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山区乡村风貌特色塑造研究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乡村的面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村民对提高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但受到城市发展的巨大影响, 乡村建设照搬城市, 带来了大量面貌混杂、风格迥异的民居, 导致乡村风貌杂乱, 丧失了乡村原有的自然生态与乡土风情。

1.2 乡村风貌解析

1.2.1 乡村风貌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风貌的研究主要对象为城市, 针对乡村的不多, 从人类聚居的角度来看, 乡村与城市都是人类的聚落形式。风貌即为“风采容貌”, “风”为社会人文范畴, “貌”为体型表现特征。以一定语境下, 景观和风貌既有区别也有联系。19世纪初, 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德把景观引入了地理学, 并从此形成了作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景观涵义。后来又被德国C.Troll引入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 Troll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 并表示一个区域整体。国内一些学者也对乡村风貌和乡村景观的范畴作出了界定:刘黎明 (2001) 认为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朱锡金 (2006年) 提出, 从规划的角度讲, 风貌可以表述为基于地域的自然基底与人文背景, 通过空间与环境形态意向的外显和表达, 所呈现的可感知的景观特征和文化内涵。

基于此, 笔者认为乡村风貌较之乡村景观更加强调乡村的文化特征, 乡村风貌营造须从区域整体出发, 继承和延续乡村的物质历史文化资源, 高效合理的利用乡村优秀景观, 从而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

1.2.2 山区乡村风貌的构成要素

对于山区乡村而言, 其乡村风貌的物质形态表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乡村所处的外部环境空间, 即山水空间格局, 包括山体、水系、林地、农田等要素;二是村庄内部建设空间, 包括建筑、绿化、道路、小品等要素。

1.2.3 风貌塑造的关注重点

(1) 村庄与自然有机融合

保护山、水、林、田等要素与村庄的关系, 引导村庄与自然有机融合。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尽量保护现有河道沟塘并适当加以整治和疏通, 驳岸应随岸线自然走向, 修饰材料应尽量选用乡土自然材料, 并与村庄绿化相结合, 因地制宜地营造乡村风景。

(2) 虚实结合的空间体系

通过山体、水系、建筑、绿化、院落、开放空间等多种要素的组合, 形成虚实结合的空间体系。一是以绿化、公共空间分隔形成形态自由的建筑组群, 形成建筑组群层面的虚实关系, 既有虚实对比又有机融合。二是通过多种类型的院落组合形式, 灵活进行的组合搭配, 形成丰富的院落虚实关系。

(3) 多层次的视觉色彩体系

传统村庄建筑色彩大多为黑、白、灰三种色调, 着重与自然环境的搭配, 色彩感知庄重而淡雅。现代村庄应延续这种对比明显、素描关系清晰的意境, 村庄主色调宜与周边山、水、林、田等自然色彩对比协调, 营造多层次的视觉色彩体系。

2、自然视角下崇礼地区乡村风貌特征

崇礼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 张家口市中部。地处冀西北山间盆地, 属于阴山山脉东段的大马群山支系和燕山余脉交接地带, 地貌属坝上与坝下过渡型山区。境内山峦起伏, 沟壑纵横, 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 下面从外部环境和村庄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2.1 外部环境

作为北京2022冬奥会雪上项目主承办地, 崇礼是世界级滑雪胜地, 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与适宜的气候条件, 境内山景、水景、林地景观和农田景观交相辉映, 层次丰富。崇礼四季皆景, 包罗万象, 森林覆盖率高达52.38%。春季百花绽放、夏季山清水秀秋季五彩缤纷、冬季雪野无垠。崇礼的村庄主要沿路、依山 (沟) 而建, 多选址于山谷隘口, 平行与山体等高线, 通过公路串联成组团式布局, 一般临近水源, 背靠山体, 面对耕地。

