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学设计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篇1

1.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2.诸葛亮、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学习掌握描写方法。

二、教学方法

三步阅读教学

一、学习活动

(一)课堂引语

东汉末年,皇帝名存实亡,众多诸侯争霸天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曹睿中计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十分被动。司马懿亲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形势十分危急。诸葛亮性命如何?请看《空城计》。

(二)走进作者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并把它写在黑板上。

2.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兵临西城(大兵压境、兵临城下)

发展:孔明施计(急中生智、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智胜司马、巧胜司马)

结局:诸葛释计(孔明说计、孔明析计)

3.根据故事情节划分层次

(二)再读课文评价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1.诸葛亮人物形象

学习本节课文,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在文中画出有关词语和句子。

2.司马懿性格

(三)三读课文讨论交流

1.假如你是司马懿,面对这种局面,既不能上诸葛亮的当,又可以击败诸葛,你该如何巧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相信你是会有办法的。

(四)想想写写我最棒

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的心理活动。

(当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军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写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五)课外作业:

有关诸葛亮的传奇故事非常多,请阅读《三国演义》,查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情节记录下来,并互相交流。

二、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1.兵临西城

2.诸葛施计

故事情节

3.司马中计

4.孔明释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

(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为什么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字词

司马懿(yì)旌旗(jīng)隐匿(nì)城铺(pù)妄行(wàng)擅动(shàn)鹤氅(chǎng)纶巾(guān)焚香(fén)模样(mú)麈尾(zhǔ)抚掌(fǔ)

远遁(dùn)言讫(qì)笑容可掬(jū)

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

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

(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蜂拥】

(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

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

三、孔明之智

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时请用“智在,从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急中生智——司马懿兵临城下,孔明想到了空城计

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传令施计;

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为什么不能“高言大语”?为何“大开城门”?营造一种平静而紧张,隐隐有大军埋伏的氛围,引司马懿上当】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料定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十分了解司马懿。【如果换成是司马昭带兵,孔明还敢用空城计吗?】

深谋远虑——“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各抒己见。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固然让人惊叹,不过在他身上,还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那是什么?(学生回答:胆识、勇气)

孔明的胆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动作、神态】

“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他的镇定自若。

“笑容可掬”——从神态上看出他的沉着果敢

“笑容可掬”什么意思?【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你能示范一下“笑容可掬”的样子吗?】孔明做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他是对谁而笑?又为什么而笑呢?【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孔明在危机关头摆下了空城计引司马懿中计,笑容可掬的样子是装出来给司马懿看的。】孔明的笑除了欺瞒司马懿,其实还有一层作用,你知道吗?【安抚人心,给身边的官兵信心,使他们共同配合演好这出戏。】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时,其他人的反应怎样?【尽皆失色】他们会想什么?用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个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

孔明的笑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微笑,那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呢?【出示图片】(学生猜测)【老师有一段京剧唱词,它正好体现了孔明此时的心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唱词】

【板书:失色】这两者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3、(过渡)通过众官和孔明神色的对比,我们不禁为孔明的胆识倾倒。平时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也会用到侧面衬托,除了上面所说的“众官”,还有哪个人也是?(学生:司马懿)

【出示司马懿图片】你知道的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老谋深算——“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多疑自负——原先“笑而不信”亲自“望”过后,转为“大疑”【看到什么?为什么“大疑”?他在想什么?】不听司马昭的劝告

4、【老师找了一些司马懿的功绩,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功绩】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那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

司马懿:多疑,大意,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知道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所以出奇不意。计高一筹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弄险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智慧和胆识,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总结

狭路相逢“智”者胜,在这一场司马懿与孔明的对决中,终因孔明的计高一筹而取得了胜利。故事在众官的“惊服”声和孔明的“拍手大笑”中落下了帷幕。但孔明聪明绝顶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智勇的化身——诸葛亮,不但我们佩服,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十分佩服他。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就请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愿同学们能在《三国演义》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五、作业(二选一)

