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特色

2022-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艺术风格特色

蓝瑛山水画艺术风格特色探析

摘 要: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画有着不可或缺的艺术地位。而蓝瑛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位有突出成就的山水画家,和以他为代表的“武林派”在中国山水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文章将从蓝瑛的山水画作品为出发点,浅析蓝瑛山水画的艺术语言特色。

关键词:蓝瑛;山水画;武林派

一、蓝瑛其人

蓝瑛,公元1585年出生于“浙派”的发源地浙江杭州,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据清代历鹗《东城杂记》记载:“家东城,自号东皋蜨叟,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他出生在浙江钱塘,可以说是非常地道的钱塘人,家住钱塘县城之东,故自号“东郭老农”“东皋中蜨叟”。久居横河桥畔,题为“城曲茅堂”。因为西湖是钱塘胜地,所以他又别署“西湖外史”“西湖外民”。

蓝瑛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下层平民家庭,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朝统治逐渐走向没落,北方外族入侵,沿海倭寇猖獗,并且政府日益腐败,东林党人和宫廷宦官之间权力斗争激烈,此时的明朝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零之中。但是相对来说,此时的经济发展还算稳定。自宋元以后,江南苏杭一带都是政府赋税重地,而蓝瑛当时所生活的浙江杭州,是南方地区最繁华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必然会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对于美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随之出现了许多以卖画谋生的职业画家,而蓝瑛也算是其中一位。

蓝瑛一生都在坚持写字、临摹画作、周游创作。在藍瑛开始学画之时,吴门画派在其繁荣的外表下已经开始式微,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将山水画划分南北宗,称霸画坛。吴门派和松江派都是学习继承“元四家”的衣钵,也许是出于对“元四家”画风的喜爱,也有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卖出自己的作品以谋求更好的生活,他首先从“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开始学起,到晋唐两宋,取各家之长融于自己的绘画之中,作品十分精妙。他临摹的元朝画家的画作更是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他在中年后开始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开创一格一派的“武林派”(杭州别称武林),以他为代表的“武林派”独树一帜,在画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地位。他喜欢周游各方,遍览名胜,所以眼界也十分开阔,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晚年居于山庄,在杖朝之年过世。

二、蓝瑛早期的山水画艺术风格特色

从传世的蓝瑛绘画作品中,可将他的一生分为前、中、晚三个时期。前期主要是指五十岁之前,作为明朝末期的山水画大家,这一时期蓝瑛的绘画集中在临摹古人作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大范围地临摹前人的作品。从他现存的早期作品来看,因为师法董其昌,其倡导学习元人,对黄公望等元代画家的绘画技法推崇备至,所以蓝瑛的绘画风格明显带有元代画家清新隐逸的风范。风格清润细致,清简冲和,笔法松柔,秀润见长,而笔墨技法有松江派的影子,水墨淋漓,又有设色点染。但是,他所生长的杭州,“非吾曹所宜学”的南宋院体画基础十分雄厚,所以“北宗”院体山水画也对他的绘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大概从而立之年开始,“北宗”山水画的法度严谨、匠心独运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从此之后他开始取法于李唐、郭熙等“北宗”画家。

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溪山秋色图》(图1),是在他二十九岁时创作的,也就是1614年,这幅画可以算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早的一幅。这幅图体现的画面完全是当时称霸画坛的松江画派的面貌。首先,他借鉴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构图,画面墨色或浓或淡,山水分布得当,起伏舒缓的山坡之间流淌着涓涓细流,画中云雾缭绕,富于变幻,星星点点的树木分布在山石上,笔墨柔和,用笔爽快干脆,山石勾勒后,施以黄公望的披麻皴,但又与黄公望不完全一样,黄公望大多是中锋行笔,而蓝瑛则多是侧锋皴擦,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点苔和远处树木的画法则完全是黄公望的画法,树木用墨比较深润,山石却很清淡,所以对比十分强烈。这幅画的设色主要是小青绿,在山坡底部用赭石加以晕染,山石的上部用石青、石绿淡淡染过,过渡自然。整个画面淡泊宁静,山水清幽,设色清丽而又淡雅。这幅作品的绘画风格和松江派的风格是一致的,说明此时他受黄公望的影响颇深,他此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个人艺术特色,并且显露出他之后偏向于“北宗”的迹象。蓝瑛作为职业的画师,这幅画可以说是他装饰性画风的代表作。

三、蓝瑛中晚期的山水画艺术风格特色

蓝瑛在五十岁左右时,由早期的中锋细笔开始向晚年的侧锋粗笔转变。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仿古山水册》是蓝瑛在1635年所作,这幅画集中体现了他这一时期的绘画特色,既有职业画家娴熟高超的绘画技巧,又有文人墨客的人文情怀。《仿古山水册》绢本设色,一共十二开,取法于王维、郭熙、赵令穰、李唐等山水画大家,虽力追古法,但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创作实践,融会贯通,用前人画家最典型、最个性的艺术语言画出各种山石、草木,生动地表现了前人的笔墨技法和艺术风格。不仅如此,他更是将这些画家的艺术语言统一在自己的艺术语言里,从而产生一种苍劲有力、气魄雄浑之感。

具有个人特色的“没骨重彩法”形成于蓝瑛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标志着他“没骨重彩”已经完全成熟的画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他在1642年(57岁)来到扬州创作的《丹峰红树》(图2),标志着他的“没骨重彩”已经完全成熟。这幅图右上题写“法张僧繇,画于邗上草堂,西湖外史蓝瑛”,虽说是临摹的前人作品,但是画的却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画下方的石头是以石青、石绿没骨画出,石下用了赭石加以过渡。朱砂画出水草,画中红色的树叶和石青、石绿的石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虽然“艳”,但是没有庸俗的“火气”,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

“没骨重彩”画法是蓝瑛独具特色的画法,他在74岁时所作的《白云红树图》(图3),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可以说是他晚期艺术作品“没骨重彩”画法的巅峰。从这幅画可以看出,已经不再勾勒山石的轮廓线,而是用浓丽的青、石绿没骨稍分浓淡画出,凹陷处则用花青染出。朱砂撇出的小草艳丽夺目,更显遒劲。树的枝干用浓丽的色彩没骨点出,山腰的云气和远山用花青与白粉晕染,也是用没骨法画出,表现白云缭绕。与之前提到的《丹锋红树图》相比,设色绚烂明丽,笔触朴拙劲健,画风已然成熟,是彻底的“没骨重彩”画法的力作。

通过蓝瑛的作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前期临摹古人作品的大量实践积累和他高超的笔墨技法功力还有他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他后来形成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的基础。当然,前者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中黄公望和李唐的绘画对他自己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蓝瑛作为一个文化修养并不深厚的职业画家,从文人画家黄公望开始学习,快速提升自己的艺术品味从而区别于普通的职业画家。接着开始学习李唐的绘画从而形成苍劲有力的笔法,这就与一般的文人画家区分开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结语

蓝瑛作为一个艺术起点并不高的艺术家,能够从前人的作品经历中汲取养分,并且通过大量的绘画实践结合自己的理解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且影响其后的陈洪绶和金陵八家在内的一大批画家,而以他为代表的“武林派”在晚明更是颇具影响。他刻苦钻研艺术还有创新的精神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杨惠东.蓝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3]张强.蓝瑛及其武林画派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作者:王昀

第2篇:武胜剪纸艺术特色解析与风格流变研究

摘要:武胜剪纸艺术在创作与传承的过程中结合工笔、白描、版画等绘画风格及现代美术知识,并将南北剪纸艺术特点相统一,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区域特征的川东北剪纸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其艺术风格经过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剪纸风格都极具时代特点。本文将武胜剪纸的艺术特色及其风格流变进行分析,认识到武胜剪纸艺术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复合性和创新性,是极具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理应得到弘扬和保护。

