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2022-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农村社会实践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新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河北省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摘 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人民银行和河北省政府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要求,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研究出台了《河北省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本文对《指导意见》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金融生态环境

一、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一)金融支农政策措施宣传工作收到实效

石家庄中心支行研究制定的《河北省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被总行、省政府内部刊物、金融时报、河北日报等刊发推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全省各地市人民银行的相关调研和情况反馈也纷纷被社会上的各类刊物或政府部门采用。强大的政策宣传成为上级行和地方政府了解掌握河北省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窗口和渠道。

(二)支持“三农”力度加大,信贷投放增势强劲

一是金融对县域的贷款投放不断加大。2006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县域贷款余额为2654.4亿元,比年初增加266.9亿元,新增额占全省各项贷款当年新增额的37.1%,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二是全省农业贷款投放增加。当年新增农业贷款115.4亿元,同比多增14.7亿元。三是农村信用意识增强,信用户增多,农户贷款稳步增加。截止2006年6月末,全省评定信用农户288万户,比年初增加7万户,上半年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87.1亿元,当年新增57.4亿元。四是政策性银行贷款投放加快。2006年上半年,省农发行新增贷款16.3亿元,同比多增9.5亿元,其中除棉花贷款下降外,地方储备粮、调控粮油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分别增加7、16.5和5亿元;省开发银行收缩城市贷款,加大农村投放。全省新增贷款34.9亿元,同比少增3.6亿元,但县域贷款增加6亿元,同比多增6亿元,重点支持了小城镇建设、农村医疗卫生、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金融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各金融机构对支持新农村建设认识的不断提高,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产品研发也更趋科学、合理。如衡水市中心支行的金融支持农村劳务输出有关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的开展。2006年上半年,农村信用累计发放农村劳动力输出贷款940万元,当年支持务工人员3120人,贷款到期全部收回,无不良贷款,通过发放劳务输出贷款打造了国家级劳务输出基地和品牌。目前,该市的饶阳县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劳务输出试点县”。

二、多措并举,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切实发挥好央行的“窗口指导”作用

1.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全省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中心支行联合调查组在对全省2346家农户和637家县域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县域政府部门、农村信用社、企业和农户调研走访,召集新农村建设座谈会。各市中心支行及各县(市)支行也都采取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当地农村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探索解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依据。

2.典型引导,示范推动,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工作的开展。一是建立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重点联系行制度。根据全省各地县域经济会发展实际和金融业务发展现状,确定了衡水、邢台、沧州3个市中心支行和新乐、行唐等12个县(市)支行作为中心支行新农村建设重点联系行。全省各市也给合当地实际选择确定了本行的重点联系行。各重点联系行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探索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法和措施。如邢台市结合辖区实际研究制定了《邢台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办法》,围绕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设置5类19项监测目标,具体组织监测推动。二是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经验做法,推动全省工作的开展。中心支行领导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加强对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督导,先后组织推广了邢台市、衡水市、沧州市和行唐县、新乐市等市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和办法,以此指导和推动全省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3.加大督导力度,坚持重点督导与日常督促相结合。在做好对省级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各市及石家庄辖区各县支行日常督导工作的同时,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王景武带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11家省级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同志及中心支行有关处室负责同志,深入邢台市进行专题调研督导。 督导组与邢台市委、市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和21个县(市、区)的领导同志、部分企业代表就银、政、企三方合作,创建和谐金融环境及经济与金融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功能

1.督导协调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以开发性金融产品为载体搭建县域融资体系。一是通过“市带镇”、“县带镇”模式,支持小城镇建设。二是通过“公司借款平台+中小企业+农户”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通过省、市政府协调,重点支持中央和省、市规划建设的大型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

2.指导省农业发展银行在认真做好粮棉油收购贷款供应工作的同时,大力拓展支农业务范围。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重点。认真调查分析客户资源状况,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新农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客户营销发展规划,把淀粉加工、乳业、畜牧屠宰、油脂加工四大类行业作为营销重点。二是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完善贷前调查制度,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对客户实行分级管理,择优扶持;借助政府信用推进信贷营销工作;建立重点客户基本情况统计反映制度,加强对其生产经营和贷款的日常分析监测。

(三)充分发挥合作性金融的支农主力军作用

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加大,全省农村信用社坚持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村经济。一是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拓展中间业务品种。二是深入开展信用村(镇)创建工作,深化“信用户”创评活动,稳步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工作。三是将信贷投向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增强贷款投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积极支持下岗失业、扶贫助学、中小企业等弱势领域的贷款需求。

(四)努力发挥商业性金融的特色功能

省农行和省建行抓住时机,将支持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突破口。针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特点,分别制定了《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实施方案》和《小企业信贷试点行管理实施细则》,对经营模式、信用评级、风险控制、利率定价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细化。省建行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各二级分行也陆续成立了中小企业经营中心并加强与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合作,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还开办了针对小企业的“速贷通”、“成长之路”等品牌贷款。

省农行进一步明确了“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把支持小企业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今年 1-6月累放小企业贷款155亿元,余额比年初增加25.2亿元。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依托政府部门,本着财政投入在前,银行信贷逐步跟进的原则,坚持“小客户、大市场”的经营理念,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特色产业、农业生态园区、大型水利工程等项目的建设。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商业银行退农进市,信贷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城市,县域被边缘化。服务体系的残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二是金融机构面向县域开发的业务品种少,信用卡、投资理财等产品在农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结算手段落后、环节较多、渠道不畅也严重地影响着“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三是担保机构的建设远远带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担保资金到位慢,运作欠规范,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较小。四是县域经济缺少特色,由于缺乏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组织、引导、管理和财政资金的前期基础性投入,难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成规模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带或工业经济园。五是信用制度不健全,农户、个体工商户及广大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执法环境差,失信惩戒机制建设缓慢,信用村镇创建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四、近期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是加大工作力度,督促金融机构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根据全省各县(市)经济金融发展状况,要求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完善信贷管理办法,适当下放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权限,可采取扩权县试点先行,全省逐步推开的方式进行。二是加强协调配合,深化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在对全省担保机构分布和营运状况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密切担保机构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完善担保机构的运作机制,提高担保机构的运作效率。三是积极推进信贷新产品开发,不断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通过督促和引导,促使金融机构总结已有产品的市场运作效果,及时对产品进行完善和更新。 深入研究和细分农户和中小企业信贷市场,锁定支持的特定客户群,积极研发符合市场需要的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四是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以农户信用贷款工作为平台,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增强农民诚信意识;要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新农村建设社会氛围;要建设和完善部门间信息沟通机制,完善执法环境。

(责任编辑 李西江)

作者:李双锁 杜文忠 张文红

第2篇:2012年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整体绩效评价报告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2年省级部门项目支出及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吉财预〔2013〕161号)精神,按照《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吉财乡〔2012〕195号)、《2012年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吉新农村办〔2012〕18号)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省农委组成绩效评价工作组对2012年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一)专项资金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吉发〔2006〕1号)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省里设立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省政府关于专项资金管理的部门分工,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主管部门为省农委、省财政厅。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立项、批复纳入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统一管理。支持范围是被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省级示范村。支持方向重点支持省级示范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补助项目主要是农村道路建设、桥涵建设、排水排污工程建设、清洁能源建设、休闲广场和多功能室、垃圾处理场点建设、卫生厕所、农户围墙大门改造、太阳能路灯。实施7年来累计投入13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328.3亿元,放大效应达到25.2倍,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稳妥起步、深入实施、扎实推进、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二)专项资金绩效目标 根据省财政厅吉财乡指〔2012〕134号批复,2012年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整体绩效指标100分,其中,共性指标50分。个性指标50分,主要是产出和效果指标,共六项。一是数量指标7.5分,项目建设全部完成得满分,高于60%按比例得分,低于60%不得分;二是质量指标7.5分,全部合格得满分,高于60%按比例得分,低于60%不得分;三是经济效益指标12分,其中省财政专项投入乘数6分,放大1倍得0.4分,放大15倍以上得满分;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分,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个百分点得0.6分,高于10个百分点以上得满分;四是社会效益指标12分,其中建设水平提升情况6分,按实际达标率的比例得分;标兵村、先进村提升情况6分,标兵村、先进村占示范村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得1.2分,提高5个百分点得满分;五是环境效益指标6分,按示范村环境整体人居环境整洁达标率的比例得分;六是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5分,抽查不少于示范村总数20%,按满意率的比例得分,满意率低于60%不得分。