1、作者为了突出孔明的智勇双全,不仅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还通过司马懿和众官进行侧面衬托。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在你身边选取一人一个片段。

2、我们已经聆听了诸葛亮“登楼抚琴”的心声。请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编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空城计

足智多谋衬老谋深算

孔明智深谋远虑托多疑自负司马懿

料事如神

对比

勇笑容可掬————失色众官

《空城计》教学设计3

总体构思

《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教训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比如,一定有很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教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

(教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应该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

(二)方法指导

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初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下面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文中的注解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琴。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句。

2、概括故事情节。

(四)再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暗合四个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四个部分的内容。

读完后,教师纠正朗读中的失误,并就朗读问题做导向性评价。

学生概括四个阶段的内容。(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

(五)再读课文,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小说写了哪几个人物?你喜欢哪个人物?

(要点提示:小说主要写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物。主要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兼顾司马懿)

2、你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他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1)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节。

(2)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要点提示:足智多谋、高瞻远瞩、沉着机警、料事如神、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有胆识、聪明、机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教师引导: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文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体现了这些特点?

(4)教师肯定: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巧施空城计,敢于弄险与他的性格上分不开的(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原因)。

(5)司马懿的性格:多疑、刚愎自用,但身为魏之名将,司马懿也有其性格优越。诸葛亮认为他“深有谋略”,老谋深算。

(六)、探究拓展

问题一: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司马懿知道中计后,会怎样想,怎么说?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言行。最后教师介绍小说中的情节:“懿毁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同时还可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拓展,简要介绍小说的周瑜、曹操等人物,比如可作此假设:如果上当的是周瑜,他会有何表现呢?这样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二: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我们对空城计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施计的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这场战争能成功吗?

(学习各抒己见。此环节目的是让学习再一次思考人物的言行是由人物的性格决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空城计”作深入探究,正确看待“空城计”。明白只有诸葛亮才有此胆略,敢施“空城计”,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实力。此环节可以借助幻灯辅助教学。)

简略介绍《三十六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学习习惯。

(六)总结

1、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空城计》优秀教学设计 篇2

在第一课时了解背景、理清情节、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抓住细节(神态)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2.体会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大浪淘沙。让我们随着这曲满载历史沧桑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重新回到汉末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三国纷争的风云岁月。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课堂氛围。)

提起战争,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刀光剑影、枪炮轰鸣、你死我活、血肉厮杀,而实际上,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也是智力、才能和胆识的较量。古代军事家诸葛亮用一着“空城计”向我们诠释了这一点。

(板书课题:《空城计》 罗贯中(设计成城墙形状,力求直观)。)

(二)内容呈现:速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揭示重点内容。提示:人物在不同情节的表现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其中以神态为主。)

(三)揭示内心,反思战争。

思考并讨论:

1.理解“尽皆失色”,分析众官心理。

“尽皆”,说的是官员们无一例外。“失色”,说的是面临险境,无计可施,全部吓得脸色大变。的确,相对于司马懿的15万大军来说,诸葛亮的有限军兵不堪一击,跑,跑不了,打,打不过,等死吗?

(创设情境:山雨欲来风满楼,紧急万分。)

2.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诸葛亮表现如何?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面对城内空虚的现状设“空城计”,让敌方将领以为城内有埋伏,不敢进城,使之疑中生疑,从而平安脱险。

(板书:虚者虚之,疑中生疑。)

反思:此计不成,后果如何?

明确:孔明被俘,全军覆灭。险策。

(板书:险策。)

3.当司马懿听到报告时,他笑什么?为何不信?说说他当时的心理。

志得意满的笑,成功者的笑,在他的想像中,蜀军或者仓皇逃走,或者负隅顽抗,而他的胜利,只是眨眼间的事罢了。

4.司马懿看见了什么?看过之后,他大疑,他疑的是什么?说说他此时的心理。

他看到的和他想像的相差十万八千里,孔明不走不惧,还有心弹唱,笑容可掬,无视滚滚而来的15万敌军,其中一定有诈。

稳坐城头的诸葛亮不光笑容可掬,还即兴为司马懿弹唱了一曲,大家想不想听呢?

