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性高校宿舍文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随着大学生需要的改变而有所发展,文章从校园文化建设与成长需要的关系入手,对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方面对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不足进行解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自觉性高校宿舍文化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觉性高校宿舍文化论文 篇1:

浅谈高校宿舍文化自觉性的建设

摘 要 大学是文化孕育及培养的基地,宿舍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文化自觉性是更重要、更高层次的自觉,因此建设高校宿舍文化自觉性已成为文化培养重要的依托。本文阐述了文化自觉性的含义,指出了宿舍文化自觉性建设的紧迫性,提出了建设高校宿舍文化自觉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 宿舍 文化自觉性

1 宿舍文化自觉性的定义

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费孝通强调,文化自觉性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①。建设高校文化自觉性主要在于增强学生宿舍文化主体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得宿舍文化得以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规范育人。

2 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高校历来以文化教育人和培养人作为第一要务。当今世界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网络高端化,各类思想相互交流交融。学生获得信息快,内容多,但同时受诱惑大,从而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及民主法治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集体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等严重问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出现了后现代思潮的种种特征②。

2.1 生活差异让自觉缺少动力

大学生刚从高考牢笼解放出来,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巨大差异使得一部分人目标迷茫,缺少激情与动力,或有学生对大学生活期望太高,满怀激情进入大学后,发现远不如自己想象那样,激情渐渐消褪,渐而失去目标、失去动力。

2.2 后勤社会化让自觉缺少制约

后勤管理社会化,管理学生工作老师之间存在管理脱节、沟通不畅、信息反馈不及时,造成管理工作重复或者某些方面管理真空状态,对于学生宿舍文化自觉性的养成不能提供一种制度约束,更不用谈文化约束了。

2.3 网络入侵让自觉无法左右

网络的入侵,学生接收信息快、知识面广,但其实际的思想成熟度与接收的信息和知识不匹配。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生受一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学生面对网络,思考越来越少,渐而失去自觉、自警,被动地被网络牵绊思维。由此可见,高校宿舍文化自觉性的建设势在必行。

3 培养方法

3.1 自我管理层面

3.1.1 以知识武装自觉

当代高校大学生要继续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用科学文化来武装自己,用正确的舆论引导自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自我,以优秀的作品鼓舞自我,在全校宿舍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3.1.2 以典型引导自觉

让党组织进宿舍、优秀团组织深入宿舍,通过宿舍内外典型人物引领、典型事迹学习,使学生自觉约束和制约不良文化的滋生,从而使得宿舍文化自觉性自发成长、自然蔓延、自觉形成。

3.1.3 以活动促进自觉

将宿舍文化自觉性培养与遵守校纪、校规相结合,开展一系列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舍友之间的凝聚力和宿舍之间的友谊,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宿舍文化自觉性。

3.1.4 以批评激励自觉

宿舍同学之间产生违规的行为和不良现象可以通过批评来化解。批评可以帮助违规者或者迷茫者认识错误、产生信心、改正错误,从而在更深层面上起到激励作用,化消极为积极。当然批评需要提倡正面引导、宽严相济、以柔克刚,在宿舍里形成浓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不断推进宿舍文化自觉性的正确形成。

3.1.5 以创新推进自觉

宿舍文化创新是新时期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是最大限度关心弱势群体的需要。科学、合理、务实的利用学生宿舍这块育人阵地推进创新,不仅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性的实效性、先进性、感染性的实际需要。学校应努力提供场所及资金创建创新型平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接受并形成宿舍文化自觉性。

3.1.6 以卧谈巩固自觉

卧谈会是宿舍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卧谈,学生可以发表见解并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自我的肯定③。通过文明健康卧谈,可以辩论、探讨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实现价值观统一,精神的更高追求,从而进一步巩固宿舍文化自觉性形成。

3.2 配套管理层面

3.2.1 健全管理体系

在宿舍管理上,调整宿舍人员结构,制定宿舍文化公约,细化学生互管能力,同时建立“三进”管理体系,让辅导员进宿舍、党团组织进宿舍、后勤宿舍管理员进宿舍,三管齐下,携手共管,共同推进宿舍环境卫生、宿舍学习氛围、宿舍道德思想的优化,切实保障宿舍文化自觉性建设的有序推进。

