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演讲稿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演讲稿(精选15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演讲稿 篇1

郭颖娴

大家好,我是旅游管理系6班的郭颖娴,我要演讲的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在看完这篇课文后,我深深的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在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无法言喻的悲哀,便写下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痛心的同时纪念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文章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和选材;第二部分写的是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第三、第四部分则分别写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一面,第五部分是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在作者的印象中,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而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在立德这一方面,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在这些文字中,表达的是作者对叶先生满满的赞誉。甚至他认为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叶先生也做到了,所以作者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在作者的眼中,叶先生是待人厚的,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叶先生的这一品质。例如,吕叔湘先生说,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还有就是叶先生对普通话生疏,但也不耻下问,让作者给他修润。有人到他家去探望他,告别时,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同时,他也是一个做不到当面指摘别人短处的人,这也体现了他的待人厚。

除了为人宽厚,叶圣陶先生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叶圣陶先生坚决反对“不即不离”的文风,他提出正面的主张,要“写话”。写话,粗略说是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加细一些说是,所写,从用语方面看,要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话。叶先生跟作者谈到写文章的时候,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在文风方面,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也就是不累赘,不写废话。叶先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在作者认识的人中是排第一位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

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二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演讲稿 篇2

我有一位远房的叔祖,是个封建官僚,曾买了一批松柏木材,就开起棺材铺来。齐先生有一口“寿材”,是他从家乡带到北京来的,摆在跨车胡同住宅正房西间窗户外的廊子上,棺上盖着些防雨的油布,来的客人常认为是个长案子或大箱子之类的东西。一天老先生与客人谈起棺材问题,说道“我这一个……”如何如何,便领着客人到廊子上揭开油布来看,我才吃惊地知道了那是一口棺材。这时他已经委托我的这位叔祖另做好木料的新寿材,尚未做成,这旧的也还没有换掉。后来新的做成,也没放在廊上,廊上摆着的还是那个旧的。客人对于此事,有种种不同的评沦,有人认为老先生好奇,有人认为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噱头”,有人认为是“达观”的表现。后来我到过了湖南的农村,才知道这本是先生家乡的习惯,人家有老人,预制寿材,有的做出板来,有的做成棺材,往往放在户外窗下,并没什么稀奇。那时我是一个生长在北京城的青年,自然不会不“少见多怪”了。

我认识齐先生,即是由我这位叔祖的介绍,当时我年龄只有十七八岁。我自幼喜爱画画,这时已向贾羲民先生学画,并由贾先生介绍向吴镜汀先生请教。对于齐先生的画,只听说是好,至于怎么好,应该怎么学,则是茫然无所知的。我那个叔祖因为看见齐先生的画大量卖钱,就以为只要画齐先生那样的画便能卖钱,他却没想,他自己做的棺材能卖钱,是因为它是木头做的,如果是纸糊的即使样式丝毫不差,也不会有人买去做秘器。即使是用澄心堂、金粟山纸糊的也没什么好看,如果用金银铸造,也没人抬得动啊!

齐先生大我整整五十岁,对我很优待,大约老年人没有不喜爱孩子的。我有较长一段时间没去看他,他向胡佩衡先生说:“那个小孩怎么好久不来了?”我现在的年龄已经超过了齐先生初次接见我时的年龄,回顾我在艺术上无论应得多少分,向齐先生学了没有,即由于先生这一句殷勤的垂问,也使我永远不能不称他老先生是我的一位老师!

齐先生早年刻苦学习的事,人家已经传述很多,在这里我想谈两件重要的文物,也就是齐先生刻苦用功的两件“物证”:一件是用油竹纸描的《芥子园画谱》,一件是用油竹纸描的《二金蝶堂印谱》。那本画谱,没画上颜色,可见当时根据的底本并不是套版设色的善本。即那一种多次重翻的印本,先生描写得也一丝不苟,连那些枯笔破锋,都不“走样”。这本,可惜当时已残缺不全。尤其令人惊叹的是那本赵之谦的印谱,我那时虽没见过许多印谱,但常看蘸印泥打印出来的印章,它们与用笔描成的有显著的差异,而宋元人用的墨印,却完全没有见过。当我打开先生手描的那本印谱时,惊奇地、脱口而出地问了一句话:“怎么?还有黑色印泥呀?”以致我得知是用笔描成的,再仔细去看,仍然看不出笔描的痕迹。惭愧啊!我少年时学习的条件不算不苦,但我竟自有两部《芥子园画谱》,一部是巢勋重摹的石印本,一部是翻刻的木板本,我从来没有从头至尾临仿过一次。今天齐先生的艺术创作,保存在国内外各个博物馆中,而我在中青年时也曾有些绘画作品,即使现在偶然有所存留,将来也必然与我的骨头同归腐朽。诸位青年朋友啊,这个客观的真理,无情的事例,是多么值得深思熟虑的啊!这里我也要附带说明,艺术的成就,绝不是单靠照猫画虎地描摹,我也不是在这里提倡描摹,我只是要说明齐老先生在青年时得到参考书的困难,偶然借到了,又是如何仔细地复制下来,以备随时翻阅借鉴,在艰难的条件下是如何刻苦用功的。他那种看去横涂竖抹的笔画,又是怎样走过精雕细琢的道路的。我也不是说这种精神只有齐先生在清代末年才有,即如在浩劫中,我们学校里有不少同学偷偷地借到几本参考书,没日没夜地抄成小册后,还订成硬皮包脊的精装小册,这岂能不说是那些罪人们灭绝民族文化罪恶企图意外的相反后果呢!

