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道路交通组织探讨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概述

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大街坊”的发展模式下,伴随着城市化、机动化的同步叠加,城市道路尺度不断扩大,但城市的拥堵状况仍在不断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一些城市开始探索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小街区、密路网”的西方规划理念激发了街道的活力,增进了城市的经济效益,并在国内一些城市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如昆明呈贡低碳示范区等。本文从交通角度力求对“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城市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入手,从交通组织规划的目标、思路及策略等方面工作开展探讨研究。

2、“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经济效益:促进城市土地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繁荣城市商贸服务,保障公共财政可持续能力;

社会效益:有利于构建更多尺度宜人、开放相容、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提高城市活力、品质和民众互动交流的机会;

交通效益:与传统宽马路疏路网相比,增加了交通路径,避免了大量交通聚集在干道的影响;有利于打造连贯、舒适、畅通的慢行交通系统,提升慢行的可达性;有利用消除公交盲区,提升公交线网的通达性和站点服务覆盖率。

挑战:

用地建设问题:

用地开发单元面积小,难以满足现代大型建筑空间的需求,土地开发缺乏弹性;

较小的开发单元,带来地块开发中建筑密度高、绿地率低的问题;

单个地块地下空间开挖难度大,对施工技术要求高;

街区尺度变小,不利于地下停车空间组织,使地下空间的开发不够经济,对于容积率大于5.0的地块,基本需要布设不小于4层的地下停车空间。

交通组织问题:

道路间距变小,交叉口距离较近,导致信号灯过于集中,道路运行效率较低;

道路断面局促、沿线出入口、公交港湾站、出租车临时停靠点较多对慢行空间干扰较大,交通系统脆弱、易发拥堵;

密路网条件下交叉口和地块出入口数量较多,交通组织难上加难;

开发单元较小,用地布局较为局促,车库出入口较多,对道路交通有较大影响,且车库出入交通组织较为困难。

3、交通组织思路及要点

3.1 案例分析

曼哈顿是纽约的核心CBD区域,用地面积约23km2,以商业办公用地为主,用地开发强度高,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岗位密度约7.9万人/km2,道路呈75*150m的方格网状,路网密度在20km/km2左右。针对“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条件,曼哈顿采用了大范围、长距离的区域性单向交通组织,其中约80%的道路是单行线,仅对少数干路上组织双向交通,单行道呈现对向交替分布的空间模式,较大幅度的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是密路网交通组织的典范。

同时,国内如大连中心城区、杭州核心商圈、武汉汉口老城区等密路网区域也都组织了较大范围的单行道,实施效果良好。

3.2 交通组织模式分析

1)路口禁左交通组织特点

路口禁左模式可以避免左转车辆与对向直行车辆冲突,有效减少交叉口的车辆与慢行交通冲突,同时可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5%~35%,提高行驶速度10%~50%。但该模式容易增加左转绕行距离,增加绕行路段(口)的交通负荷,较为适用局部节点。

2)单行交通组织特点

单行交通组织可以避免车辆的对向冲突;降低同向车流间的干扰;有效减少交叉口的冲突点。国内外研究表明实行道路单向交通后,交通事故率减少30%-60%。同时还可优化信号配时、提高通行能力,相关数据表明通过组织单行交通可以提高路段通行能力15%~50%;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30%~50%;减少路段行程时间10%~50%;提髙行驶速度20%~100%。单行交通组织特别适宜路网密度大、道路间距较为适宜,平行分流道路较多的区域。

3.2 密路网模式下交通组织规划要点

根据“小街区、密路网”模式的交通特点及城市发展趋势,交通组织规划要点主要包括:

1)骨架路网分层转换疏解

优化路网等级配置,加强路网各级节点交通转换条件,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通过三级节点进行衔接,使各类交通流有序地进行转换,从而平稳进入核心区域。

2)区内系统化组织单行交通

在密路网中心区内重点分流主要干道交通压力,以支路网为主组织单行交通,实现交通流线的相对分离,减少机动化对街区活动的冲击;同时优化路口信号交通管理,改善“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路口过密对行车效率的影响。

3)道路断面优化

统一协调制定道路断面布局指导,对公交港湾站、出租车临时停靠点、路边停车泊位等内容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布局原则。

4)配套优化改善策略

为了保障交通组织策略的落地实施,需进行交通需求管理。包括采用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加强对慢行交通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提高慢行网络系统的安全和便捷水平;持续推行智能化交通管理等措施。

4、交通组织实施策略

4.1 单行道实施策略

实施对象:建议以核心商业区支路为主,局部干道为辅;

通行方向:优先考虑与道路交通主流向的一致性,兼顾地块出入交通组织;

空间模式:尽量配对设置,加强对干道的疏解,同时减少整体的绕行距离;

断面要求:保障单行两车道的通行条件,行人和非机动车宜双向通行。

单行路长度应不小于50米,避免受两端干扰,影响实施效果。

2)交叉口管控策略

根据相交道路的交通流量,结合交叉口间距、人非过街需求、通行效率等因素确定交通管理控制方式;

快速路、主干道信号灯平均间距约为500米,次支路约为200米;

快速路、主干道人行过街设施平均间距应不大于400米,次支路应不大于250米;

优先保障干道及贯通性较好的支路的通行效率,宜减少设置右转路口,减少绕行;

建议交叉口建设初期均预留信号控制设施,远期结合道路交通设施及交通需求的变化适时启动信号灯,避免反复施工带来的影响。

3)道路断面布置建议

交通性支路:重点保障非机动车道空间及连续性;建议采用机非分离、人非分离模式;且不建议设置服务车道,减小对主线交通的干扰;

服务性支路:可设置服务车道,满足沿街商铺及居住区访客临时停车需求;

结合用地出入口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落客区;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可结合街区后退红线空间进行统一规划,激发街区活力;

4)用地建设与开发建议

对于“小街区、密路网”的布局模式,地块单元较小,建议做好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尽量将相邻的2-4个地块进行打包出让、整体开发,尤其是单行道分隔的地块。所有主、次干路围合的区域,地下空间建议连通,统一规划布局车库出入口,进行统一的收费和管理,从而提高区域交通整体的运行效率和良好的运行秩序。

5、结语

“小街区、密路网”布局模式对沿街商业面积、就业岗位、商业税收等大幅增加是不可低估和忽视的。但同时这种理念在国内的规划实践中仍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尤其是对区域用地开发建设和交通组织规划方面存在较大的挑战,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怡人的街区环境仍需做出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摘要:近年来,“小街区、密路网”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外城市中心区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模式可以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繁荣城市商贸服务,有利于构建开放相容、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有提升公交线网的通达性和站点服务覆盖率等等。但同时也给用地开发、地面交通组织和地下停车空间组织带来了重大挑战。本文着力探讨“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下的交通组织规划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小街区,密路网,交通组织

参考文献

[1] 国内外城市单向交通组织实施经验与启示[J].张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5)

[2] “密路网,小街区”模式的路网规划与道路设计——以昆明呈贡新区核心区规划为例[J].申凤、李亮、翟辉.城市规划. 2016 (5)

[3] 单向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孙刚.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6 (4)

[4] 应对现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哈尔滨市单向交通系统分析研究[C].郭云峰、李晓生.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1

[5] 翟忠民.道路交通组织优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谈中小企业如何搭乘web2.0的营销快车——web2.0营销工具的应用之博客营销下一篇: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对高龄心脏手术预后临床研究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