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商法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民商法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商分立,一种是民商合一,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是当今民商立法的发展趋势,值得我国借鉴,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探讨民商法的立法模式。

第一篇:民商法论文

电子商务发展带给民商法的影响及民商法的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林海丽,(1985—),女,籍贯:内蒙古,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中级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摘要:伴随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与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创建和创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两者相互结合、相互发展才是推动当前社会进步的首要目标。本文重点阐述了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及其当前的法律现状与对民商法的影响,同时也对电商的发展趋势及其民商法的新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而研究得出新的方法希望可以促进相关领域的提高。

关键词:电子商务;民商法影响;创新研究

引言

由于民商法的主体结构是由民法与商法共同构成的,在当前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民商法对于电子商务的保护要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唯有将民商法加以科学合理的规定,才可以取得能够有利于推动电商实现良性发展的成效。从更深层次上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研究,并且对民商法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相关参考,为两者能够共同有利的发展打下了基礎。

一、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和对民商法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当中,还依旧存在着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道路不通畅,其也导致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就目前中国邮政对电商的整体竞争力而言,与其他具有优势的平台相比,还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政府和商家对顾客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平台的发展比较缓慢,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运输道路不通畅等等,这也是导致电子商务发展较为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拥有高素质的电商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以及当前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创新程度较为短缺,这也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技术人员的短缺直接导致了电子商务进度发展缓慢,而在运行的模式上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资源,以上这些原因都是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所产生的有害影响。

(二)电子商务发展对民商法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民商法所产生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对我国目前电子技术的考察,在当前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发展指引下,电子商务的交易变成电子化已经成为目前所改变不了的趋势,在交易的时候,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进行商品的交易信息核对,对于一些有关信息可以展现得更加多样化。例如,一些文章或者图片视频等等。如果想要从多方面深层次的分析电子商务以及对民商法的考察,那么就需要将整个电商的交易过程给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在交易过程前买家需要提前确定产品以及筹备好资金,然后电商在交易平台上需做好成交计划,交易过程的各方都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展在线协商,进行洽谈并设定好成交环节,包括产品的成交信息和物流信息以及相关地点的内容等,在商榷结束之后就需要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

在实际交易过程当中,发现和运用并没有体现出对民商法调整的一些歧视,所以民商法的调整保障制度是合格的。而另一方面,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当中,民商法的主体没有办法得到确认,在民商法的主体设计标准和交易行为上,还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规范。以往传统的民商主体进入交易市场中,还应该在工商行政部门进行注册并且得到批准,也必须拥有营业执照,在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当中,网民本身是具有虚拟性的,这就代表了民商主体的确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并且应当在这一方面加强相应的重视。

二、电子商务下民商法的创新策略

民商法的创新对电子商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民商法完善体系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

第一个方面,应当注意完善电子商务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目前社会来说,法治时代是当今的主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民商法当中的条款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问题,应该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使其发挥民商法的作用并且满足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创建出有意义的电子商务法,分层调解电子商务的交易形式和电子信息的交易内容,对电子商务网络的支付功能和银行卡的收单功能进行详细规定,为以后我国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法律基础,能够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新法律和旧法律应当构建统一协调发展,并且结合电子商务本身的特征进行法律制度的调整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电子商务进行稳步发展。

第二个方面,需要确定电商经营的主要方向。针对民商法中运营主体并不明晰的问题,也需要注意重视,民商法中的运营主体需要做出更加具体的规范,也需要进一步形成有关的与网上运营主体相关的管理制度,同时需要进一步利用好网络程序提高电子商务的运营与管理工作的总体质量。在民商法中,对网上运营主体的合法性范围也需要进一步加以拓展,并对主体加以着重确定,这都是必要的内容。在民商法的创新过程当中,应当详细划分电子商务经营的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商家在交易过程当中,如果没有按时归还买家的违约金,消费者就可以通过网络的交易截图和交易凭证对商家进行起诉,民商法只有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电子商务运行的法律,才可以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第三个方面,应当改变仲裁制度。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当中,民生法的创新应当对仲裁制度进行改革,在网络交易过程当中,商务交流在网络中的完成应当由网络技术的支持,在当前全球互联网对电子商务全球化的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在这一模式的背景下,全球化的形式有所顺应,如果发展当中产生经济纠纷,就必须有全新的仲裁机制作为支持,才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通过设立有关的救急资金,在权力受到侵犯的时候,可以通过资金进行补偿,减少权益者受侵害的损失。

结语

总的来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目前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应当从多方位、多层次对我国民商法制度进行总结与完善,使其能够发挥根本的作用保障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通过双向的合理完善,才能帮助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并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与环境,给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兰.浅谈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民商法的创新[J].法制博览,2020(08):17-20.