3.2.2 强化管理队伍能力

完善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宿舍文化自觉性,需要提供全面、系统、完善的培训,使学生能在更高的平台上看得更广、想得更多、做得更好。深层次强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宿舍文化自觉性。

完善考核,增强竞争:通过监督、督促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性的同时,可以把大学生在宿舍的表现进行量化和综合考评,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对考评优秀的宿舍和个人进行表彰,从而树立文化自觉性先进楷模,无形中增强宿舍间的竞争,促进宿舍文化先进性的形成。

完善激励,激发热情:在良好的宿舍文化自觉性氛围下,还要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及学生入党等的条件,引导学生在竞争中激发热情,形成积极的心态,为他们走上社会适应激烈的竞争奠定基础。

4 结语

大学宿舍文化自觉性是以自身的文化自觉去唤醒整个宿舍、整个校园甚至整个社会更高文化自觉的一种自觉文化。宿舍文化自觉性的一切出发点是大学生自身文化的发展。它依靠观念、理想、信念等因素,并以管理为辅助手段。大学宿舍文化自觉性并不容易形成,要使宿舍文化自觉性建设好、培养好、维持好就必须善于总结、狠下功夫,贵在自觉、实践,从点滴做起,立足当下,争取长足进步。

作者:叶欣欣

自觉性高校宿舍文化论文 篇2: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长需要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随着大学生需要的改变而有所发展,文章从校园文化建设与成长需要的关系入手,对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方面对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的不足进行解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 校园文化 成长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一种主观意识,但需要的内容和满足的方式是客观的,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所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人的各种需要,推动了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前我国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成长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随着大学生需要的改变而有所发展。笔者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长需要为主题,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二者之间关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对策三方面对该主题进行阐述。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长需要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生成长需要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基础和源泉

“大学因教育和社会需求而设,为培养人才而办。”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大学生为核心,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进行。纵观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校园文化恢复并逐步发展时期,1986年校园文化发展开始走向理论觉醒,到后来的低谷、转机、复兴、加强与改进,这一历程中大学生起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在满足大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成长提供生存土壤和发展方向

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指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重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由校园里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管理、教学、科研、学习、服务等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及其创造这种文明的过程。”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体现,它大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几方面。具体来讲(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具体表现为一所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活动场馆、学生餐厅、校园道路等建筑景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物质文化满足大学生硬件设施的需求,其中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满足大学生对软件设施的需要。(2)制度文化是指“一所学校为保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它对大学生的行为予以规范,利益予以协调,对其健康成长起着规范引导作用。(3)行为文化是“指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之外的、由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活动”。行为文化能有效活跃校园文化的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4)精神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以及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可以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人格塑造、精神气质、道德情操、行为模式的学习成长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大学生成长需要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关注不够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而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因而,物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它承载精神文化,为精神文化服务。在实际的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中,物质文化还未能完全担当精神文化的载体,对大学生成长时的精神需求关注不够。在有些校园文化建设中只单纯的对物质文化建设的外在形象津津乐道,比如校园环境多么优美,硬件设施多么完善等等,没有深层挖掘那些隐藏在这些物质文化背后的精神文化,也未曾考虑这些光华艳丽的物质文化是否符合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尤其是其精神需求。当下许多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校园外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种植许多名贵花草,建设一些“花瓶”建筑或一味购置书籍以提高其储书量,没有考虑高校主体——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更没有重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校园物质文化应该既是务实又能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并能在为学生优化其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提供一个精神文化需求的载体。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乏方向性和有效性

高校制度文化是指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过程中缔结的各种社会关系及调控体系,反映的是高校的文化标准。制度文化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大学生的活动准则,是高校正常运作稳固发展的重要保证。但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现有的制度体系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许多高校制度的废、改、立机制不健全,一些与现实状况不适应的规章制度得不到及时的废除或改进,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需要缺乏深入的研究,不能及时地将其纳入到制度体系当中去。这就大大削弱了原有制度体系的引导作用,其方向性有效性受到冲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必须构建新的制度体系去应对产生的新问题,发挥其引导功能,指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利用信息,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为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活动存在“三多三少”问题

