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2022-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90年代的家庭爱情故事

进入90年代,中国引进的外国电视剧数量增加。颇具代表性的有美剧《成长的烦恼》、日剧《东京爱情故事》、韩剧《爱情是什么》等,一度掀起收视狂潮,成为伴随中国人探索市场经济并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一股清爽的风。同时,90年代的引进剧,也为中国电视剧走向国际舞台奠定了一定基础。

凸显平民化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阶段。与这场盛大的社会转型相伴随的,还有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巨大变化。同时社会文化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

这一时期的海外引进剧,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流行起来的。

如果说1980年代的引进剧《排球女将》《罗宾汉》《女奴》及一些根据名著改编的剧集,具有较多的“雅文化”色彩的话,那么可以说1990年代的引进剧更为平民化,具体体现为家庭爱情剧成为引进剧的主流。以美国家庭剧《成长的烦恼》,日剧《东京爱情故事》,韩剧《嫉妒》《爱情是什么》《星梦奇缘》,新加坡剧《出人头地》等为代表,这些关注老百姓家长里短的生活的引进剧,开始走向市场、走进家庭。

不少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内电视节目制作不足,电视台长期依赖引进剧。在90年代后期,海外引进电视剧在内地电视荧屏达到了一个播出高潮。这些引进剧的影响不仅局限在影视文化产业方面,还影响到受众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一是引进剧成为跨国经济交往的“升温剂”。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和自由,引进剧的热播对拍摄国来说,无疑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展销会”。大量外国产品借着这股“东风”涌入中国,索尼、松下、丰田、三星、现代等国外品牌由此广为国人所知,成为中国市场的宠儿。同时,中国对外贸易、投资也实现了迅猛增长。

二是引进剧成为中国人开阔视野和大众价值观变化的“催化剂”。90年代的引进剧使得国人对国外工业文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这个时代的热播剧《东京爱情故事》《101次求婚》等剧集表现出的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等,也塑造着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闯荡者的精神世界。

三是引进剧成为生活方式变化的“助推剂”。90年代,引进剧对中国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方式等领域继续得到扩散和增强。中国人从这些平民化的电视剧中了解到外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例如韩剧《爱情是什么》的热播让中国人了解到普通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家庭生态等,并从中找到中韩文化交流的共同点和契合点。“韩流”一词也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1999年11月,韩国“酷龙”组合来华演出成功后,中国媒体出现了“韩流”一词;90年代末,韩国偶像组合HOT、男星安在旭等抢滩中国市场,人们开始纷纷效仿他们的着装。

促进国产剧成长

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视剧制作人在观众愈加殷切的目光下,借鉴日韩剧等的经验,努力创作符合中国观众口味、满足观众需求并能与引进剧相抗衡的国产电视剧。这一时期的国产电视剧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引进剧和国产剧相辅相成,共同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

1995年,日剧《东京爱情故事》在中国开启了偶像剧播出的先河,随后热播的《悠长假期》《美丽人生》等都在中国观众中引起轰动。韩国也紧随其后开始学习和模仿日本偶像剧制作。90年代后期,韩剧《星梦奇缘》等在中国掀起新一轮的“偶像剧”风潮。

日韩偶像剧在中国的热播和流行,给中国的观众和电视从业者带来了许多启示。1998年,号称“中国大陆第一部青春偶像剧”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在将“青春偶像剧”的概念引入并发展的同时,也一举捧红了李亚鹏、徐静蕾等偶像明星。至今,这部电视剧仍受到不少影评人的“点赞”,也屡屡出现翻拍和致敬之作。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副教授刘彬彬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是被引进剧“喂养”大的一代,这对现代中国电视剧的生产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利好。“他们火眼金睛、口味很刁,看得出谁是良心剧,谁是‘绿幕剧’,谁在背台词,谁的场景如何……养成了一批高水准的电视观众。”

刘彬彬表示,这批高水准的观众比一般的不思进取的编剧要高明,倒逼中国电视剧要良心制作、匠心制作。另外,互聯网时代的到来、电视剧播放的多“屏”多元化,以及网剧的兴起等,在为中国电视剧提供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阮周围)

第2篇:爱情叙事的功能、故事构成与伦理表达

爱情叙事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广泛性,除了专门表达爱情主题的爱情(言情)小说、爱情电影电视剧、爱情戏剧外,其他类型的文艺作品,具有爱情叙事主线的也很普遍。在大众文艺如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网络文学中,呈现男女情感内容的作品是受众的重要关切,在网络文学女性网站或女性频道中,言情类小说更是超过半壁江山。

然而学术界对于爱情叙事的有效研究是十分缺少的。本文将把世界文艺包括中国网络文学中的爱情叙事研究,共冶于一炉,集中探究爱情叙事的功能、故事构成和伦理表达等基本理论问题,以期补缺。

一、爱情的定义、功能与身心机制

爱情叙事的功能、故事构成和伦理表达,是由人类爱情本身以及人类想象与文艺创作的倾向所决定的。爱情叙事更为遵从“快乐的原则”,而生活中的爱情更容易受到“现实原则”的影响①。

爱情的定义与人类的意义

爱情的定义与人类繁衍后代的行为模式密切相关。人类依靠男欢女爱繁衍后代,延续种群,人类个体是男欢女爱的结果,繁衍后代的驱力决定了人类的基本欲望和基础人性,派生了人类的基础情感如男女爱恋情感、父母儿女依恋情感、血缘的亲近情感、社会共同体互助情感等。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围绕我们的生存与繁衍这两个根本目标而创造自己的生活,塑造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工作和爱,建立我们的责任感和目的感,自豪感和成就感,我们把人类社会组织起来,创造文明的灵魂意义和精神秩序,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并传播文明。我们信仰人类,信仰男欢女爱,信仰爱情,我们所创造的文明的核心是繁衍后代的文明,是爱情文明。

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政治、宗教观念的重大改变会带来战争、改朝换代、社会文明鼎革,但都不足以改变人类繁衍后代的基本模式,不足以改变人的基本定义,即使是大规模战争也难以灭绝人类种群整体。

但是从现在起,以至可见的将来,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和人类对待自身的态度,使得人类确实可能被自己消灭,附加在人类自身的人性与人的欲望,人的各种意义与价值,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可能被颠覆。

正如以色列学者尤瓦尔·郝拉利在《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中所反复揭示的那样,如下这些看法正在颠覆人类的定义:人是基因的承载体,是种群繁衍的工具,而人类情感是一种生物算法;人类为了追求自身的强大,会运用生物基因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改造乃至于制造人类,人类将被信息数据技术所控制,如此,将会出现更加强大的人类,自然进化而来的原生人类,在与生物技术制造的人类的各方面竞争中将会败退②。

这是对人类的意义和美感的全面的祛魅,人不再成为被信仰之物,现有的人类将被取代,被灭亡。人类不再依靠男欢女爱繁衍后代,当然也就不再有爱情,人类的文明成果是为人类服务的,当然也会失去价值。

其实这个人类生存与繁衍的危机,早有预兆,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展,发达社会和城市化地区的社会文化倾向于对爱情、婚姻、繁衍后代使命的神圣性进行解构,叠加城市社会的生存焦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渴望变得强大,同时生育意愿减退,造成全球人类分布的失衡,甚至大城市人类居民男欢女爱的欲望和行为明显减少,恋爱魅惑力显著减退。

我们面对这个人类最根本的危机时,应该强化这样的人类认知:人是肉体与灵魂的整合体,而人的肉体与灵魂都不是科技手段能够原样复制和制造的,制造可以模仿进化,但是永远不可能代替进化,用科技手段代替男欢女爱繁衍后代,这将导致人类基因不可逆转的突变,人类将不再是人类,用技术手段制造人类那就意味着人类原生种群开始灭绝进程;

情感可以是生物算法,但又不仅仅是生物算法,更不是计算机算法可以模仿的,情感的结果与科学实验的结果可以相似,但不会完全重叠,情感活动让人类察觉世界的魅力,亦让人类自身充满魅力,情感对人类自身建设具有难以计算的作用,它是人类生活的手段,更是生活的目的。野蛮人情感淡漠简陋,现代文明人拥有丰富的情感,以情感为基础的文学艺术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是科技手段难以效仿的;

人类在灵魂力量辉耀下的个性表现,特别是个体男欢女爱中的魅力情态,是人类魅力的主要领域,男欢女爱繁衍后代是人类个体特性存在的前提,人们应该更为自觉地以人类个体魅力为信仰,以人类男欢女爱为信仰,这是攸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这是人类文学艺术的最重要的主题;

人类通过男欢女爱生育后代的繁衍方式派生了爱情,爱情是一个男欢女爱的知识谱系。爱情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类男女能够更好地相伴,更好地建立亲情连接,更好地建立社会共同体,因而能够更好地养育后代,爱情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必须保卫人类的男欢女爱,我们必须保卫爱情。

我们有必要更为清晰地认识爱情。

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最适合的爱情定义是:在人类男女之间产生的,以繁衍后代的身心機制为生理基础的、以性爱为趣向的感情与行为,它在人们的情感:感觉、情绪、感情反映中被感知,即使是男女之间发生的一种被吸引或被爱悦的感觉,只要足够持久和强烈,也可以看作是爱情——爱情的片段也是爱情,而在文艺作品中,即使仅仅是呈现异性间怦然心动的时刻,也是爱情叙事。

爱情的驱力与生理反应

爱情的基本功能是激励人类繁衍、养育后代,建立男女共存的依恋和信赖关系,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生活。

爱情首先是在人类繁衍后代驱力支配下的一系列情感与生理反应互相驱动的过程,并被人们的情感(包括感觉、情绪和感情)活动所感知,人们的情感活动引发了爱的生理反应,生理反应激发、强化、印证了人们的情感活动。

