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小学课间十分钟资源启动二步三段式活动方案——《农村小学生合理安排课间10分钟探究》结题报告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课题的提出

在我们传统的学校管理, 教学计划, 课外活动中, 课间十分钟尚未得到重视, 重要的课间十分钟资源就更谈不上使用和开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本是学生解除疲劳、放松调节心情的课间十分钟, 却只要下课铃声一响, 大部分学生就跑到操场追逐打闹, 玩得大汗淋漓, 听到上课铃声后, 又急急忙忙返回教室, 有的学生则继续在教室里做作业, 有的学生在上厕所后, 茫然不知所措, 机械地等待着上课铃声, 还有的则被老师拖堂占有。短暂的课间, 使整个校园处于一种无序运转的状态, 特别是伴随孩子在操场上追逐打闹的同时, 也因此成为诱发校园伤害事件的重要时段。显然, 课间十分钟不但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反而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隐忧, 令校长害怕, 老师头疼, 家长担忧。

到底该怎样合理安排使用这课间十分钟也就成了我校关注的重点, 特别是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 遵循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关注和研究课间十分钟这些细微环节的教育活动。令人忧思的课间十分钟现状, 正是我们开展《农村小学生合理安排课间10分钟探究》课题研究的初衷, 希望通过此课题研究, 让学生合理科学地安排课间十分钟, 养成良好的课间休息娱乐习惯, 为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 研究的目的

(1) 加强师生对课间十分钟重要意义的认识, 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度过课间十分钟, 减少不良课间十分钟活动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促进学生安全, 健康成长。

(2) 制定完善学生课间十分钟活动操作方案, 丰富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内容, 让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学会回忆整理, 休息娱乐, 从小学会学习, 学会健体, 学会生活, 真正让孩子享受课间十分钟的快乐。

(3) 进一步规范学校课间十分钟管理, 防止和杜绝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研究的方法

(1) 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表搜集获取学生的信息和资料, 完成调查报告, 使课题的研究具有切实的针对性。

(2) 观察法。在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课间十分钟开展情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积累原始资料, 并加以理性分析和研究。

(3)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遵循在研究中探索, 在研究中实践的思路。对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活动方案开展过程中得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反思总结, 并及时的反馈调整, 不断完善方案, 充实内容。

(4) 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 特别是在课间十分钟活动过程中, 有针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及时了解掌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和状态, 收集整理信息, 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

4 研究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时间从2010.4.1至2010.11.25

4.1 研究准备阶段 (2010.4.1——2010.4.15)

我们课题组成员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 认真讨论学习课间十分钟的相关资料文件, 充分认识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 组织开展课间十分钟的现状调研。真正弄清楚学生课间在做什么, 怎样做, 做得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设计出了《农村小学生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探究问卷调查表》, 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600份问卷, 收回600份, 课题组成员对收回的调查表认真整理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从上面的调查表中我们发现全校有75%的学生课间时间没有合理安排, 在课间无序活动, 追逐打闹, 只有25%的同学在进行课间活动, 并组织有序。结合调查情况, 课题组认真探索现状存在的原因, 写出了调查报告。

4.2 研究实施阶段 (2010.4.16——2010.10.31)

针对现状, 我课题组制定完善了《庙宇小学课间十分钟活动操作方案》, 基本确定我校课间十分钟活动模式为“两步三段式”, 立即付诸实施, 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 为保证活动方案的顺利实施, 学校严厉禁止教师拖堂占用课间十分钟, 真正将课间十分钟的主动权、支配权还给学生。

两步三段式:

两步:即将课间十分钟分为回忆整理和课间活动两个步骤;三段:将全校学生分为低段 (1——2年级) , 中段 (3——4) 年级, 高段 (5——6年级) 。学校课间十分钟, 学生在完成回忆整理后, 随即便开展课间活动。

(1) 回忆整理

通过“回忆整理”的开展,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习惯上逐步实现自主管理, 促进学习效果的明显提升。回忆整理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明确回忆整理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为上节课上课教师。

二是确定课后回忆的内容和方式, 回忆内容——上节课教学内容。

学生在听完上节课教学内容后, 利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 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 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过电影”。

三是确定整理内容, 整理笔记和学具。

低段:教师指导学生整理上节课使用的书本和学具, 准备下节课的书本和学具。

中高段: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和其他同学精彩的回答, 可能有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记录, 教师可以点拨学生整理笔记和充实内容。在课后回忆中, 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体会, 也可以补充到笔记中去;在课间整理好上节课学具和用品, 准备好下一节相关学具。

