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社会的高度发展下,人们思想观念随之转变,人们对地域性景观的要求逐步升高,对我国地域性景观设计带来了诸多挑战。新形势下,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成为必然趋势。基于此,文章对地域性景观进行叙述,分析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方式,旨在促进地域性景观设计的长足发展,提升地域性景观设计行业的整体水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地域性景观设计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地域性景观设计论文 篇1:

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为我国地域性景观设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自然与人文相融合成为促进我国地域性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简要介绍了地域性景观的含义、构成要素以及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的重要性,分析了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这一内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指出了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加强人们对我国地域性景观的重视,进一步促进我国地域性景观设计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自然;人文;融合;地域性景观;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域性景观设计备受关注。各地区景观缺乏创新,趋于雷同,地域性景观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当前地域性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继承和弘扬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体现地域性景观的独特性与个性,促使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取得进一步进展。

一、地域性景观概述

(一)地域性景观

地域是指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个具体位置的地区,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景观是指某地的人造景色或自然景色,其含义多种多样,无明确定论。艺术家常常把景观定义为风景,建筑师将景观定义为建筑物的配景,生态学家将其定义为生态系统,旅游学家则将其定义为一个旅游资源。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总和。

(二)地域性景观构成要素

地域性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总和,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这两大要素。

1.自然要素

地域性景观的自然要素是指地域性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地域性景观的基础,也是地域性景观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地域性景观的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以及乡土动植物。不同的地形地貌有着特定的意义,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尽可能地选择适宜的环境;气候条件是影响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我国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南方则温暖湿润,在景观设计时需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尽可能地增加观赏者的舒适度;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文明的发源地,内含仁、义、善等美好的品德,充分利用水这一自然要素不仅可以增加景观的观赏性,而且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乡土动植物也是影响地域性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我国而言,白桦、银杏、丁香、连翘、胡桃等植物适合北方,乔木、紫薇、扶桑、蔷薇、松树、夹竹桃等植物则适合南方。

2.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是地域性景观构成的重要要素,是地域性景观自然要素的外延,为我们保留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地域性景观的人文要素主要包括城市、人工运河、园林建筑等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民族性格、社会风俗、文化艺术等。谚语有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要素对人们生活习惯、性格特征、思想观念、民风民俗以及文化艺术等产生的影响。生活在山区的居民多性格诚实直爽,声音洪亮,生活在水乡的居民则多愁善感,声音温婉。

(三)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的重要性

1.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地域性景观是特定地域生态、传统、经济、文化以及民俗习惯的体现,是文化的积淀与延续。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深入挖掘当地传统传统文化,解读其历史文化脉络将自然生态与地域文化有機结合起来,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2.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地域性景观设计以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体、植被等为依据,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有效利用了水源、植物等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建设。

二、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因地制宜

当前地域性景观设计存在未能因地制宜问题,其主要体现为:部分地区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未能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忽视了景观所处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部分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违背了自然规律,当地的水源、森林、土地等被破坏,大片耕地成为了工厂或商业中心。

(二)忽视了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是地域性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地域传统文化的保留与继承。但是,当前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存在忽视人文要素的问题。部分地区管理者以及景观设计时不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状况,未能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许多传统的老街、城楼等被破坏。

(三)景观设计缺乏创新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的较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许多景观设计者与规划者盲目崇拜西方国家景观,刻意模仿西方国家景观,缺乏创新;部分景观设计者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急功近利,生搬硬套国外模式或其他大城市模式,导致地域性景观趋于雷同,缺乏相应的特色。

(四)未能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

当前地域性景观设计存在未能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问题,浪费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凸显当地传统文化,不能在把握当地自然要素的同时,将其与当地生活方式、历史民俗以及人文精神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导致地域性景观失去艺术魅力与特色。