2.2 村庄建设

总体而言, 崇礼地区农房建设品质较低, 村庄环境面貌较差。民房以院落式为主, 三间正房, 户均建筑面积85平方米;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 极少二层, 开间6-9米左右, 建筑体量较小。建筑立面一般南向开大窗, 其他三面墙体不开窗或北向偶开高窗。建筑布局一般为三间, 靠近山墙的侧间为卧室, 中间为公共空间;院落因地而建, 相对不规整。村庄外部绿化空间主要沿山临路布局, 主要起防护作用。村庄内部绿化缺乏, 品种单一, 效果不佳。村庄道路大部分采用水泥硬化, 但路面破损严重, 且通达性不强, 多为尽端式巷道。

3、乡村风貌塑造策略

按照山区乡村风貌的构成要素, 结合村庄风貌特征, 崇礼乡村特色风貌的塑造应从两个方面开展, 一是通过梳理山水格局优化外部环境空间, 二是通过村庄建设美化内部建设空间。

3.1 梳理山水格局, 优化外部环境空间

3.1.1 葆山

乡村生态建设的重点应考虑的是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基于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生态恢复, 力求让整个地区向原生生态系统的方向演替、发展, 因此山体生态保护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是划定山体保护级别, 严格管控措施。一级保护区内严格实施保育措施, 防止毁林开田、猎杀野生动物及人工建设的行为;二级保护区内规范经济林采伐补植措施, 在不破环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山体资源。二是保育生态植被, 保育山体植被。加强天然林地、生态公益林、一般防护林、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建设, 构建起地区绿色生态屏障。三是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持续推进退耕还林政策, 杜绝对天然植被的破坏;针对本地区开矿采石等破坏环境的诸多问题, 通过人工与自然演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适当开展工业遗址旅游开发。

3.1.2 理水

崇礼水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需要对其进行充分调查, 划分水体功能, 并针对不同的水资源类型, 采用不同的水生态保护和水功能修复措施。首先, 要划定水资源保护区, 制定有效水源地保护区实施方案, 全面实行污水截控工程, 杜绝费污水自由排放, 对于分散的用水设施和用水点, 发展因地制宜的污水处理设施。其次, 要根据水系承担的防洪排涝及景观功能, 对河道进行分级建设和管控, 打造生态保护与景观游憩相结合的蓝廊空间, 可结合现有场地的自然沟渠及水塘, 增加叠水景观、植物群落和游憩空间, 恢复湿地与河流的连接, 全面维护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和基本功能, 强化水系的斑廊融合度。

3.1.3 育林

对林地资源的保育工作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首先, 需要划分林地保护范围, 制定不同的措施对现有的林业资源实施严格保护;然后, 对缺乏林地覆盖的地区进行林地增植, 增加林地覆盖率对突兀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遮挡, 同时在农田中增植林地来增加农田景观的层次性, 新增的林地要注意避免对滨水开敞空间等区域产生遮挡。

3.1.4 理田

农田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进行农田景观建设开展建设指引, 利用不同农作物的色彩和季相变化, 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形成花海景观、农田艺术图案等, 既体现农业的生产性, 又能展现大自然的艺术。此外, 还可以梳理“马赛克状、彩条状、板块状”三种类型农田肌理, 形成多样化的农田景观肌理。通过在农田中增植苗圃花卉, 强化农田景观的色彩多样性, 进一步丰富农田景观层次。

3.2 协调村庄建设, 美化内部建设空间

3.2.1 建筑特色化

建筑元素分为建筑整体控制和建筑单体控制两个部分, 其中建筑整体意向控制主要包括村庄选址、布局、宅院等方面的控制。建筑单体控制主要为门楼、院墙、屋顶、立面、门窗、山墙等建筑元素的控制。

(1) 延续形制、灵活布局村庄

延续村庄沿山、沿路带状布局的布局形制, 顺应地形地貌, 尊重村庄生态环境的自然韵律, 形成与环境自然融合、变化丰富的布局形态。村庄内部采用组团式布局, 建筑、巷道、绿化的不同组合方式, 强调沿路、沿河等主要界面的塑造, 丰富村庄的空间景观与层次变化。继承当地“三合院”、“四合院”、“窑洞院”、“囫囵院”等传统民居院落形式, 通过住宅中各类不同功能用房进行围合, 形成多为联系空间, 同时在使用功能上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使传统民居具有延续下去的生命活力。街道是影响村庄布局形态的重要因素, 相当于是村庄的对外界展示的“展示面”。因此在对沿街道的改造上需要统一立面体量和尺度, 沿街立面与环境绿化应充分统一, 控制疏密关系和变化节奏, 形成街道立面与背景环境的虚实关系。