关键词:武胜剪纸 题材 艺术特色 流变与创新

剪纸是在纸上通过镂空剪刻加工而成,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的特点而被称为一种易学却难精的民间艺术。武胜剪纸产生并流传于武胜嘉陵江流域,因其能反映生活现实、寄托民众情感、渲染节日气氛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被誉为巴蜀民间艺术瑰宝。

一、武胜剪纸概述

(一)武胜剪纸的历史发展

武胜剪纸的形成与发展,都与民间剪纸艺人康文清息息相关。在广安市人民政府的公告以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的《武胜剪纸——十二生肖》一书中都将康文清奉为一代宗师。20世纪40年代,康文清随夫定居武胜,将河北剪纸艺术特点注入武胜剪纸中,打破了以往武胜剪纸单一的形式和内容,使其焕发生机。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康文清与当地的一批美术工作者分享自己的剪纸经验,并一同将剪纸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创新,促使武胜剪纸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后来在文革的影响下,剪纸艺术受到重创,大量剪纸艺人无法继续创作。武胜剪纸的发展停滞不前,直到后期随着文艺政策放宽后才逐渐复苏。

如今,专门从事剪纸创作的手工艺人日益稀少,武胜剪纸面临着传承困境。为了保护这一优越的文化成果,当地政府作了很多工作,如将武胜剪纸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举办大量剪纸艺术创作比赛和相关展览;开展一系列关于剪纸艺术的培训活动,为武胜剪纸艺术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在这一系列措施影响下,武胜剪纸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有了一系列成果。2013年,武胜剪纸荣获第四届世界非遗节“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最高奖——太阳神鸟”最佳展览奖;次年,武胜县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接着,武胜剪纸参与了在哈萨克斯坦举办的“感知中国”系列文化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

(二)武胜剪纸与河北剪纸的关系

武胜剪纸艺术在风格的形成和演变上,都与当地著名剪纸艺人康文清息息相关。由于康文清原是河北人,因此武胜剪纸在艺术风格上与河北剪纸一脉相承,继承了河北剪纸简练传神的艺术特色和精准流畅的剪刻技法。

(三)武胜剪纸的制作工艺

从制作工艺上来说,武胜剪纸不拘泥于传统,具体的工艺流程分为磨刀、选纸、描稿、黑稿、打销子、剪刻、装裱几个步骤,基本手法有剪、刻、雕、冲四种。制作上通常以剪刻结合方式来进行剪纸创作,剪刀剪纸是用剪刀直接在纸上加工,刻刀刻纸通常用于更精细的地方或需要同时加工多张作品的时候。在进行剪纸创作时,首先要设计绘制图样,然后将图样和彩纸固定在一起,再用刻刀或者剪刀进行刻剪,使作品既有“剪”的圆润灵动,又有“刻”的刚劲硬朗。

二、武胜剪纸的艺术特色

(一)武胜剪纸的题材丰富

1.吉庆寓意类

剪纸艺术在历史的沉淀下富有文化内涵,很多纹样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康文清老艺人根据自己从河北带来的吉祥花样,创作了很多包含美好寓意的作品。如:莲连有鱼(年年有余)、蜂猴(封侯)、麒麟送子等,这些以谐音为创作原型的剪纸纹样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憧憬,是早期剪纸中常用的题材。

2.生活习惯类

武胜剪纸作为民间艺术,其内容最初都源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日常,着重反映当地百姓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在武胜剪纸艺术的创作中,很多取材于老百姓生活场景的剪纸作品,如《坝坝席》《童年记忆》《川东老茶馆》《爷爷的故事》等,其中的画面和情节,都还原了当地人民所熟知的生活画面,极具民族性和民间性。

3.民俗生产类

《武胜县志》中提到:“解放前,民间剪纸与县内的民俗活动相联系。新春之际,用剪纸装饰窗户、彩灯。婚嫁时,枕头、帐帘、布鞋等绣花用剪纸做样。丧葬时,纸扎的陪葬童子、白鹤、引灵幡、灵房等,也用剪纸图案装饰”。由此可见,剪纸在武胜不只是作为一种装饰存在,更与当地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时候剪一些相应的装饰纹样烘托气氛和表达民众的情感。此外,武胜剪纸还有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作品,如《农》《林》《牧》《渔》等,将当时劳动生产的画面用剪纸的方式保存下来,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4.政治宣传类

解放后,由于宣传工作的需要,武胜剪纸艺人们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剪纸,用做黑板报、壁报题花、花边。如《学文化》《抗美援朝》《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等。当代武胜剪纸的政治宣传功能尤其突出。剪紙作为视觉符号被运用到各种宣传广告中,使宣传内容更具有人文性和民俗性。近年来,武胜通过海报和公益宣传片等形式创作了如《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的廉洁自律规范》等剪纸作品,不仅增加了宣传内容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提升了武胜剪纸在人民大众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助于将武胜剪纸发扬光大。

(二)武胜剪纸融南北剪纸艺术为一体

郭沫若先生给《剪画选胜》一书的题词中写到:“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将北方剪纸粗犷浑厚,南方剪纸纤细秀美的风格特点进行总结。康文清在武胜定居期间,将河北的剪纸工艺与当地川北传统剪纸相结合,使武胜剪纸既有北方剪纸的苍劲浑厚,又有南方剪纸的灵动纤巧,形成了武胜民间剪纸不同于北方剪纸和川北剪纸独有的艺术特色。

(三)武胜剪纸融多种绘画风格

武胜剪纸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将现代美术知识和传统绘画风格(主要有白描、工笔和版画)与剪纸技法相结合,形成了线条流畅、手法简练、对比强烈并极具装饰性的艺术特色。

白描是只用墨色线条描绘形象的技法,其特点是主次分明、重视传神;风格朴实。剪纸艺人们将这个特点融入武胜剪纸艺术中,在创作的时候通常也会抓住要表达的主体而对其他部分进行取舍。

工笔画以线造型,笔法细致而严谨,对线的要求严格。从武胜剪纸的造型来说,“线”是最基本的语言。在剪纸的画面构成上,也需要用点线面的方式去表达画面的节奏和连接或区分画面中的图案,但剪纸中线的运用与中国画也有所不同。中国画中,需要连续的一笔勾勒才会画出生动的线条,而在剪纸中则需要将几个部分相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版画要求画面尽可能运用工具原本的颜色,运用“留黑”手法处理画面。通过构图和疏密关系表现主题风格。武胜剪纸借鉴其特点增加自身的装饰性,此外,版画和剪纸都有阳刻与阴刻之说,武胜剪纸在创作中也借鉴了版画的手法,刻法以单色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并把握剪纸阴刻剪纸“线线相连”,阳刻剪纸“线线相断”的表现特点进行创作。

(四)武胜剪纸反映现实并贴近时代生活

剪纸作为民间艺术,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民俗民风及文化传承。剪纸艺人们将生活中见闻进行总结归纳和艺术提炼,用剪纸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武胜剪纸第二代传承人唐天谷先生在评价武胜剪纸时提到:“武胜剪纸的创作特点就是掌握到从生活中来,又反映时代,服务社会,服务政治”。说明武胜剪纸在日常生活中不只是作为装饰物而存在,还有反映当地人民生活和时代现实的作用。因此武胜剪纸具有立足现实生活、主题明确、贴近时代的特点,极具生活气息。

