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燃气管理办法

2022-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葫芦岛市燃气管理办法

青岛市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素描

2002年,青岛市档案局印发《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试行)》,结合自主开发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易初档案管理系统),在全市机关开展电子文件归档工作。2003年,第一批机关电子文件接收进馆。2004年,以实现“机关电子文件资源共享,推行网络环境下馆室一体化管理”为目标的青岛市数字文件中心正式投入运行,标志青岛市已从单纯的电子文件管理发展到电子文件利用,从只限于查阅本单位电子文件发展到全市电子文件共享。截止2006年9月,青岛市市直机关文书档案电子文件归档率达到100%,青岛市档案馆接收电子文件18万件。30个市直机关建立了数字档案室,实现室藏档案全部数字化、网络化。各机关、各处室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全市各机关的公开级电子文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一、基本思路

以利用为导向,以共享为目标,先易后难,逐步规范,这是青岛市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思路。2002年电子文件管理起步时,有关电子文件许多具体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譬如电子文件的真实性问题、法定效力问题和存储格式问题等,而如果等到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再抓电子文件归档接收,还需要很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管理,许多电子文件就会消失,造成资源的浪费。鉴于这种情况,青岛市根据国家的有关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开发了“易初档案管理系统”,供各机关使用,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标准和软件技术问题。而对真实性问题,先从管理角度入手,即只要是按规定程序归档的,暂时视为有效的,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差错,但毕竟还有纸质档案并存,何况多数利用者主要是利用档案信息,不一定都作为法律凭证。在实施电子文件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不实践,就不可能发现问题,也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尽善尽美。按照这样的思路,自2002年以来,青岛市在业务指导上把重点放在电子文件管理上,从软件使用到质量检查,从数据管理到档案利用,对各机关进行系统指导监督,促使电子文件管理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走上正轨。

二、管理模式

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党政机关和各行各业都在采用计算机提高效率,加速现代化进程,随之产生大量电子文件。电子文件操作方便,传递快捷,存储空间小,具有传统文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电子文件真实性、安全性还没有完全解决,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与纸质文件并存,因此,电子文件管理必须与纸质文件联系起来考虑,实行“四同步”,即“同步归档、同步著录、同步整理、同步利用”。

(一)同步归档:在文件生成、运转过程中,我们要求各单位电子文件要制作纸质拷贝,纸质文件要进行数字化形成电子文件。文件归档时,由文书人员核对文件材料是否完整,同时核对其电子版本的真实性与原始性,如果不符合要求,文书人员重新制作电子文件,如果符合有关要求,则将电子文件保存到计算机硬盘中进行物理归档。

(二)同步著录:电子文件在收文、发文登记及其流转过程中按照公文处理的要求进行著录,并随文件的流转而补充和确认,文件归档后,按照归档文件整理要求补充与电子文件相对应的纸质文件应包含的档案信息(如:全宗号、保管期限等),电子文件与其对应的纸质文件共享这些著录信息。未经收发文处理的归档文件及电子文件著录信息采取归档时集中录入的方式进行。

(三)同步整理:我们认为同一份文件的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应该采用相同的分类方法,具有相同的保管期限,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确定电子文件的档号,归档纸质文件与其对应电子文件使用相同的档号,电子文件根据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件号等著录信息生成存放路径保存(如C:DATA�00012003100001,其中“DATA”为规定的存储电子版本的文件夹;“000012003100001”为存储一件电子文件的文件夹,文件夹可通过全宗号、年度、保管期限、件号自动产生,其中第1-5位为全宗号;第6-9位为年度;第10位为保管期限,永久是“1”,长期是“2”,短期是“3”,第11-15位为件号。)。

(四)同步利用:在文件查阅时,利用者可以通过同一“档号”,检索到纸质和电子两种类型的同一文件。在提供利用时以电子文件利用为主,将可公开的电子文件在网上直接提供利用,另外还可通过刻录光盘或复制软盘提供利用。由于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凭证作用、法律效力尚未根本解决,因此在需要发挥档案凭证性作用时,可按照同一件号调阅纸质文件。

“四同步”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文件管理的成果,提高了电子文件归档齐全完整程度,实现文档一体化;可以使纸质文件及其电子版本建立准确、可靠,即统一的标识关系;可以有效地发挥电子文件便于利用和资源共享的优势,又便于确保具有凭证依据作用的实体档案的安全,是电子文件法律效力尚不明确阶段档案整理的较好模式。通过“四同步”方法管理电子文件及纸质文件有利于对纸质文件及其电子版本进行一致性的核对,提高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有利于缩短文件管理的时间,消除纸质文件整理过程中不便利用的弊端;有利于避免文件管理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归档材料丢失,使重要文件能够及时整理归档;有利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指导,从网络上检查文件材料归档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

三、初见成效

我们在开展电子文件归档整理的同时发现,不能仅要求各单位归档、整理、移交电子文件,还要让各单位充分感受到电子文件利用的好处,进而提高各单位实施电子文件归档的积极性,如果只给各单位档案人员压任务,要各单位增加投入而感受不到实惠,就很难全面推进电子文件归档的有效开展。为此,我们以电子文件资源共享为目标,并在信息共享方法上进行了研究探索,推动电子文件资源共享工作的全面开展。青岛市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总体分三个部分。首先是建设数字档案室,利用局域网实现本单位电子文件信息共享,其次是建设青岛市数字文件中心,依托全市电子政务网实现面向全市各单位电子文件共享,第三是全面实现网络环境下的馆室一体化。

(一)依托数字档案室,解决电子文件在各单位内部利用问题。2004年,我们制发了《青岛市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标准》,在市直机关开始数字档案室建设。考虑到各单位不仅仅利用新形成的电子文件,以前纸质档案的利用率也比较高的特点,我们在数字档案室标准中提出“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要求,各单位不但要通过本单位局域网实现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和利用,还要将室藏档案全部数字化,在局域网上同时提供利用,使本单位工作人员“自助式”查阅档案信息资源成为可能。目前,青岛市已经有30多家单位建成了数字档案室,实现了电子文件网络查询。实践证明,这种利用方式不但为各单位内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全市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打好了基础。

(二)依托青岛市数字文件中心,实现全市机关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在全市数字档案室建设全面启动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电子文件资源共享水平,2004年,青岛市档案局开始建设青岛市数字文件中心,借助青岛市电子政务信息网建立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利用一体化的工作平台,实现全市各单位公开级电子文件的实时联网查询,在市直机关范围内开展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各有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已逐步转变档案利用观念,从在机关内部四处找档案员查阅相关文件,变为即时利用青岛市政务信息网上的档案查询模块开展电子文件查阅,省时、省力、高效便捷。数字文件中心为各单位解决了文件查阅难题,实现了机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全市各单位引起很大反响

(三)依托网络环境下的馆室一体化建设,实现馆室档案资源共享。青岛市档案局与青岛市电子政务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网络环境下馆室一体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本着先易后难,先机关后企业,全面参与,分层实施,分级管理的原则,指导相关单位着手“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档案移交馆室一体化、档案管理馆室一体化、档案利用馆室一体化、档案监督工作一体化。

(作者单位:青岛市档案局266034)

作者:邹 杰 高菊梅

第2篇:青岛市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青岛市志愿服务事业正在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式、特色化志愿服务格局,但还存在着行政化趋向明显、供给与需求对接不畅、志愿服务理念不够普及、管理较为松散、志愿服务短期化现象突出、志愿服务领域有待扩大、志愿服务资金匮乏、志愿者的量与质有待提升、志愿者培训不系统、志愿者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应构建以健全组织领导、创新主体管理、完善效果评价、强化激励与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岛市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关键词]志愿者;志愿组织;效果评价;激励;管理机制

[

Study on constructing voluntary servic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Qingdao

JIANG Zhen,JIANG Dong-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Key words:volunteer; voluntary organization; effect evaluation; stimul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一、青岛市志愿服务现状

