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院

2022-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院

对办好开放大学地方学院的思考

【摘要】广播电视大学基层分校成功转型升级为国家开放大学地方学院,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地方学院如何抓住机遇,解决困惑电大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克服自身师资队伍不充足及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其真正成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一体,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满足全民终身学习及多样化需求的新型大学。

【关键词】基层电大 转型发展 地方学院

电大系统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承电大30多年累积的优势,有新的作为,真正实现电大的战略转型升级,而不是电大的翻牌,名称的改变。作为电大人,我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1.电大开放教育的成功经验

1.1形成了由中央电大、省电大及其所属分校和工作站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系统。办学触角延伸到了全国边远乡镇,被誉为办在家门口的大学。

1.2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校园网经过多次改造升级,主干千兆传输,百兆到桌面,与中央电大、省电大及所辖站点实现了有效的网络互连,实现了远程教育实时交互授课。

1.3探索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面向基层、有效培养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1.4完善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电大系统高度重视并全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配备专业管理员、辅导教师为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导学、助学服务体系,极大的满足了学员自主学习的需要。全方位、全过程、交互式、个性化的支持服务体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5为各类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电大系统丰富的网络课程、直播课堂、课程导学、CAI课件、期末课程辅导等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以及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网上试题库、形考作业册、电子图书馆等多种媒体学习资源,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1.6坚持“五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电大实行统一课程名称、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和统一评分标准的“五统一”,这既是电大的办学优势,也是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效益的根本保证。

2.电大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1电大办学地位不明确,逐渐被边缘化。尽管30多年来,电大为当地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用的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电大成人教育不被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重视,电大办学已经成为可有可无、自生自灭,逐渐边缘化的境地。困扰电大多年的管理机制仍未解决,业务上受上级电大的管理和指导,而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任免、经费投入等仍由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这种交叉管理的结果往往成为疏于管理或无人管理。

2.2教师配置不合理。目前电大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文科教师偏多,工科教师偏少,专业主要集中在汉语、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类,缺少社会急需的一些新兴专业的教师,教师专业结构与社会实际需求矛盾加大。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地方政府不重视电大教育,近年新入职的教师少,中老年教师偏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力比较差。三是教师科研能力不强,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亟待提高,个别专业教师缺失,缺乏高素质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四是管理人员多,专任教师编制数量少。

2.3優质课程和学习资源滞后。现有的网上学习资源多是文字教材的翻版,品种和数量不少,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不多。有的课程网上学习资源太多,容易给学生造成课程复杂的感觉。同时缺乏交互性和实时性。

2.4对非学历教育不够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全民终身学习需要,人民群众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需求特征。对于继续教育需求,一方面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没有进行科学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另一方面是学校仍然有等靠的思想,缺乏主动性。

2.5招生困难,影响后续发展。质量是电大办学的生命线,生源规模是电大办学的生存线。近年来,普通院校成教院私人办班设点,网院校外学习中心乱设点并私自放宽考试和毕业尺度,造成成人教育无序竞争、质量失衡的混乱现状,给电大的招生带来很大的冲击,招生压力加大。

3.对地方学院建设的建议

3.1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明确开放学院的功能定位。要充分利用开放大学地方学院成立之机,由地方政府对开放大学地方学院的功能、办学方向、办学体制及编制等方面进行明确的定位,明确政府在建设开放大学中的责任、经费投入渠道和标准。政府应把电大教育发展列入当地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改善电大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教育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正常公用经费和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列入当地教育事业经费之中。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工作和生活方面为教师创造和提供良好条件,采取切实措施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大在职教师进修培训力度,建立鼓励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激励机制,启动“名师工程”,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电大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

3.3推进优质课程及学习资源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研组的作用,建立优质课程,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参加国开和省校的教学资源团队,加强动态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工作。加强网上教学和网上教学组织管理,充分利用国开和省校网上教学资源开展网上教学工作。加大网上教学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及时更新网上教学资源,逐步建立实用型小课件和网上视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机会,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

3.4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改革办学模式,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平台作用,积极与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衔接,通过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等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网络,共同开展各种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等工作,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多样性学习需求,促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建设。

3.5拓宽招生渠道,创新招生思路。做好电大内部生源的挖掘,动员专科毕业学生续读本科;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制定企业人才培养计划,帮助企业提升内涵,增强竞争力;探索职业教育与电大开放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满足中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爱娟.基层电大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创新导 报.2014(27)

[2]曹婷.对现代远程教育基层教学点教学现状的探讨与思考.西部素质教育.2015(13)

作者:唐步发

第2篇: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开放探讨

摘 要:为促进独立学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校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实验室有必要进行开放。阐述了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实验开放的背景,介绍了实验开放的功能、开放实验的考核办法、实验的开放实施与展望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验开放;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实验开放的背景

1.物理实验开放的必要性

从2l世纪人才需要来看,要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开设的实验项目大多是一些基础性、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较少涉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在教学模式上,教师事先提供实验指导书,规定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细节,学生只能按照规定进行实验,被动参与实验教学。这种重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对于上述问题,必须采用一种新的实验教学体制,打破原来各专业开设实验课程的框架,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树立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重的原则,“教”应向“学”全面开放,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物理实验室能够全方位开放,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益。

2.物理实验与其他专业实验的区别

各专业学院实验针对各自专业进行试验设计,上课人数比较少,专业实验课针对性强,便于对学生进行试验管理。而物理实验针对学院理工科3000余名学生上课,学生人数多,给实验室上课及学生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针对来自化工与材料学院、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航空学院和数理学院,不同专业学院学生有不同的理论基础,不同的专业方向,他们的需求侧重是不同的,为此,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促进学生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开放实验势在必行。

二、实验开放的内容

实验开放是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的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也是大学物理实验体系建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验室开放的内容有:

(1)参观实验室,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学校实验室建设情况、仪器设备状况及功能、演示实验现象及其科普功能;

(2)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学生为了更好地掌握课内实验操作技能,于课外时间可进入实验室操作,继续完成课内实验要求。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内容,学生有积极性作为自选项目,可进入实验室做实验;

(3)学生设计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由学生提出实验目的、实验方案,由科任教师指导同意进入实验室,鼓励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的学生进行科技创作,教师提出实验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三、实验开放的功能

1.演示实验科普功能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形式,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演示实验室的建设既注重物理及科技的前沿发展,同时也注重科普性和趣味性。学生置身于物理情景中,可以对理论课堂上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获得感性认识,产生良好的情绪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直升机角动量守恒演示仪,学生可以自己“驾驶”飞机稳定飞行或转弯,同时又理解了直升机两个螺旋桨的角动量守恒原理。这种与实际紧密相连的演示项目,使学生从实验中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自然就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

2.设计性试验的辅助功能

设计性试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实践活动。每次实验前,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题目和要求,独立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在自己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让学生进行试验答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设计性试验选项尽可能多样化,多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多自行发挥。实践证明,加强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广,动手能力越来越强。设计性试验让学生多做,原理设计、仪器熟悉、实验探讨方面多给学生时间,课堂时间远远不够,好的解决办法,应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开放。

3.创新实验创新功能

创新性实验的教学具有更为广泛的自主性、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的主体是学生,实验内容的完成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其张扬创新思维。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实验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探索性。创新实验的实现,课堂时间远远不够,由此让学生来到实验室,多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多自行发挥,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实现梦想,提供好的创新科研环境。

四、开放实验的考核办法

结合“基本技能→应用训练→综合设计”的递进式、多层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制定更为科学的、分层次的大学物理实验考核办法。

1.科普功能考核办法

改革实验考核办法,促进学生利用实验室。重在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实行实验项目抽查考试,把一学期内所开设的所有实验进行编号,由学生自行抽取并按编号对应的实验进行现场操作,评判老师综合操作过程的整体情况对实验考试进行打分。实验成绩按预习、实际操作、实验报告、实验项目抽查考试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实验项目抽查考试所占比重较大。从我校实行的一段时间来看,这种考试办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内驱力。

2.常规辅助考核

对于基础类实验项目,学生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由实验教师评阅,根据其完成情况核定成绩,并计入相关课程的平时成绩。

对于设计类实验项目,可为学生建立开放实验管理卡,由指导教师填写。学生累计完成8学时实验记0.5学分。

3.创新功能考核

开放实验纳入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环节,学生参加开放实验的成绩经考核合格后可按照开放实验项目学时数计入自主个性化学习分。理工科学生每修满16学时开放实验认定0.5学分,最多不超过1学分。理工科学生完成开放实验的自主个性化学习分具体计算方法由各学院制定,报教务处审批。学生通过开放实验取得成果,可以申报相关评奖项目。

五、实验的开放实施与展望

1.实验的开放实施

首先实验设施的增加与完善,原有实验室6个房间,450平方米,现有实验室12个房间,800多平方米,新增仪器设备多台套,增加了设计性试验和创新实验室。

实验室的开放使实验室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可以使实验室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使实验室能真正服务于学生。

实验开放使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得到提高。开放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实验环境,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式”实验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实验开放还使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提高,为实验室开放过程中有足够的指导力量作保证,学校应制订相应的政策,对在实验室开放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

开放实验室取得成果,设计性试验项目增加,我们新开设实验项目有: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微小长度的测量、整流滤波电路设计、声光控电子制作等十多个项目。创新实验已完成“光学实验室光源改进”和“LED灯箱制作”等多个项目。

2.实验开放的展望

实验开放在学时少的情况下,结合物理实验在实践实训能力培养上的特点,打破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创新性地提出“基础实验→应用训练→综合设计”递进式、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突出物理实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中心改革原有的两小时制实验,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探索出开放实验在实验辅助教学中的新路子,研究并制订三小时制实验的实施方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规范实验教学,制订出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和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结合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验过程和创新能力考核,构建起多层次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组织形式,针对实验新教学体系,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体系。

实验开放无疑是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彰显实验室开放的综合效益,为应用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效能。

参考文献:

[1]朱世坤.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大学物理实验,2007,20(2):86-89.

