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覆膜抗旱技术综述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玉米覆膜抗旱技术综述

覆膜玉米栽培技术浅谈

摘要: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农业发展,我国在国际上都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在进一步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种植业同样需要进一步革新技术和种植模式,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种植业中尤其是玉米种植,作为横跨南北方的一项光荣的种植产业,产量问题值得重视。根据近几年种植业的不断改革,玉米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充,产量提高得益于新技术,由陆地发展转变成行间覆膜到如今的垄上覆膜,产量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本文针对覆膜玉米栽培技术命题进行研究与分析,给予参考者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覆膜玉米;玉米栽培;技术研究

在相关管理行政上,我国多次大会召开,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政策上都做出了很大的变动,全面落实“一靠技术、二靠政策、三靠投入”的生产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应用新技术,发展玉米栽培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覆膜玉米栽培技术过程

1.1选地技术与盖膜技术

首先需要从选地技术上入手,地势需要平坦以及土质疏松的地块,而覆膜对地理的主要要求就会精细平整的土地,无杂草、无石块、盖膜的过程中需要选择线型低密的地膜,厚度在0.01mm,幅度在90-95cm之间,这种地膜的优势就在于延伸强度厉害,抗风抗旱以及抗刺穿性能优秀与普通地膜,更适合机械化工作。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玉米适应能力的性能,无论是任何品种,玉米有着喜温、耐肥的特性,因此,玉米在种植的过程中,土壤一定要选择肥沃的地方,当土壤肥力较高,玉米根系较为发达,植株也会变得高大。最后盖膜的技术也是有要求的,盖膜的原则就是“盖早不盖晚,盖湿不盖干”,当土壤的湿度没有达到18%,必须要及时补水才能进行盖膜。在如今这个时代中,一般采用的都是机械化盖膜,不仅质量上得到了保障,同时节省了人力成本,也节省了地膜的成本。但是机械化盖膜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在盖膜的过程中,要人为的确保盖膜环境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要防止家禽践踏地膜,铺膜之后要经常进行检查,尤其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天气之后,要及时进行检查,确保地膜是紧贴地面、

1.2地膜的选择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不能小看地膜的应用,盖膜技术与增温保湿的关联性很大,甚至是地膜栽培的关键点,想要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地膜的选择也十分关键。地膜的选择不仅要求保证成本,也需要保证能提高经济利益。地膜的选择好坏直接影响了增温保湿的效果,也与增产的目标直接挂钩。

1.3玉米种植品种的选择

品种是玉米种植高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好能充分与地膜覆盖产生生态效应的玉米品种。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是地膜覆盖玉米栽培实现高产量效率的基础。除了要选择性能高、不早衰、抗病性强的品种之外,最好选择后发性能较高的玉米品种,一般情况下,早晚熟的玉米杂交品种都比早中熟的品种后发性能更强。尤其是盖膜之后,后期玉米会发生转变,出现早衰的情况,导致粒重不达标,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若是选择株型紧凑的玉米品种,密植的环境更适合,当地膜下的玉米密度增加之后,光线的折射问题就成了玉米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提高光能利用概率,才能确保密植的玉米达到高产量的目标;若是选择生育期延长的玉米品种,那么就要考虑生长周期的问题,从播种到成熟的天数、温度以及叶片数的生长情况都是影响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

1.4种子的处理

在进行玉米栽培时,首先需要提前对杂交的玉米种子进行分等级的筛选,大粒重的种子与小粒重的种子分开种植,如此计划才能确保玉米种子种植之后出现苗整齐、发育相近,更能方便管理。同时也减少了大苗欺负小苗,早苗欺负晚苗的情况,充分利用地膜玉米集体的增产作用,提高株植生产效率。其次要进行晒种措施,想要增强种子的发芽率,需要促进种子后熟,降低种子的含水量,减少种子出现黑穗病的危害。进行播种之前,选择一个晴天将种子摊平放在干燥向阳的地方,进场翻身晒均匀。最后要将玉米种子进行药剂搅拌,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病虫害的情况发生,一般情况下,会采用种子量的0.2%的3.%呋喃丹,之后再加上20%的萎锈灵进行种子搅拌,可有效的防止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金针虫等地下病虫的危害,有效维护了种子产量问题。