二、省农委对专项资金整体支出绩效报告情况

2012年省里继续安排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安排省军区250万元工作经费,批复省级示范村建设补助项目1006个,批复补助资金19750万元,计划总投资54193.7万元。经年底项目建设验收和绩效考核反应,省级专项共完成补助项目973个,实际完成投资58549万元,超过计划8%。其中农民筹资筹劳8525万元,村集体投入15333万元,地方财政投入5943万元,社会捐助投入1139.3万元,项目捆绑等其他投入11420万元。各类项目具体情况: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完成项目201个,投资16820万元,建设各类农村道路442千米;二是桥涵建设,完成项目17个,投资761万元,建设各类桥涵19座,长度390延米;三是排水排污工程建设,完成项目261个,投资12992万元,建设各类排水疏浚工程507千米;四是清洁能源建设,完成项目3个,投资986万元,实际带动农户730户;五是休闲文化广场和村多功能室,完成项目158个,投资10766万元,建设休闲文化广场27.9万平方米,多功能室6.6万平方米;六是垃圾处理场点建设,完成项目29个,投资1630万元,建设大型垃圾填埋场28个,垃圾点或垃圾箱641个,垃圾转运车63台;七是农户围墙大门改造,完成项目190个,投资10713万元,建设街路围墙或围栏36.1千米,更换大门3356个;八是太阳能路灯和电能源路灯,完成项目114个,投资3970万元,建设太阳能路灯或电路灯5872盏。在省级专项资金投入的带动下,2012年全省开展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3430个,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1.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7亿元,各级部门和单位帮扶投入2亿元,整合项目2128个、资金27.2亿元,社会和个人捐助投入3738.1万元,村集体和农民投入25.3亿元。

对照《关于批复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整体绩效目标的通知》(吉财乡指〔2012〕134号)文件提出的绩效目标,2012年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全面完成了年度任务,实际得分98.3分,其中共性指标包括决策过程、资金到位、资金管理、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全部达到要求,得满分50分;个性指标得48.3分,具体是数量指标得7.25分,质量指标得7.25分,财政投入乘数得6分,农民收入增长得6分,建设水平达标率得5.4分,标兵村先进村得6分,生态改善指标得5.4分,服务对象满意率得5分。

三、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 主要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总结新农村建设成果和经验,查找资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制度,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效益。

(二)绩效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评价原则:一是方法科学。绩效采取定量评价的方法,注重专项资金投入的科学性、经济性和有效性。二是过程公开。严格遵循标准和程序,确保操作过程公开透明,建立健全评价档案。若被评价单位对评价结果存在重大分歧,应重新组建评价小组进行复验。三是数据可得。通过正规渠道取得相关数据,确保数据可靠、可得。四是结果反馈。通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全面反映和体现新农村建设的水平、进展和建设质量,加快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并根据绩效结果,调整完善专项资金投入政策,进一步发挥专项资金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设置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是衡量、监测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揭示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本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分三级,设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14个(详见表一)。

评价办法:评价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方法,对定量考核指标采用量化打分,总分百分制。绩效评价得分及计算公式:

绩效评价总分=∑一级指标得分;

一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得分;

二级指标得分=∑三级指标得分。

根据得分结果划分四个评价级次,其中总分为90~100分(含90分的)项目为“有效”;75~90分(含75分)为“基本有效”;60~75分(含60分)为“一般”;低于60分的为“较差”。

(三)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2012年3月27日省财政厅批复同意了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整体绩效目标(吉财乡指〔2012〕134号)。3月29日省财政厅与省农委制定下发《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吉财乡〔2012〕195号)。7月3日省新农村办在长春召开了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和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会议,对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7月9日省新农村办制定印发了《2012年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吉新农村办〔2012〕18号)。11月19日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检查验收方案》(吉新农村领导小组〔2012〕10号),11月22日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第一批验收和第二批选定部署会议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省新农村办与市州共同组成检查验收组深入县(市、区)示范村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检查评价工作,逐村逐项查阅账目,查看项目,审查挡案,了解项目实际运行情况和农民反应。根据年底检查验收和数据统计情况,对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个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判断,并按照绩效评价方法、标准,赋予适当的分值,将各绩效评价指标分值综合汇总,得出2012年度省新农村专项资金补助项目总分值,对照评价分值与评价等级表,得出综合评级。同时,总结2012年度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实施中的经验和教训,并给出改进建议。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情况

(一)目标设定

《关于批复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整体绩效目标的通知》(吉财乡指〔2012〕134号)提出:支持每一个省级示范村完成1项或1项以上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环境整治项目建设,改善和提高示范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目标做到了明确、细化、量化。

(二)决策过程及资金分配

补助项目及资金分配,主要依据以下文件规定:

《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吉发〔2006〕1号)文件指出,新村镇建设总体上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6年至2007年,为启动试点阶段,在全省9个市(州),选择30个镇、100个村进行试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树立样板。第二阶段,2008年至2010年,为深入实施阶段,到“十一五”期末,全省1/3的村达到新村镇建设标准。第三阶段,2011年至2020年,为全面铺开阶段,基本完成村镇建设改造任务。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

《关于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吉发〔2008〕12号)文件指出,省级财政继续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市(州)、县(市、区)财政也要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各级安排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要严格资金用途,主要用于编制村镇规划、农业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改善人居环境等补贴。

《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指出,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0个示范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强化基础,完善功能,带动周边村屯发展。同时,按照分层推进、梯次跟进的原则,着眼于构建新型村镇布局体系,再规划一批重点村,进行巩固、完善和提高,从2013年起,分阶段将这批重点村打造成示范村。到2020年,使这些示范村成为联结城乡、辐射周边、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要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省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示范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补助。市(州)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所辖区示范村建设项目奖补。县(市、区)要根据本地财力状况和示范村建设项目情况安排新农村建设配套资金。

《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吉财乡〔2008〕797号)文件指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贴息等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吸引和带动各级各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外资等各类资金投向农村,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

从实际操作程序看,主要遵循了省专项资金审委会对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立项管理的统一规定,程序规范,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基本程序是按照下发项目申报指南,召开项目申报会议部署,村里召开村委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提出申报项目,乡(镇)政府签属意见,县(市、区)新农村领导小组审核,市州新农村领导小组复核后报省,省里申报项目实地检查复核,省新农村办与省财政厅综合研究提出初步意见,提交省农委党组讨论,报主管省长审定,报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批复。2月15日,省农委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吉林省2012年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吉农综字〔2012〕42号),组织各地开展项目申报及项目审核、综合考察等工作。2月24日,召开了全省新农村建设项目申报和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会议,就项目申报等工作进行专题部署。3月中下旬,省新农村办组成9个组深入各市(州)、县(市、区)对全省1006个示范村申报项目进行检查复核,对2012年申报项目进行逐村现场对接。5月28日,经省新农村办与省财政厅两个部门充分协商,并请示主管副省长同意后,向省级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提出2012年新农村建设项目安排意见。6月29日,省级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召开第一次资金预审会议, 审议并通过了有关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的安排。8月22日, 经省政府同意, 省级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下发了《吉林省专资办关于下达2012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吉专资办〔2012〕6号)。