三、武胜剪纸的艺术风格流变

武胜剪纸的传承谱系:康文清,对初期的武胜剪纸进行归纳和发展,作品多为吉禽瑞兽和劳动场景。唐天谷,武胜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作品紧扣重大时事政治。李艳阳、谭志军,武胜剪纸的第三代传承人,作品题材与日常生活相关,多为主题人物较多的大场景。此外,武胜剪纸的艺术风格流变从时间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解放前和新中国建国后两个时期。

(一)解放前的武胜剪纸艺术

解放前的武胜剪纸内容比较简单,多为烘托气氛的装饰花样和带有吉祥寓意的动植物形象。剪纸中的纹样要求“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创作时将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通过解构重组再用剪纸的方式表达出来,从手法上来说,这个时期的剪纸还未完全将南北技法相融合,画面表现比较质朴,仍保留着康文清河北老家的剪纸风格,画面中更有北方剪纸的质朴与粗犷。

(二)新中国建国后的武胜剪纸艺术

1.在新中国建国后到文革前

这是武胜剪纸发展的高峰期。当地政府开始重视文化传承,组织了一批人员向康文清老艺人学习剪纸艺术,创作了很多以配字的纹样、农业生产和政治宣传类的剪纸作品,同时还有一些民间意味浓厚的较大型花卉纹样,奠定了武胜剪纸的艺术特色。农业生产和政治宣传类型的剪纸作品以写实的手法为主,人物剪纸的造型都符合时代特点,极具现实性。花卉纹样在剪纸创作中没有背景,更突显主体。在写实的基础上多了细节刻画,画面效果更为精致、秀丽。

2.文革结束后

文革结束后,文艺政策放宽,武胜剪纸重新焕发了活力。除了传统题材外,还出现了书刊插页和连环画册等创新型剪纸,如剪纸连环画《石头后面》。此外,武胜剪纸艺术在技法方面也有了一定创新,增加了染色剪纸,染色剪纸不同于传统剪纸,随着颜色的丰富,不仅拓展了剪纸的表现空间,也丰富了武胜剪纸的视觉效果,《小香蕉林》就是这时的典型染色剪纸连环画作品。

3.当代

现当代,国家和人民都十分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武胜剪纸作为省级非遗,题材多是民俗生活和政治宣傳类型。在时代发展的大势下,武胜剪纸艺术在字体、纹样和颜色方面都有所创新,更具现代感。在人物造型上,武胜剪纸也突破了以往写实的特点,增加了装饰风格和卡通风格等人物形象。根据创作题材的不同,人物形象也加以区分,使画面效果更具多元化,此外在宣传类型的剪纸作品上也做了很多改进,将传统的剪纸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画面效果更符合现代审美,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四、艺术特色和风格流变的关系分析

武胜剪纸艺术在集北方剪纸天真浑厚,南方剪纸细腻写实的艺术特色为一体的基础之上,每个时期的艺术特色也有相应的变化。在武胜剪纸风格流变的过程中,其艺术特色更完善和丰富,表现形式也更具多样性,逐渐形成了现有的艺术特色。

(一)风格流变中丰富了剪纸的题材种类

早期的武胜剪纸题材和内容都十分单一。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武胜剪纸的题材种类日益增加,除了传统的花鸟鱼虫、吉禽瑞兽和民间故事外,还结合了时代内容和当地特色,增加了许多有关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政治宣传等剪纸题材。

(二)风格流变中拓展了剪纸的表现形式

武胜剪纸最开始只是简单的作为装饰的花样图案。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有单独审美意义的艺术而存在,表现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剪纸艺人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增加了染色剪纸和剪纸连环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此外,还将剪纸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保留剪纸艺术的风格特点,制作成剪纸动画或海报等,使剪纸脱离了纸这个传统媒介,表现形式得以拓展,剪纸艺术也更现代化。

(三)风格流变中完善了剪纸的画面效果

武胜剪纸具有形象鲜明、手法简练、对比强烈、装饰性强的艺术特点。最初的武胜剪纸风格以写实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现代设计、书法、绘画等艺术融入其中,丰富了剪纸的画面效果。如今的武胜剪纸不局限于写实,增加了更具装饰感的剪纸风格。根据画面需要将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物象归纳在同一幅画面上,将对象进行理想化布局。将表现对象进行一定的夸张、变形、概括和取舍,或者通过想象将几种物象组合成新的形体。以图形化、平面化的手法进行造型,使画面效果更有设计感。

五、结语

武胜剪纸艺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集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情趣为一体,代表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地域特点,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艺人康文清以及第二代、第三代剪纸传承人通过技法和风格创新,将样式单一的武胜剪纸,发展成如今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民间艺术。这是热爱社会和生活的手工艺人们所创造的蕴含着精神力量的艺术品,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艳.民间剪纸:装饰生活的艺术瑰宝[J].美术大观,2013(11):75.

[2]赵雄,刘显成.川北剪纸[J].美术大观,2015(03):87.

[3]武胜县志编纂委员会.武胜县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536.

[4]徐蔚南.剪画选胜[M].上海:华夏图书出版印铸公司,1949:1.

[5]吴琼.浅谈剪纸图案中纹样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04):37-38.

[6]苏士梅.论剪纸广告在现代广告传播中的作用与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11-115.

[7]仉凤皋.民间剪纸的题材、表现手法及内涵[J].北方美术,1994(04):41-44.

作者:吴优

第3篇:浅析中国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地域特色

【摘 要】中国山水画从古自今都有着“南北宗”之说,南北方地貌不同,使得艺术家的客观认识和思维观念融入绘画中,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笔者列举中国南北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山水画,简要分析了艺术作品的创作风格与不同的地域特色,并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与地域特色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山水画;艺术风格;地域特色;作画技法

一、地域对山水画家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从古自今都有着“南北宗”之说,由于南北方各自独特的地域特色,因而形成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北方雄伟壮丽、南方水清山秀,又有着地形、土壤、气候以及食物的极大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南北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各有不同。南北方的艺术学受文化差异影响,形成的客观世界认识和存在的思维观念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家依赖各自的外部自然环境,将地域特色融入绘画题材中,从而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彰显不同的地域特色。因此,艺术家生活的地域不同,南北方地貌不同,使得艺术家的客观认识和思维观念融入绘画中,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

二、地域特色与作画技法的联系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了南北方各自的地域特色。同样在作画技法中可以体现,南北方的作画技法存在极大的差异,这是由于特定地域的环境影响造成的。董其昌有详细的分析:北宗用笔的刚劲、燥硬、风骨与恣肆,与讲究含蓄、内敛、柔和、朗润的南宗既代表两种截然不同审美风格,同时也是华北、华南自然环境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绘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著)中说:“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到了元代,山水画达到了高峰阶段。在元代及以后的历代都长期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其艺术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绘画体裁。中国山水画坛的泰斗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也说明南北绘画创作各有特色,其衍变也有清晰的脉络可循;在董看来,传统青绿山水以工笔重彩为特色,此派重视技法的研习,这一脉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到了元代,山水画达到了高峰阶段。

山水画的南北地域特色以唐代为分水岭,此时,山水画的地域特征已经较为明显可辨了;五代山水画成绩斐然,南北画风格的地域特色基本确立,笔墨、技法也趋于完整,与此同时,董源、巨然和荆浩、关仝成为南北两种画风的开创者,南清新秀润,北浑厚雄健,影响深远,为两宋山水画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外,张图等人的泼墨山水又是一番天地,山水画中的界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山水画主要有勾、皴、擦、点以及染五种基本技法。笔者以勾为例解读地域特色与作画技法方面的联系,南方山水清秀,表现南方地貌的勾线技法比较含蓄、柔和。北方山水壮阔,表现北方地貌的勾线技法比较刚劲、风骨。南北方因地貌结构特点的差异,在山水画中的表现出不同的创作技法。