2.推行覆膜玉米栽培技术的意义

2.1有利于生态农业环境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当前这个社会中,虽说经济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可民以食为天的目标也不可忽视,当前,玉米需求量大,供应不足导致价格也不断上涨,推行覆膜玉米栽培技术是市场顺应自然的选择,当农业生产与农业市场相互对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也能培养出新型农民,促进生态农业环境发展的前提下,也增强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效率。

2.2有利于创新农民经营组织

家庭式承包创业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一项商业,家庭式承包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农民田地荒废的情况,也保证了农民土地的责任、权力等问题,当农民的创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村生产力也会大大提高。我国近几年农村发展阶段中,分散型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进程,不仅经济无法得到保證,土地该有的权益也无法得到保证。推行覆膜玉米栽培技术使得农业全面机械化的推行,特色优势的产业得到了有效发展,农村合作社等各项新型活动也将迎面而来,不断创新的同时,也更进一步的深化了农村经营体系,日后农业改革的计划遥遥无期,新的成功也成了市场波动的稳定条件。

3.结束语

覆膜玉米栽培技术的推行,不单单是有利于农民的经济发展,政府、农民、个体经营商都将大大受益,三者之间找到了结合点。政府减少了农民经济贫困的问题,农民发展了小康社会,个体经营商也有了有效受益,心满意足的成就感更是激发了农民的服务意识。所谓进退有余,收入稳定,为政府指导的“三农”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新的突破也为农业的下一步转职工作奠定了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王通江.浅谈全膜双垄玉米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6,(1):92+94.

[2]韩恩元.浅谈覆膜玉米的配套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0,(03):22-24.

作者:全丽敏

第2篇:北方玉米抗旱播种技术

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封冻面积大,土壤底墒较差。虽然出现几次雨雪天气过程,但因土壤尚未解冻,雨雪增墒作用有限。针对北方地区生产存在的问题,专家提出,紧紧围绕“抗旱保春播、一播拿全苗”,以推广抗旱播种技术为重点,精细整地、科学施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全面提高播种质量,努力夯实玉米生产基础。

(一)选择适宜品种,防止越区种植。因地制宜选用抗旱性强、丰产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熟期适宜,且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良玉米品种。要杜绝越区种植,避免生育期偏长的品种,确保安全成熟,提高玉米产量和籽粒商品质量。

(二)搞好整地施肥,打好播种基础。针对土壤墒情不足的实际,通过深松整地、“小垄改大垄”、保护性耕作等农艺措施,提高土壤抗旱效果。对旱情较重且没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尽量少动土,采取原垄卡种,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要根据不同土壤肥力,科学合理搭配肥料,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氮磷钾与微肥配合、基肥与追肥配合,提倡“重施底肥、氮肥分追”,防止“一炮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化肥开沟深施,切忌地表撒施,注意种肥隔离,以防烧种烧苗。

(三)适期适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播种,播期过早易导致低温烂种和地下害虫、丝黑穗病等土传病害,播期过晚会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及籽粒后期灌浆和脱水。对秋整地田块,要抓住春季返浆期及时镇压保墒播种,尽可能少动土,以保墒情;对秋季未整地田块,宜采取春季

顶浆灭茬,原垄播种,适时抢墒早播。

(四)推广抗旱技术,力争一播全苗。根据生产基础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推广成熟实用、简便高效的抗旱节水技术。一是坐水种技术。充分发挥坐水种技术成本低、易操作、结构简单、机动灵活、不受地形限制等特点,与行走式注水点播机等农机具配套使用,一次完成开沟、注水、点种、施肥、覆土和镇压作业,确保苗齐苗匀苗壮。二是膜下滴灌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技术,该技术是目前最节水、节能的新型灌溉技术,不仅集约利用灌溉用水,而且有效避免土壤表层水分蒸发、深层水分渗漏和地表径流,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满足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水温条件。三是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技术。玉米覆膜种植具有增温保墒、集雨抗旱、提质灭草等作用,通过起垄覆膜,积蓄自然降水,减少水分蒸发,将无效降水变为有效降水,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强玉米抗旱能力。

