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精选8篇)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篇1

作者:文登市农业局文章来源:文登市农业局点击数:571更新时间:2010-4-28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可归纳为六句话,就是“培肥地力,优良品种,增加密度,配方施肥,防病治虫,适当晚收”。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地整地

玉米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对土壤种类的要求不严格,肥地、瘦地均可种植。但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多、分枝多,要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故要选择地势较平坦,土层深厚、质地较疏松,通透性好,肥力中等以上,保水、保肥力较好的旱地(田)或缓坡地,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播种前要精细耕地,使土质松软,细碎平整后再开沟起畦播种。

二、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任何良种都对温、光、水、热、日照长短等自然资源及土肥等环境条件存在一定的要求,因此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并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在品种选择上,要针对各地不同类型的气候特点,土壤情况,栽培管理水平,种植习惯,茬口安排,群众的食味,消费习惯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推广的杂交玉米新品种。适宜我市春播品种主要有农大108、金海5号、丹玉86、东单60、济单7号;夏播品种有登海3622、先玉335、浚单20、天泰10号、连胜

15、金海604。

三、施足基肥,配方施肥

基肥的作用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疏松土壤,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及时供应苗期的养份,促进根系发育,为培育壮苗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基肥应以迟效肥料与速效肥料配合,N肥与P、K肥配合,肥效时间长,为丰产夯实基础。

玉米施用基肥的方法有条施、撒施和穴施三种。一般以条施效果较好,能使肥料靠近根系而易于吸收利用。一般亩施农家肥1000~1500千克,氮肥(尿素)15~20千克,磷肥25~30千克,钾肥15~20千克,锌肥1千克。

配方施肥,是根据不同土壤条件、不同品种、不同肥料类型、不同植物生长时期,采用不同的施肥量和不同的配比量,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时追肥。攻苗肥,亩施尿素20千克,钾肥5千克;重施攻穗肥亩施尿素30千克;巧施粒肥,亩施尿素5千克。

四、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提高种植质量

1、种子精选。选用粒大、饱满、具品种特性的杂交种籽粒作种子,机械或人工选粒,除去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混杂粒及杂质。种子的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3%。玉米种子的大小要均匀一致。做好种子处理,包括晒种、浸种、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50:1)。

2、适时足墒播种:根据各地最佳节令调节播种期。最早播种期以地温稳定在12℃时即可播种,我市在4月下旬(谷雨以后)至5月下旬播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地区,可比常年

露地正常播期提前7~10天播种。夏玉米播种越早越好,可延长其生育期,充分利用肥、水和光、热资源,又能错过“芽涝”和后期低温影响,是夏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麦收前浇足“麦黄水”,麦收后整地抢墒播种。来不及整地,也可麦收后贴茬播种,玉米出苗后再深中耕灭茬。点播、耧播、机播均可,以机播质量最好。麦垄套种一般采用点播。播种深浅适宜。一般壤土墒情好的地块,播深以4—5cm为宜。粘土或土壤过湿时,播种宜浅,以3—4cm为好。底墒不足,特别是砂土、砂壤土以及麦田套种播深应增加到6—7cm。播种深浅一致,群体整齐度高。

3、合理密植:根据生产条件、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管理水平、种植方式、产量水平等实际情况,做到合理密植,使构成玉米产量的三要素(有效穗数、穗粒数、粒重),相互协调,发挥群体优势。

紧凑型玉米,金海5号、浚单20、郑单958、天泰10号、先玉335亩种植4500~5000株;半紧凑型玉米登海3622、连胜

15、金海604、金海702、威玉17号亩种植4000~4500株;松散大穗型玉米丹玉86、农大108、东单60、济单7号、威玉308亩种植3500~4000株。早熟玉米亩种植4500~5000株,晚熟玉米亩种植3500~4000株。

4、提高种植质量:提高播种质量是保证苗全、苗齐、苗壮的主要措施。播种时应做到四个一致,即同一块田所用的种子大小基本一致;划线播种,株行距一致;开沟(打塘)深浅和盖土厚度一致;播种时全田土壤墒情一致。播种深度依土壤质地和墒情而定,一般4~5厘米,若土壤粘重或土壤含水量高,应浅播,盖土厚度2~3厘米,若土壤墒情不足,应深播8~10厘米,盖土厚度6~8厘米,播后踏实盖土,减少土壤水份蒸发。

种植方式宜采用宽窄行(双行单株)种植,即宽行80厘米,窄行50厘米,株距视密度而言,一般20~25厘米。使用药肥包衣种子。全田使用除草剂——津乙伴侣。

五、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增产增收

1、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苗全、苗齐、苗壮,假茎扁平,植株矮状,叶色浓绿,根系发育良好。应做好以下管理工作:

(1)查苗补苗:玉米出苗后必须及时查苗补苗。补苗方法:一是补播种(浸种催芽后播种);二是移苗补栽(移栽后浇足定根水)。无论是补播种或移苗都必须在3叶前完成。补苗后施水肥1~2次。

(2)间苗定苗:为防止幼苗相互拥挤,争光争肥,浪费养分和水分,玉米长到3~4叶必须及时分次间苗。间苗应间密留稀,间小留大,间弱留强,间病留健,一般4~5叶定苗。

(3)追肥中耕:定苗后根据幼苗的长势情况决定是否蹲苗。蹲苗应遵循“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的原则,然后进行追肥中耕,亩施尿素20千克,钾肥5千克,作攻苗肥,并结合中耕松土、除草。

(4)蹲苗:蹲苗有控上促下,前控后促,控杆促穗的作用。但应根据苗情、墒情、地力等条件灵活掌握,原则上是“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蹲苗终期一般以拔节期为界。

2、穗期管理:

玉米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壮杆、大穗、粒多,相应的措施如下:

①重施攻穗肥: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亩施尿素30千克,施肥的方法是在两植株之间打深穴(深6~10厘米,直径3~4厘米),将肥料施入穴内然后大培土。

②科学排灌:玉米穗期需水量大,对水份极为敏感。这一时期若干旱、应及时灌水,使土壤持水量保持在70%~80%,若降雨过多,土壤水份过量,应及时排水防涝。

3、花粒期管理。此期主攻目标是养根保叶,防止早衰和贪青,延长绿叶的功能期,防止籽粒败育,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①巧施粒肥:所谓巧施应看大田植株长相而定,在穗肥充足,植株长相好,叶色浓绿,无早衰退淡现象的田块,则可不施,以免延长生育期。若穗肥不足,植株发生脱肥现象,则应补施粒肥。粒肥施用的原则是“宜早勿迟”。一般亩施尿素5千克或碳铵10~15千克,打穴深施。也可用1%~2%尿素与0.4%0.5%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亩用溶液70~100千克。

②灌水与排涝:土壤水份应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才有利开花授精,若天旱及时灌水,若田间持水量超过80%,注意排水。

③隔行去雄:在玉米刚刚抽雄时,隔一行去一行或隔一株去一株雄穗,全田去雄二分之一,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节省养分,减少虫害,可增产5%~8%。去雄的方法是:当雄穗从顶叶抽出1/3或1/2。在散粉前,隔行或隔株及时将雄穗拔除。最好将先抽雄的植株或弱株,虫株的雄花去掉,但地边几行不要去雄,以免影响授粉,去雄时切忌损伤顶端叶片,更不能砍掉果穗以上的茎叶,否则造成减产。

