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品处置制度

2022-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制度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度是一种需要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如何制定一个合适的制度?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不合格品处置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不合格品处置制度

金融机构处置基金制度研究

摘 要:金融机构处置基金是为处置问题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的公共实体。基金的设立是实现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法律责任平衡、金融机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必要选择,是完善金融安全网、弥补现行处置融资机制不足的要求。基金以安全、快速、公平、透明为基本原则,以向金融机构征收金融稳定贡献税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作为非救助基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由处置当局负责。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存款保险基金、投资者保护基金等制度,但其侧重点和功能与金融机构处置基金仍有所不同。构建金融机构处置基金是我国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处置机制、完善金融安全网的必要选择。

关键词:金融机构处置基金;处置成本;金融稳定贡献税;金融安全网

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是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改革的重点,是破解大而不倒难题的路径,是传统金融安全网的补充。为了实现金融机构的有效处置,国际金融标准制定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都认识到需要建立一项融资机制来满足维持金融机构关键功能、弥补公共财政在国有化措施中遭受的损失以及赔偿债权人额外损害所产生的资金需求。早在2009年,G20匹斯堡峰会上,就明确提出要建立相应机制确保不再让纳税人因金融机构的失败而遭受损失。FSB在2011年发布的《金融机构有效处置制度的关键属性》报告中也要求各辖区建立相应的处置融资制度,为处置中的机构提供资金支持。2014年7月15日,欧盟通过了一项单一处置机制法案(SRM Regulation),该法案决议在欧盟层面设立一项由银行和投资公司出资构成的总规模为550亿欧元的单一处置基金(Single Resolution Fund),以期为有效处置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在此之前,瑞典、德国、美国也相继在其国内金融改革法案中分别设立了“金融稳定基金”(Stability Fund)、“银行重整基金”(Restructuring Fund)和“有序清算基金”(Orderly Liquidation Funds)。设立金融机构处置基金是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金融业的出资来满足处置的资金需求不仅有助于实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有效处置,而且可以防止在处置问题金融机构时损耗公共资金,保护纳税人免遭损失,从而抑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本文拟从构建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角度,对基金设立的必要性、目标、基本原则以及基金的运行机制进行法律层面的探讨,并结合我国的实践对构建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路径提出了初步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概念、特点和必要性

(一)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概念和特点

金融机构处置基金是为实现有效处置问题金融机构,促使处置当局有效行使处置权力、运用处置工具,由金融机构出资组成,为机构处置提供融资支持的公共实体。金融机构处置基金与有效的处置机制紧密相连,是金融稳定机制的组成部分,是传统金融安全网的有效补充。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举措,金融机构处置基金具有以下特点:

1. 公共性。基金虽然主要由金融业的出资构成,但是作为处置制度的配套机制,与行业自治处置基金不同的是,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权都归属于一个公共行政机构。基金的使用目的在于减少国家公共资源的损耗,通过实现单一金融机构的有序处置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 专项性。金融机构处置基金作为有效处置机制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只能用于处置中的问题金融机构,仅缺乏流动性但尚未进入处置程序的金融机构无权获得该项基金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基金不得服务于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偿还国家公共债务等一般财政目标,也不能用于诸如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以救助缺乏清偿能力的金融机构等非处置用途。

3. 风险预防性。基金通过事前的成本分担安排引导金融机构进行正确的行为,矫正金融机构的过度冒险行为,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此解决将来危机救助对公共财政的过度依赖问题。

(二)金融机构处置基金设立的必要性

金融危机中国家对问题金融机构实施救助产生了严重的弊端,国家救助制度暴露了其法律实施效果上的缺陷,也产生了对其合理性的质疑。首先,传统的危机救助机制加剧了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法律责任的失衡,助长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金融机构所有人、经营管理人以及债权人坐享经营成功时的收益,却让政府替他们承担经营失败的成本,改变这一不公平的格局已经成为抑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当务之急。其次,传统的危机救助机制导致单一金融机构权利义务失衡,破坏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大型金融机构在危机中更易于获得公共资源的救助,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了额外的竞争优势,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从现实层面来看,一方面,传统的金融安全网在危机处置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还是存款保险制度都因功能定位的差异无法实现问题金融机构的有效处置,不仅在面对庞大的处置成本时“捉襟见肘”,而且因其救助属性极易诱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全面的处置融资机制的缺位与处置机制的有效实施要求不相適应。目前主要国家的银行业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处置融资安排,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存款保险基金发挥着处置基金的功能;相比而言,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处置融资安排则要少得多,虽然一些国家已经设立了保单持有人保护基金和投资保护基金,但是这些基金在为处置保险、证券或者投资公司提供融资支持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相应机制基本缺位。

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国家利用公共资金救助金融机构的问题,同时考虑到传统金融安全网和现行处置融资机制的不足,建立一项能够平衡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法律责任、实现金融机构权利义务统一的全新的处置融资机制是必要的选择。

(三)金融机构处置基金与存款保险基金、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关系

存款保险基金是信贷机构经营失败时对小额存款人的偿付机制和责任分担安排。在存在持续的退出机制的情形下,存款保险基金还可以支持政策当局自主决定问题银行的破产清算①。尽管一些国家已经在特定的场合将存款保险基金用于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但是现存的存款保险基金和处置基金在政策目标和适用阶段以及覆盖的金融机构范围上仍然存在着制度上的差异。存款保险基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利益,在银行破产清算时,用来偿付存款人符合条件的存款,以及在正常的破产程序中机构破产清算所造成的损失。处置基金则是在金融机构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之前就被启动,用于维持金融机构的关键功能,确保问题金融机构有序退出。即使是在将存款保险基金与处置基金合并的瑞典,两大基金的政策目标依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处置基金要先于存款保险基金被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只能在最后的清算阶段被激活。BCBS和IADI在联合发布的《有效存款保险计划的核心原则》中阐述道:“存款保险计划并不意在独自解决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破产清算或者系统性危机的问题。在发生危机的时候,金融安全网的所有组成部分需要进行有效合作。另外,解决系统性危机的成本不应该由存款保险基金独自承担,而应该通过其他方式来分担。”在过去的危机中,一些政府临时改变存款保险计划的覆盖范围应对危机,然而面对巨额的成本支出,存款保险基金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无论是从制度本身出发还是在实践中,两大基金都是不可混同的,存款保险基金都不能取代金融机构处置基金。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在证券业、保险业等领域建立了投资者和保单持有人保护基金。以中国和美国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为例,投资者保护基金的使用目的都在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美国国会在1970年通过了《证券投资者保护法》(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Act, SIPA),据此建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Corporation, SIPC),目的在于,即使当证券经纪商面临破产或倒闭的困境时,也能够使其客户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在证券经纪公司的财产不能满足客户的状况下,SIPC基金被用来给予客户必要的补偿。2005年6月,证监会联合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设立了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由其负责证券投资者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在《管理办法》中,基金的主要用途被定义为:证券公司被撤销、关闭和破产或被证监会实施行政接管、托管经营等强制性监管措施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债权人予以偿付。在对证券、保险等经营机构的处置中,不仅仅需要关注投资者或保单持有人的偿付,更重要的是维持经营机构关键功能的存续,防止风险的外溢,而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处置当局运用一系列处置工具实现关键功能和核心业务的剥离。由于投资者保护基金关注于投资者债权和利益的保护,并不能吸收运用处置工具所产生的成本,决定了其不能为机构处置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

二、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目标

金融机构处置基金作为解决金融机构失败导致的庞大经济和社会成本问题的一项制度,必须致力于实现以下目标:(1)确保金融业的出资能够充分吸收处置产生的成本。基金的融资水平设定应该要保证基本实现金融业损失内化,不对公共财政施加压力。(2)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基金应当起到矫正金融机构不当行为的作用,以关注于危机的预防和损失的降低。(3)维护金融稳定。基金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机制,而是金融稳定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基金的筹集、使用等都应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在确保上述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基金的主管当局还应确保对处置基金的运用不能增加实体经济信贷成本,不能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还要保证这种对金融机构强制施加的成本不会以提高收费的方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二)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基本原则

处置权的实施需要遵循四项原则,即安全原则、快速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作为处置权行使的保障,金融机构处置基金也必须遵守这四项原则。

1. 安全原则。安全原则是指处置基金的设立、资金筹集和使用应该是有序的,应避免造成金融系统的紊乱。它包含三层含义:(1)处置基金的设立应该与现有的金融法律体系相容,保持金融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和统一性,避免发生冲突。(2)处置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本身不能构成危及问题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新风险。(3)处置基金的使用目的应该是在确保问题金融机构关键功能存续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处置,避免问题金融机构失败产生系统性风险,保证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

2. 快速原则。快速原则是指处置当局和问题金融机构在必要时可以及时获取和使用处置基金,防止处置迟延造成的风险扩散。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时间越短,处置所需的成本就越小,对市场的不良影响也会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处置当局决策的程序应该尽量缩短时间,同时以制度保障确保处置基金的调拨和使用简便快捷。

3. 公平原则。公平原则包含多重含义。首先,处置基金应不论机构的规模及系统重要性大小覆盖所有的金融机构。其次,在处置跨境金融集团的時候,东道国不得对境内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给予相比国内金融机构明显不公平的待遇,也不得对母国不同的金融机构区别对待,不得对处于同等地位的债权人厚此薄彼。再次,公平原则要求处置基金的使用不得构成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变相担保或隐性福利,不应该形成对该机构的过度保护以至使其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4. 透明原则。透明原则是指处置基金的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应该有可遵循的公开的实体及程序的要求。融资标准应该公开,使用和管理中的规则应该透明,权力当局的相关决策过程也应该披露给有关各方。获得基金融资支持的被处置金融机构会同处置当局应该定期及时公开资金使用情况。透明度原则可以保障市场参与者对处置基金的合理预期,有助于实现对基金的有效监督。

三、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融资安排

目前关于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融资安排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个别国家的专项处置基金安排也存在差异。结合IMF在《金融业公平充足的贡献》报告中的建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处置基金的融资安排进行制度上的考量。

(一)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融资渠道

对基金融资渠道的安排应该达到两个目标:第一,要确保能筹集到可以反映出基金用途和性质的相应金额;第二,要能够引导金融机构行为正确,矫正金融机构的不适当行为,降低处置风险。国外类似的专项基金的融资渠道并不是单一的,德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专项处置基金完全由私营部门出资;西班牙的处置基金全部由公共资金构成;瑞典的稳定基金,则是由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私营部门出资混合构成。为了最大程度抑制道德风险,同时确保基金的资本充足性,本文认为基金的融资渠道应该以向金融机构征收金融稳定贡献税为主②,以其他替代性的融资方式作为辅助。具体来说,在基金不足以支付所有处置成本和费用时,基金应该有权获得政府的应急信贷额度或者与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第三方达成借款或获取其他形式支持的合同安排,这样可以及时填补资金缺口,确保资金的资本充足性,保证处置的顺利实施。

通过向金融机构征税来筹集资金具有制度上的优势。首先,对金融机构征税可以实现双重效果。一方面,征税收入可以满足处置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税收可以作为矫正工具,矫正金融机构的过度冒险行为,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其次,税收可以作为监管行为的有效补充。类似于最低资本要求的监管标准为单一金融机构建立了资本缓冲区来吸收损失,而税收收入则可以为监管机构从系统层面进行干预提供资源,事实上形成了系统缓冲区。最后,征税还可以减轻助长危机形成的税收扭曲。例如,金融机构都不征收增值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近年来金融机构规模的扩张。将税收与金融机构规模挂钩,可以抑制金融机构盲目的规模扩张,降低单一金融机构的风险。长远来看,税收也是更加有效的损失分担机制,通过向现存的金融机构征税,可以使其先行对其风险行为在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合理偿付。