三、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

(一)确立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景观设计目标

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景观设计者应确立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景观设计目标。第一,地域性景观设计应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融合,即对水体、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利用与改造,尽可能地消除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之间的固有矛盾,使地域性景观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促进自然与人之间的平衡。第二,地域性景观设计应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有机融合。地域性景观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追寻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平衡。日本东京著名的建筑梅窗院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二)遵循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原则

总的来说,地域性景观设计设计应遵循和把握自然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地域性原则以及动态性原则。以新疆乌鲁木齐市昌乐园小区为例,其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新疆地区的民俗习惯以及维吾尔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包括“江南水乡”、“九溪流韵”、“文昌春馆”、“福乐歌台”以及“丹峰塔影”五个景区,展现了湖、溪、天山等多种景观风貌,充分挖掘了新疆当地的园林文化,展示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现了自然性原则、地域性原则等多种原则。

(三)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

缺乏人文要素、未能将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是当前地域性景观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景观设计者应当注意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加深对景观所处地域环境的认识与理解,把握地域性景观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神,在引入新元素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其历史的原真性。例如,北京市在进行景观设计规划时,充分考虑了四合院这一独特的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与特殊意义,尽可能地对其进行修复与保护,将四合院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使得四合院成为北京市的一种地域符号,体现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

(四)自然与人文相融合

地域性景观设计需将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起来,以杭州伍公山景区为例,景区设计时在进行设计与规划时将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的一个良好范例。在自然要素方面,伍公山景区位于西湖东南,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植被众多。在人文要素方面,伍公山景区得名于伍子胥的传奇故事。在对伍公山景区进行整治时,设计时尊重其自然,形成了古道、胥庙、老街、杭城、山林、香市等丰富多样的景观结构,通过杭州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生彰显“谐”的美好品质。

四、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与利用自然要素

地域性景观设计应把握尊重自然要素这一首要原则,尊重地域性景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景观设计者应当注意充分利用自然要素,设计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景观。地域性景观设计既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固有模式,也不可盲目模仿其他地区或国家,而应当以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与人们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当地的水、地形、植被、气候、土壤等要素,将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地域性景观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

(二)合理规划植物景观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其运用不仅可以增加景觀的观赏性,而且植物具有调节气候、保护土壤等重要作用。我国土地面积大,气候多样,植被种类非常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植物文化。因此,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景观设计时应当注意把握植物景观的地域性,依据植物的种类、习性以及形态特征等合理规划植物景观。例如,景观设计者可以充分利用狗尾巴草这一植物资源。与菊花、荷花等其它植物相比,狗尾巴草不仅对气候的适应能力较强,且成本较低,无需人工维护。

(三)把握地域性文化

地域性文化是地域性景观设计的灵感来源,地域性文化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传播地域文化,加深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彰显地域性文化特色。因此,景观设计者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应把握地域性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氛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例如,山东青岛著名雕塑“五月的风”体现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历程,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中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青年,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五、结语

当前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存在未能因地制宜、忽视了人文要素、景观设计缺乏创新以及未能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等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地域性景观设计领域的发展,景观设计者应当确立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景观设计目标,遵循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原则,把握地域性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合理规划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丁毅.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0.

[2]康明慧.浅析地域性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9(14).

[3]于向华.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2).

[4]周高.地域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8(14).

作者:刘丞均

地域性景观设计论文 篇2:

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在社会的高度发展下,人们思想观念随之转变,人们对地域性景观的要求逐步升高,对我国地域性景观设计带来了诸多挑战。新形势下,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成为必然趋势。基于此,文章对地域性景观进行叙述,分析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方式,旨在促进地域性景观设计的长足发展,提升地域性景观设计行业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自然;人文;融合;地域性景观;设计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04.041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飞速发展,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我国旅游业结构与产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文化性广受好评,这意味着人们对人文自然的渴求度显著提高。为顺应时代发展,国家应扶持景观文化形式的发展,鼓励各个地区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点,将其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促成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

