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的诗歌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思念的诗歌

用韵律诉说对雷锋的思念




人物简介:

傅庚辰,1935年11月生。曾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获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1948年入伍,随军参加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在原八一电影制片厂、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任职。他不平凡的履历见证着新中国成长的轨迹,其作品的韵律时刻反映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节奏与人民的情感共振。《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映山红》《雷锋,我们的战友》《老百姓的雷锋》《中国梦》《歌唱新时代》……每首音乐作品都成了被传唱的不朽经典。

“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标兵……”

阳春3月,歌颂雷锋的歌曲格外响亮,而著名音乐家傅庚辰创作的这首《雷锋,我们的战友》,更是亲切动人。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抗疫人民战争中,千万雷锋志愿者拼搏在一线,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前不久,我和海军原副政委兼纪委书记王登平中将来到了傅庚辰家。当年,原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涌现出一位跳粪坑勇救老人的雷锋式学员张华,为此,王登平激情澎湃地创作了诗歌《张华的传人》,时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的傅庚辰满腔热忱为这首诗谱了曲。两位老友相见分外高兴,傅庚辰情不自禁地谈起当年的往事。他还为我们唱起那首经典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深情地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证明了雷锋是我们永远的战友,我们的身边有千千万万的雷锋,只要你满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百姓就视你为雷锋。”

时光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是,一个普通的士兵被称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而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作曲的傅庚辰接受了一项任务,为故事片《雷锋》主题歌配曲。

“我当时还年轻,也就是28岁的样子,刚调进制片厂不到一年,经验不足,倍感压力。当时全国都在学雷锋,我也看过很多介绍,参观过展览馆,看过文章,对雷锋也非常敬佩。雷锋比我还年轻啊,他在日记里写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富有哲理又通俗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

傅庚辰说话并非我想象中的音乐家的宏大音量和炽热奔放,他说话的语气不紧不慢,极富感染力,有时几句话讲完之后会静静地看着你的眼睛,仿佛带着你一起走进那个岁月。

“我在接受任務为电影《雷锋》创作主题曲的时候,很多歌曲已经很流行了,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等,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如果我写的与大家雷同、没有新意,老百姓不愿意听、就不爱唱。这使我的创作陷入困境。”

傅庚辰专程来到雷锋工作和生活过的抚顺,采访了雷锋的许多战友和见证人,做了大量采访笔记。返回沈阳后,还请了沈阳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也是他的老师来写歌词。
 

“当时我的爱人在沈阳音乐学院学习,还没毕业。我趁着休假的十来天时间去看她,从我的老师手里拿到歌词,一边休假,一边创作。歌词的题目叫《高岩之松》,‘高高的岩石上长出来一棵松树,风吹雨打它首当其冲,它是那么坚定……’它象征着雷锋的立场,坚定、无畏、崇高!我看到这个歌词感到很满意,觉得概括得好,很快就把歌曲写出来了,是很抒情的旋律,词作家也很满意。

“就这样,我揣着这个作品到雷锋生前所在的运输连去体验,和战士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我首先找到雷锋的指导员高世祥谈过五六次话,这些都记录在我的笔记本上。雷锋班的班会我也参加过两次,也找了雷锋生前任过辅导员辅导过的驻地一所小学的师生交流,还去雷锋曾工作过的鞍钢采访。我一边采访体验生活,一边回味雷锋的故事:他不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不是黄继光挺身堵枪眼,也不是邱少云在阵地上宁可烧死也不暴露目标;他没有伟岸的身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雨夜送大嫂、火车站扶老携幼、帮战友洗衣服、为灾区捐款,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些点点滴滴,都是那么温馨感人。他牺牲后,不足70万人的抚顺,有10万人上街为他送行,他的死比泰山还重。雷锋是在平凡中成长的,但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体现人性的真善美。他是‘高岩之松’般的高大,但他没有悬在天上,也不需要人们抬头仰望。他就在战友中,就在人民中。这个不同于其他英雄的普通士兵,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呢?”

那段日子里,傅庚辰苦苦思索,一句又一句歌词在他脑海里打转,一会儿激动一会儿懊悔,就是找不到感觉。他又找到了原词的作者一起商讨、一起创作,每天冥思苦想着:雷锋如何伟大、怎么伟大,等等,前后折腾了有两个多月。有天晚上,傅庚辰已经工作到夜里12点多,刚躺到床上,脑子里忽然闪现出一句“雷锋,我们的战友,亲爱的弟兄”。他激动地坐起来,“这不是就是我要找的吗?”本能地唱出下一句“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标兵 ”。

在激动和兴奋中,傅庚辰记下这首《雷锋,我们的战友》。回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后,他把歌曲唱给领导和战友们听,大家都被感动了。就这样,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作为电影《雷锋》的主题曲,随着电影传唱开了。毛主席在观看电影《雷锋》时,当看到雷锋为人民公社捐款而公社没有收,雷锋急了流着眼泪说“收下吧,请收下儿子的一点心意”这组“画面”,他老人家感动得流泪。傅庚辰听说毛主席看《雷锋》流泪了,感动至极。

“《雷锋,我们的战友》,表达出战友思念的情感、人民怀念的诉说。毛主席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 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人民爱雷锋,战友们学雷锋,就是雷锋把平凡的小事做得不平凡,体现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 。雷锋牺牲已经58年了,但他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做人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说,‘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雷锋当兵的那座城市抚顺,为《雷锋》塑像敬献花篮,参观雷锋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说出了老百姓的渴望。”

随着傅庚辰的回忆,我们又听到了《雷锋,我们的战友》的姊妹篇《老百姓的雷锋》的故事。

2012年12月,傅庚辰距当年创作雷锋歌曲49年后,再次来到抚顺,踏访雷锋展馆、百姓雷锋展馆,走访乔安山等雷锋的战友,昔日的年轻人如今都染上了白发,成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领头人。曾经的煤都现成为现代化宜居之城,但青山綠水中最显著的标志是《雷锋》塑像。在雷锋服役的部队中心广场上,高高矗立着雷锋全身雕塑,他担任辅导员的学校已经命名为雷锋学校,抚顺每年还在雷锋牺牲的8月15日,举办最隆重的纪念仪式——颁发“百姓雷锋奖”。这一切深深感动了这位将军音乐家,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迸发,“雷锋啊,你看到没有,我们的军队,我们的百姓是多么的热爱你,我亲爱的战友,我要为老百姓写一首歌。”

冬去春来,一首饱含深情的抒情歌曲在傅庚辰笔尖涌出。2013年3月5日,在纪念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这一天,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厅里,1400名观众和120人合唱团,与身边的雷锋一起唱响——“我们老百姓,人人爱雷锋,因为雷锋处处为人民,你是一滴水呀,你是一粒粮,你是大地高山和海洋。雷锋雷锋,人民的好儿子;雷锋雷锋,祖国的好儿郎。雷锋雷锋,学习的好榜样。雷锋雷锋,永在我心上。”

从《雷锋,我们的战友》到《老百姓的雷锋》,穿越49年时空的雷锋姊妹篇,诉说着人们对雷锋的思念,更立体地展示了雷锋与发展的中国息息相连。

走出傅庚家中,我和王登平仍沉浸在访谈的思想盛宴中,“时代从浩如烟海的作品当中,最终会选择那些最能反映时代潮流、时代精神、时代脉搏、时代方向的作品。那些作品具有里程碑的性质,成为影响深广、百姓喜欢的传世之作。”王登平的感慨,说出了我们对这位将军音乐家的崇敬。