(二)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融资标准——金融稳定贡献税的制度设计

向金融机构征收金融稳定贡献税所得的税收收入是基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基金的效能,进行制度设计时既要将监管措施的预期成本考虑在内,以避免给金融机构施加过度的负担,又要考虑税收政策的激励机制和公平性,以达到矫正金融机构不适当行为的效果。

1. 征税范围。征税的范围是指应当支付税款的金融机构,征税范围限定过窄则意味着要从众多种类的金融机构中挑选出特定类别的金融机构,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系统性风险的转移。目前有观点认为下一次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也许不会再发生在传统的银行业,而是聚集在影子银行或其他金融部门(席希、金,2010)。因此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应当将这些金融机构考虑在内。况且一旦将征税范围限定为特定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会产生破产倒闭的可能性更小的心理暗示和预期,进而加剧道德风险。因此,根据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从处置机制所创造的金融稳定中获益的事实,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和转移,本文认为征税范围应该是所有的金融机构而不限于某一类或者一定规模以上的金融机构。

2. 征税基础。金融机构应支付的税额应该反映其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率。金融机构在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率上是存在差異的,因此他们的倒闭所耗费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也会存在差异。税基的选择应该反映这种差异,因此原则上税基的选择一方面要根据金融机构的类型不同有所差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另一方面还应体现单一金融机构的风险差异。

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是最能反映机构风险的一大指标,在具体到究竟以资产负债表的哪一参数作为征税基础时,有资产和债务两种选择。虽然以风险加权资产作为征税基础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优点,但是由于目前的监管措施也是针对风险加权资产,再对此项目征税会造成双重要求的效果。相比之下,由于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成本绝大部分来自于对机构债务的处置,以金融机构的债务为征税基础能更好地体现处置成本。此外,为更好地反映债务的风险特征,防止抑制资本累积和避免双重征税,适用这一征税基础时必须将股权、受担保的债务、次级债务、集团内债务等排除在外,而重点关注例如批发融资、短期债务或外汇融资等特定债务,以此来达到规范和限制此类高风险活动的目的。

关于表外项目,如果它们代表了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那么可以在此限度内将其包括在征税基础范围内。综上所述,可以以资产负债表上排除资本和特定债务以后的机构债务总额加上可能的表外项目作为征税基础。

3. 税率。税率的设定和调整要能反映金融机构的特定风险及其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率。税率可以根据以往危机的经验以及所花费的财政成本来设定,同时还要考虑包括结构和监管框架在内的金融系统的风险属性。首先,区分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的金融机构,根据金融机构的风险大小实施差别税率。其次,税率应该根据金融机构风险的变化进行调整,特别是系统性风险暴露规模的大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增加时,与之相应的税率也应该提高。在根据风险调整税率的时候,可以考虑下列因素:机构的风险敞口,包括交易活动的重要性、表外风险敞口以及杠杆率、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财务状况、进入处置程序的可能性、先前受国家救助的程度、结构的复杂程度以及机构的可处置性、对于市场的系统重要性。最后在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金融机构的税率也要做出适当调整以帮助减轻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下行阶段,降低税率避免给金融机构施加过度负担,抑制金融机构资本积累。

4. 征税时间。关于是在事前征税还是事后征税的问题上,本文认为处置基金的资金来源应该主要建立在事前征税所得之上。完全通过事后征税回收处置成本有很大的缺点。首先,事后征税意味着只对危机中的生存者施加了负担,而失败的金融机构却分文未付,这无异于让审慎经营的金融机构为那些置风险于不顾的金融机构的恶果买单,这种不公平会打击金融机构纳税的积极性。其次,事后筹资意味着在处置金融机构的时候,纳税人的公共资金需要被用来预付处置的成本,这样金融机构的失败会对公共财政施加压力,同时会给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欧盟委员会,2010)。最后,事后筹资的方式是顺周期性的,要求金融机构在其支付能力最差的时候满足回收成本的资金要求,对于刚刚从危机中走出来的金融机构而言,不利于他们的资本重建和恢复。但是,事后征税也并不应该完全被禁止,当通过事前征税筹集来的资金不足以涵盖处置所需的所有成本和损失而不得不动用公共财政资金的时候,可以通过事后征税的方式来偿还公共资金,填补资金缺口。

5. 基金规模。在此前的金融危机中,为了避免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崩溃,北美和欧洲国家政府平均耗费了GDP的3%—5%用于对金融业提供直接支持。与此同时,政府还为金融业提供了承诺和担保,这些间接支持也平均达到了GDP的17%。除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危机还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衰退,带来的累积产出损失高达GDP的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面对巨额的财政支出,基金应该达到怎样的规模才能完全吸收损失是需要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考虑到此前危机救助所花费的成本、基金使用的时间及限制以及基金规模过大可能引起的服务目标转移,IMF建议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规模应该在10年或1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GDP的2%—4%为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

四、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运行机制

(一)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管理

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管理权限应该授予负责金融机构危机处置的权力当局。在管理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时候,要尤其注意与国家财政分離,专项用于处置成本。如果处置基金不与国家财政分离,那么政府很可能会动用基金来服务于政府的其他政策目标,这样不仅无法保证处置的有效进行,同时还会产生道德风险(欧盟委员会,2010)。处置基金的主管当局除了可以筹集资金、决定基金的使用,还有权力用基金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收益应全部归入基金。在投资的方向上,应该考虑产品的风险和流动性,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同时在地域上要做到尽量分散化。因此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基金投资的首选应该是国家或者政府间组织发行的债券。当基金的规模低于目标水平,经处置当局的决定,应当根据上述标准从金融机构处筹集,直到基金的规模恢复到目标水平,确保基金具备充足的可用资源。除了明确主管当局的权力,还应该明确其责任,对基金的损失和行政费用以及其他包括达成借款安排在内的成本应该由主管当局负责,而不能归入国家的预算。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引导金融业针对金融机构处置基金建立问责制,定期公开基金的使用情况,接受金融机构及相关市场参与方的质询。

(二)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使用

在基金的使用方面,首先,处置当局在决定基金的使用时应该充分考虑与其他监管措施之间的协调,注意与其他监管措施同时实施时可能产生的累积效果,以防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和扭曲。其次,该基金不应被视为一项救助基金。如果将基金用于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资本重组等救助目的,基金将成为一项为金融业提供担保的机制,那么其设立对解决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将毫无裨益。因此应该严格限定基金的用途,只能用于满足机构处置中的机构融资需求。具体可用于如下情形:为处置中的金融机构、其子公司过桥机构或者资产管理工具的资产和负债提供担保;为处置中的金融机构、其子公司、过桥机构或者资产管理工具发放贷款;购买处置中的金融机构的资产;为过桥机构出资;为股东和债权人在处置程序中所遭受的额外损失支付赔偿;支付处置中产生的各项行政费用支出。再次,只有在金融机构的股东和债权人首先承担机构处置的成本和损失且市场融资不可获取的时候,才可以动用处置基金。最后,基金的使用应该符合系统性风险例外原则。虽然基金原则上不能用于对金融机构的救助,但是如果不及时对一金融机构实施救助将会产生系统性风险,那么这时基金可以用来对机构实施救助,应当明确的是,救助的成本必须由被救助机构全部偿还,被救助机构不应该从救助中获得额外的利益。基金的使用必须遵守严格的程序,一般来说,应该由处置当局的绝对多数通过才能将基金用于对某一金融机构的处置,基金使用过程中也要遵循公开、透明的程序要求。

五、我国构建金融机构处置基金的路径

我国已于2015年2月17日发布《存款保险条例》,该条例自2015年5月1日开始施行。条例第七条和第十八条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将存款保险基金用于机构的风险处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存款保险基金以处置基金的部分功能,这是否说明我国以存款保险基金为依托的银行业处置基金已经建立还有待明确。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金融合作深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金融制度建设与改革应该在考虑国情的前提下努力与国际接轨。

(一)银行业处置基金的建立

根据2015年2月17日发布的《存款保险条例》,其第七条第六款赋予了存款基金管理机构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的权力,为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处置提供了一定的制度基础。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选择下列方式使用存款保险基金,保护存款人利益:为其他合格投保机构提供担保、损失分摊或者资金支持,以促成其收购或者承担被接管、被撤销或者申请破产的投保机构的全部或者部分业务、资产、负债。该款规定存款保险管理机构可以将存款保险基金用于为处置融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虽然可以节约机构的设置和运营成本,还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处置执行者的动力,但是基于存款保险基金和处置基金的不同政策目标和功能定位,将存款保险基金用作处置基金不仅无法保证两大基金各自的资源充足性,还会导致功能的混乱,不利于有效处置的开展和实施,因此两大基金应严格加以区分并保持独立。《存款保险条例》只用寥寥数语对存款保险基金用于处置融资的情形进行了规定,对于可以用于为处置提供融资的其他情形(例如为过桥机构出资、为股东和债权人在处置程序中所遭受的额外损失支付赔偿;支付处置中产生的各项行政费用支出等)、使用的条件(包括由股东和债权人首先承担损失、优先偿付被保险存款等)等都没有进行规定。本文认为在构建具体的银行业处置基金的时候,应该从基金的融资、基金的使用和管理以及处置跨国金融机构时与外国处置基金的合作与协调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二)证券业、保险业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处置基金的建立

我国证券业、保险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处置基金目前处于缺位的状态。虽然我国已经根据《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建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和保险保障基金,但是这些基金在为处置保险、证券公司提供融资支持方面的作用很有限,一般只将此类保护基金用于清算时赔偿保单持有人或者投资者的损失,而不能用于为处置进行融资。与此同时,相较《存款保险条例》,上述法规的法律层级较低,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国务院出台证券业和保险业处置基金的专项法规,建立完备的证券业、保险业处置基金。目前在国际上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处置及其处置基金研究甚少,我国应该密切关注世界各国以及国际金融标准制定组织在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应积极利用国际金融标准制定组织的平台参与到相关政策的研究与标准的制定中,为我国建立相应机制积累经验。

六、结论

建立金融机构处置基金是完善金融安全网的要求,2014年11月12日,FSB发布了其向G20提交的《充分执行FSB关于金融机构有效处置制度的关键属性》进度报告,报告中提出FSB要在2015年底根据《关键属性》第6点完成为处置中的机构提供融资的一些指导性原则。可见,国际社会就建立金融机构处置基金已经达成了共识。国际金融标准制定组织对金融机构处置基金基本原则的统一,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各国尽快建立处置基金,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因各国处置基金制度的差异造成的竞争扭曲和监管套利。但是在金融机构跨国经营和各国金融系统千差万别的背景下,各国国内处置基金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协调从而为基金的有效运行扫除潜在的障碍,实现跨国金融机构的有效处置是我们要面临的又一难题。

注:

①在目前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实践中,处置基金和存款保险基金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情形以阿根廷、加拿大、法国等国為代表,这些国家还没有建立专项的金融机构处置基金,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成本就从存款保险基金中支出,被处置的金融机构一般也只限于参与存款保险计划的银行,存款保险基金在特定的处置中行使着处置基金的职能。第二种情形以美国为例,存款保险基金与处置基金(有序清算基金)并存,二者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适用于对金融机构救助的不同阶段。第三种情形以瑞典为例,两大基金并存,随着实践发展又逐渐合并。瑞典建立了稳定基金和存款保险基金,在2009年稳定基金设立之初,两大基金各自发挥作用,在体制上处于独立的状态。随后,稳定基金与存款保险基金在2011年合并。

②金融稳定贡献税是IMF报告中的提法,原文为Financial Stability Contribution,笔者在此予以援用。

参考文献:

[1]EU Commission:Regulation (EU) No 806/2014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5 July 2014 establishing uniform rules and a uniform procedure for the resolution of credit institutions and certain investment firms in the framework of a Single Resolution Mechanism and a Single Resolution Fund and amending Regulation (EU) No 1093/2010[EB/OL].