1 地域性景观概述

1.1 地域性景观

地域性景观由地域和景观构成,地域指代某地区,具体包括人文风俗、自然要素、地理特点等,是对某地文化与自然的统称。景观指代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涵盖范围较广,并未形成明确的定义。常规来讲,艺术家将景观定义为风景;建筑师称景观为建筑的配饰,是建筑的一部分;旅游家称景观为旅游资源,是一种陶冶身心的自然美景。地域性景观就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1]。

1.2 地域性景观构成要素

1.2.1 自然要素

所谓自然要素就是地域性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地域性景观的意义所在,自然要素是景观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自然要素具体包括:地形地貌、水土山林、乡土植物、气候条件等。不同地域的自然要素有很大区别,不同地貌有其特有的意义,地域自然要素各成体系,又相互连接。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制宜,不可破坏地域自然环境。自然要素的气候环境要素是景观设计的考量重点,气候条件决定了设计方向,比如南方湿润、北方干燥,气候不同设计方式不同。自然要素的水木山林要素是地方特色的具体体现,景观设计过程中既要延续文明,又要优化文化。乡土植物作为自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比如连翘、银杏等植被适合在北方种植,乔木、扶桑适合在南方种植,景观设计需充分考虑乡土植物的特性。

1.2.2 人文要素

人文要素是自然要素的外延,是对人类活动的统称,包括轨迹、风俗等,如运河改造、文艺活动、人文风俗、城市建造等,人文要素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结果,改造形式与自然要素密不可分。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特征、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异,人文要素是地域性景观设计的要点,只有符合人文要素,才能让人们接受地域性景观设计[2]。

2 地域性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个性

我国地域性景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个性,地域性景观设计从某个角度讲,是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形式,如果在设计规划阶段相互抄袭,只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地域性景观本来的文化内涵,将造成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现象。部分设计者在利益促使下,忽视地方文化特征,设计过程中未考虑地方生态环境,未对当地人文、历史与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地域性景观沦为千篇一律的跟风式景观。如大城市完全借鉴国外设计理念与建造模式,我国中等城市照搬大城市设计模式,小城市又模仿中等城市的设计方法,长此以往造成园林设计粗制滥造的问题,致使园林设计过于注重形式,忽视其内在意义。

2.2 破坏生态

地域性景观设计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这种价值是无法直接创造的,需要长期经营得到,所以有些部门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景观建设对自然生态产生较大的损害,导致城市原始风貌遗失殆尽。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应只注重人文需求,还应关注自然生态外部大环境,如果只打造人文景观,将造成景观只有其形而无其神的现象。从我国城市发展现状看,很多城市存在“有山难见山、有水难近水”的现象,自然景观与人们的生存环境相距甚远[3]。

2.3 盲目追新

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很多城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正是中国文化独特性的根本原因。很多城市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忽视了历史文化底蕴,過分追求创新,使空洞的景观设计随之产生。真正属于我国广袤土地的景观,无关乎创新程度的高低,而取决于老街、古城等城市特有风貌的保存程度。过分追新,抛却历史文化底蕴,这是地域性景观设计的一大弊端。

3 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方法

3.1 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的融合

自古以来,人类时刻都在改变着自然环境,对自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本身存在矛盾,这对地域性景观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地域性景观设计既要符合人文要素,又要顺应自然要素。为实现二者的平衡,需充分尊重固有生态,基于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则改造建筑。地域性景观设计需充分利用山水、植物和土地,基于自然又不违背自然,实现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拓展,保证地域景观的完整性和代表性,在此基础上引入人文要素,尽可能满足人文生活。地域性景观设计应遵循基于场地、融于地域的设计理念,达到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目的[4]。