[2]王兴邦.实验室开放的内涵与机制研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1-13.

[3]严薇,袁云松.加强实验室开放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良好支撑.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6-17.

?誗编辑 张珍珍

作者:王好仁 游泳 张静

第3篇:开放大学院校评估的标准(上)

摘要:本研究旨在开发对开放大学进行院校评估的标准和指标。亚洲各国的开放大学自创办以来,已经成功的扎根于社会之中。目前,他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教学体系的水平,这就需要将开放大学作为一所院校进行严格的评估和评价。在过去的十年里,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KCUE)曾两次对韩国开放大学(KNOU)进行了评估。评估的结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因为评估所采用的标准和指标主要是为传统大学制定的,并不适用于KNOU这类开放大学。因此,韩国开放大学需要自己的评价指标,本研究就是在韩国大学评估框架内寻找适合韩国开放大学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亚洲各国的开放大学已经经历或即将面临同样的评估问题,研究结果不仅对韩国开放大学,对亚洲其他准备进行评估的开放大学也将大有裨益。(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将分两期刊登译文全文)

一、介绍

韩国开放大学(KNOU)成立于1972年,是韩国第一所也是最大的一所远程教育大学。作为知识与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终身教育院校,韩国开放大学培养了社会所需要的新型知识人才。此外,作为韩国网络教育的主要机构,韩国开放大学提供了先进的教育媒体资源和以学习者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帮助个体学习者学习专业知识并获取更高学位。

韩国开放大学36年的历史证明了自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韩国开放大学在终身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严格校务管理、提供了以学生为导向的教育环境以及高质量授课的结果等。

作为第一所全国性的开放远程教育大学,韩国开放大学已被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MEST)以及权威的评估委员会——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KCUE)所认可,并将其作为一所传统大学进行了评估。遗憾的是,韩国开放大学的唯一性却没有得到充分认可。

自建校以来,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已对韩国开放大学进行了两次评估。最后一次评估是在2006年。然而,由于评估标准和指标不合适,韩国开放大学并不接受评估结果。

因此,对于韩国开放大学这样一所开放大学而言,本文将讨论更合适、更合理的评估标准和指标。研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简要谈一下评估的定义,包括评估的类型和范围。第二,解释为什么对韩国开放大学的评估不被接受,现有的评估及其标准存在那些争论。第三,基于韩国开放大学所处的环境,详细阐述韩国开放大学与众不同的特色。最后,将讨论并建议对韩国开放大学的评估采用修订的新的标准和指标,这些标准和指标能够更多的反映韩国开放大学的突出特色。尽管本研究主要是解决韩国和韩国开放大学的特定案例,毫无疑问,它将引起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成员机构的注意,对评估的结论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什么是大学评估?

按照组织管理的评估,韩国的大学评估有四类:第一是韩国教育科技部组织的评估;第二是韩国中央日报组织的评估;第三是学术委员会组织的评估;第四是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组织的评估。因为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负责对韩国开放大学的评估,所以本文主要探讨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开展的评估。

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是韩国一个非盈利的非政府组织,由大约200所公立和私立的院校组成。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有两项使命:1)通过促进涉及共性问题的四年制院校机构间合作,使高等教育健康发展,2)通过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确保它们在教育政策中得以落实,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性、主动性、公共责任性和整体质量。

1.大学评估的目的

为系统评估大学的教学质量,改善大学的教学环境,增强大众对韩国大学的信任,并在大学独特性和多样化发展方面发挥作用,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定期开展大学评估。评估旨在保证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活动,评估是基于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制定的评估标准和指标进行的。评估同样有助于促进大学的建立和管理得到公众理性的理解和支持。

2.评估的基本政策

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开展的大学评估主要基于以下政策:

(1)评估重点是教育活动:大学教育和研究活动评估主要是侧重教育活动。

(2)评估依据的标准和指标:大学教育和研究活动的评估主要侧重符合或不符合标准。

(3)评估确认独特性:尽管评估依据标准进行,但是每所大学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都能够反映出来。

(4)评估基于自我评价:在评估委员会走访大学前,大学要提交自评报告,评估将在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开展。

(5)专家评估:为严格评估,评估委员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

3. 评估的范围和标准

下表显示了评估的范围和类别。

表1. 评估范围和类别

如前文所述,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规定的评估标准包括范围和类别。在评估类别下,还有更具体、更细化的指标。截至2006年,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的评估具体包括55项指标。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对所有的指标进行探讨。但是,我们将对其中一些进行探讨,看看它们是否能够完全反映韩国开放大学作为一所开放大学所具有的独特性。

4.评估过程

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的评估包括若干步骤,图1为评估的程序。

图1. 评估程序

三、对现有评估的争议点

在韩国,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对大学的评估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仍对评估的恰当性有一些质疑。

1.评估目的的分歧影响大学评估成功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对评估目的的不同理解,一些人将大学评估的目的看作是将大学划分等级和排名;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评估的目的是确保并推动大学的发展。因此,这些不同的观点导致了人们对大学评估必要性和对评估结果认同的不同态度。例如,认为评估目的是对划分等级并且担忧排名靠后的大学,他们不愿意接受评估或者想方设法避免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评估的主要作用便消失了。

2.无法清楚反映大学的独特性大学的分类是很复杂的。根据创建的组织、大学类型、大学规模、地域以及特定的性别教育等,可以有很多种类的大学。如下表所示:

表2. 大学分类

每所大学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征和独特性,所以大学评估应该反映出这些特征和独特性。但是,现行的大学评估标准却不能完全反映它们。最近,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为专业性大学和开放大学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标准,可问题依然存在。例如,韩国开放大学作为开放大学这一独特性被忽视了。下文将会谈到这些问题。

3. 目标大学的挑选不合理

大学评估中最重要的是正确的理解大学评估的本质及其必要性,同样大学主动参加评估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目标大学的挑选过程应该重新考虑。例如,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选择的目标大学,其评估要先于其它大学。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给予目标大学一些“好处”,换句话说,大学越早请求评估,就能获得越多的“好处”。

4.评估结果的作用差

大学如何利用评估结果也是评估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尽管评估结果向大学和社会公开,但目标大学没有对评估结果给予足够重视,因此,对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和大学而言,为了大学的发展,有必要寻找一些有效利用评估结果的方法。如果评估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和切实利用,将导致韩国大学教育委员会和目标大学在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四、韩国开放大学与众不同的特色

现有评估存在的问题在前面已经讨论了。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评估的标准和指标不能完全的、准确的反映大学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韩国开放大学作为一所开放性的大学同样也不例外,因此,本段内容将谈谈韩国开放大学显著的特征和与众不同的特色。为描述韩国开放大学的独特性,首先介绍一下韩国开放大学的基本情况及其迅速变化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环境。

1.内部环境

从学生方面来说,韩国开放大学的内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根据韩国开放大学2007年的数据,其学生的年龄多为26~30岁,30岁以上学生的比率呈逐年上升。由此可见,成人参加再教育的比率缓慢上升,韩国开放大学终身教育的作用得到了加强。

对于学生入学前的学历背景,1994年,新生及转学的学生总人数中13.4%为高等专科学院毕业生;2007年,高等专科学院毕业生比率达到39.3%,大学本科毕业生比率达到13.0%。这些统计数字显示,高等专科学院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人数正在不断增长。韩国开放大学2007的数据也显示了转学学生人数的增长。

韩国开放大学的学习者不是为了获得大学学位,而是为了继续他们的职业发展,通过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来应对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因此,韩国开放大学需要考虑通过多种方法来开展终身教育,开发终身学习社会所需的教学内容,这些需求与提供多种传输手段密不可分。

