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

2022-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言者在演讲过程中,演讲稿是其展示自我思想的重要方式,好的演讲稿内容,能够让发言者充分表达出自我观点,所以,写出一份观点准确的演讲稿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

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多媒体教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把学生作为探究、评价的主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起引导作用,适时地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依托来达到提升学生理解文本能力的目的。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让声、乐、图、画、视频等为教学服务,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深层次的提高。本文以梁实秋先生所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简单说明多媒体在散文情境教学中的作用。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快速进入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在教授一篇课文前能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这节课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为创设与学生有关的多媒体情境。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感到最大的难点是名家的思想境界、人格魅力以及为人处事方式都处在学生无法企及的高度,这种差距会使学生对梁启超先生心生隔膜。如何消除这种隔膜让学生对之产生兴趣呢?我在幻灯片上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谜语:有一个人,他一生奔波于政治,却屡屡受挫,晚年毅然抽身,投身学界;他参加了戊戌变法,领导了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成为“康梁”;他子孙满堂,各个都是人中龙凤,他的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有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火箭控制系统专家等,可谓“满门俊秀”。这个人是谁呢?学生被课件上的资料吊足了胃口,纷纷加入了讨论的行列。当答案从学生口中揭晓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子女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梁启超先生到底有何等才华和魅力才能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子女呢?今天的演讲可以让我们领略一下名人风采。”趁热打铁,我播放了名家朗读音频,外加自己设计的配合朗读的PPT幻灯片,名家铿锵有力、字字珠玑的朗读能够将学生带到梁任公演讲的情境中,图片也将作者的基本信息更直观地传递给了学生。随后学生跃跃欲试,在自己诵读的过程中进入情境,探究文本。

二、运用多媒体探究文本,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学生在激情诵读、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旁批,多媒体在这里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本文是一篇凸显人物魅力的文章,其中不乏精彩段落,对这些段落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对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思想魅力了解得更加透彻。教师把学生的旁批整理在多媒体课件上,在课堂中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其他学生对之加以评价,从而起到对知识点的完善补充的作用,实现能力的提升。

例如文中写道:“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针对这句话进行解读时,PPT左边是原文,右边有学生的旁批:

1.简练的文字,形神兼备,写出了一个精明强干的小老头。

2.从“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上可以看出他不拘小节、不害羞。

3.用一组四字短语,增强了节奏和气势,形象地写出了梁启超的自信、神采飞扬。

对于以上PPT的旁批,其他同学进行了积极的点评,如有人欣赏第三个旁批,因为它有着对于语言的欣赏,点出了四字短语的作用,把作者的写作功底和主人公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也有学生说旁批一中的“小老头”用词不当,显得对主人公不够尊重,应改为“学者”。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点评中,本文的主人公形象已然呼之欲出。教师趁机指导学生做旁批的规律和点评的技巧,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要从言、行、貌等方面对人物加以探讨;

二是要做到形神结合,深层把握。

三要体会主人公的思想境界,对学生进行人生的启迪,智慧的熏陶。

教师综合学生旁批和点评的内容,在PPT上完整展示对于这一部分的解读:他精明强干、不拘小节、个性飞扬、充满自信,一个神采飞扬的学者形象就站立在学生面前。作者的描写真可谓形神兼备,功力十足。

以上只是多媒体技术在一篇散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音频与画面的结合让学生对梁任公先生有了一个直观的形象认识,拉近了学生与学者的距离。而用多媒体展示旁批、学生点评、教师归纳的方式,则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廊坊市教育局课题,名称为“网络多媒体环境下高中语文如何创设情境达成目标”,编号为130212)

(作者单位:廊坊八中)

作者:荀亚倩

第2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我再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的原名叫梁治华。

2、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3、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4、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5、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还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即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一生著述达千万字,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于是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3、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梁启超的1927年

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里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

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与王国维不同,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用力,也就在这一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并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1873年,在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比如同是生于1893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甘地。

到1927年,梁启超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即“新人说”。他认为难的不是造就新人,而是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伍宪子如此理解梁启超的两点想法:“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这两点都从求上进而来。令人起敬。”

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伍宪子对“新民”的这一解读并未触及梁启超思考的内核。如果说,“新民”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

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15年之变超过了以往150年,其实何止是150年。但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

忽略,虽然两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思路的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

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

那个老中国。两年后,56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更深入的思考。

(摘编自2016年第12期《杂文月刊》) 相关链接

①“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工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字涤生。“诚拙”即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②“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得明白中国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一定能提得出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人类社会的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于世界、于中国帮助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

