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境外直接投资效益提升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迅速发展,遍及世界各地。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投资规模普遍较小、缺乏技术优势、国际知名品牌较少、人才匮乏,等等。另外,政府在宏观管理和政策支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都将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进一步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世贸境外直接投资效益提升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世贸境外直接投资效益提升论文 篇1:

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摘 要: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造价体系是我国建筑行业进入国际建筑领域的一个切入口。工程造价改革的滞缓已成为建筑领域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瓶颈问题,亟待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剖析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的现状,结合现行体制的弊端和工程造价领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借鉴。同时,从工程造价方向,预测了我国建筑行业良性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

工程造价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书《考工记》中,在1162年颁行的《营造法式》中也有记载,传承至清代编修的《工程做法则例》仍颇具活力。但是由于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无法转变成现代意义的空间塑造体系的原因,使工程造价在现代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致使我国工程造价目前还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工程造价虽然打破了旧传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相关部门不配套的体制,使其发展过于缓慢。“企业自主报价,竞争形成价格,加强动态管理”,几乎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工程造价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全面地分析目前工程造价的现状也至关重要。

一、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存在的弊端

诚信机制不健全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建筑市场的信用缺失,虚假信息太多,影响了国民经济和投资效益,加大了企业经营成本与风险,更导致整个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秩序混乱,信用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如:

1.信用缺失的几个方面失信行为导致的不良结果项目发包方面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工程不立项、不报建、不招标;压级压价,强行要求垫资承包;有些肢解工程发包,明标暗定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导致了三角债和“欠薪”连环套工程承包方面承包单位不正当竞争招标;层层转包工程;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挂靠”越级,出卖执照,恶意扯皮,拖延工期导致工程质量低下,安全事故频发,引起附加成本;蓄意索赔,增加成本政府和中介组织方面政府市场监管职能不力;中介机构办事不公正,收费无标准,出假证明、假报告;虚假报价引发大量的腐败案件;工程造价成本升高,房价昂贵

2.产业结构单一造成造价体系僵化、成本过高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整个建筑产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国有企业股权单一,对外不能充分利用社会的资金和技术资源并接受社会的有效监督;对内也很难建立完善的现代公司管理制度。加入WTO后,又取消了对其的相关优惠政策,这些企业一方面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另一方面企体制改革又十分缓慢,导致竞争能力大大削弱;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轻装上阵,充分利用由国家搭建的更公平的竞争平台,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起步晚,资金和技术力量相对较弱,制约了这部分力量成为行业的主导。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仍不同程度受限于国家行政干预,缺少灵活的用工机制,工程造价依然没有完全和国际接轨,难以有效控制成本,“三超”现象普遍存在。

3.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合同管理中存在大量问题,增加造价成本一方面赔偿制度不完善,奖惩机制力度不够,现有法规体系尚存在许多弹性空间,一些条款对当事者的道德约束高于法律约束。此外,部分歧视性条款较难把握,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发生越位和缺位行为,让投机分子有漏洞可钻,虚假造价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合同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签订不规范,签订合同不严谨,条款不全。②忽视合同的严肃性,违背等价有偿的原则。③缺乏健全的合同管理机构,对“扯皮现象”无计可施,导致工期延误,成本增加。

4.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改革力度不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作为管理的职能部门,具体承担着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改革的职责。但是,各地方造价管理部门的管理还未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定额管理,协调甲乙双方针对定额理解的偏差而出现的纠纷,发布建筑材料“信息价格”等方面,其工程造价改革的职责还远未承担起来。

5.我国造价咨询行业相对落后、现状如下。①起步晚,市场无序,没有进入良性循环。②咨询服务机构服务面窄,大多局限于进行概预算和结算的编审工作,不熟悉国际惯例。③咨询机构人员素质较低,知识面窄。④专业人员非法“挂证”。此外,有些造价工程师出于自身和眼前利益,或者迫于有关方面的压力,按业主的要求编制虚假报价。

6.信息化管理落后首先陈旧落后的经营观念、僵化的组织体制、粗放迟钝的管理流程是目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绊脚石,连锁效应使工程造价环节发展迟缓。由于我国的经济是在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又面临信息化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充满现代竞争的环境中,不少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游戏规则还不是太清楚。同时我国建筑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基础管理亦不强,所以将因企业管理信息化大大落后于时代,而使工程造价工作量加大,工作目的盲目,成本增加。

二、工程造价改革的措施

1.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造价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合同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为了加强合同管理,就要实现工程合同签订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工程和工作内容的完整性、技术上的协调性、时间上的协调性。例如严格控制合同外增加项目,未经批准的不予签证和支付;因乙方施工方案改变和管理不善引起的工程量及费用增加不予签证和支付;合理进行价差调整以缓解双方较为突出的矛盾,减少纠纷,使工程进展顺利,工期得到保障,控制工程造价。