三、地域与艺术作品风格的联系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唐代,并在北宋发展成熟。山水画在成熟阶段,形成了明显的南北地域风格,这一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南北地域风格的分水岭,后被概括为两大分支:“南派”和“北派”。笔者将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派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对比南北派山水画的地域特色与作品风格。

“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董源的《潇湘图》,该图运用花青运墨点染,作品中烟雾缭绕、云气弥漫,空气温润,无雄峰,无奇树,平淡中带有一点天真。平缓延绵的坡地以淡墨点子皴染,被后世称作“落茄点”。所画小树,远观是树,近看只是点子。《潇湘图》充分刻画描写了南方山水的特征,典型的南方山水艺术风格。

南派山水的另一代表是黄公望,其绘画作品在元末明清以至近代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此图在富春江畔边创作而成。

《富春山居图》主要是以中国浙江富阳富春江一带的秋天风景为依据,采用水墨淡彩以渲染技法描绘浙江秋天淡雅的秀润风貌,他主张见到美丽的风景就随时写下,主张学习前辈的绘画技巧与方法。画面中,连绵不断的山峰,树木灵秀,春江静如镜面,水流清润。整幅画面采用水纹浓淡结合的方式以墨法勾写,灵秀清润,毫无疑问是南方山水的代表性佳作。

北方山水的开创者是荆浩,其代表性作品有《雪景山水图》、《匡庐图》。这两幅作品当时的时代精神浪潮。荆浩在所创作的《匡庐图》中,明确的表达了自己对于北方山水的艺术感悟。《匡庐图》描写的是河南太行山一带的风景,纵观全画,构图以全景方式,描绘了雄伟的陡壑高峰,清泉倒挂山间,烟雾缭绕,林麓桥梁,道路蜿蜒至远方,屋舍树林清润,雄伟壮丽中不乏神秘色彩。北方山水画主要采用全景式构图,方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北方独特的风情地貌,这也是无数艺术家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李成,北方山水画又一杰出代表,他的艺术作品有着极其明朗的艺术特色。主要代表作品有《寒林平野图》、《小寒林图》、《晴岚萧寺图》等。李成非常喜欢画寒林,代表作品主要以寒林为主。《寒林平野图》中,李成利用淡墨表现多节且枯瘦的北方老松特有的形态特征,不用墨圈而用淡墨表达老松的干,加以老松的特有形态特征表现了北方苍松的真实形象。李成在北方出生成长,又继承北派山水艺术家的艺术感悟,就地取材创作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令观者感受到北方风景的清净壮丽,感受到大自然所赐予的美丽风景,从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富有强大的生命力。

李成的其他代表作品《小寒林图》、《晴岚萧寺图》也各具特色。《小寒林图》取平远构图,描绘了卷云皴、鹰爪树以及鬼面石的奇石峻峰景色,带有冷漠荒凉的气氛,着重描绘了北方冬天山水的地域特色。《晴岚萧寺图》,以全景式构图,山峰险峻,奇石怪林,同样展现了北方独特的地域特色。

经过各代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和努力探索,山水画无论在笔墨技法上,还是构图样式、内容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进展:例如各种皴法的使用、墨色的把握、构图的日臻完善等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极大的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而且在其他的中国画领域——如人物画、花鸟画、工笔画的相互学习和影响中起着积极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特殊的表现形式风格和地域特色。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列举的中国南北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山水画,笔者简要分析了艺术作品的创作风格与不同的地域特色,并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与地域特色之间的紧密联系。阐述了所有的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同时艺术家本体更是离不开地域所赋予的地域气息。从而了解到艺术作品与地域特色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董也山.现代名家翰墨鉴藏丛书[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

[2]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形神与笔墨[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3]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罗涛

第4篇:《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论文提纲】: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一、

沈从文的传奇人生

二、 《边城》的人物形象

三、 《边城》的艺术特色

四、 《边城》的写作风格

【论文摘要】:《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边城》又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小说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关键词】:湘西、边城、悲剧、艺术、风格、世外桃源。

【论文正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 沈从文的传奇人生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的辞世,并没有写完他传奇人生的最后一笔。1980年代以来,由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发端,“重写文学史”一波波地走向了高潮,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格局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茅盾被戏剧性地从现代文学大师的地位上赶了下去,而沈从文和张爱玲这些曾经被排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秩序之外的作家,则被供奉到了“纯文学”的神坛之上,占据了现代文学史的高峰。到20世纪末,沈从文和张爱玲成为了一种不可回避的阅读时尚。从文学史的被迫遗忘到“沈从文热”,沈从文的阅读史也具有了传奇的色彩。 沈从文是一部传奇,同时,他的创作也是不同于现代主流小说的传奇。与现实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作用的强调相反,他不是要使我们去接近现实,去“认识”现实;而是要给我们一些色彩,一些音乐,一些故事,一些使我们脱离现实苦难的美丽梦境。193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集《湘行散记》使沈从文达到了他创作的高峰。这是他最美丽的作品。与诸如丁玲的《水》、茅盾的《子夜》、洪深的《五奎桥》等运用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描写中国城市和农村的骚动和崩溃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和戏剧以至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的《一九三一年》不同,沈从文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的作品体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调和创作态度。正如他在《〈长河〉题记》中所说的,“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和”。追寻沈从文的年轮,循着沈从文的脚印,从湘西到北平,到上海、武汉、青岛、苏州、昆明,后来,他以1949年自杀为分界限,生命分为两半,他的上半生是文学家,下半生是文博专家。以沈从文为个案,我们不仅看到作家和学者的物质生活细节,而且隐隐约约看到20世纪中国的万千气象。沈从文一生几度沉浮,但他泰然自若望水云。如今的“沈从文热”大概是他生前始料未及的,《沈从文年谱》“为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沈从文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资料”(钱谷融序语),在我看来,对沈从文的历史命运的省察,对其作品中展现的人性的透视,会使人多一份睿智和从容。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二、《边城》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1、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自然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

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

2、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狭义心肠,不仅拘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 第

二、老船夫的“善”,主要通过对外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最大的心愿是翠翠能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为此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指出“马路”和“出路”求爱的途径,引来了天保家正式向他提亲,未料翠翠却把答应,好心办坏事。在明白翠翠心里有傩送之后,又为孙女与傩送的联姻劳碌奔波,受到船总的冷遇,他怕翠翠的自尊受到伤害,不讲实情,以至郁闷离世。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是围绕着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个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大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 三《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次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进行批判。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思想上的批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

1、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2、《边城》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3、《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4、《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第5篇:巴金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

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巴金”是他1928年8月写完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时启用的笔名,这个笔名使用的次数最多、时期最长,因此广为人们熟知。此外,他还用过萧甘、佩竿、余

一、王文慧、欧阳镜蓉等二十几个笔名。

1931年到1937年初,巴金写成中长篇小说十部,出版短篇小说集十部,散文集六个,以丰硕的创作成果成为当时最令人瞩目的优秀青年作家之一。巴金这一阶段的创作,不仅保持着初期的热情和战斗锋芒,在题材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上,又都有明显的开拓。他继续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颂扬知识青年对现实的反抗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他的眼光,逐渐伸向下层社会,广泛描写工人、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更把笔指向封建势力,深入揭露和鞭挞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罪恶。同时,还以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不断抨击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1933年12月,巴金住在燕京大学蔚秀园内沈从文的家里,完成了中篇小说《电》。总题为《爱情的三部曲》的《雾》、《雨》、《电》是巴金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自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最为喜爱的一部作品。小说以爱情纠葛为引线,着重表现一群革命青年在反抗现实的斗争活动中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颂扬改变现社会的坚定信仰和为理想不惜献身的英雄主义。