齐先生对于写字,是不主张临帖的。他说字就那么写去,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他又说碑帖里只有李邕的《云麾李思训碑》最好。他家里挂着一副宋代陈抟写的对联拓本:“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抟(下有‘图南’印章)。”这联的字体是北魏《石门铭》的样子,这十个字也见于《石门铭》里。但是扩大临写的,远看去,很似康南海写的。老先生每每对人夸奖这副对联写得怎么好,还说自己学过多次总是学不好,以说明这联上字的水平之高。我还看见过齐先生中年时用篆字写的一副对联:“老树著花偏有态,春蚕食叶例抽丝。”笔画圆润饱满,转折处交代分明,一个个字,都像老先生中年时刻的印章,又很像吴让之刻的印章,也像吴昌硕中年学吴让之的印章。又曾见到他四十多岁时画的山水,题字完全是何子贞样。我才知道老先生曾用过什么功夫。他教人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理论,是他老先生自己晚年想要融化从前所学的,也可以说是想摆脱从前所学的,是他内心对自己的希望。当他对学生说出时,漏掉了前半。好比一个人消化不佳时,服用药物,帮助消化。但吃的并不甚多,甚至还没吃饱的人,随便服用强烈的助消化剂,是会发生营养不良症的。

齐先生画的特点,人所共见,亲见过先生作画的,就不如只见到先生作品的那么多了。一次我看到先生正在作画,画一个渔翁,手提竹篮,肩荷钓竿,身披蓑衣,头戴箬笠,赤着脚,站在那里,原是先生常画的一幅稿本。那天先生铺开纸,拿起炭条,向纸上仔细端详。然后一一画去。我当时的感想正和初见先生刻印时一样,惊讶的是先生画笔那样毫无拘束,造型又那么不求形似,满以为临纸都是信手一挥,没想到起草时,却是如此精心!当用炭条画到膝下小腿到脚趾部分时,只见画了一条长勾短股的九十度的线条,又和这条线平行着另画一个勾股。这时忽然抬头问我:“你知道什么是大家,什么是名家吗?”我当时只曾在《桐阴论画》上见到秦祖永评论明清画家时分过这两类,但不知怎么讲,以什么为标准。既然说不出具体答案来,只好回答:“不知道。”先生说:“大家画,画脚,不画踝骨,就这么一来,名家就要画出骨形了。”说罢,然后在这两道平行的勾股线勾的一端画上四个小短笔,果然是五个脚趾的一只脚。我从这时以后,大约二十多年,才从八股文的选本上见到大家、名家的分类,见到八股选本上的眉批和夹批,才了然《桐阴论画》中不但分大家、名家是从八股选本中来的,即眉批、夹批也是从那里学来的。齐先生虽然生在晚清,但没听说学做过八股,那么无疑也是看了《桐阴论画》的。

齐先生在出处上是正义凛然的,抗日战争后,伪政权的“国立艺专”送给他聘书,请他继续当艺专的教授,齐老先生即在信封上写了五个字“齐白石死了”,原封退回。又一次伪警察挨户要出人,要出钱,说是为了什么事。他表白他没叫齐家出人出钱,因此便提出要齐先生一幅画,先生大怒,对家里人说:“找我的拐杖来,我去打他。”那人听到,也就跑了。

齐先生有时也有些旧文人自造“佳话”的兴趣。从前北京每到冬天有菜商推着手推独轮车,卖大白菜,用户选购,作过冬的储存菜,每一车菜最多值不到十元钱。一次菜车走过先生家门,先生向卖菜人说明自己的画能值多少钱,自己愿意给他画一幅白菜,换他一车白菜。不料这个“卖菜佣”并没有“六朝烟水气”,也不懂一幅画确可以抵一车菜而有余,他竟自说:“这个老头儿真没道理,要拿他的假白菜换我的真白菜。”如果这次交易成功,于是“画换白菜”“画代钞票”等等佳话,即可不胫而走。没想到这方面的佳话并未留成,而卖菜商这两句煞风景的话,却被人传为谈资。从语言上看,这话真堪入《世说新语》;从哲理上看,画是假白菜,也是发人深思。明代收藏《清明上河图》的人如果参透这个道理,也就不致有那场祸患了。可惜的是这次佳话,没能属于齐先生,却无意中为卖菜人所享有了。

狐狸先生二三事 篇3

聚福楼排队买叉烧包的队伍很长,等轮到我的时候,我忽然有种人生已经沧海桑田的感觉。

怀揣着四个热乎乎的大叉烧包,口袋里的零钱随着我沉重的步伐叮当作响,我有些欲哭无泪。这个月的开销已经远远超出我的负荷,想起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白浮生,我就恨得咬牙切齿。