(五)实行合理密植,构建适宜群体。根据品种特性及各地生态条件、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和管理水平等进行合理密植。对非单粒精播地块,应及早间苗定苗,一般3叶期间苗,4-5叶期定苗,如遇缺苗可在同行或相邻行就近留双株,确保每亩适宜的基本苗。

第3篇:玉米抗旱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是肇东市主栽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20.00万hm2,近几年由于玉米

市场价格看好,播种面积逐渐扩大,2012年玉米播种面积为21.73万hm2,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7.00%。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绥化市下达的推广项目要求,在肇东市22个乡(镇)办事处共落实玉米抗旱综合高产栽培技术16.67万hm2。在省、市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克服了早期低温多雨的不利气候因素,战胜困难,圆满完成并达到增产10.00%的指标任务。结合肇东市气候、土质等实际情况,现将具有肇东特色的玉米抗旱综合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主要技术措施

玉米抗旱综合栽培技术就是应用地膜覆盖、催芽坐水、灌溉、中耕、深松蓄水、少耕免耕等技术,从而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之目的。

1.1 选用良种 选用品质好、抗性强的优质玉米品种,南部乡镇选用增产潜力大,抗病性强,生育期在128 d以内的耐密收敛型高产稳产优质中晚熟玉米品种,如先玉3

35、平全13等;北部乡镇选用中早熟品种,如丰禾

10、龙单33等。要求种子纯度不低于98.00%,含水量不高于16.00%。

1.2 旋耕整地 今年由于早期低温多雨,整地时间拖后15 d。一般在4月25日-5月5日,土壤化冻1犁深(15 cm),采用大型农机具1104或1304旋耕、灭茬、深松、施肥、起垄、镇压一次作业成型,达待播状态,使垄距为67 cm。

1.3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测土数据和产量指标确定施肥种类和数量,专家推荐,科学施肥,做到缺啥补啥,做到两个“三结合”,即农肥、化肥、微肥相结合,底肥、种肥、追肥相结合。

1.4 种子处理 种子包衣与抗旱处理。我市使用效果较好的种衣剂有:63.00%乌米毙干粉种衣剂按药种比1:200包衣;20.75%黑败悬浮剂、17.00%吉农4号悬浮剂、7.50%黑虫双全悬浮剂按药种比1:40包衣,可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等。

1.5 适时播种 适时早播,一般在5~10 cm耕层土温稳定通过8℃时即可播种。肇东市南部乡镇一般在5月4号前后,北部乡镇在5月6号前后。采用“一条龙”坐水种技术即机械开沟坐水,亩坐水量2~3 t,人工或播种机点播,每穴1~2粒,拉子覆土,镇压。

1.6 间苗与定苗 出苗前及时检查种子发芽情况,如发现粉种、烂芽,要及时补种或栽预备苗。苗出后及时间苗、补苗,将弱苗、病苗、小苗去掉,做到一次等距留苗,确保苗早、苗齐、苗壮、苗全。

1.7 化学除草 遵循先土壤封闭,后茎叶处理的除草原则。土壤封闭除草。玉米播后出土前,亩用90.00%乙草胺乳油150~200 mL+38.00%莠去津水悬浮剂200~300 mL兑水50.0~100.0 kg,使用机动喷雾器对土壤表面均匀喷雾,药后10~15 d如没有15~20 mL降水,应人工灌水,以保证除草效果;苗后茎叶除草。在玉米3~5叶期,杂草2~4叶期,亩用4.00%烟嘧磺隆油悬剂100 mL+38.00%莠去津水悬浮剂120 mL +72.00%2·4D丁酯乳油20 mL ,兑水15.00 kg茎叶喷雾。

1.8 深松与封垄 一般6月上旬使用深松铲进行苗后深松,6月下旬结合追肥及时封垄。

1.9 节水灌溉 灌水时期为拔节一抽雄一吐丝期,此时气温高、蒸腾作用强,需水量最大,这一时期缺水易造成“卡脖旱”,如缺水应及时灌溉。

2 抓好玉米抗旱综合栽培技术样板田建设,以点带面

在每个乡镇选一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代表性的地块做样板田,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程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从良种选择、种子包衣、催芽坐水、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节水灌溉、扒皮晾晒等技术环节入手,从种到收一包到底,充分发挥其引带辐射作用,给项目区乡镇广大农民做好表率,带个好头。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今年玉米抗旱综合栽培技术实施面积16.67万hm2,测产结果平均亩产达到762.5 kg,较常规田平均亩产691.0 kg增产71.5 kg,增产率10.30%,按1.0 kg玉米1.5元计算,亩增收107.3元,总增收26 825万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玉米抗旱综合栽培技术的顺利实施,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缓解了干旱带来的不利因素和水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力地推动了肇东市21.73万hm2玉米高产优质生产,对提高肇东市、乃至全地区玉米质量及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4 结论

