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工作总结专题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高考工作总结专题(精选8篇)

中高考工作总结专题 篇1

2010届我校高三年级学生参加高考人数为84人,当年入学成绩最高分553分,500分以下的学生占总数的62%,其中有13人为职业高中学籍。在生源质量较差的情况下,经过3年的努力,在今年的高考中我校一共有5人达到本科(艺术类)分数线,43人达专科分数线,本科达线率为6%,专科达线率51%。在许多省市级示范高中600分以上学生都不能达到本科分数线的情况对比下,我校取得这样的成绩实为不易。

2010届我校初三年级参加中考人数为71人,考取省级示范1人,普通高中11人,成绩很不理想。究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四点:

1、学生基础较差,缺乏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本届初三学生新入学时,我们进行过一次基础能力测试,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的基础能力测试中,语文最高分74分、数学最高分66,英语最高分67分,三科综合最高分191(总分300分)。也就是说我校这届学生小学基础综合能力最好仅仅达到及格水平,再加上学习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因此虽然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虽然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努力,但在初中阶段提高效果仍然甚微。(初一基础能力测试最高分学生平均分为64分,中考我校最高分学生652,平均分近82分。)

2、由于教师交流等原因,我校2010届初三年级三年来教师也频繁变动。本届初三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三年换了四位班主任,整

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任课教师也多次更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教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也致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举步维艰。我校学生中农民工子女比例较高,这部分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比较低、教育观念落后、甚至很少在子女教育上下功夫、花精力,经常是班主任主动联系家长也联系不上,有些家长连参加家长会也找各种借口推脱。家庭教育不能和学校教育有效地配合也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

4、以上几点原因导致我校本届毕业班老师对提高学生成绩缺乏信心,再加上学生基础差、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有些科目到4月底、5月初才进入复习阶段,这也是导致我校今年中考成绩很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虽然诸多客观原因导致我校2010年中考很不理想,但是我们也要深层次地探究自身存在的原因,积极寻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正确方法。对于2011届毕业班工作,我校在暑假就认真安排和部署:一是召开中层干部务虚会,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二是提前召开毕业班家长会,加强家校联合,共同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三是认真做好毕业班工作计划,力求计划详尽、可操作性强、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四是抓好毕业班教师思想工作,动员毕业班老师增强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五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扎扎实实开展好毕业班教研工作,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七是加强与区内名校的学习和交流,多派老师到名校听

课学习,和他们联合进行统一的阶段性测试,找出差距所在,找到对策和方法,一步步提高教学质量。八是实施目标管理法,开学初教务处就要求各毕业班班主任引导学生制定各阶段的学习成绩目标,并将《学生成绩目标书》发放到各毕业班,要求任课教师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目标书中的目标,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中高考工作总结专题 篇2

高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也就是要考巩固知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培养能力、意的转变提高素质。本, 文就高三化以适应高考化学专题传复统习的谈高一三点复自习己教的学体中会, 。往往是教师讲学评式、。这总种结模知式识 (, 讲学—生练听—、讲练) 、没记有知了识学的生复对习“模方专法索”、选的择思、考判和断学的生过思程维, 被同揭时示也的限过制程了, 学即生检的题◇吴勇思学生维1的。、“其教学存与案在学”;的脱只问节写题:教主只师要有要是教讲:师的的, “少教有案学”生, 无须复的时思的, 间上, 二是不课抄题、讲题利于学、做题生的课, 后复习一是浪。费学生习2上教师、只讲题题海战, 课术:后学生再做题所选习题量大, 、难度高未能充分, 发课的能力的功能挥例题的总结。知识, 形成解题技能, 开发学生思1以、专外, 题的划分还有教学。化学活动, 总复习的知识点多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考且分散是“一看, 就会如按, 一做就错课本顺序复”习。, 因此学生, 教师在研做题往往

究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 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

问题, 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 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导学方案, 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导学方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 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导学方案要既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又能促使学生再发现新问题中的某些信息。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 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 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 (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 、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复习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人人参与的机会, 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 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 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强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 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 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 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 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高考复习要求; (2) 基础知识回顾; (3) 知识要点; (4) 样板题; (5) 知识能力训练; (6) 跟踪训练。学案中六点要有机结合, 各有侧重,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动。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 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 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 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 培养能力。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 (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 及省市模拟题) , 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使学生学会审题, 形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和技巧, 培养解题的规范性, 重在培养方法。训练的设置要体现“步步为营, 步步为梯, 步步提高”的原则, 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 摒弃过难、过大、过深的问题 (这不是能力, 而是能力的异化) 。做到试题设计规范, 题型新颖, 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生产、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习题的设计应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 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 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 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 使他们吃得饱, 同时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习水平。