④人工辅助授粉:在玉米盛花期如遇大风,连续2天以上阴天,雨水多及高温情况下,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宜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9~11时)进行,要边采粉边授粉。把采集到的新鲜花粉,除去颖壳后,用毛笔蘸取少许授到雌穗的花丝上,也可把花粉装在小竹筒里,用2~3层沙布或丝袜封住竹筒口,把花粉筒对准花丝轻轻拍打。使花粉均匀地落在花丝上。

六、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

1、播种期:防治玉米纹枯病、黑穗病、苗枯病。

(1)选种抗耐病良种。金海5号、登海3622、丹玉86、农大108、济单7号、威玉308等品种较抗弯孢菌叶斑病、锈病、黑穗病、瘤黑粉病等病害,可因地制宜地选种。

(2)加强健身栽培。在玉米播种前,精耕细作,清除田间、田边、沟边杂草,及时销毁或封存玉米秸秆以减少玉米螟、灰飞虱、叶斑病等病虫源。平衡施肥促进植株健壮,可提高抗病力。合理安排种植方式,改套种玉米为直播,实行适期晚播,避免玉米幼苗期与小麦共生,减少灰飞虱的传毒机率,预防粗缩病。

(3)种子处理。用2%立克秀按种子量的0.1—0.2%拌种,或50%多菌灵按种子量的0.2%拌种,同时兼治苗期叶部病害。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量的0.2%拌种,还可兼治灰飞虱、玉米蚜等。各种病虫混发且发生较重的地块,可用以上药剂混合拌种防治。

(4)化学除草技术。在玉米播后芽前,亩用50%乙草胺乳油100~120ml或40%乙莠水150~200ml兑水30~50kg喷施。防治杂草苗后茎叶处理,可亩用4%玉农乐胶悬剂75ml茎叶喷雾,或亩用20%克无踪水剂120~150ml兑水30~50kg,在玉米苗高达30cm时定向喷雾防治,对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均有良好的防效,注意不要喷到玉米植株上。

2、苗期:苗期发生主要病虫害有灰飞虱、粗缩病、二代粘虫、玉米螟、红蜘蛛、蓟马、稀点雪灯蛾和杂草等。

玉米5叶期前,亩用10%吡虫啉2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传毒昆虫灰飞虱,预防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病毒病(俗称“万年青”),土壤、种子不能传播。玉米五叶期之前免疫力弱,如果此期间灰飞虱较多,最易感病。其症状 先是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褪绿曲线小点,以后透明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一的蜡泪状突起。病株叶片浓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常不及健株的一半。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稍短,花丝少,籽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重病株矮化严重,叶片紧凑成团,抽不出雄穗,雌穗短小、无籽粒。目前尚无特效药剂防治,一旦发病对产量影响极大。因此,要坚持治虫防病的原则,采取减少灰飞虱虫源和做好传毒昆虫防治等措施,一定要把传毒昆虫控制在传毒之前。主要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一定不可春播。(2)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3)及时除去感病病株,并带出地外。(4)及时除去田间、田边杂草。(5)增施有机肥,及时浇水,增强玉米抗病力。(6)调整玉米播期。春播玉米或早或晚,在我市尽量避开5月1—15日播种,使玉米苗期与灰飞虱盛发期错开。

防治灰飞虱亩用10%吡虫啉15~20g喷雾,同时注意田边、沟边杂草喷药防治。发生玉米粗缩病的地块,要适当晚间苗定苗,间苗定苗应在病株显症后的玉米5~6叶以后进行。结合间苗定苗拔除病苗,以减少粗缩病毒源和田间病株。粗缩病严重地块要及时改种。大喇叭口期防玉米螟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亩用250克加细砂5公斤制成菌砂施于心叶内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蓟马和二代粘虫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80%敌敌畏2000倍液或98%巴丹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可兼治灰飞虱、玉米蚜和稀点雪灯蛾。

3、穗期:此期是多种病虫的盛发期,主要有叶斑病、褐斑病、锈病、玉米蚜、三代粘虫等。叶斑病包括玉米大小斑病、灰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等,在病害发生初期,用50%百菌清、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每5—7天一次,连喷2—3次。并及时摘除下部老病叶,减少菌源。玉米穗虫可用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滴灌果穗或20%甲氰菊酯辛乳油2000倍滴灌果穗防治。玉米蚜虫50%辟蚜雾每亩8-10克或10%吡虫啉2500倍喷雾防治。玉米锈病在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800倍液,或12.5%禾果利1500倍喷雾防治,间隔5—7天,连喷2—3次。

4、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控制害虫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篇2

对品种的要求是高产、稳产、抗病、抗逆力强。对于高产品种目前有两种认识:一种是大穗型稀植的品种, 苏玉20、金海5号等属大穗型稀植品种;一种是以增加密度增产, 种植小穗型紧凑密植的品种, 郑单958、浚单20属小穗型紧凑密植品种。实践表明, 密植型品种的稳产性和抗逆力总体优于稀植大穗型的品种。根据多年的种植表明, 选择郑单958、苏玉20、浚单20等品种适合本区域种植。

2 种子处理

2.1 种子选择

选用籽粒大、饱满、具品种特性的杂交种, 最好选择适合单粒播种的种子。种子的纯度不低于98%, 净度不低于99%, 发芽率不低于92%, 含水量不高于13%。

2.2 种子处理

用玉米专用种衣剂进行包衣, 有效控制玉米苗期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和地下害虫。一般1kg种衣剂拌种50kg, 用种衣剂处理时要充分搅动、拌匀, 使种衣剂在玉米种子外层形成一均匀薄膜。

3 种植方式

足墒机械板茬播种。等行距一般应为60cm;大小行时, 大行距应为80~90cm, 小行距应为30~40cm。播深为3~5cm。根据墒情酌情浇水, 确保一播全苗。

4 地块选择

玉米对土壤的要求不严, 一般耕层深厚, 土壤肥沃, 灌排方便的沙壤土更利于玉米生长, 容易获得高产优质。

5 播种技术

5.1 播种期

原则上夏茬玉米播种期宜早不宜迟。宜麦收后及早适墒播种。但是, 为了预防粗缩病的发生, 郑单958等不耐粗缩病的品种, 播期可推迟到6月20日前后。

5.2 播种方法

机械条播: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 播前要认真调整播种机的下籽量和落粒均匀度, 控制好开沟器的播种深度, 做到播深一致, 落粒均匀, 防止因排种装置堵塞而出现的缺苗断垄现象。机械精量点播:使用精量点播机进行点播, 每穴1~2粒。人工点播:每穴播种2~3粒, 注意保持株距、行距一致, 同时保持播种深度的一致性。

5.3 种植密度

合理密植的原则: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植株叶片上挺、长相青秀的宜密, 植株叶片宽大、下垂的宜稀;水肥充足田块宜密, 水肥不足田块宜稀。种植大穗型稀植的品种, 留苗3000~3500株/667m2;种植小穗型紧凑密植的品种, 留苗4000~4500株/667m2。但是, 生产上一定要根据购买种植的品种特征特性来具体确定。

