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同年多家国企爆出因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而发生巨额亏损,2009年3月国资委提出方案限制国有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一些专家学者担忧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会导致中国经济受损。中国要不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已成为当前重要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论文 篇1:

金融衍生产品发展与演变的再回顾及启示

摘 要:金融衍生产品从发展到繁荣的过程潜藏着金融危机从区域性演变到全球性这一现象,即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危机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我国这一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应结合我国的金融市场现状,为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谐稳定的金融体系做好准备,使金融衍生产品这柄双刃剑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次债危机;信用衍生产品;金融脆弱性

一、引言

2008年对全球金融市场而言可谓是风雨飘摇,从2007年开始的次债危机,以雷曼兄弟的倒闭为序曲,进入了多米诺骨牌倒塌式高潮,我们见证了这场金融风暴的翩然而至并逐步席卷全球的全过程。次债危机的直接诱因是利率的高涨与房市的骤然降温。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基准利率由1%上升到5.25%,上调了425个基点,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房地产价格下跌了15%,持续的高利率与日渐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共同诱致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浮出水面。2007年3月开始,汇丰银行等陆续宣布其在次级抵押贷款方面存在的问题超过预期,全球的金融市场开始了持续的动荡,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暴跌。

截至2008年10月,全球范围的银行系统由于次债危机损失达到了6 000亿美元,而全球因为次债危机引发的经济放缓产生的损失已达1.4万亿美元该数据为2008年10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在关于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的会议上指出。)。2008年美国已经有25家银行破产,不过监管机构担心至少还有200家银行可能面临崩溃。有分析师预计,美国27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第四季度将升至1 250亿美元,远高于2007年同期的430亿美元。到2009年底,可能超过2 000亿美元。同时,全球股市也遭遇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跌势,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年跌幅为41%,蒸发了7.3万亿美元,英、法、德三大股指全年的跌幅都在四成左右,日本股市也暴跌42%。新兴市场国家也未能幸免,俄罗斯股市全年跌幅为70%以上,“金砖四国”中的另外三国——中国、印度和巴西,股市全年跌幅都超过40%甚至高达60%(注:相关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关统计。)。同时,资本市场的危机通过多种渠道迅速传导到实体经济,失业率剧增,全球经济在多年的繁荣之后,表现出下行趋势。

我们认为,次债危机实质上是一场由信用风险累积酿成的系统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衍生是此次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机构投资者的避险逐利动机促使他们将次级贷款层层打包,过度衍生,同时金融衍生产品的关联性、虚拟性等特性使这种不良资产的危机隐患波及整个资本市场。危机出现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联合注资,并连续降息。与此同时,为了符合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受损的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这又导致了信贷市场的紧缩。这相反的两方面使全球出现了一个奇特的两元背离的金融市场(注:两元金融市场就是高度紧张的货币市场和银行贷款市场,以及高度宽松和继续膨胀的广义金融市场。),即信贷紧缩与流动性过剩并存,而这一系列因素进一步放大了这场危机,使全球经济进入了衰退期[1]16。

危机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循环往复。这也正是金融脆弱性假说(注:金融脆弱性假说由明斯基(Minsky)在1992年第一次明确提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似乎无法摆脱的通货膨胀和债务紧缩现象,并且随着经济运行,这一现象会不断恶化。同时,他还探讨了政府在维护经济正常运行中所起的作用。)的主要内容,即在经济的繁荣期就埋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我们可以发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促成了金融衍生产品的诞生,在其应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小范围的区域性经济危机,之后市场主体创新出了更多的交易品种来减少危机,而结果是在金融衍生产品繁荣之后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次债危机与20世纪90年代的多场危机(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日本金融危机等)中,金融衍生产品都充当了助推器的角色,为危机的爆发及传播埋下了长长的“火线”。同时,在先后两个时期,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种类及规模在逐渐增加,而危机波及的范围也由小到大。可以说,金融衍生产品是柄双刃剑,在其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中监管不力、运用不当,造成了经济危机从区域性到全球性的膨胀。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产品发展与演变的再回顾,可以更清楚的说明这一点。