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广泛的医学与心理学实验与研究表明,男女之间因为身体形态、基因、经历和心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特定的吸引力,当人们感受到自己被异性吸引,受到“爱的召唤”时,开始一系列生化反应,大脑内开始释放出一组特定的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多巴胺、5-羟色胺,以提高人的注意力和行为的目的性(Liebowitz1983,Aron&Aron1991,Fisher1998);去甲肾上腺素、苯丙胺使人警醒和兴奋,生命体加速血液供应,使人能够进行剧烈运动(Fisher1998),也可能会驱策生命体的行为,不让自己放弃爱恋行为;多巴胺、神经生长因子的血清水平的提升,使人产生浪漫的感觉(Aron&Aron1991,Fisher1998)③。

此时,人们兴奋、激动,感觉到爱情与爱情对象具有不可抵挡的魅惑力,生命力向爱情活动聚焦,与爱情无关的行为冲动减退,人们甘愿付出代价并采取行动,驱使人类伴侣通过接吻、拥抱、爱抚以及性的行为“实现爱情”。

爱情中的男女具有不同的身心机制,因为繁衍后代的驱力所致,人类男性进化出一种繁衍后代的策略,形成渴求广泛传播自己的基因的本能,渴望多个伴侣,而由于需要承担哺育后代的直接责任,恋爱中的女性更需要安全感,需要被保护,需要稳定的养育后代的物质基础,需要得到更多可靠的帮助。

由于异性吸引力的生理作用是暂时性的,而维系稳固的爱情婚姻关系对于养育后代以及稳定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人类就发展出爱情信仰、男女伴侣的情义和培育后代的责任感,比之于性满足,养育后代才是更为主导性的驱力,这就进化出保持爱情与亲情的身心反应机制,使得人类男女能够长期相爱相伴。当人类男女希望建立和维护长期的伴侣关系时,就催化出人类的另外一些生化反应,血液中的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就会提升,可以产生伴侣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并降低多巴胺和睾丸激素的分泌(所以稳定的婚姻关系中,男性的性冲动自然会减少),催产素也会加强母子关系,而后叶加压素则会激发男子的父性(Carter1992,Winslow等人1993,Wang1994,Carter等人1997,Young等人1998年,Lim&Young2004,Lim等人2004)④。加上人类个体希望繁殖自己的后代的本能,爱情与婚姻就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就使得长期的伴侣关系具有生物学基础。

这就构成了一个根本性的冲突,一方面,生物本能导致大多数动物倾向于经常更换伴侣,人类生物性的情欲是有时限的,男女双方的爱的激情难以持久,至七年则普遍具有分离冲动,所谓七年之痒是也,“花心”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不是道德低下所致,这种追求伴侣的新鲜感可以使得人类保持性爱的激情,从而有助于激发生殖冲动,并为此甘愿付出代价,这种追求更多异性的行为和想象给人类带来快乐。而另一方面,从现实可能性、从更好地养育后代目的考虑,以及受到社会伦理的制约,人们就可能把求新求变的生物性冲动压制下来,形成内在冲突。

这就需要在文艺作品的爱情体验中把被压抑的冲动加以释放,并用道德观念加以装饰和平衡。

在人类个体爱情实践中,稳重、有能力的男性更能给予女性安全感,因此一些男性个体往往采取好人策略,加倍注意营造专一、踏实、稳重、善于关心人、有爱心的人物形象,自我建構责任感,因而有助于女性下定决心,给予男性个体爱的承诺,共同生育后代。养育后代的根本任务驱使人类进化出稳定的男女优秀品质:男性具有责任感,有进取心;女性具有爱心和耐心,情感更为丰富。

这种差异导致人类男女对爱情的需要和想象,具有很大的不同,对爱情文学的情感体验需求就不同。

恋爱的发生受到异性外貌吸引力影响较大,而伴侣关系中相互理解和爱护,对爱情的稳固影响更大。对于许多人类成员来说,爱情以及婚姻也是一种生存手段,一种成长途径,经历爱情、体验爱情并获得稳定的生活,以利生存,这也是男性女性投身于爱情的重要关切。满足两性间的这种关切,是巩固爱情伴侣关系的重要因素。

人们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彼此忠贞专一,不受生物性因素和社会世俗因素的负面影响,但是这并不容易,爱情与婚姻会受到许多挑战。

而追求超越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纯洁的爱”,意为去除了私心与性欲的纯粹情感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在短期的个别的男女关系中,才可能存在,通常只是一个有趣的梦想,有时候“纯洁的爱”可能是一种好人策略的托词。爱情关系的普遍状况是不可能脱离生物性和现实性因素考虑的,繁衍后代的根本驱力决定了爱情的基础是性需求和性魅力,以及繁殖后代所必须具备的资源。

另外,从关怀人类繁衍后代的根本价值追求出发,本文所说的爱情单指男欢女爱,并不在意同性恋情感和行为与“爱情”的关联。

爱情的心理机制

我们还要从心理机制上认识、把握人类爱情。人类能够建立稳固的爱情、婚姻关系,使人类有别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类能够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机制,创造出爱情婚姻的魅惑力和信仰。在爱情婚姻中,人们的主体性、自由意志驾驭着生物本能,产生情感活动,做出爱的认知、判断和行为。

人类具有增魅与祛魅的心理机制⑤,这是爱情产生或移情别恋的主要心理基础。

增魅活动根源于一种长期进化而来的人类心理机能:当人们需要某个事物来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时,特别是该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时候,人类就会在心理活动中高估这个事物的价值,赋予其充沛的精神意义,使得人类甘愿付出更多代价,以动员身心力量去体验它、得到它,产生达成目标的愿望,将生命情感与之结合,如愿以偿就会感到幸福,愿望不能达成就会感到痛苦,如此,该事物就会让人类有愉悦感或神圣感。若无增魅机制,人类就无法形成努力目标,无法组织自身行动,无法达成自身愿望。

人类繁衍后代的本能或根本愿望,会诱导人类把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美化,高估其意义,甘愿受之诱惑,从中得到激情体验,乃至把爱情婚姻关系神圣化,如举行教堂婚礼仪式,在上帝、教职人员、亲友见证下发表婚姻誓言,或者拜天地、敬祖宗、拜高堂、夫妻对拜,以及亲友见证和洞房花烛等,意图把爱情婚姻与神、与自然、与人类社会情感网络建立坚固的关联,使人们不能轻易抛弃婚姻,以帮助人类男女甘心承受繁衍后代的繁重责任,使人类种群得以繁衍。

人们经历男欢女爱的激情体验,诱导和激发出人体的生化反应,得到欢乐狂喜,因而显著地为爱情活动增魅,为对方增魅,愿意为对方拼命,并确认自身的魅力,可以说,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就是彼此增魅的过程,人们觉得经历这样的爱情才能彰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恋爱中的双方,由于增魅心理机制的影响,会把对方理想化,那些难以追求的爱恋对象最容易被高估,成为想象中百般美好的被增魅对象。恋爱中的人感觉世界很明亮美好,甘愿为对方奉献甚至付出生命,并忽略对方的缺点,能够忍受对方带来的痛苦,会对未来抱有较高期待,以为这种爱的结合会带来奇迹,这种体验给人们带来快乐、兴奋情绪,身处其中,人们倾向于随时投身于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行动。

恋爱中的人会更为敏感,既对自己的心理反应敏感,也会为对方的行为敏感,会患得患失,会产生过度的怀疑。恋爱双方情义的回报,会引起充分的满足感。较稳定的恋爱关系会带来信赖感和依赖感,让人更愿意维护爱情关系。而失恋也会带来强烈的负面感受,愤怒、沮丧、空虚、寂寞、绝望,对自己产生怀疑,对未来失去信心。

爱情中的祛魅是一个与增魅相反的心理活动,人们通过认知活动,经过与增魅活动中快感体验反向的痛苦或无聊的体验,判断是高估了对方,或者因为自己心念改变,已经有了新的爱恋对象,就可能祛除、减低旧爱的魅力指数。

爱情活动为生命体的快感奖赏机制所激励,被生命体的惩戒机制所阻止。

与爱情的增魅和祛魅活动密切相关,在人类爱情活动中,快乐体验告诉我们,这是一件对的事和一个对的人,快乐体验强化我们爱情行为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快乐使我们高估对方的魅力,并使我们更为慷慨地付出代价,使我们倾向于把奉献看作是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必要途径,因而带来更大的愉悦感和自信。

爱恋中的双方得到爱的承诺或达成男欢女爱行动,人们就会感受到极致的快乐,产生高潮体验,高潮体验是增魅反应釜,此时爱情魅惑力指数最高,最具美妙感,人们就会确信爱情是“真”的,驅使我们最大限度地付出代价,以达成永久相伴的目标。

若爱情对象和爱情活动给我们带来乏味、沮丧、痛楚、死亡危机感等负面体验,这就是生命体的惩戒机制被认知和情感活动所激活,在惩戒我们的错误行为,在告诉我们应该离开对方,此时,在我们的认知中倾向于贬低对方的价值。

爱情潜能是先天的,爱情情感具有自我实现的机制。

恋爱的需求是生殖行为的先导性需求,它对于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繁衍后代具有重要意义,恋爱情感的潜能是先天的,是经过自然选择、长期进化而来的,这种能力经过后天养育、实践而成长,是自我人格构成的核心因素。

爱情伴随着一系列的情感活动,恋爱情感体验是自我实现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会主动寻求恋爱体验的各种机会,也会寻求各种帮助,让爱情体验得逞。日常生活中,爱情体验的机会并不充分,所以人们需要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各种层次与种类的爱情体验,得到情感的充分成长,以建构自我。

爱情的知识主要来自我们的增魅和祛魅活动,来自人类想象和体验,它源于繁衍后代的驱力和行为,但又是独立的知识谱系。

爱情不仅是生命体的生物性行为和生化反应,爱情的本质意义包含男欢女爱过程中的心醉神迷或艰辛曲折的情感体验,包含人们在男欢女爱的增魅活动中发展出来的丰富的美感体验。

爱情整体上是人类繁衍驱力的派生物,但男欢女爱活动的具体细致的魅惑力,繁复的美觉体验,并不都是由繁殖后代目标直接派生的,许多美感、魅力的呈现与欣赏,与个体情趣、个性化欲求有关,与个体生育目标并不直接相关,但是爱情的各种知识对人的成长,对维系两性欢爱,维系人类爱情的两性指向,进而维系人类有性繁殖的基因遗传方式很有好处。