通过玉米抗旱综合栽培技术的应用,形成固定模式,既节省了投入,又可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增产又增收,深受农民的欢迎和干部的认可,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玉米抗旱综合栽培技术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促进了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4篇:北方春玉米抗旱播种夺高产技术指导意见

来源: 农民日报

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

(2012年4月20日)

去冬今春,我国北方春玉米区降水持续偏少,干封冻面积大,江河来水和水库蓄水不足,土壤底墒较差。虽然今年2月下旬至3月出现几次雨雪天气过程,但因土壤尚未解冻,雨雪增墒作用有限。气象部门预计,4月北方春玉米区降水仍然偏少。针对北方春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提出,紧紧围绕“抗旱保春播、一播拿全苗”,以推广抗旱播种技术为重点,精细整地、科学施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全面提高播种质量,努力夯实玉米生产基础。

(一)选择适宜品种,防止越区种植。因地制宜选用抗旱性强、丰产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熟期适宜,且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良玉米品种。要杜绝越区种植,避免生育期偏长的品种,确保安全成熟,提高玉米产量和籽粒商品质量。

(二)搞好整地施肥,打好播种基础。针对土壤墒情不足的实际,通过深松整地、“小垄改大垄”、保护性耕作等农艺措施,提高土壤抗旱效果。对旱情较重且没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尽量少动土,采取原垄卡种,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要根据不同土壤肥力,科学合理搭配肥料,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氮磷钾与微肥配合、基肥与追肥配合,提倡“重施底肥、氮肥分追”,防止“一炮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化肥开沟深施,切忌地表撒施,注意种肥隔离,以防烧种烧苗。

(三)适期适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播种,播期过早易导致低温烂种和地下害虫、丝黑穗病等土传病害,播期过晚会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及籽粒后期灌浆和脱水。对秋整地田块,要抓住春季返浆期及时镇压保墒播种,尽可能少动土,以保墒情;对秋季未整地田块,宜采取春季顶浆灭茬,原垄播种,适时抢墒早播。

(四)推广抗旱技术,力争一播全苗。根据生产基础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推广成熟实用、简便高效的抗旱节水技术。一是坐水种技术。充分发挥坐水种技术成本低、易操作、结构简单、机动灵活、不受地形限制等特点,与行走式注水点播机等农机具配套使用,一次完成开沟、注水、点种、施肥、覆土和镇压作业,确保苗齐苗匀苗壮。二是膜下滴灌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技术,该技术是目前最节水、节能的新型灌溉技术,不仅集约利用灌溉用水,而且有效避免土壤表层水分蒸发、深层水分渗漏和地表径流,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满足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水温条件。三是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技术。玉米覆膜种植具有增温保墒、集雨抗旱、提质灭草等作用,通过起垄覆膜,积蓄自然降水,减少水分蒸发,将无效降水变为有效降水,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强玉米抗旱能力。

(五)实行合理密植,构建适宜群体。根据品种特性及各地生态条件、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和管理水平等进行合理密植。一般土壤肥力较高、种植耐密型品种的地块,每亩适宜密度4500株以上;土壤肥力较低、品种耐密性稍差的地块,每亩适宜密度4000~4500株。对非单粒精播地块,应及早间苗定苗,一般3叶期间苗,4~5叶期定苗,如遇缺苗可在同行或相邻行就近留双株,确保每亩适宜的基本苗。