[2]鞠慧慧.探究微媒体时代电子商务发展与民商法的创新[J].法制与经济,2018(04):197-198.

作者:林海丽

第二篇: 电子商务发展带给民商法的影响及民商法的创新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电子商务发展中民商法创新的具体意义,其次分析电商发展带给民商法的几点影响以及电子商务运营流程中民商的实际问题,最后提出几点推动民商法创新的有效策略,希望能让民商法更好的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从而保障电子商务市场的稳定与安全。

[关键词]民商法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法律

作者简介:张虎(1983-),男,汉族,山东人,本科,四级律师,研究方向:民商法;申爱军(1975-),汉族,河北人,本科,三级律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现如今,我国电商发展速度已经进入了全球最快十个国家的榜单中,平均年增速达到了27%,截止到2018年,国内网络用户约8亿人,是目前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尤其是天猫、小红书电商平台增速最快。但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的民商法调整速度却非常缓慢,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法律制度需求。当出现电商交易纠纷问题时,客户难免借助民商法来开展维权、诉讼等活动。为了进一步优化电商法律环境,相关部门必须重视起民商法创新工作,从而为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出法律效用。

一、电子商务发展中民商法创新的意义

我国的民商法就是商法与民法的总称,商法主要规范、约束各种商事活动,而民法更注重保障个人利益,两者通过融合配合,可以有效调整商品经济中的商业、客户内部关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层出不穷,并深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新经济时代下,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电子商务购物与交易,这就更需要一个完善、健全的民商法来适应电商发展需求,满足客户利益的保障。通过不断调整现有民商法中的缺失和不足,调整不适应现状的法律条款,从而进一步确保法律应用于各方的公平、公正性。

二、电子商务发展带给民商法的影响和冲击

目前,我国原有的民商法却没有针对这些交易主体的具体法律义务与权力做明确规定,若商户和其他工作人员出现纠纷问题,自身的法律地位和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一)电子商务法律关系发生变化

当电子商务民事主体发生变化,则相关的法律关系也必将发生一系列改变。传统商业交易模式都是建立在纸质上的,如今也逐渐转为了程序商业交易模式,这个转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程序化商业交易模式如何保障交易双方信息安全,信息是否存在泄露风险;若在网络平台上签订电子签章合同,其法律效力是否与纸质合同一致,有什么区别等。此外,原有的民商法也并没有针对电子商务活动双方、多方纠纷解决与仲裁工作的具体规定。因此,在不断优化和发展的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民商法面临着较多的冲击与挑战。

(二)交易方式发生改变

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开展的各项交易活动全都需要网络支持,因此它无法离开网络单独存在。网络又是整个世界通用的、规模庞大的架构平台,因此电子商务交易范围也非常广阔且不受限制。因此传统限制性的地域商务交易方式已经无法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了。

三、电子商务运营流程中对民商问题的思考

电子商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购物方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电商平台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背景下,电商交易流程也日渐复杂丰富,例如常见的就有线下商务与线上互联网相结合模式(020)、企业于企业之间用专用网络开展一系列商业交易活动(B2B)、商对客模式(B2C)以及消费者对消费者模式(C2C)等。电子商务模式在不断改革创新过程中,电商各个营销环节以及经营主体也有着质的改变。原有的民商法条款和相关细则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多元化的电子商务模式,并在主体权利划分、责任判定等法律行为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充分掌握并认知现有电子商务模式与交易流程,且在民商法创新中综合各类问题进行考虑,从而保障电商市场规范发展。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深入思考了民商法的创新。