比如在古代人类社会的传统婚姻认知中,丰满、健康的女性有利于生殖后代,因而觉知女性丰满的身体为“好”;女性瘦弱的身体形态,可能对生殖后代不利,觉知不宜婚配,因而倾向于贬抑瘦弱的女性形态。但是“清秀娇弱”的女性形态,对于男性的激情体验,对于激发男性保护女性的雄心壮志,强化男性责任却又是有益的,所以人类男女又普遍觉察女性的清秀、楚楚可怜形态为美,这样的女性更具有敏感性,能够增加爱情体验的层次感和愉悦感,因此在人们的想象中,清秀而敏感的女生如林黛玉们,更适合谈情说爱,更能得到男性怜爱,能够得到更多爱情的机会,生产更多的爱情知识。而丰满健康的薛宝钗更为适合养育后代,是更为可靠的婚姻对象。现代女性普遍希望自己体型苗条,可能是希望自己显得更具爱情的敏感性,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清瘦女性的生殖困难已经不再是个问题,所以苗条之美可与生殖健康同在。

爱情是人类男女不断为之增魅、不断进化的文明成果,相信爱情,信仰爱情,为之增魅,是最为强劲的人类正义观,爱情的知识谱系的建构,是围绕强化人类爱情信仰的根本目标而进行的,而文学艺术是爱情知识谱系的主要载体之一,是人类体验爱情、为爱情增魅的重要途径。

二、爱情叙事的基础功能——爱情体验和爱情信仰

爱情是在人们的情感体验活动中被呈现与被感知的,而爱情文艺的基础功能是满足受众的爱情体验需求,爱情文艺的主要价值指向,是强化人们的爱情信仰。

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真实处境不足以满足人类爱情体验的需求,因此人类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去想象、体验、创造爱情。

我们以自组织理念来看待人类的文学艺术行为,可以发现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其他领域一样,是人类为了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而创造出来的。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对爱情的表达与赞美,正是人类在自发地为爱情增魅,在不断强化男欢女爱为基础的爱情信仰,从而强化对男欢女爱繁殖方式的信仰,以此铸就了人类文明的基石。

相对于男性,女性受众明显更为偏爱于欣赏爱情文艺,这源于女性的“天性”,女性的爱情体验,对于维系女性的爱情信仰,对于激励女性积极承担哺育、照顾后代的重任,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女性和整个人类社会都自发地强化女性的爱情体验的需求,正如男性的战斗豪情的体验,对于男性提升进取精神、勇气和保护妻小的能力,获取社会成果或者养育后代的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人类社会合谋,让男性更多去体验战斗豪情,性格塑造更倾向于硬朗和勇敢,让女性更多体验爱情滋味,性格塑造更倾向于温柔多情。男性要战斗,女性要言情,既是生活,也是梦想。

正面情绪体验与负面情绪体验的价值

我们在欣赏爱情文艺作品时,期待什么?会寻求怎样的情感体验的效果?

在艺术情境中体验任何一种情绪,都使我们倾向于自我肯定,人们渴望有序地、富有效率地体验每一种情绪,满足这种期待,会让人们感到愉悦。人们可能并不清楚地知道,其实即使是体验、把握了某种负面情绪,人们也会感到满足,享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任何一种情绪都是长期进化而来的宝贵技能,都具有复杂的身心机制,都是自我实现的,体验它并让这种情绪能力得以成长,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

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在艺术情境中激发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底色、情绪强度等方面是不同的,比如,在生活中我们要避免经受剧烈的悲痛、伤痛体验,因为那对我们的冲击和伤害是严厉而持久的,其情绪底色是绝望和恐惧,而在艺术情境中体验伤痛与悲痛,心境则较为平缓,较少乃至不会带来伤害,我们会有较轻微的悲伤情绪,会因为自身情绪体验的获得感而带着兴奋,甚至是愉悦的情绪,那是因为我们的期待得到了满足。

再如,人们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会产生恐惧和绝望情绪,以驱使人们躲避危险,只有远离威胁,才会平息恐惧,而人们在观看恐怖电影时,体验到的恐惧、紧张情绪,则轻微得多,虽然害怕,但通常不会躲开,人们的日常生活较为平安喜乐,缺少对危险的警觉,寻求恐惧体验,正是为了强化警觉的机能,这对于人的生存很重要,所以人们从艺术情境中得到恐惧感的体验,会让人有获得感,同时,恐惧电影中最终的危机解除,会使人感到放松和快乐,因此对恐惧的艺术体验,会使人感到双重的满足。

所以我们在爱情叙事作品中,既寻求爱情带来的正面情绪如快乐、兴奋、兴致盎然、惊奇的体验过程,也寻求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失望、沮丧、悲痛等体验过程。

人们受快乐原則驱使,在艺术体验中追求爱情的成功想象,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大团圆结局的爱情文艺作品中,通常是用有节奏的爱情故事情节,把担心、忧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体验导向积极情绪体验,随着故事的进行,人物爱情愿望的达成,人们得到快乐、欣慰、安心的情绪体验,把人们导向某种稳定的爱情信仰状态之中,体现出大众文艺的治愈和精神安置功能。这是符合人们的一般需要的,因此大众文艺特别是男性向的大众小说,更倾向于爱情故事的大团圆结局,男女主角经过悲欢离合,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神雕侠侣》《鹿鼎记》、网络小说《庆余年》《间客》(作者猫腻)、《极品家丁》(作者禹岩)、《回到明朝当王爷》(作者月关)等作品,其主角的爱情愿望达成,给人以喜悦和温暖。

但在世界爱情叙事经典中,伤感的、忧愁的、悲剧性的作品也非常多见,甚至可以说悲剧性的爱情叙事经典远远多于快乐倾向的爱情叙事经典。感伤主义爱情文艺具有漫长的传统,伤感小说之伤感,对需要它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心理良药,也更有审美魅力。

爱情悲剧,结局指向男女离别或者人物的死亡,如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角为爱情而死,电影《泰坦尼克号》与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男主角为女主角的生存而死,《红楼梦》中因为林黛玉死亡而贾宝玉出家,都是以死亡与弃世证明男女双方爱意或爱欲愿望的达成,这种爱侣死亡的悲伤让受众刻骨铭心,得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情绪激荡,在悲伤中把自己超拔于日常经验,得到精神洗礼后的升华,这种在艺术情境中激发出来的悲痛、兴奋、明悟与升华感混合的高潮体验,可以更为强烈地建构爱情至上的信仰。

悲伤、伤感、颓废体验的魅力

在文艺作品中,受众体验失恋,或者体验故事中爱侣生离死别带来的痛楚,体验到了充沛、富有节奏、富有层次的悲伤情绪或者较平缓的伤感情绪,就会有一种洋洋得意的情绪伴随而来,让人倾向于肯定自身的情绪能力,也有一种得到教益的愉悦感,因为这有助于人们积累“爱”的经验,提升想象力和共情力。

从身心机制来说,轻度的悲伤情绪对我们的生命体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让人生命节律放慢,让身体从冲突状态进入松弛状态,与冲突心理情景相脱离,生命体为各种冲突所动员起来的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以减少身体消耗与损伤,身体进入修复状态,因而这种情绪体验具有身心治愈效果。伤感情绪还会使人的注意力聚焦于细节,促进人们对当前事件进行反思⑥。中医的情志学说亦认为,悲能制怒,悲伤、悲痛或伤感能够减弱、制衡、抚平愤怒情绪,促使人们进入平静状态。

颓废情绪的作用与此类似,可以舒缓生命节律,令人放下自己的冲动和亢奋,进入休息、修复身心的状态,也可以帮助人们进入轻度自省、对事件的细节进行盘查的状态,只要不是陷入长期的过度颓废,以至让人不能唤起兴奋情绪,那么,适度的颓废情绪体验,就是一种帮助我们获得身心修复和安宁的精神药剂。

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心理状态中体验悲伤的、伤感的或颓废的爱情或艳情故事,人们能耐心地欣赏、接纳情爱发展的过程、细部状态和情调,沉迷于这种享乐和修复精神伤痕的心境之中,陷入或是激烈的或是弥漫性的爱情情节,人们对故事中的情感和伦理意义接纳度都较高,都容易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模式。“悲伤”“感伤”或“颓废”的爱情文艺作品使人们寄情于伤感与情欲的混合药剂,体验异性的温暖,在悲痛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郁达夫)、《废都》(贾平凹)、《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失乐园》(渡边淳一)、《情人》《广岛之恋》(杜拉)等感伤的艳情小说是拔除焦虑、紧张、沮丧情绪带来的“热毒”的良药。颓废、感伤文艺屡屡遭受指责,然而却绵延不绝,正是因为人类需要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伤感体验尤其符合女性受众的身心需要。除了治愈功能,高潮升华功能,悲伤的表达和交流亦有益于获得同情⑦,女性更可能由相同的悲伤情感结为同伴,而增厚内心力量。在网络小说中,伤感的、“虐主”的作品受到女性读者欢迎的可能性远远高于男性读者。

男女恋人之间可以由共同的悲伤体验而增厚感情,所以一对情侣去观看伤痛结局的《泰坦尼克号》,却可以在痛哭中增厚彼此情感,男主角杰克为了女主角露丝的生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增强了女性的爱情信仰,女性会把这种爱情体验投射到自己与伴侣身上。

人类在爱情中获得愉悦的这两条道路,体验喜剧或悲剧,这都是人类创造的情感方式,可以满足人类不同情形下的精神需求,无须厚此薄彼。

高潮体验令人确信爱情为真

爱情叙事中的高潮体验,对于爱情体验的获得感,对于强化爱情信仰极为重要。现实中的爱情婚姻生活平淡、琐碎,情感的高潮体验很难得到,因此在文艺作品中得到爱情高潮体验就是一种重要补偿,能否建构爱情的高潮体验是衡量爱情叙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强烈的高潮体验,令受众把自身愿望情感与人物的情感更加紧密地融合,产生情绪爆燃效应,令人铭刻内心,可以持久地作用于自身情感信念的建构,从中得到自我肯定、自我确认与自我完善,因而带来持久的愉悦,持久地为所爱之物增魅,在爱情的高潮体验中,受众确信爱情为真。