二、金融衍生产品发展与演变的再回顾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西方国家的货币汇率与美元脱钩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同时,不少国家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由于汇率与利率的双重变动,基础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得很不稳定。各国为了稳定本国币值采用金融衍生产品来对冲汇率和利率的风险,这一操作的本质是将全球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现货(货币、外汇、股票等)的派生物,具有虚拟性、杠杆性、高关联性等特性,其功能是价格发现、引导供求、规避风险等[2]13。对于投资个体而言,更希望运用这一工具转移风险,所以金融衍生品一经产生就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取得飞速发展。但对于整个金融市场而言,金融衍生品的运用仅仅使风险在不同主体间转移且越来越潜在化,并没有真正使风险消亡。所以,在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因为运用不当及监管不力出现过一些区域性的危机事件。之后,市场主体为了转移风险、减少危机,又创新出更加复杂的衍生产品,同时也埋藏了更大的风险隐患,一旦有一个环节对衍生产品运用不当便会因为其高关联性而扩大成全面危机,次债危机便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

(一)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衍生产品与区域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源配置和企业经营全球化,各国金融市场逐步取消壁垒,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流动,增强了各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同时,金融自由化浪潮愈演愈烈,引发了金融业管制的逐步放松,反过来加剧了金融业竞争,各金融主体规避风险的目标,客观上又促进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这一时期,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模在持续增长。1991—2002年全球有组织的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未清偿合约总额,从35 212亿美元增加到238 805亿美元,增幅达578%。北美从21 530亿美元增加到136 876亿美元,增幅达535%。欧洲从7 107亿美元增加到88 645亿美元,增长1 147%。同时,交易种类不断增加,出现了信用衍生品。这一衍生产品的核心功能就是将信用风险从整体风险中剥离出来,并以一定代价转移给交易对手。信用衍生品市场是在全球信用环境严重恶化的国际金融背景下,应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而飞速发展起来的。信用衍生品历史上的第一笔交易就是由Bankers Trust和CSFP在1993年针对日本房地产危机而做成的[3]。1998年是信用衍生品市场规模获得显著增长的一年,其中很大一部分份额的出现正是为了规避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见信用衍生产品设计之初是为了规避与转移风险[4]471。由于被趋利之人利用,这一产品逐渐被用于投机、套利。次债危机正是由于信用衍生产品的过度衍生,并在杠杆性与国际性的放大作用下爆发的。

从地域范围来看,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蔓延路径是:北美欧洲亚洲,金融衍生产品正是沿着这样的路径从北美的小范围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市场。20世纪90年代,正是国际金融衍生产品扩展到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时期,这些国家利用后发优势,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有了较快发展,韩国是成功的典范[5]71。但大多数国家却在过早实施金融自由化、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1993年智利Codelo铜矿公司在铜的期货交易上损失了20 680万美元,德国Metallgesellschaft AG金融矿物集团在石油期货、期权交易中损失了近23亿马克。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因日经指数期货交易损失8.6亿英镑而倒闭[6]34。1994年,墨西哥爆发了严重的货币危机。1997年因为国际游资的冲击,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大多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与资产价值跌落30%—40%,所有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都严重衰退。1998年俄罗斯拖欠到期国债与卢布贬值同时发生,最终酿成金融危机。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金融衍生产品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那就是被投机者不当运用会引发金融系统的危机,所以这一时期因金融衍生产品出现了一系列地区性危机。但在当时限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程度,并没有对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也正因为这些风险的出现,金融市场主体更渴望衍生出新的产品来规避这些风险。在这一背景下,全球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继续增加,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也达到鼎盛阶段。

(二)现代的金融衍生产品与次债危机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和广泛应用已大大改变了金融的面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问题不断涌现,金融衍生产品的品种也显著增加,并且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在交易市场发展方面,场外交易是远远超过了场内交易量。当今绝大多数投资者和机构借款者都纷纷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银行是最主要的交易主体。现代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现状,决定了次债危机的影响超过20世纪90年代的多起区域性危机并非偶然。