青岛市志愿服务事业源于学雷锋活动。1994年9月,青岛橡胶六厂19名团员集体无偿献血,第一次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帜。1995年,青岛市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2002年更名为青岛市志愿者协会。2005年,青岛市制定并实施了《青岛志愿者注册制度》《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站(中心)工作规范》《志愿者服务守则》等一系列制度,初步建立起管理运行机制。2008年,青岛市人大通过立法,颁布实施了《青岛志愿服务条例》,使志愿服务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目前,青岛市已有各类注册志愿者45.2万人,志愿服务队伍11000多支。青岛市许多市直单位都建立了志愿服务队伍。2003年,青岛市文化局启动“艺润心田—文化志愿者在行动”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关注盲校学生、聋哑学生社区、老年居民、希望小学和贫困山区学生、敬老院等群体,如今这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已拥有注册志愿者700多人,7个志愿服务队,截止到2013年10月底,累计服务时间超过31万小时,参加服务的志愿者2.1万人次。市教育局直属的41所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志愿服务组织,共有5万余人,常年参加志愿服务的约2.5万人。市卫生局依托各级团组织,在直属21家医院等单位,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志愿服务组织,仅市立医院每年参与人次就达2000多。市民政局根据国家民政部的要求,从2003年开始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目前社区志愿者已达20余万人。市总工会建立了“青岛市劳模志愿服务队”,有志愿者150多人。市妇联从2009年开始建立“巾帼志愿服务队”,目前,全市已建立巾帼志愿服务指导中心13个,巾帼志愿服务站点235个,巾帼志愿服务队伍8000余支。2011年,市妇联还成立了巾帼志愿者协会。市老龄办2005年建立了“七彩华龄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志愿者1000多人。市红十字会建立了应急搜救志愿队、红十字医疗救援队等十余支志愿服务队。另外,有关区市、部门还建立了科普志愿者、扶残助残志愿者、治安志愿者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

2012年,根据中央文明委有关要求,青岛市重新调整了志愿服务工作职责,明确了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文明委统筹组织,市文明办牵头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总体来说,青岛市志愿服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历经奥帆赛、十一运会、文明城市创建等重大活动考验,志愿服务理念日益深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式、特色化志愿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二、青岛市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尽管青岛市志愿服务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国家要求、公民愿望和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青岛市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1.行政化趋向明显,供给与需求对接不畅

青岛市大部分志愿者组织独立性和自治性较低,行政化倾向明显,在项目设计上受政府部门影响比较大,对公民日益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需求反应较慢,造成志愿服务需求和供给信息不畅通。许多市民或单位希望得到志愿服务,却不知如何找到志愿者;也有不少市民希望参加志愿者组织,但不知道去哪里报名注册。志愿服务参与渠道不畅成为影响人们参与热情的主要因素,专门机构和组织的缺乏进一步造成志愿服务供需矛盾。

2.志愿服务理念不够普及

调研得知,目前青岛市民对志愿服务精神核心内涵理解不深,66%的市民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学雷锋做好事,而不是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人们参加志愿活动,多是处在原始自发状态,靠扶危济困的传统道德做支撑,单位统一组织的比较多,缺乏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

3.志愿服务管理较为松散

登记注册不规范,缺乏全市统一的规范操作,登记较随意,注册标准不统一,记录活动项目、服务时间以及志愿服务认证缺乏权威性、公正性,对志愿者的活动效果也缺乏监督。目前还没有形成对志愿者的统一招募、注册、培训、管理、奖励等管理体制。

4.志愿服务短期化现象突出

在美国,志愿者人均每周做4小时的义工,而青岛市志愿者人均服务时间远低于此,志愿服务短期化、活动化倾向明显。有的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不强,缺乏持久性。有些志愿服务项目主要是临时招募志愿者,“抓了就散,散了再抓”。

5.志愿服务领域有待扩大

志愿服务活动多集中在赛会活动、帮残助困、清理卫生、街头宣传、医疗咨询、治安巡逻等领域,缺乏高端志愿服务项目。对于一些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如应急救援、城市管理、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等发展不够,志愿服务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升。

6.志愿服务资金匮乏

政府投入不足、社会捐赠意愿不强或渠道不畅,是造成青岛市志愿服务资金匮乏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市各级财政性资金投入志愿服务工作的份额极低,志愿服务活动仅靠职能部门工作经费勉强支撑。部分志愿服务公益组织受制于多种原因募集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只能集中搞一些面上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深入持久开展。目前,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7.志愿者的量与质有待提升

目前,青岛市注册志愿者45.2万人,占总人口的5%。在美国,约每4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当过志愿者;在韩国,5000万人口中,注册志愿者将近1000万,约占总人口的20%。与这些国家相比,青岛市注册志愿者所占比例较低,尚不能满足志愿服务发展的需求。人员构成方面,青年学生志愿者占志愿者总数的1/3,志愿服务能力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虽然青壮年志愿者有增长趋势,但还不足以满足全社会需求。社区志愿者方面,离退休老人占一半多,受学历、年龄、身体状况等影响,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影响。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外来人口志愿者尚没有充分发掘。

8.志愿者培训不系统

志愿服务培训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志愿服务的水平。对志愿者而言,培训不仅是培育理念,更是知识储备和技能的提升。青岛市志愿者培训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系统性。一是培训时间不够,且全市层面的志愿者培训很少,无法满足提高志愿者素质、改善志愿服务的需要;二是培训内容不系统,从而使志愿者无法胜任志愿服务工作或导致服务效果不佳。

9.志愿者权益保障不到位

尚未建立针对志愿者的权益保障体系。不少志愿者表示有服务意愿,但又怕给被帮助者或自己带来伤害或损失。如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等,没有专门保险,使志愿者心存顾忌。再有,部分志愿者感受不到社会关爱,影响参与热情。还有一些志愿者表示,他们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委屈,有的人将他们看成是“免费的劳动力”,有些志愿者在工作时受到了一些“不礼貌待遇”,甚至遭遇暴力攻击。

三、构建青岛市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进一步健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文明委统筹组织,市文明办牵头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市文明办要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沟通,切实发挥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指导督促、考核检查、经验推广的作用。各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组织开展多种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

调整充实市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暨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成员单位。市民政局要积极推动社区、慈善志愿服务活动;市总工会组织广泛开展职工志愿服务活动;团市委重点负责青年志愿者活动,抓好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大型文体赛事志愿服务;市妇联要扎实推进巾帼和家庭志愿服务活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负责机关党员干部志愿服务活动;市科协负责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市残联负责扶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市红十字会负责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活动;市老龄办负责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教育、文化、司法、人社、城建、环保、卫生、旅游、文联等部门单位要具体负责本部门本行业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整体合力。

参照中央和省有关做法,组建青岛市志愿服务协会,可依托现有的市志愿者协会,对其进行换届改组,广泛吸纳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热心企业等各方力量参与,加强对各类志愿者组织的统合与管理。市志愿服务协会应成为联合各部门、各系统、各领域志愿者组织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政治上可以担当党政和各社会志愿组织之间的纽带,将党政的意图传达到各志愿组织;在业务上,发挥龙头和联合作用,为各社会志愿组织的活动与发展提供平台;在管理上,按照章程和政府授权,实现对各类志愿组织归口管理工作。

(二)创新主体管理机制

1.志愿者个人与队伍

(1)注册登记

志愿者个人注册登记。建立志愿者注册制度,规范全市志愿者注册信息。科学设置志愿者编码规则,形成唯一的注册志愿者证号,作为志愿者身份认证号码,一人一号。注册编号永久使用,因死亡、失踪、丧失民事行为能力、违法、未履行志愿服务义务等情况而取消注册志愿者资格的,应注销其注册编号,被注销的原则上不重新使用。志愿者注册过程作为志愿者基本信息搜集过程,完善志愿者身份证、年龄、职业、政治身份、居住地等基础信息。制作发放智能志愿者卡,作为志愿者身份的有效标志和有形载体,除身份标志、信息记录、激励反馈和服务计时等基本功能外,还兼有金融、保险、医疗、交通、旅游等功能。