爱情文艺的主要价值指向——爱情信仰

爱情文艺的主要价值指向是强化爱情信仰——痴情、激情、高潮体验建构的目标,都是为了让人类更为信仰爱情。

既往基于“精英文艺”“严肃文艺”的文艺理论,把文学当作是表达人类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载体,却轻视文艺的情感体验功能,更没有重视爱情文艺对于人类生死攸关的作用,甚至把男欢女爱看作是实现某些社会目标的障碍,认为“爱情至上”是一种错误倾向,感伤颓废倾向的爱情叙事更是有害的。

人们把《红楼梦》看作是一部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似乎这才是提升《红楼梦》估值的办法,其实这恰恰是对《红楼梦》创作事实的蔑视。《红楼梦》的故事主线就是宝黛钗的爱情,主人公贾宝玉与大观园群芳以及宁、荣二府众人的情感关系,是主要人物关系,贾宝玉希望能够对众姐妹表达温柔情愫的欲求,能够与林黛玉相知相爱,是故事情节的主要内驱力,《红楼梦》的主要情感体验价值,就表现在贾宝玉对各色女子的美好感觉、情绪和感情的发生过程,宝玉的痴情、对于女性的殷勤与温柔,是重要的美好的人类男女情态,强化了男女两性之间的好感与魅惑力,强化了爱情信仰。把这样的爱情小说当作是生活百科全书来看,不过是买椟还珠而已。如果因为《红楼梦》给予我们太多美好的情感体验,使我们对整个故事的情境确信为真,爱屋及乌之情延伸到了它表现的社会环境,因此高看它呈现社会生活内容的价值,这当然是正常的——但那是次要的。

爱情文艺作品最好的评价方法,就看它是否能够提供充分、层次丰富的情感体验,受众进入作品的恋爱体验是否过瘾,是否能够强化人类的爱情信仰,因此要重新评估那些宣扬“爱情至上”信念的古今爱情文艺,它们对人类精神的构成,对人类基础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们的体验价值,它们的信念意义,还没得到充分肯定。

三、爱情叙事中的情感主题与故事构成

如前所述,爱情叙事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受众情感体验的需求,因此爱情叙事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某些特定的情感主题指向的叙事工作,让受众得到充分、到位、特异的爱情情感体验,这就决定了故事的基本要素和形态。

感觉、情绪与感情主题

常见的情感主题分布在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感觉、情绪与感情,而最有价值的爱情叙事是发明了自己独有的感觉、情绪、感情主题的作品,长篇故事通常会建构感觉-情绪-感情的链条,形成复合的情感主题。

爱情叙事的大厦是建立在感觉的想象与体验的基础上的。对于中短篇小说和电影来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想象,其中一种就可以成为主题,成为故事的内核,如电影《闻香识女人》中,主角是一个盲人退休军官,心情灰暗,愤世嫉俗,然而他以“闻香水味道就可以知晓女人的品位、性格乃至外貌”为荣耀,核心情节之一是他与年轻的伙伴在豪华餐厅,凭嗅觉察觉一位漂亮的女郎在不远处坐着,可能正在等人,于是邀请这位具有很好品味的红衣女郎跳探戈,凭借触觉和空间想象,与女郎配合默契,能够满场飞舞,获得群众的热烈掌声。当然,电影观众是通过视觉、听觉体验来感知他的身心状态的,感受到他的嗅觉是如何发挥敏锐的作用。作品的感觉主题就如电影名称暗示的一样,可称之为“嗅觉在一位男性盲人重建人生信心中的作用”,离开主角的这种嗅觉和触觉体验主题,这部作品将会失去叙事基础和美学特质。

郁达夫不是一个受到大声赞扬的作家,然而文学史无法忽视他的存在,他仅凭几篇短篇小说就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影响力,其代表性小说作品的建构,具有相似的感觉-情绪主题,而这种感觉-情绪的表达构成了故事的主干,塑造了作品的基本形态。《沉沦》的核心构成,是一个瘦弱的、胆怯的、自艾自怜的、神经质的、习惯性自渎的中国男青年,窥视、窃听旅馆老板的女儿,一个丰满雪白的日本女生洗澡,担心被人发现,以至恐惧逃窜,搬往他处居住,又偷窥、窃听他人野合,偷窥酒馆侍女的裙中美腿,最后酒醒后,因为身心困窘而哭泣。每当主角因为怯弱而感到自尊心受损,就喊几句“祖国啊,是你让你的儿女受辱的你快些强大吧。”用国家主义叙事的正当性,来掩饰个人生命感受的屈辱。凭感觉—情绪的主题,该作可以称之为“一个青春期中国留学生窥视日本美丽女性的故事”,这种感觉情态对人类青年男性具有一种普遍的体验价值,与一些男性青春期的怯懦、敏感心理特质关系更大,与祖国强弱关系不大。

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一个文弱的、穷困的、自艾的失业文士,租住在上海外白渡桥北岸的贫民窟里,在楼上小屋子的间壁住着一个女工“二妹”,构成一种互相窥视与倾听的关系,她大眼睛,面色灰白,声音柔和,关心着他也担心着他,以为他夜间外出闲荡、散步是在做贼,所以苦劝他改了吧,主角受到陌生的“二妹”的温情和怜惜,就多了一些活下去的勇气。该作的感情主题可以称之为“穷困男女的彼此温暖和怜惜”,而故事就是对这个情感主题的展现,简单而浓烈,故事情境与角色设定足够具有特异性。

《迟桂花》是郁達夫的成熟之作,其主要情节是神经质的、沉郁的男主角,应邀参加朋友的婚礼,陪伴朋友寡居的妹妹翁莲去五云山上游玩,在迟桂花的香气里,在大眼睛、白肤红唇的翁莲指引下,男主角一边在山道行走,一边在翁莲身后看着她丰满圆润的腰身与美腿如何运动,受到了自身情欲高涨的压迫,而淳朴善良的原野里生长起来的翁莲,并不知道自己的魅惑力正在男方的心里发酵,还在关心着他身心不适的表现。男主角受到了女主角这种纯洁精神的洗礼,以及近在咫尺的寺庙环境的暗示,决心向对方坦白自己的“邪心”,希望成为她的“大哥哥”,并等待对方的裁决,女主角却伏身于男方的怀里,彼此互认兄妹,陷入温情抚慰之中,后来把两个人的名字刻在竹子上:“郁翁兄妹放生之竹”,以铭记这一段情思,以此宣泄了情欲的压力。该作的感觉主题仍然是窥视,而感情主题可称之为人类成熟男女的彼此温情、怜惜和情欲升华,故事形态比郁达夫的前作多拐了一道弯:以情欲的升华作为故事的伦理承托。

郁达夫小说主要的体验价值在于男性对美白女生的视觉、听觉经验,对美丽、淳朴、自然、感性的女性的爱慕和心悸,表达了人类男女渴望怜惜和抚慰的情感主题,与诗经名作《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也就辗转反侧云云,感受相似,与欧洲浪漫主义文艺强调个体生命感觉,在自然景观中呈现男女情爱体验,渲染忧郁伤感情绪的状态亦相似。这一路数的爱情叙事激发了受众的生命经验和想象,可以增强人类男女两性间的热诚,因而具有普遍的人文价值。同时,这也是吸引大众读者进入文人创作领域的传统叙事策略。去除这些感觉-情绪-感情内容,作品的意义结构就崩塌了,就将一无所有——那郁达夫又是谁呢?至于作品中勾兑进社会意义与伦理意义,也是文学艺术的常规操作。

一个长篇爱情叙事作品通常是从呈现主角或爱恋对象的视觉、听觉形象开始的。如《红楼梦》中每一个性格独特的角色出场,都先呈现独特的视觉、听觉形象,如林黛玉袅袅婷婷,走路好似风摆柳,引起主角的怜惜情绪。作品营造具有代表性特征的人物行动,如黛玉葬花,伤悲而娇柔;宝钗十分丰满白嫩,走路端庄宽缓,宝钗扑蝶时,微微娇喘。这些感觉体验调动了受众的视觉、听觉经验,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了人物的形象,并且指向特定的情绪倾向,喜欢或爱悦,怜惜或仰慕,与人物确立了情感关系。

在《红楼梦》的接受反应活动中,受众的情感锚定了某个人物,就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建立了一个感觉-情绪-感情的体验链条。

如男性读者锚定了主角贾宝玉,跟随主角的情感行为——向每个女生表达一份温情,向宝钗表达爱慕,向黛玉表达怜惜和体贴,并期待得到爱意的回馈,就是核心的情绪体验趋向。贾宝玉体态健康圆满,他作为一个温情奉献者,在体态丰盈白嫩的薛宝钗那里,奉献的愿望常常会受到阻碍,因为宝钗作为一个身体圆满健康的人并不十分需要怜惜、温情小意,同时又希望贾宝玉能够在意仕途经济,获得权力财富,光宗耀祖,这些不光是与贾宝玉的志向不合,在爱情小说中,也是干扰主角愿望情感主题的冗余信息。但是在楚楚可怜的林黛玉那里,贾宝玉就能如愿以偿地表达温情,奉献殷勤。因此故事就建构了作品男主角的感觉主题:男主角对林黛玉与薛宝钗,还有兼美的秦可卿(兼有林、薛二人之美)以及群芳众艳的体察和爱悦,也建构了情绪主题和主要情绪冲突:贾宝玉的温情、体贴、怜惜、感伤混合的奉献情绪,在薛宝钗那里受到阻遏,而在林黛玉这里获得全面对接,并且相互激发情绪反应,在感情上越陷越深,彼此互认同志,坚定了情义,因此也就确定了宝黛爱情的主题,他们的爱情与生命倾向有关,也与价值观有关,这就决定了故事的基本倾向。