1.金融衍生品交易品种、交易量和交易速度取得了爆发性增长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量有了更大增长。2007年12月,全球场外交易(OTC)的金融衍生产品未偿付金额约为596万亿美元。2008年6月,全球场内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未偿付金额约为84.3万亿美元。场外交易量明显多于场内交易量,并且场外交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场内交易。2007年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总交易量约为1998年交易量的6倍(如图)。与此同时,信用衍生产品交易量急剧增加。属于近年来创新品种且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工具首推债务抵押债券(CDO)。这种CDO(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MBS)、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的标的资产是信贷资产或债券,是典型的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两者都属于广义的信用衍生产品,只能将风险转移不能将风险消除。次债危机就是由信用危机通过两者连锁爆发的。)以较高风险的次级贷款和包含MBS、ABS、CMO、CDO多层次结构的组合债券产品为标的,尽管可以为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但由于其结构和定价机制复杂,市场参与者难以真正衡量其投资风险,所以危机导向型的监管也难以对其真正发挥作用[7]40。2006年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金额达到2.1万亿美元,证券化率达到70%左右。根据英国银行家协会(BBH)统计,2006年全球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合同金额约为20.2万亿美元。至2008年6月,全球信用违约互换(CDS)的未平仓名义总合约数达到了57万亿美元。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名义余额在整个场外市场上所占的比例为9.2%,比2004年末上升了4.9个百分点,仅次于汇率和利率衍生品市场,是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8]。

正是这种高速增长的规模,及其衍生品特性,金融衍生产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由于信用衍生产品的过度膨胀而导致了次债危机超越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2.银行金融机构是金融衍生产品最主要的交易主体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最终使用者(包括公司、政府、机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等);另一类是经纪人(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高信誉的公司等)。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在这些交易主体中,银行交易者因为其最终使用者与经纪人的双重角色而承担了大多数的交易。当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为国际上前十大商业银行。

由于银行表内业务的竞争日益激烈,收益缩小,因此银行纷纷转向重点发展表外业务,而表外业务中最主要部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它给银行带来的收益非常丰厚,因此金融衍生工具渐渐成为银行表外业务的重头戏,而且银行的表内业务也需要依靠金融衍生工具来管理其风险。银行越来越注重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经营管理。银行在利率掉期业务和货币掉期业务中,业务量均占全球业务量的50%左右。

次债危机最初的表现,便是银行资产的大幅缩水,其根源正是银行金融机构对信用衍生产品的过度交易。也正是因为银行是金融衍生产品最主要的交易主体,才使次债危机以银行破产的方式迅速在全球金融市场蔓延。

3.金融衍生品的瞬息万变使监管总是滞后于创新

金融监管的放松与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但与此同时,放松监管与瞬息万变的创新也使得各种风险不断加大。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的关注程度增加,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各种创新工具不断出现,信用衍生产品发展迅速。对于普通的投资者而言,难以准确衡量这种复杂衍生产品的真正价值与风险,从而盲目进行这种高风险的交易。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存在,监管机构是难以有效监管的。同时,对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主要是风险导向型,每次危机出现之后,才会去整治,而创新的迅速发展,总是会埋藏着潜在的危机,所以,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总是滞后于创新。

次债危机的爆发,向我们敲响了改革全球监管体系的警钟。尽管美国的多头监管体系在历史上支持了美国金融业的长期繁盛,但次债危机的爆发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监管体系的缺陷。

4.金融衍生产品与次债危机

通过分析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正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场外交易量的增加,机构投资者的盈利性心理,早已在繁荣的背后为次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潜在的风险。

特别是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新近出现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债务抵押债券(CDO)等信用衍生产品在创造了巨大的流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危机。如果把利率跟房价的变动视为次债危机的“导火索”的话,信用衍生产品就是一直潜藏在地下的“火线”。这场危机从2007年开始,之所以持续蔓延及深化,正是由于有着十多年发展历史的信用衍生产品埋下的隐患。

银行金融机构在几年前欣欣向荣的宏观环境下,为了提高其盈利性,不断降低贷款标准,发行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为了转移风险,这些金融机构将借款人的抵押贷款打包发售MBS给特别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SPV又将其手上的不同的次债证券组合成新的资产池,再发行新的权益凭证。那些购买了此种凭证的金融机构甚至继续将CDO打包发售为更复杂的衍生产品。经过层层的打包与转化,使投资者与初始借款人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投资者难以准确估计违约情况;同时,金融衍生产品缺乏公开、透明的交易市场,投资者需要自己评估价值,而复杂的数学模型与多级转化过程,使估值非常困难;再加上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一旦危机发生,损失将被加倍放大。所以说,金融衍生产品尤其是信用衍生产品,为这场危机埋下了长长的“火线”,当利率与房价的变动将“导火索”点燃之后,便在整条危机链蔓延。

