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课后反思(精选10篇)
上次说过根据学情的不一样,可以当成新授的再教一遍,也可以点完知识点直接就过。
今天,我上了《鱼我所欲也》,我没有像以往那样带着翻译完一边,而是将原文译文都打上去让学生自己读。
先看原文自己翻,把有困难的句子有意识地记住,等老师将译文出示在荧幕上时纠正记忆。这样下来,看做节清的情况还是可以的。而这样也节省下来的好多时间,更是多复习了一首诗。
总是害怕学生记不住,学不会,看来是像魏书生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做老师的作家长的总是太贱了,帮学生、孩子干着干那,让他们的能力渐渐丧失了。”勇敢地把时间、机会还给他们,锻炼他们的能力。即使他不敢说出来,也要努力这样做。别害怕他不会,就害怕我们不敢将机会给学生。
我这样在班级里讲:“同学们,别怕说错,想错,只要想了,说了,你就走对了。这次你想的与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无所谓,只要想想自己偏离在了哪,有哪些没有想到,补充一下,那就是最好的东西,因为是你们自己思考的。答案再好,背得再熟,题变了,方法不会,不是白搭吗?"渐渐地,学生都敢说了,敢想了。这就是进步。
一思:“特色”在何处?
独具特色的教学, 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 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即在教材处理上,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 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 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在教学理念上, 看主体地位的突出, 主导作用的发挥。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另外, 教师不可忽视引导作用, 对学生思维的误区和盲区要加以改正和指导。在教学方法上, 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 从他们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 从他们容易忽略却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寻求最利于学生接受、学生也最乐于接受、最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教学形式。
二思:“亮点”在哪里?
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课前导入、别有风味的课堂氛围营造、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能力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教学, 不仅仅是一种讲述, 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 去体验, 去感悟, 去创造。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 生发出创新火花, 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有效信息捕捉, 加以重组整合, 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课后还应及时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明白“为什么好”、“好在哪儿”等问题, 并详细记录下来, 供以后参考。
三思:“偶得”有哪些?
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顽强的劳动获得的奖赏”常常突然而至, 应该及时捕捉。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进行捕捉, 灵感就会悄悄地溜走, 等到用的时候再去寻求, 那就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了。因此, 教师课后及时反思, 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 是非常必要的。而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 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的“歪理”, 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这些, 都值得我们进行积累与总结。在课后反思中, 教师更应将自己如何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加以重组, 并趁机引发学生思考, 进而开展讨论进行细致的整理。这样积累的宝贵素材, 既记录了教师与学生真实而生动的课堂生活, 又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挖掘教学潜能。
四思:“不足”在何处?
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难点突破不彻底;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那一处语言评价不得体;哪一习题的配置难易不妥当等等。课后应对它们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 并对这些原因进行探究和剖析, 想一想, 是教学思想上的问题, 还是知识积累上不足, 或是对学生认识上的偏颇。教师要不断地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 找到问题的症结, 这样就不至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了。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比如教师会突然产生某种灵感, 如一个很好的设想、解题的另一种思路, 但不能马上付诸实施;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 一时不知道怎么当堂解决。这些都是课后反思不能漏掉的内容, 应详细记录, 并且尽可能把当时的教学环境也要记录清楚, 供思考、查证、讨论, 谋求解决的方法。
五思:“效果”又怎样?