若读者锚定了林黛玉这个人物,林黛玉的愿望达成与否就是读者的核心关切,是情绪反应之源。林黛玉只取一瓢饮尔,而其实大观园中只有一个男性贾宝玉,是群芳众艳明争暗夺的对象,形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竞争氛围,黛玉的感觉聚焦于宝玉一人,又因为自身病弱,举目无亲,除了宝玉,无可倾诉,所以对二人关系患得患失,彼此之间的每一次温情体贴的表达,每一次求全责备,都在黛玉内心引起剧烈的情绪反应,经历了丰富而曲折的爱与焦虑的体验,以至黛玉会向宝玉表达爱意的试探、情绪化的拿捏,但这种情绪表达的根底是因为在乎,宝玉懂得,所以加倍爱惜,黛玉因此感到欣慰。因为贾府当家人考虑传宗接代需要富态大度的健康女性,所以决定贾宝玉娶宝钗弃黛玉,导致爱情悲剧,黛玉身死,带着憾恨和绝望而去,贾宝玉留下后代,完成家族任务,最终出家,离开俗世,给予黛玉远离的灵魂以安慰。所以从林黛玉之维,人们体验到的是绵绵不绝的伤感、忧愁情绪,报答宝玉温情体贴的心绪和对获得内心安稳的期待,最终是无所依傍、无所归依的惆怅和郁愤。

所以《红楼梦》的作品构成,有外部环境呈现,有连贯的人物行动的精致描摹,但真正起到叙事功效的,是这个统一连贯的感觉-情绪-感情的链条的建构,这才是故事形态的内质,是坚韧的情感体验的河槽,经得住每个受众情绪反应的洪流。

痴情与奉献

在爱情关系中,有人倾向于享乐,有人倾向于奉献,也有人力图平衡享乐与奉献的关系。

对于某些人物来说,能够不断获得权力、财富与情爱的目标物,就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如《鹿鼎记》主角韦小宝韦爵爷,把不断夺占美女当作是成功的标志和快乐的源泉。

但是也有人在爱情中体验奉献的快乐,把奉献当作是自我实现、自我肯定、自我成长的出口,琐碎如贾宝玉,以向姐妹们奉献小殷勤和小温柔为快乐满足,并不求实际的回报;伟大如《泰坦尼克号》主角杰克,关键时刻为恋人的生存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两种情形,都是在表达爱情的奉献主题。

在爱情叙事中,奉献和恪守信义,相较于享乐,是更有感染力的情感主题。

在人类漫长的自然进化和社会伦理进化过程中,男性与女性基因中形成了“好人”基因,为了人类的繁衍,彼此奉献,形成一种基本信义和忠诚的承诺,而这种信义和忠诚既是生物性(性爱的排他性)的,也是社会性(在人际关系中的伦理联结)的,它既对抗生物性的花心本能,也对抗各种社会性的引诱和压力,所以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后代极为重要,即使是在古代一夫多妻社会,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义和忠诚承诺。

所以在爱情叙事中,遵守自己的爱的诺言:排他性,忠诚,奉献大于对回报的要求,乃至同生共死,就构成痴情主题、痴情者角色、痴情故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主角,一方死去一方绝不独活;《梁祝》男女主角,不能同生,可以共死,死后化作翩翩共舞的蝴蝶,这都是人类爱情誓言的极致表达——當然,这并不能当作是普遍性道德要求,而是一种情感的向往,意在强化人类的爱情信仰,把人类向着爱情的信义方向拉扯一把。

金庸小说用痴情人物故事为爱情增魅,是其作品的主要艺术魅力之一,金庸小说极尽所能地创造出各种形态的痴情者,展现痴情苦恋得到好报的主题,固然男女主角都达成爱的愿望,结成神仙伴侣,而痴情的配角也得到各种赞誉,并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以奖赏爱情的追求。如《神雕侠侣》中,郭襄为了寻找自幼爱慕的杨过,走遍天下,最后爱情无望,到峨眉创立门派,终身不嫁;《笑傲江湖》中,苦恋令狐冲的仪琳小师妹,唯愿所爱之人幸福安康,即使自己的情感落空,也不愿意他受委屈,后来成为门派接班人;《鹿鼎记》中,守护陈圆圆数十载的大侠胡逸之,记着陈圆圆说过的每一句话,满足于看着她走向幸福,而自己绝不越界,痴情人的侠义精神为人传颂。这些人物因为痴情、因为利他主义的“好人”倾向,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具有强烈的体验感,为爱情信仰增魅之功甚伟。

金庸笔下疯狂的坏人,如《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因情变而性格扭曲,成为故事中的大反派,人们也因为她曾经的情感经历而同情于她;《天龙八部》中的游坦之因为家破人亡而心性变坏,做了许多坏事,然而心心念念只想向阿紫奉献爱心,甚至向她献出眼睛,让她复明,最后亦为阿紫殉情而死。这些表现复杂人性中“爱”的亮色,让人对于男女情爱中的奉献精神怦然心动,同样能够激发人们的同情心,保持人们对爱情的信心。

当然,爱的奉献从来不是能够简单做到的,奉献主题的表达经常混杂在悲情体验中。在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表达了一个具有生活质感的女性的爱的奉献主题。一个小说家收到一封奇特的信,一个女子从前暗恋他,后来向他献身,并有了孩子,但是却不让他知道,不想拖累他,不想让他嫌弃,她独自抚养孩子,穷困时依靠卖笑来获取生活资源,尽可能把儿子养好,直到孩子病逝,自己也油尽灯枯,才给男主角写信,倾诉哀痛的心情,一个年轻时备受爱慕的浪漫的小说家,与一个为爱执着、为爱牺牲很多年的凄美女人,令男女两性读者都有角色认同,都为女主角的哀情而感动,这种奉献的想象调动了我们的一种情感向往,女性会设身处地地体验这种凄美,扮演这种带有神秘感的痴情角色,而男性受众代入故事情境,会对女性的奉献和痴情更多一份感动,会把这种情感认知投射到生活之中,倾向于相信生活中女性的一种自我表达:我很痴情,我很真心——这都有助于促进男女情爱信仰。

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中,对于男女之同情、奉献和信义的表达则要曲折得多。男主角是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次舞会上,无意中向坐着的少女艾迪特小姐邀舞,却不知道她患有腿疾,她因为羡慕健康人的舞姿而出现在舞会上,霍夫米勒的邀舞导致她情绪崩溃,因此霍夫米勒产生了愧疚与同情,经常去陪伴她,关心、帮助她,使艾迪特对他萌生了爱情。她的父亲是一位犹太富商,身体不好,急切地想为女儿安排终身,而霍夫米勒出于同情和怜悯,答应与艾迪特订婚,但反复思虑之后对婚姻生活和自己的名誉产生了担心,也受到其他健康美丽的女性的吸引,于是表达了悔婚之意。之后,霍夫米勒与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医生——康多夫相识,康多夫医生娶了没能治好其眼疾而后来双目失明的女病人,并一直爱惜她、照顾她,给予她幸福和安宁。于是,霍夫米勒悔悟自己太自私和胆怯了,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茫然无知的他,下定决心与艾迪特结婚,但就在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困于军营,电讯联系中断,他无法与艾迪特家联系。也就在此时,被霍夫米勒毁约击垮的艾迪特因情绪激荡而跳楼自杀。她的父亲不久后也死去,霍夫米勒负疚终生。

这个故事是一种对“好人”的警告,奉献同情与爱心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足够诚实和勇敢,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而这种对人类同情心的展示和人性弱点的悔悟,就要求故事走向一个不可挽回的、对故事情节走向起到关键作用的“错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电讯联系中断,就是这样关键的“错过”,导致悲剧结局。但其实是我们的软弱会制造各种情形的“错过”,令我们错过重要的情感,并导致悲剧,令人痛悔终生,这种痛悔的体验对于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初恋与爱欲焦虑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的心境之下,我们对于爱情有不同的向往,所以喜欢的爱情叙事作品会有所不同,不同人生时期面对同样的作品,感受也会不同。

男性青年在青春期,被初恋想象所激动,内心激越而怯于行动,会想象出大方、自然而知心体贴的女性形象作为我们的爱慕对象,陷入朦胧的初恋。如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中的女主角14岁少女熏子,就是这样的“初恋”。她是流浪艺人团体中的舞女,打扮成老成的艺伎模样,艳丽而奇特,外表成熟稳重,善于帮助别人,而内里稚拙、羞涩,熏子主动靠近男主角,彼此发生了朦胧的爱悦和依恋,但是谁都没有说出爱或者喜欢,告别也是在悲伤的情绪中无声无息地告别,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生真正的爱情行动,但是谁能忘记这个伊豆的舞女呢?

“初恋”在我们的想象与回忆中发酵、变异。爱情叙事中,有些人物并未恋爱,在我们的想象和体验中,却不断成长为我们的恋人,“初恋故事”被我们的思绪不断改变或添加情节。沈从文的小说《三三》中的三三,在乡野中自然而然地长大了,长得美,长得招人,但她不自知其美。三三与城里来的白脸少年郎相识,旁人就有了婚嫁的戏谑性话语,在三三心里引起涟漪,然而那个白脸少年郎竟然死掉了,三三闻讯后,站立在溪边,惆怅如流水,不能收拾心情,难以言表,难以释怀。美丽淳朴的三三给予我们鲜活的初恋感,她就那样站在我们的心里,站在时光之河的岸上,不去,不老。这个故事难以称为爱情故事,或者说,她不是谁的专属恋人,所以会成为所有男性的恋人。

《红楼梦》中的史湘云未与任何人谈恋爱,但是天真而爱娇的史湘云,引起了林黛玉极大警惕心的史湘云,也给予我们初恋感。你看“她”一眼,就已经无声地恋爱了,又或者当时,我们的初恋另有其人,但却因为我们的怀念,她们长成了初恋的样子。

初恋体验的单纯特质,导致爱情叙事的故事形态相對单纯平缓,不以剧烈的戏剧冲突为作品建构方式。但是感觉-情绪的体验性一定要充足,“初恋”对象的音容笑貌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悦,而这种单纯的爱悦情绪的想象,会伴随我们终生,甚至老年时更为怀念这种“初恋”情感和“初恋”对象,让我们的身心向青春靠近。