(三)资金到位 主要有2项,分别是项目资金到位率、专项资金到位。

项目资金到位率。经年底验收和绩效考核,973个补助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58549万元,资金到位率达到108%。

专项资金到位情况。《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省财政厅在接到省级专项资金审委会办公室下达的专项资金项目资金计划后,对省级项目,在1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对市县项目,在15个工作日内将指标文件下达到市县财政部门。为把握项目建设规模和质量,部分县(市)采取按项目建设进度拨款的办法,但没有发生因拨款迟延而影响项目建设的问题。

(四)资金管理 主要有2项,分别是资金使用、财务管理。经查阅项目补助项目账目和票据,补助项目支出依据合规、没有发现虚列项目,不存在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情况,没有发现超标准开支情况。资金管理、费用支出的会计核算、专款专用、专帐管理等制度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

(五)项目建设组织实施 主要有2项,分别是建设组织、管理制度。各个示范村都建立了项目建设领导组织,明确了职责分工。各项制度都得到了贯彻执行。比如,实行报账制度,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专款专用,在乡(镇)财政所(分局)实行报账制;实行预决算制度,每个项目开工要有预算,竣工要有决算;实行招投标制度,对于农村道路、桥涵项目要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实行招投标,对于大型秸秆气化站、路灯建设建议履行单项政府采购程序;实行项目验收制度,对于完工的项目,要及时组织项目验收;建立项目后续管理制度,着力建立日常维护、安全管理、保障运营的长效机制。除此之外,还要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项目工程监理制度,项目进度和质量跟踪检查制度,专项资金规范化管理制度等。

(六)产出指标 主要有2项,分别是项目数量完成情况、项目完成质量情况。年初批复的1006个项目,初步统计到年底已完成973个,有33个项目由于规划调整、重大项目工程实施、招投标程序未完成等原因还有没完成,但专项资金仍然在乡镇财政所挂账,待2013年进行建设。各县(市、区)新农村办、财政局组织相关部门在补助项目完工后都进行了严格验收,已完工项目验收合格100%,建设规模数量达到并超额项目申报计划,建设质量达到了相关行业的质量标准,做到了超规模、高质量。

(七)效果指标 主要有4项,分别是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在财政投入乘数方面,1006个补助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58549万元,在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带动下,全省各地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1.9亿元。2亿元专项投入带动放大了30.9倍。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 2012年1006个省级示范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131元,比去年绩效标准7515元年增长21.5%。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8630元水平500多元,高于5.8%。

社会效益指标完成情况。2012年省级示范村新上新农村建设项目9592个,其中涉及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3430个,涉及环境整治项目4967个,涉及农业、工业、商贸、旅游等产业项目1195个。按照 “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设指导标准,到年底全省1006个示范村平均建设达标率96%以上。创建标兵村336个,比上年增31个,先进村397个,比上年增37个,两项总计比上年增长10个百分点。

环境效益指标完成情况。2012年末,全省示范村开展环境整治项目4967个,统一修建围墙23134公里,铁大门16.7万个;修建公共厕所7982个,室内水冲厕所24215个,室外卫生厕所240735个;修建垃圾处理场3240个,设垃圾箱23498个,配备垃圾转运车1617个,环卫人员5665名;村屯植树10353万株,种草栽花6560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1695盏、电能源路灯12336盏。全省1006个示范村平均环境综合整洁率达90%以上。

服务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据抽样调查显示,2012年新农村建设农民满意度达到100%以上。

五、综合评价情况评价结论(见表二)

综述上表情况,2012年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得分98.3分,按照的四个评价级次,应列为绩效评价“有效”。 按照年底验收和绩效考核情况,各县(市)平均绩效结果97.62分,所有县(市)绩效结果都超90分以上,达到“有效”级别。

六、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

省农委将根据《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吉财乡[2012]195号)规定要求,要将专项资金支持具体项目的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项目管理和以后年度项目计划分配的重要依据,并作为衡量市、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发现的33个未完工项目,将责令限期整改。

七、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从2012年补助项目实施情况看,省级专项资金的设立已经成为凝聚各级各方面力量,合力建设新农村的原动力,在实践中,工作不断探索,建设不断创新,管理不断完善,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一是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 找准专项资金投入的切入点,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两项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强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抓纲带目、纲举目张,才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才能加快农村面貌的改变。

二是尊重民愿,切实发挥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还权于民,建什么、怎么建都由农民自主决策,不包办代替,不行政命令,不搞暗箱操作,实行公开公示,接受农民群众监督,这是搞好新农村项目建设、加强专项资金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的有效办法和重要保障。

三是激励约束,注重发挥专项资金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主要是充分体现专项资金的补助性、引领性和带动性,对于项目捆绑多、自主投入大、干得效果好的,坚持多补助、多奖励,调动积极性;对于具有创新的、方向性强、起点高的项目,比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这类项目等,给于重点倾斜和大力支持;对于那些无所作为、工作推进慢、建设效果不明显的,适当削减支持规模。

四是立制规范,把各项制度建设贯穿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注重项目审批程序,坚持村申报,乡镇、县、市和省逐级审核审定的办法;建立健全项目申报公示制、建设合同制、工程招标制、竣工验收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等,严格履行各种手续;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检查,每年春秋各集中检查一次,既检查项目,又检查资金,确保项目建设扎扎实实,资金使用管理安全规范。

五是协调配合,努力做到部门之间工作衔接有序、上下工作拧成一股绳 省农委与省财政、省发改部门工作协调顺畅,保障了专项资金的规模和及时审批下拨;加强了与市(州)、县(市、区)和村镇工作的有序衔接,确保了项目建设的真实性、可行性,保证了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地发挥了专项资金的支持作用。

从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表现在:极少数地方账目管理、项目建设、资金拨付还不完全规范;个别地方省级专项资金没有发挥出放大效应,存在着“等靠要”思想;有的地方规划不到位、重点不突出、项目建设质量不高,没有形成建设亮点,处于一般化、常态化;等等。

围绕一年来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提出如下三条建议:一是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规模。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从2007年设2亿元规模后一直未做调整,目前看投入带动能力严重不足。鉴于建设成本快速攀升、示范村数量增多、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建议省财政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3亿元。二是设立绩效管理工作经费。因绩效评价,大量增加地方工作责任和内容,据了解一个中部大县要按规定完全做到每年需经费10万~20万元。由于各地财力有限,建议省财政根据县市区工作量研究设立绩效工作经费。三是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目前绩效目标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相关指标与之不直接相关,纳入考核有些牵强。为此,建议应更多考核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直接作用和效果,同时,减少考核程序和环节,增加工作的可操作性。

八、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对“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深入实施发挥了积极而重大的作用,专项资金使用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细致、取得的建设成果丰硕。通过这次评价,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坚持以规划为指导进行项目申报。做好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特别是1000个示范村,要进行连续三年的投入建设,必须要制定科学建设指导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推进项目建设,避免盲目建设和无序建设。二是突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新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面貌。省级专项资金应把环境整治作为主要投入方向,建立起解决农村 “脏、乱、差”问题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的有效机制。把省里专项资金支持和积极争取其它政策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四是切实尊重农民群众建设意愿。项目申报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重点解决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路、水、气、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要坚持民主程序,项目申报要进行民主决策。

(省新农村办 供稿)

第3篇: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摘 要: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广场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群众性休闲娱乐方式,吸引着村民参与其中,并逐渐受到广大村民的喜爱。本调研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天津市新农村文化广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了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现状,并对今后新农村广场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建议和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乡风文明是核心。新农村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群众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大众历史现象。随着20世纪90年代广场文化活动逐渐兴起,广场文化在农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情况,把握新农村广场文化的特点和规律,项目组在天津市选取了西青区精武镇姚村、小南河村、蓟县邦均镇骆古庄村、宝坻区方家庄镇小杜庄村广场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一、调查地和受调查者基本情况介绍

