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2022-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我所理解的语文有效教学

摘要: 语文有效教学是指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切实进行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和改革。作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良好的兴趣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动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着眼于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注重对学生语文人文性的培养。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分层教学 人文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一旦有明确的目标,并得到满足,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浓厚,所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语文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语文知识中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这些潜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喜欢新鲜事物的天性,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才能的动力。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位引导者,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养成如下良好的习惯:自觉查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的习惯;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课,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每天背诵古诗句名言警句或当天学习的课文,对所学字词进行积累,默写,摘抄优美语段的习惯等。

三、着眼于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效性

1.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外,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师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值得教师们深思。

3.导入新课时应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

4.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对知识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5.我们的教学不能为了“教”而教,有效教学应该是充分让学生参与,并让学生去感受,去表达。一堂有效的课堂,除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外,还必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教师语言要幽默,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四、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只有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可以分为基本题、拓展题、自选题等。比如在完成对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仿写,或写出读后感。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只要求摘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作业量少质优,既减轻了作业负担,又增强了巩固效果。课后作业要也精选适量,要做到有的放矢,难易结合。避免简单重复抄写,杜绝题海。同时,作业要及时批阅,决不能拖沓,以获得及时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纠正典型错误,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应该进行个别辅导,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下一节课利用四至五分钟的复习时间去重点澄清。

五、注重对学生语文人文性的培养

我认为在新形势下,应注重人文教育,应着眼于社会长远的需要,重视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仅仅侧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注重其人文性。我推荐学生读《读者》、《青年文摘》中的佳作或其他的一些美文,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实现对学生心灵的塑造,使学生逐渐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

语文教学不仅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立足点,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实现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作者:马玲云

第2篇:我所追求的数学教学

摘要:数学教学语言,就是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或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时所用的专业语言.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使得本来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数学教学语言能够变得妙趣横生.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意识,美的数学教学语言自然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教学语言、数学文化、信息技术

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双基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巾展现丰富的数学语言魅力(艺术性)以吸引学牛的注意力.努力营造妙趣横生的氛围.促进师生和谐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和意境创设是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追求的目标,是优秀教师走向卓越的必要条件.以下谈谈自已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数学教学语言的课堂实践

课堂教学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教学语言,教学艺术性首先表现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入临其境、如闻其声”,使学牛得到美的享受,这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追求的境界.

1.数学教学语言与文化结伴

伽利略说过:“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数学教学中不仅涉及数字、符号、公式和定理,还有浸润其中的数学文化,如递归数列的教学中,数学老师都喜欢引入著名的“兔子问题”:假定一对兔子每个月可以生一对兔子,而这对新兔子在出生后第二个月就开始生另外一对兔子,这些兔子不会死去,那么此后每月分别有多少对兔子?答案是一组非常特殊的数字:1,1,2,3,5,8,13, 21,34,55 ,89,…,不难发现,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前两数之和,这个数列称为“斐波纳契数列”.这是一个非常美丽、和谐的数列,其中还暗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字规律.如从第3个数开始每隔两个必是2的倍数,从第4个数开始每隔3个必是3的倍数.从第5个数开始每隔4个必是5的倍数…….另外,这个数列最具有和谐之美的地方是,越往后相邻前后两项的比值会无限趋于黄金比0,61803…,斐波纳契数列还可以用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表示.简洁而形象.