[2]EU Commission: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the Council,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and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Bank Resolution Funds [EB/OL].

[3]EU Commission:Directive 2014/59/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5 May 2014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the recovery and resolution of credit institutions and investment firms and amending Council Directive 82/891/EEC,and Directives 2001/24/EC, 2002/47/EC, 2004/25/EC, 2005/56/EC, 2007/36/EC, 2011/35/EU, 2012/30/EU and 2013/36/EU, and Regulations (EU) No 1093/2010 and (EU) No 648/2012,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EB/OL].

[4]FSB:Thematic Review on Resolution Regimes, Peer Review Report[EB/OL].

[5]FSB:Towards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FSB Key Attributes of Effective Resolution Regime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port to the G20 on progress in reform of resolution regimes and resolution planning for 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G-SIFIS)[EB/OL].

[6]Geoff Geottlieb,Gregorio Impavido,and Anna Ivanova:Taxing Finance[J].Finance&Development,2012,49.

[7]IMF:A Fair and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by the Financial Sector,Final Report for the G20 [EB/OL].

[8]Sebastian Schich and Byoung-Hwan Kim:Systemic Financial Crisis:How to Fund Resolution,OECD Journal:Financial Market Trends[EB/OL].

[9]黄韬,陈儒丹.金融市场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建设的法律思考[J].当代法学,2014,(4).

[10]巫文勇.中国问题金融机构国家救助制度检思与改革研究[J].经济法论丛,2012,23(2).

[11]尹亭.问题银行特殊处置的法律安排[J].金融监管研究,2013,(10).

作者:沈梦雅

第2篇:完善我国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制度的法律研究

摘要:正确进行回收处置是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也是防控传染病、保障公共健康的必要手段,应当给予足够重视。针对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中日益暴露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亟待完善、覆盖范围有限、规定不够细化、配套措施片面滞后等不足,在现有有关医疗废物回收处置法规基础之上完善缺漏,将医疗废物回收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废物污染防控支持体系等先进理念有机结合,以构建完备科学的医疗废物回收处置法律体系、护航生态安全与公众健康。

关键词: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無害化;立法体系化;生态补偿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1.01.006

Legal research on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medical waste recycling and disposal in China

Shao Mengyuan

(College of Arts and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China)

Key words:Medical waste; Recycling and disposal; Harmlessness; Legislative systemizati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前言

医疗废物既可能经过合理的回收处置环节变废为宝,也可能在不当的回收处置过程中成为污染环境危及人体健康的源头或不法分子牟取不义之财的原材料等,这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完备的针对性法规体系以严格规制回收处置环节的行为。我国虽已相继出台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相关的管理条例与防治法规,但关键的回收处置环节只涉及其中部分规定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且相较于其他域外国家与地区完备且与时俱进的医疗废物回收处置法律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1 医疗废物概述

医疗废物(Medical Waste)包括容器和其他任何中间产品,是指在人类、动物或其他生物在具体的医疗过程中或是在医学实验研究过程中抑或是在任何医学保健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废物。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开展的一些研究证实,85%的医疗废物是无害的,剩余部分则属于危险医疗废物[1],包括尖锐废物、病理性废物等需要被妥善管理,因其可能会造成环境与健康风险,需要避免与生活垃圾相混合或直接处理而整体变成传染性或危险废物。故而在一般意义上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应当着重于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与无害化回收处置非用于原用途的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与传统意义上的废物垃圾有着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医疗废物的产生与每个社会主体息息相关,与公民环境权益的维护、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依法履行义务密不可分。在我国一般将医疗废物认定为危险废物,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修订版)》第六章规定,危险废物的认定应当以国家危险废物动态名录作为依据。在此名录中除包含医疗废物外,还有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与其他固体废物的混合物等,对此类危险废物的回收处置应当慎之又慎。以使用过的输液袋为例,经回收处置后不得再次用于原用途或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这些规定表明在医疗废物回收处置时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对待。医疗废物是传染性病原体的温床,在其管理与处置的每个环节都需严格把控,在流程中一旦存在疏漏极可能导致疾病传播,进而危害环境与公众健康。此外医疗废物也具有较大的回收处置空间,在所有医疗废物中,75%~90%被认为是健康无害的,例如心脏起搏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具。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有5534家注册医院,如果每家医院每年丢弃一个平均费用为1万美元的医疗用具则会造成5534万美元损失。高昂金额不仅意味着财产损失,而且还代表着用具再次用于教学或拯救生命等非原用途或非危害人体健康用途的机会浪费[2]。因此,对医疗废物进行回收处置是十分必要的,完善的回收处置法律体系将为维护人体健康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法律保障、彰显该环节的独特价值。

我国围绕着医疗废物的立法工作自1989年始,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为主要依据的环境法、卫生法等多维立法(如表1),但也存在尚待解决的一些难题。毕竟医疗科技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法律需及时对新出现的挑战、久置难调的问题进行补充和解决。近期,多部委联合发布《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提出要适时启动医疗废物相关法规的修订工作,及时改进、查漏补缺相关法规同样是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医疗废物被非法回收再利用、屡屡变身成为其他生活用品是目前回收处置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已成为“3·15”晚会关注的重要内容。山东、陕西等地区存在未依法取得资质的地下黑色医疗垃圾加工厂,对通过非法渠道取得医院流出的血包、输液管等医疗废物进行再加工,与快餐盒等生活垃圾混合变成塑料碎料等基础原料,用以制作蔬菜网篮、洗脸盆,甚至用于制作儿童玩具,这些现象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且损害了公民环境权益。虽然早在2003年我国就已出台管理条例对医疗废物从收集到销毁全过程予以强制性规定,但此类危害极大的现象却屡禁不止,严重威胁人体健康。除此之外,在医疗废物回收环节还存在配套措施不到位、指导原则未得细化等问题,均迫切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快构建法规配套程序,以便相关主体能够在政策法规严格约束下依法开展活动。

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对医疗垃圾的处置尤为重要。以新型肺炎防疫为例,作为典型的医学传染病症,疾控中心多次强调居民应当佩戴口罩且逐渐成为一项强制性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口罩等防护性医用品供不应求的同时,部分主体非法收购已使用过的防护用具牟取不法利益,使得口罩等防护用品被非法回收再利用。绝大多数普通居民普遍缺乏如何正确处置已使用医护品的意识与操作流程,相关负责街道卫生保洁工作的环卫工人在协助废物集中处理机构实施废物收集工作时,其健康权益能否依法得以保障等问题同样与整体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成效紧密关联。

2 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契合资源循环利

用理念

之所以会出现医疗废物回收乱象,是因为医疗废物中的医疗用具等组成部分都是由最先进、最优质的材料加工而成的[3],因而我国法律也允许对其进行有条件的再利用并将回收处置视为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日本针对医疗废物构建起的法律体系是世界上最能够体现医疗废物资源化的体系之一,资源利用率远高于其他国家与地区。其围绕着“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建设目标[4],在《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中将医疗废物定义为“循环资源”,资源管理分为生产、消费、处理三部分且处理必须遵循无害化原则,并在利用医疗废物资源时明确相关主体权责并落实责任追究,此举有益于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废物具有再利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印度科学家曾就有机医疗废物进行实验[5],实验的目的是将可能通过昆虫、苍蝇、啮齿类动物、猫或狗等传播疾病的有机医疗废物在烟草提取物等植物性提取物帮助下转化为潜在肥料,将处理后的物质与土壤混合后,土壤样本与植株样本均未产生不良变化且未对环境与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该实验结果即表明医疗废物不仅有回收利用的可行性,且还能为农民增加收益、缓解农业发展的用肥负担。

我国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文件中同样规定了“将医疗废物资源化”的内容。将其视为资源再利用有以下优点:首先,能够降低医疗废物处理的环境成本与金钱成本。目前焚烧法是应用最广泛的废物处理方法,但焚烧废物所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与灰渣是二噁英的主要来源,会损害呼吸系统并引发多种疾病。而合理的回收处置正是国家提倡的“无害化”做法,且进行废物处理的机构必须是符合相应资质、掌握高水平专业技能的企业,处理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因此相较之下将医疗废物资源化可有效降低废物处理的成本。其次,通过将医疗废物资源化能够将原本携带细菌或病原体的废物转化为其他有机物,如上述印度科学家的做法,这表明资源化的医疗废物将极大降低其原本对环境与健康可能存在的威胁,有助于实现废物无害化的目标。

总之对医疗废物的回收处置是实现医疗废物无害化与资源化的必要手段,但回收利用虽契合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却必须要依法严格规制相关行为,方能确保回收处置应有之效。

3 当前医疗废物回收处置规范存在的

法律问题

2015年《环境保护法》出台后,与之前已经公布实施的《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文件共同构成了现有的医疗废物管理与控制法律体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修订版)》在严格法律责任、严密监督管理等方面均有完善改进,待正式生效后将进一步推进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向好发展。但以上法律文件中针对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环节的规定不够细化,仍存在令人担忧的隐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暴露出的新问题亟需借助法律手段予以解決。

3.1 缺乏针对性立法

医疗废物的回收处置是一个复杂的程序,不仅与上游源头的收集工作和末端加工处理工作密切关联,且与中端的技术标准、工作守则、操作程序等步骤相关;不仅涉及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处理机构,而且也需要作为源头的医疗机构等严格把关以及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有关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的法律文件(如表2)效力位阶均较低,一些规定相对滞后,因而有必要适时启动修订工作;此外对普通居民或其他社会主体在日常医疗保健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如何合理回收处置仍需进一步探究。自2019年上海率先实施垃圾分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居民或其他社会主体产生的医疗废物划定为有害垃圾强制分类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日常生活中此类医疗废物处置措施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但基于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紧急突发卫生事件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来自各种渠道的医疗垃圾,仅仅依靠医疗卫生机构等直接主体保障医疗废物能够得以合理回收处置、仅仅在个别城市设置临时性专用收集桶的做法显然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在整合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以“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命名的专门性法律文件,将整体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与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措施紧密结合。将现有《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文件作为有价值的参考并借鉴域外国家的做法,就回收处置这一关键环节着手立法起草工作,将 “回收利用”“应急处理”“切断传染”“基层防控”等设置为关键性要素,如此既能弥补缺漏又能提升医疗废物回收处置法律文件的效力位阶,作为医疗废物回收处置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文件用以指导整体回收处置工作。

此外,仍需解决的是在医疗废物回收处置过程中存在过于关注医疗机构等专业主体而忽视其他渠道可能产生的医疗废物如何回收处置的问题。便利的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医院等专业正规医疗机构会成为医疗垃圾的源头,其他场所如社区、家庭等同样会生产医疗垃圾;不仅医护人员对医疗垃圾的回收处置负有责任,患者等非医疗机构主体同样也应当履行合理义务维护医疗垃圾回收处置的秩序。患者经诊断并取得治疗药物后续自行处置时必然会存在因缺乏正确的行为指导而产生浪费污染的现象。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在2003年一年便产生了42亿张处方[6],当病人作为消费者将药物取回家中储存时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如儿童可能会意外摄入放置不当的药品、药品可能会成为儿童虐待的帮凶,甚至有一部分人将处方止痛药镇定药用于非医疗目的,这些事例表明不当处置极可能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而后续无用的处方药如何处理更是一大问题,200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35%的消费者会采取直接在厕所冲掉的方式,67%消费者认为直接由药房回收更为合理,但实际上是否会这样做尚不确定。在处理方式未能统一的情况下,消费者每年大约会浪费掉45%~66%的药物,预计经济损失高达24亿~54亿美元,除了造成金钱损失外,消费者不当处理方式如直接冲进下水道等极易造成药物直接流入日常生活环境、进入水循环系统等进而影响环境、野生动植物及人类自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建议那些不知道如何处置的消费者咨询药剂师,但实际上药剂师对药物药理与药物处置方案、消费者对药物处理必要性的认知等因素均会影响此类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的实际效果。在我国这种现象更为常见,我国能够提供处方药或其他医疗服务的主体并不限于医院,还包括各个居民社区的便民卫生站等,民众也可以凭借便签从药店购买处方药,药店的药剂师也会为其推荐药物,因此民众作为消费者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药物,但会因为不了解如何正确处置药物而感到困惑。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过程中,许多专家呼吁普通民众正确处置用于防护的口罩等用具,但如何界定“正确”却众说纷纭,有的呼吁丢弃口罩时务必剪碎防止二次贩卖,但剪碎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对于包括可能感染病毒却不自知的普通民众而言存在两种通用处置方式:一是将口罩交给医疗人员作为医疗废物处理,但基于类似讳疾忌医的心态很少会有民众主动采取此种方式;二是直接将口罩丢弃,这种方式无疑会对大部分未推广垃圾分类的城市地区负责垃圾处理的环卫工人等相关人员的健康权益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缺少针对规范医疗废物回收处置行为的全面性立法、现有回收处置工作覆盖范围有限、规定不够细化、配套措施尚未完善是问题所在。