志愿组织注册登记。建立志愿组织注册管理平台。志愿组织必须是依法注册的公益社会团体,可以独立开展活动并能长期运作,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志愿组织原则上根据开展志愿服务的领域选择业务主管单位进行挂靠。市、区志愿服务协会或市、区有关部门对注册志愿组织进行统一编号。注册志愿组织要设计相对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参与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

(2)志愿者工时记录

建立注册志愿者工时记录管理平台。工时记录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手工录入,二是电子计时终端设备自动录入。通过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基地(站点)管理员进行原始记录并指定相关负责人进行监督,确保工时记录准确、权威。充分考虑志愿服务多样性特点,对难以用时间来衡量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献血、应急救援等等,设置科学合理的工时折算办法,充分体现志愿者的奉献。工时记录加入志愿服务质量维度考评指标,对服务质量差、造成不良影响的进行适度工时折扣,并作为奖惩和是否继续任用的依据。

(3)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

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深入挖掘志愿者资源,扩大志愿者队伍。通过广泛宣传扩大志愿服务公众认知度、美誉度,使人们认识到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能力,志愿服务人人可做、时时可为。通过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带动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社会效应。通过选树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志愿服务愿望,吸引更多市民当好志愿者。政府应有针对性地扶持优秀民间志愿者组织,大力培育民间志愿者队伍。

2.志愿服务基地

(1)建设原则

按照“条块结合、分门别类、网格管理、便于参与”的原则,在全市规划设立一批涵盖城乡社区、公共文化场所、交通站点、旅游景点、城市广场等地点的志愿服务基地(站、点),在主要城区形成志愿服务“五分钟便利圈”。突出社区作用,把社区作为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进行重点建设。

(2)申报条件

具有公益性、长期性、规范性的志愿服务岗位,通过志愿者服务,体现城市文明和城市精神,对促进社会和谐有积极引导作用;具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志愿者招募、培训、调配、激励等完善的管理办法,设有专人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细致排定服务时间、服务岗位、服务内容、服务要求;建立志愿者信息管理库,为志愿者办理网上注册,为志愿者记录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评价;注重对志愿者骨干的培养,主管单位定期组织志愿者多层次、多种类、多渠道的培训和交流,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和社会满意率;为志愿者提供必要保障。

(3)维护与管理

设立志愿服务基地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明确设置相对固定的志愿服务岗位、项目,服务项目要有计划、有总结、有考评、有表彰,至少每年一次,并作出具体安排,做到职责明确,任务到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实施意见;拥有一批志愿者骨干队伍;建立相对规范的服务制度、管理模式;加强宣传策划和经验推广,不断提高服务基地建设水平;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志愿文化和工作经验。

3.志愿服务项目

(1)申请条件

有明确的实施单位,由专职或兼职人员实施项目管理;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有相对固定的服务场所,能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有明确的服务时间要求;有明确的志愿者数量需求和条件要求;可同时容纳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开展服务;有持续性,可常年开展。

(2)申请流程

设计《志愿服务项目申报表》《志愿服务项目申报汇总表》,报送相关职能部门或区市进行审批。待审批合格后,进行志愿者招募等后续工作。

(3)志愿者招募

通过信息平台发布招募标准和要求,按照自愿原则自行申报。报名表应包含但不限于个人基本信息、受教育状况、语言技能、专业技能等内容。招募结束后,采取问答式、情景模拟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对志愿者进行面试考查。分配岗位时应充分考虑志愿者意愿、自身特点、专业优势等因素,做到科学合理。

(4)项目发展

拓展体系。在巩固扶危济困、环境卫生、大型活动等传统领域志愿服务的基础上,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要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包括社会管理、政治民主等,提升公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协助政府共同拓展和扩大利国利民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

创新机制。一是调动志愿者参与活动项目开发,将志愿者依赖组织安排服务项目的现状改变为鼓励志愿者发掘服务需求;二是实行志愿者“项目经理”制度,鼓励志愿者对服务项目全程负责,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获得成功感、充实感;三是政府通过项目招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社会志愿者组织开发新项目;四是借助现代媒体、网络平台,大量介绍国外、港澳地区、国内各省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提供参考。

(三)完善效果评价机制

1.建立制度型的管理机制

高度重视志愿服务评价的意义,建立严格的制度型管理体制,将整个评价工作通过制度方式确定下来,具体包括志愿服务后的评价机制、实施、反馈、调控工作。由文明办牵头建立一支专业评价队伍。志愿活动结束后,及时对志愿服务效果作出考评。

2.制定立体型的考评机制

建立一套合理严格的考评机制,督促志愿者时刻以高标准要求志愿服务的质量。制定考评方案,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时间、评价指标、评价记录、评价反馈等方面,依据科学性与人文性、整体性与局部性、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式进行考评。

3.建立交互多元的评价指标

采取多元互评的评价原则,建立三个多元互评的评价体系。一是志愿者与志愿组织。志愿组织作为评价主体,对志愿者从服务热情、服从管理、团队意识、服务动机、团队贡献等方面作出评价;志愿者作为评价主体,对志愿组织从队员招募、服务培训、安全保障、团队建设、品牌树立等方面作出评价。二是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志愿者作为评价主体,对服务对象从受助心理、受助原因、风俗人情等方面作出评价;服务对象作为评价主体,对志愿者从服务效果、负面影响、风俗人情等方面作出评价。三是社会公众与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社会公众作为评价主体,对志愿组织和志愿者从公益性与功利性、物质资助与心理辅导、专业性与草根性等方面作出评价。

4.采取科学全面的考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确保考评的便捷性和客观性。对志愿者项目组织、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社会公众等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采取面谈、电话联系、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志愿活动组织管理部门、志愿者主管、服务对象进行访谈。

5.把握不同维度的评价尺度

一是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减少评价的功利性。二是注重评价指标的多样性,降低评价的标准性。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要求,选择符合实际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注重评价的过程,弱化评价的结果。在评价中应给予评价主客体申诉机会,以商榷的口吻与他们探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注重评价激励性,淡化惩罚性。为鼓励志愿者持续地参与志愿服务,一般在评价的结果上重奖轻罚。

(四)强化激励机制

1.外在激励机制

(1)外部环境激励

加强对志愿者在社会政策、法规环境方面的支持。政府要确立志愿组织的社会地位,界定其与政府部门、市场组织的明确关系,倡导志愿组织的建设,在法规制度上支持志愿组织发展。

完善志愿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志愿组织与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组织要系统评估活动的安全性和风险度,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政府应允许志愿组织设立专门款项用于为志愿者购买保险,提供必要救助。

(2)培育志愿文化

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新时期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传播止于至善的中华文化,宣传志愿服务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营造崇德向善、乐于助人的社会氛围。志愿组织及其管理机构要通过培训等形式,传播志愿理念,培育奉献精神,纠正认识偏差,吸引更多公众参与。

(3)社会激励机制

加强社会回报型激励。给予志愿者本人或其家人在升学、就业、提干、医疗、交通等方面必要的优先权,使其享受社会尊崇。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将志愿者服务时间存储起来,将来可免费获得同等时间服务。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志愿者服务项目、效果、时间,增强其荣誉感、自豪感。

加强社会荣誉型激励。主要方式包括颁发志愿服务认证书、荣誉奖状、荣誉称号等。青岛市志愿服务协会要定期开展优秀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评选,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并根据认证服务时间的长短,授予优秀志愿者服务金奖、银奖、铜奖和服务奖;参考台湾“金驼奖”,探讨“青岛市志愿服务最高奖”,给予最优秀志愿者崇高的社会荣誉;在志愿者的形象亲和力、服务态度技能、团队意识等方面设置单项荣誉;建立公益积分系统,公益积分反映每个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价值指数,并不作出具体的金钱实物回馈承诺。

2.组织内部激励机制

(1)环境激励机制

重视组织认可激励。志愿组织要通过各种方式表彰鼓励志愿者,应定期颁发奖状证书,适度向媒体进行推介,在志愿者日举行表彰仪式等等。除了传统方式外,还可以设计更多人性化方式,如发放纪念品、设计相框镜框、佩戴“微笑圈”、拍摄微电影、编写励志书籍等等。