作者:陶克

第2篇:三全Vs思念:交替称霸的冷战

在速冻食品行业,三全食品是一个开创者,勤于摸索且产业聚焦。思念食品是一个后来者,长于模仿却又灵活多变。它们同是行业龙头,既是竞争者,也是合作者。

三全与思念的竞争,是渠道、产品、品牌、资本等各方面回环往复的交锋。在明争暗斗的博弈中,在超越与反超越的竞逐中,两个企业互为参照,从弱到强,铸就了共同的领先地位。这场速冻食品行业的竞争,是一个没有败者的角逐。

发展路径:超越与反超越

1993年,速冻市场混沌初开,三全食品董事长陈泽民抢先开荒圈地。几年内,三全汤圆供不应求,等着拉货的买家汽车排了数公里。如日中天的三全十分硬气,来人必须要现金才能提货。

5年后,一个果敢而精明的年轻人,把速冻厂开在了三全的对门,这个人就是李伟,一个靠卖雪糕起家,却有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他的厂子叫思念。

后来者如何插足?思念的一个重要策略是:“价格便宜,可以赊账。”挖墙脚,两板斧下来,经销商意志动摇,思念从三全挖走6000多万元的订单。

此时李伟29岁,陈泽民55岁。经过多年的积累,三全的产值已经近亿元。陈泽民原谅了30多家速冻汤圆跟风—包括李伟的思念,尽管有点蔑视的味道。不知何时,李伟又与陈泽民的儿子陈南交上了朋友,经常打着地铺,在陈泽民家里“偷师学艺”。

思念在陈泽民纵容下野蛮生长,成立的第二年,李伟就提出了“三年之内超过三全”的宣言。果然,仅用了两年,思念产值就突破亿元——而三全花了6年多时间,却只比思念早了一年。

2006年,思念市场占有率达20%,销售额有20亿元,将三全甩在身后。同时,思念在新加坡上市,融资超过5亿元人民币。钱是英雄胆,李伟宏伟的图画立刻展现在眼前:2007年产量20万吨,产值10亿元,三到五年超越三全,抢下冷冻市场的半壁江山,思念在成都、广东和江浙的3家新厂立即开工。在2008年,思念又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速冻包馅食品独家供应商。

资本与品牌这两步,思念都走在了三全的前面,一时间风光无两。此时的思念,甚至被媒体公认成行业的龙头老大,甚至有了思念将收购三全的坊间传言。

但也是在2006年,三全开始按捺不住,展开全面超越战。在郑州开建食品工业园区,在天津、成都、苏州、广州等地建立生产基地,意在扩大产能,缩短与市场的空间距离,更高效地抢夺市场。

2008年8月,三全在深圳上市,成功扳回一局。2009年7月2日,陈南接替陈泽全成为三全董事长,三全完成了权力更替。随后,三全以超过28%的市场占有率全面超越思念。2013年更是一举拿下另一行业巨头龙凤食品,压制湾仔码头北袭的势头,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老大。

而思念在多元化的过程当中,速冻食品业务发力不足,营业收入节节下滑,而且在食品质量事故的影响下,曾经的速冻食品“第一品牌”变得有名无实。在新加坡股市,思念股价低迷,交易冷淡,最终在2012年底宣告退市。

今天的思念似乎是走入了低谷,但李伟坐拥速冻食品、地产、资本运作、白酒四大产业,资本运作的空间巨大。不过这种“多元化”,是大股东的多元化,思念仍然只是一家速冻食品企业。只要思念的股东对速冻食品恢复以往的热情,它就仍有反超的底气和能力。

点评:三全和思念之争,变幻而激烈,每一个节点都跌宕起伏,充满传奇。两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数字层面,而是一条从市场到战略、方向、品牌,乃至资本的全面战役。其中单一化与多元化是两者最明显的区别。

三全一直本本分分做食品,既没搞多元化,也没在资本市场大赚快钱,发展稳健;而思念的大股东热衷于资本运作,搞了一系列的大动作,赚取了不少快钱,自然会埋下不少风险,思念收入下降、质量事故频发也是正常的。

产品体系:创新与模仿的纠缠

思念的产品策略让三全一直头疼,三全出什么产品,思念也会紧跟。而且思念在模仿中也总能找到一些让三全头疼的小创新,然后把大量消费者给吸引过去。

1998年,三全主推35克的汤圆,但思念却将其瘦身成10克重的“珍珠”小汤圆,一炮而红,当年销售四千吨,销售额超千万元。次年,思念又推出重量仅3.5克的珍珠汤圆,一个小变化,让思念占尽便宜,销售额增加到8000多万元,净利润2000万元。

2003年,三全推出老街油条,利用人们的怀旧情绪,开拓出汤圆之外的另一个市场,上市第一个月就获得700多万元的销售额。老街油条上市不到半年,思念就推出了思念油条,油条模仿,但卖点不含糊,思念打出了油条不加明矾的概念,而且思念油条的名字就叫“放心油条”。思念放心,三全闹心,当年,三全油条的消费者跑了大半。

2010年,三全将老街油条推进了西式快餐厅,也学着使用油条不加明矾的卖点。于是思念又玩出了新花样,在黄色的油条披上了一层雪白的糖霜,然后取名“霜糖油条”,并且推进了2600多家肯德基店。

种种讨巧性的产品分身术,让市场觉得思念富于创新,而三全则是老套僵硬缺少变化。

粽子、馄饨、南瓜饼、水饺……思念像影子一样紧紧粘着三全,走到哪里跟到哪里,而且连价格都常是一模一样。产品一旦消除了市场认知差距,对领先者显然不利。

创新速度上甩开思念行不通,三全采取了一个新策略,在产品数量上压制思念。2002年7月,三全成立了十几个产品研究室,细分产品线,一举推出了汤圆、水饺、包子等数十个品种,甚至在思念引以为傲的小汤圆产品上,三全也一连推出7个品类。

面对如此之多的产品种类,模仿策略显得措手不及。思念好像服软了。

但思念并不只是会模仿,用价格、规模把对手逼死。在三全与高端品牌龙凤对垒的时候,思念则在市场首推煎饺产品“煎饺好吃”、飞饼产品“思念飞饼”和“手打天下”水饺——而且只推出495克、720克、1080克的包装。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差异化的创新品类概念去冲击市场,所到之处常是供不应求。到2006年,三个创新产品当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思念的整体销售额迈入20亿元大关。

2006年,三全饺子的销量和收入都能超过汤圆,饺子成为三全的主导产品,两家企业开始明白,饺子才是竞争的焦点。一旦饺子路线确立,双方的厮杀将再次掀起。

三全的节奏越来越快。2006年9月,三全状元水饺升级为更高端的702克精包装水饺,品质升级,馅含量高于一般产品。一年后三全又对饺子口味进行细分,开南北口味之先河。此外,三全又以文火煲汤为卖点,推出高端珍鲜灌汤水饺。于是,三全的产品体系中,高端产品销售比重逐步提升。

三全的毛利率保持到了36%以上,一举超越思念,思念追赶的步伐渐渐沉重。2012年冬,三全又推出了私房水饺,三全食品新产品私厨系列水饺也高调问世,不过这次对手不是思念,而是湾仔码头。移情白酒的思念已经不再是竞争中的主角。

点评:市场总是会给人安排两种角色,领导者和跟随者。思念在这个时间采取的就是跟随者的策略。思念的账算得很清楚:老大不好当,费尽心机不断地创新,还随时可能失败,只要摆好做老二、老三的架势,实行跟随策略。这样不但不会吃亏,甚至还能时不时超越老大。

