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导学案

2022-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长征导学案

基于导学案使用调查的英语导学案优化探索

【摘要】近几年来,东莞市一直在贯彻品质和智慧课堂的建设,推进课堂高质量改革。导学案在东莞市初中英语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东莞市一所薄弱初中学校——沙田实验中学为个案,通过调查其英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对原导学案进行改进,对改进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东莞市初中薄弱学校的导学案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薄弱学校;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导学案改进案例

一、研究目的

笔者所在的学校——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前身为东莞市沙田广荣中学)在2012年经东莞市“考评”认定为东莞市“薄弱初中”。学校为了突破发展瓶颈,由上至下,凝聚共识,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积极尝试和改革,力求提升办学质量,建设一所“现代、优质、特色”的中学。英语科组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在学科教学方面一直不断地向其它东莞市品牌学校学习,吸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目前,导学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被广泛使用,导学案的使用贯穿于三个学年的初中英语常规教学。因此,其设计思路能很好地呈现当前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下文通过对学生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从学生角度了解学情,通过对学情的分析,能更好地优化导学案的设计和改进当前的课堂教学。

二、研究理论

(一)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课题的学习方案。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定,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三)单元整体教学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关注主题意义,制订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单元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单元教学目标是总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为学科教学单位,强调单元以整体形式呈现,注重构建单元各版块、各课型的内在联系。单元整体教学既保持了课型的独立性,又关注核心知识和技能的相互渗透、循环和促进。

(四)英语学习活动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基于已有知识,通过学习理解活动,获取和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形成基于主题的知识间关联;通过应用实践类活动,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能初步应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练习个人实际,尝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用英语表达对所学主题的新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问题

通过调查初中英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中英语导学案的改进探索。

(二)研究对象

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三)研究方法

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20个平行班中随机抽取6个班级开展问卷调查。问卷选用的是黄彩媚调查研究中使用的问卷,对问卷进行信度测试,系数为0.814,表明问卷信度高。问卷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学生对导学案的看法;学生对导学案各部分的使用方式;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整体情况;导学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影响;学生眼中教师如何使用导学案。在问卷调查之后,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以期进一步了解导学案的使用现状。

四、研究结果

(一)导学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337份,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学生对导学案的看法:约30%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认为导学案内容比较难;约10%的学生英语基础很薄弱,英语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约74%的学生认为,学生参与设计英语导学案会更好;约40%的学生反映,在英语导学案教学中,英语学习负担大大加重了;约46%的学生认为,它是和练习册一样的习题集。

(2)学生对导学案各部分的使用方式:约29%的学生没有在做完导学案后进行总结;超过23%的学生做完每单元的英语导学案后,没有反思自己的学习;约25%的学生在独立完成或者与同学合作完成英语导学案后,没有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做评价。

(3)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整体情况:60%的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时间在40分钟以内,40%的学生超过40分钟。

(4)导学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影响:超过23%的学生在“经过英语导学案式学习,我变得爱学习了”这项中选择了“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及“不确定”的选项。

(5)学生眼中教师如何使用导学案:约4/5的教师会在上课之前检查学生做英语导学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批改英语导学案中布置的作业。

2.学生访谈调查结果

在学生访谈中,笔者对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1)开学初,你对导学案持什么样的态度?现在呢?当被问到开学初学生对导学案的态度时,大部分学生反映都认同并能接受导学案,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用,抗拒,觉得有点麻烦,对导学案的效果持有怀疑态度,少部分学生把导学案当作是练习卷。在被问到学期末对导学案的态度时,大部分学生表示导学案对于学生课前预习具有很好的效果,对英语学习有帮助,能认真对待。少数学生认为导学案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自己不够重视使用导学案,个别学生认为导学案内容過多、过难。

(2)对比起开学初的成绩,一些学生已经取得很大进步,而一些学生则没有,你们认为自己进步或者没有进步的原因是什么?在访谈进步的学生时,学生小A 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重视导学案学习,遇到疑问时候会去询问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小B表示自己会深入思考导学案中的问题,从导学案中知道了考點,也从教师的讲解中更加理解了那些考点;对退步的学生进行访谈时,学生小C认为自己对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待导学案和英语作业的态度纯粹是完成任务,没有认真地思考知识和理解知识点,尤其是在语法的学习时混淆了知识点。学生小D认为自己没有利用好导学案进行学习,学完一课后没有进行及时的巩固练习、复习和小结。学生小E认为导学案中的题目不够典型,自己光顾着完成导学案,没有重视英语的朗读、背诵和记忆。