注重团队授权激励。志愿组织可给予志愿者一定工作自主权,从而使志愿者感觉到自己获得的尊重与信任,激发其内在潜能。团队授权要根据志愿者能力大小,进行合理而不是盲目的授权,同时要明确权责统一原则,做到“一手软,一手硬,一手放权,一手控制”。

重视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特征。管理者要时时处处让志愿者从情感上体会到组织的关心与爱护。如对志愿者说一句感谢或问候话语、进行生日祝福、了解爱好特长、关心日常生活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等,都可以表达出对志愿者的关心。

(2)培训激励机制

构建学习型志愿服务组织,使志愿者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培训应该与组织的目标以及志愿者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并根据个人情况、组织发展现状做出个性化、合理的培训方案,并在培训结束后做出评估,将评估结果与考核、表彰挂钩,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3)绩效激励机制

志愿组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尽可能地将考核标准进行量化,严格将志愿者的考核结果与奖励惩罚机制挂钩,同时设置科学的考评方法,定期对志愿者的服务效果进行检查。通过考评,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表彰激励措施对志愿者进行激励,从而激励志愿者提高服务质量。

(五)建立保障机制

1.培训保障

在党校、团校及专业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志愿者培训基地,按照系统且分类培训的思路,针对志愿者管理人才、专业人才、骨干人才和普通志愿者的不同需求,分级分层开展各具特色的常态化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参与志愿服务群体的整体素质。在中小学、高校设置相应的志愿服务授课内容,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志愿服务技能。

确保培训的统一性和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一是志愿服务理念。如志愿者、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内涵、志愿服务原则等。要提炼总结若干便于理解、传播的理念性口号,使志愿者产生高度思想认同。二是志愿者权利义务。侧重政策阐释,讲明志愿者生活与安全保障,以及志愿者应履行的职责和完成的使命。三是志愿服务基本技能。特别是要围绕环保、扶贫、大型活动、社区等志愿服务重点领域,设计服务技巧、沟通能力、媒体接触、服务礼仪、应急状况处置等相关标准。

培训方式可灵活多样,尽量做到生动活泼,使志愿者便于理解,乐于接受。要避免视培训为任务的倾向,努力使培训成为志愿者融入组织、寻找归属感和培养团队精神的过程,使志愿者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志愿精神、了解志愿工作的内容、强化基本技能。在志愿服务运作前应设立专业稳定的培训机构与资深的培训人员。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即由资深志愿者带领新成员从事一定时间段的志愿服务,以增强新成员的实践体验能力。培训方式可采用讲座、研讨、实地考察、专题讨论、案例、角色扮演等。

2.经费保障

政府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性作用,政府要给予志愿组织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政府可以划拨一部分专门用于志愿服务的财政款项,也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提供项目经费、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对志愿组织进行资金支持。志愿组织要努力形成专业品牌和树立良好口碑,争取政府财政支持。除了政府支持之外,志愿组织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要鼓励企业和个人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资金赞助和支持。志愿组织要制定一系列资金使用监督制度,对经费使用进行规范,实现资金管理透明化。不断加强与资助企业的交往与沟通,及时反馈项目信息,争取与他们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也可以向有一定经济实力且具备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个人寻求帮助,以满足捐赠者的动机需要为前提,通过信息沟通、文化传播、参与机会的提供等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地动员个人捐款。

探索建立青岛志愿服务基金会,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基金可定向冠名,并成立相应的理事会负责资金的使用、增值和监督。可向海内外任何有意愿的基金会申请项目经费。建立项目赞助体系,针对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专业志愿服务组织,以项目为单位,进行一事一议式的合作,寻求项目赞助。

3.政策法规保障

贯彻落实《青岛志愿服务条例》,完善志愿服务注册、招募、培训、激励、时间认证等制度。建立或完善《青岛志愿者注册制度》《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站(中心)工作规范》《志愿者服务站(中心)管理制度》《志愿者服务守则》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明确志愿者的权责,使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媒体应该对侵害志愿者权益的一些过分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报导,引导人们对志愿者权益的关注,并对志愿者服务行动予以尊重和支持。

加快建设青岛志愿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打造志愿服务高效运转的服务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即时化管理。升级青岛志愿服务网,配备专人做好日常维护,实现志愿者注册招募、志愿项目对接、志愿服务记录等有效管理。

认真做好志愿服务协议签订和保险办理等工作,切实维护志愿者法定权利,保护志愿者知情权、隐私权和健康权,积极引导广大志愿者在相关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开展活动。

4.文化建设保障

志愿服务文化是志愿服务工作的精神内核,也是培育滋养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生动力。要积极建设富有青岛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培育全社会志愿服务文化自觉,使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为塑造新时期青岛城市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全面提升城市的精气神。

抓好氛围营造。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和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综合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等多种形式,通过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志愿服务发展成效,积极展现志愿者的善行义举和高尚品格。组织创作并推出一批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公益广告、主题歌曲、文学作品等,生动形象地诠释志愿服务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

运用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把他们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时代风采和城市品格,作为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的生动教材,大力弘扬推广。每年开展“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设立“志愿服务周”或“志愿者日”。通过组织开展优秀志愿服务典型评选表彰、征集志愿者心语等活动,用先进典型的生动事迹感召人、教育人,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志愿服务愿望。

融入社会生活。把志愿服务精神纳入市民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之中,充分利用各类宣传教育阵地和有效载体,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使志愿服务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要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以立法的形式规定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要求,并纳入中学生升学德育考核的范畴,让志愿服务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把志愿精神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并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要探索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体系,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为志愿服务事业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1]米雅钊.志愿者管理的国内研究现状[J].中国市场,2011(11):123-125.

[2]高和荣.论社区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的完善—以福建三个社区为例[J].福建论坛,2011(4):150-154.

[3]李连军.济南市志愿者管理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4]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5):67-72.

[5]高海虹.论我国志愿服务评价机制的构建[J].才智,2009(21):239.

[6]张芬,张春.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2):65-67.

[7]陈晓春,钱炜.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3):35-39.

[8]杨静雯.北京市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责任编辑王艳芳]

作者:姜真 蒋董洪

第3篇:《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立法调研报告

摘要为了促进和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从业能力,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青岛市农委将《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列入2013~2015年青岛市立法论证和调研计划。调研组于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立法调研工作,认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政府规章的出台十分必要。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府规章;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

Key words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Government regulation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dentification management; Policy support

农民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的,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责,也是WTO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立法是强化和规范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措施。农民教育培训立法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2010年以来,天津、甘肃相继完成农民教育培训地方立法,2012年以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全国展开,各地陆续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政府规章调研起草工作。青岛市已经全面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农民教育培训行政立法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1]。

调研组通过开展青岛市农村劳动力及培训需求调研,配合市政府调研室开展全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调研,开展“十三五”全市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调研,掌握了青岛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农民培训等基本情况。通过开展《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办法》(后改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立法调研了解了国内其他省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立法情况、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立法条件和立法需求、国外相关农民培训立法情况等。在国内其他省市调研方面,调研组选取了出台第2部省级人大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立法的甘肃省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立法的必要性、立法基本思路、立法经验教训,以及近年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方面的主要探索等。在青岛市立法调研方面主要采取了部门访谈、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及农户实地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立法条件和立法需求调研。在国外相关立法调研方面,调研组通过文献调研方式,对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韩国的农民职业教育立法、教育体系情况、培训统筹规划等进行了梳理[2]。

1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组在近3年的时间,查阅文献资料100多篇,召开立法规章论证会20余次,走访了4市2区20个镇、80个村、20个农业单位,进村入户调查3 200余户,发放调查问卷3 500份,回收3 215份。2016年2月底完成调查统计工作。2016年3月份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数据分析,并撰写调研报告。

2青岛市“三农”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情况

青岛市辖6区4市,共43个镇、6 016个行政村。农村总面积7 989万km2,占全市陆域面积的71%。农村常住人口4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6%。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 730元。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从业人员34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07.5万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32.8万人。培训需求方面,有农业技术培训需求的达37.9万人,务工技能培训需求34.5万人,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及其他培训需求25.7万人。