每一节课之后, 我们应认真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 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 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课后反思可以记录的东西很多, 我们可以从各个层面去反思。我们不仅可以记录我们的成功和欣喜, 还可以记录我们的失败和迷惑, 或者记录我们的闪光的火花, 或者是独到的见解, 或者是难以忘怀的遗憾……只要我们静下心来, 好好的想想: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有何新招、解题的误区有无突破、启发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反思教师
课后反思是教师上完一节课后的心得体会,它给教师课后的经验总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这里可以进行教学后的自我评价,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出现的新奇的思维方式保留记录,这些日积月累的第一手原始材料,是我们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我们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但好多的老师往往写时却不知如何去写,不知怎样利用好这一资源,写出有价值的反思。我们首先要要知道写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其次在谈谈如何写课后反思。
一、写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1、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留下的缺憾
讲完一节课后,由于疏忽、经验不足等原因,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细节没顾及到,重点没突出,或是难点没能突破等等。因此,课后必须及时进行总结,认真思考对策。还可翻阅相关资料,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制订相应的补救措施,再确定消除缺憾的时间,拟定在某节课,最好是毫无痕迹地插进该课时的内容之中,达到“补漏”的目的。
2、总结每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
成功课节的因素很多,包括授课技能、内容结构的安排、授课的速度、学生思维的共鸣、教学方法的应用等等。但是关键的因素卻不多。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将最关键的因素积累下来,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强化自己的教学能力。
3、记录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新奇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他们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假设。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较新颖、颇为超前的思维方式,这些突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自然体现,同时也是教学相长与师生互动效应的突出反映。我们应该妥善地记录与保留,作为今后重复教学时开拓与启迪学生思维的法宝,而且还能避免“天天卖旧货,依样画葫芦”的尴尬局面的重现。
4、整理学生们的普遍错例
在新课改下,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去掌握已有的经验或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怎样学习。鉴于当今提倡的教育思想,所以在这种看似并不复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允许的。学生出现错误,特别是普遍存在的典型错误时,为师者不是忙于纠错,而是要去思考与总结错例发生的根本原因,去积极地思考与制定再教时如何消除错例发生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写课后反思,记什么内容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
事先,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这一环节之后,大多数学生都发出一句感叹“老师,这篇文章太难理解了。”我就顺势说:“难理解的地方在哪里呢?”“整篇文章都不知道在讲什么?”听到这句话后,我感到很震惊。我的自我以为又一次被打破。换句话说,我课前预设的在这堂课中是实现不了的。
“怎么办呢?”我对自己寻求帮助。对了,对一篇文章的理解首先要先读上几遍。因此,我采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齐读的方式,对这篇文章作一次初步的理解。然后,在对学生的不理解之处做解释和讲解。可是,在课堂上,我忽视了学生,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解决呢?在他们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再去做进一步讲解呢?我为什么要喧宾夺主呢?
现在,回顾一下我自己的那堂课,我觉得为什么不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特点呢?
以后,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胸有成竹,然后降低自己的身份,走进学生,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对做人气节的称颂与赞美.提倡做人应有骨气,宁可克制自然生理的、强烈的、基本的欲望,直至断送性命,也不做摧眉折腰、苟且偷生之事。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源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孔子何人?圣人也。圣人忍住一时的口渴,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名节,因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正因为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
不受嗟来之食典出《礼记》: 齐大饥, 黔敖为食於路, 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 蒙袂辑履, 贸贸然來。黔敖左奉食, 右执饮, 曰:“ 嗟, 來食! ”扬其目而視之, 曰: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 以至於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这个故事更为惨烈,一个逃荒之人,因为受到富人的不礼貌的待遇,而不接受施舍,最终宁肯饿死。做人气节之高,无可攀越者。
两则典故,是教育人们做人要有尊严、有志气,守操节。用心良苦,其情可嘉。但却看到有人不但不解其意,还骂我们的祖宗迂腐,说什么有水不喝白不喝,有饭不吃饿死是活该。完全用世俗的眼光来对待我们的文化,简直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糟蹋。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者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加强学习,吐故纳新。通过观摩公开课、听专家讲学等方式,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学习他人的经验和长处,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悟自己的教学思想,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要比照自己的教学行为,很快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弱点和缺陷,促使自己更好地实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要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求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2、写教学后记。教师除了课前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外,课后认真反思,及时回顾和总结每节课的心得体会,写出教学后记,纪录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教学后记中我记录了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学失误等。
(1)记录学生困惑,建立教学备忘录。课堂反馈、课后练习、阶段测试等会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对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原因:是教师启发不当,还是学生思路狭窄?是我未讲清晰,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学生马虎粗心大意?要努力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制定措施,调整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一次一次的得失中不断提高。
(2)记录课堂动态,撰写反思日记。课堂上有时学生听得津津乐道,上到妙处,掌声如潮;有时紧皱双眉,有时无精打采、恹恹欲睡,下课时一片唉声叹气;有时课堂气氛沉闷,转眼间激起千层浪。要把课堂动态记录下来,静下心写反思,写教学反思日记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反思日记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学的不足、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灵感,还有在课堂上处理棘手问题的经验。这样有助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通过反思,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树立平等的师生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学习使同学们热爱祖国语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个人反思与合作反思相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在每次的反思和认识中不断完善自己;教师合作反思是一种互动行为,是把教师个人的智慧、经验思考等转化为集体的知识、集体的力量,有助于教师群体发展,有助于教师自觉地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除关注学业成就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评价——多了几把尺子。”
4、教学反思与教科研相结合。把教学反思与教科研结合起来,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课改精神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通过反思,要使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包括合作学习的组织及学习活动,学习任务要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为完成共同的任务组织活动,积极交流、沟通,互相支持、配合,还要有必要的让步,要学会学习别人、赞赏别人,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评价,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反思的原则
1、理论性原则。语文教师应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反思,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反思的先导。
2、时效性原则。教学反思有它的时期,错过时期,反思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上了一堂新课后,对自己刚刚完成的教学印象深刻,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坚持性原则。教学反思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偶尔的教学反思收效甚微。
4、实践性原则。教学反思的素材来源于教学的实践,没有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学反思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如果教学反思的结论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教学反思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写好教学反思的条件
想写好用好教学反思,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本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了解语文的重要性。否则,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教师能否坚持写教育日记、写教学反思?“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我们更应身体力行。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否则,将被学生抛在后边,被社会淘汰。
思考一:为什么这节课比较成功?它给我们的体育课堂带来什么启示?