这一期间的三全与思念,在产品结构上几乎相似,在各个档次上都有相互抗衡产品。此时,获取更多利润只有两条路,要么扩张产品线用规模取胜,要么优化产品线、提高单品零售价格,提升利润空间。

渠道体系:集权策略后来居上

2005年,思念产能猛然增加至40多万吨,远超预期。巨大产能需要消化,思念投资“一江两岸”快餐店,宣布当年要在全国开47家店,计划第一个5年将开400家店,第二个5年将开600家店。顺利的话,40万吨产能就会变成白花花的银子,思念销售规模就会倍增,等于一个思念变成了两个思念。

2005年2月,三全第一家快餐店——“有知有味”在郑州开张,当年进账700万元。有了郑州的样板,三全快餐迅速移师北京,6家快餐店随即开业。人都有得意之时,陈泽民偶尔也失言:“10年之内,三全开1000家快餐店。”

三全与思念都清楚,餐饮业是一条不可多得的渠道,思念用来消化产能,三全同样需要先消化自己工厂的产品。但此时中式快餐在走相互模仿的路子,装修风格、着装、餐具、食品供应等如出一辙,甚至连洋快餐的“儿童乐园”也被照搬了过去。三全与思念同时陷入了困局:人才缺乏,产品工厂化,流水线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复杂化的口味需求。

2006年,思念3家快餐店关门。之后,“一江两岸”作为不良资产从思念股份剥离。随后思念食品开始缓慢下滑,但思念不愿意放弃餐饮这条渠道。之后,思念又尝试与肯德基、航空用餐、医院用餐、团餐等方面的合作,但这些渠道对业绩的整体贡献并没有显现。

三全的“有知有味”同样没能出现奇迹,北京分店关门,随后郑州店也宣布歇业。

快餐业受挫,让两者开始将重心完全放在商超销售渠道的巩固和拓展上。憎恨商超的霸道,却还要依赖于商超的分销能力,商超让人既爱又恨。不能与商超硬碰硬,但也不愿将大部分的利润让给商超,思念执行了一个折中的策略。

2006年,思念在全国的600多个办事处,全部变成经销商制,大量吸收地方经销商加盟。各地销售公司股权一并出让,仅保留郑州自营渠道。一方面,经销商在当地的商业资源丰富,具备与商超博弈的能力;另一方面,经销商获得思念的倾斜政策支持,积极性高涨,主动承担了商超的进店、促销等费用。这样的模式能够极大地刺激经销商的积极性,让思念产品在商超渠道迅速铺开。于是,思念在商超渠道赚得盆满钵满,牢牢占据90%以上的商超。2008年,思念销售猛然增至22亿元,而这年三全只有12亿元。

但思念的胜利,在三全看来却是缺点不少:管理松散,不利于控制,注重短期,缺乏长期发展动力。与思念背道而驰,三全不断大幅度削减经销商数量,将外地的主要关联销售公司全部收购到自己旗下,强化集权牢牢控制终端。有了控制权,三全在各地的营销决策执行得非常快,市场反应速度也更快。

三全的集中制也有弊端,因为管理人员、程序复杂,三全的销售费占销售额的26%,思念则只有10%。三全的利润率相对较低。但思念的渠道体系也并非完美,促销执行速度缓慢,中间环节过多,更重要的是,因为权力分散,物流环节和销售环节容易出现漏洞。

三全在终端的优势可以在后期渐渐显现,虽然费用巨大,但销售也在同步增长。“扩大生产规模,减少流通环节,摊薄销售费用”,这是三全的渠道调整策略。

之后,三全又建立了郑州综合基地和华东基地。依靠规模效益,2009年,三全保持住了33%以上的利润增长速度,市场占有率保持在28%,比思念多出9个百分点。

2010年,思念不但丢掉了第一宝座,而且随后继续呈现下滑趋势。2013年,已经牢牢占据商超的三全,又进行渠道精细化改革,降低营销费用。三全收购龙凤食品之后,思念已经无力再与之抗衡。

点评:思念省内直销和省外经销商分销的模式,可以快速提高收入,且费用率较低;而三全采用区域子公司直销的模式在起初的市场拓展不如经销商拓展来得快,且销售费用很高,降低了公司利润。

但是,三全区域子公司直营模式的渠道掌控力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优于思念经销商分销的模式。通过提升高端产品比重、强化规模优势,可以将费用逐渐摊薄。

纵观两者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三全的战略是先建渠道,后扩产能,思念的战略是先扩产能,渠道外包。

品牌营销:在高端拉开距离

快速崛起的思念早早地使用了炒作手段塑造品牌。上世纪90年代,是对媒体炒作最为重视的年代,无论是广告、新闻还是公共关系,都立竿见影。1997年的思念在《大河报》发了一篇50万元聘请汤圆师傅的广告。在当时人均月工资不足1000元的郑州,引起了轰动。这种出奇制胜的手法,让思念当年销售600多万元,广告费仅几千元,成为轰动一时的四两拨千金的营销典型。

在品牌度过艰难初创期后,思念又将炒作及时转变为品牌战略。此时,毛阿敏以一曲《思念》,唱响大江南北,思念又挤出100多万元请毛阿敏代言,随后300多万元的广告费砸向央视。同样,1995年,三全建厂两年后,以400万元的代价,制作了一个三口之家演绎的“三全味甜甜”的广告投向电视,广告一播就是7年。

此时,汤圆市场趋于饱和,三全另外开辟了水饺战线。2004年,三全推出了状元水饺并不失时机地聘请了《中国式离婚》中的女主角蒋雯丽代言状元饺子、鸡汤馄饨、麦香早点等,在各渠道全面铺开。

在此阶段,三全和思念的营销都比较平稳,但转折点出现在奥运期间。

2006年前后,思念开始主打“文化牌”,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开展“传统文化征文”、“庆祝元宵节”、“包装征集运动”、“幸福一家人”等促销活动,各种媒体手段综合利用,此起彼伏。纷扰之下,思念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大幅提升。

之后,思念不惜投入重金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并且启用了以“打”出名的功夫明星成龙全面代言思念水饺。2007年,思念又推出金牌水饺与手打天下强化终端陈列,上下夹击竞品状元水饺。到奥运之时,思念食品的发展达到顶峰,销售额猛然增至22亿元。

由于口味相似,两者长期在郑州等二线市场进行拉锯战,让很多人将两家全部当成了二线品牌。老大沦为老二,三全意识到与思念纠缠只是窝里斗。2009年,三全决定向高端进军,此时,品牌推广策略最好的办法依然是明星的带动。

蒋雯丽给三全带来巨大的品牌推广效应,但是原有的内地家庭主妇品牌形象,已不能完全表达三全的高端诉求。于是三全导入全新的品牌形象策略定位,一线主持人徐熙娣成为了三全的新代言人,美貌、自信、典雅、时尚等元素适合三全的新产品定位。徐熙娣年轻时尚、兼顾家庭的形象立刻引起一线市场的好感,三全水饺一跃成为速冻水饺第一。

与此同时,思念也进行了一些反击,但品牌破局一时无从下手,只能从价格上取胜。2010年夏,思念金牌水饺800克推出了新的传播口号“比702克多98克”。此时三全状元水饺主推规格是702克,这无疑是在给思念做品牌推广。这一年三全与思念打了个平手。