人们的居住环境既要满足起居需求,又要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人们心理、审美等角度进行景观设计。地域性景观设计需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方协调,以此营造出符合人们生活、工作及娱乐的家园。地域性景观设计方式需根据地域差别随时改变设计方案,尊重当地的发展精度、经济形态、民族风情,延续当地人文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在进行地域性景观设计时,需提炼地域特征自然要素,塑造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观。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应在适当改造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干扰度,发挥自然要素的价值,凸显自然之美。与此同时,地域性景观设计要尽可能减少自然与人文的冲突,通过让人们亲近自然的方式,使人们充分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最大限度提高景观设计的自然化。只有让人类充分了解自然,才能减少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才可巩固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因此,地域性景观设计不仅是设计,更是调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有力手段[5]。

3.2 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在历史长河中,人是活在时间中的,说明人类时刻在进步。目前,一些历史爱好者认为传统价值是无法用现代生活衡量的,传统历史是无法被替代的。但现代主义者认为夸大传统的价值无非是固守思想,不愿承认现代进步的说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形成了一对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地域性景观设计提出了传统和现代融合的设计方式。

地域性景观设计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既包括物质层面,又包括思想层面。景观设计过程中需提炼地域景观要素,塑造符合人们生活的景观。为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问题,可将一部分历史文化寄予精神层面,通过景观设计引起人们对传统价值的回忆,使人们与之产生共鸣。地域性景观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替的,景观设计过程中会尽可能寻求历史与现代的平衡,并将平衡以景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通过回忆共鸣的方式激发人们的回忆。从某个角度讲,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可实现历史的追忆,有效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地域性景观设计不应守旧,而应创新,通过创新寻求内在平衡,实现灵魂与视觉的双重融合[6]。

3.3 全球性与地方性融合

回顾我国景观设计发展史,最大的问题就是设计有余、创新不足,我国很多地域性景观设计过于依赖国外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长久以来受到国外设计理念引导,自身尚不具备创新或启发性设计能力。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我国地域性景观设计必须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发展自己的设计工具,吸納先进经验,对此创新改进,营造出具备中国特色与地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观。首先,景观设计应秉持开放态度,倡导文化共生繁荣。全球化与地域化并不矛盾,借助外来经验并加以优化,可提升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可更好地实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其次,景观设计能够展示地域景观特征和场地个性。景观设计是人类生存的印记,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从宏观角度讲,这种共生诉求是各个国家共同追求的设立理念,所以宏观设计方式是共通的。地域性景观设计过程中可借助先进的宏观设计方式,结合地域景观特性,实现地域景观价值,从全球化和地方化联合发展的方式进一步优化自然人文地域性景观设计[7]。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地域性景观设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应实现自然与人类生存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全球与地方融合的设计模式,以此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地域性景观设计模式,凸显地域文化精髓,实现人文自然的有机结合,为人们生存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枝劲.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9.

[2] 王江明.如何做到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性化与自然地域元素相结合[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9,2(7):54-55.

[3] 王冠.现代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0(2):107.

[4] 梁涛.乡村景观对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的影响及运用途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4):276-277.

[5] 金苗苗.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手法的探讨[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9,2(2):15-16.

[6] 罗劲松.探究风景园林设计如何展现自然景观特征[J].建材发展导向,2019(15):160.

[7] 段志浩.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建筑学发展探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9,(27):296.

作者:叶岚

地域性景观设计论文 篇3:

无锡市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基于对梁鸿湿地公园本土性景观资源的具体分析,探究其地域性景观特点及优化方案,并在无锡市及江南地域范围内的湿地公园在地域性景观的设计及实践方面展开思考。通过文献类比、田野调查、量化分析等方法。分析梁鸿湿地公园吴越文化底蕴运用、场地肌理保留、低维护景观的地域性特点。总结出吴越文化运用、人性化设计、景观互动设计及本土性植物种植搭配的优化解决方案。得出无锡及江南地域内湿地公园应坚持本土为主、外来为辅、优化种植、活化人文的结论,并提出注重地域性景观资源在景观空间中的表达,营造本土性景观空间体验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湿地公园 地域性设计 景观设计 梁鸿湿地