2.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的变化分为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变化。首先,社会环境变化是知识信息社会的到来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此外,老年人口将增长,青少年人口将减少,所以高等教育老龄化现象将会持续。

教育环境变化的主要例子是教学质量的提高、终身教育的普及和开放远程教育的兴盛。韩国开放大学主要的社会角色是增加了受教育机会。现在,韩国开放大学的社会地位已随着其自身价值在改变,因为到2008年,韩国将有17所具有竞争力的网络大学。

3.独特性

韩国开放大学需要提高其应对环境变化的水平。韩国开放大学的发展前景和目标应基于最大限度地区别于其他传统大学,这些努力将最终体现为韩国开放大学的独特性。

韩国开放大学不同于传统大学体现在:教学方法、教材、校务管理、学生规模、学费、教育价值、教学传输的方法、教学灵活性、课程编排、体制管理等方面。

表3. 韩国开放大学与传统大学的对比

韩国开放大学利用电视、互联网、音频等开展高等教育,确切地说,主要是非面授教育,而传统大学的教学主要是基于面对面的教授。韩国开放大学的学生使用韩国开放大学出版的教材,而传统大学使用通用教材。韩国开放大学在全国有14个校区,而传统大学只在一个限定区域开展教学活动。一个传统大学的学生人数通常在2万左右,而韩国开放大学有20万左右的学生。作为一个国立大学,韩国开放大学向公众提供的高等教育每学期收取学费350美元左右,而一个传统大学每学期的学费是韩国开放大学的5-10倍。韩国开放大学的教育价值理念是要提供的一个标准化的教育,而传统大学是根据不同的价值标准来提供教育。韩国开放大学采用非面授的教学方法,而传统大学采用的是面授方法。韩国开放大学在教学灵活性和课程编排自由度上相对低于传统大学,在体制管理方面要比传统大学更加僵化。(未完待续)

中央农广校 刘小舟 译 李方红 审译

来源:AAOU第22届年会论文“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Institutional Evaluation of Open Universities"

作者:Bowon Kim 和 Chang Yeul Yang,韩国开放大学

作者:刘小舟/译

第4篇: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国家开放大学专题

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国家开放大学 国 家 开 放 大 学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31 日 3 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33年来,逐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系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950万名毕业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近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开放大学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承辉煌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努力建设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续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6月21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文件,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批文明确,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阶段性成果,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意义深远。

筚路蓝缕忆关怀

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基础是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由邓小平同志亲手创建而成。广播电视大学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1976年10月,历时10年的“文革”宣告结束,但留下了满目疮痍。当时,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教育、科技、文化一片凋零。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二位;每万人口中仅有11.6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九位;企业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不足3%,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80%以上。整整一代人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需要的各种类人才青黄不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要恢复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人才问题。

1977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自告奋勇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为了解决人才问题,他建议立即恢复高考制度,加快速度培养各种类专门人才。于是,停止了10年的高考招生制度重新启动。当年,570万名考生报名高考,但由于高校太少,条件不够,招生规模受到极大限制,只招收了27万余人。540多万名考生以及因种种原因没有报名参加高考,数以千万计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被挡在了大学门外。这是一种历史无奈,也是一种历史矛盾。但这些无奈和矛盾不解决,中国的人才问题、经济建设问题、科学发展问题和社会建设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1977年底,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认为英国利用现代化手段举办开放大学,让更多人可以上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之后,中央有关部门根据邓小平的有关指示精神,迅速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着手筹办广播电视大学的工作。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稍后的全国科学大会和首次筹办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举办电视大学;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这个现代化手段就是电视大学。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强调指出,“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需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

由于邓小平的大力倡导和推动,广播电视大学筹办工作进展神速。1979年1月,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指出,“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对于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培养大量又红又专的人才将会起重大作用”,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广播电视大学的筹办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注意总结经验,努力把广播电视大学办好”。1979年2月6日,经过一年多的高效筹办工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宣告成立并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日,标志着打破常规、从无到有、充满创新精神的广播电视大学横空出世。

在广播电视大学改革发展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大教育工作,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电大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和重要决策。1996年,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题词,要求“办好广播电视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指出:“电视大学是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等同志多次视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情况,就办好广播电视大学作出重要批示。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党和国家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不仅为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并且直接推动着广播电视大学不断阔步前行。

风雨同舟谋发展

33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回顾33年来的风雨历程,广播电视大学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是创立发展阶段(1979年至1989年)。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大学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因10年“文革”耽搁、积压的数以千万计的青年上大学,以及各种类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探索独特的发展道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向在职人员大力发展高等学历教育,促进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1979年,广播电视大学共招收了41.7万余名学生,其中全科生11.5万人,单科生30.2万人。此外,还有试读生约10万人,再加上各地收听电大课程的大学分校学生,全国收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讲授课程的共有60多万人。在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间,广播电视大学共招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61万人,毕业104万人,非学历教育结业生200万人,年平均学历教育毕业生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17.1%,很好地缓解了人才紧缺问题。

二是多元探索阶段(1990年至1998年)。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了多层次多途径的开放办学探索。强调从半封闭式的办学方式向开放式转变,单一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向多功能转变,深入开展自学视听生制度、开放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和举办专科层次的大学基础课程教育试点。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技术人员、回乡知青、乡镇企业干部职工和农民提供电视教学课程(节目),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立中国电大计算机网络协作会、CAI课件开发制作协作会,建设电视直播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研发中心,推动教育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三是“开放教育”阶段(1999年至2012年)。20世纪末,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都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999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探索并构建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专科起点)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试点内容包括免试入学,择优注册,招生对象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相当学历的在职人员及社会青年,学分8年有效,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文字教材、广播(录音)、电视(录像)、CAI课件、学习网站等多种媒体进行自学,教师给予必要的面授辅导和全过程学习支持服务。中央电大负责统一学籍管理并颁发毕业证书。开放教育试点探索,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以及远程开放条件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新机制。

与普通高等学校各自独立办学不同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逐步探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系统,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外,还有44所省级电大、1125所地市级电大、1827所县级电大、3000个教学点、6万个教学班,教职员工12万人。

33年来,尤其是开放教育试点以后,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实现了整个办学系统的协调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办学成就。33年来,充分利用系统办学优势,累计为社会培养了950万名本专科毕业生,并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党员干部在线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休闲文化娱乐活动等非学历继续教育6000万人次。广播电视大学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广大求学者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广大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广播电视大学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教育公平,成为今天全面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硕果累累惠民生

广播电视大学自成立以来,便把国家、民族赋予自己的使命与自身的价值追求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不遗余力地为基层服务,为百姓服务,为特定群体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目前,广播电视大学本专科学生规模359万人,其中,中西部学生占55%,超过70%的学生来自基层。

为帮助农村地区培养人才,自2004年起,在教育部的领导下,中央电大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1年,中央电大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共开设了18个本专科专业,累计招生32.85万人,毕业17.22万人,目前在学生15.63万人。

为维护边疆稳定,振兴民族地区教育,2002年,中央电大与西藏大学合作成立中央电大西藏学院,依托中央电大的教学网络、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面向西藏地区开展远程教育,为西藏地区更多的求学者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机会。截至2011年,已开设法学、汉语言文学等11个本专科专业,累计招生5750人,毕业2953人,在学生2797人。同时,中央电大结合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实际,开设系列“双语”教学课程,开展汉语教学培训,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振兴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中央电大在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达18.19万人。

为推进科技强军,提高部队士官整体素质,经教育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分别于2000年成立了八一学院、2001年成立了总参学院、2009年成立了空军学院,依托军队建制或军事院校组建教学点和学习点,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通过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面向全军开展士官远程开放学历教育,以军为主,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使士官学员“不出营门上大学”的梦想成为现实。截至2011年,在部队共设立教学点488个,累计招生17.97万人,毕业10.38万人,目前在学生7.59万人。

为帮助残疾人自立自强,体现社会关爱,2002年,中央电大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了残疾人教育学院,依托地方电大和当地残联共同建设教学点,开创阳光学习网,面向有学习能力的残疾人,开展远程开放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康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提高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截至2011年,累计招生7925人,毕业2881人,目前在学生5044人。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大学还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大力开展各种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十一五”期间,非学历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增长迅速,平均每年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规模在300万人左右,占全国高等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超过了1/3。

