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了十多年。整个运用的过程也存在一些波折。本文从我国2007年后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笔者响应的一些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 篇1: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探析

摘 要 2006年会计准则颁布之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已经运用到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诸多方面。文章以金融工具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代表,探讨和分析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提出相应的优化公允价值会计核算的建议。

关键词 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优化建议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案例

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入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具体会计核算过程。案例如下:

A 公司2008年12月5日购入甲公司股票100000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购入时该股票市场价格为3元/股(假设不存在其他相关费用),该股票在2008 年12 月31 日的市场价格为4元/股,假设A企业2008年度实现的会计利润400000元,仅存在该笔业务需要进行纳税调整。2009年1月10日,A公司将其持有的甲公司的股票全部出售,价格为4.5元/股。

1.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300000元;贷:银行存款300000元。2.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期末,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00 元;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元。同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至本年利润,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元;贷:本年利润100000元。

所得税分录为:借:所得税费用100000元;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5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25000元。3.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借:银行存款450000元;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300000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元,投资收益50000元。会计准则规定同时还要做一笔会计分录,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元;贷:投资收益100000元。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未明确区分待实现收益与已实现收益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涉及到两个损益类账户: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用来核算实际已经实现的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的是未实现损益。在期末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者损失要列示于利润表中。这一程序虽符合全面收益观和资产负债表观,但是对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应该进行区分。

截止2011年末,我国的上市金融企业持有全部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的97.33%,由交易性金融资产带来的收益较多,现行的计量方法,即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本年利润中是完全合理的,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投资盈利状况。相反,在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所持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很少,有必要明确区分待实现收益和已实现收益。

(二)税法与会计之间的差异加大

采用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核算,加大了税法与会计之间的差异。仍采用上述案例,2009年末,接前面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本年利润的会计分录。借:投资收益150000元;贷:本年利润150000元。仍假设公司2009年实现的会计利润为400000元,则所得税的分录为,借:所得税费用100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25000元;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5000元。

从案例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在年末时应该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进行对比,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这不仅使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也加大了税务机关督查纳税的难度。

三、优化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一)金融行业的会计处理

仍以前述案例进行具体分析,2008年的各项会计处理不变,2009年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不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即不作以下分录。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元;贷:投资收益100000元。

这样进行会计处理有两个优点。一是解决了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已经不属于企业,但在期末结转至本年利润之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仍有余额的问题;二是期末的时候无需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结转,简化了期末的会计核算程序。

(二)非金融行业的会计处理

仍对前述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个科目改为“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并且由损益类账户变为所有者权益账户。2008年公允价值变动时,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00元;贷: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00000元。期末时不将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转入本年利润,而是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2009年出售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将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转入投资收益。借: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00000元;贷:投资收益100000元。

这样的会计处理也有两个优点。第一,明确界定了未实现损益和已实现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体现在了资产负债表中,未在利润表中表现出来,不会引起报表使用者的误解,有助于财务表报使用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第二,简化了会计核算程序。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之后无需在期末时再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只需将投资收益结转即可。

参考文献:

[1]王平,刘玉廷.金融工具(债券)公允价值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3.

[2]盛明泉.金融稳定视角下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191.

[3]吕沙.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探析.财会通讯.2011(4):62.

作者:乐映雪

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 篇2:

对我国会计工作中公允价值计量的探析

[摘要]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了十多年。整个运用的过程也存在一些波折。本文从我国2007年后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笔者响应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会计;公允价值;问题;思考

一、公允价值的基本含义

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含义界定为:资产与负债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买卖双方对市场情况熟悉,并在自愿的基础之上交换资产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从这个定义上我们能知道,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资产交易市场上对该资产和负债的交易价值,这个价值是一个时点上的价值,是不断在变动的,其并非是该资产和负债的确切内在价值。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公允价值的定义方法就是该资产和负债的边际价格。公允价值在我国整个运用过程经历了大概三个阶段。首先是1998年开始初步运用公允计价方法,其次是在2001年修订会计准则时,对公允计价方法的回避,最后是在2006年对会计准则的重新修订使用,并在2007年正式运用。

二、在我国会计核算实际工作中,公允价值计价方法应用存在的不足

(1)公允价值计价方法会加大周期性波动。我们对相关会计项目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时候,由于其计量的价格都是由相关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决定,因此当市场处于上升周期时,其公允价值会被高估,而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公司价值又会被低估,这就导致经济高峰期企业容易获得信贷支持,容易造成经济过热,而当经济处于低谷时,企业价值被低估,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生产受阻。从客观上来说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使得企业的周期性波动幅度加大。(2)公允价值计价方法的需要借助外界稳定的交易市场。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基础是有一个完善的交易市场,且在该市场进行交易的品种有活跃的交易。在我国整个金融交易市场的结构是不完善的,还有很多市场没有建立起来。整个交易市场的投机气氛较为浓厚,市场上交易产生的价格往往对现实经济没有指导性意义。(3)对于缺乏活跃金融市场交易的计价品种,没有一个可参照物。我国整个金融市场在结构上不是很完善,很多金融交易品种并没有建立起来。按照公允价值计价的方法,对于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的品种进行定价的时候,要参照相关交易品种的价格进行合理估价。这就为会计核算带来了问题。首先是给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其次就对会计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其市场判断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难度较大。(4)利用公允价值对企业利润进行操控。在我国1996年开始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时候,就有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进行利润操控,这个导致2001年在修订会计准则的时候,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进行了回避。但随着我国经济国际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会计上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是符合整个国际潮流的,因此在2006年新修订的会计准则时,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重新引入,这几年就又出现了部分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对公司利润进行操控情况。