③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接受访谈的学生给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有的学生认为有些单词不认识,部分题在教师讲解前完成不了,有些问题不懂但是在课堂上不敢问教师,个别学优生认为导学案题目过于简单,还有的学生使用导学案上课没能在课上跟上教师的思路。

(二)导学案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笔者发现当前学生使用的导学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难,教师在布置导学案任务的时候应该关注到这部分学生,在正式上课时留出小组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有超过百70%的学生希望参与到导学案的设计中。这表明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的自主意识很强,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新的知识。教师可以尝试进行翻转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一部分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值得关注的是,调查结果中有约40%的学生反映其在英语导学案教学中,学习的负担大大加重了。约46%的学生把导学案视为“和练习册一样的习题集。”按照王祥对导学案的定义,导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必须区别于习题集,应该在设计方面进行改进。

从“学生对导学案各部分的使用方式”的调查情况来看,当前的导学案设计没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价,应当在导学案上增加这一部分内容。从导学案的完成时间看,有将近40%的学生需要超过一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自主预习部分,建议教师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完成。

在开学伊始,任课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导学案的使用方法的培训,明确地告诉学生各部分的使用方法和完成时间,让学生明晰使用导学案进行新课教学的学习要求,同时,端正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意识到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特别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刚从小学阶段过渡到中学阶段,部分学生一开始没有接触过导学案式的教学方式,对小组合作和先学后教的学习模式不了解。教师应适当放慢脚步,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初中的英语授课方式。对于新手教师而言,导学案使用方法的培训能让他们更快地熟悉导学案式的教学思路,缓解新手教师教授新课时的焦虑情绪,让他们更快地进入教师这一角色。

2.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在学生随机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参与导学案使用调查的学生群体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英语尖子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此,建议导学案的设计应当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设置有难度、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

五、英语导学案的优化探索

改进之前的导学案,在学习内容方面:侧重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语言技能训练单一,忽视语用,缺乏语境,忽略主题,语篇意识不强。在学习方式方面: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注重知识点的训练与记忆,缺乏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较少,缺少学生自评和总结。在教学方式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和高阶思维的培养不够充分,阅读和写作语篇的选材趣味性不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表层化,没有将信息技术与语言学习进行有机融合。

改进后的导学案,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三方面进行了变革。在学习内容方面:从“听、说、读、看、写”五个方面开展综合性的英语语言知识学习。改变了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在学习方式方面: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为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在教师创设的真实语境中进行丰富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既有小组探究,也有自主学习,每课时的导学案后包含“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结”部分。在教学方式方面:融育人目标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之中,走向了课程的整合和关联。教学设计以话题意义为中心,以功能为主线,贴近真实情景。问题链的设计从低阶到高阶层层递进。话题的内容选材更注重趣味性和生活关联,输出情感价值观前做好充分的铺垫,能真正地启发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语言学习巧妙融合,营造出适宜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为例,对改进后的导学案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

(一)明确单元主题,整体理解单元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cooking的主题,通过了解北美的感恩节以及感恩节的传统食物——火鸡及其制作方法,学会为最喜爱的特色食物制作一份菜谱。本单元的话题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的话题内容有交集,比如,食物名称、食物名词的可数和不可数等。

(二)结合课标和学情,确定单元整体目标和课时目标

(三)围绕目标与评价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在第一课时的语法课教学中,创设情境:On Friday,there is going to be a food party in our school dining hall.接着让学生观看一个美食派对的视频,说出视频中的食品名称。然后让学生将美食派对中的食品名称和炊具按照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进行分类。假设美食派对中有成员要制作三明治,给学生展现制作三明治的视频后,提问学生制作三明治所需的食材及每种食材的数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学会对事物的数量进行提问,以及学习食物的量的表达。通过让学生复述三明治的制作过程,学习用序列副词描述食物制作流程,并学习祈使句的基本句型。

在第二课时的听说课中,在food party的语境下,按照“制作香蕉奶昔—制作水果沙拉—制作奶酪三明治—制作俄罗斯汤”的顺序,依次呈现书本的听力内容,最后设计了复述香蕉奶昔制作过程、角色扮演的听力输出活动。在学生听前,要给学生进行听说策略的渗透。