第5篇:玉米抗旱性研究

摘要: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旱性研究越来越重视。

关键词:温室效应;干旱

中图分类号:TQ353 文献标识码:A

干旱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浇灌用水占国内水资源用量的80%左右,农业实际利用自然降水的比率不到10%,农业浇灌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我国玉米种植面积2400万公顷,50%以上种植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依靠自然降水、缺水的旱地上。这些地区年降水量200~600mm不等,有些地方蒸发量大,水分流失快,且降水变率很大,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满足率低,年际间不稳定。对玉米带地区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得出,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愈来愈突出。因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

玉米的抗旱性是指玉米对干旱的适应性和反抗能力,即在土壤干旱或大气干燥条件下,玉米所具有受伤害最轻、产量下降最少的能力。进行玉米抗旱性的研究,首先有赖于对玉米抗旱性的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即鉴定其抗旱能力的大小。近期我省持续高温干旱无明显降雨过程,土壤失墒严重,造成大田作物生长缓慢,部分失水萎蔫干枯。受旱症状:玉米幼株的上部叶片卷起,呈暗色。成株在氮肥充足情况下也表现为矮化、细弱,叶丛变为黄绿色,严重时叶片边缘或叶尖变黄,随后下部叶片的叶尖端或叶缘干枯。严重干旱,植株矮化并形成不规则褐 色至黄色斑点。

1 玉米要夺取抗旱丰收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1.1 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旱和丰产性能好的品种,是提高旱地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耐旱高产的玉米品种具有如下特点:根系发达、生长快、入土深;茎叶茸毛多,气孔开度小,蒸腾少,在水分亏缺时光合作用下降少,光合强度高、灌浆速度快、灌浆时间长、经济系数高,因而产量高。

1.2 播前种子抗旱锻炼

采用干湿循环法处理种子,提高抗旱能力。方法是将玉米种子在20~25℃温水中浸泡两昼夜,捞出后晾干播种。经过抗旱锻炼的种子,根系生长快,幼苗矮健,叶片增宽,含水量较多,一般可增产10%。另外,还可以采用药剂浸种法:用氯化钙1kg 对水100kg,浸种(或闷种)500kg,5~6小时后即可播种,对玉米抗旱保苗也有良好的效果。

1.3 肥床控根育苗,此方法具有减少用工,成本低,简便易行的优点。

苗床准备选用管理、浇水方便的地块,每亩用6~7m2作苗床,下垫废旧薄膜,上铺5~6cm厚营养土(85%细土,14%沤熟细粪,1%普钙拌匀)。

播种撒播密度为1000~1100粒/m2种子,盖1~1.5cm厚腐熟厩肥,浇透水,再加盖松毛或麦秆保湿。

移栽一般浇2~3 次水即出苗,达到3~4 叶便可移栽,移栽时施足底肥,挑选壮苗带土移栽,栽后浇透水。

1.4 适期套种,择期避旱

利用玉米苗期较耐旱的特点,实行麦田套种,使玉米的需水规律与自然降水基本吻合,可基本满足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玉米套种时间一般在3月底进行(育苗移栽相对早一点),这时一般年份都有一次降雨程,利于出苗;出苗后又常遇干旱,此期干旱对玉米幼苗影响不大,因这时玉米叶面积小,需水少,经短时抗旱锻炼,还能起到蹲苗的作用,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吸收功能,提高抗灾能力。汛期来临时,玉米已进入大喇叭口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是需水最多的时期,这时一般降雨较多,能满足玉米的需要。同时,玉米套种既避免了"芽涝",又延长了生育期,能充分发挥中晚熟大穗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获得高产。

1.5 蓄水保墒综合措施

1.5.1秋季深耕秋季深耕深翻,以土蓄水,是解决旱地玉米需水的重要途径之一。在10~40cm 的耕层范围内,产量随耕翻深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以耕翻40cm 产量最高,比耕深20cm 的增产20%左右。因此,要想使旱地玉米增产,必须在种麦前加深耕层,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水源,提高玉米产量。早春土壤解冻初期要及早进行耕耙,精细整地,达到上虚下实。雨后待地表稍干后及时整地耙耱,土壤含水量可提高0.5%~3%。

1.5.2 施有机肥沟施有机肥保墒麦田套种玉米,在土壤解冻后返浆初期,于准备套种玉米的空行上开沟施肥,开沟深度为20~25cm,亩施有机肥2 000~2 500kg,并及时覆土10cm 左右,使土壤保持上虚下实。

