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的创伤读后感

2023-03-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双城的创伤读后感

《双城的创伤》读后感

初次读《双城的创伤》这篇文章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在柴静的笔下,我看到的是一些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善良天真,他们热爱友谊却不懂得如何表达。引用九夜茴的一句话:年轻既是资本也是危险。他们不过是孩子,就像未试水的船,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却不小心进入沧海,有的船毁灭在狂涛里,有一些搁浅在沙滩,被人拖上岸,却终究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一所普通的学校,多名学生连续服毒自杀。第一个服毒的女孩叫苗苗,死亡的日期是五月十九号,与她同时服毒的女孩小蔡经抢救脱险。两天后, 五月二十一日中午,同班同学小孙服毒,经抢救脱险;五月二十三日早上,小倪服毒,经抢救脱险;五月二十三日晚,小杨服毒,经抢救脱险。几个孩子桌子上都刻着519 ,一刀刀刻得很深,后来刷的红漆也盖不住,苗苗父母认为他们是集体约定自杀。

我起初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还那么年轻,还是有些淘气有些不懂事的孩子,有什么会让他们绝望得自杀?

苗苗在聚会上被一个男生摸了胸脯,周围的嘲笑让她感到羞耻,她选择了死亡。我之前并不知道尊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以那么重要,我小时候未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自然也不会明白。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当柴静采访到与苗苗通天自杀的小蔡时,小蔡拿出一个纸条,那上面写的字让我一瞬间流出眼泪:我们六个姐妹是最要好的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多天真,多美好。我忽然记起自己的小时候,也是这样单纯,以为什么都可以永远,殊不知成长是童真最好的杀手。

他们不过只是孩子。孩子的世界,大人很难进入。

对于孩子来说,最需要的就是理解,而这些很多时候大人给不了。他们有时候担心得太多,怀疑猜忌得太多,这些都不是孩子喜欢的。

三起极端事件之后,政府成立专案组进驻学校,身穿警服的人传讯与服毒者亲密的学生,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讯问。小杨被传讯了,警察询问他与苗苗是否发生不正当关系。

小杨说:我解释,他们不听。

当天晚上他也服毒,被洗胃救了下来,他说:我受不了侮辱。

苗苗的父亲说:给她吃好的,穿好的,还要啥?小杨的父亲当着我们的面,手扣在肚子上骂儿子:你为什么不干脆死了呢?给我惹这么多麻烦。小杨的母亲蹲在地上哭:你把我的脸都丢完了。

这些家长应该还是爱孩子的,但他们在说这些话时真的为孩子想过吗?或者说,他们真的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吗?不,他们不知道,他们把自己认为对的好的全部交给孩子,可忽略这最重要的东西。

我真的不明白,小杨不过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大人竟然也能往不正当关系上想;想了也就想了吧,还不听孩子解释。对于大人来说,这可能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问话,但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侮辱。像小杨说的那样,他受不了侮辱。不只是他,对于所有的普通孩子来说,他们的生命里很少拥有沉重的东西,但尊严是其中之一。

柴静问过几个孩子:为什么你们对苗苗的感情这么深?共同的说法是:她能理解人。

苗苗去世之后,她仍然是表弟在内心里唯一可以对话的人。柴静问过苗苗的表弟:你现在心里痛苦的时候呢?五年级的孩子说:忍气吞声。柴静问过大人同样的问题,答案也是忍。

忍。为什么忍?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们。所有的事情都憋在心里,总有一天会爆发的,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太小,还没有见过大风大浪,所以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太过重要,这一切反馈给自己,就会成为更深的伤口。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杀死了苗苗,又是什么让另外几个孩子接连自杀。后来我知道了,是友谊,是尊严,还有那种不被理解的痛苦。

不过是孩子,他们还不懂得的如何释怀痛苦。柴静说: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孩子不一定懂得这句话,或许懂得,但没有足够的勇气付诸行动。

幸运又可悲,孩子都会长大,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天真到不天真,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永远也算不清楚。

故事里的那些孩子都会长大。很多年以后,他们应该还会记得那时决绝的心情,他们会自嘲,还是会感慨,我们无从得知,又或者他们最终忘记了,可他们终究是长大了。

曾经,他们不过是孩子,他们可以冲动可以固执,可以用疯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但长大了,不可以,也不会。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场景,从小时候到长大后,影子变得更长了,心呢?我不知道,也说不清楚。长大是必然的,它带来的一切也是必然的,怎么样,就不重要了。

第2篇:《双城的创伤》

《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

【调查内容】

一、数名少年相继自杀,是感情纠葛,还是另有他因?

武威,古称凉州,是西凉文化的发源地,已有近五千年的建城历史。 今年5月的小学生连续服毒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6月25号,我们在附近的一个村庄里约见了第一个服毒自杀的已故小学生苗苗的父母。

女儿突然的离去,使这对年轻的农村夫妇一直处在深度抑郁之中。

苗苗母亲:我一直觉得她是开了个玩笑。

柴静:你觉得她开了个玩笑?

苗苗母亲:我就觉得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

柴静:你觉得她还在?

苗苗母亲:嗯!

苗苗,双城镇小学六年级甲班学生,成绩始终是班里的第一第二名,

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清秀乖巧的好孩子。新年的笔记本里, 她给自己的寄语是:"希望在新的一天得到更多快乐"。然而,就在5月19号, 在离13岁生日还有两个多月的一个黄昏,她突然和同班的一名女生一起服毒自杀,

令所有的人都始料不及,可这似乎只是个引子。在此之后,自杀的多米诺骨牌悄然启动。

5月21日午2时

双城中学高二学生赵某服毒,抢救无效死亡;

5月22日午1时

双城小学六年级学生孙某服毒,抢救脱险;

5月23日早8时

双城小学六年级学生倪某服毒,抢救脱险;

5月23日晚11时

双城小学六年级学生杨某服毒,抢救脱险;

然而更令人疑惑的是,自杀的五名孩子,除了一名中学生外,其余的四名都是苗苗的好友。

这样的联系使得苗苗生前笔记本上的这句话("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死亡和复活")俨然如同一句预言。

为了探究学生连续服毒的原因,我们驱车来到了事件的发生地,离武威市区30公里的双城镇。

一些媒体根据苗苗笔记本上的一些记录推测是因为苗苗引发的情感纠葛导致了集体自杀。

柴静:这个结论你们相信吗?