青岛市“十二五”期间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农药经营使用人员培训和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取得良好成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以来,连续5年市委1号文件(2016年为4号文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做出部署,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初步建立起培训体系和机制。2013年以来全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3 897人,带动了近10万农民增收致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 400人,且有50名入选国家青年农场主计划。其中,平度市有1名青年农场主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项目资助,另有2 068人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必要性方面2012年以来,连续5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办发[2014]61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办发[2015]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明确要求。2016年中央1号文件、“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规划和要求[3]。

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2年以来,市委一号文件部署了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4年以来,市政府连续3年将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列为市办实事。黄岛区、平度市和莱西市列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根据《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青发[2016]4号)精神,2016年起青岛市将整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部政策规定,需要建立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4]。

3.2可行性方面农业部、财政部2012年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4年启动示范和部分省、市整体推进工作。农业部出台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13]36号)、《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 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农科教发[2013]7号)、《关于统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的通知》(农人发[2015]3号)。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和体系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这也是青岛市制定《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的重要依据。

山西省、四川省、江苏省以及南京市、宁波市、成都市等副省级城市已经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性文件,为青岛市制定政府规章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政府规章制定的依据充分、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4规章的总体思路和需要规范的主要事项

4.1规章的总体思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加以引导和扶持,重点要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制度体系和部门配合、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农民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发挥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拓宽渠道、多管齐下,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才能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5]。

4.2关于规章的名称在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支持下,青岛市农委2013~2015年开展政府规章调研项目,所用名称为《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办法》。在调研基础上,2016年将其列为政府规章送审(完成)项目,所用名称为《青岛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办法》。根据中央和省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方针,结合青岛市工作实际,经多方论证,政府规章名称拟定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

4.3规章制定的原则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时,注重把握3条基本原则。一是注重针对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针对区域特点、农村产业现状和农民结构,找准本地特色,从本地实际出发。二是突出实用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把着力点放在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提升经营管理服务水平上。三是强调操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一定要具有操作性,以利于贯彻执行。

4.4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面对规模大、层次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明显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资源分散,机制不完善,基础条件欠账较多,迫切需要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具体做法是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按照农业部的统一规划,加快构建县域1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筹协调、几个(N)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供销职业学校等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互补共担、若干(X)分布在农业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基地(田间学校)延伸覆盖的“1+N+X”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送教下乡”的长效机制,创新“农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水平。

4.5建立认定管理体系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保障。认定管理要遵循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制度,制定认定管理办法,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生产力水平,分行业科学确定认定条件和标准。认定管理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严格标准、实名制登记、全过程监督、动态管理原则,建立准确、完备的培育对象档案并向社会公开,注重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规模和效益、职业道德相结合,并要实行考核制度,对不合格的一律淘汰,确保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4.6建立政策扶持体系制定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配套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出台包括教育培训、土地流转、生产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整合政策资源,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要注重发挥农业发展带头人传、帮、带的示范作用,尤其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初期阶段,可以给这些带头人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5]。

4.7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规范农民教育培训决策和协调、监管、运行机制,明确区市之间、相关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与资金分担,逐渐形成财政、农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与培训机构、培育对象的多方制衡,并以培育对象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5调研结论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政府规章制定的依据充分、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切实可行。《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契合青岛市整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时间节点,因此应尽快出台,并以政府立法形式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体系等加以规范,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建立严格认证制度 确保职业农民素质[N].农民日报,2013-07-03.

[2] 《宁波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调研报告[EB/OL].(2009/10/12)[2016-04-01].http://www.nbrd.gov.cn/art/2009-10-12/art_6543_383865.html.

[3] 郭存德.菏泽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学习,2015(5):38-42.

[4] 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3):134-137.

[5] 曹茸,刘远.为现代农业建设培育核心主体: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王守聪[J].云南农业,2013(7):19-20.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6,44(16):157-159

作者:赵立波 王荣祯 焦修伟

第4篇:秦皇岛市燃气总公司文件

秦燃总〔2010〕49号

关于印发《秦皇岛市燃气总公司

6S管理细则》的通知

各基层单位、机关处室:

为加强和规范公司6S管理,现将《秦皇岛市燃气总公

司6S管理细则》及《秦皇岛市燃气总公司6S评分标准》印发给你们,望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并遵照执行。

附:

1、《秦皇岛市燃气总公司6S管理细则》

2、《秦皇岛市燃气总公司6S评分标准》

二O一O年六月二十一日

第5篇:液化石油气安全使用宣传材料 - 欢迎光临-秦皇岛市燃气总公司

液化石油气事故案例

一、三起事故案例 案例1:

1、2000年1月17日,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门庄镇一只液化石油气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造成重伤2人,轻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

2、事故发生主要经过:2000年1月17日下午3时左右,枣强县门庄镇杨苏村苏国强,开着农用三轮车去门庄镇苏杨庄倒卖液化石油气。买主苏国胜要买一只新液化石油气钢瓶和10公斤液化石油气。苏国强把车上的一只新瓶取出放于车后2米处,用手猛开气瓶角阀排空放气。液化石油气钢瓶突然粉碎性爆炸。造成苏国强、苏国胜二人重伤及周围四个8岁小轻伤。

3、事故原因分析:这次液化石油气瓶的化学爆炸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产生钢瓶爆炸的主要原因是苏国强卖气倒气即罐倒罐造成的。苏国强在卖气倒罐过程中,罐与罐之间一旦出现了压力平衡,无法继续倒气时,就用新罐向装有液化石油气的罐中充空气,增加压力,然后继续倒气。(苏国强误认为新罐中是氮气实际上是空气)当多次使用,新罐中的压力低于被倒罐中的压力时,液化石油气便回流到新罐中。新罐瓶中的压缩空气便成了有爆炸危险性的混合气,当苏国强2000年1月17日下午3时30分从三轮车上取下该瓶,猛拧角阀排气时,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高速混合气流与空气磨擦产生静电火花,于是便造成了这起化学性爆炸事故。

4、预防事故发生措施:

坚决取消一切罐倒罐经销液化石油气的单位和个人倒卖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钢瓶生产厂家,凡使用空气为介质做气密试验的,钢瓶出厂时必须排空降压,压力降至0时才能出厂。

案例2:

2007年2月10日即农历除夕前一天,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20岁的女学生左某回到湘南绥宁县。晚上她在换装新的液化气瓶时,发现联接气瓶的减压阀接头的垫片坏了,有一点漏气,以为没有什么关系,并用热水器洗澡,洗完澡后,用电吹风来吹干头发,没想到电吹风前部有热红的电阻丝正是火源,随却引发室内液化气突然燃烧爆炸,左某与其父亲两人均被严重烧伤,她本人体无完肤,烧伤面积达91%,惨不忍睹,濒临休克。

案例3:

湖南衡阳市某矿山冶金机械厂一厂长家,春节期间,该厂厂长家里来了不少客人,他爱人在厨房炒菜,液化气瓶内突然没有气了,便换上一瓶新气,但用完气的“空瓶”没有关闭总阀门就搬到厨房一角处,在继续用新气打火的瞬间,突发生液化石油气燃烧爆炸。结果夫妻均严重烧伤,厂长无法行使其职能而被免职。