美国的次债危机爆发成为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正是由于信用衍生产品潜在的多米诺骨牌式的风险引起。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金融衍生产品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危机的最主要的潜伏区,又担负着创新出新的产品规避风险与危机的重要职责。

(三)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危机潜在风险源及传导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次债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偶然,它与金融创新的发展尤其是与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每次危机之后,金融市场主体都会创新出一些新的金融工具来降低风险,稳定经济。当经济繁荣后,市场主体的趋利动机使他们继续进行金融创新、工具衍生,冒更大的风险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种行为,促使衍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潜在风险日益积累,最后在一个更大的程度上及范围内爆发。

明斯基(Minsky)的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由外部冲击造成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内在本质决定的。经济在经过长期繁荣后,金融关系会从以避险型个体融资占主导的稳定性的金融结构,逐渐转化成以高风险个体融资占主导的不稳定的金融结构。根据这一理论及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次债危机正是金融市场主体,通过运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过度投机导致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所致。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工具,对经济繁荣与危机都是最直接的传导体,为促进繁荣而生,却在发展过程中埋下了潜在的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便潜藏了危机从区域性到全球性的膨胀过程。

三、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启示

通过对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历程的再回顾,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危机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对我国这一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应结合我国的金融市场现状,为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谐稳定的金融体系做好准备,使金融衍生产品这柄双刃剑发挥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虽推出过国债期货、汇率期货、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但都因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善而以失败告终。近年来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发展较快,但人民币衍生产品交易仍然不够活跃。2006年9月,中国唯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目前正在为首个交易品种——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上市做准备。总的说来,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存在交易品种较为单一、交易主体结构不平衡两个主要问题。针对我国的现状,结合前文分析,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应走诱致型制度变迁的路线,在借鉴发达国家已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同时,我国政府应该做好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指导工作。一是要创造健全的法律法规环境,通过修订《证券法》、《公司法》、《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为金融市场的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范发展创造有利的法律环境;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及其他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四是要大力促进金融创新,通过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的创新,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规范。

2.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寻求合理路径。尽管一系列危机的爆发让我们认识到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潜在危机,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为了使金融市场及金融产品发挥积极作用,应在充分分析各种产品所要求的市场前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路径。对此,国内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由需求来决定的这个顺序可能是股指期货、股票期权、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利率期货、债券期货、利率掉期、债券期权、利率期权、外汇期货与期权。具体应据各个产品发展的市场状况来确定。从历史上看,在期货方面的交易我国出现过“3·27国债”、“中航油”、“中粮棉”和“中储铜”等大风险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必须引以为鉴,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3.增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合作监管。金融衍生产品的历史表明,任何原来用于套期保值和分散风险的工具和手段,最终都被寻求高收益的投资者利用以致造成了更大的风险。而金融衍生产品先天的国际性,决定了这种风险的传播及危害也必然是全球性的。次债危机从美国开始,影响了欧洲、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从借贷市场转移到资本市场,又反馈到借贷市场,并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注:财富效应是指理性的消费者根据其一生的财富量计划消费与投资。托宾Q值是指企业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之间的比率,Q值越高,企业投资动机越强烈,投资需求越旺盛。)等传导到现实的宏观经济[9]3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层面上,各国的金融机构由于购买了美国的次债及相关衍生产品而遭受资产损失;实体经济层面上,危机又将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传导到全球。现代的金融市场上,局部问题可能会引起其他市场的连锁反应。鉴于以上特征,应该对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实施更加有效的监管,突破传统的危机导向的监管方式,更加注重前瞻性与预见性。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有效的对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全球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必然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民.次级债和全球金融市场波动[J].国际经济评论,2008(1).

[2]谭燕芝.金融衍生品监管——基于契约经济学的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Mengle,David.Credit Derivatives: An Overview[R].Paper Delivered at the 2007 Financial Markets Conferenc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 May 15, 2007.

