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各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的必备基础, 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 本门课程大多采取理论课加上实验课的模式来进行教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一所实施多层次高等技术职业教育, 以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为办学定位的学校, 为了贯彻办学理念, 体现课程特色, 根据我校在本门课程上拥有的较好的实验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 有必要结合企业对应用型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互换性精度设计能力要求和基本测量技能要求, 对课程进行改革, 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建立起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本文将从本课程的特点、历史沿革、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来说明本课程在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实践的必要性, 并进一步提出了该课程的改革规划。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特点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1) 基础性强、实际性强、综合应用性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将互换性生产标准化领域中的相关知识与计量学领域中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 涉及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维修、质量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许多方面。

(2) 国家标准动态变化。本课程涉及大量的国家标准, 随着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是一个与国际接轨, 制订、贯彻、修订标准、循环往复、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迭代过程, 所以新标准产生, 新、老标准共用的现象经常存在, 教材改版快、内容变动快。

(3) 教学内容“三多”。本课程教学内容有“标准多、符号多、定义、术语多”的特点, 这就为习惯了系统性强的理论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带来了很大困扰, 他们往往会感到定义、内容繁多, 概念难记, 经验解法难掌握, 从而对本门课程有了畏难情绪。

(4) 教学难度较大。本课程是实践性专业基础课, 我校机械类各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往往将其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的开始两周之内。这时学生只有机械制图专业基础知识和金工实践基础知识, 机械零件设计、制造方面的知识缺乏, 对整个机械制造行业背景了解不深, 实践经验不足, 再加上本门课程本身“三多”特点, 在较短时间内, 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建立学习兴趣, 教学难度较大。

根据上述的课程特点总结和分析可知, 为了适应本校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办学定位, 本门课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1.2 历时沿革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办学50年来, 紧密服务于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努力形成“创特色学科, 树品牌专业, 建精品课程, 铸一流技能”的教育教学新格局, 实施一流的, 多层次的高等技术职业教育, 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定位目标, 坚持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育人的办学特色。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 建校几十年来, 本课程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60年, 当时建校初衷是培养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劳模, 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 工程技术人员碰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互换性生产过程中的精度问题, 产品质量检测等问题, 所以一开始本门课程就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在当时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为公差测量实验室专门配备场地, 投入资金, 实验室按照企业计量室的要求, 不断建设完善, 设备保持完好。70年代至90年代都获得过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高教局) 颁布的“高校先进实验室”称号。到1997年之前, 机械类各专业均开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 54个学时, 理论教学课加上实验课的模式, 这种模式和内容安排基本可以适应当时的需求。

(2) 第二阶段。1997年之后, 我校开始举办全日制高职教育, 根据高职课程理论以够用为度, 应用为主的原则, 删减了许多陈旧的、理论叙述太多的内容, 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该课程36个学时, 采取理论教学课加上实验课的模式, 实验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个阶段加快了实验室建设的投入, 到2003年公差测量实验室的实验教学硬件设施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 有了不同规格的常用仪器设备, 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3) 第三阶段。2003年学校升为全日制本科院校, 根据我校在本课程上所拥有的较好实验条件, 具有工业生产第一线实际工作经历的师资队伍, 结合学校的定位及新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开始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考核方法, 课程名称也相应更改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践”。通过对金桥地区企业计量室的调研,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求, 需要建立起与本课程配套的实验室, 具有一般中型企业的检测能力, 达到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准。这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在新的实验项目开发过程中, 我们就有能力设置生产现场常见的综合检测项目, 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训练, 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1.3 师资队伍培养

我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组自1963年成立以来, 已有47年的历史。几十年来课程组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 都秉承了亲自带实验、参加实验室建设、参加科研项目研制、带领学生自行制作实验装置的良好传统。在教学工作中, 每位教师都认真负责、兢兢业业, 做好每个教学环节。此外, 全体教师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工作中协调工作, 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精讲多练,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主动为教学创造条件。目前其他院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面临“萎缩、合并、关闭”, 我校这门课程应始终以鲜明的实践特色保持其活力, 不断发展, 而要保持这一盛况, 就需要对新的师资队伍不断培养, 在已有的有利条件下, 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和帮助下, 通过课程改革, 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同时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达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目的, 培养出新的有生气、有活力的年青师资队伍。

2 课程改革的规划

2.1 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根据上述对课程特点、历史沿革、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的分析可知, 进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势在必行。课程组全体教师通过对以往教学经验的分析、总结, 并根据目前学校的定位, 初步确定本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上应从以下几点为基本出发点。

(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注重现场教学, 将抽象转化为具体; (3) 注重从易到难, 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4) 注重考核形式与教学要求相适应; (5) 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6)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机械精度设计和检测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7) 课程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 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此外, 也应结合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角度来增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的效果, 有力推进本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2 课程改革的内容

根据上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我们应从本门课程的特色创新角度完成如下新的改革内容。

(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构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新的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时, 教师从头讲到底基本是填鸭式的教学状况, 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上下交流互动, 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教学气氛, 重视实践环节, 增加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符合企业对应用型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

(2) 考核方式多样性。改变过去单一理论考核的方式, 通过教学实践, 建立新的由多个方面组成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应能够促使学生必须重视学习过程, 从学中用, 用中想, 想中写, 写中说的过程中了解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创新能力, 培养职业意识奠定基础。

(3) 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相适应。课程改革后, 实验室建设也要与之配套, 通过课程改革过程使实验室建设规划更加规范合理, 实验仪器设备的添置有调研、有计划、有论证, 充分考虑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利用率, 为营造工程环境,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保障;而新实验设备的添置, 新实验项目的开发, 反过来又丰富、更新了教学内容,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建设发展。

(4) 通过课程改革和实验室建设达到缩短企业和学校的距离, 为学校服务社会, 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和保障。

(5) 在整个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中, 完成对新教师的培养和对老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 培养起一支优秀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践”课程团队。

3 结语

根据上述的课程特点、历史沿革、师资队伍培养要求等方面的分析和课程的改革规划可知, 我们有必要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探索和实践, 在此基础上, 完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改革, 进行教材 (自编) 编写和课程CAI教学课件的建设等工作;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调研, 学习兄弟院校好的经验, 进一步做实做强课程建设, 努力把本课程建设成为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有创新、现代理念的示范性实践课程。

摘要:通过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特点、历史沿革、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指出了该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课程的改革规划, 包括进行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从本门课程的特色创新角度进行改革所需要完成的改革内容。

关键词:互换性,测量,教学改革,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刘品, 李哲.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 (第5版) [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 郭连湘.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 李柱, 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几何产品技术规范与认证GPS[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推荐阅读:

互换角色优秀作文07-03

上一篇:浅析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下一篇:全面创业理论与全面创业模型的构建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