第一,新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发生了极大改变,而交易前的信息交流與沟通效率影响着双方交易效果。对于买方来讲,其需要在各个店家挑选自己喜欢的产品,并通过参考其他买家的反馈评论情况来决定是否下单。对于卖方来说,其需要根据消费者购买需求来制定出针对性的销售方案以及销售策略,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此外,买卖双方在交易之前都需要了解关于电子商务的相关法规与政策,两方的交易活动行为必须建立在规范的制度章程基础上,通过合理、优良的交易渠道与途径,保障两方的信息交流及时性。因此,民商法在创新过程中也要重点考虑这方面的内容,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交易活动信息传递与沟通的实效性。

第二,在签订电子商务交易合同时,买卖双方应时刻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从而解决相关协商问题。电子商务交易发展中民商法在创新时则可以规定:交易双方必须要将商品的购买质量、购买数量、商品大小、运输方式、到货时间以及违约赔偿问题、具体风险划分等内容详细写到合同中,并作出具体说明,从而成为保障交易双方利益与权力的重要文件。

第三,在签订合同当天起,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结束后,两者要严格根据贸易术语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完成相关责任。例如,卖方要完成税务手续处理工作、出口保管清关等相关条文的办理,保障商品顺利交付到买方指定目的地。买方则要承担商品运输过程中的保险风险,办理相关手续,并及时接受卖方发送目的地的商品。在电子交易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守法律条文规定,因此离不开我国相关监管机制的监督与管理,立法机构也要针对以上问题不断优化民商法,共同构建起优秀的电商法律机制,为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四、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民商法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起完善的电子商务主体审定制度

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和政府单位应立足于新时代电子商务发展情况与具体需求,尽快调整并优化民商法。首先,构建起完善的电子商务主体审定制度,严格规定电子商务主体信誉、资质和能力要求,从而为其他交易参与方以及管理机构提供有效的参考。其次,进一步明确电子商务交易各方主体义务与权利关系,保障电商交易的规范、有序开展,这对控制并降低权益纠纷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相关管理机制与政府部门还要设计出科学的电子身份认证制度,制定出鉴定和管理电子商务主体的安全政府,CA机构确认电子商务主体电子身份,并向各交易主体公布。电子商务主体也要定期披露电商运营与发展的真实情况与合法性,包括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认证、网站运营情况以及知识产权等。在信息披露后,政府管理部门与各个交易主体掌握了电子商务主体的信息,并受到广泛群众的监督,确认其合理合法性。

(二)调整修改电子商务相关法规

在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活动时,原有的民商法法律法规显露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这阻碍着电商法的快速发展。因此,相关立法机构应积极调整和修改民商法具体细则以及法律范围,创新出电商法。如何扩大民商法的适用与覆盖范围,一方面积极调整电商交易形式,另一方面则全面调整电子信息交易内容。在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时,还要重视起传统民商事法律与电子商务的协调问题,保障旧法与新法的协调统一性。此外,在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民商法的创新必须始终符合电商自身特点,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并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民商法的适应性。

(三)积极引入WTO规则

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会涉及到大量的环节与内容,例如货物的交易、技术应用、金融服务以及知识产权等。而民商法的创新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WTO规则,参考WTO组织完善的法律体系,逐渐将电子商务与国际电商相接轨。因此,我国也要重点关注和分析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与规律。首先,引入國际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的安全认证原则。参考CA机构数字证书的标准,明确CA机构具体权责与法律地位,保障证书的法律效力。其次,引入单证规则,确保数字证书的法律效力。第二,引入电子支付规则,要求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实名认证客户信息,明确双方义务和权力,提高电子商务各交易主体行为的规范性,实现电商交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总结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力量,为市场经济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但同时,电子商务发展的飞速发展给民商法带来了新的挑战,民商法的创新与优化迫不容缓。因此,民商法的创新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根据电商发展实际情况,明确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各个主体的法律地位,从而为电商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作者:张虎 申爱军

第三篇:民商法的立法模式研究

摘 要

民商法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商分立,一种是民商合一,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是当今民商立法的发展趋势,值得我国借鉴,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探讨民商法的立法模式。

【关键词】民法;商法;关系;模式

无论是民法还是商法,都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法律,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目前,我国针对于民商法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民商分立”,一种是“民商合一”。无论是哪种模式的存在,都是为了实现民商管理的加强。在法律上来说,民法与商法既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同时又各有各的特点,只有充分了解民法与商法的特点和模式,才能实现民商法立法模式的正确选择以及应用。