苗苗父母:不相信。六年级的学生,最大也才超不过14岁,哪来的, 还不懂。

柴静:现在外界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他们(自杀的男生),在感情上接受不了苗苗去世,所以才服毒。

苗苗的父母:我就说这纯粹是一种偏见的说法。为啥?就说一个苗苗,不可能影响到那么多的人。

柴静:你觉得不可能?

苗苗的父母:我觉得不可能。

苗苗父母的怀疑还来自于苗苗火化当天的意外发现。

苗苗的父母:在火化的时候,换衣服的时候发现了那封信。

柴静:在哪发现的?

苗苗的父母:在裤子兜兜里头发现了那封信。

柴静:那封信里有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

苗苗的父母:没有。信里只说了:爸妈你们好,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 我已经到另一个世界快乐生活了……开头写的……中间的话就是,有些事我不敢想,想起来真让人害怕。

柴静:她没有具体说是什么事吗?

苗苗的父母:打的是省略号,没有具体说是什么事。

柴静:你们夫妻俩看到这句话什么反应?

苗苗的父母:从这句话我就觉得,背后肯定还有啥事。

于是,苗苗的父母开始收集相关疑点。他们首先发现六年级的许多学生都在桌子和手臂上刻下了"519", 而这,正是苗苗出事的日子。

苗苗父母:这个5月19号也就说,是一个谜吧。为啥?基本上有些学生,在胳膊上刻了5月19。

柴静:是什么时候刻的?

苗苗的父母:在胳膊上刻的话,肯定是在出事之前,在19号刻的话。

你说22号发现的时候,他们胳膊上的疤疤都已经退掉了。

柴静:苗苗身上有吗?

苗苗的父母:有一个刀痕,划了一刀。

柴静:在什么地方?你什么时候注意到的?

苗苗的父母:就是给她换衣服的时候。贴着创可贴,新伤口。哎……

柴静:这说明什么呢?

苗苗的父母:说明这些学生是早有预谋喝这个农药的,不是偶尔的。

他们怀疑519是孩子们集体自杀的约定,而苗苗舅舅也证实这样的事件并非首次。

苗苗的舅舅:前面就是4月份,他们服过毒。

柴静:4月份?谁服的?

苗苗的舅舅:他们班的。好像十几个人, 十几个学生。

柴静:这事你怎么知道的?

苗苗的舅舅:后来听他们班上同学说的。说前面就有一次。集体,十多个人,吃的什么颗粒……

柴静:什么颗粒?

苗苗的舅舅:就那老鼠药。

另外,一个所有自杀学生都经常去的叫魁星阁的地方也令苗苗父母产生了疑问。

柴静:那是一个什么地方?

苗苗的父母:就是我们镇上的一个古迹。出事以后就锁上了,再没有人上去过。

柴静:你们有没有上去过?

苗苗的父母:没有。这事情一出来,就听学生那边就反映开了,政府就把里面写下的东西就全部粉刷掉了。

柴静:里面写的东西,写在哪儿的?

苗苗的父母:墙壁上。

柴静:孩子写的?写些什么你们知道吗?

苗苗的父母:不知道。我就是觉得在后面,好像有什么组织。

同时,小镇上还传说学生中流传着一本白皮书。

甘肃省武威市双城镇居民:听说学生他们中间有手抄本。

苗苗的舅舅:调查组来调查的时候……有本书,其中有同学就把书撇到房上了。

柴静:听说那本书的内容吗?

苗苗舅舅:象有些不健康的内容……《快乐男女生》。

柴静:这本书你们听说过吗?

苗苗父母:听说过,书也是学生说的,说有两本书,白皮书,他们也没看过内容……

听说过白皮书,内容……

519、魁星阁、白皮书,正当苗苗的父母为种种说法难以分辨困扰时, 又发生了让他们更为惊愕的事情:5月25日,邮递员送来了苗苗于23日寄出的第二封遗书。

柴静:苗苗是5月19号出事的,这个是23号寄出来的,5月23号寄出来的

遗书写道:爸爸妈妈,看到你们哭肿的双眼,女儿心都碎了,是女儿一时的糊涂,

才铸成了如此大的错误。这封信以苗苗的口吻安慰父母振作起来,不要过度悲伤。 信封背后还特意叮嘱邮递员尽快送到。

柴静:你们当时有没有比较过,这个字和苗苗的字迹……

苗苗父母:比较过,当时接到我们就比较了。不是,不是她的笔迹。

所有的这些疑点能否得到合理解释?在苗苗父母的指点下, 我们赶到被认为与苗苗关系最好的小杨家里了解情况,他也是之后的连续服毒学生之一。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交流中,我们拿目前公开的几种说法向小杨求证,他却始终欲言又止,

直到采访将近结束的时候。

柴静:我只想问你一句,就是说,除了我现在知道的所有原因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

我不需要你告诉我,我只需要你告诉我这一点,让我自己去调查。

小杨:有的。

柴静:严重吗?

小杨:很严重。

柴静:这个严重是不是牵涉到很多人?

小杨:是。

柴静:我想去现场看一看。我明天会去你们学校。明天,我能不能带你一道去?

小杨:我和你一道。

柴静:你跟我一起去?

小杨:嗯。

柴静:你真的跟我一起去吗?

小杨:去。

柴静:为什么?

小杨:因为我也,再想看一下。

这里就是双城小学,五名服毒的六年级学生就是在这里就读, 事发至今校方一直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那么这些孩子究竟留下了多少线索, 这些线索到底有没有被抹去,今天下午我们征得校方的同意进入拍摄。

柴静:苗苗坐的哪张桌子?这是什么字?