女性青春期通常也并不能够充分把握爱情中的自身行为,女性想象中的初恋对象可能是阳光、大方、富有主动精神、能够照顾女生的大哥哥形象,如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老三”。20世纪70年代,女主角静秋因为父亲受到政治影响而很自卑,在乡下体验生活时,认识了英俊又有才气的勘探队队员“老三”——军区司令员的儿子,他爱上了静秋,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带给静秋生活的信心,等到静秋的心愿都真成了,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这样因疾病或命运乖张而失去了的大哥哥的温情和保护,可能是女性因为对岁月的失望,而不断在心中向往和加工的爱情梦想。

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把初恋想象装进了枪战故事之中,男主角“大叔”莱昂冷静敏锐,行为能力极强,又有温柔耐心的一面,而少女玛蒂尔达可爱、懵懂而勇敢,因缘巧合,两个人相识,陷入危机,经历了冒险故事,然后,大叔为了救出少女而死去。这个故事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恋爱故事,然而在男女受众的情感中,却投射了长长的影子,与女性的“大叔”恋情想象、冒险的危情想象尤其容易重叠。

成年人主角的爱情故事,就可能会揉进更多复杂的因素,爱情主题与社会主题交错表达,故事情节冲突性更强。如“宫斗剧”《金枝欲孽》《步步惊心》《甄嬛传》中的爱情行为,即使是从主角少女时代写起,也并不是初恋的滋味,权力、财富、地位的欲念与情欲混杂,构成复杂的意念,驱动着男女交往,女性之间的争强好胜超过男女之间的矛盾。

正因为“宫斗剧”故事背景是凌空捏造的,与现实生活并不相干,才更方便于承载强烈的精神波动,它们是女性在面临婚嫁、生育压力,叠加职场压力状态下的精神镜像。“宫斗剧”的基本叙事任务是要通过宫廷斗争的想象,把女性的焦虑、紧张、沮丧情绪转换为带有情色胜利的愉悦体验,故事情节要围绕这个任务展开,因此在“宫斗剧”或其他类型的女性历史剧中,要安置如下这些标配的故事情节要素:女主角要在阴谋和冒险中战胜同性别的竞争者,竞争者纷纷死去,女主角嫁给皇帝并巩固了权力地位,与英俊潇洒的亲王们体验激情,获得异性的赞誉和帮助,男性角色为了女主角的生存而自我牺牲等——这都是能够激发女性情绪反应的有效语码。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焦虑无所排解,时时孤独窘困,无所依傍,才强烈需要这样的情感和职场的混合想象,才铸就了这样“脱离现实”的、女性主角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故事,而这反映了现代女性的普遍情感需求,所以才会在世界各地受到女性的欢迎。

情调

在爱情叙事中,为了完成情感主题表达和故事建构,为了奠定受众情绪体验的基调,叙事者创造了不同的情调,在受众心中引发情感的有倾向的运动,形成情绪记忆的底色。如在各种伤感、浪漫、异域风情与情感冒险、死亡极致体验等故事中,都呈现出引起受众情绪波澜的独特的情调。

初恋故事常常是带着忧伤情调的,如上述《伊豆的舞女》《三三》《山楂树之恋》,都是对失去的、远去的人生的记忆和想象,美好、单纯而伤感;

浪漫是人类男女爱情体验的基本倾向,非现实、非功利乃至反功利的浪漫情调的故事,如《泰坦尼克号》,因为充分满足了人类的浪漫需要而成为经典。作品在豪华游轮的场景中,尽最大可能展现了一连串的浪漫情节,杰克与露丝在船首张开双臂,在海上落霞中,长发迎风飞舞;女主角裸体让男主角为之写生;底层船舱的神秘舞蹈;男欢女爱的激情体验;最后,为了让女主角有一种浪漫至死的极致想象,游轮撞上冰山之后即将沉没之际,船长向女主角道歉:姑娘,很抱歉没有为你提供一艘结实的船;船上乐队在女主角逃难过程中还在忠實地演奏乐曲,直到大船倾覆不能站立;而杰克拉着女主角拼命寻求生存的机会,最后把生的机会让给女主角,自己滑入冰海。这些与日常经验迥异的激情的浪漫体验,让女性受众强烈地认同并维护故事情节的真实性;

杜拉的《情人》的故事发生在法国人失去的殖民地越南,《广岛之恋》的故事发生在爆炸过原子弹的日本广岛,她的故事在特殊的异域他乡中展开男女遇合,情欲叙事就如同鸡尾酒一样融入了历史伤痛和异域冒险,神奇、浪漫而不确定,却又足够浓烈,衬着残酷、忧伤的情绪底色,这种滋味杂陈的情调令世界各地的文青着迷不已;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中,男女主角在肉欲中挣扎,又对生命与爱情深感绝望,于是按照计划好的那样双双殉情,其实是在表现爱欲的极致体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男主角渡边与一个精神状态异常的女孩直子陷入情欲纠缠,又与温暖人心的女孩绿子互生爱慕,故事游走在纯情与精神猎奇的中间地带,却笼罩在伤感迷惘的气氛里。这都是在把情欲体验与死亡体验密切糅合,制造出伤感与疯狂交错的特异的兴奋感;

郁达夫的作品《迟桂花》《春风微醉的夜晚》,贾平凹的才子书《废都》虽然故事情境不同,但基调都是香艳、颓废和暧昧的融合,然而也具有温暖的底色,男主角终究得到了想要的女性慰藉,受众在暗蓝色的情绪森林中体验着、沉迷着,心海中时时跃起暗红色的兴奋情绪,悲伤与温暖交织。这种弥漫性情绪把人浸透,比亢奋的情绪体验更能把人“拿住”。

网络小说中,神奇、新奇色彩的浪漫是常见的爱情叙事的情调。

树下野狐的作品如《搜神记》的女主角都极有个性辨识度又独具美态,浪漫而神奇,令男性读者多了不少荒野情境中的浪漫梦;烟雨江南的《亵渎》由于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对宗教伦理的颠覆性、反叛性重构,把情欲放进了精神迷宫,形成了迷幻性、反叛性情绪刺激;猫腻的作品《庆余年》《间客》中的男女恋爱过程颇具“审美性”,犹如兜兜转转的现代校园爱情,把浪漫和清纯混合进非现实的英雄故事中;很多女性网络文学作品借鉴《红楼梦》的情调创造,对女性各色欲望和日常生活进行了贵族化想象,吟诵玩味,追求精致、浪漫、唯美的情调,与现实的粗糙感迥异。爱情叙事中的情调具有各种可能性,创作者的个人偏好、不同的人物与情境等因素相互调配,就可以产生更多情感体验,我们期待网络小说作家们创造出更多的情调。

这些爱欲叙事的情调如不同颜色的鸡尾酒,散发着人类审美情趣的魅力,构成了人类情感的芳华,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舍得放弃男欢女爱,坚信于此,我们人类生存与繁衍后代的模式就多了一种情感保障。

爱情故事的世界

爱情体验中,能够寄托我们情感的一切皆是有魅力的,都会成为一种爱情的知识,成为我们爱情想象的原材料。爱情叙事中的情境、故事发生的小世界,是故事的重要构成部分,就是这样一种情感寄托所在。如《红楼梦》之大观园,《泰坦尼克号》之游轮,《白蛇传》之断桥,沈从文作品中野性、淳朴的作为,情感异邦的湘西边地等,为读者带来兴奋、惊奇的体验,诱导读者的爱情想象在特定的世界不断洇染。

这些小世界或者具有实存感,或者具有神秘感,但在我们的心里都是“真”的。电影《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与小说《红楼梦》,对情节发生的场景或情境非常“写真化”,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实存感。而《聊斋志异》中女妖精与穷书生的暗合之所,电影《暮光之城》中吸血鬼帅哥与普通人少女的爱情发生之所,当然是在僻静之处,故事情境具有梦幻色彩,具有非现实的神秘感,但这两种世界都是在人类的心田里生长出来的“小世界”。

也正是因为人类的情感体验需求,导致爱情叙事常常倾向于浪漫化、神奇化,所以爱情叙事更需要不受现实条件约束的故事情境,即使是有真切感的大观园和泰坦尼克号游船,整体上也都是神奇浪漫的小世界。

虽然人们强调有些故事是有着现实与历史原形的,以强调它的“真”,如《泰坦尼克号》,但其实能够进入爱情叙事,受到人们热切期待的,恰恰是因为故事原形具有神奇的种子,可以在进一步想象加工中向着神奇化、浪漫化效果生长,是根据人们的情感需要,在原有爱情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变形,局部拉长,不断细化,结合新的时代信息,产生符合需要的故事情节。

所谓文艺的时代性,并不单指要写现实题材,只能在时代的具体生活情境和生活材料中“开掘”。能够满足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作品,虽然故事是神话的或传奇的,超现实的,也与人们的心情近在咫尺,冒着热气腾腾的“地气”——受到大众喜爱的才可能是真正的“接地气”。迄今,全球电影票房前50名,除了《泰坦尼克号》外,都是幻想世界里的幻想故事,都是能够强烈激发人类情感反应的佳作——人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若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题材再如何现实,技巧再如何讲究,文字风格再如何写实,也与受众貌合神离。

四、人物、冲突与故事构成

在爱情故事构成中,人物与冲突的建构决定了故事的动态进展。主角与爱恋对象的情感互动是故事的驱动力,决定了故事的基本走向、结局和情感调性,而恋人之间或恋人之上的敌人、阻碍、压力的设置,是形成冲突的必要条件,使得故事情节进展充满波澜,是激发受众情感火焰的催化剂。

主角的爱恋愿望与爱恋对象

主角在爱情叙事中居于枢纽地位,主角的愿望和品性决定了爱恋对象的品性和基本情感倾向。在大众文艺中,主角是受众的主要代入对象,主角的愿望与情感倾向引领着受众的愿望和情感倾向,主角爱恋的“愿望”和目标应该较早让受众知晓,以便受众产生认同和期待,聚焦目标人物的愿望,跟随故事情节的前进方向,如此才能建立受众观赏作品的“心理场”,把受众的情感反应锚定在主角和爱恋对象身上。