蛇板 (SNAKE BOARD) , 又称陆地冲浪板, 是滑板一类的新宠, 利用身体、双脚扭动及手的摆动来驱动前进, 由于其运动前行的样子有如龙蛇一般游走, 故名蛇板, 是时下新兴的休闲活动。目前, 小区、公园、街道可以说随处可见, 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在体育课堂倾向远离单双杠、跳山羊、铅球等一系列“危险”项目的背景下, 该教师把这一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可谓十分大胆。课中, 该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十分到位, 学生护膝、护肘等安全措施也一应俱全。本课层次分明, 滑板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 师生互动, 课堂氛围甚为浓厚, 最后用接力比赛来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课后, 听该教师介绍, 一开始他自己也不会, 只有少数几位学生会滑, 在和学生一起学练的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的效果极佳。同时, 课堂中的一些练习的设计也部分来源自学生,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当然, 蛇板课的引入只是一种教学尝试, 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关注, “蛇板课”本身并非决定性因素, 而是因为该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思考二:现行课程标准下师生关系应该怎样?
这节课也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思考, 即如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在现行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交往应是一种对话式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 师生双方以体育知识作为对话的文本, 尊重彼此的差异, 无拘无束地自由交流, 最终实现知识的融合与生成。教师不是作为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 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创生知识;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容器被动听从教师的指令, 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通过与教师的对话而与知识对话, 并从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思考三:如何开发体育教学内容?
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何时进行教学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只是课后才做的事。
课前反思,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的教学前,必须充分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反思就是要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中反思,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常常会有意外的场面突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他们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变过程终结为教学生成
教学后的反思是目前最广泛的反思形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反思通常指的就是课后反思。随着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淡出了课堂教学,学生得到了成长和发展。但教师发展并没有终结,而是由课内走向课外,学生是发展的,教师也应是发展的。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后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灯祭课后反思篇11、先每组同号轮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读完后学生评议,谁读得最好,谁有进步,指出改进意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2、把识记生字环节直接改为当堂检测,如形近字组词、多音字组词、据音写字等。教师批阅组长,组长批阅组员。发现共性问题,当堂解决,个性问题,课下解决。
3、由于有了时间的保障,再让学生读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会少些,老师也有时间进行引导。
4、小组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感悟到:只有小组同学团结合作,才能受到鼓励。集体荣誉感高的同学不仅能自己及时预习,而且还能帮助其他同学。
灯祭课后反思篇2
在这节课,我引领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如在冰灯、红灯一段,让学生感悟对比手法,在父女对话一段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中使语言训练立体化,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另外文字是一种符号,往往在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包含着多处“空白”令人遐想。像作者点燃玻璃灯,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此时作者的思绪肯定也随之颤动,我适时抓住这一空白点进行拓展:此时你就是作者,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会对逝去的父亲说些什么?个体面向父亲告白,是个性化的,也是再现课文具体内容的,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引导学生更深地感悟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是因为年龄阅历的关系,这份看似平淡的拓展对于学生而言,可是极不好体会的。如我在问你的心情怎样时,有的学生竟然说是高兴、激动,还有的学生说是阴森恐怖的,学生内心没有达到震撼。另外,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缺乏锤炼,比如语言应更精炼,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及时,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应更紧凑,对学生理解文本应更放得开。反思整堂课,颇有意犹未尽之感,缺少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灯祭课后反思篇3
今天,参加了学区中心校五年级教研活动,并讲了《灯祭》第一课时,反思课堂教学,有成功的亮点,也有失败的遗憾。
成功之处:
1、能用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
2、面向全体学生,多给差生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提出问题,尽量由学生回答。
存在问题:
1、朗读课文环节,学生评价时只说错误,不提优点。这种做法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且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识记生字环节,虽然经过识词——认字——辨字形——组新词——听写这些过程,但不能使用多媒体,比较呆板,也浪费了时间。
3、由于朗读、评价、处理字词占用时间较长,学生已无时间再读课文,所以概括不出课文主要内容或概括不全面,教师也无时间指导。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
十一假期之后,我先安排讲授了这篇自读课文,让学生找找学习的感觉,调整一下状态,。说实话,学完了这篇课文,我的收获很大,因为作为教师的我也对尘埃有了新的认识。《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思路清晰,说明有序,浅显易懂。它也是一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而又生动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在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点拨引导,。导入课题时,创设了灰尘博士参加联合国评选环保卫士,被拒之门外的情景,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灰尘博士被拒绝了,然后让学生找出灰尘博士能参加大会的证据,体会假设的说明方法,再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然后,引导学生先学习新闻发布会的要求,再现场举办“灰尘的作用新闻发布会”,最后,引导学生想:为什么灰尘有这么多的优点,还不能参加评选大会呢?让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 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万事万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