小杨:5月19日。

柴静:5月19日是吗?这是谁刻的?

小杨:苗苗她自己。

柴静:苗苗自己刻的。什么时候刻的你知道吗?

小杨:5月19日。这个被涂掉了。

柴静:你的印象里这张桌子上原来刻的什么东西?

小杨:也就是519。

柴静:也是519啊,那你知道这些字是什么时候刻的吗?

小杨:5月20日。

柴静:班里有多少张桌子上原来刻了519?

小杨:很多张。

记者:刻的时候大家商量过吗?那为什么要刻519呢?

小杨:就是纪念苗苗。

柴静:我们刚才在桌子上看到了一些孩子刻的字,519,当时你注意到了吗?

吴寿昌(双城小学六年级甲班主任):519还是事发以后的第二天,我也发现了。

柴静:看到他们在桌子上刻这个字之后,你怎么处理的?

吴寿昌:我说以后你们纪念同学,发生了怀念这个事情,但是爱护公物,桌子上不能刻字。

柴静:那你当时决定这刻上的字怎么办呢?

吴寿昌:当时我们就消除掉。后来学生抹掉了。

看来,519并非孩子们事先约定的自杀时间,那么,被认为是孩子们秘密集会场所的魁星阁是否

会留下与服毒有关的线索呢?

一个小孩子写"到此一游"……"到此一游"……写的是"一见钟情"……应该是"武林盟主"这四个字……

应该是一些没有章法的东西。 魁星阁看样子的确被粉刷过,但是从我们对墙上的字迹辨认来看,都是些游戏文字,

在魁星阁我们找不到更多有利的线索。

在后来的调查中,负责管理魁星阁的镇文化馆馆长也证实孩子们在魁星阁玩闹之余常常随意涂写, 粉刷只是对文物的例行保护。此时,那本传言在自杀学生中秘密流传的神秘白皮书,

则成为目前服毒事件的惟一线索。记者找到苗苗的表弟了解情况,同在双城小学就读的姐弟俩相处很好。

柴静:还有一种说法说,在六年级的学生里头流传着一本很神秘的书,你知道那本书吗?

苗苗的表弟:那天说政府里的人收书,就是扔到后面那个房上了。

柴静:什么书 ?

苗苗的表弟:不知道。

记者来到当时负责收书的凉州区公安局,见到了这样一批原来在双城小学学生中流传的印刷品,

其中有文章祭奠轻生的女中学生,还有文章探讨了自杀的多种方式,警方确认它们就是传说中的白皮书。

那么,在自杀孩子们中间传阅的真的就是类似这样的刊物吗?

小杨:她当天看的是《阳光部落》。

柴静:阳光部落里写了些什么呢?

小杨:就是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一些感情。

柴静:苗苗喜欢这样的文章吗?

小杨:反正她平时就看些这样的书。

柴静:你觉得这样的书跟她的服毒有关系吗?

小杨:没有。

柴静:还有一种说法说,在六年级的学生里头流传着一本很神秘的书,你知道那本书吗?

苗苗的表弟:那天说政府里的人收书,就是扔到后面那个房上了。

柴静:什么书 ?

苗苗的表弟:不知道。

记者来到当时负责收书的凉州区公安局,见到了这样一批原来在双城小学学生中流传的印刷品,

其中有文章祭奠轻生的女中学生,还有文章探讨了自杀的多种方式,警方确认它们就是传说中的白皮书。

那么,在自杀孩子们中间传阅的真的就是类似这样的刊物吗?

小杨:她当天看的是《阳光部落》。

柴静:阳光部落里写了些什么呢?

小杨:就是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一些感情。

柴静:苗苗喜欢这样的文章吗?

小杨:反正她平时就看些这样的书。

柴静:你觉得这样的书跟她的服毒有关系吗?

小杨:没有。

柴静:还有一种说法说,在六年级的学生里头流传着一本很神秘的书,你知道那本书吗?

苗苗的表弟:那天说政府里的人收书,就是扔到后面那个房上了。

柴静:什么书 ?

苗苗的表弟:不知道。

记者来到当时负责收书的凉州区公安局,见到了这样一批原来在双城小学学生中流传的印刷品,

其中有文章祭奠轻生的女中学生,还有文章探讨了自杀的多种方式,警方确认它们就是传说中的白皮书。

那么,在自杀孩子们中间传阅的真的就是类似这样的刊物吗?

小杨:她当天看的是《阳光部落》。

柴静:阳光部落里写了些什么呢?

小杨:就是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一些感情。

柴静:苗苗喜欢这样的文章吗?

小杨:反正她平时就看些这样的书。

柴静:你觉得这样的书跟她的服毒有关系吗?

小杨:没有。 【调查内容】

二、孩子们内心的生死

小蔡,5月19日与苗苗同时自杀,她也是苗苗最好的朋友,有可能对第二封遗书知情,于是,我们辗转找到了她。

柴静:这封信你见过吗,是苗苗的字吗?

小蔡:不是。

柴静:是你的吗?

小蔡:不是。没见过。

对于第二封遗书的作者小蔡的回答没有让我们惊奇,但小蔡对苗苗自杀的态度却让我们吃惊。

柴静:你觉得苗苗离开世界是对的还是错的?

小蔡:也许对她来说是对的。

柴静:你觉得她解脱了吗?

那么,在小蔡眼里,究竟是什么事情使苗苗不得不选择死亡,甚至死亡都无法解脱呢?小蔡告诉我们,这与苗苗告诉她的发生在农历

2、3月份的一件事情有关。

柴静:在2 、3月份发生那件事情之前,你觉得苗苗会这么想吗?

小蔡:不会。

柴静:那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小蔡:很可怕。

在沉默了良久之后,小蔡最终告诉我们她所知道的一切。事情发生在4月份的一次同学聚会上,打闹中,有男生碰了女生,然而这种简单的身体接触在孩子们看起来却非常严重,他们对此讳莫如深,然而流言却传开了,而且越传越凶。

柴静:你觉得按照苗苗跟你的描述的话,严重吗,这个事?