[4][美]John C Hull.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邹功达.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10).

[6]雷达,梁云波.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4).

[7]张明.透视CDO:类型、构造、评级与市场[J].国际金融研究,2008(6).

[8] Securities Industr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ssociation. Global CDO Market Issuance Data[EB/OL].http://www.sifma.org,2007.

[9]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渠道[J].国际经济评论,2008(4).

责任编辑:陈桂香

Retrospect and Inspiration on Financial Derivative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Based onResearch Perspective of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AN Yan-zhi,FU Juan

(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China)

作者:谭燕芝 付 娟

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论文 篇2:

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摘要]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同年多家国企爆出因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而发生巨额亏损,2009年3月国资委提出方案限制国有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一些专家学者担忧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会导致中国经济受损。中国要不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已成为当前重要的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金融衍生产品给中美两国带来的灾难,重点分析了国企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失败的原因。其次,从金融衍生品的特性出发,指出中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必要性并介绍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最后,根据东航等国企投资失败以及美国的经验教训,提出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套期保值;金融创新;风险管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9. 020

[

0引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不少专家认为导致该危机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2008年底,多家中国国有企业爆出因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而发生巨额亏损,于是2009年3月国资委提出方案限制国有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2010年3月到4月,中国分别开放了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利用好外资的几点意见》,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以郎咸平教授为代表的很多专家学者担忧美国会利用金融衍生品来打压中国市场,即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会导致中国经济受损。因此,金融衍生产品到底会给中国带来什么,中国要不要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如何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已成为重要的问题摆在国人面前。

本文首先分析金融衍生产品给中美两国带来的灾难,重点分析了国企投资衍生产品失败的原因。其次,从衍生品的特性出发,指出中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必要性及发展现状。最后,根据东航等国企投资失败以及美国的经验教训,提出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金融衍生产品给中美两国带来的灾难

1.1 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缺失导致美国金融危机

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但是不少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缺失,即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繁荣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所致。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教授认为,在过去几年,美国住房贷款一度出现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部分金融机构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打包到衍生金融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按揭贷款证券。而原本为了确保债券信用度而设立的评级机构,却在利益的驱动下丧失了中立的立场,“随意”给这些“创新债券”盖上5A标记。

国金证券分析师杨帆认为,华尔街游戏已使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进入异化过程,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加大了本轮金融危机的波动,使得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升级,负面影响被无限放大,未来或将转向适度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而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美国监管层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缺失也难辞其咎。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部委员会副主席王自力认为,此次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更深层次的诱因来自于自由市场竞争的失败和对金融创新产品监管的严重缺失。当前,美国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危机的中心华尔街危如累卵。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相继被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而剩下的高盛、摩根士丹利也因形势所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一些银行、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借款人的实际还贷能力而乱放贷款,把危险贷款通过ABS(资产抵押证券)卖给金融市场使得金融市场最终崩溃。

1.2 多家国企因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失败发生巨额亏损

2008年多家国有企业因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失败发生巨额亏损。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航油套期保值公允价值损失约62亿元;中国国航因航油套期保值浮亏68亿元;中国远洋远期运费协议(FFA)公允价值损失约40亿元;截至2008年9月30日,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汇兑净损益亏损19.39亿元 。2008年度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净亏损为140亿元;中国国航净亏损108.5亿元;中国远洋净亏损41.2亿元;中国中铁的净利润为11.1亿元(如图1所示)。

从图1中不难看出,导致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失败。国企金融衍生品投资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本文以东航为例进行分析。

东航公司航油套期保值期权合约采用的主要结构是“上方买入看涨期权价差,同时下方卖出看跌期权”。“上方买入看涨期权”属于正常的套期保值范畴。如果说油价在未来上涨,在行权日东航行使买入的权利,从而盈利。但是如果油价下跌,超过了行权日的约定价格,东航可以不行使买的权利,损失的不过是有限的权利金,这就是正常意义的套期保值。而东航合约中同时标明 “下方卖出看跌期权”这一操作,却不是真正意义的套期保值,从而埋下了巨亏的祸根。因为油价如果上涨,东航赚的是固定的权利金,可是如果油价下跌,那么东航必须按原先约定的较高价格购买航油,油价越跌,亏得越厉害。而从2008年7月到12月底,国际原油价格一路狂跌,一度跌破40美元/桶,东航的噩梦就此开始。从东航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国企金融衍生品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对所交易的衍生产品及其市场认知不足