学了这篇课文,课后练笔也很有必要。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并以第一人称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提高。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2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我在本节课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把6个桃分成两堆,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几个几个地分),另一种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一个一个地分)。本课教学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物体,让学生都参与分的过程,直观看到分的结果。整节课从例2到试一试到想做做第2、3题,都是让学生操作学具,在交流过程中要突出:分什么,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是什么?巩固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熟练掌握这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办法。下面谈谈个人学习《教师如何进行课后教学反思》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在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时应该从教育观念、教学任务、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学习行为这四方面开展,进行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一、教师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要反思这节课我想教什么?我教了什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较好的突破,同时还有什么收获?
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能与不能有理智的认识。这节课是否运用了新的教法?是否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解决了“学会”问题?是否把握住情感激发点,解决了“乐学”问题?是否把握住思维展开点,解决了“会学”问题?是否把握住能力的生长点,解决了“精学”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只关注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了主体?学生是否乐意地参与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是否也得到了升华?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其次,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要做好课后教学反思,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反思。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学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行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一边教学一边反思,教学与反思研究相结合,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二是教师要提高反思能力。要提高反思能力,应该具备自我监控、教学监控、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言语沟通、评价及教学反思各方面的能力。三是教师要写教学反思。课后可以从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活动是否有“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总之, 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重新构建。通过反思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4
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学、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5
《西门豹》这篇课文讲的是战国时代,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课堂上我紧紧围绕文章事情发展变化而展开教学的,即故事发生(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故事发展(调查原因、掌握证据)→故事高潮(严办首犯、为民除害)→故事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侯,可以依着故事情节发展来理解。所以我在完成这项内容的时侯,也可以依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几个能够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就问题。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在初步读了课文之后能够按着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行。接着老师再看一下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是什么样的?老师可以这样问到:“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就可以从西门豹的所作所为中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初步和整体的把握。这也为下面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朗读训练。学生通过细细品味西门豹说的三句话,体会到了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做法的巧妙。西门豹说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西门豹做法的巧妙,我安排了朗读训练,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西
门豹说的三句话的理解,试着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然后,请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来读一读,大家来评一评,再采用多种形式读一读,以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言外之意。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6
由于本课教学资料是线的认识,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理解起来有必须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它们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我是这样预设以下情节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火车的轨道是怎样的?斑马线是怎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我们从日常生活体验数学知识,如从三个图形中归纳总结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且贴合学生发展的认知体系。这样的情景设计即完成了衔接了新课资料,培养了学生的的学习数学的进取性。