在第三课时的阅读课中,在课前准备部分,让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处理比较难的单词短语,为后面课堂的导学扫除障碍。在阅读课堂导学部分,设计了一个“我和我的美国朋友Mary通过微信互相介绍本国传统节日及美食的制作步骤”的大的情境线,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一步步完成课堂任务。首先,以Mary在微信上发来的短视频引出感恩节这个话题,再通过Mary在发完短视频后又在微信上给教师发来一篇介绍感恩节的文章,而恰恰这篇文章就是Section B 2b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然后,学生通过skimming找出篇章里面两个部分的主旨大意。再通过分段阅读让学生解读感恩节习俗和火鸡制作步骤,并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文本的简单复述。在完成课本文本解读后又以Mary想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为理由,带着学生学习了解中秋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及月饼的制作步骤。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前面的输入写一篇介绍中秋节及月饼制作过程的文章,对本文进行迁移创新。

第四课时的写作课在第三课时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介绍食物名称及这种食物的烹饪方法,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的了解,热爱家乡的特色美食。在正式写作前,给学生展现常见的食物名称和食物制作过程的相关表达。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爱的中国传统食物及家乡的传统食物。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写下几个自己喜爱的家乡传统美食,并陈述喜欢的原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感恩节和火鸡制作过程的单词填空题,目的是通过这篇文章给学生呈现写作的格式范例。接下来布置写作任务,在学生完成写作后结合作文评分标准进行修改和自评。

在设计导学案时,笔者特别注重学生自评。在每个课时的最后,笔者都会设计一个自评表,让学生评价整节课的学习收获。以阅读课为例: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非常符合请选Very good,比较符合选Good,基本符合选Not too bad,不符合选Need to improve。

六、研究启示

本文基于导学案的使用调查,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中英语导学案进行了优化探索。通过对改进后导学案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的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作为一线教师,要在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导学案,在导学案的設计中体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英语学习活动比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外,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实现创新迁移。

总之,教育要体现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初中英语品质课堂的建设过程中,只有精心设计切合教学内容的导学案,做到立足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导学案才能真正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达成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彩媚.导学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2]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15(12).

[3]曾燕文.单元整体教学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2):23-29.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胡春华

作者:杨静

第2篇:“导学案”之思与辨

摘要:“导学案”区别于教案和学案,在强调教师“导”的同时关注“学生获得”,追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导学案”是教学设计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探讨“导学案”的现实运用和价值取向需要厘清其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厘清“导学案”与教案、学案的关系,从而梳理出“导学案”的运用要求和价值取向,为一线教学中“导学案”的探讨和运用明晰方向。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设计;价值取向

一、“导学案”概述

传统教案式教学重教轻学,而学案式教学又重学轻教,“导学案”作为继教案、学案之后的第三种教学设计,力图吸收二者的优势,克服二者的不足,在教师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学,做到“先学后导,以导促学”。“导学案”具有主体性、超前性、自主性、交互性、生成性五大特点。师生互为导学中的主体,体现主体性;导学中注重“先学后导,以导促学”,强调“学”对于学生发展的主导性,体现超前性;“导学案”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作为本质追求,体现自主性;导学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和对话,体现交互性;“导学案”不仅强调教学设计的预设,而且还更强调教学的非预设性生成,这体现了生成性。“导学案”由导学目标、学法指导、导学重难点、导学过程、学后记和导后记五大部分构成。在操作中“导学案”教学的自主学习指导可以从确定导学目标、指导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预习、师生双向主动、练习巩固、总结反馈六个方面来考虑。

“导学案”作为教学设计表达方式的一种,对它的思考需要厘清它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同时进一步搞清楚它与同样作为教学设计表达方式的教案和学案的关系。

二、“导学案”与教学设计之辨

“导学案”是教学设计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它与教学设计是“源”与“流”的关系。教案和学案都是教学设计的发展形式,但是二者存在自身的缺陷。“导学案”在综合二者的优势并克服二者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力图弥合二者的缺陷,追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

(一)“导学案”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经过多年发展有第一代(ID1)和第二代(ID2)之分■[1]。时至今日,国内教育界对教学设计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但每一种定义都有其重心,即方案、过程与科学、操作程序、独立学科。