1.调查地点基本情况与样本统计特征

调研地姚村现有3个规模较大的文化广场供村民进行活动,其中两个广场面积1 000平方米左右,广场上设有篮球场、活动室、健身器材等,另外一个广场面积较小约320平方米;小南河村是清末爱国武术家、精武之祖霍元甲的故乡,建有村民活动广场,广场上有体育健身设施和亭子等;蓟县邦均镇骆古庄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村庄有一个文化广场,广场硬件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宝坻区方家庄镇小杜庄村村民生活富裕,民风淳朴。村庄设有文化广场、篮球场地、健身器材等。

在天津市新农村调查基地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95份,有效问卷为193份,有效率约为99%。调查发现:(1)性别:调查中女性占67.9%,男性占32.1%。(2)年龄分布:18岁以下的村民占4.6%,18—40岁村民占到38.9%,41—60岁村民占到42%,60岁以上的村民占到14.5%。各阶段的年龄分布正常。(3)政治面貌:群众居主体地位占71%,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分别占13%、16%,无民主党派人士。(4)文化程度:村民受教育程度主要是初中(占43.5%)和高中(占28.5%),调查中占18.7%的村民是小学文化程度,村民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9.3%,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总体比较低,村民的文化层次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村民的基本文化需求。(5)广场建立时间:调查发现59.1%的新农村广场建立时间是在2000年以后,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广场是随着农村平房改造、响应中央“两手都要抓”的政策才建立的,建立时间还比较晚。(6)职业分布状况:“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产生于居民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欲望上,而不同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准、知识构成、文化素养以及情趣的差异,表现在文化需求的层次也是有明显差异的。”[1]调查发现村民的文化素养存在层次化、从事职业的复杂化,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层次性。所以开展新农村广场文化活动时要考虑到不同职业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层次。

2.村民对当地广场的态度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将直接从思想上影响他们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信心和支持程度,并最终决定他们将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和行动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2]所以我们调查村民对当地广场的态度。(1)了解到村民对当地广场建设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天津市新农村村民对广场“非常满意”和“满意”占比重为70.4%,占5.2%的村民对广场不满意。从开放题“您为什么参加广场活动?”的回答中,村民将参加广场活动的原因归为以下五种:锻炼身体;娱乐,放松身心;交朋友,增加人际关系;打发空闲时间,丰富业余生活;興趣爱好;了解外面世界。经归纳可以发现:村民在休闲娱乐、交往、获取文化知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广场文化建设需要根据村民的文化需求举办广场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满意度。(2)对于村民是否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调查,占24.9%的村民表示非常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比较喜欢的村民占43%,这两部分共占比例为67.9%。从这部分村民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村民中的榜样作用。占30%的村民持“一般”的态度,他们对广场文化活动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对于这部分人群要积极进行思想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意义,将他们吸引到广场文化活动的队伍中来。占2.1%的村民不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据访谈资料得知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的:第一,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广场文化活动脱离村民实际生活致使村民不喜欢参与;第二,村民有其他的休闲娱乐途径,如待在家里看电视;第三,村民有“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无用”的错误观念等。所以要尽最大力量引导他们来到广场,感受广场文化氛围,一步步吸引他们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来。(3)男性在广场上待的时间主要是在1小时之内;占44.3%的女性则待的时间是1小时到2小时之间。广场活动时间与性别相关性调查得出:p值为0.03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男女两性对一天内在广场待多长时间有显著差异。女性在广场待的时间比男性长,广场文化活动对女性的吸引力更大。从侧面反映了男性对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兴趣不大或者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不适合男性参与。

3.广场硬件调查

“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地区文化品位和经济实力的体现。”[3]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场文化设施越来越多。天津市新农村文化广场上设施主要有体育器材(87.6%)、文化墙(26.9%)、宣传栏(61.7%)、座椅(74.1%)。从调查数据可发现新农村广场上文化墙建设比较少。个别广场上设有儿童滑梯、连廊、喷泉、亭子、音乐设备等。调查发现一些广场上没有安装照明灯,村民无法在晚上进行广场文化活动。

4.广场文化活动调查

(1)广场文化活动具有季节性、时段性:村民在新农村文化广场上进行活动较频繁的是在夏季(72.0%),冬季最少(2.6%);一天当中,村民在傍晚、晚上活动的多,占比例为73.6%。(2)广场文化活动专业性调查:从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来看,村里的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是由居民自发组织的,占比例为56.5%,村民自主性和积极性较强。在调查中广场文化活动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占比重为28%,活动受到的专业指导欠缺,多数活动只是注重娱乐性。(3)广场活动的管理情况:在调查中只有39.4%的广场活动有人负责,负责人缺乏导致广场活动组织散乱。甚至广场上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黄、赌、毒”、封建迷信活动等。(4)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新农村广场活动开展较多的游戏娱乐类活动(96.4%)和体育类活动(77.7%),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比较注重活动的娱乐休闲功能;科普宣传活动(27.5%)、技能培训活动(1%)开展得比较少,广场举办的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活动和技能知识培训活动还不到位;政治活动占31.6%,广场的政治教育性还有待提高;企业产品宣传活动占15%,农村广场文化仍需要与市场相结合,发挥它的经济价值。

二、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农村政治、经济、生态、家庭、人际交往的关系調查

1.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在对广场文化活动内容调查中发现政治活动占比例为31.6%,居第三位。政治活动内容主要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有助于提高村民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有利于村民更清晰地了解党和政府,增强村民对党和国家的自信心,培养村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的态度调查:(1)村委会经常在广场上举办活动的占14.5%,占50.3%的村委会偶尔举办广场活动,几乎不在广场上办活动的村委会占到21.2%。村委会对于广场文化建设主要是流于形式。(2)从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来看,新农村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是由居民自发组织的,占比例为56.5%,村委会组织的活动占29.0%,政府、社会组织的活动占12.4%。(3)广场活动经费来源。新农村广场活动的经费主要由参与活动人员自费,占比重为46.1%。其次就是村(社区)经费支持(39.9%)、政府拨款(26.9%),企业赞助占到13.5%。从这三项的调查看出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人力和物力上投入不足,广场文化活动开展的重任主要由村民自己承担。所以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应加强对广场文化建设的重视,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有资金的投入,所以要依靠以场养场,才能长期巩固广场文化活动。广场吸引小摊贩、小吃摊、烧烤、儿童玩具摊等第三产业,收取一定的经费巩固活动。新农村占69.4%的广场周围有小摊贩(如:小吃、烧烤、儿童玩具等)做买卖,占26.4%的广场周围没有小摊贩。在有小摊贩做买卖的广场中,占26.1%的广场周围的小摊贩需要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

3.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1)人具有社会性,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都有交往的需求。新农村广场上活动的村民非常愿意和别人聊天的比例占到36.3%,比较愿意和人聊天的占32.6%。村民认为参加广场活动使得自己的交往范围更多了占到63.7%,占88.6%的村民认为参加广场活动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有好处。广场文化活动促进了社会互动,加强村民之间的交往。(2)村民的交往对象主要是朋友和其他居民,与朋友聊天占43%,与其他居民聊天占到34.7%。村民比较开放、随意,心理防御性低。而且大多是原村村民,村民之间聊天的话题多,这也增加了村民的交往圈。(3)新农村广场上村民聊天的内容主要是家庭琐事(36.3%)、邻里关系(26.4%)、小区建设(13.5%)和社会新闻(15.5%),新农村村民在国家政治(3.6%)方面交流、关注得比较少。村民之间比较喜欢谈论家庭琐事、邻里关系方面的话题,乡土气息浓厚。(4)村民在广场上与人聊天的原因主要是兴趣爱好(44%)、传统习惯(24.4%)、维系情感的需要(22.3%),为了获得帮助而进行的功利性交往所占比重则很少。

