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护理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探讨——以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教学为例

2022-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通用能力”是指超越具体职业特性的、现代职业人都需要具备的、在各种职业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 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称之为“Key Competencies” (关键技能) , 英国称之为“Common skills” (通用技能) 或“Core skills” (核心技能) , 美国称之为“Foundational skills” (基本技能) 。通用能力的培养, 是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已被普遍接受。加强对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 是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都非常重视对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 因为培养学生通用能力能促进社会再就业的良性发展, 有助于提高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竞争力, 克服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和社会需求多边性的不适应等。同时, 由于护理专业的发展, 更需要培养护生的通用能力。本文以《多元文化护理》课程为例, 探讨高职学院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通用能力。

1 明确通用能力的分类及培训目标

根据英国爱德思的界定方法, 将通用能力分为七个领域的能力。这七个领域能力及培训目标见表1。

2 课程标准融入通用能力的培养

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当前护理学专业的发展概况, 领悟护理专业中文化现象和多元文化现象, 能够尊重和理解服务对象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适应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并掌握相关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强调跨文化人际沟通与护理能力和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护理实践中的多元文化意识, 能尊重理解不同文化环境下护理对象的需求, 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护理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见, 上述七个领域的能力均可以在本门课程进行培养和 (或) 得以提升。但重点应放在“与他人的相处和工作配合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和“任务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制订课程标准时就将这些能力的培训目标融入该门课程的目标之中。

3 教学过程贯穿通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次教学活动时, 应对照课程目标, 认真研读、分析, 除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外, 还要明确可以发展学生哪些领域的通用能力, 以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本门课程可通过采取启发式、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培养通用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宗教与护理”部分的内容时, 先请学生预习, 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宗教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等, 上课时给出一个临床案例或视频资料,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其宗教信仰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或护理中哪些需要改进, 然后小组汇报、补充,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总结等。在此过程中, 预习环节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任务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案例分析、讨论和后面的环节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与他人的相处和工作配合的能力”中“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观点”、“要能够与每个人和组织进行有效互动”和“要能够作为团队成员有效地工作”, “任务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能够处理常规的和非常规的任务的能力”和“能够辨别和解决常规和非常规问题”, “沟通的能力”中“面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接收和应对”、“以各种可视的形式再现信息”、“写作能力”和“具有口头交流和非口头交流的能力”等。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护士角色和对患者健康负责任的意识。

4 课程考核包括通用能力的评价

将通用能力的评价纳入多元文化护理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包括期末考核和平时成绩。期末考核评分标准中将相应通用能力融入其中, 而平时成绩由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与人沟通交流的情况、角色扮演时的自评、同伴评价等多种途径, 依照通用能力目标各项细分要素的等级要求给学生打分。并规定, 通用能力相关部分的评价低于60%, 该门课程成绩将定为不及格。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多元文化护理》教学中渗透通用能力的培养。即:在明确通用能力分类及培训目标的基础上, 将其培养融入课程标准,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之中。

关键词:通用能力,多元文化护理,教学,培养

上一篇: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系统仿真模拟下一篇: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