(播放音乐《十面埋伏》,师读《空城计》唱词选段:思考与练习四。)

5.结合课文内容,特别是司马懿父子对话和释计时孔明对司马懿的评价,替司马懿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小组共同创作,代表汇报,汇报中播放音乐《十面埋伏》。)

6.反思:胜负只在一念之差,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还会用空城计吗?用了还会成功吗?此次战争,蜀军平安脱险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蜀军平安脱险的关键在于诸葛亮抓住了司马懿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板书:抓住心理和性格特点。)

(四)抓住细节,归纳性格。

1.一念之差,战机尽失,这个司马懿是不是太傻了?试结合司马懿一笑一疑一答来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点。

(粘贴司马懿图像,板书:一笑一疑一答。)

太奸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多疑,过于谨慎,刚愎自用,不听劝告,老谋深算……

点拨:司马懿曾因马谡的反间计而被曹睿削职回乡,后被重新启用,因此急于立功,害怕失败。司马懿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在遇见“空城计”之前打了胜仗,占了街亭,非等闲之辈。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板书:谨慎多疑,刚愎自用,老谋深算。)

2.老谋深算的,拥有15万大军的司马懿竟因城上诸葛亮的可掬一笑望风而逃。你注意了吗,文中还有两处写到了孔明的笑?说说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笑的,体会三笑的不同含义。

(粘贴孔明画像,板书:三笑。)

敌兵压境时,笑容可掬: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

敌兵撤退时,抚掌而笑: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

释计结束时,拍手大笑: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3.通过这三次笑,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推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见仁见智,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概括:

临危不惧:“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指挥若定。

足智多谋: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了司马懿。

处乱不惊:敌军压境,他却能“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到司马懿疑心重,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获得成功。

(板书: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

(五)归纳总结,学习写法。

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此生动的故事情节,得缘于小说家罗贯中的如椽巨笔,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

(对比和细节描写是学生能够说出来的,而映衬需要点拨。)

点拨:大家知道,这篇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孔明,而其他人物在文中起到了映衬的作用。

(板书:对比映衬。)

如:用众官的“尽皆失色”衬孔明的临危不惧。

请用这种句式再举几个例子:

用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用众官愚见衬诸葛亮高见。

用司马懿狡诈多端衬诸葛亮“计高一筹”。

……

(六)总结。

针对诸葛亮临危施的这一“空城计”,竟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后人有诗赞道:“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士人指点到今疑。”诸葛孔明人乎?神乎?神人乎?还是让我们随着《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尾曲回到现实社会吧。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创设氛围,生默读课文,促使感悟。)

(七)布置作业。

我们渴望和平,反对战争,但是,为了撼卫和平,有时,我们又必须投入战争,有兴趣的话,大家课下阅读《三国演义》或者《三十六计》,相信大家一定会获益匪浅。

设计说明

1.音乐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迅速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情境,能让课堂形成感人的氛围,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真切的、长久的共鸣。本课分别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播放了三段音乐。

2.将京剧唱词引入课堂,既生动有趣,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促进了语文与艺术的融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想像力和写作兴趣,不落痕迹地将语文学习和了解民族艺术、将阅读与想像作文结合起来。

3.巴金说过:“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像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本节课从深层次上引导了学生正确认识战争,拓展了学生的想像空间。

22_空城计__教学设计 篇3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空城计》第一课时教案

高阳路小学

杨海丽 2013年4月

空城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赞叹之情。2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课文,理清条理,复述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会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清条理,理解空城计的起因和发展。