4.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家庭建设的关系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家庭是由血缘和姻缘关系联系起来的初级社会群体。家庭的功能本质上是个人的基本需求的表现,人们在家庭中寻求情感支持,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对村民的情感满足起到了补充作用。(1)家庭成员对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支持程度很高,占比例为95.9%,仅占4.1%的村民不支持家人参加广场文化活动。(2)在参加广场活动的村民中,占23.8%的村民经常和家人一起参与广场活动;占41.5%的村民偶尔会有家人相陪,15.5%的村民的家人几乎不陪伴。从数据可看出村民个体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吸引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参与,有利于扩大广场文化活动的群众队伍。(3)调查显示占82.4%的村民认为通过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有利于家庭和谐;占2.1%的村民认为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对于自己的家庭和谐无影响。村民通过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业余生活,培养了宽容的心态,这使得村民回归到家庭中能够宽容家人,促进家庭的和睦。

5.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与大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类要按照规律办事,要有环保意识。生态文明同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一样,都属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调查表明:占64.8%的广场活动后有垃圾,占35.2%的广场活动后没有垃圾。丢垃圾现象可能由两方面原因造成,其一,农村在环境和卫生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不足,导致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欠缺,如广场上没有设置垃圾桶;其二,村民自身环保意识不强,公共文化意识有待提高。这都阻碍了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这就需要利用广场进行环保宣传,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2)人们对广场周围绿化环境“非常满意”占比例为12.4%,“比较满意”占比例为66.3%,占19.7%的村民对于广场周围的环境绿化持“不满意”态度,有1.6%的村民对广场周围的环境绿化很不满意。绿化环境的好坏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直接体现,部分村民对村庄绿化不满意,说明新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需更加努力。

三、建议和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广场文化建设对新农村的政治、经济、村民交往、家庭、社区生态文明等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去改善。

第一,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政绩观。首先,广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只看到物质层面的利益,忽視精神文化对村民的引导力量,致使广场文化处于放任自流的形态。所以这就要提高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的重视,将广场文化建设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其次,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要将广场文化建设成效列入官员政绩考核当中,督促政府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巨大支持。最后,对于领导人自身来讲,要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要深入到群众的实际生活当中,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到村民的文化需求,才能更好地组织令村民满意的广场文化活动。

第二,整合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当前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基层政府、村委会加大财政投入,村民主动分担经费,还需要社会团体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企业的赞助等。村庄要积极吸引企业进驻广场宣传,拉动企业对广场文化的赞助,不断增强广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财力支持。

第三,丰富广场文化活动类型,提高广场文化层次。首先增加男性喜爱的广场文化活动。调查发现当前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农村妇女,而男性参与活动的人数则很少,这和当前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类型有关。当前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是跳广场舞,而对于男性偏爱的体育类运动如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开展得很少,导致广场文化活动对男性的吸引力降低。所以应该丰富广场文化活动类型,增加男性喜爱的活动,吸引男性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建设中来。其次,提高广场文化层次,增强广场活动的思想教育性。当前村民的广场活动主要是以娱乐休闲型活动为主,这是较低层面的文化。对于科普宣传类活动、技能培训类活动、政治类活动等较高文化层次的活动类型开展较少。当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增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才是致富的关键,村民对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活动、技能培训活动等需求比较大。所以这就需要丰富广场文化活动类型,积极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最后,广场文化活动要将大众化与特色性相结合,增强广场文化的地域特色,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吸引广大村民积极参与进来。

综上所述,广场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广场文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联合社会、基层政府、村委会和村民等所有力量,不断促进新农村广场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于雷,史铁尔.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袁方成,王剑虎.社区建设中的农民:认知、意愿和公共需求——基于一项全国性的主题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3]许钰晨.苏州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11).

[4]石军强.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5]王洁.以人为本进一步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张家港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11).

作者:樊丽敏

第4篇:新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暑假实践报告

农村暑假实践报告

学院:江南大学实践人:***

地址:安徽省某某市时间:2009年8月

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情况的调查,探讨新农村的变化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为此,我于暑假期间对邳州市村庄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该地区的实地调查与访谈,得出结论:

农村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发展中的农村在建

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

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

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

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

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

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

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也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

今年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通

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

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安装了太阳能,还有家里购置电脑的。

二、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国家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

生二胎。但现在农村近些年政策好了,收入增加了,有的人也通过做生意或搞运输赚到了一定的积蓄。虽然自己的家庭不符合生二胎的标准,但是冒着被罚款的惩罚,躲着藏着最后再生孩子,这是现在农村很普遍的现象,

村干部队伍状况令人担忧。村里的人民普遍反应村里的干部为政不够谦洁,每次选村干部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候选人则会挨家送礼,送烟,送酒……一个好的农村干部会时刻想着怎样为百姓办事,怎么才能让村里上过上好日子,怎么才能让本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他也会利用各种信息途径为村里人寻找致富的项目,而这一点是我们所调查的村子里的干部做不到的。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没有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能没有教育呢?没有书籍就会缺少知识,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有了现代化的新农村怎么能没有具有素质较高的现代化村民呢?

农村的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青壮年太少。他们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里平时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由于缺少青壮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废了,不少田都只种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所以如何使这些主力军回乡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毕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在年轻人的肩上。

三、对策和建议

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重树”,现在路修好了,而孩子却还是生得那么多,怎么致富?这使得本来收入就欠佳的农民负担更回重了,所以加强实行计划生育就是"强制"农民走致富的道路!

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结束语: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既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还丰富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也明显有了较大提高,也让我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会用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新学期的生活和学习!

第5篇:新农村社会实践报告_农村暑假实践报告

农村暑假实践报告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实践人:*** 地址:江西省抚州市

时间:2012年2月

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情况的调查,探讨新农村的变化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于暑假期间对抚州市村庄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该地区的实地调查与访谈,得出结论:农村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发展中的农村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分乡镇在党和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指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地置宜,量力而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三个明显”的初步成效。

(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首先是争取投资1300多万元,村民投工近3万个,硬化灌溉水渠100条5.7万米,缓解了8000多亩水田的灌溉难。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修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3处,天河水窖等小型蓄、供水设施1580口,解决了近15000人的饮水难。百里荒村建110立方以上蓄水池8个,埋设引水管13000多来,全村2000多人全部饮用上了安全卫生水。其次是农网改造后,农村供电设施和供电质量得到提高,价格得到统一,基本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第三是村级公路提等升级建设进一步加快,2005年启动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建设以来,15个村共完成公路硬化98公里,合并后的16个村主干公路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解决了近18000人的行路难。

( 二)是农村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促进了改房、改厕、改栏、改路“四改”活动的开展,部分农户和农民“住上整洁房、用上清洁灶、上上卫生厕、走上平坦路”。首先是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至2008年6月,全镇大都在规划范围内,沿公路两侧共新建楼房151栋,面积20408平方米。部分新农村小村庄的雏形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普溪河村的新建小康户型楼房每年近30栋,67%的农户住上了新楼房。其次是生活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变,巳有10村的2610个农户实施生态家园“一池三改”建设,通过建沼气池、改厨、改栏、改厕,普溪河村修建垃圾房。用沼气替代柴禾和其他能源,不仅为农户年节省煤、电等燃料费用近500元,每年还少砍少烧7000吨柴禾,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取到了一举多得的社会效果。 (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使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保障机制的实施,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12个村卫生室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新建或改造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分乡卫生院投资120多万元,通过扩建和改造医疗、住院房屋设施,达到了一级甲等卫生院的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巩固,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广播和电视的普及率分别达到56%和95%左右。

(四)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通过党的十七大提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础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精神的贯彻落实。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健全。全镇16个村委会的村务决策建立和较好执行了议事恳谈会、“一事一议”制度;民主管理内容逐渐完善。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各村把公益事业兴办、财产处置、土地发包等交村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各村都设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栏,村级财务实行了一季一公开。

