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14亿人口 一天将消耗约70万吨粮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粮食供求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需要通过不断地改进技术、推广高效的种植方式来扩大规模,提高产出,从而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我国的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但仍然存在化肥、农药使用过多的情况,不利于我国粮食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生态效率是指在追求粮食增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能够更准确、客观地体现粮食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本文基于粮食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研究我国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我国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首先,运用超效率MinDS模型分别测算了 2010-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传统效率和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然后比较分析两者的总体差异、区域差异以及省际差异。其次,在对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σ收敛检验与核密度函数估计的方法,分析其收敛性及动态演变趋势。再次,在对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进行检验之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传统效率均值和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均值分别为0.907和0.853;2010-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三大区域粮食生产传统效率均值分别为1.079、0.778和0.907;考虑非期望产出之后,2010-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三大区域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均值分别下降了5.65%、6.94%和5.51%,其中黄河流域下降幅度最大;2010-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有超过一半的省份考虑非期望产出之后效率均值降低、排名下降。(2)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有σ收敛趋势;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核密度曲线表现为“双峰”、“多峰”不明显而逐步向“单峰”发展,且波峰处于高度上升、向右偏移的形态。(3)提高财政支农水平能显著地促进本地区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水平的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农业机械密度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本地区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水平的提升;农业机械密度、工业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财政支农水平对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不利于邻近省份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水平的提升;但是从总效应来看,农业经济水平、农业机械密度、工业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财政支农水平对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有:(1)在研究对象上,本文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掌握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指导我国的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2)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超效率MinDS模型测量粮食生产效率,克服了传统的DEA模型要么未考虑变量的松弛性,要么过度考虑变量的松弛性问题,更切合实际。

关键词: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影响因素

学科专业:应用统计(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业生态效率的研究

1.2.2 关于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态效率

2.1.2 农业生态效率

2.1.3 粮食生产生态效率

2.2 理论基础

2.2.1 生产效率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1.1 研究方法

3.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3.2 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3.2.1 总体特征分析

3.2.2 区域差异分析

3.2.3 省际差异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动态演进

4.1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

4.2 σ收敛检验

4.3 核密度估计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

5.1 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检验

5.1.1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5.1.2 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

5.2 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2.2 模型设定相关检验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力市场营销增效探析论文提纲下一篇:基层农村医疗卫生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