都市类、历史类大众文艺作品的主角,通常会具有获得权力、财富、情爱的愿望,爱恋对象更具有社会属性,会与主角的世俗愿望发生关联,如《鹿鼎记》主角韦小宝的愿望是升官发财娶美妞,让娘高兴让自己爽,作品的人物关系特别是爱恋对象的建构就与他的愿望相关,公主、郡主、帮主夫人等具有权力、财富身份符号的爱恋对象,就占有重要位置。

奇幻、玄幻等類文艺的主角会带着获得超能、长生、成神成仙的愿望去修炼战斗,爱恋对象会与修炼战斗活动密切相关。如网络小说《风姿物语》《亵渎》的主角与爱恋对象更具有神性,人物虽然种族与社会身份不同,但都是主角修炼-战斗生涯的同行者。

爱恋故事的主角,特别是超长篇幅作品的主角,通常具有强烈的欲望、外向型性格,天生就爱“惹事”,积极主动与爱恋对象构成复杂关系,能够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这样,故事就更容易动起来,故事情节的发生更容易具有合理性。

《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鹿鼎记》的主角韦小宝,网络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的主角杨凌,《极品家丁》的主角林三,都是欲望强烈、性格外向的行动派,这是构建长篇作品、带领读者不断体会成功快乐所适宜的主角性格。

如《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无心于仕途经济,却渴望向姐妹们表达温情,献上殷勤,他具有风流明媚的秉性,无事忙的性格,他的愿望—动机—行为,带动着大观园群芳众艳翩翩起舞,他既是众多浪漫风流事件的参与者,也是众人心声的聆听者,因此受众跟随着他的视角,可以最大限度地“现场观看”大观园的艺术生活和情感生活。若无贾宝玉这样的愿望与性格设定,没有这个四处献殷勤的主角的串联引发,整个作品就难以贯通。

在爱情叙事中,主角的愿望、品性决定了他会寻求什么样的爱恋对象,爱恋对象的愿望、品性会反作用于主角,从他选择的爱恋对象身上,可以看见主角的愿望与品性。爱恋对象是否与主角充分互动,影响着主角的愿望是否能够达成,影响着故事的情感倾向,通常主角的爱恋对象也就是受众的爱恋对象,是情感寄托之所,在受众的想象和体验中,是否能够和这样的爱恋对象进行情感的“结合”,决定了作品是否得到受众的认可,所以主角的爱恋对象是角色塑造和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工作。

爱恋对象塑造的身心依据

爱情叙事中,主角的爱恋对象通常有两类情形:情欲对象与情感对手。

它们是依据主角的欲求而创设的,对应着受众的心理需要,其功能主要是扮演主角的目标角色,主角得到他们(她们)的爱情诺言,双方最终结合或最终离散,即意味着阶段或最终的叙事目标达成。

大众文艺的受众对情欲对象与情感对手的想象和需求,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并反馈到创作者的人物创设之上。

其一,人类的基因遗传策略,决定了人类总是在希求更多种类的情欲对象,人类个体特别是男性,被赋予强烈的延续基因的本能和竞争天性,倾向于“多吃多占”,这是长期进化而来的生物学属性。在皇权社会,皇帝后宫建构就是对皇家基因遗传本能的制度性安排,以保证其繁衍后代的安全、可靠、高效。总体而言,对各种身体姿态、品性、身份的情欲对象的想象,给人类带来快乐,并激励着人类的生殖行为,因而,这种想象是有利于保持人类的基因传播本能的。

在爱情叙事中,利用男性与女性基因遗传策略得逞的快感来构成作品是非常普遍的,古往今来的大众文艺的主角,通常具有不同特色的情欲对象与情感对手,从北欧神话主角奥丁到《红楼梦》主角贾宝玉、《乱世佳人》女主角斯嘉丽、《步步惊心》女主角若曦,都是得到很多异性爱意的“成功人士”,以此构成快感来源,这是大众文艺的常态。

对此,要以这样的文艺观来看待,爱情叙事中的想象不是现实生活本身,在文艺作品中释放心理冲突并接受伦理观念的制约性处置,使得人们以更为平静的形态进入日常生活,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人们保持本能与伦理观念的平衡。

其二,人类拥有白日梦的变形能力,把人生苦难、心理挫折置换为愉悦的情色想象,这是人类重要的自我保护的功能。在文艺作品中得到“意淫”式体验,是重要的创作心理和接受反应心理的表现,对此无须避讳,这是弗洛伊德所谓的人格升华的途径之一,是人类从事文艺创作的重要推力。

男性作者为男性受众而创作的“男书”,女性作者为女性受众创作的“女书”,主角的情人的功能是相同的,表情总是相似的——他(她)总是看着你,等着为你做任何事情,因为你累了,因为你希望得到各种情感体验。

男书通常围绕男性情感需求而塑形女性。悲苦的行吟诗人最乐意歌唱主角无所不能、在情爱方面大获成功的神话故事;郁达夫、张贤亮、贾平凹笔下陷入身心困窘的男性主角,总是能得到美丽、善良、淳朴、性感的女性的爱与温暖,得以恢复对人类的信心和人性的温度。

而女书中,处于艰难困苦处境的女主角,总能得到皇帝、亲王、财经巨子、大家族传人的青睐,建立爱情婚姻关系,与各种身份的英俊风流男性发生激动人心、不可抗拒的爱情,而他们会拼命地帮助女主角获得成功,获得一切她所想要的东西。

这种白日梦机制是爱情文艺的治愈功能得以实现的心理基础,是东、西方大众文艺的普遍传统,相关各方对人类要多一份体贴,不要把人逼得太紧。

其三,大众文艺的主角定律使得作品总是偏向于主角的欲求,影响着主角的情欲对象与情感对手的性格秉性的创造。男书中,女性角色围绕男主角而开放自己的花朵,面向男主角的女性痴情者、奉献者更为多见,美女的各种“好”是为男主角准备的。女书中,或英俊浪漫,或沉稳宽厚的男性角色都是在为女主角的需要而运转,帅哥的各种“好”正好是女主角所需要的。

主角的目标人物可能会以各种理由,主动与主角构成情感关系,而且一旦爱上主角,就可能会忠贞不渝,专心等待花心的主角回来团聚;主角的情感竞争对手都会受到命运的惩戒;一旦主角的恋人爱上别人,那么背叛他(她)的恋人也就会死去。如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男主角的女友瑞秋离开他,并与另一个男性发展出很多情节,瑞秋及后男友都死于命运之手,这种惩戒性安排受到观众的欢迎——他们期待主角得到更有魅力的女友。

当然,情欲对象与情感对手的创设还会受到诸多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小说类型传统、人物种族属性的影响。主角的情人是主角与读者对面的最明亮的“世界”,是我们目光聚焦的地方。很多作品赋予这类人物丰富的个性元素,甚至于比主角更为色彩鲜明,更会引人关注。

情欲对象

大众文艺中,主角的情欲对象品类众多,彰显着人类情爱想象的丰富。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独立性的女性人物较少,对于男性读者来说,女性形象经常呈现出“被看”的美艳姿态,是各种情欲对象。在《金瓶梅》中,主要女性角色是能夠引起主角舒爽体验的美艳“妇人”,是西门庆大官人欲望达成的目标物,也是害死西门庆的欲壑难填的雌性生物。《聊斋志异》中妖艳而主动的女妖女鬼,是穷书生的意淫想象对象,深夜或无人处出现,安慰穷书生的渴望。《红楼梦》中各色水一样纯情而多才多艺的女孩儿,则满足了男性体察各色美女之审美欲求,多数是作者穷极才思、罗列美艳的想象成果。

在梅里美小说、比才同名歌剧《卡门》中,吉卜赛女郎卡门美艳动人,能歌善舞,既放浪不羁又自然率真,她勾引了士兵唐·何塞,把他拉下水,一起走私,不断犯法,但是却绝不忠诚于任何男人,宁可死也要自由,因此被唐·何塞杀死。这是一个想象中的南欧流浪民族中的女妖精——为什么东、西方男性作家都会创作出这样自由、妖艳、敢爱敢恨的女郎呢?因为人类中性格羞涩、被动的男性渴求这样积极主动的女性。

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中,穷人的女儿玛格丽特花容月貌又善良热情,在巴黎成为交际花,因为与公爵死去的女儿形似而被公爵认作养女,只要和以前的生活告别,公爵就会一直资助她。后来玛格丽特与税务局长之子阿尔芒相爱,两个人为了爱情,甘愿躲到乡下,公爵因此断绝了给她的资助,阿尔芒的父亲也坚决反对他们交往,百般离间,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家的声誉,被迫答应和阿尔芒分手的要求,不知真相的阿尔芒不断羞辱玛格丽特,报复她的背叛。直到她死去,阿尔芒才从她的日记中知道真相,痛彻心扉地想念她,为她安葬,并在坟前摆满白色的茶花。

这样美好与善良的交际花女郎,既能提供丰富而激荡的情欲体验,又能够为了男方家庭忍辱负重、自我牺牲,不会拖累男主角的前程,当然是符合男性情感体验需求的。也许大多数交际花品性与此相反,只是在以色艺换取生活资源而已,也许女作家并不愿意这样塑造女性——那仅仅是男性情色想象的成果,请一定不要用“茶花女”这样的交际花女郎形象去“认识生活”,或要求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如此奉献牺牲。

在古今大众文艺中,追求各种姿态、品性的情欲对象并达成目标,被看作是主角实现人生愿望的成功标志。而在现代中国的工商社会时代,人们把大众文艺中的白日梦与现实生活分开,文艺作品的爱欲表达更像是一种情景游戏,所以尺度渐宽。

在金庸20余年的武侠小说写作中,对男性爱欲的态度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愈发游戏化。早期作品主角,如《射雕英雄传》的郭靖只钟情于一个女性,而到了《笑傲江湖》的令狐冲,爱情的态度则趋向于率真,身后美女丰富起来,《天龙八部》的段誉则主动追求各色美女,最后,《鹿鼎记》的主角韦小宝公然贪色无厌,连连得手,这对网络小说男书的情欲对象创设影响很大。