二、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也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年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通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安装了太阳能,还有家里购置电脑的。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分析制约分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缓慢原因,主要存在“四难”。

(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难。分乡镇是一个农业大镇,长期以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束缚了部分中老人的思想,引导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很难转过弯来,累调累败。全镇除天坑村的桑蚕基本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外,再没有哪个村有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种粮食的比较效益低,在正常年景下每亩粮食纯收入仅在400元左右,加之全镇人平不足1亩耕地,近7000农民外出或就近打工赚钱。没有其他增收渠道,没有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难。基础设施建设难的关键是投入不足。过去靠农民筹资筹劳建起来的低标准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安排资金进行维修,“空壳”的村级组织拿不出钱,村民“一事一议”又议不上来钱,年久失修,利用率低或废弃。据调查,全镇有324公里公路不能正常晴雨通车;有155口堰塘需要除险加固维修;有106公里土灌溉渠需要硬化;有近2万人不同程度存在饮水难或不安全卫生。

( 三)是思想认识统一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统一上主要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一方面是等待观望的多,引导扶持的少。部分干部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只要国家的各项政策都落实到位,新农村也就建成了,地方政府有的有配套扶持政策而未落实配套扶持资金;另一方面是畏难情绪的多,量力而行的少。村级组织或群众把无经济来源,产生的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行动迟缓,归咎于各级领导支持不够、投入不够;第三方面是各级办点的多,以点代面的少。区以上各级政府层层办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倾斜到了这些村,其他村望“点”兴叹,攀比不了,自甘落后。

( 四)是规划建设实施难。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要有社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总体规划。由于过去没有这方面的规划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滞后,导致农民盖房,公益事业发展无规可循或有规不循,随意性大,往往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村民未批先建,乱塔乱建,垃圾乱堆乱倒的乱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公路交通和人居卫生环境。

(五)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没有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能没有教育呢?没有书籍就会缺少知识,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有了现代化的新农村怎么能没有具有素质较高的现代化村民呢? 农村的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青壮年太少。他们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里平时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由于缺少青壮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废了,不少田都只种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所以如何使这些主力军回乡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毕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在年轻人的肩上。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对本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主要应做到“四个加强”。

( 一)是加强粮食生产和优势产业扶持。“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求,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的同时,制定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遏制国家粮食补帖政策提高一次,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上涨一次,挫伤一次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势头。扭转农业结构调整重形式,轻结果,只热抓扶一阵子,抓一个甩一个,劳民伤财的局面,把为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一抓到底,扶一个成一个。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的西部山区农村的投入力度,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顶目资金扶持,加快农村公路硬化畅通工程、中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后续增容改造工程、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广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建议通过“一事一议”,把按面积补给农户的粮食直补资金,用来维修建设共同受益关系明确的堰塘、灌溉渠等基础设施,使其较好发挥效益,从中受益。尽早制定切实可行的税费改革期间锁定的村级债权债务化解办法,避免时间过长,该履行债权的不履行,过去已履行义务的大多数村民要求索回己交的税费,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也可以缓解村级组织化解债务,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三)是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规划先行是按科学的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保证。村庄规划要与农村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村庄建设的矛盾;要与当地产业基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处理好节约用地与村民个人需求的矛盾;要与改善人居坏境有机结合,处理好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的问题。规划编制通过确定后,要坚持建设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全村一盘棋。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纳入治理范围,避免环境污染,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影响村民身体健康,避免大量的污染物通过小溪、河流向大江大河涌去,污染下游居民饮用水质。 ( 四)是加强村级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要增强农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首先要在政治、工作上关心他们。对他们要多开展正面教育,少埋怨责备;多帮助指导,少指手划脚。其次要在经济待遇、权利上保证他们。想办法逐步解决西北山区村干部千头万绪的工作多,工资待遇低,老无所养的问题。转移支付给村的资金要根据物价上涨水平和村的工作量适当增加。要采取自己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办法,解决村干部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想头有奔头有干头。再次是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和教育农民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五)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重树”,现在路修好了,而孩子却还是生得那么多,怎么致富?这使得本来收入就欠佳的农民负担更回重了,所以加强实行计划生育就是"强制"农民走致富的道路! 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结束语: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既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还丰富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也明显有了较大提高,也让我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会用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新学期的生活和学习!

第6篇:建设新农村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带着一颗激动的心,带着包里存放的十份中国一拖农村农业机械调查表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中国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翁毛村。像这样给一个公司作全面调查,作这样一个调查,我还是头一次呢。有着0%的经验,带着100%的信心我开始了我的暑期调查活动。 其实回乡作调查在我回乡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排上了日程,我早已经把它当作了自己的一份工作,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回去的当天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乘了三个多小时汽车,有些累了,只想找个地方好好休息。但想想毕竟自己还有任务没有完成呢,还是趁早为好,吃过晚饭我便来到了几个小小学同学的家里,找到几个现在也在上大学的学生,想让他们和我一同做好这份调查。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当然义不容辞地答应了这门差事了。我们觉得在自己本村开始为中心再到周围几个村里去调查,有必要的话我们还会去别的村去,因为他们也分别给自己安排了各自的任务。

一、 农民的生活如今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 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我们调研的第一个村子是海南省乐东黎族县尖峰镇翁毛村。虽然说的只是这一个村子,但从市里回来的路上我们已经已经看到了,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 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 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 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我奶奶今天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而他们家今年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天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 通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购置了电脑,每晚回家的时候也会上网冲浪,那种感觉实在是好„„

二、 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一) 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 国家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二胎。但现在农村近些年政策好了,收入增加了,有的人也通过做生意或搞运输赚到了一定的积蓄。虽然自己的家庭不符合生二胎的标准,但是冒着被罚款的惩罚,躲着藏着最后再生孩子,我的一个邻居本来有一个男孩,今年又要了个女孩,当我们问及他们为什么还再孩子,现在都有一个男孩了,他们的回答却是: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再要嘛。听说他们被罚了接近三万元钱。

(二) 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太低 因为我所处的村子位于山区,山路曲折,田地也多在山坡上,而非在平原地区,每户的每一块土地也是比较狭长的,很不适合使用农业机械。所以到目前山上的田地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三) 村干部队伍状况令人担忧 我们在村里及周围几个村里调查,每每提到村干部的,村里人都很是村里的百姓都无语。村里的人民普遍反应村里的干部为政不够谦洁,每次选村干部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候选人则会挨家送礼,送烟,送酒„„百姓只有收的份,因为毕竟大部分老百姓收了烟都会选那个送烟的人,如果不选他的话,等以后请村干部办什么事情或帮忙的话都会受挫的,在村里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然而选了村干部后,那些当选村干部的人在村民眼里又成了一个个大米虫!把公款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百姓却又无能为力。偶而出现一个为百姓某事的好官,不愿与其他人同流合污,并且在村干部里处处受到排挤„„

三、 通过调查,我也颇受启发,我觉得发展农村要对症下药

(一) 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1、 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2、 一个好的农村干部会时刻想着怎样为百姓办事,怎么才能让村里上过上好日子,怎么才能让本村的经济有所发展!他也会利用各种信息途径为村里人寻找致富的项目,而这一点是我们所调查的村子里的干部做不到的,受各方面因素限制我们也不可能对国内所有村子进行调查,若大农村,我们只见一斑了吧!

(二) 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在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重树”,现在路修好了,而孩子去还是生得那么多,怎么致富?这使得本来收入就欠佳的农民负担更回重了,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但生活费用的支出去不见得少,意外的病灾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一旦发生了,又有多少家庭困苦不堪呢? 拿种瓜来讲吧,一颗瓜上苦只结一个果子,这个果子往往会又大又饱满,而一颗瓜上苦结两个果子则往往不会结得太大,而结三个四个五个则往往根本就长不成果子,因为根吸收养分的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我认识加强实行计划生育就是"强制"农民走致富的道路!