巴金虽未能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但一直支持和赞助左翼文学运动,他同茅盾、冯雪峰等都有交谊,在他主编的《文学丛刊〉中,就收入了鲁迅、茅盾、张天翼、沙汀、艾芜、周文、蒋牧良、叶紫、萧军等许多左翼作家的作品。1936年他为赵家壁编辑的《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选入萧红、芦焚(师陀)和丁玲各一篇小说。他还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统一战线。1936年10月,他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二十一个包括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共同签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从这以后,巴金在文学道路上迈开了更坚实的步伐。

四、《激流三部曲》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年。第一部写于1931年,以《激流》为题,从当年4月18日起,到第二年5月22日止,断断续续地在上海《时报》上连载了一年多,1933年5月出版单行本时,作为《激流》之一改题《家》。《春》的写作从1936年开始,在《文季月刊》上连载了十章,后因刊物停刊而中止,直到1938年2月才写完,单行本同年4月出版。《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一气写成的,这段时间每晚写

五、六个小时,边写边送印刷厂付排,5月初结稿,7月即出书。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一部控诉旧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在巴金的心中酝酿了多年。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

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凝聚着巴金的经历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三部曲中,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

物作根据塑造的那些艺术典型,鲜明生动,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构成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这部巨著的成就,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

五、“用火烧我自己”

抗战爆发后,一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巴金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日救国斗争的洪流中。他和茅盾一起创办由《文学》、《中流》、《文季》、《译文》四家著名刊物组成的战时联合刊《呐喊》(后改名《烽火》),并担任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编委。这之后,他写了以表达前仆后继坚持抗战为主题的短篇小说《莫娜·丽莎》,和书信《给山川均先生》、《给日本友人》等。这些作品洋溢着时代的气息,闪耀着战斗的色彩,表现了巴金对侵略者的激愤之情。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巴金未能与会,仍当选为理事。

巴金创作的两部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是他抗战期间最重要的作品。

六、从“小人小事”到《寒夜》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巴金迁徙流离的生活。1945年11月,他回到上海的旧居。巴金于这年12月底写完了他民主革命时期最后一部作品——长篇小说《寒夜》。

四十年代以后,随着生活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发展,巴金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日益深化,他的创作面貌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巴金的作品与过去相比,既保持着原有的基本精神和风格特色,又有了新的探索和新的表现。这主要反映在英雄主义色彩逐渐黯淡,反抗的激情和对未来社会的向往逐渐收敛,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愈益发扬,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揭露愈益深沉含蓄。

在艺术表现上,深沉而压抑的控诉,取代了反抗斗争的呐喊,对于生活现象本身饱含情愫的客观描述,取代了作家主观激情的直接倾泻。所有这些,不仅使巴金四十年代作品更富于现实主义特色,也使他和时代的、文学的主潮一致的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达到了新的境界。

七、新的声音

从1957年5月到1961年11月

这一时期,巴金的作品呈现出建国前作品从来没有新特点。这首先表现在题材和主题方面。在崭新的生活面前,他放下了那支“写旧中国、旧社会的黑暗腐败,写剥削阶级的腐朽没落,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欢离合,痛苦、死亡”的笔,转而热情描绘新人新事,朗声歌颂新的生活。其次,热烈,高昂,乐观,坚定,成为了巴金新作的基调。这些作品一扫建国前那种“淡淡的哀愁”和“忧郁、痛苦的调子”。这是新时代、新生活在巴金作品中的投影,也是他思想感情深刻变化的写真。昂扬的调子,充实的感情,宏亮的声音,为巴金那真挚热情的一贯风格增添了新的光彩。

反映朝鲜战场的生活和斗争,描绘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美好心灵和崇高精神,是巴金建国后创作中最重要的收获。

礼赞伟大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讴歌幸福的新生活和美好的新事物,抒写自己在新时代里欢乐而振奋的情怀,在巴金的新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人民的胜利和欢乐,使巴金那颗燃烧的心更加炽热。在巴金的新作中,还有不少记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的篇章。

八、“做一个写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作家”

从1978年底起,巴金开始写作记录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的《随想录》,到1984年已出版了四集。这些就文学和生活的种种问题发表看法的文章,不论是现实的感兴,还是往事的追思,既把笔触伸向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又坦率地挖掘自己的灵魂,表现出巴金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严峻思考。他所写的不仅是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也照出了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在这些寓深沉于平淡的文章中,巴金把心交给读者,毫无掩饰他讲出自己心里的真话。《随想录》显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真实自然的人格光辉,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尊敬。

巴金表示:“我只是一个作家、一个到死也不愿放下笔的作家。”(《大镜子》)

第6篇:歌曲《我爱你,中国》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

海 南 师 范 大 学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题目:歌曲《我爱你,中国》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学 院: 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目 录

摘要 ................................................ 3 关键字 .............................................. 3 第一章《我爱你,中国》的创作背景 .................... 4 第二章《我爱你,中国》的曲式结构 .................... 4 第三章《我爱你,中国》的艺术特征 .................... 4 第四章声乐技巧剖析 .................................. 5 1.引子部分的声乐技巧 .................................. 5 2.主体部分的声乐技巧 .................................. 6 3.结尾部分的声乐技巧 .................................. 6 第五章感受游子浓浓爱国之情 .......................... 7 结语 ............................................... 10 参考文献: ......................................... 11

歌曲《我爱你,中国》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

摘要:歌曲《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的一首插曲,是 1979 年由瞿宗作词,郑秋枫作曲的一首颇受欢迎的声乐作品。朴实无华的歌词涌动着动人心魄的旋律。歌曲《我爱你中国》把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本文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创作特征等音乐要素方面分析作品,希望对人们更好地诠释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字:《我爱你,中国》;艺术特征

Abstract:the song "I love you" is the movie "China haiwaichizi" is a song from 1979, written by Qu Zong Zheng Qiufeng, composing a popular vocal music works. Chastity lyrics surging strike a deep chord melody. The song "I love you" to China infinite affection overseas Chinese motherland to express the most incisive thoughts.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creation background, musical structure and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elements analysis of works, people want to better interpret the works to provide some help.

Key words:"I love you, China"; artistic features

第一章《我爱你,中国》的创作背景

电影《海外赤子》于 1980 年,在改革开放春风的背景下拍摄。它是一部反映海外侨胞悲欢离合的故事影片,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初该影片的热播,《我爱你,中国》这首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来西亚归侨叶佩英演唱的主题曲也在中国大地上唱响。在 1980 年优秀群众歌曲评奖中《我爱你,中国》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1983 年获第一届优秀歌曲评选“晨钟奖”。

《我爱你中国》创作于1979年,由著名音乐人郑秋枫作曲、瞿琮作词的经典女高音作品。全曲运用“赋比兴”的修辞技巧,轻快自由的旋律,豪迈阔达的气息;主体部分节奏整齐平稳,跌宕起伏地把歌曲推向高潮:尾声为了增加音乐的张力,主要采取“啊”的抒情旋律,调动听众的感觉,并在高昂的主旋律中,以“我的母亲,我的祖国”落幕,抒发海外游子的一片赤晚心。

第二章《我爱你,中国》的曲式结构

《我爱你,中国》全曲建构在大小调式的基础上,在大气的旋律线条中融合了自然大调的旋法,从而使音调更为明亮大气,表达出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荡漾的对祖国的崇高之爱。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结构的歌曲,全曲结构如下: 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结构