1 民法与商法相关的概念分析

1.1 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1.2 商法

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具有调整行为的营利性特征,又具有商主体严格法定等原则。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险法、合伙企业法、海商法、破产法、票据法等。商法的建立主要是针对于国家的一切商业经济活动而存在的。

1.3 民法与商法的关系

1.3.1 民法和商法既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又是相互補充的关系。

民法与商法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互相补充的,有的人说商法实际上就是民法的一个部分,因为我国民法涵盖了全国所有的商品经济活动,而商法只是对部分的具体的经济活动做了明确的规定和分析。因此我们说民法和商法可以说是一种涵盖关系。民法包含商法,但是商法又比民法更具有针对性,商法针对于商业经济活动有一个更具体化的规定和限定。由此可见,二者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互相补充的。

1.3.2 基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民法与商法除了是涵盖和补充关系之外,民法与商法还存在基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民法属于基本法,因为民法所涉及到的内容和方面比较多,而商法属于特别法,因为商法是专门针对于商业经济经济活动所设立的,具有限定性。虽然说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民法的地位要更高一些,但是商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我们说商法是特别法的存在,而民法是基本法的存在。

3 民商法的立法模式

3.1 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

目前我国针对于民商法的立法模式一共有两种,一种是民商合一的方法,另一种是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首先来说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主要指的是将民法与伤法进行有效的结合,而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商法向民法去转变;另一种则是将民法向商法去转变。商法向民法转变主要指的是,我们都知道,民法涵盖的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其中就包含商业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针对于商法的建立与民法的建立有很多重合的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将商法向民法去转变,补充民法,去除商法,不再单独建立商法典。 第二种观点,主要是民法向商法转变。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商业活动是目前我国整体的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商业活动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商法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因为商法和民法中有很多重合的部分,因此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可以去除民法中商法的这一部分内容,保留商法法典,进而实现民法向商法的转变。

3.2 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

民法分立的立法模式在国外用的比较多,也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也就是说民法要有自己的民法典,同时,商法也要有自己的商法典,针对于商业经济活动方面的法律问题,主要依赖在商法典的法律法规的建立上;而针对于民事活动方面的问题,主要依赖在民法典对于法律法规的固定上。目前,很多国外的国家都采用这种立法模式,比如西班牙、法国以及巴西等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民法与商法之间,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各有各的特点,同时也各有各的优势。民法算是一种基本法,因为包含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活动,当然也包含商业经济活动;而商法属于特别法,主要是针对于商业经济活动所建立的。目前,针对于民法和商法的立法模式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二者合一的,也有二者分立的,不同国家针对于民商法的立法模式的选择也是大不相同的。希望在本文相关的一系列的分析和建议的帮助下,可以帮助更多人认清民法和商法的不同,也帮助更多人了解大两种立法模式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刘幸.商法的立法体例选择——基于民法典模式下的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23-127.

[2]迪力努尔·阿力木.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及民商法立法模式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436-437.

[3]杨杰.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及民商法立法模式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04):220.

[4]李宝君,吴元国.我国商事立法模式的选择——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合一[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26-128.

[5]邹开亮.民、商法的同源性研究——兼论我国商事立法的模式[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2-13+25.

作者简介

王澍(1994-),男,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现为沈阳师范大学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作者:王澍

第四篇:民商法的目的价值浅析

摘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去分析价值,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经济学上,价值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哲学上,价值只是一种抽象的评价标准。民商法的目的价值可以理解为:以其国有的属性对人的需要的以后总抽象的评价的标准。我国现代社会的性质是法制社会,法律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法律的价值取向包括个人与个人和个人与公共的利益,民商法是对个人权利与社会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冲突进行调整,民商法对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价值;个人权利;共同利益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都在不断的迅猛发展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些改变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民商法也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民商法的根本价值是为人民谋福利,服务于社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民商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一、民商法的概述