为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高校组织的校园活动和校际交流越来越多。然而受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其自发性盲目性逐渐加强,活动档次不高的问题凸显,具体表现为娱乐性内容多、启迪性内容少,社团名目多、吸引力小,校内活动多、走出校门交流少,即“三多三少”。目前,高校中社团队伍普遍庞大,组织的活动也名目繁多,但整体上看一些社团的活动纯粹是为了娱乐;还有些社团活动虽有积极意义,但没走出校门,波及范围很小,未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此外,高校作为学术研究交流的主要平台,校园文化是其核心,可科技文化建设、学术活动并未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这也是校园行为文化中的一大弊端,它将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及大学生的成长。

(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主流价值观体系弱化

校园文化中最深层的东西决定着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层次、发展方向和实施效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西方文化的冲击碰撞,我国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进入校园,对校园精神文化中固有的价值体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当下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不完善,理论支撑不足,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机制,这使得我们对这些外来文化中糟粕部分的辨识力及抵抗力严重不足,进而造成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流价值体系弱化。具体表现在:科学精神的过分强调与人文精神的失语和弱化;现实主义的蔓延和理想主义的消解;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凝聚力、感染力不足。这些都在客观上制约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基于大学生成长需要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凸显人文内涵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层表现,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反映了大学的理想和人文精神。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以满足师生工作生活需要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尽可能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设一些人文景观,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的承载功能,赋予校园景观、环境布局、建筑风格以特定的人文内涵。通过对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各种建筑等的合理布置,彰显校园物质文化的时代气息,吸引学生们驻足欣赏、放松心情、细细品味,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赋予校园物质文化以人文内涵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正如杨叔子先生所说:“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具有一个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滋润着优秀人才的成长。”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引导性,强调教育性

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是联系校园文化各个环节的桥梁和纽带,它保证了精神文化的传承和物质文化的持久。制度并非单纯指我们所要遵循的规章条例,它还包括一些约定俗成、尚未见诸文字的规则和机制,而这些制度都是为育人服务的,因此,校园制度文化要体现引导性,又要具有教育性,这是设定制度的最终目的,也是创建高校的宗旨。具体表现在制度文化的发展要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前提,符合育人的特点,凸显其教育性;在校园制定推行任何规章制度时,既要考虑制度自身内在的引导性,使其满足校园正常运行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制度体系外在的引导性,强化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理念,引导、鼓励一切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思想行为,以形成良好的制度氛围,潜移默化地浸染着学生。

(三)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要注重科学性与多样性

校园行为文化是寓于校园活动中的文化,其参与主体是学生。是学生与校园文化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也是校园文化内化到学生认知中的重要途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可以活跃校园生活,美化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及科学素质。校园行为文化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必须体现其多样性,包括内容、形式、场合的多样,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此外活动应进行合理规划,既要反映活动的宗旨,又不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还要对校园活动增加人文内涵,以正确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

(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榜样的激励领导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赋予学校生命力、活力并反映学校传统、学校理念、校园风格等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体现了学校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职业操守、行为模式等,具有导向、凝聚、塑造、激励等功能。目前,树立楷模,利用楷模来引导、教育、激励大学生成长进步,已成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如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钱钟书、曹禺、季羡林等文学大师、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学者,以及近来的为救助落水儿童而牺牲的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都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广大学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刻苦勤勉、服务社会。

(五)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给校园文化建设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冲击与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网络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培养大学生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2)发挥网络的调适功能。眼下许多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网络的发展拓宽了大学生心理调适的途径,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3)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在网络建设中始终贯彻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主线,进一步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好的环境。(4)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保证为大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六)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文化融合成为必然,随之产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亟待解决。大学作为文化的主要交流站,而大学生作为未来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主力军,这都要求校园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统一,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然而在大学里,文化交流与融合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又给校园传统文化带来挑战。目前,西方文化中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悖的思潮开始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满足其成才需要的;长远来说,这不利于民族复兴,对我国文化事业、社会进步也极为不利。总之,我们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人才资源。

四、结语

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是一种微观组织文化。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文化积淀与时代精神、国际形势的有机结合,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满足大学生成长需要,同时也要充分凸显其育人功能,在建设过程中要正确看待存在的问题,结合环境变化、大学生需求、社会需要的改变,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增强高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优化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成长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玲.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J].文化建设,2007(8):45-46.