2.信息技术在造价中的应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施项目管理,将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有力武器。首先,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

国外建筑企业先进的管理系统模型整个系统相当于一个整合平台,既可直接使用,也可二次扩充。随着应用的推广和深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国外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神经中枢,担负着数据传递与共享以及应用功能无缝连接的工作。本着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即时服务控制能力,解决项目经理部工程运作中的难题,全面支持工程投标和项目管理,更新管理思路、开拓管理视野、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同时,缩短施工时间,减少估价工作量,减少造价成本。

3.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1)加强企业基础管理,配合国家政策,推行“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自主报价,竞争形成价格,加强动态管理”和“控制量,指导价”。(2)大力规范造价管理市场,积极推进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的建设。(3)加强建筑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加强其对业主、造价师以及监理师的具体业务行为的监督管理职能。

4.建立建筑市场信用制度(1)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法规体系,并且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机制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罚机制,借鉴国外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经验,参照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试点的经验,大力推进和发展建筑市场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资信评级、工程担保和保险等机构。(2)注重建筑市场信用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和防范意识,强化个人特别是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和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信用观念,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信用至上”的道德氛围。(3)加强和完善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增强信用信息的透明度,是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秩序的关键。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包括联合征信制度、信用公开制度。

5.法律制度的完善措施为了实现有法可依,我国的建筑类法规应该尽快地完善其细则,必须健全独立的市场三方责任体系,挖掘各方主体潜能。现有体制下,项目业主仅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实质上仅是各级政府的代理人。为此,首先需要区别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工程,对于政府投资工程,实行业主提供工程量清单作为承包商报价的依据,对非政府投资工程,实行业主提供清单,由市场决定价格,其市场化程度由投资者自行选择确定。其次,全面落实业主负责制,在强化自我约束的前提下,发挥其市场主体功能,形成业主对投资项目独立进行决策、独立承担风险、独立获得经济利益,符合市场要求的运行机制、动态管理。

三、结 语

目前,中国建筑企业实力还十分薄弱,和国际承包商相比,整体实力相差实在太悬殊,2000年进入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的中国十家国有建筑企业在境外营业额的总和,甚至不及第九名的荷兰HBG集团一家的境外营业额。虽然到了2004年有47家国内企业跻身其中,但总体营业额还是排名落后。为了与国际建筑行业接轨,我国建筑企业惟有保持高度敏感和弹性、充满创意和活力,加快工程造价改革才能使我国的工程造价体系不与国际惯例脱钩,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工程造价的继续改革,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益具有积极作用。工程造价的改革能带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连锁效应能使建筑行业加快发展,又能带动中国整体基础建设的发展,同时先进的基础建设也能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参 考 文 献:

[1]姚 江.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造价[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4):32-34

[2]田 钟,刘玉明.建筑业主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5):130-132

[3]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S].1999-10-31.

[4]任志涛,张世英.建筑业信息化的博弈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187-190.

[5]张建平,王孟钧,黄飞.建筑市场信用机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制度建设[J].建筑,2004,(3):8-11.

[6]范 珉.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解决机制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编 辑 鲁新显)0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第25卷

作者:唐党生

世贸境外直接投资效益提升论文 篇2:

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迅速发展,遍及世界各地。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投资规模普遍较小、缺乏技术优势、国际知名品牌较少、人才匮乏,等等。另外,政府在宏观管理和政策支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都将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已有的海外投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国外经验,从多方面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

[关键词] 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对策研究

一、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

1.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我国的中小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在我国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从业人员达1.74亿人以上。从贡献上看,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的50.5%,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中小企业完成的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的43.2%。不仅如此,中小企业还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为吸纳安置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将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在国际上,我国已拥有一批颇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02年公布的“全球200家最佳小企业”的排名结果,我国有4家中小企业榜上有名。虽然数量不多,但我国中小企业毕竟在世界上崭露头角。

2.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如按企业数计算,其中约90%海外投资项目是由国内中小企业投资的,而且境外投资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中方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居多。中小企业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转轨国家投资项目居多,其中以工业生产加工项目为主,其次是服务行业,包括餐饮、旅游和咨询服务等。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中小企业在商业零售业的投资增加,贸易和商业零售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在海外的新兴投资热点。例如,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主的我国中小企业在巴西、南非和前苏东地区投资建立的中国商品市场或中国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也为中小企业在国际生产体系中找得自己的位置提供了机遇;也将大大改善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环境,使中小企业获得公平竞争的环境。所有这些都将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