对所交易衍生品的风险认知不足,缺乏对所交易衍生品的价格评估手段。对于投行给出的复杂衍生品合同,99%的国企没有能力进行独立判断估价。国企没有发现这些方案中缺乏“止损策略”、“风险共担”等降低和化解风险的基础性操作策略。

缺乏对衍生品市场的深入了解。欧美的衍生品市场已经发展了百余年,这些市场的投资者对市场规律的了解程度,对操作策略和工具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市场规则的把握程度都是我国刚刚开始“试水”的央企所不能比拟的。

1.2.2对套期保值与投机的概念划分不清

国企衍生品投资巨额损失主要来自于投机而不是套期保值。国企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在不同市场占有相对应的垄断资源,因此在国企领导层的眼里,做生意有利润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对企业进入衍生品市场时确立的原则往往是不许亏钱,还要盈利。不愿为保值付出成本,指望通过保值实现盈利,非常不合理。

1.2.3监管缺陷

金融衍生品业务涉及期货、期权、远期交易、委托理财等市场,而这些对口的监管部门包括证监会、银监会、外汇局、国资委等多个机构。各监管部门如果不能协调好各自的工作范畴,就无法有效防范风险。近两年,结构性衍生产品在企业理财、资产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心有余而力不足。从2008年第四季度连续曝光的多起国企套保失手事件来看,单一的国资监管已很难奏效。国际投行也正是利用这一“三不管”地带,售卖给国企具有套保功能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2中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必要性

2.1 金融衍生产品理论

金融衍生产品是从基础的金融工具衍生发展出来的新的金融产物,其价值由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而决定。金融衍生品主要包括远期(Forwards)、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s)、掉期或互换(Swaps)。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由买卖双方自行签订的合约。期货合约是期货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合约,对合约到期日及其买卖的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作出了统一规定。期权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质量原生资产的权利。掉期合约是一种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首要功能是规避风险,这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金融衍生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为规避金融风险的需要而设计产生的。

金融衍生品的第二大功能是套利保值的功能,即生产经营者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来回避现货交易中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锁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预期利润。

金融衍生产品的第三大功能是价值发现的功能。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变动取决于标的变量的价格变动,而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发现功能有利于标的价格更加符合价值规律,有利于对现货市场的价格进行合理的调节。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密切相关且一定程度上是正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供需状况往往可以帮助现货市场建立起均衡价格,形成能够反映真实供求关系和商品价值的合理价格体系。

金融衍生品的第四大功能是杠杆效应的功能。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因此,交易具有杠杆效应。期货市场为交易者提供了一个能安全、准确、迅速成交的交易场所,提高交易效率,不发生“三角债”,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2.2 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央行相继推出了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外汇远期、外汇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局面。

2006年2月份开始交易以来,人民币利率互换发展迅速,成交金额大幅上升,有效地满足了市场参与者管理利率风险的需要。

2008年以来,央行积极推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在利率和汇率衍生产品方面,在已有的远期、掉期等产品基础上,积极推出利率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及其他汇率衍生产品。此外,还积极发展信用衍生产品,通过试点方式逐步推出信用违约互换(CDS)等产品。

2009年3月24日,针对一些中央企业金融衍生品业务出现大幅亏损的情况,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

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

日新月异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加剧了金融机构的竞争,也增加了金融机构对金融创新的动力和速度。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为金融市场提供了规避风险和价值发现等有效手段,促进了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开展。但是,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及其市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2.3 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运营已无法完全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对生产企业来讲,需要控制原材料价格剧烈上涨风险,需要防范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风险,需要规避利息支出突然上升风险,需要遏制外汇收入不断损失风险。中国企业目前有太多风险需要转移。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则需要能为手中的有价证券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我国银行业面临流动性过剩的金融风险,为了保值和规避风险,金融机构、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机构和企业追求稳定收益的资金,都迫切要求有更多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需求在目前的中国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3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应注意问题