3.2 现有规定存在缺陷与滞后性

对医疗废物的回收处置工作强调“全程管理避免风险发生”,全程性管理意味着作为指导回收处置工作法律依据的政策法规体系中应当包含各种指向较强的技术性规范、风险控制手段等配套措施以增强抽象法律规定的实际可操作性。

一些国家早已认识到制定标准规范的重要性。在美国,与医疗废物相关的行业制定行业准则的做法提高了政策法规的执行效率,美国的行业准则独立性较强,所有科研机构和教育部门均能够在联邦法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制定实行,如斯坦福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等均对医疗废物的处理流程细化规定,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政策法规的灵活适用;欧盟制定专门的职业规范对医疗垃圾处置从业人员提出要求,并结合技术优势将更多新出现的医疗废物类型纳入风险预防管理范围,因此欧盟的医疗废物管理法律体系不仅实际可操作性强且相对完善。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伴随着医疗垃圾种类的更新,生物医疗废物①(Biomedical Waste)中抗生素的耐药性就是回收处置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耐药性通常是含有特定基因导致的,包括产生于各医疗机构却在处理过程中未能全部去除耐药性的医疗废物,特别是在制药企业产生的废水中大量存在,鉴于其可能引发的环境、农业与医学领域的危机,应当重点预防并及时调整回收处置政策法规中技术性内容,以技术法规具有的强制力降低因处置力度不当而在环境中大量累积的风险。印度的法律就体现了这种因时而变[7]。该国自 1998年制定实施《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理标准》后便十分注重及时启动法规修改工作,2016年修订后的《医疗废物管理与处理标准》就包括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弥补了政策法规的滞后性;相比之下我国虽已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但未重视适时修改的必要性。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修订)》中肯定了制定标准规范的必要性,在总则部分明确提出“要制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染环境防治技术标准等”。但问题在于我国的回收处置相关标准不够细化且缺乏前瞻性。《医疗废物管理條例》第九条,《医疗垃圾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运送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卫生防护”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第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均涉及回收处置环节中相关人员应当具备进行回收处置的知识技能并认识到采取防护措施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法规虽然强调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从事工作时配备必要的防护工具,并由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却明显缺乏针对回收处置工作从业人员制定的行业准则与培训成果验收程序,实际的监督管理难以达到应有效果,且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存在医疗机构与医疗垃圾集中处置机构之外的主体密切接触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的情况,应当及时将更多主体纳入从业规范调整对象之中以确保回收处置工作的专业性与安全性;此外现有政策法规也缺乏前瞻性,缺乏对国际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最新进展的实时关注,未能形成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即有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应的处置流程与操作要求未能细化,以至于当此类应急事件发生时需要另行制定指南,往往会因此错失防控最佳时机。

3.3 回收处置基本原则待细化

我国的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主要以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3R”原则为指导思想[8],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了支持废物回收利用,该法中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应当采取经济性激励措施,帮助致力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主体发展壮大,因目前尚无针对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的专门立法与基本原则,故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可类比适用“3R”原则并进一步细化。

首先,应当明确落实生态补偿是回收处置工作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生态补偿是一种激励协调性机制手段,目的在于通过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在实践中可以具化为一种专项收费项目。在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环节,各医疗机构均要按照当地收费标准向承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单位缴纳医疗废物处置费,该费用由处置单位专项专用,对于乡村或其他边远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缴纳费用。现有回收处置手段种类繁多[9],如对塑料类以及锐器需要现场分割再封装、含有维生素的药物等可在水中稀释后排入下水道中等。但无论是怎样的处理方式都不可避免对原生生态系统造成损害风险。因此医疗废物回收處置中的专项收费项目可以理解为既是作为处理企业的发展资金支持,又是污染主体为补偿环境损害支出的费用,是生态补偿理念的体现。实际上,企业从事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不仅要求依法取得相应资质,还需要借助专业的高端设备按照专业的操作进行。如《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三十二条就规定“企业对废物再利用时应当用先进技术”,这意味着想要达到理想的处置效果必须“技术+资金”支撑,运行成本过高给这些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

其次,违法者的责任履行能力关乎生态补偿实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修订版)》在法律责任部分极大提升了对非法从事医疗废物回收处置责任主体的罚款额度,增强对无许可证非法牟利者的威慑力度。医疗废物经过黑作坊加工流入市场后必然会对环境与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这种危害一旦产生,波及范围大并且持续时间长,因此提升罚款额度将尽最大可能弥补对环境与人体造成的损害,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必须考虑非法从事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经营活动主体的履行能力,真正使生态补偿落到实处。我国相关法律仅规定涉及医疗废物从收集到处置全过程的单位机构应遵照规定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而在实践中尚未能保证所有有关单位机构都已投保,遑论只追求利益的黑色产业。故在对违法主体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后如何保障罚款能够到位、能够及时有效补偿环境与人体健康损害仍需进一步研究。

4 完善我国医疗废物回收处置规范的

法律对策

医疗废物回收处置不仅是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开展垃圾分类与回收处置工作的关键一环,强调重视并优化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就要在现有政策法规基础之上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在此领域中成功的立法经验,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完善。

4.1 着手针对性立法工作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大国,在为庞大人口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大量医疗废物,若不采取合理手段处置极易造成严重的环境与健康问题,若处理到位则需要高昂的成本投入,因此在着手制定医疗废物回收处置专门立法文件时,必须要结合具体国情,平衡环境健康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

在着手立法工作时,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将建立“医疗废物资源循环型”社会作为立法目标,整合现有法律文件中的规定并查漏补缺,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参考在对《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予以完善的基础之上制定专门适用于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的法律文件,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修订版)》中“医疗废物”部分形成一般与具体的对照规定,明确适用于医疗废物处置企业的经济性鼓励举措,为回收处置工作有序进行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同时可以在专门立法中尝试扩大回收处置工作的覆盖范围,将一些偏僻落后地区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或药店等零售行业纳入其中,但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强调其提供医疗服务的行为必须要符合相关规定,配合主要医疗机构工作或提供辅助;将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紧急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与基层致病源防控有机结合,以应对短时间大量产生存在致病源风险医疗废物的情形,将重大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公布实施的各种通知、方案②中指导性思想归纳总结为常态化规定并在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基本法律中予以体现,在此可借鉴德国的做法,在基本法律文件中就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流程与操作要求细化规定,以便相关部门在此类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开展工作,契合风险预防之理念。

此外,要将更多场合可能产生的医疗废物作为回收处置的对象,不能忽视虽不完全属于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但与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密切相关的其他主体。以药物回收处置为例,药剂师作为为公众解答药物药理问题、从事药物服务、提供药理知识的人员,在日常生活中是指导药物合理回收处置最合适的人选。与从医院在医生诊断后取得药物相比,病人作为消费者从在药房、医药公司、零售药店任职的药剂师手中获得药物则更为常见,因此药剂师更加了解消费者日常用药的频率与类型,甚至部分药剂师还参与到研究、开发与制作药物的生产过程、熟知药物试验的结果与质量测评等,均为其指导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药物提供了充分的知识储备。因此为了推动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基层实践,在我国可以结合国情实际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将社区药店与诊所等基层医疗便民服务场所设定为日常生活中药物回收处置的指定场所,这些场所有权组织日常药物回收工作。目前只有依法通过考试的药剂师才能够成为执业药剂师,但不排除在一些偏僻闭塞地区可能存在没有通过执业考试但粗知药理的人员提供卫生服务的情形,且现有执业药剂师考试内容③中基本未涉及到药剂师如何引导病人正确回收处置医疗废物的内容,故可以根据需要在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基本法律中肯定此类主体的法律地位并增加对其法定义务的规定,即在售药、指导用药的同时必须向消费者履行告知其不需要的药物如何正确处理的义务,这也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体现。总之,通过社会中其他相关人员配合参与或辅助回收处置工作,既能够扩大回收处置工作的影响范围,更能够体现全民参与原则。

4.2 完善配套措施

在着手制定医疗废物回收处置专门性法律文件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该法不仅应当对我国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且还应当适应回收处置方式灵活性与多变性特征。因此,在推动专门性立法进程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实现立法的体系化,构建由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基础法律、有关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的行政法规、技术标准、地方性法规等共同形成层次分明、重点明确的医疗废物回收处置法律体系,注重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修订版)》等其他法律衔接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

可结合欧盟与美国等国家与地区在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国家层面为主导,由环保部等主管部门联合出台宏观的回收处置专门性法律文件;为了保障灵活适用可以借鉴美国各州分别立法的形式[10]将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基本法律与地方性立法相结合,更加“时空相宜”;与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有关的其他行业可根据本行业特性分别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并设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成果验收程序,与已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标准相结合,形成横向按类别划分、纵向按级别划分的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一方面能够更好贯彻落实基础法规,另一方面各行各业的管理规范针对性更强便于实际操作。基本法律、地方性法規、技术标准体系等相互配合将为回收处置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更全面的法律保障。

此外,《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三十六条提到支持企业相互交流废物利用信息,《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修订)》总则第十六条提出要针对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的防治工作建立信息化平台,故在医疗废物回收处置针对性立法中也应当包含回收处置信息交流平台的规定并进一步细化。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将有利于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医学废物回收处置动态、便于经验交流且便于相关主体查询监督实现全程信息可追溯,进而有利于提高民众对黑色产业的防范意识与日常生活中自行处理医疗废物的能力。国际上关于医疗废物管理的公约和组织有《巴塞尔公约(Basel Convention)》④《斯德哥尔摩公约(Stockholm Convention)》⑤《奥尔胡斯公约(Aarhus Convention)》⑥、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⑦等,这些公约与组织均对国家间或内部医疗废物如何正确回收处置以实现环境与健康保护目标提出了有益建议。建立信息交流平台能够较全面将此类信息收录在内,为突发卫生事件提供风险预防信息,为提升企业处置水平提供技术信息支持,同时能够促进医疗机构与医疗废物处置企业之间达成合作,方便主管部门及时追踪检查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各个环节。

4.3 细化基本原则

细化基本原则是指在已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细化理解原则的内涵,确保在回收处置工作中能够将补偿理念落到实处。因为原有基本原则更加侧重于从源头上减少医疗废物的产生以及可能对环境与健康造成的危害,在不当回收处置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后怎样弥补损害方面有所忽略,虽已有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措施存在,但不能完全保证不会发生任何有害后果。因此进一步细化理解基本原则的内涵、落实补偿理念,能够突出“污染担责”,为弥补实际损害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对其他企图违法违规实施回收处置行为的主体起到震慑作用。