3、学案实施。

高考字形专题备考 篇3

(一)2007年高考的“字形”题共出现37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括号内是正确字形)

(二)2008年高考的“字形”题共出现26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括号内是正确字形)

(三)2009年高考的“字形”题共出现23个错例,其错误类型归纳如下。(括号内是正确字形)

透视近三年高考字形题中的错例,我们可以发现高考字形考查的重点落在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上。由于有音、形上的近似,因此这些错别字有一定的隐蔽性,迷惑性。我们在解题时需要仔细辨析。

透视这些错例,我们还会发现有重复考查现象的存在。例如“赋予、一筹莫展、朗诵、膨胀”等,2007年高考考了,2008年高考又考到了。再如2009年高考考查的一些词语:“出奇制胜”,2004年高考全国卷IC项、2007年四川卷C项考查过;“推心置腹”。2007年四川卷B项考查过;“启事”,2005年北京卷D项考查过;“额手称庆”,2006年山东卷B项考查过;“沽名钓誉”,2005年山东卷C项考查过;“纷至沓来”,2006年广东卷C项考查过。

正因为有重复考查现象的存在。所以我们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有必要把近十年的高考字形题做一遍,然后对照答案,参照字典,把选项中的错别字订正过来。之后,要把近十年高考字音题所有选项中考查过的汉字的正确字形。通过读、记、抄、默、练,牢固掌握。

二、字形辨识的方法

高考字形题的解题是以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识记为基础的,也正因为有这个基础,所以在解题时往往会碰到几个一目了然的错别字。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特别是纵向排查,横向淘汰法,即解题时,把四个备选项结合起来。按列自上而下纵向排查,查出备选项有误随即横向淘汰。依次减项排查,缩小范围。(放在句子中考错别字的题型只能逐项排查,逐项淘汰)对于一下子排除不掉的选项我们可以采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法。即大胆假设某选项中某个词语有问题,然后采用一些方法来小心求证。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小心求证时字形辨识的方法。

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汉字的基本特点。所以要正字,可从三者关系入手。并适当借助语法。

1字音辨识法(以音为纲,据音定形)

熟记字音是辨识字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字形题B项中有个词语“杀戳”,这个词语中的“戳”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从这个“戳”字的读音“chuo”来判断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戳”,读“lu”。

2字义辨识法(以义为纲,据义定形)

①根据意义辨识

在辨析字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义为纲,据义定形。例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字形题A项中有个词语“出其制胜”,这个词语中的“其”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结合这个词语的意思——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来判断这个“其”字用错了。与“奇兵”“奇计”的意义匹配的应该是这个“奇”字。

②根据形旁辨识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许多音、形相近的字,都有共同声旁,区别只在形旁。所以,我们可以抓住形旁来辨析错别字。

例如2009年高考浙江卷字形题A项中有个词语“立杆见影”,这个词语中的“gan”字,正确的字形是这个“杆”呢,还是这个“竿”?我们可以结合这两个字的形旁“木”和“竹”来判断,正确的应该是这个“竿”,因为从“立竿见影”的意思(拿根竹竿竖在太阳光下。马上就现出竹竿的影子,比喻见效极快)来看,这个词语中的“gan”字与“竹竿”有关。

③根据词源辨识

成语多来源于古文献,有其形成的特定意义。它们的形成往往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只有追根溯源,方能准确“定形”。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字形题D项中有个词语“黔驴计穷”,这个词语中的“计”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词语的词源来判断。这个成语出自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对照这个典故,特别是这一句“技止此耳”。我们可以判断选项中的“计”字字形是错误的,应改为“技”。

当然,不仅是成语,其它的词语,搞清词源也很重要。

2005年湖南卷字形题B项中考查了“幅射”,这个词语中的“幅”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词语的词源来判断。古代运输、作战使用最多的是车,而作为车子重要部件的轮子上的重要支撑物是辐条。辐条以轴为中心成放射状分布,这就是“辐射”这个词的发源。所以“辐射”这个词跟“车”有抹不去的联系,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那样:“辐”,从车,畐声。

3语法分析法(以语法为纲,据语法定形)