各种定义方式的出发点不同:方案说和操作程序说基于微观层面,过程与科学说基于中观层次,独立学科说基于宏观层次。各种定义方式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其归宿都是将教学设计视为促进教与学的有力支撑。方案说和操作程序说必然要将方案和操作程序的设计建立在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方案和操作程序要想在教学活动中有利地开展,也需要在教学系统下进行规划和实施。所以,要综合人们对教学设计所设定的重心,只需抓住方案、过程与科学。根据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的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看来,要寻求一种真正的定义,则需要寻求一种正确的或最佳的纲领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包含(is)和应当(ought)两种成分”[2]■。教学设计的方案说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描述性定义;而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规划教学的过程或科学”则体现了教学设计的规定性定义;只有包含教学设计“是”和“应当”两种成分即“方案”和“过程与科学”的定义才是完整的定义。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问题,根据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规划和实施旨在创设有效教学系统的方案的过程。

(二)“导学案”与教案、学案之辨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深受凯诺夫教育学的影响,注重从教的角度单方面设计教案。“教案,是教师为有效进行教学活动而事先设计的工作蓝图。”■[3]这种“蓝图”是基于教的角度单方面制定的,被限定了固定格式,重预设、轻生成。“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4]■“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教案怎么能有统一固定的格式呢?教案的格式应和学生的实际相一致,应该是千人千案而不是千人一案。”■[5]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在学生,但是教案设计的出发点却在教,归宿在于应付检查,完全将学抛于脑后。

面对教案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不少学校试图以学案代替教案,克服教案存在的弊端。所谓学案,“就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的课堂学习活动方案,是学习内容具体化的学生自主学习文本”■[6]。教案突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而学案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学案重生成、轻预设,过于偏重学生,忽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学案教学由教师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前者基于教师在年龄、知识上的优势而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处于被教师塑造的客体地位;后者则致力于对前者的革命而使师生关系走向另一个极端”[7]■。学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文本,将教学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学生,弱化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在教学中消解了师生主体性关系。“学比教直接,学比教到位,但是没有教的支持,他的学可能要走更多的弯路,而且也不能组织和激励出更强烈的学。”■[8]只有教师引导下的学,学生才能更出色地学习高深的知识。“导学案”与教案、学案的比较如表1所示。

三、“导学案”的现实运用和价值取向

(一)“导学案”的现实运用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导学案”的本质追求,“导学案”教学的自主学习指导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确定导学目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符合一节课导学重难点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定中来,引导学生掌握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明晰学习要求和学习重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指导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方法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获得了。教师在“导学案”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专门拿出固定时间提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采取那些方法才能完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

3.学生自主预习

“导学案”以学生预习为基础,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预习时间。在“导学案”施行的初期,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发展起来,教师需要在课下安排学生自主预习。当学生已经熟悉和习惯“导学案”教学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自主预习。在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和及时反馈,保证学生自主预习的质量。

4.师生双向主动

学生依据“导学案”做好自主预习后,需要根据预习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主动讨论重难点和疑点,主动思考解答问题,自主概括结论,主动寻找规律和建构知识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注重和教师、同学的交流、合作和对话。引导学生对“导学案”的基础部分独立消化,对重难点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解决,做到师生双向主动。

5.练习巩固

练习的目的在于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练习的设计应该紧扣导学目标、导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设计练习问题时,应注意多设疑。应该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简答题和分析题),让学生自主、交往、合作讨论和解答。教师要注意设计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阶梯性,同时要求当堂完成练习巩固。

6.总结反馈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总结应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教给学生总结所学内容的方法,做好自学检查。教师在学生自主总结过程中要给予及时和准确的反馈,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总结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评估能力。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导学案”学习的学后记部分,引导学生及时做好自主学习反思。教师自己也要做好导后记,做好导学反思。

(二)“导学案”的价值取向

面对教案式教学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涌现出了很多教改实验,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实验,“教学案一体化”实验,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学案导学”实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上述教学设计都试图改革传统教案式教学弊端,努力弥合教与学之间的裂痕,权衡教与学在促进学生获得旨趣中的地位和位置。它们有的追求教学合一(如讲学稿、教学案),有的倡导学生中心、教师辅助(如学案教学、学案导学、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虽然它们的重心有所不同,但都在试图纠正传统教学“重教轻学”的错误,努力追求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导学案立足教与学的统一,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获得’,可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分离,有助于促进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9]■,让课堂教学从“先教后学”彻底转变为“先学后导,以导促学”。