二、事故给我们的启示

这是三起典型的液化石油气泄漏引起的燃烧爆炸伤人的事故。虽然液化石油气因不含CO而属于无毒燃气,但组成液化石油气的不少

2 成份容易使人和动物发生中毒甚至窒息。尤其是在空气中混有一定比例的液化石油气后极易发生着火和爆炸。这种爆炸属于化学性爆炸。凡是发生可燃物质燃烧爆炸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有可燃物质;第二,可燃物质的浓度在爆炸极限的范围内;第三,有点火火源并达到最低点火能量。在上述两个事故中,第一个条件是无可置疑的。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厂生产的一种副产品,是多种烃类(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的复杂混合物,主要是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极易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第二个条件也是很容易达到的。我们知道,可燃气体与空气虽然并不是在任何混合比例下都有着火爆炸危险,但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后的爆炸极限的下限低、上下极限范围宽(如丁烷下限为1.86%,上限为8.41%;乙烯下限为2.75%,上限为28.60%)。在空气中的最小点火能量也低(如丙烯为0.282毫焦尔,丙烷为0.305毫焦尔)。泄漏的液化气与空气混合的浓度只要达到2%~28%的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浓度点(这在城市楼房厨房内是容易达到的),当遇到火源时就会发生爆炸。在上述第一个事故中,已知液化气瓶有泄漏,且经过较长时间洗澡,液化气泄漏很容易达到爆炸极限的下限,并处于上下极限的浓度范围内,当遇到电吹风的电火源时就发生了燃烧爆炸。在第二个事故中,被换下来的“空瓶”不空,瓶内还存有液化气。这是因为瓶内压力与当地外界的大气压力相等(约为一个绝对大气压力即1kgf/m2或0.1MPa),处于微平衡状态。在拆卸减压阀和搬动“空瓶”时,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在没有关阀的情况下瓶内的液化气就泄漏出来了,并逐渐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内。当用新瓶的气打火又有火源时,燃烧爆炸的事故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三、我们平时应采取如下的安全防范措施:

1、液化石油气瓶一定要按规定年检维修,不合格的气瓶一律报废,有泄漏的不准继续使用。

2、家庭用的减压阀必须是合格产品,减压阀前端头与液化气瓶联接密封的橡胶垫圈必完好无损,不得有泄漏。

3、用完后的“空瓶”,一定要拧紧上部的总阀门,防止在搬运过程中或天气变温或受热时,瓶内的残液泄漏出来。

4、如果发现家中的液化气或煤气泄漏,首先注意不能用任何火源点火,包括不能插电器开关插头,不能启动引起电火花的通风机、洗衣机、电吹风、微波炉、消毒柜等;立即封闭现场不让人进;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使液化气或煤气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不在爆炸极限范围内;这时才能安全地点火或使用电器设备。

第6篇:葫芦岛市涉税信息交换管理办法

葫芦岛市人民政府令

第157号

现将《葫芦岛市涉税信息交换管理办法》予以公布,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都本伟

2014年5月7日

葫芦岛市涉税信息交换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涉税信息的采集、利用和相关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涉税信息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本级政府所属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以下简称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涉税信息交换等工作。

国家税务机关和地方税务机关(以下简称税务机关)负责涉税信息的分析、处理和管理以及涉税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传递等工作。

第四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法履行涉税行政协助义务,因履行职能产生的与纳税、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相关的信息(以下简称涉税信息),应当向同级税务机关提供。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可兼职),报税务机关备案。

第五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税务机关的要求和标准做好涉税信息管理工作,确保提供信息的准确、完整、及时和有效。

第六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下列规定的内容向税务机关传递涉税 —1—

信息:

(一)公安部门。提供车辆登记和年审信息、机动车驾驶证相关信息;外籍人员办理签证信息;外来(籍)人员承租房屋登记信息;采矿业使用炸药、雷管等信息。

(二)财政部门。提供向房地产开发企业直接征收的非税收入项目信息。

(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参保名称等登记信息、变更情况和费源情况分析;提供医疗保险各药店登记信息和医保购药划卡结算情况。

(四)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土地储备情况、土地分等定级及基准地价更新信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划拨、收回补偿和变更土地用途等信息以及土地使用权证发放信息;基准地价成果资料,包括基准地价表以及详细阐述基准地价的内涵、级别范围和应用基准地价测算宗地价格的方法和修正系数体系在内的相关说明文件等有关信息;提供探矿权、采矿权的转让信息及农用地的转用审批信息。

(五)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及有关规划调整的信息,已批准商品住宅项目容积率清单,提供《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发放信息,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备案相关信息,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建安工程造价标准信息。

(六)文化部门。提供发放给演出经纪机构和个人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信息,以及演出经纪机构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演出经纪机构和演员个人的涉税信息,《文化经营许可证》发放情况等有关信息。

(七)工商部门。提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开业、变更(含股东变更)、注销登记、吊销营业执照、年检信息;协助查询企业的有关工商登记资料,包括企业法定代表人、股权变更及动产抵押等有关信息。

(八)电力监管部门。提供电网建设、改造项目的实际资金投入以及对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支付信息;月耗电500万千瓦时以上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信息;电力企业资质情况。

(九)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提供相关涉税信息。

第七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积极协助税务机关做好税收征管工作,于每季度结束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涉税信息的传递工作。

第八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传递涉税信息,可以采取移动存储介质等电子数据拷贝或纸质文件的方式进行。

第九条 同级国家税务机关和地方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定期相互交换税务登记新增、注销、转非正常等信息,专项检查、稽查查补税款、发票协查、核定应纳税额和超定额补税等信息以及出口企业增值税免、抵、退等信息。

第十条 非法定事由,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拒绝税务机关提出的涉税信息交换要求。

第十一条 税务机关、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涉税信息采集、传递、使用过程中,应当采取保密措施,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十二条 税务机关对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的涉税信息应当科学分析、综合利用,不得用于税收管理之外的其他用途。

第十三条 有关部门和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无故拖延提供涉税信息,泄漏涉税信息的,由市或县级人民政府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国家和省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4年6月1日起实施。

第7篇: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秦皇岛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

的通知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秦皇岛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的通知 秦政〔2013〕10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秦皇岛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2013年7月30日 秦皇岛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大力推进我市绿色建筑发展,加强绿色建筑管理,促进城乡建设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以及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绿色建筑,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行政区域内新建绿色建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建建筑(不包括临时建筑)应按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所属范围内建筑工程的项目单位、规划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运营管理单位、检测单位以及从事绿色建筑的咨询、审查、评价的第三方机构等,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市推进绿色建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绿色建筑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编制本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施工导则和验收规范;负责绿色建筑的日常管理工作和组织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参与相关工作。各县、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绿色建筑的监督管理和实施工作。市(县、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新区)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城市管理、水务、房产管理等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依法做好绿色建筑项目立项、土地出让、规划、环评、用水、运营等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全市行政区域内新建建筑项目分期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自2013年8月1日起,尚未进行施工图联审的政府投资类项目(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图书馆、影剧院等)、保障性住房、北戴河新区新建建筑,以及城市区内尚未出具规划设计条件的单体2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商场、写字楼、机场、车站、宾馆、饭店等)、10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必须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鼓励已经完成施工图联审的项目,由建设单位交由设计单位按照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进行优化设计。2013年底,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全市绿色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2014年,城市区内所有履行基本建设程序的新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全市绿色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达到25%以上。2015年,全市行政区域内所有履行基本建设程序的新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全市绿色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

第六条 绿色建筑坚持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建筑特点,合理制定地区绿色建筑规划和技术路线,建立健全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第七条 绿色建筑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

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建科〔2007〕205号)、《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460,河北省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3(J)/T1

13、《绿色建筑技术标准》DB13(J)/T132 以及建筑节能有关技术标准进行建设。

第八条 从事绿色建筑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检测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的第三方等,应具有相应的资质、能力和信誉。

第九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从业单位资质、能力的信誉监督和管理信息平台,记录信用情况,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绿色建筑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大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发布国家、省、市绿色建筑的政策、规范和标准等信息。

第二章

立项与土地出让

第十一条 项目单位提交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请报告、备案申请表等相关项目文件,应增加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

(一)对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在《项目建议书》中技术方案章节中应明确提出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和初步技术方案,在投资估算章节中应明确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在效益分析章节中增加绿色建筑效益分析;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设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篇,确定项目拟达到的绿色建筑建设标准,对拟采用的有关绿色技术进行可行性分析,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篇的编制与评审应满足《秦皇岛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篇编制指南与评审要点》的要求。

(二)对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在《项目申请报告》节能方案分析章节中增加绿色建筑方案分析简述,主要包括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初步技术方案、效益分析。