小蔡:也不是太严重。

柴静:那是什么这么可怕呢?

小蔡:心理上觉得很可怕。

柴静:苗苗怎么跟你说的?她说的时候哭了么?

小蔡:哭了。

柴静:她觉得这件事情里面,什么最不能忍受、什么让她最痛苦?

小蔡:从聚会的那天起,很多同学骂她……

柴静:说的难听吗?

小蔡:难听。

这里是双城镇的农贸市场,在5月19号的下午大概五点半,苗苗和小蔡带着已经买好的鼠药来到这儿,在这个场地上打了一会儿羽毛球,然后来到水龙头附近,用上一只小杯在水龙头接了水以后将鼠药溶解吞下,然后两个女孩坐在椅子上休息。

小蔡:后来就背靠背手拉手地坐着。

柴静:跟她说话了吗?

小蔡:就一直笑着……

柴静:看着对方?

小蔡:也没有看着对方,就背靠背。

柴静:那为什么会笑呢?

小蔡:想笑着离开世界。

柴静:你背对着她,怎么知道她在笑呢?

小蔡:她笑出声了。

柴静:你能听出那笑声,是什么样的笑声吗?

小蔡:傻笑。

小杨在笔记本里写到苗苗:她是一个走投无路的人,仍然有自尊的需求,我懂她的心,所以我很伤心。

柴静:以你对苗苗的了解,你觉得她最不能忍受什么?

小杨:也就是别人对她的侮辱吧。

从4月底起,苗苗逐渐有了自杀的念头并曾多次尝试,苗苗父母在她手上发现的伤口就是其中一次割脉留下的痕迹。 4月29号的周会上,苗苗又一次服毒,许多同学为了阻止她也吞服了事后被证明是伪劣的鼠药"闻到死",这就是苗苗舅舅所说的4月份那次集体自杀,小杨和小蔡也在其中。

柴静:有多少人倒了(老鼠药)?

小杨:13人。

柴静:当时为什么要问她要(鼠药)呢?

小蔡:要死一起死。

柴静:你们以前说过这话吗?

小蔡:说过。

我们在苗苗的遗物里发现这样一张字条:"我们六个人是姐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小蔡提到的"要死一起死",是孩子们在小团体中承诺保守聚会秘密时立下的誓言,那么其他孩子的自杀是否与这个誓言有关呢?

由于多方证据表明21号自杀的高中生赵某与双城镇小学的苗苗小蔡等人素不相识,可以排除他的自杀与她们的连带关系,于是我们直接去了第一个被认为因苗苗而自杀的小孙家。(小孙不在家)

小孙母亲认为,儿子当天服毒只是因为她在网吧门口当众责骂了他。

柴静:当时你说他的时候说得重吗?

小孙母亲:我就说你放了暑假也不吃饭,那你整天玩……当时随手拿了一个细条条……

柴静:什么东西?

小孙母亲就是箱子上面那种包装皮皮,头上敲了两下。

柴静:敲了两下,没使劲?

小孙母亲:没使劲,咋就后来就不答应了。那几天风气也不好,小苗家,他们家喝药了,我说你是不是也喝了药了?!他气呼呼地:"哎,就是的!"

告别了小孙家,我们又来到小倪家。他是小孙最好的朋友,并且在小孙喝药的第二天,也选择了服毒,他的自杀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柴静:如果你当时知道小孙还活着,你会这么做吗?

小倪:不会。

小孙是小倪最好的朋友,得知小孙自杀,小倪也一度陷入了绝望。学校当时正实行家长接送制,23号早上没有家长接送的他被老师批评,于是情绪低落的他回家拿了一瓶敌杀死,在小树林喝了下去。

柴静:是因为你当日以为,自己失去了最好的朋友,还被你尊敬的人责骂,所以就觉得很难忍受是么?

小倪:是。

柴静:没有别的原因了?

小倪:没有了。

柴静:那天怎么不让小倪进来呢?

王兴文(双城小学乙班班主任)因为家长还没有到,他的情绪比较反常,我就说你等一会,家长来了把情况弄清楚了以后,你进教室。

和苗苗关系很好的小杨是整个服毒链条中的最后一环,24号他在家中服毒后被家人发现送往医院,医院在抢救后将他确诊为癔病和农药服毒待排。

柴静: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了?

小杨:就是我解释,他们(凉州区公安局)不听。

柴静:他们问你的过程当中,觉得什么是使你最难忍受的?

小杨:就是说我和苗肯定有啥事情。

柴静:你在意他们怎么看你吗?

小杨:在意。他们那事情肯定会传出去,传出去,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

柴静:这可怕吗?

小杨:可怕。

柴静:比失去生命还可怕?

小杨:也许吧。

柴静:我们后来在调查当中也发现了,有孩子说因为公安部门的介入,包括一些询问的时候的一些方式,给孩子造成了直接的心理上的影响……

苏振祥(甘肃省武威市市委副书记):我们实事求是地讲,刚开始搞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样不利于我们的调查和取证,但是因为出现死亡,这是比较重大的事情,必须要由公安部门和一些政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办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考虑到派心理教师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调查内容】

三、孩子和大人的距离有多远?

李静、王金娥(心理老师):娃娃特别相信我们,我们感觉着家长特别信任我们,就交了个朋友。娃娃在没成熟的时候,容易走上偏路,我们还是愿意与他交朋友。

5月24日,政府联合调查组撤出了进驻3天的双城小学。同时,对情绪起伏较大的学生通过亲友、老师劝抚、监护,遏止了学生群体服毒事件的继续发生。

5月24号以后,双城小学不再发生学生服毒事件,但是校方仍然面临着如何处理学生心理危机的一系列问题。

柴静:您怎么跟他们解释什么是死亡的?

吴寿昌:没解释过,这些事情不好解释。

柴静:你们班和甲班出了这么大的事之后,老师跟你们谈过心吗?