在社区教育方面,制定并实施了“社区教育推展计划”、成立“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国设立了44个社区教育实验中心,制作可用于社区教育的音像资源约10万分钟。在16所省级电大增挂社区大学牌子,在6所地方电大建立了社区教育学院,在部分省级电大成立了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或者终身教育委员会。各地基层政府也纷纷依托电大基层办学网点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在学习型政党建设方面,广播电视大学承担了中组部“党员干部在线学习”、“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已制作完成约700个小时的各类学习资源,通过“干部在线”网络培训平台为党员素质提升服务。目前,已在云南、西安、哈尔滨、贵州、天津、安徽、湖南、山西等地深入开展,已培训数十万党员干部,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证明,创办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伟大实践,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广播电视大学的实践,探索了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背景下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功之路,探索了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可行做法,探索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办学体系。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为我国建设开放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创新促转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办好开放大学”。这些目标和任务,都为国家开放大学的组建、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应该看到,当前的教育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教育理念上,传统的把教育限定在一定年龄阶段的教育理念正在向现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转变;在价值取向上,传统的关注少数精英的教育向现代的更加关注广大民众的教育转变;在学习方式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正在向以“学”为主的教育转变;在教育技术应用上,传统的把教学内容简单数字化向现代的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转变。

总体来说,教育正在从比较传统、封闭的状态向比较现代、开放的状态转变。教育开放成为了一种历史的选择,而开放大学则是教育开放的结果和载体。

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它以开放教育为基本特征,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为每一个有愿望、有能力学习的社会成员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服务。由于开放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方式方法、价值取向和实际效益,自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开放大学成立以来,它就日益受到世人重视和关注,得到各国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世界范围内,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举办了这种新型的开放大学,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很值得我国深入研究、学习、借鉴和吸收。与此同时,我国也要进一步梳理、总结自己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面向未来,根据我国实际,积极探索,把我国的开放大学办好,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发展之路。

从历史情况看,广播电视大学虽然有开放大学的性质,但开放得还不够,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当前,教育部决定成立国家开放大学,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更名或换牌,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战略转型。

在本质上,国家开放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所不同,它强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没有围墙、超越时空限制。建设这样一所新型大学,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探索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必须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为主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事业的不断发展,并在发展中解决种种历史和现实问题,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要,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理想目标实现。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战略转型的过程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艰难过程,任重而道远。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单位,国家开放大学将按照新型大学的建设要求,全力推进四个探索:第一,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探索建设一所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以“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为办学理念,办学组织体系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实施注册入学、弹性学习、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灵活、多样和个性化学习机会与服务,关注特定区域与人群,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第二,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探索建设一所以需求引领、应用切入、协同创新为基本思路,以实现质量更高、规模更大、成本更低为价值取向,以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生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测评、网络孔子学院为建设重点,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大学。第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探索建设一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学习者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人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的新型大学。第四,适应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需要,探索建设一所以学分银行建设为抓手,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目标,能够实现各种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型大学。

总之,国家开放大学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有着伟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办好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全新事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坚信,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把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好,一定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5篇: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教学计划

一、 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行政管理知识,熟悉行政管理规范(乡镇建设的方针政策),了解一些相关的管理知识(农业先进科学技术),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乡镇管理)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行政管理(乡镇管理)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用行政管理(乡镇管理)理论和法规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一)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统设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采用集中辅导和训教训考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本专业的统设必修课包括:开放教育入学指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管理学基础、英语I(1)(2)、计算机应用基础、西方经济学、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A)、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二)选修课由河北电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根据培养目标自开部分课程。自开课程的教材、教学管理及考试由河北电大负责。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包括:英语II(1)(2)、信息管理概论、简明中国古代史、科学发展简史、公共财政学、社会学概论、心理学、法学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国际贸易原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欣赏。

(三)对于选修课中的统设服务课程,中央电大提供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考试等教学资源以及相关支持服务。

(四)各门课程均安排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共同组织。形成性考核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无形成性考核成绩者不得参加课程结业考试。

(五)集中实践环节由河北电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负责组织实施。采取实习、社会调查、专题辩论及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不得免修。社会实践采取实习、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多种形式。毕业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可以多样化,选题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要求。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媒体

采用多种现代远程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文字教材、音像教材、IP课件、CAI课件等为主要教学媒体,文字教材为基本依据。通过面授辅导、函授辅导、网络教学、BBS、电子信箱、VBI、电话和双向视频系统、电视直播教学等多种形式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四、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参考教学计划。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

五、教学计划进程表(附后)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教学计划进程表

六、课程说明

(一)必修课程

1.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

本课程1学分,课内学时18学时,开设一学期。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是为配合教育部开展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接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了解和熟悉电大开放教育新的学习环境,建立与开放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新的学习理念,了解并尽快适应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方式,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含义、特点及其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介绍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结构、办学形式、运行机制、教学管理和社会声誉;介绍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一般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和技巧;介绍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怎样利用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一般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等等。

2. 管理学基础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管理学基础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以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其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思想;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预测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计划工作的方法与原理;组织工作的原理与方法;领导与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 政治学原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政治学原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及有关原理分析国内、国际政治现象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政治领域中具有共同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包括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变革规律,国家与民族,国家的统治形式,国家政治统治体系,国家机构,政党,政治领导与决策等。学习本课程可为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4. 西方经济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研究现代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课程。课程主要内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发展简史;需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等等。

5. 计算机应用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工学科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也是电大其他专业必修或选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安全常识等计算机基本知识;信息处理概述,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方式,汉字输入方法等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DOS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Internet 入网方法。此外设有WPS文字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报表系统两部分选择教学内容,供各地电大根据本地实际选用。

6. 行政管理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行政管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也介绍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同时,紧密联系行政管理和行政改革的实践。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行政环境、政府职能、行政体制、公共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机关行政、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法治行政、行政方法、公共财政、行政效率、行政改革共十六章内容。

7. 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常用应用文体文章的写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各种文体文章的写作能力。

本课程系统讲述了下列常用的实用性文体的写作原理和写作方法:公务文书(包括公文 、事务文书);学术文体(包括学术论文、其他科研应用文及传志);生活、学习应用文体 (包括书信、读书笔记);社会活动应用文体(包括演讲稿、应试作文);其他应用文写作 简介(包括新闻写作、财经写作、法律文书写作)。本课程重视写作实践训练(包括作文、 讨论和讲评)。

本课程宜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开设。

8. 公共关系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公共关系学课程是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部分统设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树立公共关系为市场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掌握公共关系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本领。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 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课程主要内容有 :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公共关系观念的形成;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公共关系组织机构的类型及其特征;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类型及其工作范围,选拔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原则;公共关系工作对象和工作类型;组织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组织外部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的实施;公共关系策划工作的开展、企业CIS战略工作的导入;公共关系日常活动与专项活动的开展;公共关系新闻传播;公共关系案例分析等。

9. 人力资源管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部分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人力资源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使学生树立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思想。

课程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述、职位分类与定员工作、人力资源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流动、员工教育与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对员工的任用与人才管理、员工绩效考核、奖酬与激励、人力资源调整与人员流动、人力资源保护、人力资源管理诊断与评价。

10.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事有关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操作两大部分,主要有: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理、程序;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试点调查法;会议调查方法;资料的整理;调查资料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1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本课程课2学分,课内学时36,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精神,为培养电大学生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实质而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理论课。

12.英语I(1)(2) 本课程课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两学期。

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读、听、写、说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一般性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一般性的书面交流和简单的口头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二)选修课程

1.英语Ⅱ(1)(2)

本课程课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两学期。

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读、听、写、说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一般性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一般性的书面交流和简单的口头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2.法学概论

本课程课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基本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一般法律问题。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法学和本专业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与配合。

3.科学发展简史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科学发展简史》课程主要按照自然科学的发展脉络,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理论和试验成果做了简明地讲授。 在对各门科学技术各阶段主要成就的简介中,以定性描述为主,以介绍科学技术成果为主,辅之以主要历史事件和社会生产背景。

本课程的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科学、系统地认识自然科学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史论关系,加强对各主要科学门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员打好知识基础,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国家公务员制度

本课程课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别是在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今天,开设这门课程不仅有利于电大学员了解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作法,而且可以对学员中的在职行政工作人员向国家公务员过渡提供必要的上岗培训,从而推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和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

5.公共财政学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公共财政学》是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的一门选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公共财政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从理论和实践上理解和掌握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的发展变化和实践经验。

6.信息管理概论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信息管理概论》是省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的一门选修课,主要包括:信息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信息组织、信息服务与信息服务业、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与法规等九章内容。

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管理从概念、过程、技术等各环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开始主动地学习和形成自己的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的结构。

7.国际政治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国际政治学是以权利、权力和利益为中心论述国际社会演变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它是按照权利同权力之间关系以及权力间关系为线索,从宏观上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国际社会行为体相互政治作用及其发展规律。它对国际社会政治现象进行的理论解释,对廓清不同的理论观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国际政治学理论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制订正确的对外政策,维护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科学地解决国际问题等方面提供独特视角。

8.国际贸易原理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组织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市场价格,国际服务贸易, FDI和跨国公司,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贸易条约和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集团,多边贸易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等。通过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和掌握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模式、国际价格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国 际贸易的利益来源和分配、 FDI和跨国公司理论。并且,还将熟悉国际贸易政策的种类、层次、实施工具和政策效果。尤其对于服务贸易的兴起,FDI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摩擦,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热点问题能够学以致用。