[2]刘晖.论大学文化的特征、嬗变与功能[J].高教探索,2006(3):29-32.

[3]冯刚,任新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0.

[5]雷永珍.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时代精神培养[D].太原理工大学,2011.

[6]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84-85.

[7]杨红艳.以人本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大连交通大学,2010.

[8]夏云鹏.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M].沈阳建筑大学,2011.

[9]王少安.试析大学文化的内涵、特色和功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8(5):66-67.

[10]姚申建,崔全会.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与内涵[J].教育研究,2006(3):138-139.

[11]厉爱民.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J].教育与管理,2008(8):8-10.

[12]黄宁.关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39-40,43.

[13]王知春.当前我国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华北电力大学.2009.

[14]侯丹丹.浅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24-126.

作者:谢亚新 智钢

自觉性高校宿舍文化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高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分别从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及措施。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环境文化 大学精神

一、引言

高校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质量提高是高校的目标所在,文化建设是高校的目标内涵,制度创新是高校目标实现的法规保障。对我国现阶段而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尤为必要:一方面,当前我们的高校文化存在很多问题,高校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改善、发展、塑造人的作用,又有压抑、扭曲、扼制人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是我们党的事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高校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组织,责无旁贷地负有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构建符合新时代潮流、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高校文化的内涵

高校文化可泛指高校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高校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

它们涵盖于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高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高校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通常而言,有怎样的精神文化就有怎样的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动力,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在精神文化的驱动下,围绕精神文化的主轴旋转,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三、高校文化的作用

存在决定意识,人是环境的产物,而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于是“文化即环境,环境即存在,文化决定意识”的逻辑成立。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学校教育目的的达成与否及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品位极大地影响着学校造就的人的品质。为了强化学校文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告诉人们:“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当“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确定之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教育环境或改善育人环境,就成为学校工作的主线,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围绕着这个工作主线展开。这就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绝非仅在课堂里或说教中成长,更重要的是在特殊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中成长。这也就决定了学校文化是一种通过环境的创设营建、改造完善以影响教育的教育手段。高校文化正是通过对教育环境的形成或改善而对教育产生影响、发挥作用的,这就是高校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机理。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难怪我们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首先要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修养,最重要的是提高高校的文化品位。

高校是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产出地和辐射源。强化高校文化建设意识,提升高校文化建设层次与水平,不仅是高校完成好自身根本任务的需要,而且对社会也有巨大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可以说,能用文化解读的高校,定然会更具时代发展性和战略性,更具文化底蕴,创造出更为深广的发展空间;定然会大大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品质和品牌,提升高校服务和引领社会经济的软实力。

考察一所高校的文化,自然离不开对高校任务、功能和定位的把握。而现在比较普遍地认同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这恰恰决定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育人文化、创新文化和服务文化的提升和发展,也就是说,高校的本质在于文化,文化功能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校的一切工作其实就是为了文化发展,包括传承文化、启蒙文化、保存文化、批判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高校教育不仅仅限于对某些具体的、给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是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人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地文化提升,从而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整体的文化进步。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以了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为核心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引领文化是高校应当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同时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契机,我们应自觉地去回归高校的文化本质,凸显高校的文化功能。

四、机械工程学院高校文化的建设

1.机械工程学院现状

机械工程学院是2013年新成立的理工学校第一批招生的二级学院,已招收了两个年级学生,负责机械类专业本科教学、学生学籍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及机电传动与控制、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职教师资三个专业方向,研究方向涵盖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传感与测控、机电一体化、材料科学等几大领域。在校本科学生将近1200人。