5.4 播种量

一般点播2.5~3kg/667m2, 机械化精量点播1.5~2kg/667m2。

5.5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根据土壤墒情而定, 一般3~5cm为宜, 土壤干旱而又没水浇条件时, 可以采用深播浅盖加镇压的方法, 使种子处在湿润的土层, 确保种子萌发出苗。

6 田间管理

6.1 及时补苗、间苗、定苗

提高播种质量, 保证苗全、苗齐、苗匀是夏玉米高产的基础。生产中如遇特殊情况, 玉米顶土出苗后, 需及时查苗, 发现缺苗严重, 应立即进行补苗, 采取移栽补苗或催芽补种的方法。移栽时从田间选取稍大一些幼苗, 用移苗器带土移栽, 移栽后立即浇水, 保证成活率。

间苗在3~4叶期进行, 定苗在5~6叶展开时完成, 拔除小株、弱株、病株、混杂株, 留下健壮植株。定苗时不要求等株距留苗, 个别缺苗地方可在在定苗时就近留双株进行补偿, 必须保证留下的玉米植株均匀一致。为了减少劳动用工, 间苗、定苗可一次完成。

6.2 灌溉

播种期灌溉:套播玉米在播种前要浇一次水, 既有利于小麦灌浆, 又有利于玉米出苗。麦茬平播玉米播种时遇干旱, 要进行造墒灌溉, 20~30m3/667m2水即可。热量条件较好地区, 采取先浇水后播种, 利于保证播种质量;热量资源紧张地区, 可以采用先播种、后浇水的方法, 能够争取3~4天时间。为了节约灌溉用水, 可采用隔行灌水或播种沟灌水方式。

在正常降雨年份, 降雨量能够满足夏玉米水分需要, 不需进行灌溉。但在一些年份, 需要在夏玉米生长关键时期补水灌溉。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后一段时间, 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阶段, 对水肥反应非常敏感, 如果遇旱应及时灌溉, 每次灌水30~40m3/667m2左右。

近年来淮北地区干旱频繁, 应根据情况进行灌溉。

6.3 中耕

玉米是中耕作物, 其根系对土壤空气反应敏感, 通过中耕保持土壤疏松利于夏玉米生长发育。夏玉米田一般中耕2次, 定苗时锄一次, 10叶展时锄一次, 人工或机械锄地。用除草剂在玉米播种后进行封闭处理的田块或秸秆覆盖的玉米田, 可在拔节后到10叶展时进行一次中耕松土。

6.4 施肥

夏播玉米一般不施有机肥, 可利用冬小麦有机肥的后效。夏玉米化肥用量施纯氮8~12kg/667m2, 五氧化二磷6~9kg/667m2, 氧化钾8~10kg/667m2。在缺锌土壤施硫酸锌1~1.5kg/667m2。磷肥、钾肥全部基施, 氮肥分期施。使用玉米专用长效控释肥时在播种时一次底施。

夏玉米生长期处在温度高、降水多的季节, 应采取科学的施肥方法, 防止化肥的挥发与流失,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氮、磷、钾在各个生长期的施肥比例是磷肥、钾肥的全部和20%氮肥作基肥或放在苗期施肥, 80%的氮肥放在大喇叭口期及后期施入。

苗期肥料的施入方法, 可作为种肥。机播时种肥和种子隔开同时施入;人力播种时, 在播种后、出苗前距播种行10~13cm开沟施入。切忌在拔节时一炮轰, 将所有肥料一起放入, 这样会造成磷肥、钾肥吸收率的降低和后期氮肥脱节。特别是在雨水多的年份, 这种施肥方法列容易造成肥料的流失, 造成严重减产。

追肥要以速效氮肥为主。追肥的时期可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肥规律, 以及当地土壤供肥能力的情况而定。要分别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追肥, 以达到攻秆、攻穗和攻粒的目的。

6.5 化学除草

播后处理:玉米播种后出苗前每667m2用40%阿特拉津+50%乙草胺 (75+75ml) , 兑水50kg进行封闭式喷雾, 可在地面形成一层药膜, 有效防止杂草生长, 药效在一月以上。

苗期发现点片杂草结合中耕进行除草, 也可用4%玉农乐 (烟嘧磺隆) 100ml/667m2防除单双子叶杂草, 2, 4-D、百草敌等防除阔叶草。

中后期如果杂草发生不严重, 没有必要进行除草;如果杂草较多, 利用机械除草或用有效量20~40g/667m2克芜踪进行定向保护喷雾。

6.6 化控防倒

玉米营养生长期一般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善下, 生长速度较快, 为了调节玉米的营养生长, 降低植株的高度和结穗部位,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在拔节初期可用矮壮素25 g/667m2对水30~40kg, 对玉米喷雾, 能将植株高度降低30cm左右。这种化控方法尤其对高秆玉米品种, 增产效果非常明显。为促进玉米雌穗分化发育, 降低玉米秆高度, 可在玉米抽雄前的大喇叭口期, 用乙烯利0.1kg/667m2对水30~40 kg喷撒在茎叶上, 不仅可以促进穗粒发育, 还可使标下株高度降低20~30cm。

7 主要病虫害防治

7.1 草害防治

用玉米田专用除草剂进行除草。注意:用玉米除草剂进行除草, 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玉米品种有选择性地选用不同的施药方法, 如甜玉米、糯玉米等品种, 苗后除草剂药液都不能喷到心叶上, 而要选择定向喷雾的方法, 把药液喷到行间。同时, 结合定苗再中耕除草。

7.2 虫害防治

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3%辛拌磷2~3kg/667m2丢在喇叭口内, 或用杀螟剂喷雾杀玉米螟。

7.3 病害防治

主要以大、小斑病为主。在多雨年份也出现玉米丝黑穗病、纹枯病等。玉米大、小斑病可于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或75%百菌清100g/667m2加水50喷雾;玉米丝黑穗病可用50%多菌灵80~100g/667m2加水30~40kg进行防治;玉米纹枯病可用55%的纹霉清100g/667m2加水30~40 kg进行防治。

8 适时收获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篇3

天泰10号系山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用自选系育成的优良玉米单交种。该品种适于夏播,具有高产、稳产、高抗病害、结实性好、出籽率高等特点,已通过山东、河南、重庆、陕西省的审定。为提高该品种的制种质量,现根据天泰10号两亲本的生育特点,参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3543.1-3543.7—1995)和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标准(GB4404.1-2008),特制定天泰10号制种规程,供制种参考。

1严把亲本种子的质量

天泰10号亲本Pe57/PeH42的纯度直接影响制种质量。因此,把好亲本种子质量关是提高杂交玉米种子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应安排一些责任心强、具有多年种子繁育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亲本种子的繁育及提纯工作。首先,要通过穗行测交提纯和穗行鉴定提纯;其次,要对制种用的亲本种子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在播种前对亲本种子的纯度和发芽率进行检测,将纯度、发芽率不合格的淘汰,从源头保证用于杂交种生产的亲本种子质量。

2制种地块选择与隔离区设置

2.1制种地块选择

选择具有良好的隔离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的地块,保证植株生长整齐,抽雄一致,便于田间去杂和母本去雄在短期内完成。