白浮生是我一个月前的一天深夜在一家便利店门口捡回来的一只狐狸,那时我还以为它是只被人遗弃的博美。

当时正下着雨,我拿着两盒泡面走出便利店就看到了它。它通体被雨淋湿了,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可怜的小模样顿时召唤出我内心深处的母性,于是我义无返顾地把它抱了回去,可是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却大大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

我把这只长相颇似博美的小东西抱回家,自己泡了一盒泡面打开电视边看边吃。当然,我还大方地给小家伙也泡了一盒,接下来,惊悚的事情发生了。那小家伙居然对我说了一句人话,没错是人话。

“你就打算给本大爷吃这样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我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于是我伸出手来掐了掐自己脸上的肉,一丝痛感袭来。只听那厮仍气定神闲地抖了抖周身的毛,说:“放弃吧,人类,你不是在做梦。”

So what?所以,我是捡了只妖怪回来?

类似博美的小玩意仿佛有读心的本事,它不屑地朝我哼了哼,语气极其傲慢地说道:“妖?求别把我和那种低等生物混为一谈,我可是白狐仙族里最为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少主!”

我狐疑地上下打量了一番这只口气不小的自称白狐的家伙,以我人类的审美来看,它顶多算得上可爱,至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什么的我还当真没欣赏出来。

“要不你变个身试试?”

然后只听“砰”的一声,一缕白烟袅袅升起,眼前的白狐已然不见,一个黑长发黑眼睛身材修长的男人出现在我的眼前。最为关键的是,他没有穿衣服。

这就是白浮生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时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知道是否该佩服自己接受能力太好了。

否则这么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当时我怎么就没有晕过去反而还意识颇为清醒地对白浮生光不溜秋的身子下了一番评论?

我是这么对他说的:“你的身材,委实不错。”

第二章 你的脑子实在该好好改造改造

白浮生说,他是因为刚历完天劫的时候恰逢他的死对头灰狼兄前来报复,那时的他身体正虚弱,没抵挡得住灰狼兄的狼爪,就被人家一爪子给拍到人间来了。

当然这是我的转述,狐狸在说起这一经过时,对自己如何如何身体虚弱还如何如何顽强赋予抵抗这一节描绘得十分详细,对此我忽略不计。

对于白浮生的遭遇我深表同情,并且拿出了我私藏的聚福楼叉烧包加热了之后奉上,只求第二天这玩意自动消失在我眼前。这种非人类的东西出现在我家就已经足够颠覆我的世界观了,我才不要与之有什么瓜葛呢。

可惜白浮生早就看穿了我的心理,在好奇地观察了叉烧包几秒确信其可食用之后,他开始慢条斯理地边吃边跟我说:“我们白狐一族是极为讲究结草衔环的,既然你救了我,那么我就赐予你一个与我同寝的机会,权当报恩吧。不过不要误会,我说的同寝,仅仅只是同住一个屋檐之下。”

当时我两眼一黑,比看见这尊大神一丝不挂之时还要来得shock!

谁谁谁要和你同寝呢?再说了,剧本里的姑娘倘若遇上神仙不都是上演以身相许或者我许你三个愿望之类的戏码吗?怎么到了我这里就成这样了啊喂?

可是我却不得不接受白浮生即将鸠占鹊巢这一事实,只因为我刚想说不,就看到他手指一抬,将我好不容易才换下来的灯泡“啪”的一下就给点破了,所以为了我的小命考虑,我只能无条件服从。

从此以后,我便开始和一只狐狸一起生活。

百度百科上说,白狐体长50~75厘米,尾长25~30厘米,以鸟类和鸟卵为食。

我以为狐狸这种生物是极为好养的,以鸟卵为食,不就是喂鸡蛋吗?可白浮生这厮却十分厌恶鸡蛋的味道,当我从厨房里端出一盘炒鸡蛋的时候,白浮生捏着鼻子鄙夷道:“真想不出来这玩意有啥好吃的,你的恶趣味我可欣赏不来。”

在我卑躬屈膝地询问了这位大爷到底想要吃些什么的时候,白浮生委婉地表达了那晚我供奉给他的包子甚为美味,此后一个月,我本来就甚为干瘪的钱包变得更为干瘪了。

终于,在白浮生日复一日的搜刮之下,我连煤气费都缴不出来了。

当白浮生从浴室出来的时候,我算准时机将自己的钱包拿出来用一根皮带狠狠地抽它。浴室里的热气弥漫开来,狐狸浴袍加身,一头黑发垂至腰际,他缓缓看向我,一双眼睛电力十足,可惜现实容不得我犯花痴,当着他的面我继续狠狠地抽我的钱包,直到他疑惑地问我:“你到底在干什么?”