苗苗表弟:谈过。

柴静:他怎么跟你们说的?

苗苗表弟:他说,喝药会造成胃病。

柴静:大人到底能不能帮到你们?……你不相信?为什么?

小蔡:我觉得大人不知道这种感觉。

柴静:你觉得大人没有烦恼和痛苦吗?

小蔡:也有。

柴静:那他们怎么不知道你们的感觉呢?

小蔡:这种感觉和那种感觉不同。

柴静:不同,但如果你说出来的话,别人也许能够了解呢……

小蔡:不可能了解。

柴静:你心里碰到有事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苗苗表弟:……忍气吞声。

柴静:不能跟老师或者家长说吗,你会去说吗?

苗苗表弟:不会。

柴静:如果跟他们说了呢,你觉得会有用吗?

苗苗表弟:没有用。

柴静:他们是大人,他们帮不了你吗?

苗苗表弟:是。

柴静:你觉得他们能理解你吗?

苗苗表弟:不能。

对于死亡,孩子们与老师之间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柴静:在您的思想里头,你觉得什么是死亡?

吴寿昌:死亡就是活得没意义。活的没意义就去死,到绝境的时候就死亡。

柴静:觉得死亡可怕吗?

吴寿昌:死亡是可怕的。

柴静:孩子们会认为死亡可怕吗?

吴寿昌:他们认为……可怕的,我认为。

柴静:在你概念里死是什么,什么是死?

小蔡:就是睡着了,不会醒来。

柴静:这事可怕吗?

小蔡:不可怕。

柴静:你再也见不着这个世界了,见不着爸爸妈妈了,这个事儿不可怕吗?你觉得有另外一个世界吗,如果人死了之后?

小蔡:有。

柴静:你觉得那另外一个世界,在什么样的地方?

小蔡:不知道。

孩子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成年人对孩子的不了解,使双方都陷入困境。

柴静:你自己心里有疑问吗?

苗苗表弟:有。

柴静:那你去问谁呢?

苗苗表弟:问自己。

柴静:没法去问大人吗?

苗苗表弟:是。

柴静:你觉得这件事他们不能给你解释吗?

苗苗表弟:不相信他们的解释。

柴静:那你自己能回答得了自己吗?

苗苗表弟:回答不了。

柴静:你回答不了自己的时候,心里会觉得难受吗?

苗苗表弟:难受。

柴静:难受怎么办?……你在心里跟你姐姐说过话吗?

苗苗表弟:说过。

柴静:你跟她说什么呢?

苗苗表弟:你好吗……

柴静:头发是这几个月白的?

王林山(双城小学校长)就是,这次白的比较多一些,心里难受,心里压力太大,精神几乎都崩溃了。

柴静:像您这样在基层当校长,你现在具备的这些知识也好、训练也好,够用吗?

王林山:是欠缺一些。

柴静: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您需不需要有人来告诉你,该怎么去跟这些孩子沟通?

王林山:需要。

柴静:有人告诉你吗?

王林山:没有。

沟通的难题,也同样存在于一些家长中间。

柴静:你跟他们聊的多吗?

小杨父亲:我们聊的也不太多吧。

柴静:为啥咧?

小杨父亲:没啥聊的。

柴静:那娃娃平常心里想啥你知道吗?

小杨父亲:也不太清楚。

柴静:有时要是他不听话了,或者怎么着你怎么办?

小杨父亲:不听话就骂上一通。

柴静:你觉得现在他这个年龄的小孩子,跟你说心里话容易吗?

小杨父亲:也不容易。他的心里事情我们也摸不准。

柴静:你是个大人,你心里有事的时候你跟谁说呢?

小杨父亲:我有事的时候我就自己埋在心里。

柴静:不痛快就埋在心里,也不跟别人说?

小杨父亲:我也不跟别人说。 进入六月,双城小学的六年级的孩子都已经顺利毕业了,小镇的生活看上去恢复了平常,但是服毒事件留给双城的创伤真的愈合了吗,在孩子们内心深处是不是像大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平静呢?悲剧会不会重演?

柴静:如果在这段时间里,再碰到一些不高兴的事情,你觉得你能承受吗?

苗苗表弟:能。

柴静:真的能?

苗苗表弟:能。

柴静:用什么去承受呢?

苗苗表弟:毅力。

服毒学生小杨告诉我们,在和心理老师谈过后,他的情绪已经开始渐渐平复,准备开始中学生活。

柴静:这件事发生之后,我想老师也跟你谈过、家里人也跟你谈过,你后来想,为什么你就信任这个奶奶呢?

小杨:惟一的原因就是,这个心理学奶奶,她耐心地听我说话、耐心地把我说服。她告诉我怎样去战胜、怎样去面对。

柴静:以前没有人对你这么耐心吗?

小杨:没有。

柴静: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相处,要注意什么?

心理老师:第一个一定要尊重,当他一个独立的个人,允许他说话,要用民主的方式跟他说;另外一个,把家长教育办起来,孩子受教育的同时,家长必须受教育;再一个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已经超前发展,我们的教育滞后,赶不上,这也是我们国家育面临的一个问题。

柴静:它不仅仅是双城小学……

心理老师:对,这是全社会的问题。

7月1日,在新闻调查记者离开武威的前一天,小倪又带我们重访了第一个与苗苗相关的小孙的家,寻找他多日未见的好朋友。

见面后小孙突然一个人走到后院,并将门反锁。

记者(在小孙后院门外):我们什么都不拍,我就一个人,我想跟你聊一会儿,你让我一个人进去行吗?行不行……走了……我们不采访也行,你们好不容易见个面,聊聊天。

小孙将我们带到了家门口一个十几米高的大土台子上,他说他经常一个人坐在这里想事。

柴静:你喜欢这儿啊?……别人看不见你,但你什么都能看见。……刻的什么呀?疼吗?

小孙:不疼。

柴静:已经退了,是刻的5月19吗?