2.2隔离区设置

2.2.1空间隔离 原原种或原种繁殖不少于800m,生产用的自交系繁殖不少于500m,杂交玉米制种不少于300m。

2.2.2时间隔离采用制种与其他玉米提前或推迟播种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错期在40d以上才能达到安全隔离。

2.2.3屏障隔离一种是自然屏障隔离,即利用村庄、树林、山岭等自然环境作为隔离区。若树木较少、较稀疏时,应加种一定宽度的高秆作物或扩大屏障区四周的父本保护行数。另一种是高秆作物隔离。即在四周种植高秆作物(如高粱、向日葵等)形成人工屏障进行隔离。高秆作物的播幅,亲本种子繁殖应在100m以上,配制杂交种应在50m以上。高秆作物应比制种区玉米早播15d左右,以保证制种区玉米抽雄时其高度显著超过制种玉米。

3规格播种与父母本合理错期

3.1调节父母本播种期配制杂交种

天泰10号双亲的花期相差4d以上,要错期播种,先播花期较晚的亲本,隔一定天数再播另一亲本。有时候,为了保证双亲花期相遇,可采用多期父本错期法,即父本分2~3次播种。

3.2确定父、母本行比

父母本种植行比要根据制种双亲的相对株高和父本的花粉量来确定。天泰10号母本植株高度较父本矮,父本花粉量较大,花期较长,天泰10号的种植行比为1:5。

4严格去杂去劣

玉米亲本种子的杂株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必须进行分期去杂,才能彻底清除杂株。首先,在定苗期间,要根据幼苗长势及形态特征进行前期去杂,使杂株、劣株在此期去掉90%以上;其次,在拔节期间,结合追肥去掉长势强、形态特征不同的杂株以及劣株,此期间去掉剩余杂株的90%左右;最后,在抽雄前2~5d由技术人员组成去杂小组,统一进行检查,彻底清除遗留的杂株、劣株,使田间杂株率不超过0.1%,保证父母本田间纯度达到99.9%以上。通过3期去杂去劣,提高了父母本的田间纯度,为提高杂交制种纯度奠定了基础,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制种田的产量。

5及时去雄与人工辅助授粉

制种田母本及时、彻底、干净去雄是玉米制种成败的中心技术环节。技术上要求将制种田内母本植株的雄穗在散粉前及时地、一株不漏地彻底拔除。为保证母本去雄的质量,母本去雄时采取摸苞带叶或扒苞去雄的方法,要将整个雄穗完全拔除,不能折断,不能留有分枝或雄穗残留体。通常在每天的早晨进行,上午10时以前必须将母本雄穗彻底去完。母本去雄要每天进行,直至将制种田母本雄穗完全去除干净。拔除的雄穗必须带出制种田。应当结合母本去雄,将田间的病弱晚株一同拔除,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去雄质量,同时可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母本去雄往往与授粉同期进行。对于父母本花期不协调或花期不遇的制种田,应该采取人工辅助授粉的措施。人工辅助授粉应在母本吐丝盛期的无风晴天进行。一般在每天上午植株上的露水消失后、父本散粉时进行。将父本采粉区的花粉收集到干燥的容器内,用毛笔蘸花粉涂抹母本雌穗花丝。必须杜绝用母本自身的花粉或其他大田玉米的花粉给母本授粉。

6父本杀青

授粉结束后,适时割除父本和母本行中的小苗、弱苗,以利于田间通风透光,避免后期父本与母本争水、争肥、争光,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可有效地防止收获时父本和母本的机械混杂或人为掺杂;有效地防止父本再利用现象发生;可有效防止劣质苗、自交苗产出种子,影响种子的整体纯度。

7收获与晾晒

为了解决种子收获后因水分偏高易受冻害或伤热而影响种子发芽、甚至失去种用价值的关键性问题,可推行站秆扒皮晾晒技术。即进入蜡熟期后,通过扒开苞叶,使子粒通风见光,促进子粒成熟和降低水分、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和提高商品性。施行站秆扒皮晾晒技术,促进了种子的成熟,使种子色泽好、脱水快、成熟度明显提高,保证种子能够保持较高的发芽率,进而提高了种子质量和产量。没有施行站秆扒皮晾晒的,收获后要及时晾晒,在晾晒和存放的过程中,要防止种子发热、发霉、受冻,严防混杂。

8脱粒与包装

药用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篇4

阐述了药用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以及药用玉米生产技术的基础条件、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要求,为药用玉米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保证.

作 者:许新敏 刘兰锁 刘玉强 郭贵峰 冯健英 XU Xin-min LIU Lan-suo LIU Yu-qiang GUO Gui-feng FENG Jian-ying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41 刊 名:农业科技通讯 英文刊名:BULLETI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S5 关键词:药用玉米   淀粉含量   生产技术  

有机红枣栽培技术规程1 篇5

1/4

有机红枣生产管理技术规程

张绳顺 刘秀连 候利峰(山西临县林业局 033200)

历经多年的艰辛和24个月的转换期,2004年开始,临县有机红枣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有机产品各项指标检验,获得中国认证中心全国红枣首家认证。这意味着我国红枣已经获得走向世界的第一准门票。

一、认证条件

有机红枣是指来自于有机红枣生产体系,根据国家有机产品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并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红枣产品。有机红枣是一种真正源于自然、高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

有机红枣要求生产程序符合有机生产规范、环境(空气、土壤、水质等)无污染。有机红枣生产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

二、生产程序 2.1 产 前

2.1.1 确定范围:有多年生产红枣历史,群众认识能力强,周边地区无环境污染。

2.1.2 划定平行生产:有机区与常规区独立记录,明确区分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

2.1.3 确定组织生产人员:绘制有机生产责任图,明确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具体实施单位及其有机生产管理范围。

2.1.4 设置缓冲带:将有机地块与常规地块交接处(包括公路)的50米范围作为缓冲带,该缓冲带收获的木枣做为常规产品处理,不计入有机木枣收获。

2.1.5 绘制图纸:包括有机区地理位置、地块分布图,对有机生产乡村、树种、面积、水井、河流、公路、缓冲带、周边乡村、及临近地块的第 1 页 有机红枣管理技术规程

2/4

使用情况进行标注。

2.1.6 培训:对技术、管理、生产人员定期进行系统培训。

2.1.7 生产计划:按春、夏、秋冬三个阶段安排有机生产计划。

2.2 产 中

2.2.1 土壤施肥

2.2.1.1 施用有机肥:维持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的多样性,禁止使用化肥处理土壤或叶面喷肥。允许使用有机体系内农家肥、作物秸秆、绿肥,限制使用有机体系外的秸秆、堆肥、农家肥,充分腐熟人粪尿。允许使用纯天然矿物质如钙、钾、镁微量元素、硅、氯化钙、磷矿物等。

2.2.1.3 枣园养鸡:减少虫口数量,增加土壤有机质。

2.2.2.3 枣草、枣药、枣粮间作:有机区带间可种植固氮豆类、苜蓿、百脉根等,并实行轮作。

2.3 病虫害防治

2.3.1 防治原则:加强管理,提高枣树抗性;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防止农药对天敌的杀伤、保护天然,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来控制害虫;采取物理、人工、生物的防治办法。