第三章《我爱你,中国》的艺术特征

前奏:这个部分虽只有一个小节,但却为引子部分“辽阔、自由”的音乐意境作了很好的铺垫,特别是和声上采用了分解主和弦,并在其中加入增二度音程关系的经过音,伴随着 f 的力度,为明亮而辽阔的意境中增添了几分灵动,预示着“百灵鸟”的出现。 引子:这个部分建立在G大调上,旋律音程四度大跳进行,具有明显的力度感,跌宕起伏且气息宽广悠长,自由而又富有动力性的节奏,把我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引吭高歌的艺术境界。歌词部分开门见山地唱出了主题音调“我爱你,中国”这个激情高涨的部分。同时将“爱”字放在强拍长时值上,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间奏 : 引子过后 8 小节的间奏,既是引子部分情绪的补充,又是 A 段陈述性段落的引导。此部分采用连续的三连音节奏型,结合分解和弦的节奏型,流畅自然而又气势磅礴地展示出中国大地上万物苏醒慷慨大气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此部分短暂地离调到 e 小调,很自然地过渡到陈述型的 A 段。

A 段第一句在八度音程内波动起伏,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自由模仿,第三句在高音区迂回萦绕之后,随即回到中低音区,推出第四乐句的旋律,开放式终止。B 段为四句体带转调的乐段,四句从弱拍到强拍大跳后缓慢回转填充的曲折旋律,采用自由模进的手法,层层递进,逐渐高涨,特别是 B 段三四句乐思有缩减为一个乐句的感觉。伴随着旋律线的上升,将音乐推向高潮,将对祖国的无限真情予以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此段伴奏织体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分解琶音,比 A 段更加流动而充满灵动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第 33 小节分解重属和弦,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家乡的甜美流淌在心窝的温暖。A’段中,前两个乐句完全再现了A段,第三乐句再现A段的第三乐句开头的四个音后,通过向下一个八度的大跳,掀起了旋律线的波浪,推动了音乐的发展。随着旋律线的逐渐上升和婉转回落,以及其他音乐表现手法的推波助澜,预示着炎黄子孙绵绵不绝的涓涓感情溪流,深化并升华了对祖国母亲的情思。第 40 小节那不勒斯和弦的运用,随着衬词“啊”的感情抒发,使得全曲很好地过渡到尾声。衬词在这里起到发展和补充乐句的作用,对于抒发爱国之情和使情感形象化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尾声:这个部分几乎原样重复主题结构的最后一句,音调也是主题材料的衍展,尽情抒发着海外儿女对祖国母亲炽热的真情。歌曲结束于高音区,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使得情感更加饱满而深厚。

第四章声乐技巧剖析

1.引子部分的声乐技巧

作为全曲的第一个声音, “百”必须唱准,启动喉间气息的“轮子”,寻找上下贯通的感觉,尤其是要发挥“竖”咬,这样就能产生又深有广的吸气。并且,演唱者还要发动口咽腔的作用,上抬软腭,下降咽喉,使咬字更加清晰,呈现优美的语言旋律。当进行四度上跳时,想把声音更好地传递,就要有娴熟的气息控制方法。唱“灵”字,应发挥舌头的作用,把韵母的发音“含”到口腔的后面,凭借头腔来调动胸腔的共鸣,形成圆润、浑厚的声音。“鸟”字较低,可让口腔保持竖立,降低咽喉的发音,自然地衔接“灵”字的音。“从蓝天飞过“这旬要让听众感受到高远空旷的画面,必须音柔调稳。到第二句“我爱你,中国”时,曲调的音律开始递进,并在“爱”字发声后,出现小节的高潮,而“中国”二字的声音必须浑然饱满,保持线条美。作为歌曲的开篇,引子部分的开场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演唱顺利。

2.主体部分的声乐技巧

歌曲的开头采取娓娓道来的方式,演唱者的气息要平稳,喉咙彻底放松,下降喉头,腰背部应完全延伸,这样能更好地赞美祖国的壮丽。尽管歌词旋律比较缓和,演唱时还是需要找准音区,控制音位,音调柔润圆滑。从“我”到“爱”字的发音,应控制口腔气息的变化,调动舌位与咽腔,加强气息的力度,让“爱”字保持竖立的姿态。同时,声音的快慢、强弱应松紧有度,气息要深,协调好头、胸、腹等部位的配合,通过以情动人,声情并茂的方式才能完成歌曲的第一个高潮。“家乡的甘蔗”应吐字清楚。音韵适度。“蔗”字应利用灵活地肌肉舒展,应先深吸再自然地呼,切不可快速地换气。另一方面,八分音符必须和后一句过渡顺利,保证声音的松弛有力。“我的心窝”四字语速须慢,情感须满,声线平稳的同时,又要为下段的抒情演唱留有余力。

3.结尾部分的声乐技巧

在歌曲尾声,饱含深情的“啊”字直接提升到歌曲的最高潮。演唱者既要具备完美的声乐技巧,保持声音激昂、气息稳健,还要带动听众的情绪。“啊”字的重叠运用,加深了声音线条的高亢。“我的母亲,我的祖国”这句应保持由弱到强的旋律,把最高音放在“亲”字上,可延长音色,更表达了赤诚之情,并以“我的祖国”果断地结尾,不拖泥带水地结束方式,呈现出圆滑的音色、踏实的音位。总而言之,声乐技巧是声乐演唱的支柱,是音乐作品重要承载形式。《我爱你,中国》正是凭借个性化的声乐技巧,实现声情字的和谐统一,才让如今的听众印象深刻,流传至今。如今,现代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歌唱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演唱者必须重视自身的声乐技巧训练,更要从心灵上要想声情并茂地完美演绎音乐作品。每一位从艺者应加强发声训练,持之以恒地锻炼,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声乐技巧与非凡的音乐感染力,在听者中产生共鸣,在训练中塑造风格。

第五章感受游子浓浓爱国之情

爱国,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它便被写进了人类的文明史。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感情,亦是一种神圣的职责。爱国之情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它是一种尊严.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气节。这样的尊严、这样的信念、这样的气节都体现在一首歌曲中,它便是《我爱你中国》。这首歌词质朴无华,然而感情强烈。大串的排比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祖国的崇高之爱。这里虽然没有气势磅礴的词句.却有动人心魄的激情。在赞美祖国的抒情歌曲中.如此集中着墨于渲染赤子之情.应该说,此歌的词作者是匠心独运的。其次,歌颂祖国却通篇不用“伟大”、“美丽”等字眼.而是精炼地描绘了一些动人的画幅.艺术地概括了人民的精神风貌。通过这些.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这是该曲脱俗超群的高妙之处,《我爱你中国》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就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类一种共同的情感爱国之情。爱国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动员和鼓舞我们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它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威为维护民族独立、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高尚品德,所以.对我们来说瑷国不仅是一种深厚情感和信念.更是我们积极倡导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正是在此意义上.《我爱你.中国》才成为不朽的红色经典。曲作者承袭了“五四”以来优秀歌曲的创作风格,选择了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征的音调.熟练地运用作曲技巧.精巧地安排音乐结构.谱写成这首雅俗共赏的歌曲。整首乐曲所表现出的那种宽广、激越、内在、深切的感情,不仅仅是词曲作者所独有,而是演唱者与欣赏者所共有。这种共同的创作激情,共同的创作心态.使得歌曲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爱国是一种境界,而这境界是由人类最朴素的处于对根、对祖先的敬畏以及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文化认同所达致的。爱国需要理性.爱国需要激情。我们讨厌那些宣称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爱国情感的人们,因为爱国之情本身就是一种沸腾的情感当人们用自己的理性将火热的情感压制下去之后,他还能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我们生活,却活不出意义来,因为我们忽略了最不该忽略的东西。爱国是一种境界.一种足以使我们找到故园寻到灵魂的境界。没有爱国之情崴不会理解人生的意义,否则,裴多菲不会如此深情而强烈地抒发道:。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7”是的.我们爱这个强大的祖国,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热爱,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中的那种真爱,是激情与理性共存的那种挚爱。