由于中小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既受到企业本身特有的优势(如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灵活,经营效率等)的影响,又受到企业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自然资源禀赋,国内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劳动力成本,政府政策等)的制约,这两方面在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导致不同企业的对外投资动机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投资动机不同。

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市场导向型动机。这种类型的投资主要以巩固,扩大和开辟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为目的进行海外投资,通常投资区域是基于本企业传统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市场,同时辐射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2.降低成本导向型动机。出于这种动机所进行的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国外相对廉价的原材料和各种要素等,以降低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保持或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技术与管理导向型动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种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并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新产品设计和先进的管理知识,等等。企业要提升自身实力,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与技术研发,但某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很难在国内市场获得,而且也不易于通过公开购买的方式得到,于是可以通过在外国设立合营企业或者兼并与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获取。

4.分散投资风险导向型动机。这种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散和减少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5.优惠政策导向型动机。投资者进行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东道国政府的优惠政策,以及母国政府的鼓励性政策。

6.发挥优势导向型动机。正如海外直接投资理论所提到的,企业本身所具备的某种垄断优势是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的主要原因,通过利用这些独特优势,企业可以在海外市场发挥其自身竞争力,扩大经营范围,提升整个企业的经营实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1)实力弱,投资规模偏小。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实力比较薄弱,中小企业尤其突出。我国现有的海外投资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平均投资额仅为123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投资额665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50万美元的水平。再加上我国企业海外融资的能力低下,这些,一方面使我国企业在海外扩大生产受到严重限制,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我国家电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不断引进。技术优势的缺乏,将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长期性因素。

(3)国际知名品牌较少。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知名的品牌不多,中小企业尤其如此,而名牌是获得国际市场份额的通行证。缺乏国际名牌,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保护名牌的意识,许多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在国外被他国企业抢注。

(4)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市场调查欠缺,盲目出击。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很好地对目标市场及竞争对手进行调查研究,盲目出击,造成投资失败。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企业前往前苏联投资就是如此。

(5)人才匮乏。跨国经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恰好缺乏这种国际型经营人才,致使海外投资举步维艰。

2.政府在宏观管理和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正在逐步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包括支持中小企业进行市场考察、出国参展、进行质量认证、注册商标和专利、人才培训,等等。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我国政府还将予以专项支持。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海外投资审批制度严厉,程序复杂。我国对海外投资项目审批相当严格,现汇投资超过100万美元的项目,必须报外经贸部审批。审批的程序复杂且周期长,一个小项目审批经年累月并不罕见。这往往使得企业坐失市场良机。

(2)外汇管理制度不能适应海外投资的需要。目前,海外投资用汇不仅程序繁琐,而且现行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中的一些规定,提高了境外投资者的用汇成本,加大了海外中资企业融资的难度。

(3)海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方面较为欠缺。由于国内企业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有限,资金、人才、渠道缺乏,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投资环境等知之不多,直接影响了投资成功率和投资效益。尽管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对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使国内所有企业都能获得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但是在实践中,许多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

(4)对外投资项目审批与企业实际得到相关优惠政策脱节。企业在获得对外投资项目批准书后,要获得实际的政策支持,仍需经过层层审批,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且在实践中,有些企业最终也未必能够获得有关优惠政策。因此,优惠政策支持的力度极为有限。

四、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

根据我国已有的海外投资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国外经验,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在行业选择上,中小企业应以我国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以及服装加工等工业为投资的行业重点,换言之,在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比较优势和市场基础更好一些。

2.在地区选择上,中小企业应以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较好,且与我国关系友好、双方有相当经贸合作基础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投资的目标市场。

3.在投资方式上,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短缺特别是外汇紧张,应以企业现有设备及成熟技术和原材料、零部件等实物投入为主,以从事散件组装及加工生产为重点。

4.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应重点选择那些有一定的销售能力和市场渠道的外方为合作对象,尤其是曾经为本企业做过销售代理或进口商的外方,对于中小企业跨国投资合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5.在运用国家政策上,中小企业要有一定的敏锐性,对于国家重点鼓励的行业和有本地经济特色的投资项目,要积极探索。

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应根据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必须通过法规政策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从宏观上加以统筹安排,尤其需要在审批、信息及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营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以促进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

作者:王瑞兰

世贸境外直接投资效益提升论文 篇3:

后危机时代经济健康发展应处理好六大关系

[摘要]文章认为,后危机时代,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反思我国应对危机措施的得失,分析国际贸易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特点,审视我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等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协调关系