立足上述内容要点,可以尝试将“导学案”定义为: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学习获得,克服教与学的分离而设计的以特定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师生主体性交往活动的方案。这一定义方式体现了六个基本概念和两层含义:第一个概念为“自主学习能力”,它是较之传统包办式教学而言的,“导学案”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作为本质追求,同时引导学生交往和合作学习,对话教学则贯穿导学始终。第二个概念为“学习获得”,无论是导,还是学,其本质旨趣皆在学生的学习获得,而这种学习获得主要在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第三个概念为“导学合一”,“导学案”作为教学设计的一种纵向发展方式,试图克服教案和学案的弊端,使导与学有机结合从而发生教育性化学反应,克服教与学的机械组合和堆积。第四个概念为“设计”,暗指应根据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基于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设计以特定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导学方案。第五个概念为“主体性交往”,在“导学案”教学中,师生之间结成平等、互助的主体性关系,共同追求学生的学习获得。第六个概念为“方案”,指“导学案”本质上是教学设计的一种具体操作方案。第一层含义是导与学的互补和统一,即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各司其职”,导学互补统一,而不应该走向“教师中心”的极端,彼时陷入“学生中心”的泥淖。第二层含义为“导学案”贯穿着主体性这一思想,师生结成主体性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1998,(10):12.

[2]Scheffler. 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G]/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

[3]南纪稳,殷春华.优秀教案的特征[J].教育科学,2003,(4):27.

[4]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17.

[5]韩天德.关于教案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7,(5):33.

[6]付海燕.关于学案教学的一点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70.

[7]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79.

[8]郭思乐.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皈依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16.

[9]王益辉.“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11.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广东,深圳 518060)

作者:王益辉

第3篇:化学“导学案”的初步设计

摘要:“导学案”的实质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和发展的过程。“导学案”注重围绕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以期通过有序训练,达到提高学生主动求知、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全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导学案”的实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导学案;意义;编写原则;结构框架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2.024

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在集中学习8小时外不得组织集体上课和补课”,这项规定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上课时间。以我们高三化学为例,“五严”规定出台之前,一周安排8课时,而“五严”规定出台后,一周仅剩5课时,但时间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减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了每位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化学“导学案”的适时提出可有效解决此难题。

一、实施化学“导学案”的理论意义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要认真贯彻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导学案”的设计将体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宗旨。通过“导学案”的运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其成为懂得如何处理学习问题的学习者,获得主动探求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实施化学“导学案”现实意义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合理安排教学实践,设计好教学的框架很重要[1]。化学“导学案”的适时提出可帮助化学老师解决这个难题,通过精心策划和编写化学 “导学案”内容,来满足学生学学习策略培养的需求,搭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实施平台,改变单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服务的倾向,体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交流的新课程理念。通过每一份“导学案”的探究过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三、化学“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导学案”体现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和发展的过程。“导学”体现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通过“导学案”的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如何探究、自我获取和主动构建。通过“导学案”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训练为主线”的转变。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而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由易到难、深入浅出、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础、中等、较难)。

2.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3.能起到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的作用。

4.编写化学“导学案”之前,必须透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把课后的习题融合到“导学案”当中。

5.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省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

6.以课时为单位,一课一案。

四、化学“导学案”的结构框架

化学“导学案”的结构框架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评价”3个模块。

1.“课前预习”模块

课前预习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也要着眼于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的方法,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验“先学后教”,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必经途经。通过课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自我解决问题的“自我发现知识”的切身体验,让学生有备而来,带着问题和疑惑进入课堂,课上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2]

“课前预习”模块是“导学案”的主体,在编写“课前预习”模块时,要把课堂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如可分为基础、中等、较难3个层次,目的是使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条件下,也能根据“导学案”一步一步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如复习氯气净水时,可设计以下四个梯度问题:

(1)氯气净水的原理是什么?(旧知识回顾)

(2)漂白粉能否代替氯气净水?若可以,其不良后果是什么?(相关知识迁移)

(3)NH2Cl是一种新型净水剂。试利用水解实质回答NH2Cl净水的原因?(实际知识具体迁移)

(4)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净水剂。已知高铁酸钠的氧化性比KMnO4氧化性还要强,其还原产物是Fe3+,试回答高铁酸钠能净水的原因。(实际知识运用能力迁移)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以净水为出发点,问题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知识的应用从记忆到迁移,从迁移到类比呈现了梯度的变化。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自然从问题的表象理解,层层递进,到问题实质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飞跃。

“课前预习”模块可设计为“知识构建”、“学情调查”等环节。

2.“课堂互动”模块

“课堂互动”模块可分为“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反思评估”和“当堂巩固”5个环节。