2.机械工程学院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的核心文化,它是高校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高度成熟并为高校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其建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高校氛围;同时对外它表现为高校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通过高校的使命、校训、校风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

2013年7月19日,结合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和发展目标,我院确立了院训: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这对每一位师生来说,既是要求,也是精神导向,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

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是培养高素质学生无形的重要因素,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密切相关,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从新生入学教育入手,大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宣传先进、学习先进、争创先进,使机械工程学院的学风建设更上一层楼;通过推出“学生必读书目”,制定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等,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及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组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9重要讲话精神”主题日活动,曾羽书记以及各分院、职能部门和学院全体老师参加了活动,成为全校示范;机自132班同学给贵州省委书记写信并得到回信,全校师生热议“回信”,倍受鼓舞,由此掀起全省青年学生学习“回信”的热潮;机自132班同学向全校学生发出“团结文明、展现风采”倡议书,得到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广大师生响应,在倡议书上庄重签名;组织首届新生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得了全国大奖……诸如此类的活动都是很好的精神文化建设载体。

此外,大师也是精神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我院先后组织并参加了院士报告会、校党委书记“扬起理想的风帆”专题讲座、“树人大讲堂”“道德讲堂”等系列讲座,使学生能够面对面聆听大师的教诲。

3.机械工程学院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文化可以归纳为高校意志的选择和非意志的选择这两种类型文化,由此决定了高校的文化是制度化文化和非制度化文化相融的复合体。经学校意志选择的制度化文化,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由于人们只有在所处的文化中获得文化,人们的信仰也是以自己所处的环境为条件的,人的发展和完善并不是完全能自然实现的,因此,制度文化是使高校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学院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及日常管理的检查落实。由于学校是一所新建院校,位于老校区,学校周边环境复杂,于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风、学风、班风建设方案》《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措施与行为准则》《学生晚自习管理制度》《班主任值班制度》《维稳应急预案》《安全责任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并贯彻落实。严格考勤制度,狠抓到课率和早晚自习出勤率,通过制作早晚自习考勤表、课堂考勤记录册来严格考勤并提升出勤率,规范学生请假制度,培养首届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实行教师不定期听课制,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学生手册》知识考试,让学生了解校规校纪。为加强诚信考试教育,我院发放并收集了全院学生的诚信考试承诺书,以全院专题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诚信考试教育,严肃考风考纪。

4.机械工程学院高校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塑造学校品牌的基础是学校文化。外化形象意识、强化精品意识、提升发展意识,是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必然趋势,更是打造品牌名校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科学、人文、美观、和谐的高校环境文化。

学院组织60名学生参加“弘扬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社会”义务劳动,组织50名学生参加“许美好愿望、我为校园增片绿”植树爱树护树活动,通过活动使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是校园的主人,良好的环境需要同学们自己创造和自觉维护。此外还积极推进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橱窗文化、班级与办公室文化、寝室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既注重改善硬件条件,又突出专业气息、人文色彩。

5.大学精神与高校文化建设

所谓大学精神,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能够体现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气质、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并为学校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群体意识,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活动载体,内化为师生一种坚强的内在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弘扬优良传统,实现文化引领,在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是凸显人文关怀,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融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三是秉承公正,兼容并蓄,在批判精神和包容精神的交相辉映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五、结束语

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育人文化、创新文化和服务文化的提升和发展,也就是说,高校的本质在于文化,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循序渐进的,要相信优秀的高校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卓越之果。

【参考文献】

[1]卢丽君.引领文化:高校功能研究的深化和升华[J].中国高等教育,2006( 18).

[2]马俏.以我的荣哲发誓[J].读者,2003(21).

[3]睦依凡.教育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33.

[4]易琳,房居清.试析高校校园文化的系统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6) .

[5]张桂霞,曹胜,王瑞芳.当代大学文化结构分析及其建设路径[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06).

作者:陈海虹 孙栋

上一篇:水资源核算体系建设论文下一篇: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论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