①根据词性辨识

巧用词性推断汉字的字形的正确与否也是辨识字形的一种巧妙方法。

例如2009年高考重庆卷字形题A项中有个词语“必须品”,这个词语中的“须”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根据“必须”这个词语的词性来判断。“必须”是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动词,与名词“品”(物品)搭配不妥,要将“必须”改成“必需”。

②根据结构辨识

高考辨识错别字时可以运用对称法来分析。所谓对称包括近义对称和反义对称两种。

近义对称指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

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字形题A项中有个词语“纷至踏来”,这个词语中的“踏”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运用近义对称法来分析。“纷”是“纷纷”的意思,本义为“多”;“踏”字本义为“足着地”,“踩”的意思,两者不能对称,“踏”字应改为“沓”。“沓”是个会意字。从水,从日。“日”者,“说”也。说话多像水流。本义为“话多”,今义为“多而重复”,与“纷”字近义对称。

反义对称指在一个词语对称位置上的字,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对或相反的。

例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字形题A项中有个词语“百废待新”,这个词语中的“新”字字形是否正确呢?我们运用反义对称法来分析。会发现与“废”形成对称的应该是“兴”(兴旺),“新”只能与“旧”形成对称,所以,“新”应改为“兴”。

三、重点提醒

1记忆方法

①去多记少。例如:“宣”和“渲”,只要记住现代汉语中“渲”只有“渲染”一个词。

②形象记忆。例如“蛰居”的“蛰”与“蜇”的容易混淆,我们可以采用拆字口诀法来记:“蛰居”的“蛰”,执(取“蛰”的偏旁)著地居住的虫子。

2提防异体字

且来看到2007年高考江西卷的字形题——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籍贯筹划家具百废待新

B翔实瞭望暴燥斐然成章

C肖像赢弱修葺一愁莫展

D迁徒戳穿针砭如愿以尝

【答案】C

【解析】答案C。A项“百废待新”——“新”应该改成“兴”;B项“暴燥”——“燥”应该改成“躁”:C项“赢弱”——“赢”应该改成“赢”。“一愁莫展”——“愁”应该改成“筹”;D项“如愿以尝”——“尝”应该改成“偿”。

中高考工作总结专题 篇4

一、关于送别诗 1.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 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 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2.内容及主题倾向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2)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 骎骎。”(《别刘谞 》)(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 璠 《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3.常见意象的寓意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 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2)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3)月。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4)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4)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5)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6)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二、经典链接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年湖南卷)。(5分)

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

【解析】首联写少年时已伤离别,老来相逢更令人难堪。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的情景。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相阻隔,更为即将远赴异国与亲人相别而伤情。诗人以时空交叉的方法极言兄妹相见之难,分离之苦。尾联写到了大雁南飞的秋天,诗人会寄信回来,告知重逢的日期,表达了对重逢的渴望。【审题】题干有三个要点:“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点明了主旨;“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是指结合颔联、颈联的具体内容分析;“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侧重表达技巧的分析,首先要考虑抒情方式,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往往指写景、怀古、用典、托物言志等。此题干要求围绕主旨结合内容和手法进行分析。【参考答案】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三、方法点拨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3.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4.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 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5.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四、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有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是回望之意。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凄楚。【赏析】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泊》: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 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 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 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侧。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 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 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小诗短短二十个字,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传情的细节,其中的描写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离人惜别的眼神,送别者亲切而又悲凉的话语,一般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因而能牵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参考答案】“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

【参考答案】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 “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么?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 “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 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中哪些词语表达了秋季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感情?

答:

【参考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

【参考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 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 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赏析】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 “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赏析】

历来送别诗多言离愁别恨,甚至涕泗交流。韩琮此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摛“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别具新意。

“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汪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同和 不同之处。(4分)

答:

【参考答案】相同都是借对水流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4分)

答:

【参考答案】许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帐,含蓄而富有感染力;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赏析】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 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然在目。“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朋友的船呢?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仿佛中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 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赏析】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

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三四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 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

中高考工作总结专题 篇5

【背景材料】

2016年4月22日至23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时隔15年来党中央再次召开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出席会议。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分析我国宗教工作形势,研究我国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更好组织和凝聚广大信教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俞正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科学分析了宗教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深刻阐述了宗教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指导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考点链接】

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要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做好对宗教工作的引领、规划、指导、督查。要广泛宣传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宣传宗教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宗教方面宣传舆论引导。党的基层组织要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加强对信教群众的工作。

