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性溃疡发病原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消化性溃疡是胃和十二指肠引起的慢性炎症。随着生活节奏的紧张, 饮食习惯的改变, 近年来小儿发生消化性溃疡的机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已成为学龄期儿童常见疾病。据临床资料统计, 我国小儿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占43.1%~54.2%, 明显高于欧美国家[1]。由于小儿胃肠道功能不健全, 缺乏临床体征, 常常被误诊为胃肠功能紊乱和消化不良, 待出现严重呕血、便血时才引起重视, 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而且随着对幽门螺杆菌 (HP) 的深入研究, 发现HP感染是儿童消化性溃疡致病、复发和导致并发症的主要原因[2]。因此, 分析小儿发病原因, 及时、正确的进行诊断和治疗, 是患儿健康, 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障。我科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7月对收治的11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进行分析, 大大提高了诊治率和治愈率,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2例, 男71例, 女41例, 年龄3~13岁, 其中3~5岁11例, 5~7岁24例, 7~9岁49例, 9~12岁28例, 病程3个月~2.8年, 平均 (1.6±0.2) 年。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伴有呕血14例, 黑便22例, 反酸49例, 经X线钡餐、胃镜、HP实验检查确诊, 胃镜和HP检测标准均参照中华医学会发布的诊断标准进行。胃溃疡31例, 十二指肠溃疡55例, 复合性溃疡26例。检查:溃疡面形态呈不规则圆形、椭圆形, 溃疡周围黏膜有明显充血、糜烂, 呈反射性集中, 大便隐血实验阳性31例。

1.2 治疗与转归

所有患儿均给予药物和饮食等常规治疗, 包括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药物治疗以消灭HP为主, 采用阿莫西林75mg/ (kg·d) , 分为3次口服、克拉霉素20mg/ (kg·d) /次, 每日2次、奥美拉唑0.4mg/ (kg·次) , 1次/d联合应用。连用1个月。饮食治疗, 规律饮食, 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 避免刺激性食物摄入, 饮食定时定量, 治疗后进行胃镜检查溃疡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潜血试验转阴。随访3~6个月, 所有患儿均饮食正常, 症状及溃疡未复发。

2 讨论

2.1 发病原因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主要由于胃酸及胃蛋白酶侵入黏膜的能力与胃、十二指肠黏膜本身的抵抗力之间失去平衡所致[3]。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 胃黏膜受到某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使其防御功能失去平衡, 胃酸不断刺激胃黏膜造成损伤出现溃疡。而且小儿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特别是学龄期儿童, 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儿童。 (1) HP因素。健康的胃主要是通过胃黏膜分泌的黏液保护防止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侵入和自身消化, 以保护胃黏膜的完整性。据临床研究显示, 80%~85%的消化道溃疡患者都可检出HP阳性, 而且HP根除后再感染的发生率占11.5%, 表明HP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精神、饮食习惯改变。食物对胃黏膜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物理和化学刺激。儿童由于学习压力大, 精神紧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迷走神经兴奋致胃酸分泌紊乱增多, 在加上刺激性食物和暴饮暴食, 使胃肠道症状加重, 引起黏膜损伤, 诱发消化道溃疡的产生。 (3) 遗传因素。据临床资料统计, 2.1%~50%成人溃疡发病来自儿童期[4]。 (4) 药物刺激。随着我国抗生素和各种药物在临床上的滥用, 如解热镇痛药等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性, 而且长期使用会使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提高1.5%~3.8%。

2.2 诊治分析

小儿患者由于其年龄小, 缺乏成人典型病史和症状, 再加上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腹壁肌肉不发达, 不能准确表达腹痛的确切性质和部位, 对一些特殊检查难以配合, 导致了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因此, 提高对患儿体征和症状的认识, 进行细致的检查和诊断为治疗提供优质的先决条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电子胃镜的普及, 为儿童消化性溃疡检出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患儿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使其防御功能失去平衡, 胃酸不断刺激胃黏膜导致溃疡, HP感染使其反复发作等因素, 在治疗上应以杀灭HP、快速控制炎症和溃疡面治疗。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 生命力旺盛, 溃疡的修复力强, 当去除溃疡诱因后, 溃疡可发生自愈。因此, 在治疗时应选择根除HP感染治疗, 同时配合铋剂和抗生素, 不仅促进了溃疡愈合, 提高治愈率, 还有效降低复发,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 小儿消化性溃疡由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 在加上患儿各方面发育不完善, 容易在诊断上出现误诊和漏诊。因此, 分析其发生原因, 仔细询问病史, 对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有效提高患儿治愈减少复发, 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

摘要:随着各种因素的不良刺激导致小儿发生消化性溃疡的机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已成为学龄期儿童常见疾病, 由于小儿消化功能发育不全, 不能准确表达腹痛的确切性质和部位, 因此, 分析小儿发病原因, 及时、正确的进行诊断和治疗, 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意义, 为保证患儿健康, 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小儿,消化性溃疡,发病原因,诊治

参考文献

[1] 周平.小儿消化性溃疡114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8:166~167.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 2008, 13 (1) :42~46.

[3] 高展.小儿消化性溃疡64例发病原因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5) :830.

[4] 梁宏, 石秀兰.小儿消化性溃疡51例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16) :112, 114.

上一篇:试论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下一篇: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