目前涉及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的法规中对于医疗废物回收处置主体的法律责任规定已十分详尽明确,包括治安管理处罚、行政处分、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责任承担方式[11];对于违法从事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经营活动的主体而言,同样加大了罚款力度。但下一阶段应当更加重视违法主体的责任履行能力与合理的责任分配等问题。在医疗废物回收处置黑色产业链中,作为源头的废物产出者应当强制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了从源头扼制医疗废物的非法流出,在责任分配中源头单位机构应当承担较大比例;对于无力履行高额罚款的未取得许可证从事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经营活动的违法主体,可由各级人民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应急处置。以政府财政资金、社会捐赠、绿色金融等多渠道资金来源为及时有效补偿环境与人体健康损害、护航医疗废物回收处置专业机构有序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5 结语

对医疗废物进行回收处置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举措,今后在依法开展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过程中要继续致力于实现环境利益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立足于现有法律规定并参考替他国家与地区立法实践,总结我国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着手医疗废物回收处置专门立法并完善配套措施,以期有效提升我国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工作整体水平。

注释

①生物医疗废物: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迅猛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医疗废弃物,其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高,含有大量难降解物质和抑菌性抗生素,并携带有细菌、病毒、转基因生物体等生物活性物质,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安全,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健康。

②如武汉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防疫期间公布实施的《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等。

③考试设《药学(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药事管理与法规》《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中药学)》4个科目。

④《巴塞尔公约》旨在遏止越境转移危险废料,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料,对危险废物跨国境的转移和处置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⑤2001年国际社会通过本公约,作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危害的全球行动。

⑥1998年6月25日,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在环境问题上获得信息公众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的公约》,其条约宗旨在于,为了解决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保护人类的环境健康权,有必要将民众获得环保相关情报、参与行政决定过程与司法等措施制度化。

⑦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国际会议(ICWMT)是由巴塞尔公约亚太地区协调中心组织举办的阐述科学理念、展示先进经验、讨论环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Devi A, Ravindra K, Kaur M, Kumar R. Evaluation of biomedical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of health care facilities in In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9;26(25):26082-26089.

[2]Vlay SC. Barriers to pacemaker and ICD recycling. Pacing &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2018;41(7):681-682.

[3]郑熹燊. 医疗垃圾频频上演“变身记” 严管重罚方能斩断黑产业链[N]. 中国产经新闻,2017-06-17(002).

[4]陈圳. 管好医疗废物 发达国家办法多[N]. 健康报,2018-07-09(007).

[5]Patil PM, Mahamuni PP, Shadija PG, Bohara RA. Conversion of organic biomedical waste into value added product using green approach.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9;26(7):6696-6705.

[6]Tai BB, Hata M, Wu S, Frausto S, Law AV. Prediction of pharmacist intention to provide medication disposal education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Journal of Evalu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2016;22(5):653-661.

[7]Singhal L, Tuli AK, Gautam V. Biomedical waste management guidelines 2016: What’s done and what needs to be done.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2017;35(2):194-198.

[8]胡斌. 我國医疗废物管理法律制度研究[D].贵州大学,2019.

[9]Capoor MR, Bhowmik KT.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biomedical waste management: Rules, conventions and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2017;35(2):157-164.

[10]常杪,唐艳冬,杨亮,焦诗源,徐欣馨,刘兆香,李宣瑾.国际医疗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体系分析与借鉴[J].环境保护,2020,48(08):63-69.

[11]胡洁.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立法完善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9(03):7-9+40.

收稿日期:2020-10-30

作者简介:邵孟媛(199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法学系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作者:邵孟媛

第3篇:存款保险制度下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机制探究

【摘要】当前,面临疫情的叠加影响,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加剧,研究商业银行市场化退出,有利于化解风险,稳定金融市场秩序,促进社会稳定。文章通过分析国际上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处置经验,剖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法律框架,总结我国近年的风险处置探索实践,对我国建立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机制提出政策建议,在厘清法律职责与边界的基础上,以现有法律法规为依据,完善细节与衔接,建立基于存款保险的市场化、规范化处置机制。

【关键词】风险处置;监管机制;存款保险;法律框架;早期纠正

一、文献综述

2021年2月,包商银行被裁定破产,表明包商银行风险处置基本完成,这对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时期,市场化、法制化处置商业银行风险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仍然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金融风险显现具有滞后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进一步加大。疫情发展趋势及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增强对金融风险的事前防范和及时干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机制十分必要。

我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在商业银行风险处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黄晓龙(2017)在总结美国储贷危机和风险处置经验机制,以及欧洲金融风险处置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以存款保险早期纠正机制为依托,在公平、效率、正向激励的前提下,与现行法律有效衔接,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刘向民(2018)以国际金融风险处置经验为借鉴,通过剖析我国金融风险处置现状,提出尽快构建金融机构有序处置机制。周学东(2018)通过分析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进展和成效,指出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过程中,存款保险对促进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具有正面效应。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处置取得实效,为建立规范的处置程序,通过梳理总结国际上关于金融风险处置的经验,分析我国风险处置现状与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风险处置权责分工,在存款保险制度基础上建立市场化处置机制的建议。

二、国际处置经验分析

(一)处置原则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各国对于金融机构危机处理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在银行面临危机时,如何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救助,避免危机蔓延,防范依赖财政救助发生道德风险。为有效应对金融机构危机处理问题,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11年发布《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机制的关键要素》(以下简称“《关键要素》”),指出在出现危机时,应以“内部纾困”代替“外部援助”,明晰金融机构救助的主体责任。2014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关键要素》进行了更新,明确了建立有效处置机制的核心框架和目标,以及当金融机构面临市场退出时,应当具有稳定措施和实施清算的安排。实践中,进行处置主要涉及危机机构的确认与恢复、危机处置程序两项内容。

(二)处置方式

当机构进入处置程序时,一般监管当局将综合应用市场化处置手段、财政救助以及进入司法程序,促使机构恢复经营或破产清算。当前,国际上主要的风险处置模式有以下四种:收购与承接、成立过桥银行、经营中救助、直接偿付等。收购与承接在考虑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平衡处置成本与风险最小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达成最优化处置,实践中应用最广;而过桥银行、经营中救助、直接偿付均存在一定限制条件,对处置时间、处置成本等有较高要求,因此一般只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被采用。

收购与承接方式处置成本低,资产、负债打包出售,对投资者有吸引力,有助于降低处置成本。而且在该处置方式下,原有银行客户自动成为其他银行的新客户,具有社会稳定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有利于降低清算压力,能够在重整阶段将相当数量的资产负债处置给其他银行,降低处置难度,提高处置效率。但收购与承接方式需要寻找交易对手,找到合适的收购与承接方可能存在困难。

设立过桥银行需要有充足的准备时间,能够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成本测算,确定最终的处置方式,为意向收购者提供足够的时间评价问题银行,以便给出合理的竞标价格。同时,它也改进了存款支付方式。但此种处置方式过程复杂,需要完成两笔交易,一个是和原有银行,另一个是和过桥银行,时间成本也很高。

经营中救助有利于降低处置成本,与清算银行相比,经营中救助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保持了业务持续和公平,银行的资产和债务被留在银行系统内部,借款人只需与银行打交道而非清算人,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政府对私人竞争的干预;银行继续提供服务,降低了因银行破产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冲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可能导致银行机构“逆向选择”,违背“经营中救助”的初衷,引发道德风险。

直接偿付方式中,资金偿付速度快,存款客户可以很快得到现金偿付,不需要等到变现清算资产。但是缺点也十分突出,银行业务中断,客户需要找一家新的银行并开设新的账户,支票类服务将难以完成。同时,客户可能遭受资产损失,在银行破产到支付存款的这段时间里,客户将遭受利息损失。处置成本高,清算人将承担变现资产的成本。

目前,收购与承接是大部分监管当局主要采用的处置方式。实施收购与承接,问题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得到有效延续,有利于实现成本最小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1980年至1994年间,美国经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负责处置的金融机构有1671家,其中应用收购与承接方式的有1188家,占比71.1%。最近30年间,FDIC使用收购与承接方式处置了近2113家金融机构。

三、我国风险处置法律框架与实践

(一)法律框架

目前,我国与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相关的法律条款比较分散,《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企业破产法》《存款保险条例》(下简称“四法一条例”)等都包含与处置相关的内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处置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在职能范围内协作承担。地方性金融风险处置由地方政府负责,中国人民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和维护金融稳定,中国银保监会负责宣布处置机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在一定条件下偿付存款。

我国与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相关的法律内容相互交叉,处置也依托于多部门合作。《存款保险条例》出台以来,我国风险处置逐步弱化行政干预,探索通过综合市场评估审慎确定处置方式,风险处置逐步向市场化、法制化模式过渡。《存款保险条例》从处置职责、处置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与安排。《存款保险条例》第七条明确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早期纠正、风险处置和偿付存款的法定职责,第十八条提出基金使用原则—成本最小化。为促使风险早发现、早处置,与《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金融机构撤销条例》等现行法律法规做好衔接,《存款保险条例》制定了相关工作机制—第十三条、第十七条,指出信息共享的范围和内容。

《存款保险条例》奠定了我国建立市场化、法制化有序处置机制的基础。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是完善对存款人的保护,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保障,有助于平稳处置商业银行风险、稳妥退出,将大大提高我国金融风险处置效率,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制度依据和实践基础。近年,对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的处置就是基于此的实践。

(二)我国处置实践

2015年《存款保险条例》出台,表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公开建立并进入实施阶段,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有法可依,改变了我国传统行政化的处置方式。行政化处置,主要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缺乏规范的处置框架、有效的监督机制、专业化的处置队伍等。例如对海南发展银行的处置,至今仍在继续,资产清收费用高,现金清偿率低。2019年存款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处置进入市场化、规范化阶段。同年,包商银行处置依靠市场化、法制化方式进行,短时间完成全部债权关系转移,处置效率高,社会反响好。存款保险在市场化处置中的作用与地位进一步显现,依托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市场化的风险处置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包商银行、锦州银行、恒丰银行、四川银行是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地方政府与监管部门进行市场化风险处置的探索,处置主体、处置方式各有不同,存款保险在处置中的参与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联合接管包商银行;工银投资、信达投资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注资锦州银行,实施资产重组;山东省政府接管恒丰银行两年后,获中央汇金公司战略入股;四川省政府牵头新设组建省级城市商业银行四川银行,化解原有机构风险。包商银行处置中,存款保险基金以市场化方式促成收购与承接。锦州银行处置中,中国人民银行、存款保险基金推动改革重组进程,促成资产重组尽早完成。恒丰银行处置中,依靠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指导,确定并实施了“剥离不良、引战增资”两步走改革方案,顺利完成市场化重组。四川两家银行机构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下,由地方金融控股公司牵头,新老股东合力,新设成立省级城市商业银行化解原有机构风险,同时注资增强实力,极大地改善了市场化竞争力。

这些机构虽同处高风险,但因核心风险问题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包商银行因信用风险,导致资不抵债,为避免风险扩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对其实施接管,存款保险基金入股。锦州银行因不良资产问题,出现流动性风险,但仍具备偿付能力,通过认购存款保险基金发行的定向债务工具实现资产重组。恒丰银行主要是缺乏资本金,但仍然具备持续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也未发生流动性风险,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解决困境。四川省两家金融机构因存在比较严重的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通过引战增资新设合并为省级城市商业银行,增强整体实力。当前,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经济金融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四、我国风险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处置框架

就我国现状来看,金融机构的退出与否以及如何退出都是由相关监管部门视具体情况而定,市场化程度低,延误处置效率。《存款保险条例》第十三条、第十七条虽然对处置机构衔接进行了明确,但后续没有更加详细、具体的职责与分工,仅仅是原则层面规定,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工作流程及分工也不明确,缺乏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流程或框架。