“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的前提是分组。任课教师可根据座位将班级分为4至8个小组,每组可设置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自己的口号。分组后学生最好是面对面,以便于交流和讨论。同时在课堂展示中可考虑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团队意识。

教师也可以提前两天发“导学案”,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任课教师把“导学案”作为作业批改。可以做抽样调查。一来可掌握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二来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错误和存在的不足,以便课堂集中评讲。

“教师点评”环节指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和小组展示情况,对“导学案”进行恰当的点评,起一个“画龙点睛”作用。

“反思评估”环节是学生对完成本导学案目标情况进行的自我鉴定,以引导学生有效的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而进行学习策略的调整、学习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创新能力。它不仅对学生起自我检测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反思评价,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积极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3]。

“当堂巩固”环节可以是几个问题,几道题目,以当堂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评价”模块

课后作业的布置,实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课后作业的布置必须和课堂教学同步,起到巩固强化、拓展延伸的作用。习题的设计应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较优秀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在试题的选择上同样强调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让学生真正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真正意义上实现减负增效。

在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中运用“导学案”模式,学生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使知识链中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分散的知识得以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同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促进智能的转化,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国忠等.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53.

[2]肖川.好教育 好人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79.

[3]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3~94.

作者:朱安健

第4篇:长征组歌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2、 通过品味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学习诗歌表达艺术。

3、 感受作者对红军才智、毅力、理想的讴歌。

【学习重点】 感受作者对红军才智、毅力、理想的讴歌。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学习诗歌表达艺术。 【知识链接】

《长征组歌》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已诞生了四十多个春秋,当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剧场成功地举行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了解有关红军长征知识,搜集、整理、欣赏《长征组歌》有关音乐。 【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压黔境(

)

乘胜(

)

重飞渡( ) ...雪皑皑(

)

泥毡(

) ..2. 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是什么?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过雪山草地》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1.这两首歌词的开头几句用的都是三字句,有怎样的作用呢?

2.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 ?

3.《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4.《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前后对比鲜明,反衬﹍﹍﹍﹍﹍﹍﹍;“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 。

5.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谈谈其表达作用。

《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表现红军﹍﹍﹍﹍﹍﹍﹍﹍﹍﹍﹍﹍﹍﹍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比作﹍﹍﹍﹍﹍﹍﹍,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

《过雪山草地》: 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

写出﹍﹍﹍﹍﹍﹍﹍﹍﹍﹍﹍﹍﹍﹍﹍﹍﹍﹍﹍﹍。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 “毯”、“毡”用﹍﹍﹍﹍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课堂探究】:

1、《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词中,简练概括了哪些军事行动,从而突出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中心的?

2、《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词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3、品味语言,从修辞、用词俩个角度举例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4《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体会其含义。

【比较阅读】:

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情感迁移】: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项新的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5篇:《七律长征》导学案设计

【课中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

在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历程,写下了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诗的恢弘气势吧。

二、自主学习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等弄明白意思。

3、朗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合作探究

1、什么是七律? (视频《诗歌体裁》)

2、了解长征。

3、写作背景。 (视频《时代背景》)

4、词语理解

“远征难”三个字怎么理解?

远征:

难:

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5、《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全诗生动地概述了(

),赞扬了(

)精神

四、精讲点拨:

【课后训练学案】

填空

1、诗中“ , ”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写。 三个字是对红军长征途中多遇困难的概括。其中表现红军坚强、无畏的词语有: 、 。

2、诗中把五岭看作 ,把乌蒙山看作 ,这表现出了红军战士 的精神,这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3、金沙水拍云崖暖, 。这两句诗中,能表现战士们心情的词语是 。

第6篇:课《长征组歌》两首》导学案

《长征组歌》两首》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 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2、 通过品味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学习诗歌表达艺术。

3、 感受作者对红军才智、毅力、理想的讴歌。

学习重点 感受作者对红军才智、毅力、理想的讴歌。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诵读,体会诗歌情感并学习诗歌表达艺术。 【知识链接】

《长征组歌》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已诞生了四十多个春秋,当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唐江指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剧场成功地举行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了解有关红军长征知识,搜集、整理、欣赏《长征组歌》有关音乐。

【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压黔境(

)

乘胜(

)

重飞渡( ) 雪皑皑(

)

泥毡(

)

2. 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是什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过雪山草地》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1.能写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吗?