1、民商法的内容及宗旨

所谓的“民商法”是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民法它包括总则(《民法通则》)、物权法、债权法(主要是合同法)、婚姻家庭继承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人身权法、侵权行为法,以上这些主要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法体系;商法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其中后五个法律还是金融法(经济法的下位法)的组成部分。民商法是属于司法的,它要求任何市场贸易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按照主体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因此民商法的宗旨之一是实现经济贸易关系中主体之间的公平调节,法律存在的价值就是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民商法也是一样,这也是民商法的另一个宗旨。

2、民商法的重要性

法律存在的根本是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民商法在任何市场任何主体中所给予的保护力度是一样的,它不仅只是给予上层人士的保护的法律,更是给予全国所有人民保护的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商法的实施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市场经济贸易越来越复杂,以往的规则制度已经在市场经济中无法适用,民商法规定了基本的贸易准则,它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公平交易的平台,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序发展。

二、民商法的目的和价值体系

1、民商法的目的价值的主体

民商法的目的的价值的主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民事主体的平等价值。主体平等是区分公法和私法的最基本的特征,民商法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进行调整而产生的,在市场经济中,尊重主体平等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同感平等的交易和转换才能真正的达到贸易的目的和效果;第二、自由价值。自由是相对的,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自由是在法律的约束范围之内按照主体的意志行动,在民法中,自由价值的体现是对主体的权益进行确认和保护以及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第三、合理的秩序价值。合理的秩序价值是建立在民事主体的平等价值和自由价值实现的基础上的,只有拥有一定的平等才能保证自由的实现,只有自由的发挥才能促进新的秩序的产生,在民法里,秩序是通过公共秩序、传统、风俗、诚信等体现出来的,民法中的合理的秩序价值是通过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贸易发展产生的。

2、当代经济发展下的民商法价值体系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民商法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往传统的交易就是所谓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交易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特别是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改变,互联网是国际化的,它的交流与交往不限地域、不限国籍、不限人种,民商法的发展变化也必须跟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变化,运用网络等工具从事相关的民商活动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发展变化使得民商法的发展有了更方便和广阔的空间,也要求民商法的价值体系进行重构,新的价值体系以自由、平等、公平、安全、效益为核心。自由是基础,平等是工具性价值,安全是重要目标,效益是结果。

三、对民商法的未来展望

民商法师所有民商事活动中相关权利和义务调整的一个总称,它的研究对象是民商法的活动主体,即市场经济的主体。目前的市场经济已经被网络完全的联系在了一起,网络也将世界各地域的民商事活动联系在了一起,它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使得民商事活动越来越具有明显的共性和普遍性,因此,未来的民商法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世界范围的统一。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浅析民商法的目的价值,第一部分是分析民商法的概述,主要是从民商法的内容及宗旨和民商法的重要性两方面入手;第二部分是分析民商法的目的价值体系,包括民商法的目的价值的主体和当代经济发展下的民商法价值体系;第三部分是对民商法的未来展望。(作者单位:北京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司法中心)

参考文献:

[1]徐强胜:《试析竞争法的秩序价值》,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8期,第55页

[2][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年1964版、1997年重印,第138-141页

[3][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20页

[4][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2页

作者:芈姗

第五篇: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法律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而社会信用体系则是社會经济飞速发展的一大推动力。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主要以民商法为基础,若想其内容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预期目标,需先深刻地了解民商法中信用的概念与涉及的所有内容。笔者将重点讨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相关概念,并对构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意义以及构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能够优化该体系建设的策略,以期有利于提高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建设力度,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让我国综合国力能够有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

一、基于民商法的信用概念

了解信用的概念、意义与涉及的内容是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的先决条件。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对信用的定义并没有达成一致,不过众多学者有关民商法的概念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民商法信用是站在社会经济的角度评估经济能力的结果。另外一些学者则觉得民商法信用是用来评价民事主体经济行为与能力的标准。通过分析这些观点可大致将民商法信用概念判定分为两种,一是事实判定,即判断民事主体的经济能力和偿还信用,如民事主体的资本、信用情况等,此外,民事主体有权提出异议或者要求修改某些内容;二是价值判断,即民事主体的偿还能力由第三方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决定着民事主体的信用价值和信用程度。总而言之,民商法信用的含义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民事主体人格而评价其信用的过程与结果;二是第三方根据民事主体资本与信用情况进行评估的过程与结果。信用体系的建设能更好的规范市场行为,净化社会不良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可有效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民商法信用体系建立的意义