(二)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

目前,我國与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四法一条例,内容相互关联、相互承接,但涉及交叉、协调事项时,仅有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实施细则。相关监管机构只能在规定情形下采取接管、重组、撤销、清算等措施,缺乏一套完整有序的处置体系来对风险发现、处置实施、清算退出等进行全方位制度化的安排。

(三)缺乏明确的处置主体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处置中,地方政府与监管部门不同程度地承担风险处置责任,但职责有待进一步明晰,效率有待提高,协调也有待加强。包商银行处置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主导,锦州银行处置由地方政府、战略投资者、存款保险基金通力合作,恒丰银行处置、四川银行新设均由地方政府主导,均为一事一议的处置方式,缺乏明确的牵头处置部门。《存款保险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赋予基金管理机构风险处置职能,但未明确实施条件。应进一步明确和充分发挥处置主体的主导作用,在地方政府与监管部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处置合力。

五、完善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机制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

理清与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有关法律法规的承接关系,在《存款保险条例》基础上,丰富完善制度规定,建立商业银行有序退出机制。《企业破产法》第134条规定“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的,国务院可以依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近年成功的处置经验,研究制定专门的商业银行破产处置办法,使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法制化、规范化。同时,进一步明确存款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在处置中的职责定位和作用,赋予其先期检查权,并保持相对独立,避免监管包容,促进风险处置市场化、法制化,逐步实现由成本最小化向风险最小化过渡。

(二)建立完善的以存款保险为核心的处置机制

确立存款保险在风险处置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平台市场化功能,制定政府部门、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多方参与、职能明晰的处置实施细则,明确处置当局、处置分工、触发条件、处置规范、处置与恢复计划等。深化存款保险在风险监测、预警、早期纠正、处置实施等方面的职能,推动风险早发现、早处置,推动以处置成本最小化为基础的市场化、法制化处置方式,最终实现维护公众利益、提振公众信心,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市场健康稳健发展的目标。

(三)明确存款保险基金的处置地位

修改完善《存款保险条例》,明确银行业机构处置法律法规间的衔接,确定存款保险基金在商业银行风险处置中的作用与地位,挖掘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内在动力与职责潜力,促进其在处置成本最小化和基金安全间寻求最佳平衡,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基金专业化处置作用,推动风险处置常规化与规范化。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晓龙.存款保险在金融风险处置中的作用[J].中国金融,2017(15):44-46.

[2]刘向民.我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8(11):42-44.

[3]周学东.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金融,2018(22):21-23.

[4]彭慧.存款保险在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中的作用研究[J].时代金融,2021(8):30-32.

[5]戴季宁.金融机构处置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当代金融研究,2017(1):22-28.

作者:彭慧

第4篇:不合格品处置管理办法

重庆樽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不合格品处置管理办法

编 制: 日期: 审 定: 日期: 采购会签: 日期: 审 核: 日期: 批 准: 日期: 版 次:B/1 受控状态:

2018年06月01日发布

2018年06月01日实施

重 庆 樽 明 汽 车 零 部 件 有 限 公 司

重庆樽明汽车零部件有公司程序文件 编号:

ZM/CX-8.3-B01 版次及修改状态:B/1 不合格品处置管理办法 第 1 页 共 8 页

一、目的

为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和交付。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樽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全过程的不合格品控制。

三、术语及定义 错检:由于人为原因造成检验失误,对产品状态错误的判定。 漏检:经检验的产品,部分或全部项目没有经过检验、判定就流入下一道工序。 轻微不合格:外观上存在轻微缺陷,不影响产品使用的不合格。 一般不合格: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经过返工/返修,能满足要求的不合格。 严重不合格:直接影响产品使用或性能的不合格。 返工: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要求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

返修:为使不合格产品满足预期用途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 特采:原材料不符合品质要求时,已进行了选别,追加工等最大努力后,仍不能完全满足品质规格,为了使生产不陷于停顿或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在影响品质不大的情况下,限定数量,用于生产。 让步接收:对使用或放行未能满足顾客/或规定要求的产品/或服务的授权。

四、职责 4.1 品质部负责对产品的符合性进行判定、标识、追踪、结案,参与评审决议。

4.2 技术部针对品质部所开出的品质异常组织生产部、采购部、品质部、销售部等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4.3 技术部负责对不合格品实施评审和技术支持,包括根本原因分析及制定纠正预防措施,返工、返修方案的制定,参与评审决议。

4.4 生产部负责对判为不合格的产品进行隔离、全检,并按照技术部的返工、返修方案对不良品进行返工、返修。参与评审决议; 4.5 生产部负责发现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品,并及时报告当班检验及当班班组长。 重 庆 樽 明 汽 车 零 部 件 有 限 公 司

重庆樽明汽车零部件有公司程序文件 编号:

ZM/CX-8.3-B01 版次及修改状态:B/1 不合格品处置管理办法 第 2 页 共 8 页

4.6 采购部负责当供方产品在我司发现不合格时,联络供应商按照最终评审结论进行处置。

4.7 仓库负责对成品及供方的不合格产品进行隔离和保管。

4.8 副总经理负责对《不合格处理流程单》做最后批示。

4.9 公司承担质量损失月度累计超过500元后,仍需公司承担损失的,由总经理做最后批示。

五、不合格品评审处理流程 5.1供方来料不合格品

5.1.1 IQC按相关检验标准执行检验,对其符合性进行判定并做好标识、记录。当产品不合格时,须将不良状况记录在《质量检查报告》经检验组长判定后由品质主管进行审核。并在1小时内回复:退货、分选、特采及其它意见。 5.1.2 仓库根据不合格标识对产品实施隔离,确保不良品不与库存合格品混淆。 5.1.3 若不合格内容为一般、严重不合格或连续2次以上发生的同一问题,品质部应出具《质量信息联络单》递交采购部,由采购通知供应商,供应商应在5个工作日内回复我司书面整报告,交品质部存档(正式量产前的产品可不提交报告);采购部负责跟踪验证其效果。 5.1.4 品质内勤将审核后的《质量检验报告》,传递至采购部,由采购部组织生产、品质、技术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处理,副总经理按照评审建议,签字批准; 供应商不合格品在评审决议中,有退回供应商、让步、特采使用和挑选使用四种形式:

5.1.4.1 若决议为退回供方,则采购部需在24小时内通知供应商、办理退货手续并退出公司; 5.1.4.2 若评审为让步、特采使用,需由采购部门提出特采申请,并由技术部作出评审并经副总经理签字批准;并由IQC用特采标签将此批产品隔离,单独流转,以保证不与其他相同产品相混淆,降低质量风险及可追溯性;

5.1.4.3 若决议为挑选使用,副总经理签字确认后。注明是供方挑选还是公司内部挑选。若为供方挑选,须明确完成期限,挑选完成后,IQC应重新检验;若为重 庆 樽 明 汽 车 零 部 件 有 限 公 司

重庆樽明汽车零部件有公司程序文件 编号:

ZM/CX-8.3-B01 版次及修改状态:B/1 不合格品处置管理办法 第 3 页 共 8 页

公司内部挑选,则须在评审报告中明确挑选部门、挑选完成期限,以保证生产顺畅并将产生的费用统计下来经副总经理签字由供方加倍承担。 5.2 过程不合格 5.2.1 检验员按照标准对半成品、成品进行抽查或全检,并按照标准对产品进行记录、判定,填写《质量检查报表》。

5.2.2 当发现实际检测数据与标准不匹配时, 检验员负责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采用红色不合格品标识卡),并立即通知生产部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 5.2.3 检验员在1小时内开具《不合格评审处理单》,若不合格内容为一般、严重不合格或连续2次以上发生的同一问题,检验员还应出具《纠正/预防措施处理单》一同传递至品质内勤处,简单说明不良信息。品质内勤负责单据和不良信息的传递。 5.2.4 品质内勤按照《不良品评审处理单》上,各部门的意见签署顺序依次进行传递。 5.2.5 各部门收到《不良品评审处理单》,应在0.5天内完成意见的签署(技术部在1天内签署完成),不允许托单、压单等情况,否则按50元/天考核押单部门。 5.2.6 如不良原因跟原材料有关,则由采购部先签意见后再传递到品质部;品质部给出复验判定结果和处理意见以及报废产品价值的计算(所有半成品、成品或原材料,制程中造成的报废损失全部统一按10元/Kg计算)。 5.2.7 技术部收到《不合格品评审处理单》与《纠正/预防措施处理单》应在1天内组织生产、品质等相关部门评审,分析原因,评估潜在风险,并且确定整改方案和纠正/预防措施;确定不合格品是否予以修复,若能修复,则应制定返工、返修方案并确定完成时间; 5.2.8 副总经理根据评审意见进行复核,并在0.5天内完成最终处理意见签批。 5.2.9 所有考核或损失直接由部门或个人承担的《不合格品评审单》,不需呈送总经理审批;只有需公司承担的损失,月度累计金额≥500元后的评审单才呈送总经理处审批。 重 庆 樽 明 汽 车 零 部 件

有 限 公 司

重庆樽明汽车零部件有公司程序文件 编号:

ZM/CX-8.3-B01 版次及修改状态:B/1 不合格品处置管理办法 第 4 页 共 8 页

5.2.10 品质内勤应及时将副总经理或总经理审批后的《不良品评审处理单》及《纠正/预防措施处理单》分发至生产、技术、采购、行政、财务、仓库等相关部门,并作好文件签收记录。 5.2.11相关责任部门签收到品质部,分发出已评审完成的《不合格品评审处理单》后,必须按副总经理或总经理最终处理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完成相应的不良品处理;如最终处理意见没签时限完成,则以收单之时算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合格品处理;超出规定时限没处理完成不合格品的,按50元/天考核

责任部门。

5.2.12 采购部根据《不合格评审处理单》的最终处理意见,在1天内联系供应商处理。如需退货处理的可要求其办理退货程序,并做好相关账目记录及统计。 5.2.13 行政部将《不合格评审处理单》中的考核情况进行汇总统计,上交至财务执行。

5.2.14 生产部根据《不合格品评审处理单》与《纠正/预防措施处理单》的最终处理意见对该批产品进行处置;生产部需在副总经理或总经理签字批准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 5.2.15 返工/返修后的产品,由生产部重新报检,经检合格后再进入下道工序或办理入库;若返工/返修后不送检或同一批不良品在返工/返修连续报检超过2次仍不合格的,按200元/单考核责任部门; 5.2.16 凡检验员粘贴的不合格标识卡,任何人不得私自撤销,若因特殊情况需撤销,则必须联络粘贴检验员,经检验员复检合格后方可撤销。否则按500元/张考核责任部门。

5.2.17 任何不良品的返修处理时间不得超过1个月,如有超期的则由品质部将对应的《不合格品评审处理单》呈送副总处签署考核意见。

5.2.18 品质部相应检验员根据《不合格评审处理单》与《纠正/预防措施处理单》上的最终处理意见,进行跟踪完成情况及整改效果。

5.2.19 报废品由生产部凭《不合格品评审处理单》办理退库手续。 重 庆 樽 明 汽 车 零 部 件 有 限

公 司

重庆樽明汽车零部件有公司程序文件 编号:

ZM/CX-8.3-B01 版次及修改状态:B/1 不合格品处置管理办法 第 5 页 共 8 页

5.2.20 仓库负责根据《不合格品评审处理单》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报废产品由仓库每月集中处理一次。

六、不合格品控制流程图 来料不合格 制程不合格 不合格品标识与隔离 填写质量检验报告 填写通知单和评审单 组织评审 主管 审核 原因分析 提出纠正 来料不合格评审 预防措施 退货、报废 保 存副总 特 采 审批 相 关 挑 选 记 录 总经理让步放行 审批