小孙:是。

柴静:什么时间刻的呀?几号刻的?

小孙:20号。

柴静:拿什么刻的呀?

小孙:刀刀。

柴静:刀刀啊,刻的时候出血了吗,流血了吗?

小孙:流血了。

柴静:如果妈妈打你,但是苗苗没出事,你会有这个念头吗?

小孙:没有。

柴静:你把那个药都吃了,身体难受吗?

小孙:难受。

柴静:哪儿难受啊?……

柴静:在这样的谈话当中,看着孩子离开,你知道他的内心世界里还有很多迷没有解开,还有很多话很难说出来给我们听,我们只知道在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有很多从来没有被人了解到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许就是他们后来相继服毒的原因。其实在整个双城少年服毒的事件调查过程中,到最后我们才发现最大的迷其实就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怎么样去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7月2日,《新闻调查》记者将苗苗父母收到的第二封遗书送到公安部门鉴定,结果为苗苗亲笔所写,只因运笔较快而与平时有异,信封背后文字为苗苗的一位生前好友所书。

演播室:回到北京我们仍然和孩子们保持着联络,两个月来服毒事件留给他们的创伤已经渐渐愈合,这些孩子和每一个普通的十三四岁的少年一样开始在电话里给我们谈论他们所喜欢的流行音乐和电影明星。其实一度被认为不愿意开口说话这些孩子,一直在内心深处渴望着倾诉,只是不知道该向谁倾诉,如何诉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根据我们了解,现在各省市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正在修改中,专家提议应该在全国中小学校增加心理教师。

http:///p-438853037.html

第3篇:读《双城的创伤》有感

前段时间,看了柴静的《看见》,看到一半心里觉得难受,停了下来,然后也就一直被搁置。书里描绘的是一些真实的新闻报道,那么的赤裸裸与直白,让人有些难以面对,但却直击灵魂。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物质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这是序言里总括的话,一个个的新闻中重点关注"人"本身,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的差异化与个性,人的情绪与想法。这也是做新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我们做新闻不就是希望让人们有意识吗?关注身边鲜活的灵魂,不带偏见与固有思维,挣脱思想上的束缚。

在《双城的创伤》这篇文章里,五个孩子的相约服毒,让人们渐渐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不能因为他们的年纪小,就把他们概念化,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诸如此类,这是带有偏见的。可是这种偏见也深入人心,很难被撬开。苗苗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在伙伴中很受欢迎。可是她却受到了同学的侮辱,自尊心难以保全,而又得不到父母或者老师的正确引导,她没能从任何地方汲取到力量,最后选择了服毒自杀,她希望去到的是另一个快乐的世界。而她的父母又简单的以为,她吃好穿好还要怎样?他们从来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心中那些波涛汹涌的复杂的情感。

在我看来,这几乎是农村父母或文化水平低的父母的通病,几乎很少会关注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单纯的认为只要给他吃饱穿暖就好。孩子们年纪小并不代表他们什么都不懂,相反,他们把情感看得更为重要。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过多的娱乐方式,他们是多么渴望被人理解,与人交流,可以真正的被人关注到。也正是因为这样,孩子们的那些单纯的感情才显得弥足珍贵。对于这一点,我们绝不能一言蔽之,觉得他们年纪太小,那些感情算什么,幼稚…

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父母也是如此对我,所以我能很大程度上的感同身受。那时候我有一个很好的玩伴,我很认真的与父母说这件事,与他们介绍这个人。他们却完全不在意,甚至还说:你太小了,现在玩的好的有什么用,你们玩不到以后的,一毕业就分开…"凭什么?你说玩不到以后就玩不到以后吗"然后迎来的便是他们的蔑视与坐看笑话的神态。我现在都能想起那种难受的感觉。不能被父母理解的滋味,他们觉得我太小,觉得年少时的感情不值得被珍视。可是他们凭什么用他们身上沾染着那股成年人气息的价值观来随意评判我的朋友,我的生活。

那时的玩伴也玩到了现在,而我的父母或许早就忘了,当初他们说的那些风凉话。

我庆幸现在自己已经长大,我可以有我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不需要谁来评判我的生活,只要是我觉得重要的东西,我就会去好好珍惜。未来我一定会认真听我的孩子说话并且尊重他。

《看见》这本书带给我最好的思考便是,我要在未来怎样去做到不带任何偏见与标签去认识人,尊重人。

读柴静《双城的创伤》有感

国庆节前,去学校图书馆借了柴静的《看见》,昨晚看了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带我重温了非典时期人们经历过的的沉重与无奈,体验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读完之后,倍感压抑,看到第三章的题目《双城的创伤》,立马想到了马伊琍主演的电视剧《双城生活》,不知道柴静的双城和电视剧的双城有什么差别。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双城事件,

《双城的创伤……》讲述的是西部边塞的一个小镇——双城在一周之内,同一个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获救的孩子都保持沉默。所以柴静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正如柴静后来所说,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才发现,最大的迷,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随着柴静的描述,孩子们自杀的迷雾被层层剥开,这次事件看似因孩子们聚会流言而起,其中又有着孩子们纯真的友情和十三四岁少年男女懵懂的"感情".也许很多的成年人在读了这篇文字之后,会像文中那个自杀之后被救起的大男孩小杨的父亲一样,认为孩子们"吃得饱、穿得暖,还想要啥?为什么非得弄出这档子事来,给家人丢脸?"他父亲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我不知道这位父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少年时光,但我记得我的懵懂岁月,需要的不仅是吃饱穿暖,而是理解与关爱。在这样的社会,像温饱这样的问题连大街上的小狗小猫们都不需要考虑了,何况是有思想的孩子?对于他们,需要考虑的则是心灵的归属、理解与沟通。在这一点上,我很欣赏柴静的做法。她没有用逼问的方法,而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孩子们慢慢地向她敞开心扉,向她还原那一段不堪回首的青春岁月。