2.这两首歌词的开头几句用的都是三字句,有怎样的作用呢?

3.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 ?

4.《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5.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当堂训练 拓展提高】

1.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项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第7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导学案

兰陵县启蒙小学语文导学案

班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陈晓

执教人

陈晓

课题: 25 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磅、丸、岷”等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远征、磅礴”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学习难点:理解

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搜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记录片;制作课件。 导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长征故事?你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引入课题与作者。 找同学介绍长征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

1、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____________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_________________精神。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①《七律·长征》是____在____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七律”是____的简称,全诗每行__个字,共__行,每两行为一句,共__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②全诗可分为__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③指导学生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用“/”在课文中标出。)

3、细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思考:从诗中哪里能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 ①全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这句写的,其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其中,从“___”、“___”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___”、“____”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从而体会出红军的_______精神。 (朗读时语气坚决、充满信心)

②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承接首联的“___”一词,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____、____两个事件。其中,“___”、“___”是形容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险峻,这是实际中的山;“___”、“___”形容水很小,山很小,这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大,表现了红军长征的___;写山小水小,表现了红军_______精神和_______的气概。(指导朗读:第四句气势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要读得平淡。)

③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承接首联中的“___”一词,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____、____两个事件。其中,“__”和“__”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相互__,既表达了红军__________,又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

再读颔联和颈联,我体会出红军________的革命精神。 (指导朗读:上半句读得欢快,下半句语气要低沉,沉痛缅怀) ④诗的尾联是“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句是全诗的___,“___”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_____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___”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此句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

4、体会写作特点。

①气势磅礴、语势豪迈、高屋建瓴。

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夸张、比喻、对比、拟人等。

5、激情吟诗、背诵诗文。(注意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

三、拓展训练

1、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____________。

2、推荐阅读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领略毛泽东的博大胸怀、高昂气概。

四、课课达标:(见自学案。) 教学反思:

这是毛泽东在长征后写下的一首激情澎湃的诗。首先是了解长征的背景,然后通过朗读感知整首诗的内容。之后具体的讲解每一句诗。首联是整首诗的总概括,我先引导学生从“远征难”和“万水千山”这两个词来体会长征中的艰难,再让他们找出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的词语。继而由“万水千山”引出颔联和颈联,让学生去体会这首诗写法上的精妙和所表达的情感。尾联重在理解“更喜”和“开颜”两个词语,体会长征后喜悦的心情和战士们乐观、大无畏的品质。

第8篇:20七律 长征 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布置预习任务:

1、读第一遍课文,将不认识的字在文中标出,借助课后生字表或者工具书给这些字在文中注上音。 ....

2、给加点字注音,并将这些字词在文中标出。

逶迤( )( )磅礴( )( )岷山( ) .....将上面这些词语注上音之后,要认真的将这些词语读一读, 争取再次见到它们的时候认识他们,如果你能够将这些词语正确读下来。

3、将文章读熟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基础之一,所以请你再读一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恰当。

这个环节是有难度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去读,只有这样坚持,你的朗读水平才会提高,学习语文才会更加的轻松。

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不明白的查阅资料。 逶迤:

磅礴:

5、本诗歌是( )同志在红军( )胜利结束时写下的,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完成以上任务之后,你可以想一想课文那一部分给你留

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7、在课本上描红;在生字下面写出生词(在文中标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把生词和课后第三题在下面认真写一遍。

第一次写文中的词语十分重要,所以一定要认真,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

8、预习了这篇课文有以下问题不明白:(写在下面)

20七律 长征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

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

一、

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写字。

临写全诗,教师适时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练习。

学习了诗歌肯定有了很多的感受,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 【教学反思】

第9篇:“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与“导学案”:

“教学案”与“导学案”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师生公用的一种文本。“讲”字面上停留在传统教法上,而“导”重点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又有教师主教之嫌,“导学”则突出了有“导”之下的“学”。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一个脚本,故又可称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目的不同: 教学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性质不同: 教学案—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的特点;

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功效不同: 教学案—侧重怎样教、教什么、注重使学生“学会”;

导学案—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注重使学生“会学”。

角色不同:教学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导学案—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是主角。

二、“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课前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的,那么一个突出问题显现出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用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导学案”就是起到引导、指导学生自学作用的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它是学生自学的“线路图”。

