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 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发挥引领作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 对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而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标准提出了相应较高的要求。

然而, 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 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 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 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1 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 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国家大力提倡中高职衔接的今天, 我市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有:

1) 五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 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 达到录取成绩后, 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 进行一贯制的培养。学业期满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 大专毕业后还可参加高职升本科考试, 继续深造大学本科学历。

2) 重庆市“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五年制”高职是指以培养专科层次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实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五年制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均在中职学校学习, 期间参加高职院校组织的转段考试, 毕业后取得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 “3+2”分段制。“3+2”分段制指的是中高职三二分段。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由部分重点中专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经省级有关部门批准举办、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学制五年, 毕业后发给大专文凭。前三年按中职校标准收费, 后两年按大专标准收费。三二分段制学生需在中专学习阶段参加“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统一考试, 成绩合格者转入高等院校完成两年大专学习, 发两年制大专文凭。

4) “三校生”和“中职直升生”考试。“三校生”是指来自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校的应届毕业生。三校生考试是指三校生毕业后参加的单招考试, 并考取大专或高职院校, 可再进行专升本的考试, 也可以参加对口高考, 享受和高中生一样的待遇。一般都是本省举办的, 不面向其他省市。

2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体系衔接不连贯

1) 课程内容不连贯。目前我国没有关于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课程标准出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但相互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 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或缺失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或不流畅, 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 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 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 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弱, 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 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 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 技能训练重复。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 高职与中职本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 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 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 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 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2.2 培养目标不对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 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 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 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3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3.1 统一办学主体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多头化, 各类职业学校归口不同, 中、高职管理部门也不同, 不利于中高职的顺利衔接。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 导致中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呈现“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中、高职的专业、课程无法实现顺利对接, 也影响了中高职的衔接。

3.2 重构课程体系

在目前中高职课程严重脱节的情况下, 必须推倒原有的课程设置重来。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对中高职衔接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紧密结合市场需要, 根据中高职培养的共同点, 找准各自的目标, 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 使两者的教育能够有效连接。另外, 也要考虑不是所有的中职生都会进一步进高职学习,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课程设置要让这一部分学生走上社会之后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这种权衡需要制定者精心研究, 统筹协商, 耐心细致, 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

2) 课程内容的制定。对于内容相同或相似的课程, 其教学方案也应考虑其连续性和区别性。对于基础课程, 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实验实训的培养。中职生可酌情减少理论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 加强学生的感官认识。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理论部分内容必须要掌握, 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 实训内容的制定。实践动手是职业教育的最终要求, 但中高职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 其实训目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同一工作岗位, 中职生要求掌握基本的维护调试, 而对于高职生来说, 更多要求能排除故障, 这是需要一定理论来做支撑的。

3.3 标准化教育评价体系

中高职教育学业管理中要积极探索以能力为核心,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 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 推行“双证书”制度, 积极组织技能竞赛活动, 探索中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总之,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 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 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 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上一篇:小麦良种与良法配套才能发挥增产效益下一篇:基层电视记者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