2、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组合作前,我先是让同学们看到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结合图上,说一说三种线的特点(独立思考3分钟),用自我的话说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对三种线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再经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展开。有的教学搞小组合作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是不完美的,是不以不一样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假如说在小组合作前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往往是优等生的专利,而后进生只能是跟着走路没思考。在小组合作4分后时我也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说一说,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与直线的关系中说一说。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轻负高质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不能脱离这个目标。
3、实践活动、体会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从学生自我玩中体会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从学生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贴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资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的有滋有味,发挥了学生自我应有的个性特点。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7
今天我听了科学教材分析,很有收获。老师将教材分析得很细,还说到科学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师应知应会的知识资料,使我查到自己科学知识上的缺漏及教学上的缺憾。下面我总结如下:
1、例如我在教《折形状》一课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时曾指导生实验“用一张A4复印纸托起一块红砖”,但是没强调那么详细的操作要求。如:
(1)红砖离桌面15厘米以上;
(2)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轻拿轻放;
(3)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
(4)纸筒的缝隙要用胶带黏牢固,不能留缝。然而指导教材分析的老师都指点了。使我豁然开朗。
2、再入我在教(课本P23)在“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时:只是教师简单演示了一下没让生亲自操作,听培训老师一讲我懂得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操作或教师演示,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桥的`承重能力;还知道了实验注意事项:
①做桥面的硬纸板长不小于20厘米,宽不小于7厘米;
②做拱桥时,要把一张纸板做成拱形,放在平板桥下面,并粘牢;
③建斜拉桥时,要把两条等长的粗线分别系在四根筷子上,再把粗线分别粘在厚纸板中央;
④桥墩间的距离要一样,把同样的重物放在桥的中央;
⑤桥梁的承重力应是塌了时的重物数减去1。
总之,这次听教材培训收获颇丰,以后我定要多参加这样的培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个优秀的科学教师。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8
通过教学,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自己在教学过程有两点收获:
(1)在听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待老师把课文讲完了,有的学生还不会读课文,甚至不知道课文究竟写些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寻根到底就是学生课文听少了,读少了。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听、多读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进行听读训练,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听和读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听读效果,深刻感悟文章的内容。
(2)在教学中,凭借教材,引导语言实践活动。要抓住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利用一切机会,以课文空间为“实践活动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这就为孩子大大开辟了创新的空间,学生也乐意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想象。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9
第二单元的第一首歌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生日歌》,如何上好这一单元?该从何入手?
教学之前我仔细研读教材,找准切入点。从表面看,这一单元是教唱有关生日方面的歌曲(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地域),其实,它包含了对祖国、对亲人赤诚的爱,很有教育意义。于是,我从即将到来的国庆说起,讲释祖国妈妈的生日的由来,欣赏《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曲(教师现场唱),鼓励同学们用优美,深情的歌声演唱《生日歌》,将我们对祖国妈妈的情感表达出来(着重在处理大家都会唱的歌曲,要求声音整齐、和谐,力度适中)。
这一课时我还安排了欣赏和创造。从祖国妈妈延伸到我们自己的妈妈。请同学们谈谈妈妈对你的爱、关心、教育等,再说说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与心里话,气氛非常热烈,有些小事令我很受感动。我们师生一起安静的倾听女声独唱《生日》,一起感受歌声中浓浓的亲情。随即我布置学生按照书中的要求做一张心愿卡送给家人(考虑到有些学生父母的生日已过,而且我想让学生学习感恩,不仅仅对自己的父母,所以扩大了范围),自己设计,写上想对家人说的话,下节课一起评比。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0
6月中旬,大新教办组织听课组来我校听课,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我安排的是二年级语文第29课《数星星的孩子》,上完这一课后我有许多感想,周校长也给我做了详细的点评。下面是我个人的反思:
本课教学我采用变序法进行教学。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了解张衡由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那么,他小时侯是怎样数星星的呢?再学习前面的课文,抓住张衡认真耐心的词句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课件,演示星空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星空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感情朗读。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主导线索清晰明了
整个课堂教学用两个问题进行贯穿: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小时候的他是怎样一个人?所有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主线索展开,一气呵成。
2、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时,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坐、仰、指、数”等几个动词后,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自己做做、自己数数。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还有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环节,你想对张衡说点什么,写下来。学生都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课不足之处:
1、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读的次数太少,应给让学生反复的读,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张衡对星星的感兴趣。
