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搭建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学习或做学问除了要有恒心、有毅力、有持久的兴趣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知识结构的搭建。从长远来讲, 这个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若对其重视不够, 一个人早晚会由于自身知识、能力不足, 或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 而影响自己的提高和发展;在搞研究时也会缺乏后劲, 或力不从心, 甚至根本不知该如何进行。

许多经验表明, 一个人在学习上或工作中, 若仅仅懂得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 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滋养和辅助, 还得有其他一些方面的知识储备, 这种储备当然越多越好, 越广越好, 这样, 人做起事来才会潇洒自如, 得心应手。当一个人对其他方面的一些东西 (当然是有益无害的) 也比较喜欢、爱好, 甚至很擅长时, 当一个人善于将不同领域的多方面知识杂糅、融汇到一起时, 其感觉便会大不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不同呢?简言之, 就是由各种不同的知识结构所带来的人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不同。俗话说, “艺多不压身”。在一些不太容易攻克的难题面前, 有些人之所以能高屋建瓴, 高瞻远瞩, 排除障碍、解决问题如四两拨千斤, 就是因为其知识经验丰富, 学识学养深厚, 有明确目标的深入学习和多方面的潜心积累为他们的今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都是相通的, 作用亦不分你我。无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兴趣或爱好, 都可以开阔其思维和视野, 使其在学习或研究中能够如鱼得水, 锦上添花;有时甚至会凭借一些奇思妙想而得到某种意外的收获。假使一个人从年轻时就很注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而且一直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 其所有的情趣、爱好和由此产生的诸多积累, 是不是会渐渐形成他的“知识结构”?

毫无疑问, 一个人从小到大, 在求知、求学的过程中, 应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和周围的一切资源, 来丰富自己的阅历, 扩大知识面, 提高精神内涵和修养, 努力使自己各方面的收获最大化。这种“意识”当然是越强越好, 在时间上则越早越好。就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来说, 哪一样离得开人的兴趣爱好?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哪一样可以不讲究知识结构呢?没有一定的知识结构, 缺乏文化底蕴, 人做事纵然心比天高, 恐怕也无法将事情做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境地。

知识结构, 谁也不会经常把它挂在嘴边上, 但对一个学习者、研究者来说, 能说这个问题不重要, 或者说这个问题“与我无关”么?且不说别的, 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题, 完成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 知识结构在一个人身上就会显出其非同寻常的重要性。

知识结构不是什么虚的东西, 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 是一个人通过多年努力、多年积累“制造”出来的, 是学习者、研究者每时每刻都可以尽情享用而别人想拿也拿不走的。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 它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无形中就会使人受益, 这种受益可谓“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更何况一个在学习上、学问上永不满足的人, 每天都还在不断地用功, 不断地向前走, 因此不难想象, 其知识结构也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会变得越来越充实, 越来越坚固;其内在的功夫也会一天天增长, 会越积越深, 越积越厚。厚积薄发, 厚是基础, 若没有这个基础,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什么也无法实现;厚积薄发, 先要“厚”才行,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说到知识结构, 其作用也恰似“打地基”。搞建筑, 万丈高楼平地起, 地基若不坚固, 能行吗?地基若是“豆腐渣”, 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吗?不消说, 一个人在年轻时 (甚至在年少时) 就应有意识地为自己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最起码要把“架子”搭起来。以后,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 各种知识经验还要不断地往里填充, 使之越来越丰富、饱满、坚实……对许多勤奋好学、学有所成的人而言, 这些几乎是他们共同的经验。倘若在适当的时候该做的事情没做, 荒废了或错过了大好时光, 像有的人到“而立”之年才恍然大悟, 才意识到“打地基、搭架子”的重要性, 一切为时晚矣!“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1]这里, 关键不在于“老”而在于“少”啊,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2]人年轻时的所作所为, 无论学什么, 练什么, 或得过且过, 或精益求精, 其实都是在给自己打基础, 只不过每个人所打下的基础不一样罢了, 以至于每个人的“今天”也不可避免地有着某种“质”的不同。当一个人和他的同辈们一样, 不知不觉也走到了今天, 却经常感叹自己在某些方面技不如人时, 应该说, 这种区别决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 更不是今天才开始出现的, 在以往的打基础阶段大概就已分出了胜负。

有的人天资聪颖, 从小有家学渊源,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就学会了许多东西, 掌握了不少本领。有的人没有这种优越条件, 但对世事开窍较早, 年轻时就刻苦用功, 多方求教, 以促进学业, 提高自身多方面的能力。这些做法好象都很平常, 一时也许看不出什么名堂, 但在以后的岁月中, 其作用却不可埋没、不可低估。凡是人潜心钻研过的东西都不可能毫无价值, 或毫无意义, 一旦机缘成熟, 便不愁英雄无用武之地。它们无形中便会帮助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脱颖而出, 使其产生新的质的飞跃, 甚至可以将其推上某种事业的高峰。

还有的人则少不更事, 懵懵懂懂, 年轻时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没有养成好学、好问、好钻研的习惯, 身边又无人引路, 无人指导。那么, 在以后的“求学”或工作中, 由于基础薄弱, 根基肤浅, 自身知识面狭窄, 说不定在哪个环节或哪个节骨眼上, 就会遭遇“滑铁卢”, 使自己本该一口气做好的事情无法顺利进行, 不得不中途调整, 查漏补缺, 或纠偏纠错等等。对这些现象, 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根源何在。