本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和研讨、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既能够系统地传授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关注国际经贸的发展,提高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课后将安排答疑时间。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多思考,多阅读。

9.简明中国古代史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简明中国古代史课程虽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知识性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它以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历史知识。学生可以从此汲取中国历史文化的有益成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课程突出了实际知识的需要,重在阐述历史的一般理论在历史长河中的运用。它以揭示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而和其他课程的一般规律相联系;以主要阐明中国古代史常识而与其他课程相区分。

10.中国历史文化 本课程课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介,中国的民俗文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使学员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个正确、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及培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精神。

11.社会学概论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社会学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宏观上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社会。它对社会现象进行的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预测,对廓清不同的理论观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社会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社会学的独特视角。 学习社会学概论旨在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和解决的途径。

12.心理学

本课程课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提高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

13.艺术欣赏

本课程课3.5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艺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分析艺术的普遍规律,透过具体艺术的语言特征,特别是通过各类优秀的、特征鲜明的艺术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素质及综合能力。

第6篇: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教学计划

一、 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行政管理知识,熟悉行政管理规范(乡镇建设的方针政策),了解一些相关的管理知识(农业先进科学技术),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乡镇管理)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行政管理(乡镇管理)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用行政管理(乡镇管理)理论和法规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一)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统设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采用集中辅导和训教训考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本专业的统设必修课包括:开放教育入学指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管理学基础、英语I(1)(2)、计算机应用基础、西方经济学、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A)、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二)选修课由河北电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根据培养目标自开部分课程。自开课程的教材、教学管理及考试由河北电大负责。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包括:英语II(1)(2)、信息管理概论、简明中国古代史、科学发展简史、公共财政学、社会学概论、心理学、法学概论、国家公务员制度、国际贸易原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欣赏。

(三)对于选修课中的统设服务课程,中央电大提供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考试等教学资源以及相关支持服务。

(四)各门课程均安排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共同组织。形成性考核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无形成性考核成绩者不得参加课程结业考试。

(五)集中实践环节由河北电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负责组织实施。采取实习、社会调查、专题辩论及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不得免修。社会实践采取实习、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多种形式。毕业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可以多样化,选题应符合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要求。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媒体

采用多种现代远程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文字教材、音像教材、IP课件、CAI课件等为主要教学媒体,文字教材为基本依据。通过面授辅导、函授辅导、网络教学、BBS、电子信箱、VBI、电话和双向视频系统、电视直播教学等多种形式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四、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参考教学计划。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

五、教学计划进程表(附后)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教学计划进程表

六、课程说明

(一)必修课程

1.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

本课程1学分,课内学时18学时,开设一学期。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是为配合教育部开展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接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了解和熟悉电大开放教育新的学习环境,建立与开放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新的学习理念,了解并尽快适应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方式,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含义、特点及其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介绍广播电视大学的

系统结构、办学形式、运行机制、教学管理和社会声誉;介绍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一般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和技巧;介绍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怎样利用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一般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等等。

2. 管理学基础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管理学基础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以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其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思想;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预测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计划工作的方法与原理;组织工作的原理与方法;领导与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 政治学原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政治学原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及有关原理分析国内、国际政治现象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政治领域中具有共同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包括国家的起源、本质和消亡,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变革规律,国家与民族,国家的统治形式,国家政治统治体系,国家机构,政党,政治领导与决策等。学习本课程可为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4. 西方经济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研究现代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课程。课程主要内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发展简史;需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等等。

5. 计算机应用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工学科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也是电大其他专业必修或选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安全常识等计算机基本知识;信息处理概述,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方式,汉字输入方法等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DOS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Internet 入网方法。此外设有WPS文字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报表系统两部分选择教学内容,供各地电大根据本地实际选用。

6. 行政管理学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行政管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也介绍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同时,紧密联系行政管理和行政改革的实践。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行政环境、政府职能、行政体制、公共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机关行政、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法治行政、行政方法、公共财政、行政效率、行政改革共十六章内容。

7. 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常用应用文体文章的写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各种文体文章的写作能力。

本课程系统讲述了下列常用的实用性文体的写作原理和写作方法:公务文书(包括公文 、事务文书);学术文体(包括学术论文、其他科研应用文及传志);生活、学习应用文体 (包括书信、读书笔记);社会活动应用文体(包括演讲稿、应试作文);其他应用文写作 简介(包括新闻写作、财经写作、法律文书写作)。本课程重视写作实践训练(包括作文、 讨论和讲评)。

本课程宜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开设。

8. 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课程是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部分统设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树立公共关系为市场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掌握公共关系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本领。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 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课程主要内容有 :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公共关系观念的形成;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公共关系组织机构的类型及其特征;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类型及其工作范围,选拔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原则;公共关系工作对象和工作类型;组织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组织外部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的实施;公共关系策划工作的开展、企业CIS战略工作的导入;公共关系日常活动与专项活动的开展;公共关系新闻传播;公共关系案例分析等。

9. 人力资源管理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部分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人力资源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使学生树立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思想。

课程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述、职位分类与定员工作、人力资源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流动、员工教育与培训(人力资源开发)、对员工的任用与人才管理、员工绩效考核、奖酬与激励、人力资源调整与人员流动、人力资源保护、人力资源管理诊断与评价。

10.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事有关工作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操作两大部分,主要有: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理、程序;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试点调查法;会议调查方法;资料的整理;调查资料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1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本课程课2学分,课内学时36,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精神,为培养电大学生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实质而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理论课。

12.英语I(1)(2)

本课程课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两学期。

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读、听、写、说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一般性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一般性的书面交流和简单的口头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二)选修课程

1.英语Ⅱ(1)(2)

本课程课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两学期。

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读、听、写、说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一般性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一般性的书面交流和简单的口头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2.法学概论

本课程课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基本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一般法律问题。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法学和本专业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与配合。

3.科学发展简史

《科学发展简史》课程主要按照自然科学的发展脉络,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理论和试验成果做了简明地讲授。 在对各门科学技术各阶段主要成就的简介中,以定性描述为主,以介绍科学技术成果为主,辅之以主要历史事件和社会生产背景。

本课程的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科学、系统地认识自然科学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史论关系,加强对各主要科学门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员打好知识基础,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国家公务员制度

本课程课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别是在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今天,开设这门课程不仅有利于电大学员了解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作法,而且可以对学员中的在职行政工作人员向国家公务员过渡提供必要的上岗培训,从而推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和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

5.公共财政学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公共财政学》是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的一门选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公共财政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从理论和实践上理解和掌握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的发展变化和实践经验。

6.信息管理概论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信息管理概论》是省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的一门选修课,主要包括:信息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信息组织、信息服务与信息服务业、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与法规等九章内容。

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管理从概念、过程、技术等各环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开始主动地学习和形成自己的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的结构。

7.国际政治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国际政治学是以权利、权力和利益为中心论述国际社会演变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它是按照权利同权力之间关系以及权力间关系为线索,从宏观上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国际社会行为体相互政治作用及其发展规律。它对国际社会政治现象进行的理论解释,对廓清不同的理论观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国际政治学理论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制订正确的对外政策,维护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科学地解决国际问题等方面提供独特视角。

8.国际贸易原理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组织的相关内容,具体包括: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市场价格,国际服务贸易, FDI和跨国公司,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贸易条约和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集团,多边贸易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等。通过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和掌握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模式、国际价格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国 际贸易的利益来源和分配、 FDI和跨国公司理论。并且,还将熟悉国际贸易政策的种类、层次、实施工具和政策效果。尤其对于服务贸易的兴起,FDI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摩擦,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热点问题能够学以致用。

本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和研讨、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既能够系统地传授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关注国际经贸的发展,提高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课后将安排答疑时间。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多思考,多阅读。

9.简明中国古代史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简明中国古代史课程虽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知识性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它以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历史知识。学生可以从此汲取中国历史文化的有益成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课程突出了实际知识的需要,重在阐述历史的一般理论在历史长河中的运用。它以揭示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而和其他课程的一般规律相联系;以主要阐明中国古代史常识而与其他课程相区分。

10.中国历史文化

本课程课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介,中国的民俗文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使学员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个正确、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及培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精神。

11.社会学概论

本课程课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社会学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宏观上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社会。它对社会现象进行的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预测,对廓清不同的理论观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社会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社会学的独特视角。 学习社会学概论旨在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和解决的途径。

12.心理学

本课程课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提高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

13.艺术欣赏

本课程课3.5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艺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分析艺术的普遍规律,透过具体艺术的语言特征,特别是通过各类优秀的、特征鲜明的艺术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素质及综合能力。

第7篇: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6年秋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试卷代号: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6年秋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试题(开卷)

2016年12月

一、论述题(50分)

1.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25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④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⑤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⑥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总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

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打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汇集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汇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25分)