——伍宪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

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理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适应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

C.1927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新民”“国民运动”,而提出“新人说”。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的过早去世,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但1927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

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期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

”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伍宪子虽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也对梁启超1927年说的两点想法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仍未触及其内在核心。

D.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

E.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15年的变革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

6.“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 参考答案:

4.A 5.AC 6.特点:①“诚拙、振拔向上”;②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

原因:①1927年给梁启超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②1927年,他期待的少年中国一直没有出现;③他对救国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认为唯有新人,才能配上这个新的国家。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理解错误,是“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

5.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理解有误,是“梁漱溟等

受到了‘新民说’的影响”,并不是梁启超直接传递的;D项,“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文中未曾提及;E项,“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理解有误,“甚至更多”是后人的评价。

6.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分为两问,第一问的答题的区间在第4-5段,可总结出“新人”的特点;第6-7段可分析出提出此观点的原因,要点有“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

第3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中写人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梁启超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画的方法

2、对《箜篌引》、《桃花扇》、杜诗作适当补充讲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设计预习问题,以及课文相关资料链接,包括《箜篌引》备注,《桃花扇》简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等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音

2.结构框架

第一部分(1) 简述演讲的背景 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 第三部分(10) 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

三、分析梁启超形象

1. 课文主要是记演讲还是记人 ?

答:通过演讲表现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表现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点。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句子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侧面描写:他人评价、周围人反应、环境烘托等

学生讨论交流,并发言。 教师明确: 正面描写

肖像: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潇洒自信) 语言:“开场白”(风趣自信)

- 1

探究3:梁启超引用《箜篌引》说明什么?

“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船以濯。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曲终,自投河而死。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象其声。所谓„公无渡河曲‟也!”

——蔡邕《琴操》

王国维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

1、狂夫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梁启超又想到了谁?——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临终语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

3、补充“饮冰”一词含义

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

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

“饮冰”一词,表达他内心之忧虑焦灼,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境。

何谓“热心肠”?——热心国事、赤子之心

五、思考

《箜篌引》、《桃花扇》和杜甫诗,都是梁任公先生那一次演讲中的片段,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梁先生是不是真的钻进了学术的象牙之塔,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呢?

明确:

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有如下语句可以证明: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的确,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领导或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的青年学生他的真性情、他的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

- 3 -

第4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 他是广东新会人

2、 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 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 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附: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1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眼神(光芒四射)、步履(稳健)、气质(潇洒)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记)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3、提问: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4、理解疑难语句

● 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译文】《箜篌引》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的琴曲。清晨,子高撑船洗濯,见到一个狂夫,披头散发,手提一壶,正要徒步过河。他的妻子追上来制止他,没有来得及,就这样落在河中淹死了。他的妻子不禁感慨唏嘘,大声号哭,一边弹箜篌,一边唱道:“公不要渡河,公居然渡河,公落河而死,能把公怎么样?”一曲奏完,她自己也投河自杀了。子高听了,为之悲伤不已,于是拿过琴来弹奏,作《箜篌引》琴曲以模拟她的歌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公无渡河》曲。

【注释】①箜篌引:汉曲,为相和歌词,也叫《公无渡河》。晋崔豹《古今注•音乐》的记载与《琴操》本篇有所不同,谨转录如下:“《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歌,声甚凄怆。曲终,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还,以其声语妻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丽玉以其声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焉。”②津卒:管理渡口桥梁的兵士。③狂夫:精神病患者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2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的,就格外使人颤栗。 是的,死亡。命运的陷阱,死亡的冲动。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定要作无望之极的抗争。

这四句话—

公无渡河: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公竟渡河:质疑。为什么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诞,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堕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又是注定要发生的。

其奈公何:追思。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 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

作者引用这首古诗是通过写自己的一次切身经历,勾起了对梁任公先生讲过的《箜篌引》的回忆。这些内容交代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精彩以及他的演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影响,二十余年而不忘,作者用了以结果写效果的方法,从侧面间接描写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精彩,用的是衬托方法。

●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梁的讲稿中是这样的:“曲本写这种情感,应该容易些,但好的也不多。以我所记得的,独桃花扇里头,有几段很见力量。那哭主一出,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哪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那沉江一出,写清兵破了扬州,史可法从围城里跑出,要到南京,听见福王已经投降,哀痛到极,迸出来几句话:‘抛下俺断蓬船,撇下俺无家犬,呼天叫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唱完了这一段就跳下水里死了。跟着有一位志士赶来,已经救他不及,便唱道:‘„„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这几段,我小时侯读他,不知淌了几多眼泪。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对于满清的革命思想,最少也有一部分受这类文学的影响。他感人最深处,是一个个字,都带着鲜红的血呕出来。虽然比前头所举那几个例说话多些,但在这类文体不得不然,我们也不觉得他话多。”