三、会计核算中运用公允价值的思考

(1)创造良好的法制和市场环境。要想让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能得到实际的落实,良好的制度约束是关键。首先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培育各级交易市场,让公允价值有合理参考市场价格。最后就是要不断的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让其能够有良好的判断能力,能够有能力的计算出合理的公允价值。(2)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公允价值计价的具体操作指引。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是比较灵活的,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具体执行人员的理解能力和职业素养。针对我国会计市场的情况,最好有有关部门制定一个具体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引,让公允价值计价方法的随意性降低,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和恰当性。(3)制定合理的企业内控机制,抑制企业操控利润动机。在我国企业内部要建立合理企业决策机构,让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能够确切的行使职责,让企业的经营权和监督权能够正在做到互相控制,使得企业内部操控利润的动力丧失,使得企业高管的工作重点放在获得利润上,而不是报表利润的谋划。(4)完善企业外部的监管制度。对企业的监管,光靠企业内部监控是很难实现的。我们要引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让企业有外部的约束机制。对于企业的股本制度上,要鼓励股权的分散持股,让企业中大股东只手遮天的情况降低。还有就是要加大证券市场的监督,让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作无处藏身,让相关人员受到严厉处罚,这样就会让公允价值的应用有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平.后金融危机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基于公允价值会计[J].会计之友.2011(12):31~32

[2]孙玉恒.后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9):49~50

[3]王慧丽.浅析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1(11)下:16

[4]徐函.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J].企业导报.2009(11):156

作者:谢伟

公允价值计量探析论文 篇3: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探析

【摘要】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引起了理论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普遍质疑,有人公开表示应该抛弃公允价值,以缓解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在此轮金融危机中被某些金融机构指责为加剧经济动荡的“帮凶”。美国证券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机构也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公允价值的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本文通过介绍会计计量中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缺点,深入分析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正确评价公允价值会计。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金融危机 金融稳定

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企业准则——基本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要求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及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均采用公允价值。

自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令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有人对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运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指责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帮凶”。然而,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对以上观点一直持抵制的态度,认为FASB 157号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采取了双向和功利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公允价值继续存在还是废除成为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国家,对此采取如何做法更是我国会计界要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引发的争论

2008年,美国金融市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严冬,由2007年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许多重量级的金融机构陷入破产或被收购的窘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场在美国引燃的金融危机迅速向世界蔓延,各国股市纷纷下挫,工厂大量倒闭,失业人口剧增。在这场危机中,会计准则饱受质疑。有人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规定放大了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同意修订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把手上的金融投资工具重新分类,对非衍生工具的金融资产毋须按市值计入损益表。在美国,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声音,在参众两院2008年10月份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赋予了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并要求SEC在未来90天内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欧洲、日本等国家也已经停止或考虑停止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1、公允价值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一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目前,理论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强调在公平的交易中,交易双方自愿接受的金额。

由此进一步的理解为,公允价值应该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市场参与者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转移的金额,该金额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同,只能是一个相对公允的金额。原因在于:(1)交易的主体应该是包括了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即市场上的独立于会计主体、有能力自愿交易的买方和卖方。如果假定交易仅涉及到交易双方,就排除了通过假定的第三方来估计资产等公允价值的可能性,采用市场参与者的说法可以避免这种缺陷。(2)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其转移价格并非清偿价格,这就意味着负债只是转移而并非被清偿,仍在市场存续。(3)公允价值是相对的。根据公允价值的时态性,可以将公允价值分为过去时态公允价值(历史成本)、现在时态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和未来时态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对于同一项资产或负债其在不同时态的公允价值会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但是即使该金额发生了变化,我们仍然能够称其为公允价值。

2、公允价值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和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是同一概念,会计计量模式是会计信息系统生成会计信息的方式方法和工具。公允价值会计,应该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

3、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

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应当是:以恰当的形式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令他们满意和认可的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会计只要能够相对可靠地确认各项会计要素的价值及其变动,即使没有发生真实的处置交易,在每一会计期末也应该根据市场反映的其价值的变化,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以便使得人们能够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最大需求,提供最全面、最及时的会计信息,并能够同时兼顾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

三、会计计量中公允价值的利弊分析

一些团体批评公允价值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报告的损失可能有误导,由于损失是暂时的,当市场恢复后损失将逆转。其次,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等因素,导致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较差。再次,在不存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限制技术在会计计量中是很难操作的。最后,公允价值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可能会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公允价值会计的支持者认为:第一,公允价值会计更符合决策有用观,它要求和允许企业报告更及时、精确和可比。第二,公允价值更真实地反映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估计,有利于金融工具等的核算与创新。第三,它限制了企业操纵其净盈余的能力,能更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第四,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使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