23.2 病虫害种类:有机区没有病害(木枣抗枣疯病,全县1000多万株仅发现4株);虫害山地有枣步曲、食芽象甲、枣粘虫,滩地有枣粘虫,桃小食心虫、介壳虫。

2.3.2 防治方法

2.3.2.1 深挖树盘: 秋冬翻出越冬害虫,冻死或枣园养鸡吃掉。

2.3.2.2 刮树皮、涂白:秋冬,在枣树主干、主枝上,刮树皮、涂白,集中烧毁,消灭越冬枣粘虫。

2.3.2.3 剪虫枝:结合修剪,剪除蝉、介壳虫虫枝。

2.3.2.4 束草把:秋季树干束草,让害虫在草把内越冬,次年及时解绑,集中烧毁。

2.3.2.5 振树防治:利用食芽象甲低温不活动性、假死性,早上振树,树下集中消灭;利用枣步曲假死性,中午振树,树基堆土堆,烫死沿树干爬行上树害虫。

第 2 页 有机红枣管理技术规程

3/4

2.3.2.6 生物防治:对枣步曲成虫采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2.3.2.7 性引诱剂:测报、迷向防治,降低虫口密度。2.3.2.8 树冠下培土;控制桃小食心虫出土。

2.3.2.9 草害防治:采用人工除草、秸秆覆盖,抑制杂草生长,禁用使用化学除草剂。

2.4 花期管理

2.4.1 枣园放蜂:增加花粉受粉授精机率、提高坐果率。

2.4.2 人工措施:采用摘心、抹芽等手段,控制营养生长,促经生殖生长。

2.4 水管理

2.4.1水土保持:采用机修梯田、秸秆覆盖、水平沟、鱼鳞坑整地,减少土壤裸露面积,减轻水土流失。

2.4.2 集水、蓄水:修水窖、打旱井,充分利用天上水。2.4.2 引水浇灌:修筑水塔,引水上山浇树。2.5 污染控制

2.5.1 工业污染:有机区方圆30公里不能有工业企业,杜绝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污染”。

2.5.2 水污染:有机区水源为雨水、黄河水和地下水,无污染。2.5.3 白色污染:禁止使用地膜等塑料制品,平行区农地使用地膜首选可降解地膜,防止白色污染。对飘进的地膜要及时拣出有机区。

2.6 做好农事记录

所有有机生产地块都要及时、真实、有效地保留当年和过去三年以上的农事、病虫草害防治、投入物使用及收获情况等生产历史。包括:历史种植记录(有机地块编号、3年前历史种植品种、主要病虫草害,使用药剂、肥料、最后一次使用化肥、农药的时间、品名);种苗、接穗的引入种类、时间、数量、供应人;药剂、肥料的购买时间、来源、票据;病害控制时间、方法、使用物品名称、天气;虫害控制时间、方法、使用物品名称、天气;修剪时间、方法、天气;收获时间、方法、数量、天气;销售记录;贮存记录;农家肥沤制时间、成分;与相关方的各种协议。

第 3 页 有机红枣管理技术规程

4/4

三、产 后

3.1 打枣:采用人工方法,禁止使用乙烯利催熟

3.2、储存、晾晒:采用 院内、笆篱、葵花秆空中支撑、沟道阳洼、烘干房烘烤等多种办法,禁止采用化学制剂处理。

(作者:张绳顺,男,二○○五年十月七日

年山西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临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篇6

一、工作简况

(一)标准项目来源,制定标准目的和意义,参加单位和人员 1.标准项目的来源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赣质监标字【2017】4号)《关于组织开展推荐性地方标准修订工作的通知》。

2.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刨花楠(Machilus Pauhoi)是一优良常绿阔叶树种,生长快,外型美观,可用于庭园绿化。其木材纹理较直,略交织,结构细而匀,材色淡雅均匀,干燥容易,干缩小,材性稳定,强度适中,富有弹性,抗蛀耐腐性良好,纤维长度长,是最适宜的胶合板材和装饰单板原料,也可用于制作刨花板、纤维板等人造板和做家具、建筑、包装、地板等用材,还可作为造纸原料之用。其枝、叶、皮、干化学成分复杂,抽取物含量高,是优良的天然香料和林产化工产品的原料,可用于提取香料油、褐色染料、单宁和制作胶粘剂、润发剂、熏香及蚊香等,并有较高的独特的药用价值。

由于其用途广泛,多年来,大量天然刨花楠林木被采伐,许多地区仅保留少量天然树木,市场上已经表现严重的资源不足。因此,必须在充分保护天然刨花楠的同时,大力营造刨花楠人工林,以解决其资源短缺等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刨花楠是我省阔叶树最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在我省的森林资源发展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制订刨花楠苗木培育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刨花楠苗木标准化完善程度是衡量生产、技术和管理所达到水平的标志,标准的制订和发布可使苗木培育有明确生长指标,合理技术措施和检查验收的依据。也为林农在刨花楠生产中提供规范性生产和管理技术,从而促进集约经营,提高生长。

3.项目主要参加单位和人员

(1)项目主要参加单位:江西农业大学(主持)、福建师范大学、永新县七溪岭林场、婺源县生态林场

(2)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张露、钟全林、胡松竹、吴南生、赖猛、杜天真、贺立中、李桂盛、肖水清

(二)主要工作过程

江西农业大学从1993年10月开始,与安福县林业局合作对该树种进行相关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天然刨花楠标准地调查资料与解析木资料;1997年得到江西省科委资助,在永新、安福、吉安县、婺源等地对该树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其造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江西省科技厅项目和2003年江西省农业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0031B0204200)等资助下,重点从优良种源选择、种子安全贮藏、扦插育苗技术、实生苗的田间播种、容器苗的营养基质配方以及工业原料林的造林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制定刨花楠栽培技术规程(DB36/ T 674-2012),并于2012年7月正式实施。经过5年实施,在江西省特色林木资源与培育2011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科技厅(刨花楠工业原料林优良苗木选育与造林技术研究2004N010、刨花楠种子人工诱导休眠与优良无性系选育技术研究2005NZ1010等及刨花楠闽楠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2014S1477-4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及等项目资助及实践中检验中,对已颁布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到2017年项目研究与推广历时24年。通过研究,初步确定了我国刨花楠优良种源分布区域,系统掌握了该树种的种子安全贮藏、扦插育苗、实生苗、容器苗繁育与工业原料林的造林等关键与核心技术,研究成果目前已在江西省安福县、永新县、吉安县、遂川县、德兴市、婺源县、吉安市青原区,福建省永安市、南平市延平区,浙江省建德市等县市推广。至2017年12月止,共推广造林面积达1.8万亩,培育造林苗木280余万株(包括容器苗、裸根苗与扦插苗)。造林地刨花楠胸径年平均生长最达1.1cm,树高年平均生长量达0.8m,人工林生长量比同期天然林高出30%以上。

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20多位研究生、20多位本科生先后参加了项目调查与研究,通过课题组的较长期研究与技术推广,完成相关研究论文34篇(论文已在Ecology and Evolution、Annals of Botany、《林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主要技术编入《主要阔叶用材林培育技术》一书,目前该树种已被国家列入我国优良阔叶树种种质资源库,并被江西、福建、浙江等省作为今后重点培育与开发的树种资源,所构建的生物量模型已被其他学者应用于森林碳贮量计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及论据