1.5.3 麦秆覆盖玉米行间覆盖小麦秸秆对节水保墒、培肥地力有重要的作用。覆盖麦秸秆一般可使土壤含水量提高18%~45%,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并对抑制玉米田杂草也有明显的效果,可达90%以上。铺施方法:麦收后雨季到来之前,在玉米行间覆盖碎麦秸,每亩300~500kg。

1.6 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抗旱能力

中耕促根中耕一般应进行2 次,苗期可浅耕1 次,以松土、除草为主。随幼苗生长到拔节前,再中耕1 次,掌握苗旁宜浅,行间要深的原则,主要作用是松土,除草,改善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减少地面径流,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玉米抗旱能力。

1.7 肥水管理

1.7.1增施磷、钾肥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抗旱能力。要改"一炮轰"施肥为分次施肥,肥力高的地块氮肥以3∶5∶2 比例为好,即全部有机肥及磷钾肥和30%氮肥做苗肥, 50%氮肥用做穗肥, 20%氮肥用做粒肥;中肥力地块氮肥以3∶6∶1 比例为好,即全部有机肥及磷钾肥和30%氮肥用于苗期,60%氮肥用于穗期,10%氮肥用于粒期。根据试验,旱地玉米适宜的施肥量为亩施纯氮18~21kg,P2O5施3.5~5.5kg,K2O 施5~6kg。

1.7.2 施沟肥或控向施肥幼苗有趋肥性,根系向有肥的下面伸展,促使根系发达,提高抗旱能力,达到春季蹲苗发根作用,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为生殖生长打下良好基础,促进产量提高。

1.7.3 积极兴修水利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增强抗灾能力。

1.7.4 集雨节水膜侧栽培该技术已经四川省农科院多次试验示范,关键是改80cm 幅宽地膜覆盖大垄双行玉米为40cm 盖在行间,实行膜际栽培。沟施缓释肥,待雨盖膜,小垄双行,膜际栽苗,交替用水。主要作用在于抑制玉米行间和株间蒸发,保墒抗旱;有效集纳盖膜后降水;间隙性降雨与季节性干旱交替发生,使玉米根区处于干湿交替环境,有利于根系下扎,促使根系生长发育;有利于缓解根区高温危害,维持生长中后期根系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可极大地缓解传统地膜玉米后期早衰的问题,延长灌浆期;降低成本。

1.8 进行辅助授粉。在高温干旱期间,花粉自然散粉传粉能力下降,尤其是异花授粉的玉米,可采用竹竿赶粉或采粉涂抹等人工辅助授粉法,使落在柱头上的花粉量增加,增加选择授粉受精的机会,减少高温对结实率的影响。

第6篇:玉米抗旱种质筛选研究

1项目的意义

玉米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农业组成部分。在甘肃,玉米种业生产规模巨大,是我国第二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但是干旱往往是阻碍玉米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甘肃地区经常出现降水量不足或降水量不均匀,容易形成一定时期的干旱。在干旱情况下,玉米根吸收活力发生变化,一些贮存物质合成所需的矿质成分吸收不足,同时叶面积减少,光合作用下降,干物质积累少,影响外观品质;另一方面,酸性活化酶的活性下降,减少了可用糖,使淀粉含量降低,提高了蛋白的含量,并使构成的蛋白质氨基酸发生变化,降低了玉米的各种生理过程,引起玉米体内各部分水分的重新分配,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比较抗大气干旱,但是对土壤干旱敏感,克服土壤干旱的主要措施是灌溉,但在水资源缺乏的甘肃地区种植耐旱性强的玉米杂交种也是一项有效措施。我们的项目立足于此,通过发芽试验,在玉米三叶期或四叶期时,以叶片的SOD活性、相对含水量和叶片电导率为指标,从多个玉米品种中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种质,筛选成功后,可大规模投入生产,使玉米能达到高产、稳产、高品质,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2研究现状

国内许多育种工作者已经运用多种方法可以从多个玉米品种中筛选出抗旱种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采用盆栽鉴定试验,以7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下玉米苗期抗旱生理生化和物质生产表现,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升高,保护酶SOD、POD活性升高,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作用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WUE)下降,导致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降低;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WUE、POD、脯氨酸、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作为玉米品种苗期重要的抗旱性评价指标,可以在玉米抗旱性筛选、鉴定中加以利用。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和山东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育种工作人员,以37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通过PEG-6000处理,模拟抗旱条件,研究其抗旱性,并成功筛选出了四个抗旱性强的品种。