四、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面临的问题

1、顺周期效应

金融机构杠杆具有顺周期效应,在经济繁荣时增加杠杆,在经济萧条时减少杠杆,当金融机构更多的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这种顺周期效应就越明显:一方面,它迫使持有大量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确认巨额且不断增加的资产减计(writedowns)损失,资产大幅缩水引发了追加保证金或增加抵押资产的要求,因为债务保证金和抵押资产价值是根据财务报告信息确定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资产缩水导致其被迫增加监管资本额度,如果无法从外部及时得到资本补充,就不得不在非活跃市场上出售所持次贷产品,使次贷产品的市场估值进一步下跌并影响其他投资产品。

2、负反馈效应

由于活跃市场消失,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运用公允价值对ABS、MBS、CDO、CDS等缺乏流动性的次贷产品的计量级次降到二或三级,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未实现的损失,这些巨大的账面亏损引起投资者恐慌性的抛售,进一步降低了次贷产品的价格,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不得不进行确认更大幅度的减值损失,从而陷入“市场交易价格下跌—增加资产减值准备—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中。

3、非活跃市场的挑战

非活跃市场主要表现在次贷产品和其他投资工具交易频率降低、交易金额减少和要价与出价差价增大等。金融危机中市场由活跃市场向非活跃市场转变,公允价值会计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确定当前市场价格是否代表公允价值:首先,对于由活跃交易变为非活跃交易的金融工具,主体需要判断这些非活跃市场交易是否属于强迫交易,如果是,主体需要决定如何计量该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其次,对于交易市场已经消失的金融工具,需要寻求恰当的估价模型,如果不存在公认的估价模型,还需要尽快开发适用的估价模型。最后,对于从“按市价计值”转变为“按模型计值”的金融工具,由于无法获得相关信息或估值系数,其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很大。

4、混响效应

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金融创新的广泛应用,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深化,在金融市场间产生巨大的混响效应。金融机构在发放了次级抵押贷款后,为了规避风险,常常将这些次级抵押贷款打包,通过证券化向其他投资者出售。公允价值的应用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引入到公司内部估价程序中,放大了资产市场之间的混响效应,加剧了风险在金融机构间的传染;内部估价的不确定性和外部市场波动性的相互影响,可能将经济从稳定的区域推向不稳定的区域。

五、解决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问题的建议

1、坚持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不动摇

通过分析“顺周期效应”的原因,可以发现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并无直接联系。首先,市场价值的顺周期性并不是公允价值计量特有的现象,其背后是资本逐利本性的推动。其次,“顺周期效应”与次贷产品的复杂性特征有直接关系,次贷产品的复杂性特征源于次贷参与者通过证券化、信用衍生等对次贷产品的风险进行复杂分割的过程,也与金融机构将许多次贷产品作为表外融资安排有关。公允价值计量负反馈效应也值得斟酌,“市场交易价格下跌—增加资产减值准备—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中,“增加资产减值准备”与“恐慌性抛售”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次贷产品复杂的设计过程本身就像雾里看花,人们追逐利益而忽略了它蕴涵的巨大风险,在市场泡沫破裂后,持有者持续抛售次贷产品,没有人愿意再冒险购买了,才催生出持续走低的市场交易价格。

2、会计准则制定与金融监管相协调

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合作,在现行金融监管中加入逆周期因素。三种改革金融中介的方案可以减轻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即采用逆周期的最低资本要求管制减轻金融机构杠杆和资本负债表的波动;采用向前看的动态拨备制度,减轻繁荣或萧条的周期波动;金融中介进行结构改革,限制中介链条的长度,鼓励形成较短的中介链条。另外,在监管机制中引入逆周期的措施,如对最低资本要求进行调整,可以将其与宏观审慎监管和系统性风险相关的系数(如杠杆比率、期限错配和融资来源等)联系起来。

3、明确估值条件提升估值技术

通过借鉴美、英等发达国家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指导意见,明确公允价值会计估算的具体适用条件,充分肯定公允价值会计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辅之以金融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开发更加成熟的计量估价模型,提高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还要建立一个公开的网络或全国性的行业价格平台,并保证相应的机构每个月发布相关信息,包括公允价值和相应的行业参考价格、模型、指数及参数等,给公允价值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评价。

4、加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包括:(1)主体应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的范围;(2)主体计量公允价值所用的估价技术和依据的假设;(3)公允价值计量对主体损益的影响。对于特殊金融工具可采用VaR法披露风险。不仅使信息使用者能更好地把握企业风险管理活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而且要强化信息披露的执行力度和外部监督。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8(10).

[2] 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的论战[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11).

[3] 赵鹏飞: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启示[J].财会月刊(综合版),2011(9).

[4] 彭南汀、王习武:论金融危机形势下公允价值会计[J].金融会计,2010(12).

[5] 陈淑照: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谨慎运用[J].商务周刊,2008(19).

(责任编辑:胡婉君)

作者:李艳飞 吴涛

上一篇:高速公路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教师职业道德心得体会(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