1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 材料1 从神舟飞船把中国航天员送到“天宫”,到中国高铁不断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从“一带一路”打开合作共赢的筑梦空间,到G20杭州峰会留下的中国印记„„刚刚过去的这些日子,人们为“行进中国”的脚步震撼之时,也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执政党。

今年国庆期间,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给出的两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1949年到1976年,27年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31岁;1978年至2014年,作为衡量物质生活水准的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是7.9%,比任何国家都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所取得的社会成就,和人类历史上任何国家相比都是最伟大的”。观察家感叹,“只有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理解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

材料2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十八大以来,涤荡“四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铁腕反腐,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强调“四个意识”,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维护坚强领导核心;践行群众路线,倡导“三严三实”,推动“两学一做”,深化党内教育,锻造合格党员„„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展示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是要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修订党内监督条例,严肃党内生活,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根基。

——来源《人民日报》

材料3 在“从严治党”之前,加入“全面”两字,展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全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重大命题,并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一起,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大思想,拓开了我们党治国理政全新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

2 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抓好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来源《人民日报》

请根据材料回答:

1.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25分)(25分)

1、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80年,在前80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80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这前后两个80年的比较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期奋斗历程中的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3、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责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新单元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

部走向领导岗位,在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

事业中来,为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 结合材料,论述为什么要强调全面从严治党?(25分)

从材料2可以看出, 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展示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形势下,我们党不仅担负着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且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四大危险,需要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重大课题。这都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总书记一再谈警醒,其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更为紧迫。

一是从时间上看,我们党该抓该管了。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已逾耳顺之年,党员队伍逾8500万人,对如此庞大的党员队伍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难度空前增加,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二是从空间上看,到了三个“不得不”关口。政治体制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关口,两极分化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关口,反腐困境到了不得不突破的关口。这三个关口都已经到了“不得不”的程度,客观上提出了从严治党的“命门”问题。特别是反腐工作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困难。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后,中国反腐力度空前,2014年初,总书记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几个字拉开

4 了反腐大幕。去年已有40名省部级高官落马,其中有周徐苏令四名前中共副国级以上高官。但是要想做到政清人和,我们的反腐工作还有很艰巨的任务。

三是从现实问题看,脱离群众,腐败正严重侵蚀党员队伍。“脱离群众现象大量存在”,“腐败问题越演越烈”小病慢慢酿成大病,违纪渐渐形成歪风,腐蚀逐步成为腐败。“小官大贪”的案件在不断上升,村官犯罪,数目也越来越大。不说远的,我们南区,侵吞救灾救济物资、危房改造款、挪用征地款等腐败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如原沙埠镇某村干部套取征地补偿款100多万元,结果被判了刑,进了班房。基层苍蝇多,民众便遭殃了,因此,中央接下来也是时候拍苍蝇了!四是从实现“中国梦”来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已经刻不

第8篇: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

专业(专升本)教学实施细则

为落实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切实搞好本科阶段(专科起点)各项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特制定本教学实施细则。

第一部分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模式

1、采用“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法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等教学媒体开展个体化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面授辅导、答疑、网络教学及网上讨论、E-mail信箱、双向视频系统、直播课堂等教学手段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2、按课程组建辅导教学班及学习小组。

① 将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类,原则以100人为单元组建辅导教学班,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生之间的互助互学。

③ 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大学语文、法学三门课程的水平测试,测试结果作为择优注册,分类教学的依据。

② 将学生家庭住址、工作地点相近的学生分类,原则以每10人为单元组建学习小组,以便于就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咨询、辅导、答疑以及学

④ 课程辅导教学班及学习小组每学期始组建、学期末解散。下学期按上述原则重组。

二、教学辅导

在中央电大课程主讲教师、主持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做好教学辅导工作。学校成立由校内外教师组成的专业教研室;聘请课程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按试点工作的要求进行培训;制定课程责任教师与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管理办法。将教学辅导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三、教学方式

1、集中辅导

① 直播课:组织学生及时收视中央电大主讲教师的卫星直播课,并将其内容制成录像带和VCD光盘,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② 面授辅导课:每课原则上每两周安排一次。教师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开放教育的教学特点和学习方法,着重讲解重点、难点,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等培养。

③ 录像辅导课:制作选修课程教学辅导的录像带与VCD光盘集中滚动播放,并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2.学生自主学习

由课程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学生可来校参加集中辅导,亦可自行安排学习方式,在家自主学习。凡重要的教学辅导内容,制成录像带或VCD光盘,学生可在视听阅览室借阅或购买回去学习,并同步制成网页,供学生网上学习。

3、补课

① 组织学生进行外语、语文、法学入学水平测试,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补课;

② 对非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进行补课,补修课程按中央电大的要求落实,具体见本专业的《补修课程实施细则》。

4、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反馈学习信息,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重要措施;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形成性考核的形式视课程内容具体确定,一般可采取平时作业、小论文、专题讨论、案例讨论、综合测验、小组学习、自学笔记等形式。其中,平时作业是必需的一种形式,必修课一般由中央电大统一下发,选修课由南京电大统一安排,每门课程的平时作业不少于四次。其他形式或由南京电大统一安排,或由各教学点自行安排,具体要求可参见各课程的课程实施细则。

形成性考核成绩一般占课程总成绩的15%-20%。其中平时作业的成绩占10%-15%,其他形式的考核成绩占5%-10%。

5、集中实践环节

本科阶段的学生应按中央电大统一制定的集中实践环节的基本要求参加集中实践环节活动,其形式可以是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实习、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集中实践环节的实施按市电大下发的文件要求执行。集中实践环节的成绩合格者可取得相应学分。未取得该学分者不得毕业。

6、命题与考试

各门法学专业课程的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课程结业考试共同组成。无形成性考核成绩或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课程结业考试。必修课实行闭卷考试,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命题,题型一般不少于四种,如:论述题、案例分析题、问答题、名词解释题、选择题、填空题等。选修课由市电大负责命题。

形成性考核成绩与卷面成绩经折算相加满60分者视为达到课程考核及格标准,可取得相应学分。

课程结业考试时间除法律文书为150分钟外,其他课程均为120分钟。

7、毕业论文

本科阶段的学生均应撰写毕业论文。具体实施按照市电大下发的有关文件进行。毕业论文成绩合格者可取得相应学分,未取得该学分者不得毕业。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安排在取得规定的课程学分和集中实践环节学分之后。

第二部分 教学支持服务

为便于学生自主、就近学习,必须遵循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规律,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教育技术和设备,初步形成没有教与学时空障碍,较为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1、多种方式辅导

远程辅导:由中国政法大学课程主讲教师提供课程的集中辅导,以直播课堂或录像方式播出,并制成课程录像供学生借阅;

面授辅导:由南京电大课程辅导教师按课程每两周组织一次集中辅导,以若干个学习小组为听课对象。同一辅导内容重复若干次,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方便的时间接受辅导。

作业辅导:辅导教师通过批改平时作业,给出成绩,进行评讲,指导学生学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多种手段助学

课堂答疑:教师在课堂辅导时,留出一定的时间,回答学生的疑问;

E_mail答疑:每门课程均开设辅导教师电子信箱,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及时在网上回复;

电话答疑:每门课原则上每周安排一次为时三小时的电话答疑;

网页信息:设立开放教育 “法学”专业网页,及时发布本专业各课程的教学、教务管理信息,每周充实、更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预习内容、作业与答案等,方便学生就近、自主学习。

多媒体学习资料:在充分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文字、音像等教学资源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编、制作部分课程用于导学的文字、音像、VCD、CAI课件等学习资料,提供学生使用。

辅导教师在答疑、导学过程中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在集中辅导时一并讲解,并及时反馈给课程责任教师以至中央电大的主讲教师或主持教师。

3、现代教学设备

提供配备计算机、视频展示、大型投影等设备的电化教室,用于集中辅导;

提供配备VCD、录像机等设备的视听阅览室,用于学生自主学习;

提供多媒体网络机房,用于学生自由上网学习;

设立电子图书资料室,配备课程所需的图书与资料,供学生借阅;

学校其它教学设备,保证本专业开放教育试点优先使用。

4、专兼职教师

配备3名以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的专职教师,外聘兼职教师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并通过中央电大组织的培训、考核。

第三部分 教学组织机构

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教学教务管理暂行办法》和法学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保证教学支持服务的各环节落实到位,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开放教育“法学”试点专业成立专业大教研室,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其中设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责任教师)1名;各课程责任教师若干名。其工作职责如下:

一、专业大教研室

(一)按照学校和部门要求,制定大教研室学期()工作计划和教研活动计划,大教研室活动原则上每学期不少于二次;

(二)负责研究、论证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教学实施细则;

(三)负责研究论证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四)负责组织制定形成性考核、课程实践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实施性方案并组织落实;