(一)标准编制原则

1.制订标准的主要技术措施既要反映传统的成熟技术,又要充分吸收当今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以体现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做到经济、合理、可操作性强。

2.制订标准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应体现标准的高效性,一切措施的制订,标准应以经济效益最大为标准,尽量做到三大效益的兼顾和统一。

(二)主要内容

1.本规程规定了本规程规定了刨花楠培育的造林地选择、苗木质量、整地栽植、幼林抚育、抚育间伐等技术要求。

2.在现有规程的基础上,对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更新,去除了引用的各规程年份。

3.通过贯标及实际应用,对有些地方进行了修正和文字规范。

(三)与制定标准相关的研究成果及在标准中的应用(成果名称《刨花楠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刨花楠造林技术研究

在江西安福县、永新县等县市,按照不同的立地环境、造林时期、混交树种、混交方式、造林密度等因子进行刨花楠工业原料林造林试验,其中安福县谷源山林场的最早的试验林已达11年。永新的刨花楠与杉木混交林已有9年。通过造林试验,研究并提出了刨花楠工业原料林栽培关键技术。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造林地的土壤肥力及其养分结构是影响刨花楠人工林生长的主要因素。应选择土壤肥沃、空气湿润、立地条件较好的半阳坡或半阴坡的立地造林。

(2)该树种的造林季节最适时间是立春之后到3月上旬,雨后阴天或晴天进行造林。以刨花楠纯林或刨花楠与杉木湿地松等针叶树种混交造林为好,造林挖穴40×40×40cm。造林株行距一般为2m×2m或2m×3m。若要考虑刨花楠的长短效益结合与快速郁闭,可适当进行密植。要选用1.5年生的壮苗造林,造林前要将苗根沾上泥浆,摘除苗木叶片或留叶2-3片,并做到随时起苗,随时造林,防止苗木根系风吹日晒。

(3)造林后应加强对造林苗木的管理,前三年应做到每年抚育两次,后两年每年各抚育一次。抚育时除需除杂草、松土、培土,还需注意去除基部的萌芽条,并注意适当修枝。另外,为了提高生长量,要追施肥料。

(4)试验林中的刨花楠胸径平均生长量达1.13cm.a-1,树高平均生长0.83m.a-1,生物生长量(干重)平均为957kg.a-1,胸径与树高生长量分别比天然刨花楠生长量高出7.8%和30.2%,其生物量比同期杉木生物量大4.82%。在其生物量结构中,树根生物量约占全树44.77%。说明该树种具有发达的根系是一个优良的生物固碳树种。

造林部分项目标准制定中强调了刨花楠造林地选择的重要性,要求造林在山谷、山洼、山坡的中下部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实践证明刨花楠不宜在冬季造林,冬季造林易造成苗木受冻,造林强调早春进行;刨花楠与杉木混交或刨花楠与湿地松混交能起到树种在生长过程中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对刨花楠生长有利,能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

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

1..本规程引用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和LY/T 1078 速生丰产用材木培育技术规程中规定的造林地选择、造林地整地、栽植、抚育管理等技术要求,结合刨花楠造林的生产应用实际进行标准制订。

2.根据检索,国内外无刨花楠栽培技术的对应规程。

四、与有关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

1.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林业局《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2.本规程中计量单位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3.本规程的格式、编制和表达方法,按国家标准的要求制订。

五、作为强制性规程或者推荐性规程的建议

根据《林业规程标准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继续作为推荐性规定。

六、贯彻规程的要求、措施和建议

1.加强对规程的宣传和执行,以规程来规范生产和销售。

2.建议对修订完善的标准进一步实施,并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补充充实标准。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篇7

1 种植模式

马铃薯—玉米—马铃薯一年三熟, 1月中旬种植地膜马铃薯、4月上旬套种玉米, 8月下旬种植露地秋马铃薯;种植带带宽1 m, 其中80 cm起垄种植马铃薯、垄沟套种玉米, 玉米收获后整地起垄种植秋马铃薯。

2 精细整地与施足底肥

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砂壤土或轻壤土地块。冬前深翻灭茬, 施土肥30 t/hm2、氮磷钾复合肥 (15-15-15) 2 250 kg/hm2, 深耕后打磨平整, 灌足冬水, 用10%辛硫磷粉剂225 kg/hm2拌湿土300 kg/hm2施入土壤防治地下害虫。播种玉米时不施肥, 玉米在7月中下旬收获。玉米收获后, 在秋马铃薯种植前整地, 一般底施草木灰2 250~3 000kg/hm2、复合肥 (15-15-15) 2 250 kg/hm2或马铃薯专用肥750kg/hm2, 要进行深耕。注意种肥隔离[1]。

3 选用良种

马铃薯选用早熟、抗病、高产品种, 如早大白、中薯5号、豫薯1号、克新3号等。玉米选用早熟抗逆性强品种, 如先玉335、晋单51等。用种量马铃薯2 250 kg/hm2、玉米30~45 kg/hm2。

4 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

4.1 马铃薯

春马铃薯于1月中旬起垄播种, 垄面宽80 cm, 垄沟宽20 cm, 垄高15 cm, 每垄种植2行, 株距33 cm, 播种6万穴/hm2。秋马铃薯在玉米收获后施底肥整地起垄, 宽行窄株, 行株距为55 cm×25 cm, 播种7.2万穴/hm2;8月下旬以后播种, 宜阴天进行;晴天播种应避开炎热的中午。马铃薯用大薯切块栽植, 切刀要锋利并用酒精严格消毒, 切块大小以25~50 g为宜, 每块带1~2个芽眼, 用草木灰拌种后开深沟点播, 播种深度15~20 cm, 覆土后轻轻镇压, 春马铃薯盖上100 cm宽地膜。按芽眼长短不同分区播种, 确保出苗整齐一致。

4.2 玉米

4月上中旬, 当气温稳定在10~12℃时, 即可套种玉米。种植规格:在垄沟中间开沟播种1行玉米, 株距22 cm, 每穴种2粒。尽量选用大小一致、发芽率在95%以上的优质籽粒进行科学拌种,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能减轻玉米黑穗病的发生, 用药量为种子质量的1%;或用50%辛硫磷拌种, 防治金针虫、蝼蛄、蛴螬等, 用药量为种子质量的0.3%。黑穗病重发区, 可用种子量0.2%~0.3%的赛力散 (有效成分) 或50%福美双拌种。

5 田间管理

5.1 春马铃薯定植后管理

适时进行破膜放苗, 马铃薯定植后20 d左右幼苗陆续出土, 应每天检查, 及时破膜放苗。通常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0%~80%时比较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南阳盆地覆膜马铃薯中后期一般需浇4次水, 分别在齐苗期、团棵期、现蕾期、结薯期各浇1次。浇水时要求垄面渗透渗匀, 结薯期防止大水漫灌。现蕾期结合浇水追施磷酸二铵和尿素各150kg/hm2。收获前7 d停止浇水, 对低洼地、垄沟集水地要及时排水。马铃薯出苗后, 及时对垄沟除草松土, 并保护垄面和塑料膜的完整。发棵后期去膜, 结合中耕进行培土[2]。