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

3.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密切联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都有全国性和地方性组织。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解决宗教问题,而宗教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4.宗教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5.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要保护广大信教群众合法权益,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和教规的关系,提高法治观念。

6.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要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为进行渗透。习近平强调,要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问题,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传播正面声音。

7.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习近平强调,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要密切联系广大信教群众。习近平指出,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尊重和发挥他们在宗教内部事务中的作用,努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

9.实行政教分离。处理我国宗教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基础这个根本,必须坚持政教分离,坚持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实施,坚持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10.加强无神论教育。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我国国情和宗教具体实际出发,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制定出来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2.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习近平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

3.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习近平指出,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多接触、多谈心、多帮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解决实际困难吸引人、团结人。

4.部分影响整体。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5.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存在差异,但与二者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相比,这是比较次要的差异。如果把这种差异看得过重,甚至不适当地进行夸大,就会造成群众之间的对立,把信教群众推到对立面上去。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7.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习近平强调,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

8.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宗教工作范围广、任务重,既要全面推进,也要重点突破。要结合各宗教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以做好重点工作推进全局工作。各级党委要提高处理宗教问题能力,推动落实宗教工作决策部署。

9.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我国宗教工作形势总体是好的,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得到贯彻,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宗教工作法治化明显加强,宗教活动总体平稳有序。实践证明,我们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10.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1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习近平指出,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密切党同信教群众的关系,使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跟踪试题】

1.习近平强调,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做好对宗教工作的引领、规划、指导、督查。要广泛宣传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宣传宗教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宗教方面宣传舆论引导。党的基层组织要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加强对信教群众的工作。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是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重视自身的先进性建设 ②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③党的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问题 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这表明我国

A.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 B.鼓励发展宗教事业 C.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D.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启示我们

①解决了民族问题就解决了宗教问题 ②解决了宗教问题就解决了民族问题 ③民族问题的 解决有利于解决宗教问题 ④宗教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4.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解决宗教问题

①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②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③有利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 ④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习近平强调,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要保护广大信教群众合法权益,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和教规的关系,提高法治观念。这表明我国

A.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鼓励发展宗教事业 C.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D.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习近平强调,要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宗教问题,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传播正面声音。据此回答6—7题:

6.上述材料表明

A.我国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B.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C.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 D.我国宗教界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是为了

A.抵制外国宗教的渗透,不再与外国宗教团体发生联系 B.保证我国的宗教团体与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C.保证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D.促进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 8.习近平指出,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尊重和发挥他们在宗教内部事务中的作用,努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这表明

A.我国宗教领袖由政府任免 B.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C.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我国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9.习近平强调,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加强对青少年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②有利于正确对待宗教 ③只要坚持科学精神,就能发展好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④有利于使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 10.习近平强调,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我国国情和宗教具体实际出发,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制定出来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要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 C.要坚持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真理

11.习近平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要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12.习近平指出,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多接触、多谈心、多帮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解决实际困难吸引人、团结人。从辩证法角度说明

A.社会生活、社会交往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B.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学习和实践是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根本途径

D.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3.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材料蕴含的主要哲理是

A.立足整体就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要立足整体,对系统内部结构进行优化组合 C.整体决定部分,整体的性质决定部分的性质 D.要重视部分对整体的重要影响作用

14.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存在差异,但与二者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相比,这是比较次要的差异。如果把这种差异看得过重,甚至不适当地进行夸大,就会造成群众之间的对立,把信教群众推到对立面上去。这启示我们

①坚持联系的观点,处理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 ②承认矛盾,解决矛盾,以利益的一致性代替利益的差异性 ③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彻底消除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是的差异 ④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求同存异以实现共同利益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5.我们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材料体现了

A.坚持两点论、全面的观点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C.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D.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习近平强调,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理是

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

D.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7.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宗教工作范围广、任务重,既要全面推进,也要重点突破。要结合各宗教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以做好重点工作推进全局工作。各级党委要提高处理宗教问题能力,推动落实宗教工作决策部署。这启发我们要

A.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B.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8.我国宗教工作形势总体是好的,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得到贯彻,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宗教工作法治化明显加强,宗教活动总体平稳有序。实践证明,我们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主次矛盾 ②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9.习近平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社会生活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习近平指出,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密切党同信教群众的关系,使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材料体现了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B.政府要把人民群众的一切事务都管理好 C.民生问题是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D.求真务实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结合我国宗教发展变化和宗教工作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用以更好指导我国宗教工作实践。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材料二习近平强调,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我国国情和宗教具体实际出发,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制定出来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1)联系材料一,说明如何理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如何做好宗教工作。【参考答案】