谁的青春不迷茫?!作为父母,不要以为给孩子吃得好、穿得漂亮就是最好的爱,也不要把学习成绩看成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在现代这个物质并不匮乏的年代,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值得信赖的朋友,当孩子在人生路上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他们提点建议,帮助他们顺利、平安度过难关,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而这又是一个长期的并且需要家长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后记: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我从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好多似曾相识的身影。我完全了解这几个相继自杀的小女生之间那种纯粹的友谊,我也能够理解苗苗和小陈——曾经立下过"有难同当"誓言的两个小姐妹之间的感情冲突。我甚至没有质疑过,这些小姑娘对生命的热爱,但他们还是选择了这样的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就是迷茫的青春吧!虽然我们的青春终将逝去,但面对孩子的时候,请多多的想一想我们那渐行渐远的青春,想一想我们那时的心情,想一想我们那时的故事,也许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第4篇:双城记读后感

双城记读后感

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

——西德尼·卡尔顿

就这样被感动了。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它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更是一种纯洁而高尚的爱。它就是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全书充溢着扑朔迷离的色彩,作者以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故事为框架,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忍受着资产阶级无情的剥削。正如作者所说:“昌盛而又衰微,笃诚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这是充满阳光希望的黎明,又是阴暗失望的长夜,人们拥有一切,却两手空空。”而主人公西德尼·卡尔顿、露西·曼内特和查尔斯·达尔内之间真挚的情感,成为这部名著亮丽的一笔。

在小说中,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鲜明的个性。曼内特是个深爱女儿的父亲,在经历磨难后仍宽容地把女儿嫁给仇人的儿子;露西是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为了让丈夫能看自己一眼每天风雨不改地到大墙对面站立两小时;查尔斯是个正直、豁达的贵族,与露西相爱,为了爱情甘愿放弃爵位与财产。

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就是让人有点憎恶的泰雷兹·德伐日。失去亲人使她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革命胜利之时为亲人报仇。可是等到革命胜利时,她许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复仇却失去了对象,她的愤怒之深是可以想象的,然而为了发泄积愤却拿侯爵兄弟的儿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条与那些伪贵族同样残忍的道路,于是她的种种行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读者的谅解。最后,恶人有恶报,她戏剧性地因为手qiang走火而结束了自己充满仇恨的一生。也许这才是她最佳的结局。那些像德伐日那样以复仇为生活唯一目的的人,即使命运坎坷,也决不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而在整篇小说中,最让我喜欢也是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律师助手——西德尼·卡尔顿。他一出场就带着一身忧郁,隐去了光芒,总是灰心、失望、冷漠、凄凉。他妥协于周围环境,但有时却又显得格格不入,作为律师助手的他才华出众,却甘心情愿躲在人后,做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仿佛亲手筑起了一堵墙,隔绝了名利、社会,默默地逗留在角落里。他与查尔斯长得十分相似,也同样深爱着露西,然而两者命运却截然不同。他羡慕查尔斯,也恨他。可在经历痛苦的煎熬后,他依旧带着诚挚的祝福,愿露西与查尔斯永远幸福,因为“爱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这个表面上懒散、放纵的“无用之徒”,内心却是崇高而纯洁的。

终于,他向露西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每次读起那段话,难免感到心酸,“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灵魂最后的梦。我是在堕落的生活中看见你和你的父亲,还有你所经营的那个甜蜜的家,才恢复了我心中自以为早己死去的往日的梦想。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时候都要凄凉可怜。自从我见到你以后,我才为一种原以为不会再谴责我的悔恨所苦恼。我听到我以为早已永远沉默的往日的声音在悄悄地催我上进……”

当查尔斯因为家族的犯罪而被无辜判决死刑,西德尼竟然代替他去断头台接受行刑。在生命与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爱露西,为了她的幸福,他为她的爱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当他走上断头台的时候,面上依然保持着笑容,他信守对露西的诺言……因为,他的爱便是他的生命。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想起了裴多菲的那首诗:“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尽管小说以一个意外的“大团圆”收场,但当读者流着眼泪读完该书时,却感到无限的遗憾、心酸。有人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我却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最纯洁、最崇高的爱。它隐藏在内心深处,但却无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为的只是使心爱的人幸福;它总是无私地付出,而不求一点儿的回报。这种爱在无形中上升到一个新境界,永恒地放着凄美而迷人的光彩。

“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

双城记读后感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那是最昌明的时代,那是最衰微的时代;那是睿智开花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这个就是狄更斯笔下的18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时期。

他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中认为统治阶级的奢靡暴虐必然导致激烈残酷的报复和社会制度的更换。但似乎他并没有时刻表达着这一主题。反而是在更多的刻画人们之间的爱,他那种反对暴力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也正是他想表达的另一主题。在他对人物的精心刻画中透露他好像是不认同革命群众的。我们却知道,法国大革命是世界上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它无一阵狂风暴雨吹遍法国,使它成为欧洲各国中最为彻底的一次革命。但是书中更多的是无数复仇者的愤怒掩盖了他们的善良,仇恨使他们多么的不顾一切,暴力成为他们的享受。并没有深刻剖析这次革命发生的必然性,也没有对受苦受难的贫苦人民奋起反抗的那种精神进行赞扬。不过在这次革命中不得不说很多人是盲目的,无知的,愚昧的。在对抗这种盲目无知中,作者也表述出了他的最高道德理想:以爱战胜恨,以牺牲自己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最后,作者通过对角色的意识流动抒写了《双城记》的最终主题——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双城记读后感

诗境一样。一样,我们茫然无措。直到的,我自己走,自己选择。

茫茫人海,逝者如斯。我取木成筏遨游人世,不禁产生莫名的感叹:人生几何?