如果土壤肥力高、湿度大, 植株有徒长趋势时, 在发棵中期和现蕾期可喷施浓度为0.005%~0.010%的多效唑控制旺长。玉米、马铃薯共生期的管理, 应加强中耕除草,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5月初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50 kg/hm2。

5.2 玉米管理

适时培土, 马铃薯收获结束后, 将散土培到玉米根部, 以利于气生根的生长, 防止倒伏。应及早拔除小株、弱株。穗期一般中耕1~2次, 拔节至小喇叭口期应深中耕, 小喇叭口期以后中耕宜浅。玉米穗期以追速效氮肥为主。追肥时间一般以大喇叭口期为好, 结合中耕培土, 在距玉米行15~20 cm的两植株之间, 施氮肥600 kg/hm2。玉米花粒期应根据大田植株长相, 酌情追施攻粒肥。一般在雌穗开花前后, 追施尿素75 kg/hm2[3]。

玉米穗期要浇好2次水:第1次在大喇叭口前后, 应结合追肥进行灌溉;第2次在抽雄前后, 一般水量要大, 但也应视天气和地面持水量适度掌握。如果降雨过多, 土壤水分过量, 应及时排水防涝, 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70%~80%。如果天气干旱应及时浇水。

去雄宜在雄穗刚抽出而尚未开花授粉时进行。去雄方法:在雄穗从顶叶抽出1/3~1/2时, 隔1行去1行或隔1株去1株, 去雄株数不超过全田株数的1/2。地边、地头不要去雄。授粉结束后再去掉所余雄穗。在玉米授粉后期要逐株进行检查, 对未授粉的雌穗花丝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最好边采粉边授粉[4]。

5.3 秋马铃薯定植后管理

播种后, 若连续干旱和气温较高, 可用稻草或麦草等覆盖畦面, 降低土温, 及时灌水, 促进发芽;如遇暴雨应及时排水, 避免烂种。生长期间视土壤墒情适时浇水, 收获前7 d停止浇水。出苗后及时做好剔稠补稀, 查苗补缺。待苗高15 cm左右进行中耕培土, 齐苗至现蕾、封垄前中耕2~3次, 除草松土、培厚垄, 加大昼夜温差, 防止青马铃薯发生, 有利于优质高产。看苗追肥, 对苗情长势弱的用清粪水15.0~22.5 t/hm2+尿素30~45 kg/hm2灌根提苗;中后期可用0.5%磷酸二氢钾加块根膨大素叶面喷施1~2次, 以促进叶部营养物质向薯块转移。

6 病虫草害防治

6.1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晚疫病是马铃薯主产区最重要的一种真菌病害。防治晚疫病, 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其次, 播前严格淘汰病薯, 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如果植株地上部分受到侵染, 则最好在收获前将病秧割除并清理出田块, 发病初期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病毒病用1.5%植病灵1 000倍液+20%病毒A 600倍液喷雾防治。青枯病发病初期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灌根防治。茎蛾成虫用4.5%绿福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4%万灵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用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

6.2 玉米病虫害防治

大斑病、叶锈病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900 g/hm2对水675 kg/hm2喷雾防治。粘虫可用20%氯·马乳油1 125 m L/hm2对水675kg/hm2喷雾防治。玉米螟可用Bt乳剂3 000 m L/hm2或50%辛硫磷乳油1 125 m L/hm2对水675 kg/hm2灌心喷雾防治。红蜘蛛可用2%阿维菌素4 500倍液喷雾防治。

6.3 化学除草

可用50%乙草胺1 125~1 500 m L/hm2加水750 kg/hm2喷施, 于播种覆土后进行, 播后墒情差时结合浇蒙头水趁墒进行土壤封闭。马铃薯田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 如狗尾草、虎尾草、牛筋草等, 应在禾本科杂草三至五叶期, 用10%精喹禾灵乳油600~750 m L/hm2, 加水375~450 kg/hm2配成药液对草定向喷雾[5]。玉米田出苗后3~5叶时田间有杂草可用玉农乐1 500 m L/hm2加水450 kg/hm2对草定向喷雾;当玉米7~9叶时, 可用克无踪1 500 m L/hm2对水600 kg/hm2喷雾防除杂草。

7 适时收获

收获应选晴天、土壤干爽时进行, 春马铃薯5月下旬可收获上市, 6月中旬收获结束;正常情况下秋马铃薯在12月中下旬成熟收获, 应根据市场行情, 实行分批收获, 让小薯块继续生长, 以利提高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玉米植株茎叶变黄、籽粒变硬发亮、乳线消失、黑色层出现成熟, 一般于7月中下旬收获[6]。

摘要:介绍了地膜马铃薯—玉米—露地秋马铃薯一年三熟高产栽培模式, 并从精细整地与施足底肥、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该模式下地膜马铃薯、玉米、露地秋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玉米,一年三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参考文献

[1]庞淑敏, 方贯娜, 李建欣.土豆大垄覆膜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9:23-56.

[2]解会社.地膜马铃薯、玉米套蒜苗一年三熟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 2010 (6) :699.

[3]王秋红, 张爱民, 王开生.早春马铃薯-玉米-白菜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 2009 (4) :58-59.

[4]王向东, 杨瑛, 李栓曹.地膜马铃薯、玉米、蔬菜高产高效间套栽培模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10 (17) :160-161.

[5]向应煌.龙山县马铃薯套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3) :84.

茴香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 篇8

1范围

该规程规定了茴香生产的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技术要求。适用于山东省保护地和露地无公害茴香生产。

2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GB/T18407.1—2001的要求,栽培场地应远离工矿业污染源,距离在2km以上,不受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土壤条件为: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耕层深厚、土壤结构适宜、理化性状良好、土壤肥力较高,以粉砂壤土、壤土及轻粘土为宜。土壤含盐量小于0.5%,pH5.5-7.5。

3术语和定义

发芽期:播种至第一片真叶显露。幼苗期:第一片真叶显露至7-8cm高。生长盛期:7—8cm高至收获。

4生产管理技术

本规程没有说明的栽培措施,按常规栽培措施进行。前茬作物以小麦、大麦、瓜类、豆类等为宜,忌重茬连作。

4.1茬口安排

早春栽培:深冬播种,早春上市;秋冬栽培:秋季播种,秋末或初冬上市;冬春栽培:初冬播种,春节前后上市;春提早栽培:终霜前30d左右播种、初夏上市;越夏栽培:夏季播种,夏末秋初上市;秋延后栽培:夏末初秋播种,国庆节前后上市;多茬栽培:在以上栽培茬口的基础上,连续收获两茬及两茬以上。

4.2品种选择

种子质量符合GB16715.5—1999的要求。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茴香品种。冬春栽培、早春栽培、春提早栽培选择耐低温、抗菌核病强的品种,如“德农1号”;越夏栽培、秋延后栽培、秋冬栽培选择耐高温、抗病毒病和白粉病、蚜虫不喜食品种;一季生产既可选择单茬茴香也可选择高产割茬茴香,如单茬茴香“德丰”;多季栽培选择耐刈割、抗根腐病的割茬茴香,如“德农l号”和“德农2号”。

4.3种子处理

针对当地的主要病害选用下述消毒方法。①温汤浸种:把种子放人55~C热水,维持水温均匀浸泡15min。主要防治菌核病、根腐病。②氢氧化钠浸种:先用清水将茴香种子浸泡3—4h,然后置于2%氢氧化钠溶液里浸15min,捞出洗净,晾18h。主要防治病毒病、白粉病。