可对思念而言,平手已算是输。2011年初,思念食品重启代言人策略,思念食品全力打造家的味道,因此聘请了有“新好男人”之称的佟大为,但为时已晚且效果黯淡。

此时,李伟对思念的热情似乎有所递减。这一年,他开始运作起了酒水项目。2011年思念销售额仅有18.3亿元,而三全已经增加到了26.8亿元,在零售终端中市场份额超过27%。

三全品牌渐渐发力,全面进军高端。从2007年的东北水饺开始,到2012年的“私厨”系列,三全眼中的对手已经换做了湾仔码头。思念因为过多地专注于多元化运作,留给了三全成功收购龙凤的机会。

点评:制造噱头、广告轰炸、牵手奥运,高举高打的策略让思念一度成为速冻食品的第一品牌,相较之下,三全的品牌策略稳健有余,灵气不足。

但三全巧妙地开辟了“第二战场”,通过速冻水饺产品进行高端破局。当单品的形象跻身高端之后,再回头反向逐步提升整体的品牌。

两者的品牌策略,难分高下,三全赢在整体战略的转变及格局的提升。

合作与默契

三全和思念之间,不仅有竞争,也有合作,双方保持着微妙的默契。

2001年10月,上海市场由台湾龙凤、海霸王把守,三全一度进攻,但终因势单力薄败下阵来。针对龙凤、海霸王的大包装,三全、思念、一改品牌产品的传统套路,联合卖起了散装食品。三全的销售人员散发着散装好处的传单,思念的销售人员则在后脚补充“价格便宜,量也足”。两者同时采取了降价策略,最终成功进入上海。此招极具杀伤力。半年后,当龙凤、海霸王降价并推出散装时,为时已晚,阵地失守。

2004年在广州市场,为了抵制好又多超市的漫天要价,思念、三全再次联合退场,迫使好又多降低了入场费及管理费。这样的默契进退,在其他区域也多次出现过。

在思念紧逼的时期,三全创始人陈泽民有自己的逻辑:如果山上仅有老虎,到处都是山羊,老虎慢慢就会成为懒惰的老虎,而如果山上还有一只狮子,它们就会去拼杀,它们的身体都会很强壮。三全有什么重大决策时,陈泽民甚至还邀请相隔不远的李伟来“旁听”,并称“三全永远对思念和李伟没有秘密”。

从两者交替领先的发展路径中可以看到,领跑者对于行业发展大局的维护,同时也可以看到后来者的“非常之道”。两者并没有置对方于死地,各自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经营体系,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而是在竞争中形成良性发展,不断地超越并甩开其他对手。

无论这种“对弈”是偶然还是必然,两个企业都因此走上了共赢的道路:通过明争暗斗的较量,促使双方将其他竞争者远远地隔离。

2013年6月28日,三全收购台湾第一大速冻巨头龙凤全部股权。这个收购不是孤立的,除了标志着三全的市场份额将达到35%,三全与思念的产品层次也将拉开距离,三全已经全面超越思念。而思念虽然规模与业绩都逊色于三全,但是李伟在食品之外早已编织起了一个地产、白酒、资本运作的大网,他以后来者身份,为商业史提供了精彩的超越案例。

从某种角度讲,三全赢了,思念也没输。

[编辑 丁保祥]

E-mail:dbx@chinacbr.com

作者:路胜贞

第3篇:留在北欧的那份眷恋与思念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2009年8月在芬兰参加于韦斯屈莱大学召开的“欧洲音乐认知科学”大会上。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也来参会,为到会的学者们带来了他们近年出版的音乐心理学领域的图书。其中《牛津音乐心理学手册》(英文版)作为该社2009年的“主打产品”,学术性很强,厚达585页,着实吸引着与会者的眼球,大家竞相翻阅,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封面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张音乐会的黑白照片,在灯光下,听众高举的手臂与表演者身姿的剪影,让人们感受到了现场的热烈气氛。如此画面使人很难与其相对严肃抽象的学术性的书名相联系,倒更像是流行音乐或摇滚音乐评述类书籍的封面。这幅画面体现了演奏者作为即兴创作者与音乐、与听赏者间的互动,而这正是音乐心理学研究内容之所在!引起读者对其内容的种种期待!

书的封底介绍了全书概况:“这本《牛津音乐心理学手册》可谓英文学术著作中的里程碑,首次综合体现了快速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本书用大量的实例来阐述20世纪90年代和最近10年来的科研成就,从跨文化多民族的音乐心理过程到大脑精细的反馈,这些都体现了新时代研究视野的扩展和高科技的进步,使得音乐心理学术研究跨上了历史新台阶。

简短的浏览,深深感受到的不是五百多页的沉重,而是书中知识的厚重。会后匆匆离去,却在脑海中留下那份深深地眷恋与思念,心底一直期盼与它再相遇。四个月后,这本书出现在我所就读大学的图书馆里,兴奋之余终于有了仔细阅读的机会。

一、众多学科精英荟萃

《牛津音乐心理学手册》是由三位学者主编的,一位是苏珊·哈勒姆(susan Hal-lam),现任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政策与社会系的主任;另一位是伊安·克罗斯(IanCross),现任英国剑桥大学音乐系音乐与科学中心主任;还有一位是迈克尔·托特(Michael Thaut),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文学院主任兼音乐、戏剧与舞蹈系主任。从这三位主编的身份上足以看出音乐心理学跨学科的特色。

正如封底介绍,本书集合了世界知名的66位学者,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澳洲等地。他们分别来自10个国家,其中英国学者最多,占23位;美国学者其次,占19位;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奥地利、挪威、波兰的学者各占1至7位。他们各自的知识背景不同,有音乐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医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物理学、计算机等。学者们重点追溯了各研究方向近20年的成果,正值世界进入并经历信息与网络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不论是物理—神经的、音响一情感的、风格—社会的,体现着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新动向,说明该学科的跨学科合作越来越显著。

同时,学术群体的国家分布状况,显示出音乐心理学研究在这些国家已比较发达,并受到各学科关注,相关研究人员也已达到一定规模。这既表明音乐心理学这一学科的魅力,也说明其复杂性及合作的意义。国际间的交流对于各国的音乐心理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支撑与鼓舞作用。

二、里程碑之“新”

与以往的音乐心理学著作相比,本书有几个“新领域”。以德国音乐心理学家斯图姆夫《乐音心理学》(1883)一书作为音乐心理学的开端,一百多年来,真正以《音乐心理学》或《音乐心理学手册》命名的书并不多。笔者查阅了英文和德文百年来出版的此领域图书,在英语界最有影响力的两本著作当属西肖尔于1938年出版的《音乐心理学》。这本书至今仍被视为音乐心理学的一个里程碑,有学者认为此书标志着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建立,该书后经多个出版社翻印。这本《音乐心理学》是英语世界该领域第一部专著,为西肖尔个人撰写。全书28章,着重强调了音乐各要素的感知以及音乐能力测量,体现出他的原子论思想。另一本为戴安娜·多伊奇(DianaDeutsch)编著的《音乐心理学》,该书分别于1982、1999年先后出版两个版本,但两版本主要以20世纪60、70年代研究为主,第二版中加入了80年代初的一些较成熟的理论。全书14章,由不同学者撰写,可以看出此时研究领域已经细化。相比于西肖尔的《音乐心理学》,该书内容上有极大扩充,在沿袭各音乐元素感知研究的同时,加入了社会的因素,比如音乐风格偏好;加入了格式塔的整体思维,如对调性、作品结构的整体认知;加入了声学的内容,如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加入了对音乐表演的研究;还特别强调了绝对音高方面的研究。