梁实秋说任公讲到此处,“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这其实是在哭任公自己,哭其曾经所忠的国家与皇帝。

● 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3 梁的讲稿是这样的:“正式的五七言诗,用这类表情法的很少。因为多少总受些格律的束缚,不能自由了。要我在各名家诗集里头举例,几乎一个也举不出(也许是我记不起)。独有表情老手的杜工部,有一首最为怪诞。‘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凡诗写哀愁、愤恨、忧愁、悦乐、爱恋,都还容易,写欢喜真是难,即在长短句和古体里头也不易得,这首诗是近体,个个字受‘声病’的束缚,他却做得如此淋漓尽致,那一种手舞足蹈的情形,读了令人发怔。据我看过去的诗没有第二首比得上了。”

作者着力刻画梁任公先生讲到戏剧《桃花扇》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而且格外动情,这一细节说明了什么? 明确:《桃花扇》是反映抗清复明主题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反映抗击安史之乱的,二者都有鲜明的爱国主题,而梁先生演讲之时又恰值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先生忧国忧民之情略见一斑。 讨论:文字与演讲的区别

记某某演讲,这类题目,最笨的可以写到复述演讲词。梁实秋的巧妙在于把演讲的现场效果活灵活现地描述出来。他写演讲者的形象:“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他写演讲者的声音:“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他写演讲者的动作:“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写演讲者的情感:“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他写演讲者的同时,又写听演讲者(我们):“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以及演讲的效果:“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梁实秋这篇记演讲,真的是传神写照(而且做到意外言外,所以会写得这么短),他说:“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他把这种区别完全写出来了。

梁任公的讲演稿,我们可以自己去找来读;梁任公的这次讲演,我们唯有从梁实秋的这篇记去感受一二了。

四、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

4 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五、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六、作业: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答案: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第5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2.学会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写作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

1.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2.塑造自我美好的心灵。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所以应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五教学手段及其方法:讨论法,朗读法,探究法 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兼介绍梁启超)

今天上课之前呢,先让同学们来猜一个人,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 ①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6岁时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②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③他是广东新会人。④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同学们都有答案了吗?是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梁启超。 那说起梁启超,想来同学们对他并不感到陌生。初中时候历史书上见过他的名字,我们学《再别康桥》的时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敌”梁思成是他的儿子。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梁启超有哪些事迹啊?(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从历史书上,我们知道,梁启超是个叱咤政坛的人。资料与框架里的启超先生不够生动。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那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三)字音字形: 戊(wù)戌(xū) 叱(chì)咤(zhà) 莅(lì)临(lín) 迥(jiǒng)异(yì) 精(jīng)悍(hàn) 激(jī)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chàng) 蓟(jì)北(běi)

(四)分析文章:

第一部分(第一段):演讲的一些背景

第1段: (1)梁启超“晚年”为什么“不谈政治”?

参考意见: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已经对政治心灰意冷,不想再去触及敏感的政治。

(2)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头透露这一信息,请参考写作动机进行分析。 参考意见:一方面是对梁启超的晚年作一个如实概括,而更主要的是为自己的写作服务。作者作为一个学者文人,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梁启超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被大家公认、不可动摇的;梁启超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所知,而学术造诣为政治掩盖,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教师的过渡语: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什么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而不是开门见山地记述讲演过程,这是介绍演讲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部分(正数第2段~倒数第2段):演讲的主要情况

第2段:梁任公的演讲稿子

(1)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的讲演稿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明确:办事认真细致、学问和书法修养好。

(2)梁实秋说:“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作者作此类比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突出演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快速浏览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一段交待了哪些信息? 明确:演讲的时间、地点、人物

(2)演讲的人物终于出场了,看看梁实秋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描写梁启超的?(学生齐读这一部分内容)

明确:身材、肖像、穿着、步伐、神采。 (3)你认为梁启超的神表现在哪些词或短语上? 明确:稳健、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第4段:描写梁任公奇特的开场白,以及其语音语调。

梁启超演讲的开场白是什么?从这一独特的开场白可以看出梁启超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开场白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也有一点了。” 从中可见梁启超开朗直率、风趣幽默的性格。

这样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任公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亮点)

第5段~倒数第2段:列举他的讲课内容 第5段: 简译:劝你不要渡河,可是你最终还是不听我的劝告渡河,结果你渡河而死,你让我把你怎么办呢?