1.D 2.A 3.C 4.D 5.D 6.B 7.B 8.C 9.C 10.A 11.C 12.D 13.D 14.B 15.D 16.C 17.C 18.C 19.A 20.A 21.(1)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引导信教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国家依法管理。⑤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高考文学名著专题 篇6

(一)一、《红楼梦》专题

作品简介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答题示例

1、提问一:《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生的命运都与他随身的一块玉密切相联,请简述贾宝玉与玉有关的一件事。

提问二:请简述一个情节说明宝玉的“痴”。

提问三:请简述一个情节说明宝玉的叛逆性。

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2、简述体现黛玉多愁善感的一件事。

黛玉葬花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3、简述《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的出场方式

熙凤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闷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们围拥着一个人从后门进来,原来是被称为“凤辣子”的王熙凤来了。

4、简述体现王熙凤工于心计的一件事。

计害尤二姐王熙凤得知贾琏偷偷地同尤二姐结了婚,就将尤二姐骗进府中。一面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状,借此大闹;一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辱骂,借刀杀人。尤二姐十分痛苦、懊悔。王熙凤又买通胡太医,让尤二姐吞下打胎药后小产。维系生命的一丝希望也断绝了,尤二姐遂吞金自尽。凤姐故作姿态,伤心痛哭。

5、请你简述大观园一次**事件的主要情节

抄检大观园园子里发现象征男欢女爱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和家的一记响亮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

6、简述《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故事。

女娲补天之时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因通了灵性,变为神瑛侍者。他以甘露浇灌一棵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在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眼泪还他。小说中的贾宝玉为石(神瑛侍者),林黛玉是木(绛珠仙草),“木石前盟”表示宝黛两人的前世姻缘。

7、请简述《红楼梦》中的一位丫环之死

金钏之死一天中午,宝玉来到母亲王夫人住处,见丫头金钏儿在旁为母亲捶腿。宝玉以为母亲睡着了,就同金钏儿开玩笑,谁知母亲翻身而起,就给金钏儿一个嘴巴,并叫人把金钏儿赶出贾府。金钏儿满含冤屈,竟投井而死。

8、提问

一、简述《红楼梦》中一件热闹的事。

提问

二、简述《红楼梦》中一件有趣的事。

A: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竟投了贾母、凤姐等人的缘。她们留姥姥宴会、游园,把她当作“玩物”取乐,刘姥姥也有意哄着老太太开个心,令黛玉等都笑得喊痛。姥姥最后迷了路,醉卧在宝玉床上。

9、提问

一、简述《红楼梦》中一件热闹的事。

提问

二、简述《红楼梦》中一件有趣的事。

B:刘姥姥在大观园游园时,有个贾母的侄孙女史湘云,天真爽朗,常不为礼法所拘。她爱穿男装,这天贾母竟把她错当作宝玉了,席上喝酒行令,而后她就失踪了,原来她喝醉而后竟酣睡在假山背后一条石凳上,让芍药花瓣飞落个满身。

10、简述《红楼梦》中一个凄惨的情景。

黛玉之死黛玉从贾母丫环口中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为知详情,往宝玉处问询,二人相见,宝玉自诉病因;从宝玉处回来后,黛玉想自己“这病日重一日”“自料万无生理”,并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最终在疾病的折磨中直声叫着宝玉而死去。

11、《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请简述他们爱情故事中的一个情节。

诉衷肠湘云带丫环翠缕来贾府,拾到宝玉不慎丢失的金麒麟;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来,尤其担心金麒麟又引来“金玉良缘”之说,因此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对自己不避嫌疑的称扬,心有所感;接着,宝玉向黛玉倾吐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

12、简述一个《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

A.宝钗扑蝶宝钗见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想扑了来玩耍,就一路跟踪蝴蝶,来到滴翠亭上。无意听到小红和坠儿在谈一些闺房私话。为了避免尴尬和无趣,装出一付正找黛玉的样子,还大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B:晴雯撕扇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

福建高考文学名著专题六十题

(二)二、《三国演义》专题

内容概要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200多次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题目示例

13、(1)请简述一个有关曹操奸雄本色的故事

(2)你对曹操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

(3)你认为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举一个故事说明

错杀吕伯奢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最可恨的是,当他发现杀错人之后,并没有放过吕伯奢这一无辜的老人。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他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14、(1)简述一个张飞粗豪的故事

