教育”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16-521.

[8]王立春,马文芝,卢绍娟.基于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背景下“三创一基”人才培养——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581-5582.

[9]刘海学,王玲,朱文碧,等.农林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1):1-3.

作者:杜丽华 沈高峰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篇2:

长清区文昌街道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究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办事处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模式;文昌街道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作为省会新区、西部新城,是承接市区辐射的主阵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近年来,文昌街道以发挥政府、市场、农户“三个主体”作用为总抓手,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借鉴已有先进经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既切合自身实际,又具有典型借鉴意义的都市农业发展道路。

一、发挥政府驱动作用,搭建广阔发展平台

文昌街道以创优发展环境,搭建发展平台为目标,围绕科学规划、土地流转、政策落实等方面,积极发挥政府职能,整合现有优势资源,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产业布局

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实现土地集约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示范推广的重要突破口。文昌街道紧紧依托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沿黄丰产林和畜禽养殖四大特色产业,按照“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规划,积极搭建都市农业发展新框架,初步形成了“一区四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区”即济南市长清区文昌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园”即特色蔬菜示范园、苗木花卉示范园、盆景荷花示范园和金西李特色示范园等四大产业示范园。整个园区西至南水北调工程,北至城区,南至后三庄、十里铺,东至经十西路,规划面积1513公顷,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逐步实现了产业基地向园区布局的转变。

(二)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园区建设

土地集中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流转则是推进土地集中有力举措。文昌街道按照“土地向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通过自行流转、委托转包、协助流转等方式,加快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目前,全街道共流转土地13400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5.2%,园区的集中优势逐步显现。

(三)统筹政策资源,夯实发展基础

文昌街道严格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技能培训等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优势,并将其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紧密结合,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2011年以来,文昌街道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新打及维修机井共62眼,建设各类桥涵102座,开挖疏浚沟渠47公里,建设变压器房8座,埋设电缆24.8公里,铺设PVC管道70公里,切实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二是加快农业人才培养。文昌街道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农民技能培训的要求,充分发挥农委、农广校的平台作用,推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需的科学技能和管理知识,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水平。三是坚持科技示范引领。文昌街道联系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部门,积极引进名优品种,加快示范推广,切实发挥科技应用在农业增效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西李村苗木花卉合作社,投资50万元,引进和培育新品种62种,建成面积200亩的苗木花卉实验基地,培养技术人才11人,大大增加了苗木花卉种植的技术含量,提升了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发挥农户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最终收益者,也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户广泛支持,踊跃参与,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文昌街道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切实增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

(一)强化宣传教育,争取广泛支持

街道把宣传教育作为赢取农民广泛支持的,作为培育现代农民的先导性工程,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开拓农民视野,丰富农民知识,提升农民素质。2011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讲座17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组织外出参观8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形成了广泛支持、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因势利导,发展合作组织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广大农民形成强大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文昌街道坚持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以西李村为例,2003年,成立了苗木花卉协会,以协会作为农业市场化中的重要桥梁纽带,有效避免了无序竞争,极大拓宽了市场营销渠道,促进了产业的发展。2007年,在协会成功运作的基础上,街道因势利导,建议并指导成立了西李村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和济南市长清区新西李山药合作社。合作社的成功成立运营,有效推动合作经济深入健康发展。2010年,西李村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值700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近年来,文昌街道积极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61家,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

三、发挥市场拉动作用,都市农业迅猛发展

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结果。市场作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根本要素,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价值,发展壮大的决定力量。文昌街道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招商,不断培育龙头企业,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大力开展农业招商,不断丰富农业层次

坚持把农业招商作为丰富农业示范园区内涵、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圍绕“一区四园”的发展规划,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行农业产业招商,带动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近年来,文昌街道先后引进了山东鲁建集团投资380万元、占地400亩的孟李竹柳项目;济南中天信业投资公司投资790万元、占地100亩的南李有机蔬菜种植项目;福建汇侨公司投资1000万元、占地1000亩的东齐都市型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参与市场竞争

以龙头企业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目前,文昌街道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16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万的8家,500万以上的5家,发展国家3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3家。其中,济南东园林绿化公司直接参与长清园博园的施工建设,仅此一项实现产值过亿元,有力推动了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发展和运行好都市现代型农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极其复杂。农民要发挥主动性,坚持因势利导,发展合作组织。政府要发挥驱动作用,搭建广阔发展平台并不断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以此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壮大,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灵,席玉坤.济南市都市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工作研究,2004(10).

2.杨卿.关于实现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8.

3.曲福玲,于战平,陈宏毅.都市型农业脆弱性的形成原因和健康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5).

(作者单位:宋国英,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办事处;杨振芳,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五峰街道办事处;张英姿,山东省济南市文昌街道办事处)

作者:宋国英 杨振芳 张英姿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论文 篇3:

荥阳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产物。所谓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以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本文在总结河南省荥阳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成效、分析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制约因素;荥阳市

荥阳市地处河南省中部,是距省会郑州市最近的县级市,总面积908 km2,总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2017年,荥阳市完成生产总值70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 856、18 924元。荥阳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以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园)建设为抓手,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培育新主体、新业态,稳步推进全域都市生态农业发展。

一、荥阳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生产结构调整稳妥开展

2017年,荥阳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9.29亿元。其中,农业16.94亿元,林业0.54亿元,畜牧业9.74亿元,渔业1.7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0.30亿元。