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采取了空前的擞市措施。目前,全球经济趋于好转,金融危机行将过去,世界经济将要步入后危机时代。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由于中央政府果断决策,及时应对,政策得当,我国最先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局面,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但是,经历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世界格局必将发生微妙的变化,国内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从全球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发展中国家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呼声增强;同时,在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从国内经济形势看,尽管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但是,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诸如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依然不强、外贸出口尚需恢复、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资产泡沫化趋势增强、通货膨胀预期明显、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等。可以说,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时期,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重新审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国际贸易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反思应对危机措施的利弊得失,处理好经济发展中各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一、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指在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基础上产生的虚拟资本活动。虚拟资本一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如债券、股票)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虚拟经济只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形式。由于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使用价值,因此,其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附于生产性的实体经济,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但当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最终给实体经济造成灾难,轻则可以使经济大起大落,严重时将酿成经济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华尔街银行家们脱离了实体经济,大玩虚拟资本的结果。美国为了刺激消费需求,通过金融工具创新,造成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从而造成房地产市场、抵押证券市场失去价值基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危机虽将过去,但教训应当铭记。我国目前也存在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股票市场波动较大,上证综合指数从2007年10月的6124.04点一路下滑到2008年10月的1664.93点,2009年中国股市涨幅又位居全球各市场前十名。同时。由于应对危机投放了大量信贷,目前又面临着高通胀预期的压力。CPI自2009年11月首次转正后增速继续加快,2010年1月CPI同比上涨1.5%,PPI同比上涨4.3%。由于资金充裕,楼市更是成为追捧的热点,导致房价一路飙升,在海南甚至涨到了疯狂的程度。这一切都使人们不得不高度关注日益凸显的资产型通胀及由此引发的强烈通胀预期。可以说,在后危机时代的前期,高通胀很可能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重大问题。此外,国际热钱也是蠢蠢欲动,不断涌入我国资本市场,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现实考虑,在后危机时代,要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都必须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要继续发展虚拟经济,坚持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国民经济的稳定与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虚拟经济的稳定与活跃。没有虚拟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少了一个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虚拟经济以现实资本为基础,坚决抑制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这就要求国家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有效管理,尤其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这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处理好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但是,这也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误解。那就是对市场机制有效性的怀疑。因为之前理人们普遍把美国作为自由市场机制运行的典范来看待,而这次危机却首先在美国爆发,因此,有人怀疑市场机制的有效性问题也在所难免。但是,新自由主义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无可比拟的。这次危机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市场机制,明白其优势和不足。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此而全面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决不能因为市场机制在金融领域出现问题,而否定它在实体经济领域的作用,停滞我们目前的经济改革。相反,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应始终坚持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旗帜鲜明地深化实体经济领域内的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行国企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充分利用市场的优势,弥补市场的不足,使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后危机时代,在坚持市场调节的同时,也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宏观调控。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个手段都要用,而且都要硬。没有市场,经济不可能快速发展,但单靠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协调发展。危机过后,各国政府都对国家宏观调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更应在经济自由和市场调节的基础上,以经济的和超经济的有效手段,调节基本产业结构和重大比例关系,调节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制定和实施使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法律和规则;尤其需要加强虚实经济一体化研究,建立虚实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对于虚拟经济直接调控的机制,并以实体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运行方式的发展要求为依据,展开有效的调控活动,切实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共赢。

三、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投资、出口和消费三个方面。其中,消费和投资属于国内需求,出口属于国外需求。从

本质上讲,内需与外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内需的增长可以为扩大外需奠定坚实基础。因为国内研发和技术设备投资的增加,可以带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国内市场和生产的扩大,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外需的增加也可以直接带动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的增加。因为出口可以直接带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拉动国内消费。相关研究表明,出口每增长1%,可以拉动当年消费增长0.68%。正因为如此,我国十分重视内需和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在坚持发展国内需求的同时,努力扩大国外需求,外需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相比之下,内需反而有所不足。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外部需求急剧减少,客观上对扩大内需形成了巨大压力。在后危机时代,尤其是在近期。我国的贸易环境会有所恶化,出口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剧。一方面,如同20世纪的太萧条改变了整整几代人的行为习惯一样,此次金融危机也将迫使美国等国的消费者改变消费行为模式。信贷消费、透支消费等“寅吃卯粮”的消费行为必将有所收敛。汲取次贷危机的教训,金融机构在消费信贷的投放方面也必将缩小规模。消费减少,进口量自然下降。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会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影响。自从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欧盟等都加强了贸易保护,不断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贸易争端不断。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至11初,共有19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同比增幅达639%,是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从现有情况看,预计2010年形势更加严峻。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后危机时代,预计中国的土地成本、煤电油运成本及其他环境、资源和要素成本都将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与越南、印度等国相比,我国原有的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外需很难快速增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到扩大国内需求上。要千方百计地扩大国内需求,这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但是,坚持扩大内需并不是说要忽视或者放弃外需,相反,还要稳定发展外需,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要充分利用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手段,努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承包工程;积极化解国际贸易争端,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维护我国企业的台法权益。努力谋求在更大范同和更高层次上利用国外资源,双管齐下,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投资与消费同属内需,两者对经济增长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内需结构一直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为主、消费不足”。这是一种不正常和不可持续的现象。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危机,我国在扩大消费和扩大投资方面都采取了措施,但从实施情况看,投资大幅增加,消费提高有限,进一步加剧了内需结构的失衡。针对目前这种情况,在后危机时代,必须统筹消费和投资,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变“投资为主”为“立足消费,调整投资结构”。