根据东航等国企投资失败以及美国的经验教训,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建设一流的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

没有一流的理论指导与前瞻性的研究,中国的衍生品市场就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金融创新就难以摆脱长期跟在西方成熟市场后面复制学习的被动局面。应广纳天下人才,建设有创新思维、有独立研究能力、在全球有影响力的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中心应有能力对中国与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有广度有深度的研究,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意见,有能力对各种高端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技术与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为中国金融市场向纵深发展提供服务。

3.2 打造有金融创新能力的中国本土投行与金融机构

打造几家能与国际投行抗衡的、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本土投行。开展以衍生品与结构性产品为标志的金融创新研究活动,深化高端交易策略研发,建设高水平的交易与风险管理团队,有能力代表国家或协助大型企业直接参与全球复杂衍生品交易与重大国际金融资源的竞争。

衍生品不仅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利器,更是银行提高竞争力,增加盈利的重要工具。应允许其在风险严格可控且在有限额的前提下开展自营业务,开展人民币报价的黄金衍生品交易,在境外对冲境内黄金交易头寸,以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同时,在风险信息完全披露的前提下,允许银行利用衍生品自主开发面向适当投资者的简单零售理财投资产品,以丰富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增强银行的差异化竞争能力,促进银行的发展。

3.3 增强大型企业金融竞争能力

面对未来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国企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国企在衍生品投资上因噎废食,不去做好应对准备,就很可能再次遭受国际市场价格快速变动的沉重打击。

由于缺乏风险驾驭能力与全球资源配置优化的能力,许多中国企业大而不强、泛而不精,缺乏国际金融竞争力。只有积极应对包括复杂衍生品在内的高端金融领域的挑战,才有可能在风雨中成长,真正跻身于世界级企业之林。鉴于多数企业缺乏高端金融人才,可由国资委协调聘请专家成立顾问组,为其出谋划策。决策形成、投资评估和事后追索等机制都有待建立和完善。

3.4注重风险管控机制的建设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市场监管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维护市场的稳定,确保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市场监管的重要目标。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风险管控机制的配套建设,“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只有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承受力,审慎推进各项创新,使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与收益组合的工具越来越多,投资者用以避险或投资的渠道增加,整个金融系统效率提高,安全性增强,中国经济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

3.5 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信息的披露

加快涉外金融产品交易的立法工作,确保相关金融与衍生品的产品性质与风险信息完全披露。从事金融衍生业务的企业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要求企业说明其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披露每一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范围和性质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企业应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

3.6注重金融创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正有负,但主流是正面的、良性的。没有金融创新推动,就没有多层次和开发性的金融发展,就不可能对现代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使金融创新和经济协调发展。避免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通货膨胀、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危害经济发展;避免因金融业经营不善使金融风险加大,破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引发经济危机;避免因信用过度膨胀产生金融泡沫,造成金融业的动荡和整体经济运行的失控。

主要参考文献

[1]韩立岩,张小磊.国企衍生品投资亏损:解析及监管启示[J].管理评论,2009(12).

[2]党剑.国企套保的监管缺陷[J].上海国资,2009(7).

作者:张兰花

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论文 篇3:

浅谈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现状

【摘要】本文基于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拓展、快速提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金融衍生 产品 发展

一、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并呈现出丰富的交易品种,例如国债、外汇、指数期货与权证等。伴随其快速发展,在2005年,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则产生了远期人民币产品,并令市场化发展初具规模。随后,股权改革体制的实施令各类权证产品有所普及,并促进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扩充发展。2008年,伴随黄金期货的上市,令我国金融衍生品期货市场逐步完善。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经历了快速发展与提升,然而与国外发达行业相比,却始终具有一定差距,并逐步显现出一些现状问题。具体体现在市场建设规范化发展存在一定缺陷,其起步发展阶段,便存在多头管理、政策体制有失稳定性、各个交易场所包含不公平竞争甚至是混乱管理问题。同时交易流程与体制也体现了一定的不规范性。基于金融衍生产品体现的派生属性,在市场发展中,均离不开现货市场的有力保护。倘若规模不大,则会令市场价格无法体现合理性,并形成人为干扰影响,体现瓶颈效应。在设计层面,也显现了产品规划一定的缺陷。金融衍生产品应体现良好的风险转移优势,然而,通过实践不难看出,基于其双刃剑特征,较多金融衍生产品却没有体现良好的转移功能。金融市场中,较多金融价格并没有体现有效的均衡性,而是呈现了一定价差。在投机人员与游资的不断竞争中,市场风险范畴持续扩充。再者,由于我国银行存款、贷款利率的管制,无法构建有效的市场利率模式。同时,相关宏观政策体制也对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因素形成显著影响,令信息的披露需要遵循严格流程,并借助公共传媒进行信息澄清,这样一来,便体现了信息传递渠道的有限性,对一些核心问题则无法清晰明确界定范畴,出现了外延概念较大、披露效果不佳的局面。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科学发展策略