你明明知道是送死,还要去渡河,为什么要这样义无返顾的奔赴死亡呢?(回答: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就是为了某种理想而殒身不恤的人,像启超先生,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为了国家与人民,他面对的是追捕、逃亡和淋漓的鲜血,正如鲁迅所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也许我们只看到了一个疯狂到堕河而死的男子,而任公讲这首诗的时候忆起的是那段峥嵘岁月,想到的是自己和如自己一样奋不顾身的革命者,所以才能演绎得如此精彩。)

第7段: (1)第七段描写人物时哪个细节最精彩? 参考意见: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描写人物要善于抓住细节,表现人物个性。

(2)“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为什么听众的情绪会紧紧追随梁启超?

参考意见:说明梁启超的演讲非常精彩,同时也表现听众对梁启超先生由衷的敬意,梁启超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我们的心。

第8段: (1)梁实秋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成功的表演应该是声情并茂的,应是全情投入的,请问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其演讲感情充沛? 明确:“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痛哭流涕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

(2)试分析这些动作能够传达出梁启超怎样的感情?

参考意见:掩面——悲痛;顿足——愤怒;狂笑——得意、嘲讽;太息——无奈。

成功的作家欲写其情感、心理,往往从动作入手。

知识点补充:《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孙,他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称为“南洪北孔”,他俩是清代剧坛上的一对双子星座。《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常年漂泊在外,欲归而不得,安史之乱结束,终于可以回到梦中的故乡。)

教师总结:可见梁启超先生非常爱国,讲到这想必他联想到的是自己的国家。由南明王朝的腐败无能以至被灭亡联想到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以至灭亡,恨铁不成钢哪,虽已事过境迁,但在先生的心中仍是耿耿于怀。

第三部分(点明了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总结了全文) 文章的最后作者给梁启超以怎样的评价?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七)课堂小结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闻强识、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了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

总结:

1、写出个性。

2、只撷取两三个印象鲜明的片段刻画人物,不苛求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

3、在事件中刻画人物,不必罗列事件,甚至一件就足够。

4、从正面和侧面入手,多角度整合刻画。

5、描形还要描神,描外还要描内。

合作探究:

1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形

梁步履稳健 神 任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兼 公眼神光芒四射 备 演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讲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特内容:丰富有趣,旁征博引(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点动作:成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表情;狂笑 太息 痛哭(酣畅淋漓 感情丰沛)

总结梁任公的形象:撇开政坛上的梁任公不说,在文坛上,梁任公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文中是如何展示梁任公特点的?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3、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板书设计: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似是记事实是写人。那么,从文中对梁任公的描写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有着怎样个性的人?

认真、修养好

风神潇洒

谦逊、自负

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感情丰沛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真性情

爱国救国的热忱

第6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品文:品赏文章,关注写人技巧

2、品人:品评人物,关注人物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理解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达到品人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誓言。大家知道这位学者是谁吗?(生答:梁启超)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梁实秋来领略梁启超的演讲风采。

二、走近梁任公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治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阅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标出最吸引你的文字,并圈点勾画尝试做点评。

三、研读课文

(一)品文

1、师:大家看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刚刚大家读了课文,那么作者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演讲?找关键词。生:动人!

2、何谓动人,就是有味道,有感染力,那么动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家可以从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神态情感的变化这些方面展开搜索。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而又激亢 神态: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动作:手舞足蹈 情感:酣畅淋漓

内容: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学生圈点勾画,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3、这些动人处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正面、细节、语言、神态

4、既然演讲有如此多的动人之处,那么演讲成功吗?从哪可以看出来?(演讲效果)

5、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6、大家看看这些内容,并不是在写梁任公,而是写听众与其他人,但却突出了梁任公演讲极富感染力,在写作上这叫什么手法?(侧面)

7、教师总结: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自己喜怒哀乐的真人!作者刻画梁任公成功的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的特点,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再有特点、有性格的人,刻画时也要恰当的采用一些技巧、方法,人物才能活起来,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二)品人

1、大家回头再看这些演讲的动人之处,从这些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个怎样的人? (自负、谦虚、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2、文中有一句话对任公作为学者的魅力进行了归纳总结,请大家找出是那句话?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3、那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文采学问呢?(引用诗文)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战死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引文1: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生对话,补充资料,美读诗句,赏析《箜篌引》,链接拓开。) 师: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是朝鲜水兵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而且都死了。