德语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有三本。一本为恩斯特·库尔特(Ernst Kurth)于1931年出版的《音乐心理学》,略早于西肖尔,全书4部分共14章。与西肖尔不同的是,库尔特从哲学、音乐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乐音心理学与音乐心理学的区别,从整体的角度强调音乐材料的种种现象,如音乐与画面同样具有前景和背景,物理与心理现象的对应等等,反映出他的格式塔思想。另一本为黑尔佳·莫特一哈贝尔(Helga de La Motte-Haber)编著的《音乐心理学手册》,可以说是德语版音乐心理学的百科全书,出版时间略晚于戴安娜·多伊奇的著作。全书分为5个部分,没有强调音乐元素的感知过程,而是强调了音乐与语言的相似之处,音乐的偏好及社会心理作用,个人的音乐能力,以及音乐心理学方法论的问题。另一套书为赫伯特·布鲁恩(Herbert Bruhn)等人共同编写的《音乐心理学手册》,从1997年起再版多次,2008年最新一版组织了全新一班专家重新撰写,充分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7部分共34章,包括了音乐文化与社会、音乐生活、音乐与媒体、音乐能力发展、音乐感知基础、音乐作用,以及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目前德语界较全面的音乐心理学著作。

比较英语、德语的经典著作,可以发现研究者在认识论的层面逐渐交汇,由最初的相互“排斥”的原子论和格式塔的观点到逐渐融合,既关注音乐整体也关注音乐要素;既关注音乐感知的过程,又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既关注音乐能力的发展,又关注音乐能力的表现等。研究领域已经充分扩大了。

《牛津音乐心理学手册》涉及的研究领域超过了以上所列的各版著作。从某种角度上讲,它涵盖了大心理学的方方面面,只是以音乐材料和音乐活动为研究的核心,从中揭开音乐与人类的种种关系,包括音乐与脑、音乐与认知过程、音乐与情感、音乐与健康、音乐与能力、音乐与创作表演、音乐与语言、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进化等多方面的关系。书中涉及较新的研究领域,有音乐与进化、跨文化中音乐的社会角色和个人角色、身体对音乐的反应、音乐预期的神经基础、音乐认知障碍、音乐与语言的脑功能比较、胎儿与音乐有关的个体发育、音乐表演中的情绪情感、音乐表演中的动作与合作、

演奏者的身心健康、音乐与消费者行为、音乐治疗在药物和神经康复中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以及未来的热点问题。因此不论从学科涵盖范围和分类角度来看,还是从认识论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该书展现了音乐心理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包含了最大范围的音乐活动与人的关系,确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一捧在手默默品“味”

西方对音乐心理学研究一直与心理学研究同步,以著名的德国实验心理学奠基人冯特的心理学计划: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历史法)和科学的形而上学(归纳法)研究,及实验法定为低级的元素研究、历史法为高级的精神研究为依据。冯特一生倡导并实施心理实验,在去世前完成了巨著《民族心理学》,给后人研究留下了实验法和历史法。《牛津音乐心理学手册》既延续了先辈心理学家们的学术思想,又充分展示了当代学者在基础领域和社会领域研究方法上的不断创新。

全书分为11部分,包括音乐的起源与作用、音乐感知、对音乐的反应、音乐与大脑、音乐能力发展、音乐技巧学习、音乐表演、作曲与即兴、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音乐治疗、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未来方向。

11部分包括52章,每一部分由3-7章组成,由一位专家负责组织,每一章由1-5名专家撰写。每一章都短小精悍,约为10-20页。专家们用精辟的语言回顾了各自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各种理论及较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三位主编在最后为本书作了总结,回顾了音乐心理学自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历史脉络与成就,并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前瞻陛的设想与展望。

全书以“音乐本质与进化”的人类史学研究为开篇,讨论了音乐活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意义,比较了音乐与语言的共性和差异。这两点不仅是贯穿全书的主要思想,也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两个根本问题。第二至四十九章以这两个基本问题为出发点,从各自的角度阐释音乐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

1,音乐本质、进化与社会(第一、九部分)

第一部分:人类在具有有声的、具象的语言的同时,为何还需要另一种有声的但非具象的音乐?伊安·克罗斯(Ian Cross)在文章中试图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他通过比较母婴的语言交流和音乐交流,认为音乐具有不同于语言但又辅助并补充语言表达的功能,而且这种音乐交流过程发生在语言交流之前,也许是先天具有的能力。在此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才有了后面的音乐感知的研究,音乐能力发展(从胎儿起)的研究,音乐与脑的研究等。音乐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具有“择偶”功能,是同语言一样能够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重要方式,由此进行音乐情绪情感的研究、音乐偏好以及高峰体验的研究、音乐与语言的研究、音乐在不同文化中起到不同的作用等研究。

第三章“音乐与意义”和第四章“跨文化中音乐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是从哲学、美学、文化的角度讨论了音乐的意义和作用。音乐既有主观上的情感意义,又具有客观上的物理意义。18世纪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15世纪完全不同,从对文字韵律的精神寄托转化为更为理性复杂的音响变化的尝试,这不仅体现了时代特点的不同,还体现了人们对音乐的需要发生着变化。不仅如此,音乐在不同社会、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这需要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学者的共同努力。

第九部分“音乐的社会功能”,对“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第四十至四十五章)做了全面的阐释。其中涉及了音乐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如旅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运动、情绪调节、电影、剧院、跳舞等。音乐的社会功能,如在社区和学校,以音乐作为背景对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影响;在商业活动中,音乐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等。

这两部分以进化论和社会学为基础,讨论了音乐在早期的人类进化、母婴交流、社会功能等方面和现代社会生活的问题,说明了音乐在人类活动中不仅是呈现—接受—反馈的感知过程,强调了音乐非言语的交流作用和潜在的行为影响力。

2,音乐感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音乐感知”(第五至十章)和第二章“音乐加工的普遍性”中,介绍了音高、调性、音色、时间和节奏、旋律的认知特点,以及音乐记忆的特点。音乐感知,这里指广义上的音乐认知过程,是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涵盖了大量音乐元素基础实验。

第二章中特别强调了当前音乐心理学研究是以西方调性音乐为基础,而非西方音乐文化以及非调性音乐的研究较少。因此文中专门列举了非西方音乐的研究,如澳大利亚土著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芬兰萨米族音乐与西方调性音乐感知比较(克鲁姆汉斯尔Krumhansl等,2000),北印度音乐与西方调性音乐感知比较(卡斯特拉诺Castel-lano等,1984)等。

第六章“调性认知”,作者重点介绍了几个认知模型,如调性与事件级层组织模式,调性内和调性间级层(Krumhansl,1990),调性音高空间理论(TPST),MUSical ACTiva-tion模型(MUSACT),调性音乐生成理论(GTrM)等等。这些理论的产生受到了语言学中乔姆斯基句法分析思维的影响,以及神经网络模型的影响。

第七章“音色感知”,介绍了声学特点与感知结果间的关系,还介绍了音色感知模型,以及音色对感知的音响材料组织过程中的作用。

第八章“音乐时间”,主要指节拍和节奏,文中重点介绍了编码理论和动态注意理论(DAT),其中动态注意理论得到了行为实验和生理实验测量结果的支持,但与格式塔理论的解释略有区别。格式塔理论更多强调节奏时间段的编码加工,而动态注意理论强调速度与节拍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理神经的节律是时间感知的基础。