(一)促进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化发展,强化自主创新

金融衍生产品的持续发展需要引入国际化理念,履行开放管理模式,应引入外国资本实现产品交易。同时应促进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衍生产品市场,拓宽发展领域,丰富国外业务代理。由衍生市场建设趋势来看,国际化发展目标需要首先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进行深化拓展,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交易体制与监督管理的有序完善,进而逐步形成衍生产品市场交易核心主体。而在进入国际发展进程后,应有效放宽金融单位、相关企业在金融衍生产品国际市场管理体制,并应准许国外资本有效融入我国市场。实践发展中,还应科学引入创新意识,不应停滞封闭,应在强化基础建设同时,优化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创新管理水平,推进利率体制面向市场科学更新,创设良好市场格局。同时,应有目的强化商业银行系统定价职能,真正挖掘出契合我国市场特征的衍生金融产品,符合各类企业实践发展目标,并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更新与扩充发展。

(二)规范金融衍生市场产品流通交易顺序,优化投资结构

金融衍生产品丰富多样,种类不同,其发展环境状况存在显著区别。因此,在交易中应进行顺序的统筹安排,创设适应性基础条件。对于条件具备的产品应率先推出,对于条件欠缺则应继续完善,应确保稳步推进与深化探索。应秉承场内交易率先进行,逐步推进场外交易原则。相比于场外市场,相关金融交易机构具有较好的风险预控、信用等级、组织规划、设计管理与结算交易显著优势,且显现出公平透明与流动性特征,令成本费用有效降低,并对市场监管极为有利,因此应对其进行优先发展。同时,应将股指与国债期货视为发展核心点位,丰富满足市场需求特征,降低不合理因素状况、抑制不良波动影响,并实现长期发展投资目标。另外应对投资市场完善培育,杜绝同质化现象,应树立多元化发展目标,引入企业与各级投资者至国内外市场管理中,优化公司治理体系,创建完善的金融衍生产品管控体制与风险控制制度。同时对于投资者应展开积极主动培训,令其丰富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手段,优化衍生金融产品发展综合质量水平。

(三)完善市场立法与管控体系,提升风险预防效能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结构弱势特征,因此应创建完善立法管控体系,规范市场运行,确保金融框架体系的可靠良好与一致发展。同时,应基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不同类别,创设针对性法律制度,提升其可控性与实践规范性。监督管控体系建设,应引入集中管控理念,统一创建监管组织。针对银行、保险、市场证券、金融衍生产品流通交易展开全面控制,提升监督管理有效性,注重行业自律发展,并引入非官方力量联合管控,促进金融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与优化发展。针对商业银行,应优化提升其风险预防效能,注重风险因素形成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业务流程的有序开展。并从制度、实践技术與行业人才等层面提升面向场外的综合管控能效。通过对交易对手及相关风险的综合分析,提升信息披露能力,预防不良声誉风险。

三、结语

总之,针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现状、市场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强化自主创新、优化投资结构、完善立法管控,才能降低不良风险影响,促进金融衍生产品的持续、健康、稳步投资发展,并创造显著效益。

参考文献

[1]穆静.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法律监管[J].金卡工程,2010(1).

[2]王达蕴.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控[J].吉首大学学报,2010(5).

作者简介:郑蕊(1982-),女, 河北人,本科,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责任编辑:刘晶晶)

作者:郑蕊

上一篇: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精选2篇)下一篇:学生会个人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