(五)负责课程责任教师、辅导教师的选任和资格审核工作,将较为优质的师资直接派遣到各教学点,并定期组织本专业的各课程责任教师、辅导教师培训,学习开放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原则上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六)组织编写文字辅导资料、网页学习资料,负责网上辅助教学;

(七)制定选修课的多媒体资源建设计划,并组织落实;

(八)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研讨试点工作中的教学问题,提出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化,活动原则上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九)监控课程教学的进度和质量,收集各教学点的学生在教学方面的反馈意见,及时解决或反映给有关人员;

(十)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

(十一)负责对各教学点的教学指导和支持服务工作,定期组织有关教师对各教学点进行教学检查及巡教工作,收集相关的反馈意见、及时解决。

(十二)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其进修,并定期组织互相听课、教案评比等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

(十三)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试点课题研究工作。

二、专业责任教师

(一)按照中央电大统设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专业教学实施细则,并协助专业教研室组织论证。

(二)负责课程责任教师的聘任、培训、管理工作。

(三)负责选修课程教材选用、教学大纲论证及命题审核工作。

(四)负责各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的组织、审核工作。

(五)负责每学期所开课程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组织工作。

(六)负责专业网页教学内容的组织、审核工作,每两周刷新一次。

(七)组织有关教学人员开展电话、网络的教学咨询、答疑工作。

(八)定期组织课程责任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传达中央电大及学校的有关教学要求,贯彻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原则,积极探讨符合远程开放教育规律并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九)定期组织有关课程教学的座谈、问卷调查,随堂听课,了解教学动态,总结经验,改进完善教学形式,及时解决问题。

(十)指导课程责任教师制定平时作业管理办法;定期检查、监控平时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成绩给定、信息反馈等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一)负责法律实践的组织、管理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十二)负责期末考试评卷的组织工作,指导课程责任教师做好试卷分析工作。

(十三)负责毕业论文的布置、指导、检查、答辩等工作。

(十四)按照中央电大要求,组织实施补修课程工作。

(十五)根据学校的课题研究计划,独立或参与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三、课程责任教师:

(一)在专业责任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积极参加专业责任教师组织的教研活动,遵循远程开放教育的规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在教学辅导工作中,应着重对课程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辅导讲授,并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按照要求认真布置、批改、讲评平时作业,严格评定成绩。

(五)按时参加教学咨询、答疑活动,按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六)不迟到、不早退,上足辅导课时。

(七)开展电话、网络的教学咨询、答疑工作。

(八)配合专业责任教师为促进教学组织的随堂听课、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工作。

(九)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配合责任教师,每两周提供一次教学网页刷新的内容。

(十)完成专业责任教师布置的其他教学任务。

第四部分 教学评估与监控

保证开放教育试点办学的支持服务质量和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监控,在积极配合中央电大开展的巡教、巡考活动的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定期从下述方面进行检查与评估:

教学计划实施、师资配备和培训;选课指导、学习指导;教材、大纲到位情况;统设课多种媒体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使用;个别化自主学习;各种教学辅导;教学培训和教研活动;及时提供图书、资料;音像磁带借用、复制;作业布置、批改;定期检查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选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使用;期末复习指导、辅导;期末考试总结、分析;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结果;评定有关课程和专业教学效果;专业课学习成绩;专业技能考核成绩;毕业论文(作业)评定;社会用人单位评价等。

南京电大开放教学部

二○○四年四月十四日

第9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

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现状和趋势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蓬勃发展,对建筑材料的功能与性质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人类不断地研究开发具有更高性能、同时与环境协调的建筑材料,高分子有机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各种复合材料、智能化材料、纳米材料这些都属于新型建筑材料的范畴,目前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它们能在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要求的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关键词:高强度耐久性,生活质量,复合材料,智能化材料,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各种社 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建筑材料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近半个世纪来,建筑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各种新型建材如雨后春笋 、层出不穷。主要有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装饰装修材料。

二、现有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墙体材料以节能、节地、利废和改善建筑功能为目的,大力发展各种轻质板材和砼砌块,开发承重复合墙体材料。防水材料重点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和硅酮、聚氨酯密封材料;保温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用矿物棉、玻璃棉制品;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门窗重点发展塑料门窗,并注意解决好款式新颖、功能各异的设计和高档五金件的开发配套;上下水管道重点发展UPVC塑料管材件,并解决好管材与管件的配套问题。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石油化工、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所需的各类玻璃钢和制品,以及农渔业等行业所需的玻璃钢渔船、风力发电叶片等产品,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如果说19世纪钢材和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的出现使建筑物的规模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那么20 世纪出现的高分子有机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各种复合材料,使建筑物的功能和外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以塑料和合成树脂为代表的高分子有机材料是 20 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材料,它的出现不仅使工业化生产的建筑材料由单一的无机材料发展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型,而且由此出现了大量无机和有机材料复合而成的材料。使得建筑材料的品种和功能更加多样化。各种繁多的有机材料作为装饰装修材料、防水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管线材料、绝缘材料,在建筑物中发挥着各种功能作用,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质

1 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像铝合金、不锈钢等新型金属材料是现代建筑理想的门窗以及住宅设备材料,这些新型的金属材料在建筑开口部以及厨房、卫浴设备上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建筑物的密封性、美观性欲清洁性,提高居住质量。随着建筑内外装饰和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我国建筑涂料也在将向高性能、环保型、抗菌功能型方向发展。

20世纪建筑材料的另一个明显的进步是各种复合材料的出现和使用,包括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复合,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复合,以及同类材料之间的复合。例如钢纤维、玻璃纤维、有机纤维等各种纤维增强混凝土,利用纤维材料拉抗强度高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混凝土的粘结性,提高了混凝土的拉抗强度和冲击韧性,改善了混凝土材料脆性大、容易开裂的特点,使混凝土的使用范围得到扩大;采用聚合物混凝土、树脂混凝土等复合材料制造的各种地面材料、台面材料,模仿天然石材的质地和花纹,同时具有比石材韧性好、颜色美观等优点;采用小木块、碎木屑、刨花等木制材料为基础,使用胶凝材料、胶粘剂或夹层材料加工而成的各种人造板材,模仿天然木材的纹理和走向,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些板材用作建筑物的地面、内隔墙板、护壁板、顶棚板、门面板以及各种家具等;还有完全不使用天然木质材料的无机材料人造板材,例如采用含水钙硅酸盐为主要原料,混合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与玻璃纤维后,在 25 万Pa压力下,利用特殊过滤器将水分榨出成型的复合板材(硅钙板),不仅可以代替天然木材,解决人类木材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这种人造木材可耐 1000℃高温,吸水、吸湿后,尺寸及质量不变、不开裂、不会被虫蛀、隔热性强,可利用木工机械进行裁切、刨削和钻孔等加工,不易产生微细粉末,可利用粘合剂,相对密度只有普通木材的一半,可钉入钉子及拧进螺丝。可以说是人类资开发新型建筑材料方面的又一巨大进步。

除此之外,石膏板、矿棉吸声板等各种无机板材,可代替天然木材作内墙隔板、吊顶材料,使建筑物的保温性、隔声性等功能更加完善。各种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墙体材料代替实心粘土砖,可节约土地资源。随着高效减水剂的开发成功,高性能混凝土应运而生,使混凝土材料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各种涂料、防水卷材、嵌逢密封材料的开发利用,改善了建筑物的防水性和密闭性。各种壁纸用于建筑物的内墙装修,极大改善了建筑物的美观性、舒适性。各种陶瓷制品用于地面、墙面、卫生洁具、耐酸、碱、盐等化学物质的侵蚀,容易清洁,使人们生活更加方便、舒适,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

20世纪后半叶,世界总体上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主流的阶段,社会资本的整备,道路桥梁、通讯设施、城市住宅与公共建筑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入了空前活跃的时期,因此也推动建筑材料产量、质量提高,品种多样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筑材料的生产衰弱,社会基础设施处于很低的水平,经过半个世纪全体国民的努力,尤其是 80 年代以后

2 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水泥、钢材等主要建筑材料的产量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一,为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提供了雄厚的材料保障。

三、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密度日趋加大,城市功能日益集中和强化,需要建造高层建筑,以解决众多人口的居住问题和行政、金融、商贸、文化等部门的办公空间。因此要求结构建筑向轻质高强方向发展。目前主要目标仍然是开发高强度钢材和高强混凝土,同时探索将碳纤维及其他纤维材料与混凝土聚合物等复合制造的轻质高强结构材料。

到目前为止,普通建筑物的寿命一般设定在 50—100 年。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日趋大型化、综合化。例如超高层建筑,大型水利设施、海底隧道等大型工程,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维修困难,因此对其耐久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此外,随着人类对地下、海洋等苛刻环境的开发,也要求高耐久性的材料。目前,主要的开发目标有高耐久性混凝土、钢骨混凝土、防锈钢筋、陶瓷质外壁胎面材料,弗素树脂涂料、防虫蛀材料、耐低温材料,以及在地下、海洋、高温等苛刻环境下能长久保持性能的材料。