城市与人口的进一步发展,衍生对于环境生态资源的进一步需求。湿地公园作为合理有效保护利用湿地资源的广泛手段,在建设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战略方针下,其数量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对于湿地公园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然而在其营建过程中同样存在概念泛化、缺乏科学认知及评价、过度人工化设计,忽略湿地景观特征、忽略湿地生境的可持续性等问题。{1}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湿地公园的设计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不断丰富发展。国际上对湿地公园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泥炭的研究和利用,目前欧洲对于湿地的研究较为广泛,其范围主要有湿地在全球气候中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净化等方面。相较于国外,我国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表现为基于生态恢复、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湿地公园游憩空间与行为模式等多视角的规划论发展;{2}在实践研究方面,呈现出一批以保护研究、城市生活改善等多方面为目的的如杭州西溪、上海崇明东滩、香港米埔等具有重要影响的湿地公园。较而观之,结合当下背景及学术现状,我国濕地公园在地域性景观营造方面亟待加强,且现下研究成果对湿地公园中的地域性景观研究帮助有限。故本文拟根据无锡市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现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以期为无锡市湿地公园及江南地域范围内湿地公园在地域性景观设计实践及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思考方向。

一、无锡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现状

国际公认的广义的湿地定义来源于《湿地公约》,即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的或流动的、或为淡水、微咸水或咸水的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浅海区域。狭义的湿地定义强调水文、土壤以及植被三要素,同时满足水深不超过2米,湿生或水生植被占据优势。

湿地公园的概念来源于建设部和国家林业局,分别为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国家湿地公园。总的来说,湿地公园是利用自然或人工湿地,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绿地;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3}

无锡属于太湖周边狭义范围内的江南地区,北有长江,西有滆湖,南有太湖,中有京杭大运河,河渠交错,湖荡众多,湿地资源丰富。无锡市湿地面积为103578.4hm2(水稻田除外),占全市国土面积22.5%。自然湿地(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79630.8hm2,占湿地总面积73.9%,占全市国土面积16.6%。人工湿地28165.4hm2,占湿地总面积26.1%,占全市国土面积5.9%。(表1)主要湿地类型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四类。无锡市湿地资源现有开发情况以湿地公园及保护小区方式为主,现阶段为10个湿地公园及24个保护小区,总利用面积为2891.45公顷。近10年湿地公园的整体建设情况(不包括湿地保护小区)大体呈增长态势,湿地保护小区则表现为自2014年以来的政策方面较大力度的建设。

无锡湿地公园的形成有着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自然方面,地处江南地区,太湖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湿地类型大多以江河型及湖泊型湿地公园为主;人文方面,吴越历史文化悠久,无锡近代园林真山真水的布园思想对其建设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以梁鸿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吴越人文景观类湿地公园及以贡湖湾湿地公园为代表的低维护自然景观类湿地公园。无锡湿地公园景观营造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如本土性植物应用,人文典故运用等有着较好的延续及发展价值,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问题与不足,在地域性景观建构、进一步优化植物种植配比、进一步提炼文化意象符号、进一步提高人性化设计占比、提升空间浸入式体验等方面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无锡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设计思考

无锡市主要湿地类型为湖泊、河流沼泽等,通过对于湿地分类并结合无锡市湿地公园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江河型湿地公园、湖泊型湿地公园两种类型。湿地公园的形成与太湖水系密不可分,主要太湖水网为太湖—蠡湖—梁溪河—古运河—伯渎河—鹅湖—嘉菱荡—宛山荡—九里河;长广溪—洪口圩—尚贤河—贡湖湾,将7个湿地公园进行串联。(图1)针对于无锡市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的研究应当在保持优化本土性景观资源、满足城市居民显性及隐性需要的前提下,通过设计手段及方法,进一步营建城市地域性的开放式景观空间。

针对于无锡市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现状,笔者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地域性景观改造设计:

1.活化人文底蕴

无锡湿地公园以吴越文化作为人文底蕴依托,尤其是以梁鸿湿地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蠡湖湿地公园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显著类的湿地公园。其主要的设计方式为情境联想、景观建筑、亭榭小品等,将区域范围内的主要人文景点串联在空间流线中,形成阶段连续性的景观空间内的场所精神传达与体验。其他湿地公园如尚贤河湿地公园、贡湖湾湿地公园、九里河湿地公园等,多以现代城市公园景观为主,在承担湿地公园基本的功能属性同时,大都附有生态修复、太湖水体净化等功能。就整体而言,这一部分湿地公园可对吴越文化内涵进行吴越文化意象及符号的提取,借助一定的设计方式方法,灵活适宜的应用于空间景观环境中,以加强地域性空间的沉浸式体验。

2.保留场地肌理

场地肌理指在广义的场地空间范围内存在的非社会性的空间特征,其以视觉为主,辅助触觉与行为知觉等感知方式,并对地域性的景观设计产生启发。{4}场地肌理的保留性利用作为无锡湿地公园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湿地原有基底形态区域与景观的密切结合,具体表现为河流、湖泊等原有基底与植物、水体、建筑小品等景观元素相结合,并在空间范围中与人发生互动行为关系,进而营造场所氛围体验。例如贡湖湾湿地公园,将水渠式的原有基地与低矮的地表植被进行结合。用于流通水源的石制关口与东西南北纵横相连的沟渠作为原有灌溉的方式的保留,结合萱草、野迎春、小叶女贞等本土性植被及一定量的休憩设施,形成亲子性质活动聚集的空间地带。在降低景观营造及维护成本的同时,获取较大的生态效益。

3.因地制宜规划设计

结合无锡湿地公园主要类型,多为湖泊型及江河型湿地公园。其规划设计中应最大程度的保护保持现有的湿地景观,尽可能避免湿地在发展利用过程中过度人工化景观及后期发展过程中的湿地退化、植物景致性不高、景观设施空置利用性不高等问题;应注重乡土性、本土性的景观空间规划,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及小品空间,避免杜绝照搬城市公园、水景公园设计方法的景观营造模式,以做到对景观资源的合理调整及维护利用,充分利用地域资源,营造具有显著江南地域特征的湿地景观空间。

三、梁鸿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改造设计

1.梁鸿湿地公园现状

梁鸿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无锡市东南部,北接伯渎港,南傍望虞河,区域内河流、港汊、沟渠、沼泽、水塘、滩涂、稻田等多种湿地类型集聚。(图2)湿地水域面积占规划面积的30%以上,为典型的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域。整体规划为三个功能区,即生态展示区(通过区域内斑茅、香附子、侧柏等近一千多种水生岸生植物,以純生态景观为主,辅以观景平台、建筑小品等基础设施)、生态休闲区(以人文元素为主导,结举案齐眉、泰伯望虞等历史典故建构人文景观)、生态体验区(结合农业鱼塘进行景观营造,以农家乐作为空间氛围营造的主要方式)、湿地保育区。(图3)梁鸿湿地公园根据“六大功能分区,两大特色旅游路线”,有机结合生态与人文景观,开展集文化展示、体验、宣教、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复合生态旅游。作为太湖水系治理的重要区域,于2008-2010年间分三期按规划建设完成。其地域性景观设计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吴越文化底蕴运用:体现在人文景观造景方面。主要表达方式为建筑景观小品及基本设施等方面,包括望虞台、鸿昇阁、举案齐眉雕塑、三让亭等主要景观建筑物;脉语桥、荷欢桥、栖霞桥等连接桥梁;以及梁鸿荡、八仙荡等区域湿地。通过对区域内历史人文典故的提炼再设计,结合片区流线,营造疏密有致的景观节点空间。且湿地公园内植被多为本土性植物,且生长态势良好,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情境氛围的集中区域,进而有利于场所精神即江南地域脉络的沉浸式体验。