递推公式:an+2=an+an+1(a1=a2=1),通项公式:

“只有把抽象的、逻辑的、严谨的数学,即冰冷的数学转化为生动的、人义的、思考的数学,即火热的数学义化,数学课堂才是人才陶冶的炉膛.” (张奠宙)

2.数学教学语言与美同行

数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创造性艺术,达·芬奇(意)认为:“任何人类的探究活动也不能成为科学,除非这种活动通过数学表达方式,或者经过数学证明为自己开辟道路”.数学之美无处不在,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与奇异美等耍让学生发现、感受和体验,对数学美的领会往往会成为数学证题的灵机.如等差数倒序相加法,其实质是运用了对称美:(a为上底、6为下底、h为高)联系,体会到数学公式的相似美!学生受到数学美的感染,对公式结构内在的深刻了解,产生会心的微笑而获得美感,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奇异、趣味,领悟它的和谐简洁,享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

3.数学教学语言与技术融合

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揭开数学神奇的面纱,带领学生进行猜想、实验、探究、证明等数学活动,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达到本质理解,数学老师应当有所预料、有所设计,努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在数形变换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展现数学的无穷魅力,如学习了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的图象与性质后或学习“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有的学生自然会提出函数y=ax与函数y=logaX的图象有无交点的问题.

应用几何画板(或图形计算器)的动态演示,对底数a的连续变化,两个函数图象交点个数为O、l、2和3四种情况.这种优美图象的无声语言.留给学生的印记是深刻和永久的,我们坚信技术也是数学,教师若没有思考过或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会失去一次探究学习机会,教师或许面临尴尬的境地.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有必要了解,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的图象的交点有如下结论:

数学教学语言的积累与修炼

中学数学教师在逻辑推理方面有优势,但在语言表达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有许多卓有成效的数学教师成为教育家,这与他们在教学中的努力追求与自身素质分不开,也与长期的学习、积累、研究、实践和反思分不开.

1.数学教学语言的积累

积累数学教学语言素材是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试想没有语言积累.哪有什么丰富顺畅的语言表达技巧可言?积累数学教学语言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从书中积累,除阅读数学教育书籍外,还可以从文学语言类、教育学类、心理学类书籍中学习.第二,从媒体中学习,从演讲、歌唱、相声等琢磨出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方式,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从交流中学习,可以课外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反馈,多与学生交流.多向同行学习.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学教学语言的幽默

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自己更具人格魅力,尽可能使自己的课堂充满幽默生动的色彩,让自.己的学生更加自然而然地被数学知识所吸引,教学中预设好导入语、衔接语、提问语,评价语等.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圆相切”分别与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类比,以此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语言的意境和感染力,记得一次听课中,一位数学教师在黑板上对和差化积公式最后一个公式:“一”号添加红色笔并说“欺负”一下,全班学生都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这个“一”号学生永远记下了,幽默的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快乐和幸福.

3.数学教学语言的规范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数学教学语言讲究科学性、简约性、准确性及趣味性,如命题中的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一点都不能含糊:直线在平面内,符号语言表达为ιca,不能表达为ι∈a:三视图必须符合“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特点:数学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与师生和谐气氛的自然生成,如“鸡兔同笼”、“猴子分桃”、“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麦粒”的故事,教育就是讲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人文、风趣的韵味,“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谷超豪)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提高教师的素质与文化修养成为关键,这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培养,我们期待更多的数学教师潜心研究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数学教学语言越来越具有艺术美感和实效性.用自已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乐章.

作者:陈平生

第3篇:农村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方法之我所见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30年来,我觉得拼音教学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在完成拼音教学任务时,让我深有感悟:小学教育教学是基础,而小学一年级是基础中的“基础”,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汉语拼音很抽象、很复杂、内容多、无规律、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差。而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又都具有这样的共性——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这个时期的学生注意力时间一般保持在十分钟左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的困难。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认为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现状

(一)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前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在农村,一般没有正规的幼儿园,学前教育短暂,短暂的学前教育只是简单的规范行为习惯,对于拼音的认识,涉及粗浅。所以对于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而言,拼音字母仅仅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而已,要让他们接受和掌握,确实很困难。农村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先经过一年的学前教育,第二年就可以上一年级了,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二)农村家长思想观念淡薄,学生课后辅导困难