(2)谈一件你对张飞印象最深的故事

(3)三国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断喝长坂坡张飞见曹操亲自率大批人马到来,知道曹操向来多疑,于是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冀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连喝三声,声如巨雷,喊声未绝,曹操身边的夏候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操见状忙下令撤军。

15、张飞性格粗豪,但也有细心的时候,举一故事说明

张飞用计刘岱、王忠奉曹操之命进攻徐州。关羽擒了王忠,张飞邀功心切,刘岱却任其叫骂,坚守不出。张飞情急计生,假作酒醉,打一士卒,使他误传信息,诱使刘岱上当,最后将刘岱一举活捉。

16、简述一个赵子龙英勇无敌的故事

千军之中救阿斗曹操大军来袭,刘备携百姓渡江,被杀得首尾不能相顾,妻离子散。赵子龙受刘备之命保护主公的妻儿,但混乱中走失。赵子龙杀入曹军阵营救出甘夫人,再杀入曹营怀揣幼主大战长坂坡,赵子龙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人。赵子龙一战成名。

17、简述一个有关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

草船借箭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18、简述一个表现关羽“义”的故事

徐州失守,关羽中计被围屯土山,被张辽以“忠义”名义劝说后,提出三个条件而后暂居曹营。曹操对他极尽恩宠,更赠他赤兔宝马,后听说了长兄刘备的消息后,义无反顾地离开曹操,追随刘备去了。事后曹操感叹说:事主不记其本,乃天下义士也。

19、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经典故事

A、温酒斩华雄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异常,先后战败盟军多名大将,盟军各将都有些惊慌失措。袁绍正担心没人可拿下华雄时,关羽挺身而出。曹操给关羽酾热酒一杯,与他饮了上马,关羽却叫曹操手下先斟下酒,便提刀而出,俄顷,关羽拍马而回,掷华雄人头于地,而斟的酒还是热的。

B、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国家不安,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惜力量不足。一天他正在看官府的招兵告示,遇上路过的张飞,听说了刘备的宏图大志,决定与刘一起做番大事。于是,二人相约到酒店相商,巧遇关羽。三人志向相同,惺惺相惜,在张飞家后的桃园义结金兰,共图大志。

20、请写出一个源于《三国演》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A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B舌战群雄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C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家》专题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经…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29、简述《家》中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

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30、请对《家》中鸣凤之死的情节作简要介绍

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31、简述《家》中体现高老太爷专横的一件事

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

32、简述《家》中体现觉慧叛逆性的一件事。

高老太爷因克安、叔克定瞒着他偷偷在外面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气得一病不起。陈姨先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得家宅不宁。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

33、简述《家》中的一个故事情节,以体现觉新性格的两重性。

觉新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但他屈从于父命,和自己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断送,他美丽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的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 欧也妮?葛朗台》专题

内容简介

天真美丽的葛朗台是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破产的堂哥,为了他不惜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倾尽全部私蓄资助他闯天下。因此,父女关系破裂,胆小贤淑的母亲吓得一病不起。在苦苦的期待中丧失了父亲、损耗了青春的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巴尔扎克为整个故事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并在这一背景中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典型化了的个人,而更是个性化了的典型。这种套路的故事,不但没有使巴尔扎克的作品落入俗套,反而更展现出了大师的风格与魅力,尽显整部作品的光彩。

题目示例

43、举一个事例说明葛朗台贪婪的特点

事例一:过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在看到女儿把玩金梳妆匣时,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但当他看到太太气得晕死过去时,马上放弃了金梳妆匣。因为如果气死了太太,女儿按法律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狡诈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划不来。

事例二:葛朗台在弥留之际,当神甫把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做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给欧也妮的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44、请举一个事例说明葛朗台吝啬的特点

作为千万富翁的葛朗台住在一所灰暗阴森的老房子里,楼梯的踏板被虫蛀坏了。每一顿饭的面包、食物、每天要点的蜡烛,葛朗台都要亲自分发,一点也不能多。欧也妮为堂弟在饭桌上多放几块糖和一些葡萄,他就用霹雳般的目光瞪着女儿说:“再不阻止的话,她们为了你要把索莫城抢光呢,侄儿。”

45、请举例说明葛朗台狡猾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控制金钱,榨取金钱,平时耳聪目明,口齿清楚的葛朗台,经常一到关键时刻就假装口吃和耳聋,装疯卖傻莫名其妙地兜圈子,把自己的思想藏起来,在生意上教敌人不耐烦,逼得对方老是替他这方面打主意,而忘掉了他自己的观点。