返工/返修 执行纠正 预防措施 品质 NG 检验 OK NG 验证保存 效果 相关记录 OK QC监督控制 进入下工序或入库 重 庆 樽 明 汽 车 零 部 件 有 限 公 司

重庆樽明汽车零部件有公司程序文件 编号:

ZM/CX-8.3-B01 版次及修改状态:B/1 不合格品处置管理办法 第 6 页 共 8 页

七、考核

7.1 质量考核:

7.1.1 对《不合格评审处理单》中的不合格,经查实属人为原因的,一般不合格扣罚责任主管100元/项/次;重要、安全项的处罚按以下规定处理: 7.1.2 当发生成批不合格品,造成直接损失在1仟元~5仟元为三等质量故;

7.1.3 当发生成批不合格品,造成直接损失5仟元~1万元为二等质量事故;

7.1.4 当发生成批不合格品,造成直接损失大于1万元为一等质量事故。

7.1.5 当发生上述1~3等质量事故时,由责任部门查清原因、责任和防止重复发生,在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的基础上,三天内写出书面的质量事故处理报告,包括提出对责任人员的处理意见,送品质部审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各种质量事故考核如下:

7.1.6 对发生三等质量事故,对责任部门按直接损失的30~40%进行考核,并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

7.1.7 对发生二等质量事故,对责任部门按直接损失的20~30%进行考核,并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

7.1.8 对发生一等质量事故,对责任部门按直接损失的10~20%进行考核,并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 7.1.9 对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未审批),强行闯关流入下道工序的,罚责任岗位100~500元/次。 7.1.10对生产过程中丢失、故意损坏《产品状态标识卡》的,罚责任部门100元/次。 7.1.11检验员对《产品状态标识卡》要认真填写,字迹清楚,不得漏签,任何人不得在标识卡上乱写乱画,违者罚款50元/次。 7.1.12对后道工序发现前道工序流下来的人为因素的不合格,根据情况励问题发现人50元/次,对问题责任人按50元/次进行考核。 7.1.13对监督检查的产品如存在错检、漏检现象,品质部承担30%的责任。 重 庆 樽 明 汽 车 零 部 件 有 限 公 司

重庆樽明汽车零部件有公司程序文件 编号:

ZM/CX-8.3-B01 版次及修改状态:B/1 不合格品处置管理办法 第 7 页 共 8 页

7.2 供应商考核 7.2.1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不合格产品,经查实属外协供应商原因的,由供应商承担质量损失。依据《不合格品评审处置单》最终考核意见进行考核。

7.2.2 外协供应商未按要求向我司提供自检报告,或提供不真实的随货质量证明文件、检验报告、合格证等,按50元/次对供应商进行考核。 7.2.3 对于退货产品,供应商未返工再次报检的,按200元/次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若供应商将不合格品混入合格品内,再次送货报检,企图蒙混过关的,按1000元/次对供应商进行考核。 7.2.4 供应商同一质量问题在我司重复发生的,按100元×问题发生批次,对供应商进行考核。 7.2.5 品质部于每月28日将供应商考核明细统计于《质量问题扣款通知单》中,交由副总审核后呈送总经理处审批。经公司批准后由采购部通知供应商、财务部直接从当月应付货款中扣除处罚金额。

八、相关表单 8.1 《质量检验报告》 8.2 《特采评审记录单》 8.3 《不良品通知及处理跟踪单》 8.4 《不合格品评审处理单》 8.5 《质量信息联络单》 8.6 《纠正/预防措施处理单》 8.7 《质量问题扣款通知单》 重 庆 樽 明 汽 车 零 部 件 有 限 公 司

重庆樽明汽车零部件有公司程序文件 编号: ZM/CX-8.3-B01 版次及修改状态:B/1 不合格品处置管理办法 第 8 页 共 8 页

九、文件修订记录 序号 版本号 修订内容 修订日期 修订人 审核 批准 修订A2版,独立售后不 1 A3 2018.1.13 付朝科 牟森 赵文韬 合格品处理流程。

1、将A3版《制程不合格品处理流程》与《质量管理考核办法》合并

2 A4 为《质量异常处置管理2018.3.5 付朝科 牟森 赵文韬 办法》。

2、删除6.3条不良品延期申请。 重新编制,A4版升级为 3 B1 2018.5.7 赖文杰 B1版本。 4 5 6 7 8 9 10 重 庆 樽 明 汽 车 零 部 件 有 限 公 司

第5篇:不合格品的处置及纠正预防措施

有限公司

不合格品的处置及纠正预防措施

1目的:确保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

2适用范围:适用于对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交付后产品的控制。

3职责

3.1品质部:不合格品的检验、识别、初步分析及给予处理的意见。

3.2生产部及供应商:不合格品的处置及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3.3技术部:不合格品的参与分析、技术支援及制定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4程序

4.1来料不合格品的识别和控制

4.1.1来料不合格品的识别 :品质部对来料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必须将其用红色箭头标示纸作好标记并与合格品隔离,标识存放于相应区域;

4.1.2来料不合格品的处理 :批次来料检验不合格品超出允收范围被判定为不合格时,由来料检验或来料组长处理,并报品质经理批准,并书面抄送采购、仓库;

4.2如其它部门对来料检验不合格来料处置方式有不同意见时,可将其交技术经理或品质经理作最终裁决; 4.3来料不合格作出处置决定后,由质检员在该批来料的外包装上贴上相应标识,并知会仓管放入相应的区域。

4.4来料不合格品的跟进如供应商的来料出现安全性能及可能导致客户严重不接受或同一物料同样问题连续二批来料不合格,检验员应依照《纠正预防措施管理程序》进行处理。 5生产过程不合格品的标识和控制

5.1检查不合格品的控制

5.1.1由检验员填写《首件检查报告》,交技术部、品质部、副总签字,如发现不合格涉及技术方面原因则由技术部主管确认后,将此确认单交技术部要求其改善(重大问题应填写《纠正/预防措施报告》),由技术部负责不合格项的跟进和 改进效果;如第一次首件检验不合格则重新制作样板进行第二次检验直至合格为止。 5.1.2定点检查不合格品的识别和控制

检查员如在产品检查过程发现不合格品应进行相应(如贴红色箭头标等)标识,将数量登记 于《质量日报表》后将其存放于不合格品区域;如所检查出的不合格项较严重时,应通知车间主任和品质经理。品质经理视状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5.2巡检不合格品的识别和控制

5.2.1在巡检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应作相应的标识(如贴上红色箭头标等)并隔离存放于不合格 品区域内;

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后,应将其登记于巡检表中。如发现不合格品应及 时通知相关人员分析改善(来料问题通知来料检验,属装配问题通知生产车间改善);巡检过程中抽检发现不合格品超时应及时通知车间改善。对于不合格品处置由品质经理决 定其方式,分为:特采、报废(特采、报废必要时经技术部主管批准)、返工、返修。纠正预防 措施的发出时依《纠正预防措施管理程序》执行。 5.2.2生产部自检不合格品的识别和控制

领料员领料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物料或上一工序流入的不良品应将其标识和隔离,经复查无误后交由品质部做出相应的处理。 6.最终检验不合格品的识别和控制

6.1检验员于最终检验中发现不合格品应登记数量并贴上红色箭头标识,存放于不合格品区,退生 产返修或其它处理;

6.2检验人员验货不合格,对不合格情况进行记录,并报品质经理审核。当生产部门有异议时,由技术部经理作出处理决定。处置 决定为:特采裁决(必要时生产部返工;当判定为返工时由品质部发出《返工通知单》(如重大问题需发出《纠正/预防措施报告》)。生产部管理人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返工跟进;若在验货时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经分析后可能会影响到前几批产品质量,但前几批产品已到客户手中时,由业务部负责与客户沟通处理。

所有过程返工、返修后均应重检并记录直至合格为止。

第6篇:不合格品流程处置培训考试试题(A卷带答案)

不合格品流程处置培训考试试题(A卷)45分钟

部门: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2分X20=40分)

1、 我司的不合格品分为哪几类:( A)( B)( C )

2、 我司的产品分类后,合格品,待检品,不合格品,对应的颜色标识为(绿)( 黄)(红 )

3、 撬棒,拉脱实验后的不合格品作为不合格品的哪一个类别进行处理( C )

4、 来料不良发生的不合格品由(

SQE )主导解决

5、 现场质量问题处理

1)现场出现质量问题,对应人员到现场的时间应该在(20分钟 )之内 2)出现质量问题,现场确定临时措施的时间,不超过(2 )小时; 3)现场分析不合格发生原因,当场能确定主责部门,但是不能找出原因的,需要在(72

)小时内完成对质量问题发生原因的分析

4)现场出现质量问题时,给出长久措施的回复时间不超过(48 )小时

6、生产过程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停线(2)小时以上,将由(质量管理部)对相关责任部门及对应责任人进行考核,考核金额( 200)元/小时

7、生产停线,现场出现缺料,将直接考核( 物流部仓储科)部/科

8、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停线的,将由(质量管理部)负责调查处理,超过(2 )小时未处理,将直接考核(质量管理部)

9、返修后的不合格品是否需要验证,由(质量管理部)验证 二|选择题(单选题)(3分X9=27分)

1、质量问题改进措施的实施由(

)完成

A、质量管理部

B、开发部

C、制造部

D、主责部门

2、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执行结果提交至(

)验证

A、质量工程师

B、质量统计员

C、质量部长

D、质量总工

3、供应商出现来料质量问题导致需要下发考核单,将由(

)下发

A、采购科长

B、质量工程师

C、SQE

D、采购员

4、供应商来料不良反复整改不合格将对(

)进行考核

A、采购科长

B、质量工程师

C、SQE

D、采购员

5、现场出现设备故障问题,将对(

)进行考核

A、设备科

B质量管理部

C、人事监察科

D、制造部

6、制程中不合格品的让步放行需经(

)及以上级别领导层签字生效

A、质量总工

B、质量部长

C、质量工程师

D、检验组长

7、涉及到产品报废的财务款项核算将由(

)负责

A、财务部

B、质量管理部

C、人事行政部

D、制造部

8、涉及供应商的产品报废件由(

)负责退回供应商

A、采购

B、仓储

C、质量

D、SQE

9、从现代质量管理的角度讲,(

)对产品质量有最高话语权 A、质量管理部

B、开发部

C、制造部

D、高层(总经理,董事长)

三、问答题(33分)任选三题作答,背面作答

1、是否所有的产品报废均需要总经理签字,假若有,是哪些,且有无数量要求(11分)

2、结合公司现状,谈一下您对“质量不是检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这句话的理解(11分)

3、简述现场出现不合格品后的处置流程,要求思路清晰,明确一二三四步工作事项(11分)

4、针对公司的产品质量的提升,说说您的建议以及建议的理由(11分)

第7篇:不合格品控制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产品实现过程发生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三条 主管副总参加严重不合格品的评审,并负责严重不合格品的处置。

第四条 生产技术部经理负责主持生产过程严重不合格品的评审,一般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置。

第五条 生产技术部各车间负责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轻微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置。

第六条 采购供应部负责对进厂原料、燃料、辅助材料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置。

第七条 品控部负责对出厂产品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置。

第三章 管理内容与要求

第八条 不合格品的划分

一、公司生产的产品,根据检验结果,按照不合格品的严重程度,将不合格品划分为“轻微不合格品”、“一般不合格品”和“严重不合格品”三类。

(一)轻微不合格品:没有满足规定的要求,经返工后可满足规定的要求。

(二)一般不合格品:没有满足规定的要求,经返工后也不能满足规定的要求,但能满足顾客的协议要求。

(三)严重不合格品:没有满足规定的要求,经返工后也不能满足规定的要求和顾客的协议要求;经认定后的顾客重大投诉属严重不合格品。

第九条 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理权限

一、中间产品和产成品的评审和处理权限 (一)轻微不合格品

中间产品、产成品发生轻微不合格品,由各责任部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评审,由各责任部门领导签批处理意见。