(2)场地肌理保留:体现为对岛状的湿地基底的保留利用。梁鸿湿地公园存在一块片区以岛屿斑块状肌理与本土性的植物景观资源相结合,区域内的植物多为乔—灌—草—滨水的设计种植方式。且多数湿地斑块为景观空间中独立存在个体,部分与主要的空间流线以桥体作为连接。(图4)通过桥体、亲水栈台等景观基础设施,营造岛状斑块湿地流线内不同的赏景高度,辅以植物科普展板及铭牌等,一定程度上提升人群观景体验。此外,区域内植被类型多为香樟、桂树、鸡爪槭、石楠、牛筋草、狗牙根等本土性植物类型,以较少的营建成本及后期管理成本,营造持续性强、乡土性浓厚的地域性景观,满足在这一区域内生态效益与景观参与性并举的功能作用。

(3)低维护植物景观: 体现在本土性植物资源的利用、低干预、低养护、低盲从的设计策略,以更为乡土的方式活跃景观空间。{5}梁鸿湿地公园本土性植物分布广泛,乔木主要以香樟、桂树、枇杷、石楠等为主;灌木则以黄杨、红花檵木、海桐、南天竹等为主;草地类多以牛筋草、地毯草为主;临水类植物多以再力花、水葱、芒、美人蕉等为主。(表2)继而形成乔木草地型、乔木灌木草地复合型为主的群落种植组合。通过对空间功能及游人行为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大部分集中于家庭式或团体式的活动模式,多开展户外素质拓展、自助烧烤、露营休憩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低维护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2.基于江南地域特征的景观优化方案

梁鸿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共分为三期,针对于梁鸿湿地公园中存有的不足,分列以下设计优化点:

(1)江南地域意象运用:梁鸿湿地公园内,以吴越文化作为依托,多以景观小品(雕塑、互动情境装置、亭榭等)结合历史典故、文化传说进行整体景观空间氛围的营造。区域流线整体较为清晰明朗,大体呈闭合状,设有观光车、水上游船及共享单车等体验方式,缺少一定的休憩设施。针对于梁鸿湿地公园现状,应保持现有景观中本土性元素,如小品材质、色彩等元素。注重乡土性的精神传达,避免因过度人工化产生的突兀之感;可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在园区入口处就服务中心设立湿地科普展示厅,与湿地科普植物步道相结合,多方面生动展示湿地知识,丰富湿地展示形式;对园区内现有导视系统优化调整,更多地运用江南地域元素,改变传统的宣传展板模式,优化景观节点,精化游览路线,以求更多的与人群发生双向关系。

(2)低本土性植物搭配:无锡市本土性的植物资源中,应用频率超过40%的共有9种。其中以香樟的应用频率最高,可达到80%以上;丹桂、朴树和鸡爪槭的应用比例在60%—80%,应适当增加其它常绿小乔木及彩叶树种的应用;灌木层树种中,枸骨、海桐、小叶女贞的应用比例在40%—60%,整体比例较为均衡,无引用过高的品种。{6}

在梁鸿湿地公园的植物种植设计中,本土性的植物资源分布广泛,乔木多为香樟、桂树、鸡爪槭等,可适当增加其他乔木树种如杜仲、乌桕、朴树等的种植比例;灌木类多为红花檵木、垂丝海棠、南天竹、小叶女贞、海桐等为主,种类丰富且景致性强,可适当增加本土性灌木如冬青等种植比例,以营造四季有景,避免深冬、初春较为衰败的景观面貌;草坪类植物多以牛筋草、地毯草为主,以梁鸿孟光雕塑群为代表,空间为户外活动空间,大面积的地毯草观赏周期性不长,可改植狗牙根、沿阶草等,结合所处空间性质,增强景观性。滨水植物景观区域以植物科普栈道及水体驳岸处为主,可在现有基础上适当丰富植物品类,如睡莲、岸生鸢尾等,进一步丰富岸生—挺水—浮水—沉水的滨水植物景观带。

(3)人性化设计的提高:人性化设计作为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在营造整个空间氛围中,完善景观空间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人群显性及隐性需求的考量,加强浸入式的景观体验。其人性化设计表现为:

梁鸿湿地公园位置较偏,主要交通方式多为私家车及公交,游人群体多为附近居民及外来游客。主要提升空间包括:

①停车场与公交车场存在部分区域重合,公交等候时间段间隔较久,无休憩座椅且较为破旧。应将停车场与公交车厂进行明确的区域分隔,同时对停车场及公交候车点基础设施及导视系统调整再设计,改善人群体验。

②在园区内必要的基础设施方面需从数量及设计方面进一步增强。在数量方面如流线内的休憩座椅、垃圾桶、卫生间等,进一步解决游赏过程中人群产生的客观需要;在设计方面则是针对于空间内承载的功能性质,结合江南地域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设计形式,加强空间体验感。

③在景观元素方面,结合岛状的斑块湿地,多以桥体作为连接,命名虽与江南地域文化相通,但建造形式以现代钢混结构居多,难以联结。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本土性的建造形态,如混凝土仿竹石等方式生动景观空间,增加空间乡土性趣味。

④在安全性方面,以梁鸿孟光雕塑体为中心区域属户外活动拓展区域,建有不同组件的基础设施。因其高度、安全性因素,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使用性不高。作为景观造景中的一部分,应在考虑设备本身使用性的前提下,继而满足空间功能性质,避免资源浪费。可后期适当调整,替换为简易性、趣味性、参与度高的户外设施,增强互动性。

⑤在亲水平台及栈道区域需加强防护措施,尤其在梁鸿荡区域,存在部分木栈道因长期与水面接触产生的破损,腐烂等问题,且相对应的木质围栏较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景观互动性提升:梁鸿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与游人群体的互动形式较为单一,多为人主动性的探寻求知,进而与环境空间发生关系,主要的互动介质多为科普性、展览性宣传栏。此外,部分区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如生态体验区、湿地保育区等。其景观互动性提升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①增加科普展示方式。可在游客中心处开设湿地科普展示厅,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及3D投影技术,与传统展示方式相结合,增加互动性及趣味性,丰富湿地知识展示方式。

②提高湿地保育区及生态体验区参与性及利用性。针对于这一情况,可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农家采摘活动,结合生态休闲区丰富的人文景观及自然场地,提高利用性;湿地保育区可设立亲水性的观景平台,对现阶段湿地保育的成果以具有江南地域特点的形式展出,进而增强人与景观空间的互动性。

③重视游人群体的客观需要,加强人性化设计。明确设计目的,优化空间流线。通过景观空间元素如本土性植物资源、空间材质肌理等,进一步完善空间体验。

结语

景观作为展示互动的对外窗口,需要与场所精神的密切结合。自然及人文资源的共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地域特征下的景观特色。整体而言,梁鸿湿地公园应以本土性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优化种植、活化人文为后续发展的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进一步挖掘景观中的地域性特色。在整体的规划设计方面,应紧扣地域性景观,保持利用现有景观节点及区域,深化区域流线设计,深挖吴越文化内涵,扎根于江南地域性的本土化景观,进而营造自然野趣的浸入式体验。目前,无锡及江南地域内的湿地公园在地域性景观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还需进一步丰富发展,综合梁鸿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的特点及发展,故将此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无锡及江南地域范围内湿地公园的地域性景观发展起到帮助。

注释:

{1}{2}成玉宁,张祎,张亚伟等.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崔心红,钱又宇.浅论湿地公园产生、特征及功能[J].上海:上海建设科技,2003(3).

{4}李元秀.基于场地肌理的建筑形式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5}昌小宇.城市公园植物景观低维护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王娟,張明娟,张馨韵等.无锡市本地木本植物指数研究[J].中国园林,2013,29(4).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名称:遗产视角下近代园林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研究,编号:Z2019110009907。

作者:李倩 朱蓉

上一篇:公司审计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音乐教师年度工作总结(精选2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