第九章“旋律加工的要素”,作者特别强调了调性和旋律轮廓(或称旋律线条)对旋律感知和记忆的重要作用。调性的影响在音乐学、心理学、神经学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旋律轮廓对于识记新旋律以及再认旧旋律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借助于听赏者的音乐文化背景。文中提到的实验多使用调性材料,而一些涉及非调性旋律材料的研究并未涉及。

第十章“音乐记忆”,介绍了成年人如何记忆音乐,记忆与音乐预期的关系以及音乐记忆能力等。音乐记忆分为听觉短时记忆(或称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音高记忆、调性记忆、节奏记忆、旋律记忆等等。有意思的是,绝对音高感在这里被视为一种记忆能力,尽管研究还存在极大争议。音乐记忆的脑研究已经相对确定,音高工作记忆的脑区主要为额叶、顶叶和前运动皮层区域以及小脑,音乐意义的加工主要在颞叶回中部和左前部颞叶。

以上主要为音乐感知部分的内容,涉及内容过多,无法细议。音乐感知是个相对较早研究的重点领域。在大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理论的影响下,研究方法多以实验为主,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和范式,在一些领域已经

形成了某些理论来解释人们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过程。书中不仅涉及了前沿课题,如神经科学、脑科学等,也点明当前学术争议的焦点,指引未来研究方向,比如非调性音乐材料和非西方文化音乐的感知问题,声调语言与音乐的感知比较等。但也有遗憾之处,在第五章音高感知中,几乎没有综合提及绝对音高感和相对音高感这样的热点问题,而是相对分散地散见于其他章节;也没有提到绝对音高感与声调语言关系(Deutsch,2009)@的焦点问题。

3,音乐的反应与音乐治疗(第三、十部分)

第三部分“对音乐的反应”(第十一至十五章),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分类,将人们的身体反应、情绪情感反应、音乐喜好与审美以及感受到的音乐表达统统作为人们对音乐的反应的研究内容。

身体的反应包括生理和肢体的反应。生理反应如心跳、皮电、血压等;肢体反应如用脚打拍子、身体的摇摆晃动等。这些研究结果都可以成为音乐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情绪情感的反应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话题,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中国的典籍中都大量讨论,直至今天仍是极具热议的重点。音乐能够诱发情绪情感,还是人们自身的情绪情感影响了对音乐的理解?这一问题归根结底是音乐美学中音乐本体与本质的问题。通过对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以及行为表现的测量,发现音乐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情绪情感。如果音乐真正能够改变人体内神经递质的分泌,音乐代替药物将成为可能。但音乐也可能具有副作用,在第四十二章“音乐高峰体验”中,人们处在这种高峰体验状态下,感知觉、行为、态度都会发生变化。这些都对音乐治疗有参考价值。

“音乐喜好”一章,研究者从生理反应、人格特点和文化影响的角度分析了人们偏爱某类音乐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喜好是人的某种生理需要,同时又代表了个人特性,表明了社会群体中某种集体潜意识的存在。

第十部分“音乐治疗”(第四十六至四十九章),对于音乐心理学来说是个较“新”的领域,因为在上述提到的英德版书籍中,只有2005和2008年所出的德语版书籍涵盖了音乐治疗的内容(仅作为一章),其他都未将音乐治疗纳入书中。这足以说明牛津版以大心理学为视野的百科全书的性质。这一部分包括“音乐治疗的过程:临床和科学理论与模型”,“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音乐治疗的研究与评估”,“药物与神经康复中的音乐治疗”。其中介绍了音乐治疗的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分析、人本主义、神经音乐治疗),音乐治疗实施的对象(精神病患者、儿童、老人、神经康复群体),研究方法(量的研究、质的研究等等),神经音乐治疗特点以及音乐治疗对疼痛治疗的作用。较新的神经音乐治疗(NMT)就是借助于人们对音乐的生理和身体反应来调整人体内部的微循环,并改善行为方式。这种治疗方式为临床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4,音乐与大脑(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第十六至十九章)包括“音乐预期的神经生理基础”、“音乐认知障碍”、“音乐、音乐家和大脑的可塑性”以及“音乐、大脑:与语言的三个联系”。

“音乐、音乐家和大脑的可塑性”,指出了音乐人士与非音乐人士脑功能的区别,这些结论主要是近10年的研究结果。在前面的音乐感知研究中,许多实验发现音乐人士与非音乐人士对音乐的认知方式和信息加工方式是不同的,这不仅因为两种人群在音乐训练或音乐知识方面有所不同,在脑功能结构上也存在差异。目前研究表明两种人群主要的差异在于某些脑区存在较大差异,如初级听觉皮层,初级感觉皮层等区域。音乐人士之间的脑功能也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小号演奏者与弦乐演奏者对各自乐器的声音反应不同;由于乐器演奏方式不同,手的精细运动程度不同,相应的脑区活动程度不同。儿童学习乐器会引起他们的认知以及脑的发育与其他儿童有所区别,特别是精细运动和听觉辨别技巧方面。乐器训练会带动其他感觉到脑区的发展。

“音乐、大脑:与语言的三个联系”,即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感觉编码,旋律轮廓的加工和句法的加工。有学者提出音乐能力很有可能影响语言声音的编码,EEG研究发现音乐人士对陌生语言有较早较明显的脑部活动。旋律轮廓的加工更多地提到了“失音乐症”人士对音乐旋律和语言语调的反应,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两者材料的加工有某种程度的联系。句法的加工涉及语言结构的问题,人们曾经认为音乐和语言的句法加工毫不相干,后来研究者通过比较ERPs的研究结果,认为两者可能有一定联系,还需继续研究。

“音乐预期的神经生理基础”,重点介绍了通过分析ERP中MMN成分,推论人们对音乐情境的预期。音乐预期是一个相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现象,一旦预期的结果出现,预期也随之消失。因此,脑电研究为了解这一“神秘”的心理现象提供了可能。研究发现婴儿时期的脑波显示出音乐预期的脑部活动特点,但目前还无法进一步解释这种预期是如何在婴儿的脑皮层形成的。音乐预期不仅是音乐人士的“专利”,非音乐人士同样具有音乐预期,但两种人群在预期的程度上不一样。预期的结果一方面可能与音乐经验和音乐知识有关,另一方面受到音乐材料的“统计信息”的影响。

“音乐认知障碍”的研究主要对比了正常人脑与“失音乐症”人群的脑功能结构特点,“失音乐症”与“失语症”人群的脑功能结构特点。研究发现右脑损伤与“失音乐症”有关,左脑的损伤与“失语症”有关。音乐认知障碍多表现为不易区分音高(音程、旋律和调性结构)、音色、节奏,识记较差,无情感体会,五音不全等。这些感知缺陷都表现为脑功能结构的某些缺陷,如左脑多与节奏有关,右脑多与音高有关。对“失音乐症”的研究不仅可以有助于对这一群体的治疗,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正常脑功能,以及对“失语症”的康复指导。

音乐与大脑的研究成为音乐与医学等跨学科的实验研究课题,也是近年来音乐心理的热点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用音乐开发脑功能,了解音乐、语言和脑的关系,揭开人类对音乐的本能所在。

5,音乐能力(第五部分)

第五部分“音乐性发展”(第二十至二十三章),即音乐能力从胎儿、婴儿至学龄儿童的发展情况,以及音乐能力对其他能力的影响。多采用实验、实践观察等方式来研究。

在重视“莫扎特效应”胎教的今天,人们似乎默认未出世的胎儿已经具备“音乐接受能力”。那么,胎儿是否有自己的音乐“喜好”、情绪表现(高兴了他们会在肚子里动一动)和记忆呢?音乐胎教是否有用呢?研究胎儿对音乐的反应并非易事,研究者试图让胎儿学习并记忆音乐,等他们出生后记录他们在听学习过的音乐与陌生音乐的表现,研究发现胎儿有自己的音乐记忆,由此推测胎儿期的学习可能对出生后有影响。研究胎儿音乐能力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他可解释音乐能力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音乐文化的影响是基因遗传还是后天学习等进化论问题。