这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家,似一头东方雄狮,年轻而极富活力。在我们的心中.祖国是一幅美丽的画,有巍峨的高山.有澎湃的江河,怎么看都看不厌:在我们的心中,祖国像一首感人的歌南时舒缓.有时激昂.怎么唱都唱不完。在我们的心中,祖国像是鲜红的太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任凭侵略者用最恶毒的话语诅咒你,用岩石一般的力量压制你,你却如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在我们的心中,祖国像是龙的脊梁。非典,洪水,雪灾,地震 灾难接踵而来.但是面对这些,你没有害怕,没有退缩.因为你是龙的脊梁,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轻易把你压垮:在我们的心中,祖国像是一颗闪耀的星星,承载着无数的光荣与梦想翩翔太空冲国女排的夺冠,南极的探险,天堑变通途,北京的奥运会,上海的世博会 -·所有的这些.就像构成地壳的版块一样。深嵌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组成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六十年。它是那么短暂,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一瞬间:六十年.它又是那么漫长.当年的建国元勋,今天已是华发鬓霜。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六十年.见证了祖国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停滞与飞跃,痛苦与欢乐,阴霾与晴日。站在这世纪之交,回首瞻望历史车轮碾下的一道道弯曲.所有中华儿女的眼里都会饱含泪水,因为我爱你.中国!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 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 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 我爱你中国.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 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

我爱你森林无边戒爱你群山坞, 我爱你淙淙的小河, 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歌曲作家准确地把握了诗歌深邃的意境.细腻的感情,用含蓄、清新、独特的音乐语言描绘出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旋律色彩带有深深的思念之情。歌词与音乐的结合十分巧妙。浑然一体:织体大气、流畅。歌曲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式的乐段。它的速度比较自由.音调明亮、高亢,旋律线幅度大。风格既类似戏曲中的导板,又近乎高原上的山歌。但它没有任何模仿的痕迹,而是创新的。这是一个极为精彩的开头.女高音优美徐缓地唱出了气势宏大的乐句。音乐形象鲜明、动人.完整地呈示了主题,巧妙地刻画了意境。第二部分是歌曲的主体部分。曲体可以看作是带再现的三段式。这段音乐旋律线的起伏相对地说是较小的,它恰当地表现出真切地深情。作者有意识地加大旋律的起伏.掀起了感情上第一个波澜,展现了激动的情绪,并取得艺术上的对比效果。但是,抑扬格句式、节奏型和旋律线形,却仍旧保持不变,在音乐发展上起着统一的作用。最后结尾,歌唱者的感情和声乐技巧,在这段里获得了充分发挥的机会。旋律的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起伏有致。尤其是最后两个乐句,感情充沛.美妙动人。全曲结束时.由最高音迤俪而下.最后由三音跳进至主音,确实不同凡响.堪称点晴之妙笔。这首歌还被改编成合唱曲,曲中丰富的和声以及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进一步挖掘了歌词的内涵与意境丰富了歌曲的形象.达到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的爱国激情。

生活中,中国人感情比较深沉.和西方等的国家相比,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我们也喜欢这英雄的祖国,喜欢自己生长的地方,喜欢这片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的古老土地,然而我们宁愿爱得深沉周为爱国之情本身就意味~种崇高和尊严。它不仅仅是放在口头上,而应该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它不仅仅是嘴里呼喊的口号,而应该是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爱国是常存在每一个人的心头的。我们不必等到远离才思念,不必等到迷途才知返。祖国就是一生的指路明灯。祖国就是一生的方向!

结语

歌曲《我爱你,中国》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歌颂了伟大的祖国母亲,表达出千百万中国儿女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同时,歌曲《我爱你,中国》受到各高校声乐学者的喜爱,这就要求演唱者要从作品本体上分析作品,才能更完美地演绎。

参考文献:

[1]陈娟 . 歌曲《我爱你,中国》探析 [J].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13.8 [2]周光远 . 浅析《我爱你,中国》的演唱技巧 [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2 [3]钢琴即兴伴奏类型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应用——以《我爱你,中国》为例 [J]. 闽江学院学报 .2013.3 [4]胡晓娟.声乐基础与技巧训练的结合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7)、 [5]陈浩月.浅议声乐艺术中的声与情01.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

[6]张歌,王朝辉.浅谈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和价值UJ黄河之声,2014(17). [7]李雪梅论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4(02).

第7篇:服装店设计的特色风格

一个完美的服装店装修不是靠用多少钱,而是看它是否有个完美的服装店面设计。

服装店设计时首先要根据要考虑的是该服装店是卖女装还是男装又或者是两者都有。然后根据经营范围的不同确定服装店的设计风格。例如,高档女装店的清新优雅与青年男装店的无拘无束

,这是两者完全不同的风格。所以,打造完美的服装店就要明确的设定它的独特风格。 服装店设计第二点就是灯光的设计。

我们可以把服装店的照明分为三类:

1、基本照明,这是指创造一个整洁,光线适宜的环境方便顾客挑选服装。

2、商品照明,这样的灯光设计可以突出服装的特质,主要是服装的风格和颜色显得更加的漂亮,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3、装饰性的照明,这样主要是与整个服装店设计相协调。

服装店设计第三点是色彩设计。一方面色彩影响着顾客的心情,例如,一般说来,暖色给人以温暖、快活的感觉;冷色给人以清凉、寒冷和沉静的感觉。另一方面色彩设计是整个服装店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营造环境的气氛很重要。

服装店设计第四点是服装店的外观和橱窗设计,外观主要体现在服装店的标牌设计要有个性;橱窗设计要能够让顾客一眼就注意到并能大概的了解室内的商品。瞳孔国际16年来百货商场设计、购物中心设计、商业综合体设计、商业地产设计,一直执着于为百货商场、房地产等商业地产企业服务。成功案例遍布100个城市,拥有由数十位行业资深商业空间设计师组成的专业设计团队,其中多位国外商业空间设计师常驻意大利、韩国。?瞳孔商场设计公司为数十家百货商场、购物中心提供商业地产策划定位、商场设计、商业空间规划等服务,包括北京西单商场、河北天一城商业广场、西安领汇乐城商业广场、拉萨百货商场、内蒙古正基百货商场等众多国内A类百货商场或购物中心

第8篇:鲁迅艺术风格

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体裁的独特性

鲁迅的杂文是适应现代传播媒体方式而出现的新的“现代文学”。它在文体上不是“文学概论”中所规定的,也与一般的散文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它只能是与现代报刊一起出现的现代性的“边缘性”文体。它与中国现代报刊尤其鲁迅参与的报刊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鲁迅在创作时极为注意创作的文体特征,他根据现代报刊的特点以及开创公共领域的要求,通过杂文创作说自己想说的话,通过杂文创作去争取一种共同领域,争取话语权的写作。是反“别人的声音”而发表“自己的声音”的写作。因此,鲁迅的杂文不仅是一种感想式的文体,而是在充分的理性思辨和论辩逻辑的基础上的一种话语表达。这种话语既借有了论辩对方的话语,又将自己的声音通过形象、隐喻、象征、讽刺等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每一篇杂文就是一种个人的声音,一种由自我世界与对方世界结合起来的声音。因此,鲁迅的杂文,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式,更是一种“话语的写作”。正是杂文这种“无体的自由体式”使鲁迅自由地飞翔于杂文这块广阔的天地里,进行着既是现实的,又是超越性的思考,无忌地出入于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心理、民俗、人类学、政治学、文化学,以至自然科学等各门学科,无拘地表现自己大愤怒、大憎恶、大轻蔑与大欢喜。将各种艺术形式熔为一炉,发挥他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与想像力,进行着他具有某种先锋性的文体试验。