46、简述一个有关欧也妮的故事

欧也妮的堂弟查理因为父亲破产而投靠叔叔葛朗台,欧也妮爱上了查理,把自己所有的私房钱都给了他,当作查理的盘缠。查理母亲留给他的金梳妆匣交给欧也妮保管,当葛朗台看到这个梳妆匣想要抢夺过去的时候,欧也妮以死威胁,迫使父亲让步。

47、写一段表现葛朗台守财奴本性的经典言论

当葛朗台看到查理送给女儿的金梳妆匣时,马上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不是么?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交易还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好女儿,我明白了。”

高墙大院里的激流——《家》

1、简述最能体现高老太爷封建专制性格特征的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

答:①“嫁丫环”。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作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他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他,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鸣凤。可是鸣凤心里只有三少爷觉慧,生性刚烈的她以死抗争,绝望地投湖自尽。

②“抱重孙”。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从此,觉新不得不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这件事毁掉了梅一生的幸福。

2、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答:①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③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3.简述一个最能体现觉民性格和沉醒程度的事件或情节。

答:觉民逃婚。在高老太爷的生日耍会上,冯乐山促东化日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门亲事。觉民知道此事后,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顶撞高老太爷而离家出走。他给大哥的信中明确表达了不妥协的立场,致使全家人都无能为力。最后,临终前的高老太爷答应取消婚约,觉民逃婚胜利。

4.简述觉新与梅的爱情悲剧。

答:觉新与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5.请用一个情节或事件简述觉新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

答:①成家前的觉新是一个积极接受新思想的进步青年。他贪婪地汲取知识,并期待着朦胧的爱情。可是,父亲的一句话彻底击碎了他的梦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之后,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他都无奈而顺从地接受了。

②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觉新流着泪答应了长辈的要求,送瑞珏到城外一间久已没人住过的阴暗潮湿的小屋去。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陈姨太却吩咐不许觉新进产房,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6.简述高家吃年饭的情景。

答:除夕的前一天是高家规定的吃“团年”——年饭的日子。吃年饭的时候,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吃酒,高家一派喜庆。

7.简述“鸣凤之死”的主要情节。

答:60多岁的冯乐山要娶17岁的鸣风去做姨太太。鸣凤与觉慧深深相爱,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出嫁前夜,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向觉慧求救,觉慧却赶着为刊物写文章,不明真相,没有听完鸣凤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绝望了,把纯洁的身子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8.请用有关故事情节简述琴敢于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

答:进男学堂。琴不顾亲戚们的闲话,在母亲的袒护下进学堂读书。五四新文化涌入中国,觉民兄弟所在的学堂已经开始招收女学生。得知这个消息的琴,便向母亲强烈要求报考男学堂。这一次,母亲坚决反对她的要求。

9.简述“瑞珏之死”的主要情节。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新探 篇7

一、专题复习必须重新构建“新”专题知识体系

历史专题复习历年来都是我们进行高考复习的关键一轮,因此,专题复习的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科高考的成败。过去我们针对高考曾经设计的一些专题知识体系,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当它面对高考模式的新特点,已显示出其不足的一面,即它主要强调历史学科知识的细密性,对于宏观的历史发展潮流强调不够。如果单纯地按照旧专题的模式和体系,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条块堆积,学生很难有较大的提高。所以,二轮复习要注重构建“新”专题知识体系,以提高历史复习效率。那么,如何构建新专题知识体系呢?

首先,新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高考说明》,因为它是指导我们进行复习的“金钥匙”。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领悟《考试说明》的内容实质,吃透高考信息,瞄准高考方向,并根据它的精神实质,重新整合历史知识,针对所有考点,逐一进行理论演绎和归纳,完整地展示各考点的立体知识框架,构建出新的专题知识体系。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依据《考试说明》构建出“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这一专题知识体系,通过它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专题设计,能够增强高考全程复习的强度以及整个复习系统的信度和效度,增强复习最后冲刺阶段的针对性。