我才轻吁一口气答道:“没什么,我只是希望它能变肿一点。”

其实我很想直接告诉他:老娘没钱了,供不起您这尊大神了,烦您有多远走多远。我就当做了一场神仙梦,醒来继续当我的小白领。

但是我又很怕他那手隔空爆破。

所以我采取了这样一种委婉而形象的表达方式,可惜我低估了狐狸的智商,他莫名其妙地盯着我看了三秒之后,不屑地说道:“钱包又不是脸,能被抽肿吗?智商是硬伤啊。”

我一口老血喷在地上。

终于,在我连泡面都买不起之后,我鼓起勇气向白浮生提出了关于生活费的些许建议。白浮生听完之后出乎意料地没有将我家的灯泡全部爆破,反而诧异地询问:“家里没钱了?”

我小鸡啄米般地点了点头。

他又问:“你抽钱包就是为了告诉我这个?”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演讲稿 篇4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本文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篇5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一、人物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张中行(1909―),河北香河河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二、基础知识梳理: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草率生疏()商酌()恳切()

()pì如朦胧()累zhuì()拖tà()

妥帖()诲人不倦()()不耻下问()

jūgōngjìncuì()diānpèiliúlí()

2、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商酌:

颠沛流离: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叶圣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一些事例说明。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每一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部分【课文探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老师板书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预习检测

草率(shuài)生疏(shū)商酌(zhuó)恳切(kěn)

譬如(pìrú)朦胧(lóng)累赘(zhuì)拖沓(tà)

妥帖(tuǒtiē)诲人不倦(huìjuàn)不耻下问(chǐ)

鞠躬尽瘁(jūgōngjìncuì)颠沛流离(diānpèiliúlí)

小结: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重点词语:譬如、朦胧、累赘、拖沓、颠沛流离

商酌:商量斟酌。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点拨: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点拨:

为吕叔湘先生描文章标点。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宽厚待人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强调“简洁”的文风。严以律己

统一“做”和“作”的使用体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4、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点拨: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第二课时

导入: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一、为人:

同学们,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的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德行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DD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足见其律己严和待人宽的德行。

二、为文

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本文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请举例说说。

点拨: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出示自己的疑难问题,请大家讨论解决。

例如:

1、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2、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五、学以致用,获得启发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演讲稿 篇6

张中行

《左传》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叶圣陶先生知行合一,德高望重,勘称万世师表。阅读本文,可以中间开花,抓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来把握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日常交往,待人深厚。吕叔湘先生,语言学家矣,也受教育,从此不敢草率。而叶圣陶先生是不草率。待人深厚,也是影响人。修润文章,不耻下问,亲自前来商量,恳切谦虚。德高,尊重人。总不让人为难,又总坚持自己的原则。二是严于律己,推己达人。张中行为文简明如话,文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的是话,大家都懂。可见,张中行深受叶圣陶先生的影响。

二、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作家贾平凹在206月1日出版了最新散文集《自在独行》,倒数第3篇就是《一颗小桃树》。在此之前,他出版有散文集《我的小桃树》。贾平凹为什么以此作为散文集的题目,今年又将其收入到新的散文集中,他对小桃树有着怎样的感情呢?作者的感情前后有变化吗?如果有,有体现在哪些词句?这些词句又体现了作者怎样语言特色?涵泳咀嚼,用心感悟,你自己就能揭开这些谜底。

陆俨少先生二三事 篇7

陆先生说,他到上海博物馆看画,喜欢从现代往上看。他说,近代的东西笔墨过瘾,容易抓着你往下看。而越往前看越悠远高古,使你感到古人已经把中国画画到登峰造极。这样,你就会思考,不敢骄傲。拣无名的喜爱的学

我要陆先生为我选一些碑帖,陆先生说:“楷书小时候练过一下就行了,主要是懂得一些用笔规律。现在,就要学行书或草书了。但不要选名气太大的碑帖去学。名碑帖只要看就可以了。要拣那些无名的,而字又让你非常喜欢的碑帖去学。这样,要么学不成,一旦学成了那字就是你自己的。当然,关键还在你喜欢什么,这关系到一个修养的问题,这就要你学会读碑读帖。明人的一些帖子你多读读,不会出差错的。”我问:“陆先生,人家说您学杨凝式的《韭花帖》、《神仙起居帖》,是真的吗?”他说:“他们随便说说的。”

笔下有春秋

陆先生为我写了一张《水经注·三峡》。那时候,社会上书法家不像现在这么多。仅有的几位,如舒同、周而复、赵朴初、沙孟海,陆先生说与他们相比,自己的字算是画家的字了。他说,书法家的字好,但看起来不如画家的过瘾。他指着这幅《三峡》说:“你看,我写到夏天发大水,就用很奔放的笔法。这‘奔’字一拖笔,在全篇里最长,很打眼,是表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我写到春冬之时,就很静,很含蓄,写到秋天,就像倪云林的笔法,干裂秋风。如‘良多趣味’,这几个字就要写得很有趣味。最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用重重的落笔,表现凄凄泣泣的境界。还有,全文头一个字应该是‘白’字,我略去了,这样文章显得更加完整。”