一、谈话导入,板题示标。

1.课前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故事,你们说这是哪部电视剧的插曲?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出示诸葛亮图片),诸葛亮历来是智慧的象征。你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呢 2.学生交流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此外还有一位可以与他媲美,就是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出示司马懿简介)

这两位三国名将曾经历过一次激烈的交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空城计》(板书:空城计)

3.生简介空城计的背景。

4.诸葛亮出师北伐魏国时,错用马谡被司马懿大军夺取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感到大势已去,败局已定,下令撤兵。正在此时,司马懿大军又来夺取西城县,形势万分危急。

5.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1.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

2.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在不理解的词上做记号。

(提示: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认真,学得投入。)

(二)学生自学。

(三)指名交流。

师:同学们在自学中可以发现,这是一篇文言体的小说,课文中出现了很多不常见 的生字和词语,我们先来熟悉了解这些字词。1.出示生字课件,指名认读生字。2.书写生字。

3.生读课文。师:生字问题解决了,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读书的情况,谁来给大家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其它同学认真听,读错的地方你来纠正。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师:同学们,读了本文,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具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呢?(板书:起因 发展 高潮 结果)这篇课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1.请看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整理故事情节,同桌互相交流: 事情的开端、起因、发展、高潮分别是什么? 2.给故事的四个阶段各加一个小标题。

(一)学生自学。

(二)指名交流。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2.随机板书:

起因: 兵临城下 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 司马中计 结果:孔明释计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师:故事的脉络已经清晰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起因和发展。请看自学指导三:

合作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诸葛孔明用“空城计”的原因是什么? 2.他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提示:用线画出相关语句,把自己的看法批注到旁边。

(一)学生自学

(二)指名交流

1.孔明用“空城计”的原因是什么?

“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蜂拥而来,是孔明身边无大将,众官尽皆失色”情况十分危机。

2.孔明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用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三)综合本段内容,你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

(1)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2)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五、总结课文

1.在这一自然段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通过对孔明语言,动作的描写,让我们见识到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真不愧为智慧的化身!.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叙述顺序,明白了诸葛亮施空城计的原因。司马懿会上当吗?空城计为什么能得以成功 呢?欲知后事如何,下节课精彩待续。

六、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中其他名篇。

板书设计: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释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预设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3、理清故事脉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

2、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准备

重温《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伞…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ァ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ァ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ァ(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 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 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 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预设目标

1、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了解《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故事情节

-ァ(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ァ(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ァ(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ァ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ァ∠旅嫖颐蔷痛忧榻谌胧掷纯纯次恼率侨绾尉咛灞硐种罡鹆恋闹腔鄣摹

-ァ(1)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ァ(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ァ(2)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ァ(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ケ静阒行吹街罡鹆痢靶θ菘赊洹保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ァ(4) 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ァ-ァ*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 学生讨论

B. 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ァ(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六)学生讨论拓展

-ァ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ァ(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ァ(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三、知能迁移

-ァ〗裉欤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

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教学改进

七年级空城计教学反思 篇5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空城计》课件 篇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我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课文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你能将本文准确地划分吗?朗读课文,用四字概括出各部分的段意。

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

课文中写到了诸葛亮的语言、动作,请找到相关语句,看看你能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诸葛亮在兵临城下,镇定安排时的足智多谋;“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时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向众官解释自己的计谋时,“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尽在眼前。

从“笑而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的变化,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

课文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但同时也是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骄傲自负、刚愎自用(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的一个人。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这里“尽皆失色”是对众官的神态描写,表达效果是反衬诸葛亮镇定自若、处变不惊。

而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空城计课件资料 篇7

空城计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2] 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典故

《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实上,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 ,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

(且当时就有人质疑:司马懿如果真得到这样的机会,麾下十余万大军,把他围住不就完了? 派几个神射手过去射诸葛亮,或者派一个小队过去火力侦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诸葛亮的把戏,一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再怎样也不至愚蠢胆怯到“扭头就跑”的`地步。)