在农村,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认识几个字,等孩子长大后就回家种地或者出去打工挣钱,就算读不好书,孩子也不会饿死。他们都认为孩子读书,送到了学校就是老师的责任,如果读书行就读,成绩不行那就算了。

其次,在农村存在外出打工的风气,很多家长都纷纷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老人们很多不识字,有的即使识字但却不认识拼音,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回家过后就只是问问作业做好没有,没有能力辅导孩子,无法保证孩子回家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数量。对于像“读书”这样的无形作业,那更不能保证,他们只看到孩子在读就行了,不论正确与否。

(三)学校教学设施差,无法进行直观教学

尽管近几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现代化教学设备进入校园,但与需求相比,只是凤毛麟角;信息社会把原本就落后的农村办学条件再一次向后抛远。当然在一时之间要完成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设施,以及改变家长们的思想观念是不太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学校的老师们,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二、让学生掌握好这些相对抽象的拼音符号的教学方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学拼音

“爱”,是情感。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是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應把对学生的爱带进课堂,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愉快、轻松的心境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关心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以教师之情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和谐快乐的气氛,使学生爱你这位教师,爱学你教的拼音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根据字母的特点,编小故事,顺口溜、儿歌等帮助儿童记忆。二是利用学具摆手势做出字母的形,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拼音字母。三是在游戏中学习汉语拼音。游戏永远是学生的挚爱,他们对游戏永远乐此不疲。在拼音教学中采用多种游戏来教学,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生动有趣的游戏贯穿课堂。四是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来学习汉语拼音。对于学习优秀的孩子,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独当一面的学习能力。比如让他们做“小老师”带读,学习对优生来说很轻松,老师给任务他们,让他们有事可做,不仅让他们注意力更集中,巩固了自己所学知识,同时也帮助了其他同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同学之间要共同学习,才会共同进步的合作精神。

(三)合理利用远程资源

每周利用远程的拼音教学资源上1至2节课,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像看电影一样,上课的兴致会特别高,让学生跟着视频一起来学拼音,和视频里的学生进行比赛,看谁学得更好。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的学习效率不仅高,而且学起来也很轻松,接受得也快。

(四)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插图

汉语拼音的插图具体形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要充分利用插图既表音又表形的特点来教学字母。教学单韵母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长此以往,学生看了图就能感知图意与字母的关系,既提高了学习拼音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2.制作拼音图卡、活动教具

照教材的样子画出拼音图卡,涂上颜色或者用鲜艳的颜色书写,贴于黑板上。活动教具就是用于难掌握的拼读过程,用教具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死的书本“动”起来。

3.注重课堂消化,全面提高学生

由于低年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较快,想让他们回家辅导那是比较困难的事了,就得靠我们老师要特别注意课堂消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因此在每天上新课之前,都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复习,然后才是新课的学习。

(五)通过汉字学习汉语拼音

我们总是认为学好汉语拼音才会学好生字,其实并不然,生字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平时的说话、各种的宣传标语、商品上的商标及说明等。孩子们就是从这些日常生活中认识了很多的汉字,这之前他们并没有学汉语拼音,所以我认为可以倒过来,认识了生字.再去学拼音也是不错的主意。把日常生活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字认识下来了,然后进行分解拼音,学生会学得更牢,更快,而且实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巧妙地学习汉语拼音。

拼音教学是一个基础,拼音的掌握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让我们一起合理地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弥补书本内容的缺陷,来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让拼音学习成为孩子欢乐学习的海洋,让一双双爱学拼音、会学拼音、乐学拼音的小眼睛成为语文课堂里最亮丽的风景。

以上是我的浅见,而农村小学拼音教学这个难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它需要大家的关注,不断的实践总结经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作者:黄艳球