干笔练字

“文革”剥夺了陆先生练字的条件,将他安排在画院管资料,陆先生说,其实他练字天天不放过,只不过用的是一支干毛笔而已。陆先生拿着一支干毛笔,蘸着清水在桌板上练着给我看,说,“就这样练,省纸又没留下痕迹,进步很快。”他还说他最喜欢在看到一张好书法时,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手心上写,这种临写法很有效。他说他有时进上海博物馆半天不出来,就是这样去临摹的。

精益求精

一般人认为陆先生题字总是挥洒自如,像棋人下棋落子无悔。其实,这是对陆先生艺术缺少了解。陆先生题字十分认真讲究。我请他题写青田风景名胜“太鹤山”三字时,陆先生先要我画个太鹤山的图,然后要我讲一些太鹤山的历史和传说,再问山上摩崖石刻都是哪朝哪代何人所书,字的多少大小风格。应问的都问了之后,再拿几个帖子翻来翻去,思考良久,才展纸动笔。他说:“太鹤山山势浑朴,人文积淀深厚,这三字宜写得要有古意,特别这‘鹤’字,不能写得太普通。要让人一见这三字,就想起远古年代。”陆先生连写了四五幅,只在其中一幅上落了款,其他几幅撕掉,我留了两幅。

同样,有一次浙江某出版社请陆先生为该社将出的《黄宾虹山水画集》题签,陆先生也是连写了五六幅,才在其中两幅上落款,而盖章的仅一幅。

燕因收藏

陆先生见我来了,常常会把平时画好的画取出来要我为之盖章。陆先生盖章很讲究,我因为常常为他盖章,他比较放心。经常是我盖章时,师母在边上指点,陆先生看书。有时盖到特别得意的作品,陆先生会用手指着师母,不声响。这时,我就知道应该盖那方“燕因收藏”的印了。陆先生和师母非常恩爱,我常常见到师母用大搪瓷茶缸为先生熨画,那时候电吹风是稀罕物。陆先生作画时,师母时守在边上,用手指指点点着说:“这里,这里加一块。”陆先生有时会按师母所指加一块,但大多时候总是自己画自己的,嘴里却应着:“好的,好的。”有时,师母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腼腆起来,百分之百大家闺秀的模样。

李公麟、张渥、赵孟顺

我问陆先生:“中国历史上画人物的你最喜欢谁?”他说:“名气最大当然是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那些我没见过真迹,所谓些真迹,也吃不准。相比之下,我喜欢李公麟和张渥,尤其张渥那线条不得了,我画树石人物舟楫都受他影响,笔风文雅又高古,的确高手。还有赵孟煽,就那么平平常常地画,不搞噱头,不得了啊。”

杜甫

古代诗人里,陆先生首推杜甫。他当年战乱时避难入蜀,怀中只有一部杜诗。他说杜甫生在四川,对四川的山水有体会,又加之他一生在战乱中度过,山水和人生的际遇交织一起,写得非常苍茫沉郁。陆先生说,自己的一生有很多像杜甫一样的地方,甚至连生病都像,都是肺气肿。因此,每每读到如“路经滟预双蓬鬓,天人沧浪一钓舟。”不禁暗自流泪。

杜陵诗意一百帧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演讲稿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能够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辨析。2.略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3.体会文中真挚的情感,了解叶圣陶待人厚,律己严的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1.略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真挚的情感,了解叶圣陶待人厚,律己严的原则及提倡“简洁”的文风。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借助阅读,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能力,能通过阅读拥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本文作者通过平平常常的生活小事展现人物的伟大精神,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因此,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升华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一种习惯,会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一种性格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我们要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展现了一位教育家在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中体现出的伟大。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一、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作者介绍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简介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和语文教育家。他的著作有短篇小说《隔膜》、长篇小说《倪焕之》、我国的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等等。

1(三)抽学生起来分段朗读课文,读完后在进行大略讲解,为后面的回答问题做好铺垫。3.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冗长: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4.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⑵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二、再读课文,体会先生的高尚品质。

1.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2.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3.本文记叙的都是哇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同桌交流看法。文中评价性的语句比较多。比如

示例一:“《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位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这一句借他人之口,高度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德行之高。

示例二:“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一句借《论语》中的话高度赞扬叶圣陶先生是人之师表。

示例三: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明确:文章通过一些琐碎的小事,而表现的却是叶老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伟大思想,可谓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是本文写作特点的一大亮点。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

三、略读课文,明确文章的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结束语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演讲稿 篇9

我正逢年少,常常无理取闹,吃一顿饭可以耗尽下午的光阴,家里人再三劝我张嘴,我仍守口如瓶。我喜欢看着他们为难且无奈的表情,每每击溃‘一个强大的敌人’,我都可以高兴好一阵子。

“唉!这碗饭中午做的,现在都吃不完,该如何是好啊?"外婆端着小小的饭碗叹息。母亲从屋里头走过来,伸手接过饭碗,瞄了一眼,朝我喝斥道:“怎么还没有把饭吃完?你吃了多久知道吗?”她的一字一句都散发出勇往直前的严厉,连好看的柳叶眉也一并拧紧了。“我不想吃,不好吃……”我有气无力地回答,眼神中多了一份孩童独特的刚硬。“不好吃也要吃下去!过来!母亲愈说愈响。