四是明确回忆整理要求

回忆整理初期教师对学生开展情况相机进行指导。学生养成习惯后, 教师对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与。

(2) 课间活动

为完善校园课间活动状况, 营造健康文明的课间活动活动氛围,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良好、文明的活动习惯, 我们在课间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 力争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 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科学地安排活动内容和活动量。我们将全校班级分成低、中、高三段, 从以下几方面对课间活动进行规范。

一是确定各年级段活动主题

(1) 趣味小游戏 (低段:一二年级学生)

(2) 健身小运动 (中段:三四年级学生)

(3) 益智小技能 (高段:五六年级学生)

二是确定活动对象:庙宇小学1-6年级学生

三是规范各段活动安排

(一) 趣味小游戏

它包含:“老鹰捉小鸡”, “跳绳”, “踢毽子”, “石头、剪刀、布”……雨天室内活动:击鼓传花、讲故事、唱歌、绘画等活动。

(二) 健身小运动

它包含:跳绳、踢毽子、跳远、徒手操、呼啦圈、儿童韵律操、乒乓球、篮球……雨天室内活动:贴鼻子、讲故事、折纸、唱歌、绘画等活动

(三) 益智小技能

晴天室外活动内容:花样跳绳、花式篮球、乒乓球……

阴雨天室内活动内容:小制作、剪纸、唱歌、绘画、讲故事、读美文、朗诵、演讲、成语接龙、英语口语问答、小小知识竞赛……

四是规定具体操作方案:

(1) 活动组织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完成, 因此设立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为活动指导教师。

(2) 培训与宣传

在开展的前期, 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达到规范有效, 如遇整个活动有较大变化和调整, 及时对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进行认真宣传, 让学生正确认识该活动的好处。形成积极参与, 蓬勃发展的态势。

(3) 实施操作

(A) 方式:力争在人人参与的前提下, 学生自由组合, 教师组织;也可以由教师把学生分组, 然后轮换安排各个活动项目。

(B) 活动要求:每次活动开展都必须进行5分钟以上;教师在初期对本班学生开展的项目进行巡视和指导;教师并强调相关注意事项, 把握控制活动量,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C) 值周和保安负责整个活动的巡视和监督。如遇突发和意外情况按照学校安全预案处理。

4.3 研究总结阶段 (1010.11.1——2010.11.25)

通过几个月的课间十分钟的开展, 我们不断完善了《庙宇小学课间十分钟活动操作方案》, 进一步认识到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 更加坚定开展课间十分钟的研究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课间十分钟活动的开展, 不但丰富了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内容, 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意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悄然形成。

5 研究成果

5.1 增强了学生体质, 活跃了学生身心

通过近一年的课间十分钟活动开展, 我校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提高, 感冒、发烧的现象大大减少。在本期的学生体质测试中, 我们惊喜的发现学生的体质、协调性、灵活性、耐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孩子们开展的游戏活动中, 身心得到了充分的舒展, 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自信心也大大提高。

5.2 良好习惯逐渐养成, 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回忆整理, 自觉回忆上节课教学内容, 自觉整理笔记和学具, 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逐渐养成, 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同时孩子们在课间活动中, 不但个个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 而且自创自编的游戏不断涌现, 不但达到了动手、动口、动脚的目的, 而且还达到了动脑的目的。

5.3 课间十分钟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

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活动中, 适当的锻炼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提高了自我锻炼的能力, 而且还掌握了一些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 同时在游戏活动中还学会了与同伴如何分工、如何竞争、如何合作等, 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

5.4 减少了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大都发生在课间十分钟, 因为孩子的无序追逐打闹必然伴随一定的危险性。我校自从开展了课间十分钟活动方案以来, 形成了指导老师、值周教师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较规范的管理活动体系, 从根本上规范了学生的课间十分钟, 从而减少了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让孩子们玩得开心, 老师们舒心, 家长们放心。

5.5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课间十分钟活动中, 通过强度适宜的游戏和活动, 不但对学生的紧张学习起到了调剂作用, 缓解了学生疲劳, 培养了学生的体质,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在活动中, 由于学生的参与, 教师的参与, 提供了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 提高学生交际合作能力, 更增强了班级、学校的凝聚力, 促进了校园和谐。

上一篇:提升法治素养建设法治政府下一篇:秦巴山区脱贫攻坚调查研究——以苍溪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