4.4浸种催芽

消毒后的种子用15℃的水浸泡12—24h,中间用手反复轻搓,使其分开,然后放在20℃的条件下催芽,每天用水冲洗1次,直至种子露白。

4.5整地做畦

结合整地每666.7m2施优质有机肥1000kg、稀土磷肥50kg、尿素20kg、硫酸钾15kg。翻地深度20一30cm,打碎土块做畦,畦宽由管理要求、种植习惯、设施要求决定,一般1-2m,长度根据地块而定。

4.6播种

采用直播。根据栽培季节、栽培设施、供应时期、收获要求选择适宜的播种期。播种量因季节而异。春播时每666.7m2用种量为5—6kg,夏、秋、冬季播种时可加大用种量,每666.7m2用种量为7~8kg。可撒播或条播,采用撒播间苗后苗距4-5cm;条播时行距10cm,间苗后株距2—3cm。播前浇透底水,水下渗后播种,覆土1cm左右。春季和冬季播种后覆盖地膜,保湿、增温,出苗后及时揭去地膜;夏季和秋季播种后覆盖遮阴材料(草苫、遮阳网等),减少蒸发、降低温度,出苗后及时去除覆盖材料。

4.7田间管理

间苗:待茴香长出2—3片真叶、苗高4—5cm时,进行间苗。除草:结合间苗进行除草,春冬季茴香除草一次即可;夏秋季杂草生长旺盛季节,茴香需及时、多次除草。温光管理:茴香在15~20~C时生长良好,低于4—5℃易受冻害;茴香忌高温,最高温度超过24℃,生长不良,品质降低。冬春低温季节保护地栽培时,茴香出苗前温度保持在16℃以上;苗高7—8cm时开始通风,上午超过22%时打开通风口,下午低于20℃时关闭通风口。夏秋高温季节栽培时,注意遮阴降温,保持土壤湿度。茴香比较耐弱光,对光的要求不严格,多层覆盖能正常生长。但在长日照条件下容易抽薹开花,栽培中应注意避免。

4.8水肥管理

浇水:浇水根据茴香生育期、栽培季节、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率等进行。发芽期:播后要充分灌水,土壤相对含水量宜在80%以上。夏秋干旱年份,采取“三水齐苗”,即播种一水,拱土一水,齐苗一水。可降温、保墒,以利齐苗,并防止高温发生病毒病。幼苗期:控制浇水,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徒长倒伏,土壤相对含水量宜在60%一65%。遵循“少浇勤浇”的原则。生长盛期:保证供水,促进产量形成。土壤相对湿度冬春季节保持在65%-70%,夏秋季节保持在75%-85%。

追肥:苗高10cm左右时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状况施用,每666.7m2施尿素最多不超过15kg,收获前15d内不应使用速效氮肥。单茬茴香追肥一次即可,割茬茴香每次收获后,于苗高2—3cm追施同量的氮肥,连续收获两次增施一遍油料饼肥(油渣)或优质鸡粪50kg。在生产中不应使用城市垃圾、污泥、工业废渣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4.9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白粉病、菌核病、根腐病、灰霉病、病毒病、蚜虫。

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

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加强中耕除草,清洁田园,降低病、虫源数量。培育无病、虫害壮苗。夏秋栽培及多茬生产采用防虫网和遮阳网,进行避雨、遮阳、防虫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冬春保护地栽培,出苗后降低设施温度,控制在8—10℃,10d后恢复正常管理温度。

物理防治:夏秋栽培及多茬生产时,大型设施内运用黄板诱杀蚜虫。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或黄色板条(25cm×40cm),其上涂上一层机油,每666.7m2放置30—40块。中、小棚覆盖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

生物防治:积极保护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采用植物源农药如藜芦碱、苦参碱、印棣素和生物源农药如齐墩蜻素、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索等防治病虫害。

化学防治:使用药剂防治应符合GB4285/GB8321.1一GB8321.5的要求。白粉病: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世高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10d喷药1次,连喷2—3次。菌核病:发病初期喷洒每666.7m2施用1kg硫磺,附加1-1.5kg石灰,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8%倍得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根腐病:土壤处理,播种前每666.7m2用50%多菌灵(或50%利克菌、70%土菌消等)可湿性粉剂2~3kg,拌细土50—60kg,沟施或穴施;药液灌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0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在发病初期灌根。灰霉病:发病初期,用50%速克灵1500倍液,或50%农利1000倍液,或50%扑海因1000倍液,或50%多霉灵1000倍液,或65%甲霉灵1000倍液,或40%施佳乐1000倍液,或40%百可得1500倍液,或40%菌核净3000倍液喷雾。病毒病及蚜虫:灭蚜防病,茴香病毒病通过蚜虫传播,发现蚜虫危害,及时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3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2000倍液喷杀,可除蚜防病毒病。叶面喷洒萘乙酸20mg/kg、增产灵50—100mg/kg及1%过磷酸钙溶液,可促进植株生长,增强耐病性。在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800—1000倍液、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均有一定效果。

5采收

根据市场需要和生育期及时收获,收获过早影响产量,收获过晚纤维增加,降低品质。苗高30om左右时即可采收,若一次收获可连根拔起;若多次收获则于地表2—3cm处割取。采收过程中所用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

2.2省生产试验结果

2010年吉粳510参加吉林省水稻生产试验,4个点次平均产量8657.5kg/hm2,对照品种(通35)为8209.0kg/hm2,平均较对照增产5.5%。

2.3抗稻瘟病鉴定结果

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2008—2010年连续3年30个有效鉴定点次对稻瘟病进行鉴定,苗期抗瘟性采用分菌系人工接种方法,叶瘟和穗瘟抗性采用多点异地自然诱发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吉粳510对苗瘟表现中感(MS),叶瘟表现中感(MS),穗瘟表现中抗(MR),好于对照品种。

2.4稻米品质检测结果

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对吉粳510稻米品质测试分析结果:该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蛋白质8项指标符合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3品种特征特性

3.1植株形态及穗部特性

吉粳510幼苗长势旺盛,分蘖力强,株型略紧凑,叶片上举,茎叶绿色,粒形椭圆,短芒,弯曲穗型,稻米清白或略带垩白。株高约105.6cm,平均穗长17.0cm,平均穗粒数111.5粒,结实率90.0%,千粒重26.5g。

3.2生物学特征

吉粳510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40天左右,需有效活动积温2850℃左右。抗倒伏,抗稻曲病,较抗二化螟、纹枯病、苗瘟、叶瘟,中抗穗瘟。活秆成熟,适应性广。

4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应地区

吉林省条件下,4月中上旬播种,5月中旬插秧,插秧密度为30cm×20cm,每穴3—4苗。合理施肥,一般土壤肥力条件下,每公顷施纯氮150kg左右,纯钾130kg左右,纯磷100kg左右。磷肥全部作底肥施入;钾肥的2/3作底肥,1/3作穗肥施人;氮肥按底肥:蘖肥:穗肥=2:5:3的比例施入。采用浅一深一浅的方式灌水,7月初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并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上一篇:2024年农村远程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描写青岛跨海大桥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