身旁的外婆一向最疼我,终究入不了眼,柔声说:“小点声,你吓着孩子了……”母亲反驳道:“你就惯着她,这有什么用?她明天就会听话吃饭吗?”母亲伸手把我拽到她跟前来,见我不听话,从屋里拿出衣架子,厉言:“还吃不吃?”随即晃晃手中的衣架子,用力拍打软沙发,紧接着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我吓了一跳,却依旧倔强地不肯服软。母亲怒火燃起,猛地把我拉过来。我措不及防地挨了一个衣架子。顿时,火辣辣的疼痛感从背部吞蚀了我的整个身体。我起初倔气地咬紧嘴唇,努力让自己不要哭出来;我还是个孩子,着实顶不住这一般无情的鞭打,终于还是不争气地哭了。母亲仿佛什么声音都没听见,愈打愈用力,哭声绕在整栋房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意外地翻到一张病历纸,上面白纸黑字的印着我母亲的名字……整张纸看下来,我理解的不多,却惊讶地了解到母亲多年前已患有耳疾,听力下降,但险胜于老年人。我愣住了,大脑仿佛在那一霎那停止转动,整个人束手无策,纸也不争气地落地了。弯腰捡起,晓得自己早已经热泪盈眶,原来不争气的是我啊……

长大以后的我,父母疏于管束。我偷溜出去玩,竟然连时间和回家的路一同抛弃至脑后于不顾。心急如焚时,回想起来的都是浮云。这该这么办啊?“不怕,天还没黑,家就在那里,一定记得起来的……”刺骨的冷风吹来,入骨三分,我抱紧身子却不禁打了寒战。一辆简陋的三轮车从我身旁行驶过去,我犹豫了一下,感觉像是邻居家的,毅然跟上,果不其然,我顺利地抵达家门口。

按了许久的门铃也无人接应,邻居的老婆婆把我请近她家,告诉我:全家人误以为我失踪了,都在四处找我,母亲更是急的掉眼泪打电话打算报警了。一向感性的我,控制不住夺眶的泪水,赶忙捂着脸,低下头默默悲伤。过了不知多久,全家人都回来了。母亲一如既往地喝斥:“你知道天黑了吗?啊?怎么玩之前不和我说声……”仰头对视着她的眼睛,意外的又红又肿。一字一句少了从前的严厉,多了份慈母的柔情。我少不了挨打与全家人的挨骂,却字字句句牢记于心……

不知还要多久,我会像以前一样一言一语和她敞开心扉诉说我的悲与欢,她会回赠我微笑,我贪婪地依偎在她的怀抱。

点评

身边总有些平凡,熟悉,关心我们的人,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他们是一盏永远明亮的路灯;在黑暗中,他们是一只无怨无悔,燃烧自己的蜡烛,只愿为我们眼前带来光明。许多年后,我们回想往事,才觉得爱与关怀,从未离开。我们能做的,只是回忆、感恩与珍惜。

作者:湖景中学初二(18)班 陈伊

指导老师:高超

记与周一贯先生之二三事 篇10

不多。

真正与周先生面对面接触还是在2008年,周先生邀请我去绍兴上一节低段的语文公开课。这让我又惊又喜,惊的是邀请对象居然是一位这样有名望的、我倾慕已久的学者,喜的是我的教学能够得到专家的认可。记得当时我执教的是二年级的《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整堂课周先生自始至终都在专注倾听,不时地做着笔记。他的目光中有一种高度专注的祥和,透着思考的怡然,凝着思想的力量。课后,他就“学生主体观、教材例子观、训练价值观”的提点让我受益匪浅,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教育局举办的一次教研活动邀请周先生来讲学,使我再一次有机会聆听他的教诲。整场讲座周先生竟然不用讲稿,中气十足,有条不紊地讲了两个小时,真是令人敬佩。我不仅敬佩周先生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出众的口才,我更敬佩他对语文教育的那份执着与追求。他对教育有自己的个性思考,他始终认为,教育应当是开发生命的事业。因为教育是生命发展的原始需要,直面着对受教育者生命发展的关爱,需要通过人的生命(学生、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倾情投入、积极互动来实现,而教育最终又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他的“语文教育生命观”,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人在毕生的教育生涯中对生命的自我开发和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真诚与热忱。周先生的一席话也点燃了我内心的教育火种,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我一次次的探索和攀登中,零散的经验上升为渐成体系的理念。而这一切,都要感谢周先生对我的巨大的精神引领。

心有明灯照彻,何其幸也!此后,我执教的《喜爱音乐的白鲸》《绝招》等课,都得到了周先生细心的指导,他还亲自为我写了点评。我记得在点评中他这样说:“我多次参加‘千课万人’的观摩研讨活动,几乎每次都能看到既是著名特级教师又是校长的王红在讲台上身体力行的身影。为此,我由衷钦佩王红同志这种敢于试水、敢于探究的改革精神。”说是夸奖,不如说是鞭策,这是我心中博学而睿智的周先生对我的殷切期望,我将铭记于心,转化于行,向着语文教学这座高峰的更高处挺进。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二三事作文 篇11

