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如何让品德课走向生活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回归生活”就成了如今品德课的热门话题。关于生活, 大致可理解为: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和学习生活。那么, 体现“生活”理念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并且“还学生以儿童”。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 教师主要面对是教材和儿童, 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的儿童, 最终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世界, 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用美好生活目标去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 使儿童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生命根植于生活, 生活因拥有无数生命而精彩”, 这句话是对“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基础”所作的最好诠释。然而, 怎样才能体现生活的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怎么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

儿童自己的世界是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任课老师只有了解这个世界, 才能有机会进入这个世界;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认识, 尊重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心理感受, 尊重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主人地位, 才能和孩子们成为朋友。品德课内容本身就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贴近儿童生活, 富有生活情趣。儿童在成长中也会碰到很多烦恼, 有来自学习上的, 有来自规则纪律上的束缚烦恼, 有来自同学交行中的等等。教师应平时多观察、了解, 及时帮助学生排除烦恼。记得有一次课聊天时, 有个学生向我谈起自己的烦恼, 某某同学不借给他学习用品,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顺序, 把《同学之间》一文提前, 课上孩子们就自己与同学间发生的事畅所欲言, 有的同学还评价某同学的行为。孩子们不仅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 而且还声情并茂的表演。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交流, 每位同学都明白了:同学之间应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 互相关心。课下我了解到, 某某同学马上给这位同学道了谦, 并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这些现象是儿童平时生活中常见的, 有很多都经历过, 是自身生活的翻版、再现、提升。正是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了孩子们的生活世界, 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他们知道了自己想得到别人的关心, 别人也想得到我的关心;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别人也希望我尊重他。这样, 学生就会真心愿意从他人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 考虑他人的感受。

2 增加符合学生特点, 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 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 来到课堂上, 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我们要真正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 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品德课创设了愉悦的课程生活。对儿童来说, 他们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 对于一个受教育的学龄儿童来说, 是构成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我们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 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说, 我们的课程是从生活出发, 是为了生活的。那么, 首先就要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 课程生活;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课程内容应该充满“童趣”和“童乐”, 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促使儿童在这样的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精神的满足。

有这样一次经历让我不能忘怀。我班学生小千交给我一元钱, 说是捡到的, 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三个捡到一元钱的学生了。哪个粗心人撒了一地的一元硬币, 偏偏就让我们班这群幸运儿一人捡到一个呢?第三节课, 张旺胃疼, 几经询问, 果然是将父母给的早餐钱“拾金不昧”了。这件事刨根问底, 应该怪我前天单纯的表扬拾金不昧的具体例子, 忽视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留下了“拾金不昧后遗症”。我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活生生的教育内容, 便给全班同学下了一则通知:请记住, 跟获得表扬相比, 永远是你的诚实与健康更为重要。

生活是感性的生命活动。课程向儿童展现他们的生活, 而不是向他们灌输那些抽象空洞的说教和道理。面向生活, 就是要使儿童们感受到生活中活生生的, 有血有肉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与儿童的生命“同构”, 当他们与儿童生命“遭遇”时, 就有了沟通, 有了共鸣, 有了理解, 有了体验。

3 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 让课堂贴近生活, 融入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德育”, 德思想是指导品德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在设计教学活动中, 我努力从学生的现实世界中, 寻找教育教学的最合适的切入点和教育点, 探寻教育的源头活水, 从生活中来, 实践中来, 社会中来, 最后指导学生更好地回到生活中, 实践中, 社会中, 回到生活的本源中去。

杜威说:“生活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为体现这个过程, 我在“走进春天”《出发前的准备》一课的设计中, 让学生介绍自己出游准备的物品, 说出选择的理由, 师生、生生互动提出看法、建议, 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进行的温馨提示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选择, 在生活自导的同时, 在生活经验交流的基础上, 学生走进了自己的生活, 并不断进行自我更新, 使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提升, 生活观得到发展, 也使我们常说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不再是一句空话。我想, 这不就是我们极力追求的生活课堂, 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吗?

其次,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 还要联系学生非日常生活实际, 也就是说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有些教学内容, 看起来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距离, 但是现实生活中没有, 不等于将来的生活中也没有。我们要对儿童的未来负责, 要关注儿童的未来生活, 对儿童的未来生活进行指导, 而不是照搬教材。

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 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 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 是需要点燃的火种, 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我们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 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以活动为纽带, 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让他们在建构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

摘要: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 “回归生活”就成了如今品德课的热门话题。关于生活, 大致可理解为: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和学习生活。那么, 体现“生活”理念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并且“还学生以儿童”。

关键词:课程生活,儿童世界,实际生活

上一篇:降糖治疗方案在心脏瓣膜或冠脉搭桥手术围术期疗效探析下一篇:管理会计工具在企业成本管控中的应用探讨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