(三)对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在《项目备案申请表》资源综合利用措施中增补绿色建筑简要阐述,主要包括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及简要技术方案和效益分析。

第十二条 市(县、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新区)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绿色建筑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立项阶段的审批。

第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环评报告中应包括:建筑场地选址基本地质条件、是否存在危险源和污染源、土壤氡浓度检测、场地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住区环境噪声等内容。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环评报告进行审批。 第十四条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设计条件中应明确项目拟达到的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和相关要求,并将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及相关要求纳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中进行公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中应把规划设计条件中的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及相关要求作为主要条款。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中的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及相关要求应满足《秦皇岛市土地出让绿色控制指标确定指引》的要求。

第十五条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校核建设用地规划中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和相关要求。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项目单位应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书》中增加项目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对于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项目,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规划条件通知书中载明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及相关要求。

用地规划阶段,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及相关要求应满足《秦皇岛市建设用地规划绿色建筑控制指标确定指引》的要求。

第三章

规划设计

第十六条 市(县、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戴河新区)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设计文本中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初步技术方案及预期效益等内容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

第十七条 项目单位在方案设计招标文件、委托设计合同中,应载明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和设计要求。投标单位提供的方案设计应包括绿色建筑技术方案专篇。绿色建筑技术方案应作为项目单位评标的必要条件。

绿色建筑技术方案专篇的编制与评审应满足《秦皇岛市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招标文件绿色技术要求编制指南与评审要点》的要求。

第十八条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包括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篇,设计单位应对项目满足绿色建筑建设目标情况进行自评估。

第十九条 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绿色建筑设计要求,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对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设计进行审查,并出具明确的审查意见。在施工图联审阶段,组织专家进行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审查意见书应明确列出绿色建筑审查结论。审查不合格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绿色建筑设计与审查应满足《秦皇岛市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和审查指南》的要求。

第二十条 项目单位应当在完成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批后,向市、省或国家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

申报一星级、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项目,由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审,通过评审的,由省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家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公示,并颁发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申报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项目,报经市、省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把关后上报国家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审。

第四章

建设施工

第二十一条 项目单位应加强对绿色建筑施工的管理,在招标文件和相关合同中明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建筑工程材料供应等单位关于绿色施工的责任。对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施工准备、建筑工程材料采购、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进行协调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 项目单位或招标代理机构编制的施工招标文件应当明确绿色施工要求,并提供相关资料,施工单位应当在投标文件中编制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并将绿色施工技术措施的增量成本费用在投标报价中单列。项目单位应将绿色施工技术措施作为技术标评审条件,绿色施工方案评审分值在技术标中的权重应当不小于 20%。

第二十三条 施工单位应当在工程开工前根据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施工方案专篇,确定绿色施工控制流程和绿色施工技术,并报监理单位审批后,方可实施。

绿色施工方案专篇编制内容,应参考《秦皇岛市绿色施工技术导则和评价方法》。

第二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的设计文件和绿色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不得对已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的绿色建筑相关内容进行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工程建设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应符合设计文件及现行绿色建筑标准、规范的要求。施工单位应接受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并应建立完整的绿色施工档案。

第二十五条 监理单位应依据绿色建筑标准、工程设计文件以及《秦皇岛市绿色施工监理指引》,对施工单位制定的绿色施工方案进行审查,负责对绿色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未经检验合格或不符合绿色建筑设计要求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监理单位应禁止在建筑工程中安装和使用。 第二十六条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按相关法律法规及《秦皇岛市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和审查指南》、《秦皇岛市绿色施工技术导则和评价方法》以及《秦皇岛市绿色施工监理指引》等相关文件的要求负责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组织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并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应符合《秦皇岛市建筑工程绿色建筑竣工验收要点》。

第五章

运营管理

第二十八条 项目单位在绿色建筑工程投入使用一年后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申报一星级、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由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审,通过评审的,由省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家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公示,并颁发绿色建筑标识证书;申报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报经市、省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把关后上报国家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审。 第二十九条 物业管理公司应按照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运营管理,市房产管理部门负责监督。

第三十条 物业管理公司应按规定对项目资源消耗量实时分项计量监测,保留建筑运营过程中的有关数据信息和文件,监控数据应定期报送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专门管理机构。

第六章

激励措施

第三十一条 市财政部门统筹安排绿色建筑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绿色建筑发展研究、宣传培训、技术与产品的研发。 第三十二条 获得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项目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可向市财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市级奖励。2013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20 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40 元/平方米。以后年度的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第三十三条 项目投入使用一年后,获得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建设单位可向市财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国家级奖励。2013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 元/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80 元/平方米。以后年度的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参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追究直接责任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行政失职、渎职等相关责任:

(一)对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项目予以立项的;

(二)对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图文件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的;

(三)对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予以竣工验收备案的;

(四)其他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建设单位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施工单位未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的,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的规定,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第三十七条 工程监理单位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十七条的规定,责令改正,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第三十八条 项目单位未按绿色建筑目标实施建设的,不得通过绿色建筑专项验收,不予出具竣工验收合格的报告。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8篇:燃气公司小区燃气管理规定

为加强对燃气的管理,保障燃气的安全使用和正常供应,为确保小区业主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公司应做到以下几点:

1、如果有人发现燃气隐患均应当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燃气公司报告,燃气公司必须立即组织抢修。

2、小区内如有外方施工,小区工程部、小区物业有监管义务,并做到及时向燃气公司反映情况。燃气公司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施工单位应在燃气公司人员到达后告知管道走向方可施工。

3、燃气公司安检人员定期对小区内中低压管网、表箱、调压箱进行巡查,如发现漏气或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有安全运行部派抢修人员进行抢修,维护抢修人员进行维护抢修时,小区工程部、小区物业应无条件提供施工资料、小区用户资料及电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加以阻挠。

4、我公司安检人员每年一次对用户室内进行安检,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燃气用户有义务配合燃气公司进行及时处理。

怎样操作

操作要点

5、我公司安排24小时值班人员,保证通讯畅通,以方便用户来电咨询,并做好来电记录,协助部门按照规定流程为客户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客户解决情况,直至客户满意。

6、我公司客服严格按照公司规定收取各种费用并作好台帐。安装人员有义务教会用户室内平时燃气设施的测漏、燃气充值,表箱管理。宣传人员入户安检时,应主动了解用户的变更情况,及时反馈给燃气公司,加大对用户的安全宣传力度。

7、宣传安全无小事,安全你我他。小区内如出现有人冒充燃气公司安检人员进室内推销伪劣产品,小区工程部、小区物业、燃气用户如有疑问,请拨打抢险电话:5116663 。否则一切经济损失由个人承当。燃气公司如有紧急通知需张贴在门洞口便于业主知道。

镜湖物业盖章处

镜湖工程部盖章处

长葛汇源天然气有限公司盖章处

2013年6月23日

第9篇:成都燃气管理办法

成都市燃气管理条例

2009-11-17 来源:金堂县燃气公司

成都市燃气管理条例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成都市燃气管理条例〉的决定》已由成都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6年6月8日通过,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9月28日批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特此公告。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6年10月12日

1996年11月21日成都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1997年2月21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

根据2006年6月8日成都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2006年9月28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的《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成都市燃气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燃气管理,保障燃气的安全使用,维护用户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燃气事业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燃气,是指生活、生产等使用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气体燃料。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燃气管理工作,并直接负责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区范围内的燃气管理工作。

其他区(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当地人民政府确定的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燃气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物价、公安、交通、环保、工商、质量技术监督、规划、安全生产监督等有关部门应依法按照职责做好燃气管理工作。

第五条 对在燃气事业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建设管理

第六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遵循建设供气管网必须安全、高效、节约的原则,编制燃气发展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 建设燃气工程,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燃气专业规划。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燃气专业规划同步配套建设燃气设施。

第八条 承担燃气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

建设燃气工程应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燃气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九条 从事燃气工程建设活动,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燃气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依法对燃气建设工程质量负责。