在我十岁那年的一天晚上,奶奶突发心梗,爷爷去世的早,父亲有没在家,家里只剩下奶奶与母亲还有她的两个孩子,她并没有束手无策,慌慌张张,而是立即打了120,在没来之前,她用手揉着奶奶的胸口。

很快奶奶到了医院,几个小时过去了,守在门外的母亲已是大汗淋漓,医生说得须在这多待几天,母亲的心放下了,她并没有通知在南京正在打工的父亲,母亲想让父亲在外安心。

一个女人面对这种情形并没有慌张。

因家庭条件的限制,奶奶在医院住了一周就回来了,母亲在医院拿了方子,在寒冷的冬天,母亲带着奶奶骑着三轮往离家三十里地的药铺去输液,她的脸被风吹裂了,这红一块,那红一块,母亲从不抱怨。

一个女人面对这种情形是孝顺的。

母亲很在意我的学习成绩,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因数学考了七十七分而被母亲用脚踢,我并没有记恨她,应该是感谢她,她的规定是分数到了八十分才算及格,因此我很认真学习,在班里名列前某,她并不是信她女儿的进步而高兴,而是像平常一样的待遇,这次及格线却到了九十分。

一个女人面对这种情形很严厉的。

那一天是集,母亲携着我去买书包,看见一个和我一般大的男孩正在行乞,她赶忙从口袋里掏出五十块钱放在那孩子的碗里,并把他扶起来,带回了家,母亲给那孩子五个大馒头和两个鸡蛋,让他拿回家,那个孩子特别感谢,还想给母亲磕头,母亲制止了,我不明白,他和家里无缘无故,为什的把东西给他,母亲告诉我他的母亲瘫痪在床,父亲撇下他娘家走了,他只好去行乞去给他母亲治病。

一个女人面对这种情形是善良的。

二三事作文 篇12

小巧的脸蛋,大大的眼睛,短短的头发,不高不矮的个子,这,便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幽默而有趣。在家中,总是听到她那咯咯咯的笑声。记得,有一次吃饭时,她盛汤不小心把汤洒了,父亲有些担心又略带责备地说:“怎么那么不小心啊?跟个三岁小孩似的!”母亲嘟了嘟嘴,我本以为她有些不高兴了,正想“批评”一下父亲时,突然听到声:“人家就三岁好嘛!”转过头去,看她那温暖的笑容又“再现江湖”这反有点儿叫人忍俊不禁了,她见了,问:“是不是嘛?”我只得宠溺的说:“是是是,你最小了!”一家人都逗乐了。

我的母亲,对我教导有方。有那么一次,我写完作业,伸了个懒腰,便走进客厅,看看有什么综艺节目可以看,刚往沙发上一“瘫”,就听到声“咳咳”,定睛一看,原来母亲正倚在墙上看着我呢!我暗自心想,完了完了,该不会有什么课外作业要布置吧?没想到,她笑了,说:“一起看一会吧,我给你推荐一部《最强大脑》。”我把电视换到那个频道,本以为没啥好看,却不想,反而越看越有劲,看着那些选手们个个知识渊博,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从不言败,自信又沉着的样子,我不禁下定了决心:“我要向他们学习,努力学好知识!”为此,我的成绩也提升了不少。

我的母亲,温柔又善良。那是一个被暴风雨“充斥”的一个下午,母亲看到一个老奶奶在地铁站站口焦急的等待着,母亲觉得有些奇怪,便上前去,问道:“您在等什么呢?”老奶奶回答说:“我在等着雨停啊!我孙子还等着我送药回去呢!这么大的雨,怎么走啊?”话音刚落,母亲立马把手中的伞塞进了老奶奶的怀里,说:“您比我更需要它!”说完,便淋着雨跑走了。当回到家时,她已全身湿透,我与父亲用诧异的眼神看着她,母亲不是带了伞吗?怎么如此狼狈呢?正当我们在思索时,母亲只好把事情原委告诉我们,母亲的善良,让我与父亲一致决定雨天一定给她多备一把伞,以防她自己被雨淋。而母亲听后,微微的露出了笑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演讲稿 篇13

孙轶青先生自幼爱好书法与传统诗词,曾遍临欧柳颜赵诸名帖,博采众长,自成面目。其书法重传统,尚功力、善行草,诗书结合,雄健潇洒。

2009年3月18日晚上接到罗哲文先生电话,罗老告诉我孙轶青先生昨天走了,25日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追悼会。此前春节期间我还陪同罗老去看望过孙老的家人。当时孙老已住院,一直处于昏迷之中,家人轮流陪护。大家都盼奇迹出现,孙老能醒过来。哪知3月17日孙老就驾鹤西去,享年87岁。