也许,一个炎热的天气,一个空旷的操场,一群训练的学生,会演绎出好戏。也许他们会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而争吵,为齐步走时,喊口号‘1’时迈哪条腿而争吵。又也许矛盾会激化,团队的队长与队员之间产生了分歧。队员的主张正确,队长也不错。按常理讲人是不会轻易否定自己的。人群之中,我行我素,结果更多的是争吵和混乱的气氛。

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想法被否定,谁不会心悦诚服纠正自己同时承认他人。也许因为虚荣,因为面子,也许因为别的什么。

人是独立的个体。有些事自己更情愿坚持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考。广阔天地有许多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天地,同一个时间,同一个机会,参与回答同样的问题,却做着不同的选择。

曾经作为希腊着名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也在做不同‘选择’:他一生都与其他的人背道而驰,到处狡辩,甚至连柏拉图也无奈于这个发疯的苏格拉底。剧场散戏时他往里挤,还说:“我的一生都在做这件事。”人们都在为亚历山大开路,崇拜亚历山大。他却言:“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心的自由和开放是第欧根尼一生的写照。也许这是一个稀有的例子。因为无论怎样,特殊人都是在追求着自己的信仰,走着不同的路,同时又与大众信仰相抵。崇尚了其他信念,便是犯了大错,会被唾骂,被视为邪恶,丑态和另类。讥笑攻击便接踵而来,直到你不在坚持或你屈服了的时候……

有些人就愿意追求大众,它是一个真正的与‘人民群众’同在的人,他相信众人并愿意沉沦于服从权威。有了服从者便有主宰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所以才会有封建的迷信,所以才会有那历史社会遗留下的刑具和宗教的火盆。因为绝对的正确和错误由他们来定。当地一长满的泥墙于青苔遍布的石阶诉说的一代代王朝的幽暗与光明大起大落,天气的祥和阴霾。一天天的过渡,一年年的发展。

现代的年代可以用双城记开卷语来描写,人的大脑的发育,人心的深邃的思考,这个复杂而又简单的人所描绘的社会!

这美好的年代却糟糕混乱和欺骗不退,反而愈演愈烈,那个信仰美德的日子,善良的手连向的心却在怀疑,我们面前有素质,快乐,人道,全民,却有一半是跟风。着我们发现了好的路,走走着却又换了方向。

同样,相反!

当我在做选择题时会思考:世界上有没有完美的答案,一个永不改变的真理,一个能遵循一生的格言。

因为白天也有绿阴,深夜也有灯火通明。生命有许多可能不可太绝对。但当我的思想出现扭曲,想法出现偏折信念动摇时,我们不坐以待毙,沉溺自我,要有更为敏锐的目光,提起勇气然后选择变化或挑战未来。

夕阳在山,小山在迷雾茫茫中,朦胧眯着双眼。窥探着忙碌的人。红绿的交替,人海的攒动在余辉的照耀下懒懒地划来划去。我奔跑,停滞,回首。是徘徊,还是直走,或者停留?

诗境一样。一样,我们茫然无措。直到的,我自己走,自己选择。

选择,只有两个。对或错。只有两个。

第5篇:《双城记》读后感

~-4-6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著作。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1854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可见,《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从这个目的出发,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即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也反对革命人民反抗~的暴力。在狄更斯笔下,整个革命被描写成一场毁灭一切的巨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罪恶的贵族阶级,也盲目地杀害无辜的人们。

这部小说塑造了三类人物。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挞的对象。另一类是得伐石夫妇等革命群众。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于被侮辱、被~的农家,对封建贵族怀着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惨遭遇,革命爆发前后很赞赏她坚强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但当革命进一步深入时,就笔锋一转,把她贬斥为一个冷酷、凶狠、狭隘的复仇者。尤其是当她到医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时,更被表现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后,作者让她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明确地表示了否定的态度。第三类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包括梅尼特父女、代尔纳、劳雷和卡尔登等。梅尼特医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对侯爵兄弟怀有深仇大恨,但是为了女儿的爱,可以摒弃宿仇旧恨;代尔纳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彻大悟,谴责自己家族的罪恶,抛弃爵位和财产,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对互相辉映的人物,一个是贵族~的受害者,宽容为怀;一个是贵族侯爵的继承人,主张仁爱。他们中间,更有作为女儿和妻子的路茜。在爱的纽带的维系下,他们组成一个互相谅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这显然是作者设想的一条与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实际的。

《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双城记》风格肃穆、沉郁,充满忧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第6篇:《双城记》读后感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双城记》的开篇句,也是全文的主旨句,全文的思路也是由此而展开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时代:昌明而又衰微,明智而愚蠢,笃诚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这是充满阳光的希望的黎明,又是阴沉灰暗的失望地长度,人们拥有一切,又两手空空,直登天堂,又跌入地狱,总之,那时和现在是这样的相像,一直最具权威的批评家们谈起它时,无论说好道坏,都必须用“最”字才能容尽它的内涵”,我想这段话是对开篇句最全面而又详实的释义了,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反对极端主义的观点,从而作者在一方面着力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的贪婪与伪善和政治的腐败,另一方面也反对革命人民过于极端的暴力,批判革命人民盲目屠杀,在憎恨贵族社会阶层,除了仇恨与报复,一无所有。也因为此,《双城记》备受争议,但无法掩盖其光芒,因为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是双重性的,尤其是第二个观点一时间很难为众人所接受,但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

这部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大致分三类,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这些人残暴不仁,是作者着力批判的对象,另一类是德法奇夫妇等革命群众,他们因为饱受压迫而被扭曲,例如德法奇的妻子狄安娜,对封建贵族怀有深仇大恨,作者同情她的悲惨遭遇,但当革命深入到失控时,笔锋一转,把她斥为一个冷酷凶狠的复仇者。最后,作者让她死在自己的枪口下,明确表示了否定态度。第三类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一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包括达雷等,其中最吸引我的人物就是卡登,他在最钟爱的女子的丈夫即将送上断头台是,他用掉包计救下他,牺牲了自己,其实卡登就是狄更斯的化身。

《双城记》虽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它把冤狱,爱情,复仇三个相互独立而又关联的故事交织一起,揭示了当下的社会问题,不失为一部历史巨著。

上一篇:如何写情书下一篇:企业专题片策划文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