(2) 挖掘文化、延续地域建筑特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乡土的就是国际的。崇礼拥有长城文化、塞外文化等丰富的多元文化资源, 与现代冰雪体育文化的碰撞融合, 构成了京张历史文化走廊上的重要节点。考虑北方山区的气候和植被特征, 要合理控制建筑保温、材料、色彩等, 低技术、合理控制成本, 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地形地貌特征, 强调梳理和修复。修缮村庄特色建筑物, 择地建造有特色建筑物, 形成村落的核心建筑, 围绕核心建筑物辐射式整治, 发现和利用传统的建筑装饰和民俗节庆装饰, 合理转化成视觉和空间语言, 从而形成特色。建筑单体要传承当地传统建筑风格, 结合现代生活方式, 创新建筑设计理念, 合理确定片民居及公共建筑风格、形式。要对当地建筑传统元素提炼、简化, 在檐口、墙体、基座等部分加以体现, 保留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3.2.2 景观乡土化

村庄最大的特色在于与城市空间迥然相异的乡土风情, 绿化品种应体现经济性与乡土特色。村庄绿化的布置应“自然、自由、自主”。从地形地貌上看, 崇礼美丽乡村片区位于山谷之中, 环村绿化应依据地形布置, 可沿环村路、河道、利用荒地、闲置地等设计环村绿化, 树种可选择高大、耐风沙的乔木和果树, 村庄周围以高大乔木形成环村林带, 绿化品种宜选择国槐、龙爪槐、杨树、松柏等乡土植物。路面较宽且具有绿化空间的, 可使用一些树冠较大的高大乔木, 既强化道路形象, 又起到夏季遮阳的作用;路面较窄或绿化空间不足的, 可使用一些小乔木、灌木、乡土花卉、爬藤植物进行绿化, 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绿化景观。

村口是整个村落景观的展示窗口, 村口风貌应生态自然, 保护村庄自然环境, 尺度和规模应恰到好处, 符合村庄的类型和规模, 要体现村庄的形象, 设计应易于记忆和传播。可利用村庄原有的大树、小桥、古井、戏台等标志性景观要素作为村口, 既能代表人们对于村庄的情感认同, 又能体现村庄特色, 提高村庄对于外界的吸引力。景观小品是村庄景观的重要点缀, 应体现乡土材料, 保持原有乡土农耕文化;应贴切村民的需求, 便于实施、使用、管理;应环保、节能, 源于自然、归于自然;应给人以美感, 体量适中, 相融于环境。小品的摆设、背景选择都要与地形、建筑、植物、水体协调一致。

4、结语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美丽乡村的创新之路是在当下价值多元的背景下, 发现和重塑乡村自身之美。此次乡村特色风貌的研究是基于规划、景观与建筑多视角的认识以及对冀北山区乡村建设的长期实践, 以期能对本地区乃至更广范围的乡村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针对当前乡村风貌缺失问题, 从解析乡村风貌的概念入手, 提出山区乡村风貌的构成要素。在解析自然视角下崇礼地区乡村风貌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乡村风貌塑造策略:一是梳理山水格局、优化外部环境空间, 提出葆山、理水、育林、理田的具体策略;二是协调村庄建设、美化内部建设空间, 并重点就民居建筑特色的塑造进行分析, 对冀北山区乡村风貌特色塑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山地,乡村风貌,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张家口市崇礼区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Z] 2016.06

[2] 朱锡金.上海郊区特色风貌构造说[J].上海城市规划2006.03

[3] 王丽萍.乡村风貌营造研究——以磐安县为例[Z].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3

[4] 杨文斌、韩春风、行斌.张家口坝下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09

上一篇:阿里地区近30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分析下一篇:浅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