第4篇:《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原创: 郑标工作室张玉婕

太和三中 张玉婕

带了几届学生,教了几遍《鱼我所欲也》,一直是明白中糊涂,糊涂中明白。

一年一个感受,今年在教这一课的时候,大家又讨论,结合我在讲课时的感受,把今年的思路整理出来,以备以后上课参考。

首先是字词关。

我们九年级语文组在一起讨论了这么几个 词:“有甚于”、“由是”、“则”“羞恶之心”。

“有甚于”的解释一是“超过”,一是“有的比……严重。”按照以往的解释是“超过”,今年大家在查相关资料的时候,认为“于”是“比”,“甚”是“严重”,这样翻译“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也是通顺的。按照原来的解释是“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学生更好理解一些。

在讲这一点的时候,我把两种方案都给了学生,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明白语言是需要思考的,只有思考能带给古代汉语最好的解答。

学生知道老师也会在这些句子上出现问题,也很高兴,不再气馁了。

“由是”我们讨论的结果是“采用某种方式”或“按照某种方式”或“采取这种手段”或“采用这种手段”。我的观点是“是”在古代更多的解释为“这、这样”,我告诉学生可以翻译为这几种方式,以及我的观点和根据。

“则”有两种理解,一是“如果”;一是“却”。目前我们多数教师倾向于“如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解释为“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而接受它。”

“羞恶之心”在读音上出现了问题,一般读成”xiū wù “ 我自己读成了“ xiū è”

这是今年部编本教材新的改动,经过查证信息“羞恶之心”应理解为“对自己犯了错误觉得羞耻和对别人干了坏事感到憎恶的心情”。

在讲述论证思路的时候,我抓住几个词语。

文章由类比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接着讲道理,先讲述舍生取义这一类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句子抓住三个词“有甚于”、“生”、“死”。作者用有甚于连接“生”“死”两种情况。

同样道理,在假设论证的基础上用“莫甚于”连接生死,接着用“由是”强调“舍生取义”之人的做法,最后得出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第二段,作者举例论证。需要点出的是“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中,“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几句需要重点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这样,《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第5篇:《鱼我所欲也 》教学反思

语文组李教中

今年我教《鱼我所欲也》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学生在充分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中品味了孟子的“仁”“义”思想,学习了孟子雄辩的写作方法,体验了孟子侃侃而谈的大家风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 用对话的方式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了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表现。教师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起学生思考,教师的引领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幻灯片2,则让生生之间的对话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展开,学生合作探究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特别是结尾处与生活的链接,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点睛之功能,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自然融入。

二、 注意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让学生上课热热闹闹,就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应更加全面。这样,我在执教时,注意了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这些都属于学生应掌握的。教学中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真抓扎实、抓落实了,就会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运用了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小组合作探究„„其学习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 值得改进的地方。

对生活的链接还可以再拓展开些,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事例的佐证下,对“舍生而取义”的现实意义理解得更深些,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6篇:《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本文,本人就第二课时进行了公开课。上完后,感觉效果不是很佳。现就教学内容反思一下,以提高认识。

一、收获方面。

1、课前进行了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的复习,相对来说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能快速的进行回答。

2、学生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找中心论点很快找出来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也掌握了。

3、对于“舍生取义”的理解也较深刻,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如何看待“义”也讨论热烈,且见解独到。

二、不足方面。

1、读的方面不够注重,只是让学生进行了齐读,个别读环节没有。通过读加深理解这个环节稍为欠缺。

2、第一段论证论点的过程分析不够透彻,特别是正反道理论证、因果推理、假设推理等,并没达到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程度。

3、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并没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反省这节课的内容,需要改正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相信,通过今后不断的学习和大胆创新尝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定会大大提高。

第7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吴卫兵

推荐【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兴趣

方法一:生齐背陈毅的《梅岭三章》,师简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求解答。

方法二: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西的时候可能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诵读课文重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积累文中生字,听清句读。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主要词语。

如使

由是

是故

穷乏

得我

本心

苟得

①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

④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⑤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比)

3.分组读课文,弄通相关语句的大意,积累主要文句。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四、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五、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呼尔而与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㈠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第

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㈡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指什么?