第7篇:新农村实践报告

高长营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导言

还差一年就要进入十二五了,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喊了这么久,到底都有哪些成果,又有哪些不足呢,下面是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成果显示,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方面的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高长营村、袁店二矿

正文

(一)、概况

一直在考虑这个学期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该怎么写,既能反映出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又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暑假我在一个新农村建设基地找了份装路灯的工作,本文后面的图片就是作者在新村二期街道工地新装路灯下拍的。这里就是本文的目标地,高长营新农村建设基地。高长营村位于曹市镇政府驻地北面5公里,地处曹市镇中部, 曹青公路穿境而过,紧邻袁店二矿。据了解,全村辖6个自然村,750户3247人,耕地面积5869亩。村党总支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2名。

高长营村原来的状况是:自然村规模小,居住分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人居环境较差,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以来,该村紧抓袁店二矿兴建机遇,申报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据资料了解,涡阳县煤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境内矿藏储量十分可观,位于全国13个亿吨能源基地第八主产区,含煤面积565平方公里,现已探明储量32.5亿吨,以焦煤、肥煤为主,煤质优良,已投产和在建煤矿3对,2020年前将建成12对矿井,年生产能力可达2000万吨,涡阳将成为继淮南、淮北之后,安徽省又一重要的能源基地。而袁店二矿则就是位于涡阳县东北部的一座矿址。村党支部按照“五个好”目标要求,不断加强村民自治,确保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强堡垒、抓机遇、兴产业,带领群众共奔小康之路,有力推动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成果

花廊、喷泉、雕塑、球场等一应俱全,高高的电子显示屏播放着欢歌。“俺村就是漂亮!”沐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广场上健身、观景的人们乐呵呵地说。走在广场可以看到,和谐新村二期工程建设、村室投入使用、玉米振兴计划、自来水厂投入使用、改扩建村卫生室和新建幼儿园,这些实事公开在广场的宣传栏上,随时接受村民的监督。目前,除二期工程建设和玉米振兴计划外,其它实事基本付诸实施。

高长营村的迅速发展,有赖于袁店二矿的投产。紧紧依托袁店二矿,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高长营村的发展战略。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高长营村及时加大了社会防控力度,专门建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和警务室,投资十多万元在村内各主要路口安装了红外线电子监控,实现24小时动态监控,确保辖区内的平安稳定,在涡阳县率先实现了村级安装电子设备。

高长营村的发展以基层建设为突破口,创先争优让我们的视野和思路更开阔,在煤矿投产的机遇下,相信一个可容纳两万村民居住,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农村新城——高长营村不久将亮相大家面前。

(1)、大力推进和谐新村建设。2008年以来,实施了和谐新村一期工程,328套商住房、住宅小区全部竣工入住,所有道路、人行道、供排水、管线、路灯、绿化全部完工。今年,高长营村还将实施占地896亩的中心村二期工程,集中安置塌陷区居民4600余户,新建封闭式九年一贯制学校、滨河公园等公益设施,同时继续完善各项配套建设,从而发挥出更加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2)、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几年来,高长营村新建了小学、卫生室、环保公厕,新建占地56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处,配套健身器材安装到位,供水能力20000人的全自动化安全饮水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农民公园正在建设之中。这些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长营村是小麦高产攻关示范村和蔬菜生产专业村,在抓好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成立蔬菜种植等专业合作社,扶持种养大户,推动土地流转,目前,全村涌现种植大户15个、养殖大户20个,提高了土地效益和生产效益。

(4)、依托袁店二矿,促进农民增收。高长营村紧抓袁店二矿建设这一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以运输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矿域经济。目前,全村成立运输企业十多家,拥有各类车辆500多台,安置就业1000多人。新兴餐饮、商场等个私企业100多家,在拉动消费的同时,加快了集市发展,使广大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三)、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1)、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为中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未享受到多少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至少是还不显著。在高长营村如此,在中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即便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深究起来,还需要许多努力要做,核心问题就是农民的增收问题。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岂止是尚未完全发掘,应该说是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年春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其消费结构同样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

二、三产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2)、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尚需进一步改善。现在很多新闻都会提到农村中最普遍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读一年大学至少要一万多元,这在许多农村家庭里都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花了这些钱在想拿钱去消费的就很少了,如果再来个病、灾的,那简直要了农民的命。

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知识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可在农村,这句话就不灵了。与城市家长拼命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正相反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只看到了大学昂贵的学费以及电视上所报道的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从而觉得上不上大学无所谓,结果导致农村上大学的特别少。笔者我就是农村来的,

同我一起从小学一起走出来至今仍在读书的同学只有3位而已。他们大多是初中毕业后就不读了,还有一些上完小学就不读了的。

现在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百姓来说是件大好事,许多项目都可以进行补助,但据我了解,其实并没有多大改观。我有一个亲戚,在医院做了个小手术,治疗费才50元,结果光消炎药就花了300多,后来被告知那些无所谓的消炎药在外面买仅5块钱的头孢就好了。

(3)、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民缺乏发展生产的资本积累。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垃圾随处可见,污水四处横流;晴天扬灰行,雨天水泥路。这些都是现在多数农村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很多农村人口没有安全饮用水,沼气新能源普及很低,农田水利建设一年不如一年,再加上高长营村所在的黄淮海平原的旱涝频发的中低产田,农民离和谐美满的幸福小康大道还要走一段路。

后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共同积极行动。因此,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意思,树立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首先确立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只能是引导,而不是主导。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和完善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为农民发展生产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另外,中国物广人稠、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外别,因此,必须根据各地的自然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出不同的规划方案,选择不同的建设重点。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亲自参加新农村建设,亲身体会和了解了许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以及相关的许多知识,也感受了很多,认识了许多,虽然工作的工资不多,皮肤也晒黑了,但觉得挺充实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2.郭晓帆、林方兰著《新农村建设模式思考》[J].政策瞭望

第8篇: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赫哲印象:激情在澎湃的江流中涌动,思绪在涌动的江流中翻腾,智慧在翻腾的思绪中摩擦,感悟在摩擦的智慧中迸发,灵魂在迸发的感悟中升华。一江春水缕不尽万绦风情,一抹斜阳遮不住万般守望。沿着“民族风”的脉络,赫哲民族用它的自然、朴实和富有强烈民族文化气息和乡土气息的精神内涵礼待了我们:一江水,一家人,异缕情愫。

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是黑龙江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6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4245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长期以来生息繁衍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传统的冬猎夏渔的生产方式造就了赫哲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有以“伊玛堪”为代表的说唱艺术以及以鱼皮服饰、鱼骨工艺品为代表的鱼文化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信仰萨满教。其中以街津口民族乡的赫哲族人口最为集中,文化最为浓厚。该地是黑龙江省小城镇建设示范乡,也是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乡,是我们本次实践的目的地。

在赫哲民族文化村前留影----一次心灵历程的序幕

“民族风”一行8人(3位老师,5位同学----分别来自法学、社会工作、广告学、旅游管理等几个专业)本着以实践促认识,把握理论,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专业知识支撑社会实践,以实践来丰富专业知识”的方针参加社会实践。我们拥有激情与好奇,缺乏经验,但经验的获得从来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我们始终坚信对事物热心、好奇并始终不渝的态度就足以弥补此次实践经验上的不足。作为大一的学生,理论专业知识的不娴熟,正好可以使我们摆脱常规的专业理论的思维方式,而就自身对本专业的理解与认识来对实践中涉及与本专业有关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比较、发现和弥补自己在思考问题方面的不足。