河北北方学院农学系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和苗期试验对玉米进行抗旱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不同的耐旱性鉴定方法对参试材料进行萌发期、苗期耐旱性鉴定,都得出完全相同的实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所选用的评价方法都能较准确评价玉米的耐旱性,但不同方法的操作难易不同,可以从中筛选简单、有效、低成本、短周期的方法用于玉米耐旱性鉴定.因此在进行大批量样品的抗旱性鉴定时,可以利用PEG方法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水分胁迫进行苗期的进一步鉴定,并可以通过测定CAT活性对大量玉米进行耐旱性的鉴定,来减少工作强度. 目前,鉴定玉米抗旱性强弱的指标很多,因此筛选玉米抗旱性较强的品种的方

法也很多,但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完美性,提高实验的高效性,减少资金投入,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3可行性分析

本实验查阅了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有老师的正确指导,具备完善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并且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以延伸、扩展,利用PEG-6000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在玉米的三叶期或四叶期时,根据叶片SOD的含量、电导率以及相对含水量等指标进行苗期的进一步鉴定,从而可成功筛选出抗旱性强的品种,因此,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4.参考文献 [1]郭庆法,王庆成,汪黎明.中国玉米栽培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3):184

[2]曹卫星,何杰升,丁艳锋.作物学通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4):175

[3]张宝石,徐世昌,宋凤斌等.玉米抗旱基因型鉴定方法和指标的探讨[J].玉米科学,1996,19~26

[4]范翠丽,牛瑞明,袁丁.玉米苗期及萌芽期抗旱性评定方法筛选[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30

[5朱永波,张仁和,卜令铎等.玉米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3):143~146

[6]张华勇,崔丽娜,董树亭等.37个常用玉米抗旱自交系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2010,1:25~27

[7]李运朝,王远东,崔彦宏等.玉米抗寒性鉴定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4,12(1):63~68

[8]胡晋.种子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190~200

[9]李广敏,关军锋.作物抗旱生理与节水技术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1(5):15~16

甘肃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杨*

第7篇:谈玉米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依据有关资料,介绍了国内外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玉米抗旱性论文;研究进展论文;抗旱指标论文

干旱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灌溉用水占国内水资源用量的80%左右,农业实际利用自然降水的比率不到10%,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70%)。我国玉米种植面积2400万公顷,50%以上种植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依靠自然降水、缺水的旱地上。这些地区年降水量200~600mm不等,有些地方蒸发量大,水分流失快,且降水变率很大,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满足率低,年际间不稳定。对玉米带地区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得出,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愈来愈突出。因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玉米的抗旱性是指玉米对干旱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即在土壤干旱或大气干燥条件下,玉米所具有受伤害

最轻、产量下降最少的能力。进行玉米抗旱性的研究,首先有赖于对玉米抗旱性的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即鉴定其抗旱能力的大小。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此方面工作开展了大量研究,现据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介绍。

1、玉米水分亏缺研究

这一研究是玉米生理需水与自然降水的结合,从而计算出玉米生长的水分差额。活细胞的原生质水分含量在80%以上时才能顺利进行各种生理生化活动,玉米一生多处于高温季节,消耗水较多,春玉米一生耗水量约为

2985~3660m3/hm2;适宜玉米生长的全年降水量一般为500~1000mm,生长期间最少也要有250mm的降水量,且分布均匀,才能满足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要求;有些学者指出玉米全生育期耗水3000~4500m3/hm2,而我国大部分玉米主要生产区要么降水量不够,要么分布不均匀,在多数地区,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是经常存在的,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冷石林、韩世峰认为,北方旱地春玉米全生育期农田水分亏缺量为36.1~136.3mm,农田水分满足率为69.1%~92.2%,但全生育期不同时期水分亏缺表现不同,有的还相当严重。

2玉米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干旱抑制了玉米的生长发育,是由于对植株的生理生化过程和新陈代谢的明显作用,学者们对在水分胁迫下的形态