明确: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1.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做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为胯下夫、司马迁宫刑处幽居等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8、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第8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西安市阎良区武屯初中

陈宁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背诵《三字经》,起句“人之初,性本善”中,“善”都包含了人的哪些本性呢?本文中的“本心”又指什么呢?

明确: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用今天的话概括就是“仁”“义”“礼”“智”。

诵读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回顾复习

2、教师提示,学生试着背诵相关语句

“鱼我所欲也,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生亦我所欲也,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__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____,得之则生,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____。”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____。”

3

、文中的“是心”“本心”如何理解?

明确:

“是心”直译为这种思想,那么这种思想到底指的是什么思想?

舍生取义(义)→羞恶之心

文章第二段的“一箪食,一豆羹……”“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举例,所以“本心”也指“舍生取义”。

探究方法

1、同学们,作者在文中表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当我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应该舍生取义。(划出并齐读表达观点的句子)

2、文章两个段落有怎样的联系?(同桌交流)

明确:第一段提出论点,讲道理,第二段举例论证论点。

3、那么文中除了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结合文句谈谈。(小组合作)

明确:

(1)比喻论证

在开头提出论点的时候,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形象自然,使人容易理解。

(2)对比论证

所欲甚于生

对比

莫甚于生者

所恶甚于死

莫甚于死者

第二段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三句,用以前的做法和现在的做法对比,也属于对比论证。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的对比,突出守义不辱

存有本心的高贵品质。(齐读对比句)

(3)

归纳论证

文章第一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假设说起,最后得出结论,属于归纳论证。(齐读这一部分)

主题研讨

1、作者在文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舍生取义,那么从古至今在哪些人的身上闪耀着“义”的光辉呢?

明确: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宁死不吃救济粮的朱自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的陈毅……

2、在战争年代,“义”更多的时候需要用生命换取,那么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是不是“义”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呢?(各抒己见)

明确:当今时代,更有大义之人,袁隆平、钟南山、屠呦呦等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担负起强国富民的重任;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等航天英雄为了人类的生存开疆拓土。舍生取义是这样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雄心壮志,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不需要我们“舍生”,但我们要“取义”,“义”的范围更广。遵守校纪校规、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帮助同学、自强自立都与孟子的主张一致,换句话说,凡是正能量的事情都是“义”的范畴。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益,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做出正确的抉择。

布置作业

1、整理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论点(设喻)

鱼——熊掌

舍生取义

所欲甚于生

论证(正面)

义高于生

所恶甚于死

莫甚于生者

(假设·反面)

生高于义

莫甚于死者

所欲甚于生

结论

舍生取义

所恶甚于死

第9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城关镇一中九年级语文预习达标案

《 鱼我所欲也》 主备 马新芳 审核 杨希仁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翻译课文第一段。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学提纲: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时期的 家、 家。是 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后世常以" "并称。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2.初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1)注音:故不为( )苟得也 为( )宫室之美为( )之

一箪( )食 一豆羹( ) 蹴(cù)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 )也 故不为苟( )得也 如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 (2)划分句子节奏。

例句: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划分句子: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3.翻译第一自然段。

(1)字词注解:得兼: ,有甚于: 。

苟得: ,患: ,辟: 。

(2)翻译重点句子。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小组合作,相互翻译、检测。

4.找出第一段中可以作为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

二、背诵第一段。背诵方法指导: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三、布置作业:预习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段,翻译背诵第二段。

2.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

一、学习检测:检测第一段的背诵、翻译及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自己参阅注释翻译第二段:

- 1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五、课堂检测:

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1)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 (2)二者不可得兼(3)如使人之所欲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故患有所不避也。2)贤者能勿丧耳。

4.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5.“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 7.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假设论证

C、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对比论证 8.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勿丧耳”的,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 34 -

上一篇:廉政党课学习下一篇:中国精神中国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