(二)农业科技化水平快速提升

目前,荥阳市共获得涉农专利授权76项,获批郑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2家,建成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3个,实施郑州市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个,建成农村科普示范基地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5个;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在98%以上。2017年,荥阳市成功举办了“第三届黄淮海玉米新品种地展博览会”。荥阳市被确认为全省43个粮改饲试点县之一,推广种养结合、循环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完成青贮、苜蓿收贮6.15万t,全株青贮种植面积0.167万hm2。

(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2017年,荥阳市创成郑州市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6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5家、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新改建星级旅游厕所20座;先后组织举办古柏渡樱花节、段坊首届桃花节、农夫乐园风车稻草人文化节、黄河彩虹谷卡通动漫嘉年华活动及优河湾庄园首届樱桃采摘节等农业节会。2017年,荥阳市接待游客1 0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5亿元。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鼓励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2017年荥阳市新注册农产品商标11个,主动开展农产品商标维权。2017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宣告由高村乡某农户注册的“河阴软籽石榴”商标无效,维护了荥阳河阴石榴品牌和全体经营者的利益。

二、荥阳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激励政策不明显

总体上,目前荥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精加工企业缺乏,产品保鲜、仓储流通、市场信息等环节薄弱,没有真正形成良产、精造、畅销一条龙,产业拉动作用偏低。

(二)流动资金不足,规模性经营比重不够大

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入资金多,汇报周期长,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在现行的信贷环境下,由于缺少充足有效的担保资产进行抵押,融资渠道不畅,缺少资金保障。

(三)缺乏统一规划

不少地方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缺乏高水平、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大、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设计单一雷同、功能欠缺、简单仿效、经营粗放等问题普遍存在,忽视了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四)资源利用率较低,投资收益率不高

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较大,忙时人山人海,闲时无人问津。同质化问题突出,纵向及横向竞争激烈,旅游产品开发不够科学,大都处于春季赏花、秋季采果及餐饮的层次,产品附加值较低,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五)科技发展水平较低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与经济现代化和城市化相适应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是以信息、资金、人才、科技和市场为依托的高端、高效农业。但是,目前荥阳市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科技转化率以及科研、信息、培训等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新技术、新设备普及率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民分散生产经营的落后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这些也制约着荥阳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与休闲农业相配套的道路、住宿、餐饮、产业等建设标准低或建设滞后,如没有足够的停车场、网络信号差、安全保卫等得不到有效保障,节假日道路堵车等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七)宣传不到位

当前,微信、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化宣传手段不断丰富,但很多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不善于利用现代媒介开展宣传活动。很多游客只对一些大型、较成熟的休閑农业产品有所了解,对很多小型但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知之甚少。

三、荥阳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一)强化粮食、蔬菜、花卉等功能区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荥阳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1.积极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

荥阳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紧跟中原经济区发展要求,围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和载体,从管理、技术和生产实践3个层面入手,狠抓产前、产中、产后3个重要环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挥有限资源潜力

在农业生产中,不论是花卉还是蔬菜的玻璃温室,都需要采用专用设施,实现温室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减少人力投入,科学进行生产管理。

(二)培育产业集聚区,以标準化生产推动荥阳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1.培育农业产业集聚区

要按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要求,加大优势产业开发力度,依托河阴石榴、荥阳柿子、广武大葱、黄河鲤鱼等生产基地,发展一体化生产,形成融生产、加工、销售、休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区。在南水北调干渠两侧,建设花卉苗木、蔬菜产业集聚区及产业园;在沿黄滩区,建设水产养殖产业集聚区及产业园;在北部邙岭,建设河阴石榴产业集聚区及产业园;在南部山区,培育杂粮杂果产业基地;在北部平原发展优质小麦种子基地,沿中原西路、科学大道、S314线、S232等主干线两侧农田500 m内,打造干线两侧种业带。

2.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积极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工程,建成一批资源利用率高、优势产业突出、生产过程无公害、产品效益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以产业化经营加速荥阳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1.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围绕产业扶龙头的产业化经营思路,扶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分散的土地纳入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

2.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经营

鼓励引导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在用地、用水、用电、环保、交通、商标注册及产品认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做好扶持资金集中投放、服务项目集中办理,引导农民合作社进行多领域、多方式合作及规范化经营。

(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以社会化服务保障荥阳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1.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严格落实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促进其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严格遵循“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2.构建多形式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保障农产品顺畅流通

充分利用供销社的经营服务网点,搭建“互联网+供销”平台,加快提升改造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农资等网络经营的服务功能,切实解决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问题。

3.都市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全面启动

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功能,着力构建农田、森林、流域、湿地等四大生态系统,促进生产、生态、生活和谐发展。

4.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

(五)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农业为根本,以农民为主体,突出生态休闲和文化体验,将农家乐、休闲农家、休闲度假农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进行有机结合、统一规划,把休闲农业打造成集乡村休闲、养生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使休闲农业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人民群众消费娱乐的新热点、农业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整合农业、旅游、新农村、交通等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干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点沿线及周边房屋外观改造,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旅游点标牌、标识设置。改善旅游景点的供水、供电、通信、消防、教育、文体和卫生等配套设施,完善旅游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档次[1]。

(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立专项财政资金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农民将自己的承包经营权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给发展休闲农业的企业,或自办与休闲农业配套的服务业等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产业资本向农村、农业转移。

(八)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发展休闲农业,营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环境。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应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开创广阔的市场前景,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阳,李洪岐,刘亚平,等.农业之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5.

作者:孙利萍

上一篇:环卫工作总结下一篇:上半年统计工作总结(3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