结构和生理生化过程研究较多,以期找出抗旱鉴定指标,指导品种选育工作。

(1)形态结构。主要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如株高、茎粗、生育进度、叶面积、叶片形态、蜡质层厚度、气孔密度、表皮细胞形状、输导组织、雌雄穗形态、开花受精以及籽粒发育、干物质积累动态等。Sullivan、Westgate、Shussler、鲍巨松等分别研究分析了干旱对玉米籽粒发育、生长及同化物利用的影响;地下部分的根系是直接感受水分信号并吸收土壤水分,一些人研究了根冠比、根系发育、根层分布、根长、根粗和根导管等;戴俊英认为中度水分胁迫对玉米不同品种各生育时期均有抑制作用,苗期适度干旱可促进根系生长,这一研究在小麦、高粱、水稻等作物上都有报道。

(2)生理生化过程。研究指出,水分不足严重阻碍了作物生化过程中的吸收过程,并在根系活力、气孔行为、叶片水势、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膜伤害、脯氨酸含量、ABA的积累、光合作用、渗透调节、酶活性等特性上进行了研究。

干旱对作物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其影响着玉米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和营养的吸收运输等各种生理过程,玉米品种间在抗旱性方面所表现的差异,都有相应的生理生化基础。目前,许多学者对于玉米抗旱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

做了大量研究,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叶片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扩散阻力、蒸腾速率、离体叶片抗脱水能力、外渗电导率、ABA(脱落酸)含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MDA(丙二醛)含量、还原性酶活性、渗透调节能力等可作为玉米抗旱性鉴定评价指标论文。造成玉米干旱的外界因素很多,玉米的抗旱性又是多种生理生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有人认为在进行玉米抗旱性鉴定时,不能使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而应该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鉴定,依综合值对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进行评价较为科学。侯建华提出用5级评分法对各项指标的测定值进行定量表示,经过权衡分配计算综合评价值,依综合评价值评价品种的抗旱性,其综合评定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赵可夫曾尝试用9项单一指标,按分组分级半定量的方法,推算综合指标—抗旱系数。用抗旱系数对4种作物营养生长期抗旱性的高低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与农民的经验、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张宝石的研究表明,依据某一指标对不同玉米基因型进行鉴定的结果可靠性较低,依据多个指标(保水能力、游离脯氨酸累积量、相对电导率、

MDA含量等)进行综合性鉴定的结果可靠性高,用综合指标对玉米品种的抗旱性进行评价比较准确,但同时需测定多项指标,试验工作量大,试验消耗增加。

3玉米抗旱与生育时期研究

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耐旱性研究,探讨了玉米在不同地区生育时期的水分敏感程度,认为玉米苗期适度干旱可促进根系生长,且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营养生长期轻度干旱不会造成最终叶面积的减少,只是延长生长;在性器官形成期(拔节期至吐丝期)受干旱影响最重,也是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此期干旱严重阻碍了雌雄穗的分化、花丝花粉的发育,造成植株矮、果穗小、授粉不良、籽粒败育率高、有效穗粒少、穗粒重低及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下降;灌溉期干旱造成植株早率、叶片功能期缩短且光合作用效率低,不能很好地进行灌溉,影响籽粒的品质,百粒重降低。

综上所述,玉米抗旱性是在水分胁迫下,体内细胞在结构上及生理生化过程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后的结果。由于高等植物的抗性是受基因控制的复杂过程,植物的基因多样性决定了植物对干旱的适应也是多样的。故对玉米抗旱性,宜采用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结合形态学指标及产量指标,才能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针对水资源短缺,玉米的抗旱性围绕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指标、产量及基因型差异,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玉米适应干旱的反应和机理及抗旱性差异和遗传有了基本认识,但现在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对

玉米耐干旱的研究多集中在研究某个过程的机理,而对玉米在保证一定限度产量的情况下,各个时期最低需水量,即最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少。因此,要重视干旱水分胁迫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在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中,要注重指标的普遍适应、经济方便、特征明显、易操作,可直接应用于指导大田生产,要鉴定抗旱资源并研究其抗旱基因的遗传作用机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重组培育抗旱性强的基础材料,为抗旱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和理论。

上一篇:十一黄金周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教师顶岗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