《空城计》读书笔记 篇8

空城计简单讲了司马懿带出十五万大军来攻打诸葛亮的军。后来,诸葛亮简单的吩咐完就坐在城头上喝酒弹琴,司马懿觉得诸葛亮有计,就退了回去。

我读了这个故事,明白了:人不要过于谨慎,有些事情本来是可以赢的,但因为自己过于谨慎反而输了,这让我联想到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他非常聪明,一心想着要保护自己的城,鲁庄工就封他为大将军。一天早晨天还没有亮,雾很深,他就和鲁庄工来到前线,来到敌军城门口,只见城门口四扇大门打开,鲁庄工正要下令攻打时,他连忙说:“不,鲁庄工大人,你瞧这四面大门大开,这雾又如此大,想这里面一定有计。”鲁庄工就下了这么一道命令:“快后退四十里。”原来,是敌方西城兵力不多就下了这么一计。

空城计改写作文 篇9

不知何时,我突然惊醒来了。“啊!”我发现我在城墙里。我非常害怕:我怎么到了这种地方?我吓得呼吸急促,摸了摸袖子,“咦?”我更惊奇了:怎么我穿的是古装?这时我听见一个人讲话:“说话者,杀无赦!”我忽然站起身,一看说话之人:“您.....您是.....”.此人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羽扇纶巾。“童子,还不快扇风!”我何时变成童子了?摸不着头脑的我环视这座古城,又看看这紧张的场景,我断定我已在这座“空城”之中。

看着诸葛先生那张严峻的脸,我双手捧过羽毛扇,站在先生右边,微微摇动。我回头望去,只见士兵面如土色,文官提心吊胆地窃窃私语:“我们不是以卵击石吗?”都说诸葛先生遇事冷静,可我看不出他的泰然自若,因为他一直愁眉不展。突然,他露出笑容:“你俩去假扮扫地的!”他指着两个文官说道,-边又叫人搬来了古琴。接着吩咐道:“各处守卫各司其职,其他人不得随意走动不可大声喧哗,违令者一斩!”。不久后,他开始演奏。大约过了一个时辰,浩浩荡荡的十五万大军排山倒海般涌到城门前。马蹄声和士兵的吼声震耳欲聋,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只见先生不慌不忙的演奏,城里也只有几人扫地,看似平静的空气里弥漫着紧张气息。敌军估计怕有埋伏,灰溜溜地跑掉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走了就好,走了就好!

读《空城计》有感 篇10

这篇文章述说了三国时期,刘备带兵出去打仗,只留下诸葛亮与两千五百名士兵独守城池。魏国知道后,立马派大将军司马懿率领十几万曹兵前来攻打城池,诸葛亮得知后,沉着面对,巧用“空城计”,加上司马懿的缺点——生性多疑,用兵谨慎。使司马懿不敢攻打城池,生怕中了埋伏,于是司马懿退兵。

从这一篇课文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事情不要紧张,应该沉着面对,冷静思考。在司马懿到达西城门口的那一处让我感触最深,诸葛亮在危急关头从容面对,打开城门,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左右为难,最后只好退兵,丢掉这个大好机会,可见诸葛亮多么沉着冷静啊!

现在把我与诸葛亮对比一下,我自叹不如。诸葛亮遇到事情沉着冷静,而我一遇到事情就慌里慌张。记得在八岁那年,我参加了六一儿童会演。在家里的时候,我把稿子背的是滚瓜烂熟,一到台上,面对这么多双眼睛,我特别紧张,我一个字一个字结结巴巴的说着,说到一半的时候,我居然忘了词,哇的一下哭了出来,台下一片笑声。如今,我想了一想,不禁觉得好笑。

【《空城计》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29空城计教学设计06-21

上一篇:茶艺师的岗位职责下一篇:对学生会一年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