2、课件运用上没有做到及时,在一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北极星是什么?北斗七星又是什么样子的?它怎么样绕着北极星转的,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把它分成一组一组的。我没有用课件给学生讲解,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感兴趣还是不够明显。
总之,教学有得有失,记住成功,今后力争完美。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1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二、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读、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一开始上课,我首先播放了《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曲,欢快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想到了美丽的大海,想到了在海边捉贝壳的情形,于是也“闹”着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
三、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 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4、我的教学语言虽然生动有趣,但是有时口语太多,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
不过这节课还是有许多收获,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也是进步吗?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2
这节课的内容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对地球自转这种现象已经了解了(包括对哥白尼学说和其他天体运动知识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其实是肤浅的,也是跳跃式的。同学们并没有经过自身的探究,只是一个直观的结果。倘若教师此时便以为同学对于地球自转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教材编排到这里,地球自转还没有直接证据出现,因此我们并不能枉下结论,而是依照人类探索天体运行的规律历史动身,一步步让小朋友经历这个探究历史,层层揭开地球自转之迷。另一方面,这局部内容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实验演示给出了地球自转的直接证据,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实际教学中,要想达到教学目的却非易事。在这个单元教学以前,我先上完了时间单元,同学已经经历了摆的研究,在他们的实验中,摆在摆动过程中,十有八九方向是会发生变化的,课堂上甚至出现过垂直摆动到最后变成平行铁架摆动。具体原因有许多,主要还是资料问题以和同学在操作上不够仔细,另外受空气阻力影响也是很大的。既然如此,教材上说实验已经证明摆具有坚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在我们的同学先前概念中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估计和我们情况类似的可能还不少,所以这局部资料的问题如何解决可能需要有一个具体说明,并能在工具箱中配置。教师演示摆这个实验,虽然会比同学好一点,但也是不能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摆的这样一个特点,摆在摆动过程中方向仍然会有一些偏转,因此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实际通过实验得出,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点上,我自身做的也是挺失败的,同学几乎都是有先入为主的感觉,个人觉得这个结论在研究摆的过程中就可以稍微加以总结,让同学有一个前提认识。旋转下面圆盘,观察摆角度的变化,我做了近20实验,都毫无例外发生了一些编转,最后我也只能在基本不变的字眼上下工夫,近乎强迫同学接受这个概念。教参上提到:确保实验效果良好,摆锤应稍重一些,摆线应稍长一些,要特别注意提醒同学要平稳而缓慢地转动底盘。我觉得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摆锤、摆线多长才比较合适,并且最好在中小学能够比较方便找到这样的资料。
既然我们的资料效果不明显,我引导同学考虑为什么我们的摆不能非常明显的证明书本上的结论,同学们非常的聪明,他们也会从资料和操作上(他们自身已经体验过)考虑我们的装置需要改进。介绍傅科摆时,读到摆锤重量、摆线长度,同学们才真正意识到,要让实验胜利,我们还需要不时改进实验装备和资料。傅科摆的原理在同学理解摆摆动时方向具有不变的特征基础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比较全面的向同学介绍了傅科当时研究的经历,利用沙子演示摆偏转的轨迹,得到摆摆动时方向发生了明显偏转的结论。另外,我还简单用受力分析示意图介绍了傅科装置的特点和其摆动时受到的几个力,只要同学在五上小车运动单元基础打的好,对于受力分析也是能够理解的
最后,通过让同学了解更多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比方说在宇宙或者卫星上观察地球的图片等,此时让同学回顾我们的猜测和假设,同学们可以轻松的去掉不正确的假设,而只保存两个假设。此时,我仍旧没有与同学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让同学心中仍旧充溢着疑问有利用他们致始致终坚持这种状态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此时要求同学搜集信息,掌握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信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3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上课伊始,“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吗?
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4
《日月潭》描绘了中国台湾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中午、雨天的不同风光。本文文质兼美,五个短小的自然段生动和谐地展现了日月潭的迷人风姿。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情境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景之美、文之美的品味,激起学生对日月潭及中国台湾宝岛的热爱之情。
在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和积累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应当要让孩子多读多说,主动让孩子探究,创设情境、熏染、范读,各个方面去引导孩子的表达能力、读文捕捉信息的能力,体现出“读、说、背”的培养;强化本课四字词语方面,也应该要让孩子在朗读中、说话中去不断地巩固积累,这是知识的获得,力求一课一得。
低年级孩子写字与识字都很重要,我重点讲了“环绕”和“茂盛”这两个个词语,并分别让孩子们提醒会与哪些字混淆,孩子们的反应比较积极。写字中我作为老师感到惭愧的是粉笔字写的不是很美观,应该多去练练字。过渡语和体态语言的运用得加强。俗话说: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很难。我们应关注细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备,多思,多学。
总之,教学技能非一日之功,得靠平时的修炼,一如既往的去做,才会日渐提升。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应多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的文章,虚心求教,多听听别人怎么上课,多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教学行为。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5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jiao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鱼我所欲也课后反思】推荐阅读:
研修日志课后反思06-11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09-06
桂花雨课后反思09-08
正弦定理课后反思10-09
《棉花姑娘》课后反思12-02
音乐教案课后反思12-16
英语教案课后反思12-27
绘画游戏课后反思01-02
鲜花和星星课后反思06-01
小猫的生日课后反思06-1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