在大空间建筑中“第五代建材”膜材料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新型材料,它是由高分 子聚合物涂层与基材按照所需的厚度,宽度通过特定的加工工艺粘合而成。现在它可以发挥极大承载力,构筑灵活大空间,并且具有自然生态美外观。

大深度地下空间是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广泛地开发利用的领域,随着地球表面土地面积逐年减少,人类除了向高空发展外,大深度地下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发展空间。与超高层建筑相比,地下空间结构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具有保温、隔热、防风等特点,可以节省建筑能耗。为实现大深度地下空间建设,需要开发能适应地下环境要求的新型材料如药剂材料、生物材料、土壤改良剂、水之净化剂等。

海洋建筑与陆地建筑的工作环境有很大差别,为了实现海洋空间的利用,建造海洋建筑,必须开发适合于海洋条件的建筑材料。海水中的盐分、氯离子、硫酸根等侵蚀作用,使材料很容易被腐蚀而破坏;海水波浪不同地往复作用,对建筑物构成冲击、磨耗和疲劳荷载作用;海洋建筑物还要经常受到台风、海啸等严酷的气候条件的作用;建筑在海滩、近海等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其沉降现象也很明显。这些严酷苛刻的环境下工作的海洋建筑物所用的材料,要求具有很高的强度、耐冲击性、耐疲劳性、耐磨耗等力学性能,同时还要求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为实现这些性能,要求开发以下新型材料。如涂膜金属板材、耐腐蚀金属、水泥基复合增强材料、地基强化材料等。

为了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人类正在向宇宙进军。在距离地球表面 400—500km的地球周围轨道上建设大型结构物,即所谓的宇宙空间站,建立太空旅馆,实现月球旅行等,使

3 人类的梦想,尽管这种想法距离显示还有些遥远,但已有一些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欧洲各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已经在这方面投入了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宇宙环境与地球表面、海洋以及地下都有很大差别,宇宙站以一定的速度围绕地球转动,其离心力与重力取得平衡,处于无重力环境。利用这种特殊的环境有可能制造出在地球上无法实现的高纯度、高均质、完全结晶等特殊功能的新型材料。同时,宇宙环境在地球下温度变化非常剧烈,例如同一个宇宙工作站,被太阳光照射到的部位温度达 150℃左右,而太阳光照射不到的部位可达到零下 150℃的低温状态。因此在用于宇宙空间建筑的材料必须适应如下剧烈的温度变化,高温时不软化,低温时不发生脆断。同时,材料在宇宙放射线的照射下不能发生严重的老化。所以用于宇宙空间建筑的材料必须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温度适应性。目前有可能达到这种优良性能的材料有钛合金、铝合金以及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等复合材料。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建筑材料对环境造成的负荷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需要开发研究环保型建筑材料。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粉煤灰、矿渣、煤矸石等)可生产水泥、砌块等材料;利用废弃的泡沫塑料生产保温墙体板材;利用废弃的玻璃生产贴面材料等;既可以减少固体废渣的堆存量,减轻环境污染,又可节省自然界中的原材料,对环保和地球资源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免烧水泥可以节省水泥生产所消耗的能量。高流态、自密实免振混凝土、在施工中不需振捣,既可节省施工能耗,又能减轻噪音。

建筑材料也有向细微发展的趋势,随着纳密技术和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国外和国内利用纳米材料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建筑材料,目前主要是纳米TiO2光催化生态建材。利用纳米的氧化分解能力和超薪水作用可制成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生态建筑材料,包括空气净化建材、抗菌灭菌建材、除臭和表面自洁建材等。

随着人类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化材料也被人们重视和研发,所谓智能化材料,即材料本身具有自我诊断和预告破坏、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以及可重复利用性。这类材料当内部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时,能将材料的内部状况,例如位移、变形、开裂等情况反映出来,以便在破坏前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智能化材料能够根据内部的承载能力及外部作用情况进行自我调整,例如吸湿放湿材料,可根据环境的湿度自动吸收或放出水分,能保持环境湿度平衡;自动调光玻璃,根据外部光线的强弱,调整进光量,满足市内的采光和健康性要求。智能化材料还具有类似于生物的自我生长,新陈代谢的功能,对破坏或受到伤害的部位进行自我修复。当建筑物解体的时候,材料本身还可重使用,减少建筑垃圾。这类材料的研究开发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自我诊断、预告破坏和自我调节等功能已有初步成果。

4 生态建筑材料也在研究之中,它的科学和权威的定义目前仍在研究确定阶段。生态 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也仍在研究确定之中。其主要特征首先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其次是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的破坏;第三是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作为生态环境材料一个重要分支,按其含义生态建筑材料应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或无环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要求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

随着城市道路、市政建设步伐的加快,人行路、停车场、广场、住宅庭院与小区内道路的建设量也在逐年增大,城市的地面逐步被建筑物和灰色的混凝土路面所覆盖,使城市地面缺乏透水性,雨水不能及时还原到地下,严重影响城市植物的生长和生态平衡。同时,由于这种路面缺乏透气性,对城市空间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降低,产生所谓的城市“热岛现象”。因此,应开发具有透水性、排水性、透气性的路面材料,将雨水导入地下,调节土壤湿度,有利于植物生长,同时雨天不积水,夜间不反光,提高行车、行走舒适性和安全性。多孔的路面材料能吸收交通噪音,减轻交通噪音对环境的污染,使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路面材料。除此之外,彩色路面、柔性路面等各种多彩多姿的路面材料,可增加道路环境的美观性,为人们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雏形环境。

四、结论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和出行环境,更好的满足建筑的设计适用,经济,美观以的原则,并且适应人类现在环境和社会的特点,人类一直在开发研究能够满足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使建筑材料的品种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完善,性能不断提高。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建筑材料的功能与性质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人类不断地研究开发具有更高性能、同时与环境协调的建筑材料,在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要求的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砌体结构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张建勋1997 2. D. Y. Chang and Sammy Y. N. Chan, Straw Pulp Waste Liquor as a Water-reducing Admicxture, Magazine of Conc. Res., 1995, 113-118. 3.建筑材料 建筑工业出版社 天津大学等 1999 4.房屋建筑学 建筑工业出版社 天津大学等1999 5.董石麟,钱若军,空间网格结构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6.先进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美 T.G.古托夫斯基 7.中国建材 纤维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 张峰 2004年(10)71 8.混凝土结构 天津大学等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9.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 GJ138 - 2001) [S] 中国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0. 索和膜结构 张其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11.当代膜结构发展概述[J] 世界建筑 2000(9):17-20 12.齐藤嘉仁,唐泽靖子,膜结构建筑及其在现代体育场馆中的应用,第二届全国现 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马鞍山:2002 13.土木工程概论 罗福午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 14.建筑材料 杨静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15.布朗,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984年

16.周起敬,姜维山,潘泰华.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施工手册[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7.刘之洋,王连广,等.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M] .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18.赵鸿铁.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9.池田尚治,李先瑞,耿花荣,等.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手册[M] .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9 20.冶金工业部北京建筑研究总院. 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M]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21.中国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2.高长明,论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水泥技术,1997(1),3-6 23.蒋明麟,由大变强 靠新出强 为把我国建设成水泥工业强国而努力,水泥技术,1997(7),3-7;

24.魏琏.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1991 25.Yao,J.T.P, Concept of Structure Control, 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Di vi si on,A SCE,V ol.9 8, 1972. 26.刘季,中国结构控制研究现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斯

27.丛青、钱若军,空间结构振动控制综述,第七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

6 28.N .M. 纽马克,E.罗森布卢斯.地震工程学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1 29.胡律贤 地震工程学 北京:地震出版社

30.沈世钊 第九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01—9 31.钟善桐 预应力钢结构,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 32.孙振平,张冠伦,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混凝土,1995(6),1-11;

33.郭彦林,吕晶,整体张拉及杂交结构体系的特点与应用,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1 34.陈志华,弦支穹顶结构体系,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01:243~246 35.于兆鹏等,大跨度屋架的竖向抗震计算,工程抗震,1986年第1期。 36.张毅刚、曹资,厦门太古飞机工程维修基地网架抗震分析,空间结构,1999 36.王文亮,张文,罗惟德等,结构动力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78-85 37.李存权,结构稳定和稳定内力,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8.沈惠申,板壳后屈曲行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9.沈祖炎,陈扬翼,网架与网壳,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0.Y.C. FUNG, A First Course In Continuum Mechanics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Data. 41.吴中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的发展方向 42.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 庐山,1997年5月;

43. 高世雄,水泥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建材,1997(5),4-5;

上一篇:教师培训开班仪式下一篇:民营医院后勤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