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思考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19—2021年的三年间,高职院校每年扩招100万人,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该文通过调研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扩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因此要继续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的就业创业能力,最终目标是营造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良好教育环境[1]。

1 高职院校扩招的时代背景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020年,李克强总理再次指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即从2019—2021年这三年间,全国高职院校共扩招300万人。

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专科招生人数约为483.6万,高职生学制为3年,按照人数比例计算,这三年间,高职院校学生扩招了20%左右,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源结构的变化不仅打破了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标志着高职教育与社会结合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普及,也标志着高职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更加紧密。高职扩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抓好“六稳”“六保”的重要举措。

和以往的学生教育相比,扩招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学周期、教学时间、教学模式、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改变,如何去适应这个变化是我们当下急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高职扩招标志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职业教育定位的转变,教育成果从技术技能人才转变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虽然目前高职扩招增加了学生数量,但从长远来看,其核心仍然是重人才培养质量;三是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承载了更多服务产业发展、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就业等责任。因此,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创新创业的改革势在必行[2]。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自1998年开始引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教育部印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之后数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创业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快,各高校也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立部门,明确了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和局限。

2.1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优势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师生热情高涨,学校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日趋完善。“创业基础”被教育部明确作为高职教育的必修课,高职院校也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各类创新创业类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和教材并建设也比较完善。

二是创业教育教学手段多样化。当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多种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角色模拟、师生互动、创业比赛等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三是创业教育制度日趋完善。近年来,各大高校制定了很多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件,如《创业教育学分管理条例》《创业教育读本》《学生创业手册》《大学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形成了一定的制度体系。

四是创业教育机构健全、人员配置合理。随着高职院校对双创教育重视度的提高,各院校纷纷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或双创中心,人员配备充足、结构合理,甚至不仅有创业学院、双创中心,还有创业园、创业街、孵化基地等机构部门。

2.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不足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它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还不相匹配,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社会和高校都把创业教育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但对于创业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依然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针对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仍然是就业的主流观念,寻求“铁饭碗”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而大学生创业的想法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氛围不够浓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原本是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而现在的重心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及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创业比赛中取得成绩;或者高校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通过创业创造利润、积累财富,而不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时候,出发点就发生了偏差,略微显得有点急功近利。

二是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未得到深度融合。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基本都有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融合并不紧密,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将创业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或者独立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的课程;也有一些高职院校选拔少量学生,为了比赛或者评比等功利性强的项目开设一些讲座或者培训班。

三是创业教育与实践类、工作室课程教学严重脱节。实践教学和工作室课程本来是创新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与创业教育的创新能力相辅相成,可以深度统一,然而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依然以理论课程为主,普遍存在“轻实践”的现象,学习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但是不能联系到实际,没有相应的平台实践所学知识。

四是高职院校创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强调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核心课程都是要直接运用到市场中去,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创业类课程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实用性”往往不如所谓的“核心课程”,创业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被边缘化,或放入经济类、企业管理类课程中,甚至都没有明确的定位。很多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老板”的课程,或者说是致富速成的课程。总体来说,创业类课程还普遍缺乏系统性课程所具备的严谨性[3]。

3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在积极寻求教学改革,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因此想要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什么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遵循哪些原则?

3.1 创新创业能力的剖析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那么,创新创业能力包含哪些方面呢?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创业精神。创业者首先需要有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指的是人的主观世界里具有开创事业的各类品质,创业不同于学生的一般行为,是一个非常特殊且复杂的综合性过程。在此期间,创业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高涨的创业热情以及坚定的创业信念;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二是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指的是创业者出于科学准确的评估,从而引发创业者自身的创业愿望。创业意识能够在科学的市场需求预测分析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方法论,从而孕育相对成熟且强烈的创业动机和欲望,这是创业者最为核心的素质潜能,也是决定创业者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三是创业知识。这里所说的创业知识指的是系统性的创业知识结构,它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包括财务、市场、商业、法律、政策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是融合在高职各个专业当中的,文科、理科、艺术与创新创业能力深度融合的专业知识。

四是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指的是创业者自身具备的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各类综合性能力,包括创业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力等。创业能力也是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在创业者创业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五是创业思维。创业思维指的是创业者具备的创新思维或者说是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创业者不同于一般劳动者的核心所在。创业思维包括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运用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业思维在创业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对解决难题、突破难关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2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的遵循

针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为了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做”为中心,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也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上文提到的各种能力中,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关键,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思维,要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室学习缺乏真实环境、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脱节的各种问题。想做好创业教育就必须由学校、企业、政府共同研讨,联合修订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深度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把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体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去。专创融合,不仅是机械地强行加入创业元素,而是要将创业思维和意识的培养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个学期的各类公共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中去,而不是仅仅依靠几门创业类的课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能有效地实现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创业所必备的意志力、洞察力等多方面素养与能力的养成。

(3)创业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全程化原则。想要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只是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还不够,还需要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入高职教育三年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从学生入校开始,就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帮助大一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创业意识;大二时期,通过工作室和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在创业中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明晰创业目标;大三时期,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对行业和市场进行全面了解,助力学生瞄准创业方向,做好创业的各项准备工作。

3.3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突出问题,以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为顺序,明确原则,可以设置“递进式”梯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其中包含了创业通识能力课程体系、创业教育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综合能力课程体系。塑造整个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培养具备创业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创新创业通识能力体系。创新创业通识能力课程体系的开设,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高职院校从学生入校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开设公共课的时候,融入创业法规、创业政策、创业管理学、创业心理学、创业基础等多门创新创业通识能力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创业的基本知识体系;二是在校园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课外活动作业如观察、调研、义卖、访谈等形式或社团活动等,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业基地实践中去,感知什么是创业、思考“我能创什么业”“创业需要什么条件”等,帮助学生对创业形成比较直观的感受,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动机。总之,创新创业通识能力课程一定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能将创业教育只停留在书本层面,不能让学生在教室内遐想,必须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创业基地、融入创业环境。

(2)创新创业专业能力体系。这部分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大二阶段而构建,使学生形成专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相结合的优势,不断提升学生在创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构建“创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核心课程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体系。创业实践能力课程体系主要针对大二下学期到大三的学生,通过实践类课程以及创业比赛、创业训练、模拟创业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在树立创业意识的前提下,模拟创业的实际过程,不断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磨炼他们的意志和心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4]。

(4)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体系。主要是通过学校、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大学生一些创业过程中实际的扶持和帮助。比如利用创业街、创业场所以及资金资助,给予大学生申请营业执照或者申请专利等方面的服务,特别是发掘好的创业项目,辅助创业者实际创立企业。

由此可见,创业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新的研究课题。高职扩招下的创业教育需要校政企共同协作,转变观念,不断进行实践研究与检验,也一定会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亮点,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贺盛瑜,朱萍,刘成华,等.树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4):3-5.

[2] 我国近百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EB/OL].(2009-03-04).http://www.xinhuanet.com.

[3]欧阳朔斯,易玄.湖南省不同类型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合作机制设计[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7):65-69.

[4]陈光梅.基于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研究[J].创新创业教育,2018(4):109-114.

上一篇:CTC、CEA、CA125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价值下一篇:集束化护理对ICU肺炎患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