人是环境之子, 知识结构究其源也常常与人年轻时 (甚至在少年时代) 最初接触的一些事物有关。无论宽阔还是狭窄, 由于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人往往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意无意地奠定了自己一生的知识格局。虽说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许多事物还在不断地进行接触和选择, 但因基本方向或自身发展脉络已呈明朗之势, 其人生的航船大致不会左右摇摆, 不知去往何处。兴趣不就是一个人的方向盘吗?兴趣不就是一个人对未来发展所做出的抉择吗?任何一种抉择其实都可以说是一个人在兴趣方面持之以恒, 不断追求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 有一点恐怕难以否认, 那就是兴趣广泛常常胜过兴趣单一, 它会给人开辟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精神天地;知识结构丰富也会使人在学业上或在工作中如虎添翼, 有助于一个人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更加出色、更加完美或更为成功, 甚至达到某种别人无法企及、无法超越的境界。英国剧作家肖伯纳说得好:“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于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心力的时候。”可见, 兴趣往往就是一个人的能力, 甚至幸福之所在。

由于人的志趣和追求不同, 每个人搭的架子也不可能一样, 这是很自然的, 也很符合人的天性。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对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能够给人带来诸多意趣的这片精神领地不要轻易放弃。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都无可厚非, 重要的是这个架子要有。尤其对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 总会一步步走向成熟, 总要踏入社会, 融入到某一个群体当中。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 搞什么专业, 这些本领都是其长久立足的“根据地”, 是其在事业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资本。对其未来乃至一生来说, 这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支撑”。

搭架子, 不能说“我只有一根柱子”, 那不行吧?那又能支撑起什么来呢?恐怕很难撑起“一片天”。俗话说, 独木难支。“那得需要多少啊?”“那就看你有多少了。”若一个人拥有得很多, 且每根“柱子”都坚实挺拔, 粗壮有力, 拿来往这一戳都能立得住, 这才是一种真正的“难得”。所有这些东西结合到一起, 就构成了一个人学问和事业的根基, 它是一个人长久的立身之本。一个聪慧好学的人, 一个善于陶冶情操, 又乐于培养自己多方面才能的学习者, 若真能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经年累月、不知疲倦地发展下去, 潜心钻研下去, 那么他将来无论投身哪个领域, 或从事什么专业, 恐怕都会成为一个佼佼者。在众多的竞争对手面前, 这种人因基基础雄厚, 胸襟不凡, 想不脱颖而出都难。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但有的时候, 人也不能盲目地责怪环境, 抱怨周围缺乏伯乐, 关键还是要看自己, 看自己有多大实力, 多大能量。没有任何资本, 却想得到器重, 真的器重了, 岂不是“赶鸭子上架”?其实不管什么事, 若想引起伯乐的注意, 自己首先要成为“千里马”。“千里马”有何特点, 自不必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最终是不会被埋没的。许多事情, 埋没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 而是自己。

往往, 在人潜心攻读某个专业或全身心致力于一项研究时, 所有以往打下的基础——即在“地基”层面上建立起来的东西——都会变成他的“助缘”。它们可以使人经常产生一些有益的想法, 而且, 照这些思路尝试下去, 事情常常会有新的转机、新的突破。人内心的这种“无求却自我生发”的现象确实很奇妙, 令人不可思议, 然而又常常使人峰回路转, 绝处逢生, 使某些扑朔迷离的人生棋局顷刻间变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人若有这种能力的话, 其做事情的方法也许就不会那么简单化、单一化, 或者在遇到某些难题时根本就束手无策。灵感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其实就是人的“知识框架”, 就是一个人多方摄取、融会贯通的能力。有了这样一个“智能框架”, 人往往就不愁没有办法, 俗话不是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吗?

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 人其实分不清也没有必要分清头脑中究竟是“哪条线”给人提供了灵感, 使人越过了一道又一道关卡, 成就了一件又一件事情, 其过程或结果有如神助, 可圈可点……知识的作用是交织在一起的。对灵感, 人只知道用, 不管其来自何方。要说感恩, 就感恩自己的“知识结构”吧, 也许正是它在起作用, 每时每刻都在发挥其效能;也许正是它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至少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知识结构宽广、在事业上又颇有成就的人对此恐怕都有同感。

对许多坚持不懈的学习者和善悟者而言, 众多的想法和大胆的实践无疑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支撑、互相成就、互相印证……它们共同发挥作用, 可以帮助一个人在其擅长的领域打拼, 并一步步走向事业的成功。在此过程中,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亦会不断地得到磨练和陶冶, 其潜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和运用;日久天长, 在其心中建立起来的那座知识大厦亦会变得更加宏伟、壮观、奇妙, 周围亦充满了许多绚丽多彩的美景……

英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赫胥黎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希望看到这样的人, 他年轻时接受过很好的训练, 有着非凡的意志力。应意志力的要求, 他的身体乐意尽其所能去做任何事情。他头脑冷静, 逻辑清晰。他身体所有的力量就如同机车一样, 根据其精神的命令随时准备接受任何工作。”[3]一个乐学善思, 有志于学的人也许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吧。

不管怎么说, 一个坚韧不拔、好学不倦而又达观快乐的人, 恐怕永远都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 去追求一些空泛或华而不实的东西。凭着强烈的兴趣, 凭着长期的训练, 凭着非凡的毅力, 又何愁自己的知识根基不坚牢?何愁无法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知识大厦?

路, 其实就在脚下。每一步长途跋涉都可能异常艰辛, 但都不会没有意义。这意义, 只要跋涉者自己善于把握就行。

摘要:对一些志存高远的青年学子来说, 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结构不一样, 能够成就的事情也不一样。知识结构丰富的人, 对其学习或研究往往能做到游刃有余, 反之则难免会捉襟见肘。“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题和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往往会显出其非同寻常的重要性。

关键词: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基础,立身之本

参考文献

[1]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 郭茂倩.乐府诗集.长歌行.

[3] (美) 奥里森.马登.成功的品质[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互动仪式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下一篇:危险化工工艺生产过程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