从90年代起,每年春节我都能收到一张孙老寄来的贺年卡。回想起几十年来的往事,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孙老多年来对我和文物修复工作的关怀也历历在目。

从我接触孙老起就与文物修复分不开。1990年我发起成立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那时孙老是中国文物学会的顾问。委员会成立时孙老到会祝贺并题词:“文物复制,贵在代真,质量第一,兼备形神,为辨新旧,标志铭身,永葆信誉,戒律必遵。”

1993年12月7日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召开,孙老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发言,高度肯定了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文物修复的功能有三:一是恢复原貌;二是延长寿命;三是扩大效益,包括恢复文物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艺术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经济价值。没有文物修复,就谈不上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因此,文物修复工作是文物博物馆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当今的文物修复工作既要努力继承传统经验,又需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

1994年,我将长年工作总结的文物修复技术编著为《文物修复与复制》一书。当时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金枫先生提议请孙轶青先生作序。孙老很爽快地答应了。没过几天,孙老来电话告诉我序言已写好。看完孙老手写的序言,让我激动不已。孙老是在通读了全部书稿后才写了序言,完全是关于文物修复的内容,而且提出了文物修复工作者是文物的医生,是文物保护神,是民族文化的弘扬者,是抢救国宝的活着的国宝。在序言中,孙老对文物修复技术作了一个总结:“严格地说,文物修复是一门科学。它包含了很多学科和实用技术。在学科方面,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鉴定学、金石学、化学、金属工艺学、美术鉴赏等;在实用技术方面有钣金、铸造、鎏金、油漆、陶瓷、造纸、电焊、石刻、色彩等。一名称职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应当牢牢掌握这些方面的有关学问和技术。”

1998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贾氏文物修复之家》,我将此事告诉孙老,孙老很高兴,说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就请他题词。第二天我就见到了孙老的题词:“修复历史文物,弘扬华夏文明”。

二三事作文 篇14

我佯装生气,不理睬他们,可他们却凑上前来,搂着我,脸上堆满了灿烂的笑容。我受之感染,也不禁笑了。可那些人儿却那般顽皮,又窜开逃避我的追赶,拿一雪球砸向我,我有些恼,却被那孩子气而乐到,哭笑不得。

又是一个雪夜,记得是一次看望重病的老师。老师生病了,我的心牵挂着她,总不安紧张,很是沉重。母亲来接我。我们二人牵着手,雪在空中漫步,我们在地上走路。母亲打破了沉寂的黑暗,“小时候,在农村的冬天,也常下雪。我便与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堆雪人,看谁的雪人高。我总是输,就不服气再比,结果还是不如意。”母亲的话让我笑了起来,心中也温暖了,那恐慌的感觉也随之消失。在雪中,我们轻轻的、慢慢的漫步着。

不只是那一天了,我去拾光书屋。在路上,雪忽然飘落,像新生儿降临于世。书屋里灯光是温柔的,以鹅黄色照亮黑暗。看到那本心仪的书,伸手去拿,意外地触碰到了一只手。我扭头一瞥,是许久不见的同学啊!但我们却不激动,只是缓缓地、轻轻地会心一笑,对方的心意也了然于心。

妈妈二三事 篇15

有一次,我的周末作业到周日还没完成,早饭后,妈妈就催我去做作业,我刚坐到书桌旁,就看到了笔盒旁边的游戏棋,心想,不如先玩会儿棋吧?说玩就玩,我把棋盘铺好,把旗子放上去,就开始玩起来,一盘、两盘,我既快活又惧怕,怕妈妈突然“查岗”把我搞得措手不及。尽管这样想,我仍然乐此不疲地玩着,忘记了时间和作业。

突然,门“吱呀”一声开了,我愣了半秒钟,就飞快地把棋盘叠住,推到一边,又把作业拿好,把笔袋拉链快速拉开,掏出笔佯装写作业。惊魂未定的我根本不敢看妈妈的脸,果然,只听她怒气冲冲地说:“好啊!写作业时玩玩具,这是什么态度?以后再这样,可不就是挨吵这么简单!”说着,她毫不留情地把棋收了起来,我偷偷地看了看她,只见她怒目圆睁,脸被气得通红,嘴唇还在发抖,好恐怖啊!她走出门外,用力带上了门,隔着门,我还听见她说:“我现在就把它扔进垃圾桶……”

我没有反思自己,反而觉得十分委屈,妈妈也太凶了吧!可怜了那盘棋啊!

写完了作业,我走出房门,发现那盘棋竟原样摆在客厅的桌子上,我既惊喜又不解,问道:“妈妈,原来您没扔啊?”妈妈说:“怎么可能扔呢?你这么喜欢它,我只是想督促你早写完作业。”

我惭愧不已,突然瞥见妈妈满是疲惫的面孔,一下子感到难过极了,要不是我整天惹妈妈生气,妈妈会这么累吗?虽然妈妈这么严厉地批评我,这也是因为她爱我,想让我养成好习惯啊!我真对不起妈妈,想到这些,泪水不禁流了下来……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校长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小学数学组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