师: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会死吗?那为什么还要渡河? 生:略

师: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他临行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小结: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引文2: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桃花扇》

师:先生的演讲,讲到了他最喜爱的“桃花扇”,写的是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皇帝殉国的急报,于是才有了这一出《哭主》。《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 2 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但最后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的是光绪帝。

师:是的,先生想到的是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只是一位名义上的皇帝,被慈禧囚禁在荷花池中央的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小结: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引文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课件出示全诗,学生齐诗)

师:很好。“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小结: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师:中国韵文里的好诗歌很多,他为什么单单选讲了这三首?这三首诗歌有什么共同点? 生:爱国主义诗篇。

师:很好!爱国主义情感换一种说法就是热心肠,热心肠就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梁任公先生演讲时信手拈来三段引文不仅可以凸显他有文采,有学问,从引文的内容还可以看出他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文采,有学问,热心肠)他的《少年中国说》一样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下面我们一起朗读里面的话语,感受他的力量,他的豪情!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既然梁任公先生是一位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热心肠的学者,那文章开篇怎么说他晚年不谈政治?不谈政治的学者怎么会热心肠呢?

3 文句4: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专心学术”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小结: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领导参加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他的真性情、他的炽热的爱国情是不会变的!

问题探究1: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何为“饮冰室”?既然热心肠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教师补充:《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问题探究2:那么他取号任公,又有什么含义呢?

四、课文小结

同学们应该都有过听演讲的经历,但大家能从演讲中听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人格魅力。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人格魅力能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1、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2、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同学们对任公先生可能有了新的认识。尽管今天的我们不能像梁实秋那样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任公先生的演讲,但现在大家也一定很有话想说。” “请以„任公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第7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课前预习:

1、查阅相关资料,对梁启超有所了解。

2、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选一同学上台进行对梁启超人事经历介绍的演讲。老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并通过补充介绍使学生们对梁启超有所了解。

补充介绍: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她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二、登堂入境

安排学生将上面的演讲做成口头作文:《记××同学的一次演讲》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口头作文记叙的重点:记人或记事

要求学生关注文本:通过品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与先前的口头作文相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看似记事,实则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表现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点。

三、品文品人

1、提问: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①“我很幸运地有计划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②“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③“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④“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⑤“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4段)独特的开场白

(谦逊自负)

描语言

(5段)深情的《箜篌引》 (意韵丰厚)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立外貌

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

7、8段)演讲时

敲头回忆

(自然可爱)

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 (自由洒脱)

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①“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约十二余年,

……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抓侧面

②“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触类旁通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究竟如何在千人千面中,抓一个个性突显笔下人物的独特魅力呢?

1、两个外貌描写段落你认为哪一个更为出色?

片段一:“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梳不长不短的剪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

片段二:“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谁?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豆腐西施杨二嫂”。

设想回答:表面上看,第一段文字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而第二段鲁迅先生的文字,从头到脚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其成为典型,成为“唯一的人”。不能不让人拍手叫绝!可见,肖像描写要抓特点切不可泛泛而谈。

2、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你认为这篇文章中哪一处的动作描写最精妙?为什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设想答案:

本文:敲头回忆、手舞足蹈、时悲时喜

课外:“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类极富魅力的行动描写,整部小说就会顿时暗然失色,一个个梁山好汉也都英雄不再了。《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对同样一只狗而前后大相径庭的言语和动作,将一个惯于见风使舵的“变脸行家”刻画得淋漓尽致。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往往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摄取细小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见海的神奇效果哦!

3、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什么样的语言最能够显现人物性格呢?

设想答案: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陈涉“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而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让我们如见其人,

4、教师点播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渲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罗敷容貌之美,不直接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爱。一个令所有人都看得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这不仅侧面烘托了罗敷貌美惊人,更主要的还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融入了读者的再创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备了神韵。文学的想象力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概而言之,你只要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的话,就证明你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兴波起浪”成功了。

五、牛刀小试

试以《××老师的一堂课》或《××人的一次讲话》为题,任选本文所使用的一种或几种写人的手法,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叙的笔下人物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课堂小结:

本文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作风、修养。他的开场闻所未闻,他的讲课内容、授课方式近于表演……这些片断的镜头式的精彩描写不仅没有堆砌感还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深思的是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还有这份稳健、潇洒、风趣、博闻。言为心声,文也是心声,尤其在散文中,一个人的人格思想无法隐藏。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既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有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

上一篇:医院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