“像婴儿一样学习音乐”,作者着重说明了婴儿所处的“音乐环境”,如母亲的哼唱、在怀抱中轻拍或摇摆的律动等,这些信息都是非语义信息。婴儿接受非语义信息的方式和特点与成人的基本音乐信息加工有很大联系。一些研究者认为,音乐文化的作用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正如婴儿可以像接受母语一样接受任何语言。研究发现,婴儿对时间的加工比对音高的加工的音乐文化适应更快。

“学龄儿童的音乐”,即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斯洛博达(s10boda)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音乐文化顺应,另一类为技巧训练。这主要表现在儿童对音乐各要素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增强,从相对简单的具体概念音高、节奏、音色、和声等到相对复杂的抽象概念调性、曲式结构、风格等。研究主要围绕音乐能力是自行发展还是环境影响,或两者共同作用进行讨论。

“音乐学习对其他能力的影响”,试图回答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学习音乐有什么用?研究者们从科学的角度解除了“莫扎特效应”的“魔法功能”,它是否能起到提升空间认知能力取决于孩子的唤醒程度或情绪与心境。研究者通过大量脑神经研究和认知研究认为,音乐能力与其他能力存在共性,并相互促进。而音乐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从胎儿到儿童阶段的音乐能力发展,是了解人类进化和成年人音乐感知的铺路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杂的感知音乐的过程是最初简单感知过程的累积;简单感知过程从婴儿的有意识注意到成年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注意,而复杂感知过程是随人的成长从无到有的过程。音乐能力发展的研究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依据,根据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规律制定课标,结合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作用,让儿童更科学地全面发展,合理用脑。

6,音乐技巧学习(第六部分)

第六部分(第二十四至二十九章),包括“音乐潜能”、“练习”、“音乐技巧学习中的个体特点”、“学习动机”、“支持学习中家庭的角色”、“支持学习中学校和教师的角色”,多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研究。

“音乐潜能”,延续了上一部分音乐能力的问题。这里重点讨论了音乐天才和音乐人士的音乐能力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学习训练的问题。研究的对象多为儿童,研究者比较了“音乐儿童”和普通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区别,天才儿童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音乐潜能的测量,作者提到了一些有影响音乐能力的量表,可以感受到人们对音乐潜能的认识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学者们对音乐潜能的界定也不完全相同。

“音乐技巧学习中的个体特点”,包括性别、年龄、人格、认知和学习风格、音乐文化等,这些因素看似与音乐学习关系不大,却影响着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比如男女选择演奏的乐器有别、不同年龄的可塑性和接受能力不同、不同乐器演奏者的人格特点有别、分析性学习与直觉性学习等。有学者提出一系列的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模型,但研究中对动态的互动研究较少,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音乐技巧的学习涉及了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个体教学和练习,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及师生关系,个别音乐学习环境中的教学关系(如英国教堂),对家庭、学校和教师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技巧学习研究与音乐教育研究略有不同,前者关注影响学习个体、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等各因素,尝试通过改变某种因素达到理想的结果,为后者开展新的教育模式提供依据。

7,音乐表演、创作和即兴(第七、八部分)

这两部分涉及了两个重要的音乐行为:“音乐表演”和“创作和即兴”,以“音乐表演”的研究居多,而“创作与即兴”少些。这些也是音乐心理学实验研究的重要部分。

第七部分“音乐表演”,包含了“计划与表演”、“视谱”、“根据记忆表演”、“音乐表演中的动作与合作”、“音乐表演的情绪情感”、“音乐表演者的生理与心理健康”,还介绍了“表演的测量和模型”。

“表演的测量和模型”,作者介绍了表演测量的指标和测量工具。测量的指标从生理到物理,如手指的动作幅度与按键力度,与之相对的音的强度等,测量过程全部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完成。将这些指标与乐曲的情绪表现相联系,从而调整演奏者的表现力,这可能会对音乐表演的学生训练有一定帮助。表演的测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都是在实验室情境下进行,这样免不了“失真”的嫌疑,但研究者仍旧探索新的研究方式来更好地了解表演这一重要的音乐行为过程。

“视谱”,是演奏和练习中的重要环节。视谱与读书,都涉及眼动问题,但不完全相同,比读书更复杂。视谱包括听觉反馈的自下而上加工和听觉预期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其中有记忆、内部听觉和思维的参与。研究表明调性特点是影响视谱预期的重要因素;反过来,视谱也是研究音乐预期的一种方法。

“根据记忆表演”,以登台演出的背谱演奏为主。作者分析了记忆在背谱演奏中的特·点,这种记忆是复杂的记忆系统,包括听觉的、运动觉的、视觉的、情感的、结构的和语言的记忆。但这种记忆在现场演出往往会由于焦虑发生差错,专业人士的记忆往往能够帮助他们克服这种临场失误,不需要从头开始,快速记忆提取帮助他们顺利进行下去。三种表演线索(结构的、表现性的、说明性的)作为演奏者头脑中的图式,也会帮助他们顺利演奏。

“音乐表演中的情绪情感”,与听赏者从音乐中感受情感有所不同,演奏者既要表现自己所理解的作品的情感特点,又要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听者。有一种研究演奏者情感表现的范式,即让演奏者用同一段短小的旋律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情感,之后让听赏者评价每一版本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将听赏者的评价和音响数据与表演者的初衷相对应,得出他们的相关程度。从而可知演奏者是否能够将情感传递给听众。当然,听者的年龄、音乐经验等也会影响情感的“接收”有效性。而现场演出,情感的交流不仅仅是听觉的,演奏者视觉的表现也会促进情感交流。

“音乐表演中的动作与合作”,是一个较新的章节,但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早期主要研究演奏中的动作控制,当前多研究动作与表现力的关系,动作对演奏者互动交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弦乐四重奏成员为了保证乐队的和谐,动作也存在一致性。这些动作与言语中的非语言信息作用相似,有助于听众更准确地理解音乐的含义,并产生参与的愿望。表演者与听众肢体动作的互动还需进一步研究。

“计划与表演”和“音乐表演者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两章,关注音乐表演者的身心健康,包括运动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感觉运动区的特点、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大概每百位职业演奏者中有一位患有这种障碍)、肌腱损伤、紧张焦虑等。帮助他们康复的手段如人体工程学辅助治疗、药物干预、生理疗法、认知疗法等等。

第八部分“创作与即兴”的研究包括创作心理学、爵士的即兴过程以及儿童的创作思维。爵士的即兴过程并不是凭空任意想象,而

是依据音乐结构在短时记忆的参与下对音高和调性材料或节奏材料进行即兴创作。儿童的创作思维体现了他们对音乐的调性、结构以及音乐文化信息的整合和理解。创作与即兴在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眼中不再那么神秘,而是相对理性的有记忆和思维参与的过程。

音乐表演从音乐能力、音乐情感、音乐治疗康复的角度人手,研究视角足够全面。肢体运动作为非言语的交流信息,,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课题。评估表演者的运动状态可以衡量其情感表达和交流的有效性;那么,评估听赏者的运动状态可以衡量情感接受的有效性,即听赏者对表演的喜爱程度。演奏家们为他人带去愉悦心灵的优美音符,自身却或多或少地受到压力、焦虑和身体不适的困扰,需要借助各种治疗逐步康复。创作与即兴在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眼中不再那么神秘,而是相对理性地有记忆和思维参与的过程。