其次,新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注意研究课程标准中的专题知识结构。课标对当前的高考无疑存在着关联。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均是以专题归类的形式出现,这些专题形式正对应了目前高考命题的特点。因此,高考要配合新课程改革,而且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新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史实与现行教材中的内容基本一致。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些课标的专题,并且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再次,新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关注高考重点、热点、难点,突出历史知识在时代的运用。高考历来不回避“敏感”问题和“难点”问题,历来重视对考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新专题知识体系的时候要对主干知识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思考,对历史学科知识信息进行转换和“浓缩”,把繁杂的专题知识进行简化,重新整合,构建新的历史知识平台,形成有机的、具有活力的、拥有“时代精神”的专题知识体系。如复习世界史的时候,打破过去政治史、经济史的老框框,构建“世界一体化”的新专题,通过这样的专题复习,既有利于学生对世界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史方面的有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对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分析和理解,从而认识到推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构建此类的专题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进程进行充分的、理性的思考,并通过专题强化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纵横的思维能力。

二、专题复习必须抓住和落实“讲”、“练”、“评”三环节

历史专题复习在整个高三历史复习系统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环,而在这一轮复习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落实“讲”、“练”、“评”这三个环节。关于“讲”,也就是教师的课堂讲授,一定要做到高起点,力争知识的传授对路和到位。在专题复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以观点统率材料,史论结合”这一原则,重视知识梳理,组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进程进行充分的、理性的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也要知其所以然。如欧美的三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它们的性质相同,但作为革命开始的标志却大不一样,这就要求学生认识““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列宁语)这一问题实质;要把历史概念讲明确,让学生精确地进行学习。如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辨析等。关于““练”,也就是多种形式的习题训练,一定要做到由浅入深,狠抓基础,注重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和综合分析能力。关于“评”,也就是重视试卷的评讲,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一次专题练习或模拟考试的评析,对高三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评讲中教师首先要认真批阅试卷,精心准备,分析其失误的根源,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切中要害,使学生真正得到提高;其次要查明原因,明确方向;最后要拓展延伸,举一反三地练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并最终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生物备战高考专题复习略谈 篇8

进行专题复习时,首先就几年来高考的热度和极易成为考点的知识提出,师生讨论交流的主题,明确关键词或中心词,然后指导学生按照单元复习的体系搜索知识,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列举教材中各章节和该关键词相关联的知识点,建立相关“知识链接”,教师再通过典型的、综合性强的例题考查。学生可以利用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解答,从而进一步强化知识点与问题情境的交融渗透,学会解决问题。

例1:下丘脑这个结构在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内脏活动的调节和激素分泌的调节等方面都涉及到。这些知识分布在必修课本第一册和选修课本上,给学生们一种混乱、零碎的感觉。以“下丘脑”为中心词,将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构建“下丘脑”专题网络图,则有益于学生掌握和应用,设计如下图。

对于其中的细节,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可以进一步再展开,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没有重复的感觉,学生乐于接受。

例2:抓住“同位素标记法”这一中心词,展开复习,首先链接课本相关知识总结如表2所示:

其次,引导学生回顾近几年高考涉及示踪元素的内容①2001年上海卷31题,考查用15N标记含N化合物在植物和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②2002年北京春季25题,用3H标记胸苷研究细胞内的相关物质合成过程及此物质的分布。③2003年江苏卷41题,3H标记胸苷、尿苷,研究小肠粘膜层细胞分裂、衰老、死亡、脱落的规律。④2004年理综卷Ⅳ30题,验证促进有丝分裂的物质对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⑤2005年上海卷37题,用3H标记的尿苷饲喂细胞,在细胞核中检测到标记的mRNA、tRNA、rRNA,考查RNA结构。

3H标记胸苷 DNA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内

3H标记尿苷 RNA 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

⑥2005年江苏卷31题,用含有35S标记的氨基酸培养动物细胞,该动物细胞能够合成并分泌一种含35S的蛋白质,考查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表2

最后,测试题例: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大麦幼苗,几天后测得大麦根尖不同区域32P的累积量和运输情况,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⑴根细胞吸收磷元素,主要以( )方式进行。根吸收磷元素的主要区域在距根尖( )mm范围。

⑵在距根尖1~3mm区域32P积累较多,与其它区域相比,该区域32P较多地参与( )等物质的合成。几天后在幼苗叶片中检测到32P放射性,则在参与光反应的反应物中含32P的有机物有( )等。

⑶若实验两天后幼苗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 )。答案:⑴主动运输 20~60 ⑵DNA、磷脂 ADP、NADP+。

⑶植物水分吸收速率大于矿质元素离子吸收速率,导致培养液浓度升高,植物细胞吸水不足。

上一篇:读天狼有感下一篇:建筑师个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