首先,必须要立足消费。虽然消费和投资都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薪的起点,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作用。投资作为一种中间需求,本质上是消费的一种引致需求,归根结底是受消费决定的。就经济学意义上讲,经济增长理应立足消费。同时,从现实来看,由于前一时期的大规模投资,已经造成了产能过剩,不仅持续的大规模投资之路行不通,而且过剩的产能也只有通过扩大消费才能消化。要扩大消费需求,一要提高居民可持续消费能力,重点在提高居民收入上做文章。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使广大人民有收入来源;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乡社会救助等制度,政府要在提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承担起基本的责任,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二要在改善消费环境上做文章。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便利农村居民消费;增强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城市便民消费设施;以狠抓流通企业食品安全为突破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让老百姓放心消费。

其次,要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重点在提高投资效益和优化投资结构上做文章。在做好原有投资项目后续投资的基础上,投资要坚持以重大民生工程、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为主体,以铁路交通、农田水利、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为重点,避免形成过剩产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大重点产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提升重点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尤其要加大对自主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的投入力度,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五、处理好城乡关系

处理好城乡关系,根本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是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收入水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不仅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也是造成内需不振的最主要原因。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央出台了不少针对农村消费的政策,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与预期相比,恐怕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一点从200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可以看出来。2009年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为4.6个百分点,投资对GDP的拉动为8个百分点,出口对GDP的拉动为-3.9个百分点,消费的拉动作用仍然不足。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只能来源于消费,而农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市场。没有农村的发展,中国的消费必然动力不足。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不仅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需要统筹城乡发展,而且从经济健康发展角度看,也客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要向农村倾斜,要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打破交通、电力、能源和水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自成一体、分散布局、缺乏衔接的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及管理体制。

其次,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城乡统一、市民与农

民公平享受、城市与农村软硬件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与公共安全体制。尤其要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农村社会保障品种,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

第三,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民增收。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和国土整治等的投入;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对农产品信息网络和营销组织建设的投入;加大农产品补贴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也可考虑直接补贴农民,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动和转移的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和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形成保障城乡劳动者公平竞争、平等就业的制度环境。

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满足国内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提高国内居民的生活消费和各种福利水平,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经济是手段,改善民生是目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经济增长可以带动就业增加,使可供分配的社会总财富增加,从而让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直接的好处。其次,保障民生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生产与消费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改善民生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树立其消费信心,只要消费启动了,生产就有了基础和保障,因而,保增长与重民生二者并不相悖。正因为如此,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时,中史政府出台的扩内需、保增长措施中,民生投资占有重大比重。

后危机时代,一方面我们应该让广大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不断地改善民生;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客观上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拉动内需,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因而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使经济与民生协同发展。

要统筹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关键是要实现政府转型。要使政府由片面追求GDP的数量增长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使政府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实现从物本到人本、从追求GDP到追求人民生活和福利水平提高的转变。要完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在政绩考核标准中更多地加入反映民生状况的指标,变各地政府进行的GDP数据竞赛为民众生活质量提升幅度的竞争。同时,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加重民众在决定政府官员前途命运上的权重。只有人民对于政府官员的政治前途有了决定权,政府官员才会真正关心民生,以民生的改善作为其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统筹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重点要加大政府对民生的投入。加大政府在教育、培训、就业和创业等方面的投人。要加快完善和普及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切实减轻民众在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目前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向政府倾斜、财富越来越向国家转移和集中的趋势以及积累率远远高于消费率的现实,真正实现“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步富裕的同时,让全体国民享受到应有的福祉,这样才能够彻底消除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最终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作者:孙耀武

上一篇:建委中层的竞聘发言稿下一篇:高考冲刺誓师大会发言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