二、具体形象的参与

在鲁迅的杂文中,形象性成为形象思维的活跃因素,具体形象的参与是鲁迅杂文特色之

一。为增强杂文思想表达的形象性与直观性,为使自己的主观情感流露得显豁、直接,大量的借助于形象,特别是注重具体形象在思维中的积极参与。他不只一般地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手段,而且还直接描绘具体人物形象和社会相“类型”形象。概括出来,有如下三类:一是象征性形象,如蚊子、苍蝇、山羊、叭儿狗等,以动物引类作比,象征社会上某一类型人物;二是概括性形象,如“翻着筋斗云的小资产阶级”、“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的“第三种人”。以形象的描绘概括了社会上某一阶级人物的特征;三是人物的片断形象,如为章士钊、陈西滢、胡适等人画像,通过片断形象的缀合,凑成或一形象的“全体”,使这类人“简直可以当作普通名词,就是认做社会上的某种典型”。

鲁迅曾说:“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画上一条尾巴,却见得更加完全。”鲁迅思维的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或事,他能够从所接触到的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和区别出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与事,以此作为他的杂文的材料。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以一种非凡的思想穿透力切入本质,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整体概括,并加以简括的名称,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又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可以说,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是鲁迅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如“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丧家犬”。“脖子上挂着小铃铎,作为知识分子的徽章,把羊群领入屠场”的“带头羊”等等。鲁迅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某一点,并有意排除了这一点所不能包容的某

人的其他个别性、特殊性,从中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诸如此类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杂文形象系列。

三、思维的非规范化

鲁迅杂文的犀利、刻毒,令人难以接受,还在于他的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他总是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在鲁迅的联想的两端,一端是高贵者及殿堂,一端全是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如失势的党国元老与宫女泄欲留下的“药渣”;文坛高士的“归隐”与官场俗子的“瞰饭之道”;庄严的“现代史”与骗人的“变戏法”等等。经鲁迅妙笔牵连,就达到了“神圣”的“戏谑化”“高雅的”的“恶俗化”,从而揭示了更大的真实。

思维的非规范化,还在鲁迅杂文创作中运用的再造想像得到体现。其特点在于:既是对一个真实的反映对象的呈现,不掺杂任何虚构成分,同时又不是对原来反映对象的机械照搬,而是融进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对事物进行了必要的分离、组合、整理,使之更真实地反映事物的面貌,把握事物的本质。如鲁迅在杂文《谁的矛盾》、《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萧伯纳在上海)序》等文中,鲁迅不厌其烦谈萧伯纳,画像又并非最终目的,用杂文表达主要是在揭穿一种“世相”:即为着一个萧伯纳,竟有那么多人“嘁嘁嚓嚓”的“世相”。在描写萧伯纳的同时,“就将文人、政客、军阀、流氓、叭儿的各式各样的相貌,都在一个平面镜里映出来了”。这样,杂文用形象反映方式揭露时弊的目的达到了,而且因想象的参与使形象描绘得真切、生动,反映方式也更趋完美。

四、独特的情感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鲁迅杂文的主观性上。虽然鲁迅的杂文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这是因为鲁迅感同身受着中国社会的“弱者”(无地位者,不被承认者,受压迫者)的痛苦,而自觉地进行他的文学复仇。如在《“友邦惊诧”论》一文中,开篇一句就充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激情,暗示逞凶者的不可理喻,麻木不仁,不给他留下回旋的余地。“读书呀,读书呀”这个模拟句子,不仅活生生地描绘出反动派的虚情假意和罪恶用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论调的极端厌恶和嘲弄之情。接着抓住对方电文中的要害,以对比手法和排比句式,倾吐翻江倒海般的激情,嘻笑怒骂,不断发出质问或慨叹,并杂以尖锐的反语,不容对方有须臾的喘息。当鲁迅揭穿了他们是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时,他对敌人的仇恨和轻蔑的感情,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激烈程度了。《“友邦惊诧”论》是一篇强大的道义力量和满腔的愤怒之火所烧结成的艺术精品,是逻辑力量和感情力量的结晶体,是鲁迅耳闻目睹这类冤案、惨案所长期积蓄、孕育的产物。当他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故伎重演,面对爱国青年的淋漓鲜血,他的悲愤、义愤,在胸中翻滚、奔腾, 犹如排山倒海,冲决而出,这就构成了一股感情的巨流,在文章中一泄到底,使全文结构紧凑,一气呵成,到处燃烧着熊熊的感情之火。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毛泽东说:“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形式作战。”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他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或口语与文言句式交杂;或排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的相互交错。有时,鲁迅的杂文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地破坏

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打破了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又取得了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他还注重对人民群众的口语加以提炼,并把现代中国人的口语、成语、谚语、外国语等融为一炉,创造了富有哲理性的警句名言,大大丰富了祖国文学语言的艺术宝库。

第9篇:艺术花朵风格简历模版

仙仙肤莱漫妮青春定格原液 XFL

目录

1、 自荐信

2、 基本情况

3、 所获证书

4、 自我评价

5、 生活剪影

自荐信

尊敬的贵单位主管领导:

您好!

我叫XX,现就读于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普通的院校,普通的 我却有着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我的性格,活泼开朗、自信乐观,敢于迎接一切挑战, 我坚信,只要付出努力,成功定会成为必然。

人生的梦想总是在青年时代放飞的,而大学就是一个放飞梦想的舞台。在学习生 涯里,我相信知识最重要的,大学期间是获取各学科基础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最好的 时期。庆幸自己可以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汲取不尽的养份,使自己的学识之树能茁壮 健康成长。大学是衔接社会的平台,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我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 能力需要培养。从进校开始,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课程,我就把大量课余时间投入到 了社会实践、社会工作。在那里的锻炼中获益良多,不仅是仅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多 的是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影响一个人工作能力和成就一个人事 业还有其他因素,比如举止、性格、兴趣、爱好。我在平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谈吐、 举止,积累与他人沟通的经验,争取做到: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做的好!还有友善真 诚是我待人态度,顾全大局是我处世风格,乐观豁达是我个性特征,且重视团队意识 和服务意识。平时我喜欢运动、旅游和看书,虽然大学生活中学习、社会工作占了很 大部份,但是时间还是靠自己挤出来的,尤其是在课余时间我都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 好。我觉得运动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旅游和交友可以让我们开眼看世界;而看 书既可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又可以陶冶情操。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 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相信您的眼光和我的实力能为贵团队创造出最大价值!选择我,您会体会到一份 平凡的惊喜。您得到的不只是一份简单的承诺,而是一份用智慧和青春真诚谱写的篇 章!衷心地祝贵公司宏业兴盛,全体员工幸福安康!热切期待您的回音!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XXX

仙仙肤莱漫妮青春定格原液 XFL

个人简历

 工作经历:

 教育经历:

 所获证书:

 自我评价:

仙仙肤莱漫妮青春定格原液 XFL

上一篇:初中化学实验现象归纳下一篇:人才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