作为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的赫哲族,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对其民族文化受到的影响程度如何?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对其文化的保护?为此,我们决定以“寻访赫哲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展开活动;另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和街津口赫哲族民族乡开始重点发展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小背景下,我们又提出了“促建新型民族乡”的主题。所以,我们的活动以“寻访赫哲民族文化,促建新型民族乡”为主题,层层深入,逐步展开。具体活动日程安排如下:

6月10日

举办民族风茶话会

8月2日

哈尔滨——同江

8月3日

上午参观同江赫哲民族博物馆,下午到达街津口

8月4—6日

寻访民间艺人、老人,了解传统文化保存状况

了解当地的教育状况

了解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状况

感受当地传统捕渔业与现代养渔业的发展状况

调查当地旅游业及手工艺品的发展情况

进行普法宣传

了解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卫生状况

8月7日

反馈政府,返回哈尔滨

调查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我们重点深入调研了以下三个内容:

1、赫哲族乡政府在基层民主政权建设中的政策落实和职能履行状况。

2、透视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作为全乡推动赫哲族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效果和作用。

3、多元经济对传统渔猎生产方式的冲击,必然会对民族文化产生影响。其中涉及对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汉族文化的认同等各种问题。

这些成为我们“民族风”实践小组给赫哲族献上的一份厚礼。

一路的激情抑制不了我们的感叹,一路感叹抚慰不了我们的激情,我们要感谢侯彦杰、张晓萍、冯昌军三位指导老师,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看待问题的视角,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认知和体验,而且实践让我们建立了非比寻常的师生关系,拉近了我们之间的感情。我们的调查报告主题内容分五个部分,即:文化篇、政治篇、经济篇、教育篇、弦外之音篇。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报告于下:

第9篇:建设美好新农村——安徽新农村建设实践报告

建设美好新农村

——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幸福村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形式:走访幸福村村民及村委干部

实践实践以及地点:2011年2月,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

实践意义: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关于新农村的建设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了解幸福村作为新农村示范村的良好政策和政策的执行力度,给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提高全社会新农村建设水平。

一、背景资料

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位于县城南郊,万佛湖下游,马安公路穿村而过,全村4.2平方公里,3200人,可耕面积2200亩。人均七分地,是半丘陵半平原的行政村。一九九二年成立党总支、幸福农工商总公司,与村委会形成了“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的新格局。目前,拥有集体产权企业11家,08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0元。幸福村是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全省百佳生态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和全省村镇建设“十佳村”。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幸福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全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规划,规划成“四区”,以实现“八化”目标。四区:现代农业精品区、个体私营工业区、乡村旅游度假区、现代农民住宅区;八化:农村城镇化、生活小康化、住宅康居化、环境优美化、农业产业化、道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管理民主化。特别是在村庄整治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幸福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实践经历

2011年2月13日,笔者来到新农村示范村幸福村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希望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示范和指导。一进村,一条整洁而宽大的水泥大道便印入眼帘,道路两旁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整洁而美观,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一目了然,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接着笔者沿途进行了走访调查,采访了几位村民。

鉴于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拆房难”以及“强拆房”的现象,笔者对幸福村的一栋栋整洁美观的新农村建设房充满了好奇,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访问调查。村民吴叔叔告诉我,幸福村由于面积比较大,旧的村址大部分位于村的南边,村里为了建设新农村拆除一批老房在村北新建了一大批新的楼房,新房建好后旧房立即拆除、复耕,村民集体搬迁,通过村里的补贴大家一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由于该村村委工作落实,补贴到位,群众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因此该村的村民都表示乐意拆除旧房,因此并不存在“拆房难”的现象。另外,吴叔叔还透露说村里的农田都集体承包了出去,村民们不用亲自下田劳作,而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胡奶奶一家由于常年外出打工,在村里居住的时间甚少,但胡奶奶表示能明显地感受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老人家为此感到开心。胡奶奶还告诉我村里通了公交车,直达县城,方便快捷又省钱,而且供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搭乘。胡奶奶的儿子胡叔叔在一边表示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很给力,村民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真正感到了“幸福”。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中重要的一项,在幸福村的村头,笔者也看到了张贴的大幅民主建设流程图,关于民主建设的执行状况笔者也进行了调查。戴叔叔是一名人民教师,他告诉我村里的民主工作做得不错,村民们通过民主选举推举出了自己心目中满意的村委会干部,真正做到了“话由群众讲,家由群众当,事由群众办”。除此之外,村里还广开言路,就新农村的建设方案及具体实施步骤征求村民的意见,使得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更能体现群众意愿,而且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广和展开。

戴叔叔的邻居周阿姨表示村里还办起了养老院,并加固小学教学楼,积极发

展教育事业及福利事业,将实惠带给广大的村民朋友们,并积极把大官塘(坐落在该村的一口塘)打造成农业观光、休闲垂钓、农家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王大爷说村民还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的补贴优惠政策,例如农田保障、植树保障、医疗保险等等,村民看病方便了很多也省去了许多冤枉钱,不像从前村民看病还要到很远的镇上医院,而且没有医疗保险卡昂贵的医疗费用也让很多村民望而却步,但现在大爷表示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很满意,不由得感叹起党的政策好了。沈阿姨是浙江人,不远千里来到安徽幸福村承包土地种植草莓,沈阿姨的身后是一大片的草莓大棚,阿姨说这儿的土壤肥沃,气候也适宜,年年草莓的收成都很不错,并表示来年还将继续在这儿承包土地种植草莓。

随后笔者来到了幸福村村委办公室,办公室里的周文书详细地给我介绍了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状况。周文书说幸福村的建设目标是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

旅游观光有“新亮点”、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情况方面:

(一)、产业布局:

1、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对全村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基本上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庄成片,大大改善了人们群众的生活条件。

2、农业种植实施三个“一”工程:一是一千亩香稻种植示范区、二是一千亩的稻田龙虾养殖区、三是一千亩农业精品区。实践证明,幸福村所创办的土地流转的新路子符合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符合农民的心愿,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3、注重农业品牌建设:2003年注册的“幸福村”牌香米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产品供不应求。为发展生态农业,搞好示范、引导、服务,2000年,村里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免费为群众提供政策、市场、人才等信息服务。

4、保护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规划形成“一带一片”。建立生态林带,防止水土流失;关闭窑厂,低处复垦,高处种林,形成一个生态片。

(二)、基础设施:

1、道路水利:近三年修通了10.5公里的环村水泥路中心大道和长河水泥路;2000米得中心排灌渠和800米得沿河支渠改造 、截弯取直,为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夯实了基础。

2、公共设施:创办敬老院,发放生活补助;抓好“农家书屋”工程;组建农民文艺宣传队;村里拿出一定的资金,开通了有线电视,接通了自来水;新建了一流的花园式小学和标准化卫生室。

3、农民培训:幸福村重视村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适时请农业专家来村上农业技术课,以“农组示范基地”为现场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周文书的介绍详细而简约,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幸福村新农村建设的给力政策和给力力度,周文书还表示尽管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村里的农田整改仍在进行中,工作进展比较缓慢;村里的资金还不够宽裕,无法进一步展开更深的工作等。但周文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会取得更加骄人的成果。

三、实践感言

通过这次走访幸福村,笔者获得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有益启示:

1、一切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切实考虑农民利益,给予农民补贴和优惠;

2、规划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整改农田;

3、创办一批小型企业,吸纳村民进厂打工,将农民的收益最大化;

4、建设基础设施,方便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5、加强民主建设,由村民当家作主,提高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幸福村作为安徽省新农村示范村,其经验具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对于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希望其他地区能够借鉴幸福村的成功经验努力把本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好,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一些困难,努力建成美好新家园,共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

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的切身利益而努力奋斗,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在广大农民群众的努力下,相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前景会越来越光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为祖国的伟大政策感到自豪,为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共同建设美好给力的新农村。

上一篇:家长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下一篇:物流管理课程建设规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