三、什么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检测训练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课堂是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学案”其实就是把教材上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能引领学生通过读教材寻找方法,关键在“导”上,如果没有“导”作用的“导学案”,那和复习提纲没什么区别。

四、“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围绕 “学”而编制。

包括案头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课内训练检测、课后拓展延伸、教后记、学后记。

学习过程:自学导学、课堂教学两部分

1、案头内容:

“导学案”的稿头包含有班级、科目、章节、课题、课型、执笔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等内容。

2、设计学习目标的几点注意:目标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设计,应具体、准确,由教学目标改为自主学习目标,由教学重点改为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改为“使自己进一步了解…”。叙述方式应为“通过„„(过程、方法)学习„„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3、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导学和课堂教学研讨两部分。 自学导学:自学导学的设计,要使教材内容问题化、具体化,具有引导性、兴趣性、启发性、可操作性。预习导学在量上要适当,预习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要有对自学情况的检查方法、反馈信息等,为后面精讲提供问题依据。

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着重“导思路、导方法、导能力”,并且要紧扣教材,重点突出,利于突破难点。也要预设问题,问题就来源于自学中没有理解的知识,同时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

4、课内训练检测:要体现教学重点,扣紧课标,做到精选、精练。训练内容要以培养双基为重点,设计要有层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要有训练检测方法、训练检测情况反馈方式,并依据反馈信息做好纠错,加深知识的理解。

5、课后拓展延伸:这一部分要立足于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拓展延伸题可以利用自习时间完成或留作家庭作业,第二天上交。拓展延伸内容要重视预设生成而未达到理想效果的内容。同时,还要有方法的梳理、思想和思维的发展。

6、教后记: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感受和反思评价,便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教师要认真撰写教后记,便于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这部分内容可以记在《研修手册》上,也可记在《活页教案》上。

学后记:学生通过撰写学后记,达到思考学习过程,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的目的,教师对此要严格要求、认真批阅。

五、导学案编写的一般要求:

1、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及检测方法。

5、注意“教学合一”,注重学生的学习。

6、《导学案》一定要明显体现“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内容。

六、“导学案”需要新的备课模式:

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具体操作: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集体备课,修订草稿,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导学案→交主管领导或备课组的把关教师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备课要求:

主备教师(导学案编制者)认真阐述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以及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且阐述每堂课的大致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如何突破重点、难点,设计编制讲学稿等。

主备老师发言后,每个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研究重点难点及对策,最后形成统一的师生共用的导学案。

七、“导学案”的使用:

1、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提前一天拿到导学案→按导学案要求及指导自学课本→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记录下来→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课堂学习时可以在导学案空白处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 要求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导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八、“导学案”课堂环节: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环节。

“导学案”课堂应做到“七放手”:

1、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

2、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3、重点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

4、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

5、结论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表述。

6、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

7、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导学案”课堂可分为四块:

学生自学----小组探究----教师讲解----当堂训练。

1、学生自学,以案导学。

提前一天(或上课后),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和指导,自学教材并完成自学习题,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遗留问题要做好标记(教师巡视并进行学法指导,检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互助合作,研讨交流。

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通过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的办法予以解决。在讨论中,教师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

3、精讲点拨,释疑解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主要讲学生不理解、不清楚的疑点、盲点和难点(此过程要充分重视“兵教兵”)。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教师讲解完后,学生完成课内训练题,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或训练,把未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达到提高的目的。

九、课后作业:

附:教学流程设计主要体现什么? 《导学案》成为详案后,流程可以简写。

流程设计主要凸显教师课堂行为:

1、如何组织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效果,用什么方法检查,怎样实施,怎样纠正、弥补。

2、如何组织课堂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用什么措施保证学习效果,用什么方法检测学习效果、分享学习成果,如何解决课堂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怎样引导,怎样启发,哪些需要讲授;

3、小结课堂,怎样检测学习效果,怎样评价学生的有效学习及思想、思维发展;

4、如何布置新的课前学习任务。

该流程中具体问题的表述要求:

1、学习方法必须交代清楚如何操作,尤其是新方法开设运行时;

2、具体学习任务只需表述出“导学案学习目标‘几’”即可;

3、讲授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无法解决的内容)至少需要写出提纲,但一节课中的讲授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

4、《导学案》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标注在教材上,也可标注在《导学案》上,不必写入流程中;

5、检测题可以在各种教辅资料中遴选,也可以自己编制。

上一篇:客运站设计调研报告下一篇:教师演讲稿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