四、充满憧憬展望未来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了大心理学的方方面面,以结合音乐材料和音乐活动为研究重点,从中揭示音乐与人类心理的种种关系。本书11部分以音乐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及音乐与语言的异同等问题为出发点,从哲学、美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角度深层次阐述研究的意义,从神经科学、治疗学、教育学等方面说明研究的实际价值,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对于人类的意义。书中不仅涉及了三个基本的音乐活动:音乐欣赏(感知)、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不断渗透脑科学的研究,探索深层次的神经基础;还涉及了音乐能力、音乐生活和音乐治疗等领域,把音乐和教育、社会、医学紧密联系,拓展音乐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学者们开阔的学术视野,缜密的研究思维,高新的实验设备都说明,音乐心理学不再是音乐成果独占的“地盘”,而是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交互合作的音乐成果共享的“空间”。以丰厚的文献资源证实了通过多学科及跨学科交流的力量,为共同揭开人类用音乐研究“生命奥秘与心智奥秘”而积极探索。

本书可为我国同仁翻开历史文献资源新的“一页”,“移植”或“选种”,将“西学”中的精髓为我所学所用。我们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多地域的音乐资源和与西方不同的声调语言,这些为中国音乐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结合现代先进的科技设备,开拓思维,开展大量科研工作,探索中华民族的音乐感知和审美情趣的特点,让音乐更好地发挥为社会服务的作用。

《牛津音乐心理学手册》是一本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巨著,集合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美学及医学、神经科学、治疗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成就,建构了一个庞大的音乐心理知识网,视为可持续性学术研究的文献资源宝贵文库,值得珍藏。

作者:蒋 聪

第4篇:思念的岁月诗歌

思恋,像一只羊,温柔地咀嚼忧伤——思恋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思恋那充满奋斗的求学岁月

思恋那心心相印的昔日好友

思恋那疼我爱我的摯爱双亲……

思恋那漫山遍野挖野菜的欢乐

思恋那和小伙伴嬉水打雪仗的纵情

思恋那戏耍晚归、父母焦灼的呼唤

思恋那懵懂无知的混沌岁月!

思恋那早起徒步上学的单纯

思恋那露水打湿布鞋的清凉

思恋那考卷发下得双百的骄傲

思恋那老师颔首赞许的笑颜

思恋那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惊喜

思恋那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倩影

思恋那毕业典礼上老校长的谆谆教诲

思恋那二十年校庆上的铮铮誓言

思恋那嫁为人妇时的第一抹嫣红

思恋那儿子落地时的呱呱啼哭

思恋那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居生活

思恋那有苦,有甜,有爱的多彩人生

思恋那领到第一份薪水时的欢乐

思恋那第一次晋职时的激动

思恋那遭受无数挫折后的淡定

思恋那饱受几十年风雨后的从容——

让种种思恋伴着我平凡的生活

减轻些,再减轻些内心深切的忧伤……

第5篇:思念儿子的诗歌

目送火车越来越远,火车启动的一刻,

心中增添数不尽挂牵。

日月不停的旋转,

从此生活遥远的空间,

万水千山难隔那份思念。

人生之路一站一站,

家乡是奔向前方的起点,

我期盼着儿子辉煌凯旋。

第6篇:思念的味道诗歌

一份思念,犹如蓝天上的白云,

轻走在我笔下!

我时常的在蓝天下,

静静远眺着!

不论是在哪个季节,

蓝天下的白云,

都会走进我的思绪!

那飘逸的云影,

有时如同开着的花,

散发着花香,

把我思念静静带走!

这思念的味道,

唯有思念人会品尝!

思念的味道,

有时酒像一杯清茶,

缠绵的香味,

伴随着静月的孤独,

如湖水里的莲花,

栽着这湖水的涟漪,

一次次走来。

在轻风摇曳的人影,

和着月儿的梦,

在静静的暮色轻走,

踏入思人的夜。

好想去做一只轻舟,

走在这夜色里,

把湖水的涟漪拾起,

收藏在心里,

去静静的品尝思念!

阅读着思念,

每一次都是在静读,

一个人的孤独。

孤独是思念的味道,

一只孤独影,

一条孤独的小溪,

甚至一只孤独落叶,

都能触碰我的心,

把我们心里的曾经,

变成一份味道,

搁置在我们的心里,

慢慢的品读!

第7篇:思念的情怀诗歌

思念的情怀如烈焰,炽热的激情来自心田。

一份思念,

一份热量,

情有多么深,

爱就有多大,

思念的源泉在心间,

人间大爱赛彩虹。

思念源自真情友爱,

友情_亲情_血缘,

凝聚成滚滚洪流,

摧枯拉朽势不可挡,

这是人间独有的特产,

形同天空的骄阳,

散发出温暖人心的光芒,

照亮世界所有地方,

照亮人间天堂。

思念展示着真爱的容颜,

时间陶冶着彼此心灵的情感

岁月促使人间真情更加浓郁。

一份思念,

一份真情。

思念犹如一根红丝线,

拴住了两颗跃动的心,

千里万里无所谓。

一个电话,

一条信息,

天涯海角不分离。

思念是人间最美好的音符,

友爱真情胜过美玉金钱。

良辰佳节思友亲,

平淡生活酿诗篇。

举头邀明月情真切,

低头思乡心潮难平,

遥望天空泪水涌,

虔诚祈求天地佑。

人间自有真情在,

相思,想念,情更坚。

第8篇:给思念的诗歌

躲不尽的红尘情劫逃不去的人生一页

我用五彩涂抹斑斓

失眠几多困惑

无穷的夜里

生长的寂寞

孤独的滋味

旖旎的梦从指尖滑落

感受爱的主题

除却相思多余苦别

红豆的欢欣

时而窘对挥别的云彩

赤诚淬炼镌刻

那浮现的牵手一幕

迷失了以往的浪漫

目标在羁旅过后

漂泊了所有想要的雨烟

醒时,也难悟

无泪为谁凝噎

我的天空很美

几许星光灿烂

从梦到梦

诗意如同折柳摇曳

远去的终要远去

无穷的惟有思念

不曾告别

只有梦离

踏歌的音韵残留

追逐的风筝落单

谨记抱信柱的誓言

爱之所在爱是春天

没有海枯石烂

心头已屹立巫山

相信吧,那朵云那朵雨

将一生的祈盼永久的缠绵

第9篇:莫名的思念爱情诗歌

不懂你的岁月里,厌烦你的温柔无从知晓对你的思念从何开始

只是,你离开了我的世界

想挽留,却流下眼泪

它不苦,只是太幸福。我不知缘故,在这纯真的

年纪里

留不下你的温存,只好将它寄存

放在淡淡的,柔柔的月色里吧

黑夜吞噬昼日

你在与不在,黑夜都是最彻底的奢华

生灵保持沉默,我可以安静的爱念

没有你的夜里,回味仅有的,奢侈的温存

多么想让《月光曲》伴你入眠

以光年计算的距离,你听不到

但可以感知音符的跳动

你是月色,淡淡的月光

星多月少的黑夜,你藏在某个无名的角落

四下寻觅你的踪迹,却一无所果

终于明白

温存一点点的给

思念一天天的加深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他们说

只要你在,黑夜为你褪色

我独享你给的温存

上一篇:高端装备制造业分析下一篇: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