(二)一般不合格品

中间产品、产成品发生一般不合格品,由生产技术部经理主持相关人员进行评审,并签批处理意见。

(三)严重不合格品

中间产品、产成品发生严重不合格品,由生产技术部经理主持相关人员进行评审,由主管副总签批处理意见。

二、采购产品的评审和处理权限

采购产品出现不合格由采购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由各使用部门领导签批处理意见。 第十条 不合格品的处置

一、返工

产成品经处理后,能使不合格品达到规定要求的可做返工处理。通知车间进行返工,返工后重新取样化验,合格后,再办理入库。

二、降级

不合格的产成品不能进行返工,但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的可作为降级处理。酒精、饲料、玉米胚原油、二氧化碳产品若某项指标未达到规定要求,顾客同意接收,可作为降级处理。

三、让步接收

进厂的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等,其中某项指标不合格,但对最终产品质量无影响的,由采购供应部根据检验结果按让步接收程序处理,并把处理结果反馈到质量管理处和机动处,原煤和原粮的接收按合同或议收检验标准执行。

四、拒收

经检验或验证不合格,也不能作让步接收的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等,辅助材料由质量管理处下拒收通知单,备品备件处做拒收处理;备品备件由机动处工程师负责做拒收处理;原粮由原粮检验室根据相关文件做拒收处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五、报废 不具有使用价值的原辅材料、备品备件、产成品(包括废旧物资),可作报废处理,并做好相应记录。

第十一条 进货检验过程中不合格品的控制

一、对进货检验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由检验单位在“产品检验报告单”上注明不合格项,并将此检验报告单分别上报采购供应部、质量管理处。

二、各责任部门接到通知后,立即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隔离,并做好记录,记录不合格品数量、发现时间、批次等。

(一)对可做让步接收的辅助材料、备品备件,可由采购部门提出申请,使用部门领导同意,使用部门经理审核,报品控部认可,主管副总审批后,方可让步接收。对让步接收的辅助材料、备品备件要隔离存放,用标签或标牌做好标识、并做好记录,以便追溯。

(二)对可做拒收处理的,由质量管理处下拒收通知单,由采购供应部做拒收处理,并把处理结果反馈到质量管理处。

第十二条 过程检验发现不合格品的控制

一、对生产过程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当班操作人员应及时做好记录。

二、对生产过程检验中发现的轻微不合格品,由生产车间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评审和处置。

三、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般不合格品,由生产技术部经理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评审和处置。

四、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严重不合格品由生产技术部经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由主管副总签批处理意见。

第十三条 最终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一、入库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一)入库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由质检中心通知各责任部门,各责任部门应立即做好记录,并做好标识。

(二)需要返工的应立即返工,返工后应重新取样化验,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

二、交付前发现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一)酒精产品交付前发现不合格,应由质检中心及成品保管处对其进行勾兑,勾兑后出厂前应重新取样化验,化验合格,方可出厂。

(二) 饲料产品交付前发现不合格,应对其进行挑选。对挑选后的不合格品,根据不合格品的严重情况由品控部定等级,由销售公司负责销售,对没有使用价值的可作报废处理。价值在10000元以下的不合格品,由品控部经理签批同意报废;10000元以上的不合格品,由主管副总签批同意报废。品控部要对其做好记录并存档。对特殊情况,由品控部经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并由品控部做好记录。

(三)玉米胚原油产品交付前发现不合格,可由销售公司人员同顾客进行协商,若顾客同意接收,则交付;若顾客不同意接收,则重新加工。加工后,重新取样化验合格,方可交付。

(四)二氧化碳产品交付前发现不合格,直接做报废处理。

第十四条 参加不合格品的评审人员,在评审和处置不合格品时,应对发生不合格品的原因和责任进行调查分析,对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组织制定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品的再发生。

第十五条 不合格品控制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应按《记录控制程序》中的规定保存。

第十六条 对顾客接受产品后发生质量问题的处理,执行《产品质量问题及客户服务管理制度》。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制度由公司制度管理委员会发布,由品控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8篇: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郑州新农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质量手册

第四章 管理制度

文件版本:第一版

文件编号:XNY/ZG-14

九、不合格管理办法及控制程序

(一)不合格产品管理办法

1、定期由厂长召开质量例会,与质量有关的管理人员参与。

2、由质量负责人及各科室负责人汇报生产中、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3、对于不按操作规程造成的质量事故、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质量事故进行处罚,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损耗人员进行奖励。

4、对外来检查人员提出的问题及企业内部查出来的问题及时性时研究,分析原因,及时想办法,及时提出预防措施,并监督实施。

5、不合格的处理

(1)对于过程检验中:计量不足,灭菌温度不够等情况, 操作人员应立即采取纠正,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2)不合格品的原辅材料由检验员根据检验结果出具:不合格品处理单,并做好置牌标识,购销科负责与供应商联系处理。

a、对发现原辅材料出现一般质量不合格的,由化验室质检员填写不合格品处理单,由质检科处理决定。

b、对发现原辅材料出现重大质量不合格时,由化验室质检员填写不合格品处理单,由质检科会同各有关部门参与质量评审作出使用或不使用的处理意见,报经理批准,购销科负责与供应

郑州新农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质量手册

第四章 管理制度

文件版本:第一版

文件编号:XNY/ZG-14

商联系处理,办理退货手续,必要时取消合格供应商资格。 (3)不合格成品由检验员根据检测结果开出不合格处理单,并入不合格品临时堆放点或库房,进行隔离标识。责任部门应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表,并根据表中的项目内容和完成时间及要求,制订纠正措施,按规定认真实施,并报质检科进行验证。

(4)本程序中涉及的各类记录、文件、应作为质量分析,信息反馈和质量统计,质量考核的原始凭证。

(二)不合格工作管理办法

不合格管理是指不能正确依据《企业质量手册》很好的工作,很好地履行自己义务的行为的一种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

1、在本职工作范围内不能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致使不合格的部门领导和直接负责人,对由此引发的不良影响负全责,以造成影响的大小和经济损失多少进行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已造成的不合格,能重新再做的要重新再做,不能重新再做的要进行必要的修补或挽救。

2、由于意外原因造成的不合格,查找原因,综合评比分析,对其进行修补,使其达到合格标准,事后要认真总结,使原本意料之外的原因变成意料之内的事情,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3、由于各部门协调不好造成的不合格,要对相关部门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团队精神,使各部门的工作良好的协调,对已造成的不合格进行挽救,仍不合格的,重新再做。

4、由于形势的条件变化造成的不合格,认真分析总结后, 郑州新农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质量手册

第四章 管理制度

文件版本:第一版

文件编号:XNY/ZG-14

制定新的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应,对已造成的不合格重新再做。

(三)不合格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1、原因分析及纠正措施计划

(1)根据纠正或预防措施要求中提出的存在的不合格事项,责任部门负责人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不合格的原因,原因分析内容应包括:

a、不合格形成的主导因素及相关次要因素;

b、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或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影响程度; c、针对具体“原因分析”,责任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必要措施,制定具体纠正措施实施计划:

d、对存在的不合格进行纠正的具体方法;

e、举一反三,对其它工作现场进行清查,并对存在的类似不合格进行纠正;

f、采取具体的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类似不合格的再次发生;

g、应明确具体的实施者及完成期限。

(2)原因分析及纠正措施的建议计划经确认后返回质检科。 (3)质检科应对原因分析及建议计划的合理性进行审查。

2、纠正措施的实施、监督、验证和巩固

(1) 各实施部门应确保纠正措施计划的有效实施并按期完成,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困难,无法按期完成,应向质检科申 郑州新农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质量手册

第四章 管理制度

文件版本:第一版

文件编号:XNY/ZG-14

报理由,质检科可视具体情况对实施计划作适当调整。 (2)措施实施完成,各实施部门应填写完成情况和日期以及相应的证实材料,经本部门确认后将该表返回质检科。

(3)质检科应就完成情况及效果组织人员评审、验证,并填写验证意见。

(4)验证时如发现某项措施的实施未达预期效果,质检科应协同有关责任部门分析原因。

(5)对于验证满意的纠正措施,质检科负责组织人员跟踪、检查确保其巩固。

(四)不合格品召回控制制度

1、办公室收集以下成品不合格信息,并反馈相应主管部门,报经理批准后,对不合格产品实行及时召回:

a、从质量管理体系日常运行过程获得的不合格信息; b、从顾客产品质量投诉、统计技术分析、质量分析会中获得的不合格信息;

c、直接从顾客处及从市场反馈信息中获得的顾客抱怨、服务质量投诉等不合格信息。

2、质检科对收集或反馈的成品不合格信息应具体分析,按照产品销售记录等对已销售的产品逐一进行通知召回,并做好召回记录和处理记录。

3、质检科针对召回产品的情况,写出分析报告,报经理批准后,组成评审小组对其造成不合格的原因进行评析,提出纠正措施要求,经相关人员确认后,发放至有关责任部门并遵照执行。

第9篇:不合格品控制制度

1.对进场物资和施工过程产生的不合格品实施控制,防止不合格品转序或使用,杜绝类似问题再发生,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 2 .不合格品的分类 1 )不合格物资:

凡按规定检验和试验后,不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有关规定的物资,均属于不合格物资。

2)过程和最终产品中不合格品: a)重大不合格品; b)一般不合格品; c)质量问题。 3.不合格品的标识

1)对不合格物资,应及时清退出场。若不能及时清退出场的,应进行隔离挂牌加以标识。 2)施工过程的不合格品

a)对重大的不合格品/部位,须采取区域性标识,对事故区加以封闭,并责成专人监护;

b)对一般的不合格品/部位,采取油漆涂识、挂牌等方式加以标识; c)对质量问题以记录形式加以标识。 4 .不合格品的评审 1)施工过程的不合格

a)对重大不合格品/部位,由责任单位12小时内向公司技术部报告,同时做好事故现场的保护,防止事态扩大,公司技术部立即上报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由生产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组织公司安全质量部、责任单位进行评审处置;评审结果由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备案;

b)对一般不合格品/部位,由指挥部主管负责人组织项目有关部门、项目部进行评审处置。评审结果报公司安全质量管理部备案; c)对质量问题,由责任单位技术人员组织处置。必要时由指挥部质检部门组织评审,评审结果报指挥部技术负责人审批。

2)对不合格物资视其类别,由指挥部物资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评审。 5.不合格品的处置

1)不合格品经评审后采取如下处置方法: a)制定整改措施,整修或返工,以达到规定要求; b)返修或让步接收; c)降级改做他用; d)拒收或报废。

2)施工过程不合格品的处置

a)对重大不合格品/部位,鉴定结论和处置方案,经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b)对一般不合格品/部位,必须按设计要求和合同规定,指挥部技术部门负责制定整修方案,经指挥部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整改方案报集团公司技术部备案;

c)对质量问题,由责任单位技术人员制定整修方案,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d)不合格品经返工整改后,必须按《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程序》重新检验、验收,直至符合有关质量标准。 3)对不合格物资的处置

a.物资部门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找出造成物资不合格的原因和责任方。

b.与责任方(供应商、顾客、内部物资调出单位)沟通,研究制定处置方案,报经批准后实施。不合格物资处置方案的批准权限如下: a)以退货和修理方式处置的,由物资部门负责人批准;

b)让步接收的,在征得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同意的前提下,由单位分管领导批准。

c.由于储存时间过长或本单位搬运保管不善造成物资不合格的,按集团公司物资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d.不合格物资处置后,由物资部门负责人对实施结果进行验证。

上一篇:综合实践课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生学业发展规划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