(一)对企业的意义

企业拥有健全的内控制度、良好的信用才有资格进行定额贷款,因此,对企业发展而言,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一定会与其他企业、个人还有银行之间产生业务往来,例如定额贷款、交易合作等,这些都将涉及到彼此的信用,而信用体系的构建则可提升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降低经验风险,让企业具备更多的竞争能力。

(二)对个人的意义

社会经济活动中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准与原则,这些内容是构成信用体系的一部分。信用体系的公平性、信用性,能够极大地改善经济环境,让其更为自用、透明化,且信用体系的构建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保护屏障,让消费者可及时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此外,消费者想要改善生活、有更多资本去创造机遇,也许良好的信用度,这样才能向银行申请定额贷款。对于个人来说,信用体系将极大地影响到其工作的发展与生活的质量。

(三)对政府的意义

政府工作的重心在于稳定社会、改善民众生活、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规范经济市场,促进交易的公平性、透明性,降低企业、个人的经济风险,确保交易的安全,同时还能让民商法发挥更大的价值。可见,政府坚持信用体系的构建也是其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现阶段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遇到的困境

(一)民商法信用的原则界定模糊

我国众多学者都对信用原则的定义进行了论证,目前为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与此同时,我国民商法也没有对信用原则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经济市场上缺乏一个权威的定义内容,如此一来,很多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都是依照自己的理解去运作。价值理念的不统一将直接影响到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不利于市场发展秩序的规范。其次,我国不同的法律体系对信用体系都有界定,这些理论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当消费者、企业之间产生问题时就会有难以有效解决的情况出现。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民商法应将信用原则定为第一准则,而这恰好是我国未能做到的一点,从而阻碍了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

(二)民商法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不足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时期过度到下一个时期,国情比较特殊,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企业、个人将会有很多市场发展机遇。由于我国缺乏相应的信用市场建设经验,导致各种信用问题频发,例如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安定。信用问题反映出了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以及经验的严重不足。

四、构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民商法中信用原则的地位

重视信用原则是改善社会诚信环境、构建并完善信用体系的先决条件,而对于民商法来说,债权法律的健全与落实是其诚信信用基本原则确立的基础。若想提高民商法的有效性,让经济交易更公平性、透明化,就要提高信用原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第一,通过对信用体系与主题的探讨,明确民事主体的义务、责任和权力。第二,提高建设城市信用体系的力度,确保经济市场发展与交易的自由性,杜绝政府干预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让企业能够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发展,助力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第三,通过司法救济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来提升政府策略的透明性和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政府还要提高人权、物权等方面设计的法律执行力度,这能让诚实信用的原则深入人心,提高众人的自觉性。法律的有效性与其可操作性息息相关。政府应将信用评判标准和执行标准进行量化,这样既可以避免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降低政治保护性,还可以让当事主体更为清楚的了解自身的义务与权利,让因信用问题而产生的纠纷判决更明确,提升了法律的可行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大型、长期性经济活动的开展。此外,经济权利与义务的明确也可减少企业投机行为,改善地方经济环境情况。

(二)强化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

由于我国国情特殊,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市场中时常会出现企业信用丧失问题或者恶意欺骗事件,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其信用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若企业构建健全的信用机制,那么社会信用体系就会发挥出更大作用。从法律角度出发,企业有责任去维护市场信用体系的运作,其自身若违背了信用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市场交易角度出发,企业债权人的信用会影响到经济交易的成功与否,社会信用短缺问题也决定了企业信用保护的侧重点,基于此,企业必须要强化信用体系的建设,如此才能在控制经验风险的同时为社会贡献力量。

五、结束语

构建信用体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其中。只有企业构建了健全的信用体系,个人遵守信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其预期目标,营造良好的经济信用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发挥出其真正价值,让国家的发展有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扬.民商法之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J].法制博览,2018(18):158+157.

[2]耿健福.民商法与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05):100-101.

[3]耿健福.民商法与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05):100-101.

作者简介:刘畅,出生年月:19890302,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吉林省吉林市,当前职务:公务员,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

作者:刘畅

上一篇:模糊数学论文下一篇:理化检验论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