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法定程序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自燃气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建设燃气工程。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十一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燃气经营的单位,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取得燃气经营许可后,方可从事燃气经营活动。其中,管道燃气应当实行特许经营。

城市新建燃气企业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条件。

第十二条 城市新建燃气企业,应当向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燃气经营许可证,并附送国家规定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受理申请后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颁发燃气经营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燃气企业持燃气经营许可证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燃气经营。

第十三条 燃气企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并接受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办事程序公开、服务网络分布合理;

(三)履行供气合同约定的义务;

(四)科学、合理地设置管网测压点,做好压力监测工作,实现安全平稳供气;

(五)供应的燃气器具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六)具备地下隐蔽燃气管网等设施的完整技术管理资料;

(七)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计费和缴纳管理费;

(八)不得限定用户购买家用燃气灶具或热水器的品牌。

第十四条 燃气企业分立、合并或撤销的,应妥善处理用户转供等有关事宜,并向燃气行政主管部门缴销经营许可证。分立或合并而成立的企业应当重新申请经营许可审查,并办理有关登记注册手续。

燃气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或经营场所的,应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并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到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更换经营许可证。

第四章 设施管理

第十五条 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种植深根植物;

(二)修建与燃气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

(三)堆放重物、易燃易爆物品;

(四)倾倒、排放腐蚀性液体;

(五)损坏护坡、保坎;

(六)进行烧焊、爆破、烘烤或其他危及燃气设施安全的行为。

因建设需要在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作业的,应经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在所涉及的燃气企业监督下实施。需要改迁燃气设施的,由所涉及的燃气企业负责改迁,其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 燃气储气设施、液化石油气钢瓶、计量器具、运输工具应具备有关部门核发的使用许可证,并经法定或依法授权的检定机构定期检测,合格者方可使用。

第十七条 燃气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燃气设施的维修管理。

工业、公共建筑用户使用的管道燃气设施,贸易结算计量装置前(含计量装置)的维修管理工作由燃气企业实施,费用由产权所有者支付;计量装置后的燃气设施管理由用户自行负责。

民用户使用的管道燃气设施,其维修管理工作一律由燃气企业实施,维修费用由产权所有者支付。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燃气企业对燃气设施实施维修管理。

第五章 使用管理

第十八条 新增管道燃气工业用户,应持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向燃气企业提出申请,公共建筑用户、民用户直接向燃气企业申请;新增液化石油气用户,按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申请并办理手续。

禁止非法从事中介活动。

第十九条 用户停止使用燃气或者改变燃气用途或扩大用气范围或变更、迁移户内管道燃气设施以及工业、公共建设用户变更产名的,应向燃气企业申请办理有关手续。燃气企业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予以答复。

第二十条 管道燃气用户应当安装经法定或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的计量装置。燃气企业应当按物价部门核准的气价和贸易结算计量装置显示的数量结算收费。因计量装置失准的,燃气企业可按用户前3个月用气量的月平均数收取气费。

第二十一条 燃气企业与用户双方应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供气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用户应当按照国家批准的气价并按照规定期限、方式或者合同约定的办法支付气费。

第二十二条 民用户应严格按有关安全管理规定用气,发现燃气设施有故障的,应立即通知燃气企业检修,不得违反安全规定擅自处理。

燃气企业在接到检修通知后应及时前往处置,确保安全。检修费用由燃气设施产权所有者承担,属人为造成故障的,由责任者承担。

第二十三条 工业、公共建筑用户应设有相应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安全用气管理工作。对其用气设施、设备应维修保养,并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

第二十四条 工业、公共建筑用户因设备计划检修需停止或减少用气量的,应提前24小时通知燃气企业。燃气企业因计划停气应至少提前72小时通知用户。

第二十五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计划用气、节约用气的管理,燃气企业应予以积极配合,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六章 安全管理

第二十六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和劳动、公安部门应依法按职责加强对燃气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燃气的安全管理工作,劳动部门负责燃气的安全监察工作,公安部门负责燃气的消防监督工作。

第二十七条 燃气企业必须制定有关安全规则,宣传安全使用常识,对用户使用燃气进行安全、技术指导。

第二十八条 燃气企业应建立与经营规模相适应和具有有关专业知识的专职抢险队伍,配备必须的设备、器材等,并预先制定各类事故的抢修方案。

燃气企业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发现燃气设施事故或接到燃气设施事故的报告时,应立即实施抢修、抢险。

第二十九条 燃气设施动火作业按规定实行审批制度。燃气设施投入运行前应进行置换作业。燃气企业停气、恢复供气作业应事先通知用户,发现紧急事故应立即组织抢修并通知用户。

第三十条 充装液化石油气钢瓶和抽取钢瓶残液,必须在储罐场(站)内由专业人员按工艺流程进行。

严禁从液化石油气槽车上直接向钢瓶灌装或者钢瓶之间直接翻倒液化石油气。

第三十一条 无液化石油气储罐场(站)的燃气企业,应到有液化石油气储罐场(站)的燃气企业代储、代灌。

第三十二条 设立液化石油气换瓶站,应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劳动、工商部门批准。未经批准的场所一律不得存放充有液化石油气的钢瓶。

第三十三条 在本市销售、安装、使用的燃气器具,其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严禁销售、安装、使用不合格或国家明令淘汰的燃气用具。

第三十四条 燃气企业在处理燃气事故组织抢修时,对影响抢修、抢险作业的树木、各种设施及其他物件,可以采取应急措施,并同时通知有关部门。事后能恢复原状的应及时恢复原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应予补偿。

第三十五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燃气设施附近的建设工程项目时,应遵守国家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规定。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整顿,并可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燃气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或经营场所后不按规定更换经营许可证从事经营活动的;

(二)擅自变更户内管道燃气设施或违反安全规定擅自处理燃气设施故障造成轻微危害后果的;

(三)工业、公共建筑用户停止使用燃气变更户名不按规定办理手续的。

第三十七条 逾期缴纳、拖欠气费的,燃气企业可依据合同约定加收滞纳金、减少供气量或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停止供气。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顿,并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燃气企业不按规定建立抢险队伍、配备设备器材的;

(二)燃气企业不按规定期限处置燃气设施故障的;

(三)燃气设施动火作业不按规定报请审批或设施投入运行不进行置换作业的;

(四)从液化石油气槽车上直接向钢瓶灌装或在钢瓶之间直接翻倒液化石油气的;

(五)未经批准设立液化石油气换瓶站的;

(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造成事故隐患拒不整改的;

(七)在国家规定的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从事危及燃气设施安全活动的;

(八)阻碍燃气企业对燃气设施实施检修管理的;

(九)阻碍建设燃气工程影响施工进度的。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燃气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顿,并可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本条第

(二)、

(三)、

(五)、

(六)项所列行为之一的,还可查封、扣押违法经营设备、没收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

(一)燃气建设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投入使用的;

(二)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

(三)燃气企业分立或合并而成立的企业不重新申请经营审查从事经营活动的;

(四)未妥善处置用户转供事宜的;

(五)非法从事中介活动的;

(六)用户擅自改变燃气用途、扩大用气范围的。

第四十条 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或燃气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便利为他人提供中介活动条件的,没收违法所得,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并可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因燃气事故危害公共安全,导致国家、集体、个人财产遭受损失或造成人身伤亡的,应予赔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燃气管理人员或执法人员以权谋私、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收受贿赂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用户”,是指使用燃气的工业用户、公共建筑用户、民用户;

(二)“燃气设施”,是指管道燃气的储配站、配气站、调压站(箱)、管道及闸阀、计量表、燃气器具等附属设施和液化石油气运输工具、储罐(场)站、供应站、钢瓶及调压器等设施;

(三)“燃气设施安全保护范围”,是指《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J16-87)、《四川省城市燃气输配及应用工程设计、安装、验收技术规程》(DBJ20-03-88)等规定。

第四十四条 对民用新型合成燃料、车用压缩天然气、沼气可依照本条例的原则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成都市人民政府1983年5月1日批准施行的《成都市城市煤气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上一篇:主题乘着梦想的翅膀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