《鹿鼎记》回归了古代传奇小说、民间故事的角色创设传统,女性角色的符号化意义更为显著,对应着男性的不同欲望部位,繁衍出各色身份和形态的女性角色。

公主与郡主,主角的成功阶梯:建宁公主,康熙皇帝的妹妹,是美貌、野性与高贵身份的功能性融合。沐剑屏,沐王府的小郡主,清秀、纯真、善良、情窦初开,是高贵身份、纯情品性与萝莉姿态的结合,与公主势均力敌。穷小子娶公主,意味着一步登天进入皇权社会的顶端,“公主”是古老的神话、民间故事中的角色传统,是常见的男性欲望对象,金庸笔下的韦小宝树立了一个现代版的榜样,后来的穿越历史小说主角娶公主是一个常规动作;

贴心身边人,令主角得到各种体贴服务:丫鬟双儿,美丽温顺,身具灵巧的武功,能帮助主角建功立业,还有一个曾柔,功能是双儿的备份,她们如同贾宝玉身边的袭人、晴雯等人,贴心体己,也如同电影《钢铁侠》男主角身边的女助手那样美丽、忠诚而能干;

敌人与对手的女人,增加主角爱恋行为的难度系数:阿珂,以带刺儿的娇艳为特色,李自成与陈圆圆的女儿,台湾势力郑克爽的恋人,从小被崇祯长女独臂神尼掳走,性格极其难缠狠辣。方怡,沐王府的武士,郡主沐剑屏的师姐,主角竞争对手的未婚妻,青春热情,性格多变的江湖女子,功能与阿珂类似。她们为主角提供了巨大的成功障碍,人生挑战,但是主角最终得逞了,因此快感强烈;

女神,增加主角行为的难度系数,也是人生导师:苏荃,神龙教主洪安通的妻子,天然妖艳、光彩照人且武功高强、见多识广,本来格外难以搞定,是韦小宝翻不过去的山,成了主角的女人以后,却格外温顺忠诚,成为韦小宝的人生指路人、解惑者、灵魂慰藉者,所谓导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每一部成长小说,少年男子主角总会遇到这样关键时刻指点迷津的女神或仙女;

异国女王,为主角提供情欲冒险:苏菲亚,美貌而野心勃勃,热情的罗刹国公主,异域风情表演者,艳遇对象,在韦小宝“安邦定国”计谋的帮助下,苏菲亚成功政变,当上了摄政女王,韦小宝则因策划有功被封为远东伯爵,主角如同无意中买了一注彩票,发了情色大财。

一些网络历史小说、都市小说、玄幻小说中,主角的各种身份、风姿与功能的情欲对象设定,可与《鹿鼎记》媲美。

如《极品家丁》主角林三,《回到明朝当王爷》主角杨凌,动能更加充沛,他们的情欲对象的“剂量”比之于《鹿鼎记》加倍,符号性人物色色俱备,与主角发生各种激情体验,最终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大团圆结局。这些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创设,情感戏的高潮建构水准不亚于金庸小说,也与《鹿鼎记》《天龙八部》一样,作品如果分阶段看,是数部不同女主角的爱情小说,每一段爱情故事都各有巧妙,也各有难度,主角在每个故事中都是款款深情,但是作品合在一起,却只能是泡妞全集,都是男性基因遗传本能的外在显性化。这是这类小说的特点,也是局限性,主角们难以在端庄处停留,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以人类的文艺史来看,都市(市井)小说和历史小说主角,贪求在有限的生涯中求得更多世俗的成功,主角才会经常遇到美女,而武侠、玄幻、奇幻、修真、仙侠等类修炼-战斗小说中,主角追求长生、成就神仙事业,应该避免过多在情爱中消耗生命,如《西游記》主角孙悟空,就不好女色,而好色的如猪八戒就不是好汉。既猛追美女又冀望修炼成神,那叫作贪婪,修仙动机与情色感受彼此矛盾庞杂,也可能写起来吃力不讨好。

在网络玄幻小说中,影响甚广的《风姿物语》《亵渎》等作品的主角,其身边群芳众艳可与《红楼梦》《鹿鼎记》一较短长。她们美艳能干,全方位满足主角的身心需要,共同支撑主角的修炼成神大业,主角实在是很幸运。《风姿物语》《亵渎》的修炼与追求情色两种愿望-动机-行动线索处理得好,就显示出作者出色的把控能力。

贪婪好色的主角其实是华人社会男性读者的偏好,是他们本身太贪婪,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太压抑,所以更需要白日梦呢?

女性爱情叙事中的情欲对象的创设,同样是以女主角以及代入女主角的受众的爱欲体验需求为依归的。他们的身份符号同样显著,如皇帝、亲王、总裁(含富二代)、艺术家(升级版的行吟诗人)等。而女性原始的基因遗传策略则在宫斗剧中得到最佳体现,与女主角有情感纠葛的男性角色通常都是情欲对象。如桐华小说以及同名电视剧《步步惊心》中,女主角若曦(原时空的张晓)卷入了康熙爷十几个儿子翻翻滚滚的夺嫡大戏中,而这些王爷们几乎个个对主角着迷,四爷(后来的雍正皇帝)、八爷、九爷、十爷、十三爷、十四爷先后与女主角发生情感交往,他们的个性和外形各有特色,都是帅哥,都对女主角情真意切,而女主在追求生存安全与情感冒险两种愿景之间来回荡漾。

大众文艺中情欲对象的身份过于符号化,是情欲与权力、财富、力量等因素的统合象征,主角得到他们就意味着巨大的人生成功,人物的功能得到彰显。但是角色创设若一味因袭,身份符号也可能妨碍了新鲜情感体验的表达,需要变通和进化。

情感对手

情感对手是情欲对象的升级产品。情感对手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是具有独立性。他们(她们)人格独立,是受众乐意代入的角色,在故事中处于与主角平等乃至高于主角的优越地位,能够与主角演绎“对手戏”,有自己的愿望—动机—行为线索,对情节进展具有推动作用,这样才可算是主角的情感对手,这样的人物通常会对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影响。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无论其形象多么精彩,戏份多么重,无论男性受众对她是喜爱还是痛恨,潘金莲的表情、姿态、行为,时刻呈现着自己欲壑难填的精神倾向,其功能就是男性想象中的女欲化身,她的悲惨下场也只是作者为了警示世人而特意安排的伦理教训,而不是她的性格与能力所必然导致的结局,因此她不具有独立人格,也不是女性读者愿意代入的人物。同样地,《红楼梦》主角贾宝玉身边柔顺的袭人,火辣的晴雯都是主角不同风格的情欲对象,其身份与人格都对主角具有依赖性。

而林黛玉、薛宝钗具有独立人格,与主角势均力敌,能够与主角进行深入灵魂的情感交流或对抗,才是万千女性受众乐于代入的角色,才可以算是主角的情感对手。

其二,情感对手对主角成长具有重大影响,这是情感对手的另一指证。男女主角双方在各自的愿望动机支配下,经历过深切的情感与灵魂的镶嵌,并且情感对手能够推动主角的行动,推动情节的进展。如在《射雕英雄传》中,主角当然是郭靖,而灵魂人物却是黄蓉,她绝顶美丽又绝顶聪慧,性格灵活却忠贞坚定,与郭靖的耿直、木讷、稚拙、坚韧品性形成互补,黄蓉对情节发展的推动力甚至经常超过主角,经常主宰着郭靖的前进步伐,他们彼此依靠、相互深度嵌入,是一起成长的精神伴侣。《天龙八部》中萧峰的爱侣阿朱,为了化解生父与萧峰之间的仇怨,化妆为生父,承受萧峰的雷霆一击,而萧峰为了挽救阿朱的性命,不顾随时受到天下群豪围攻的处境,偕同阿朱遍寻天下名医,经历同生共死的人生旅程,展现了萧峰性格的壮美,阿朱的柔情侠义之美。虽然在天下人看来阿朱身份卑微,但他们是彼此恩义深重、对各自人生影响至深的情感对手。

以上述标准来看,网络小说中颇有一些成功的“情感对手”形象,兹述几种情形。

在《庆余年》(作者猫腻)中,北齐的“圣女”海棠朵朵与主角“庆国”要人范闲,开始是作为竞争对手而存在的。她是一个有担当、身负门派与国家使命的武林高手,有着村姑的外在形态,却比绝色美女更有魅力。在多次对抗与合作中,与主角彼此吸引,后来在与共同敌人、危及天下人自由的“庆帝”的抗争中,两个人互相依靠,性命相托,与主角终成精神伴侣式情感对手。而女扮男装的“北齐皇帝”战豆豆,虽然性格强势,诱占了主角范闲,虽然彼此打得火热,却只是与主角的欲望有关而难以触及主角的灵魂,因此仍然是一个具有“女王”符号意义的情欲对象。

《修真四万年》)(作者卧牛真人)男主角李耀是一个英雄,为捍卫人类文明立下大功,但是他的修炼引路人、唯一的恋人和妻子丁铃铛,在各方面都与他势均力敌,性格强势,生命力旺盛,在两个人的情爱“大道之争”中具有主动性和支配性,她有自己的社会理想,有自己的成长历程,主角与她在能力上都站在人类的顶峰,心理与行动线索互相呼应,构成了作品的两个叙事维度,两个人如同双子星座,互成对方的精神支柱,互为情感对手,两个人都不以个人欲望达成为追求,携手为人类文明而奋斗,都是人类社会的英雄,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一起闪耀。

《亵渎》(作者烟雨江南)中奇特的角色风月,本是用光天使的神之本源力量创造出来的宠物,被赋予永远保护主角罗格的主导性意志。因为她心无旁骛,不断吞噬死亡界其他生物而功力突飞猛进。当主角遇到危险时,她就会飞速赶来解救主角,在主角困惑时,温暖着他的内心,后来女性意识萌发,爱上主角,不断为了主角的喜好而修改完善自己的外形,就这样成为一个强大、能保护主角而又忠诚专一的美女。

但是风月超越情欲对象的是,她具有独立的成长史,风月经常强迫主角罗格修炼进步,是主角的实力增强器,是生死关头最后的倚仗,而主角罗格同样也会为风月不惜牺牲一切。风月的内心存在着多重矛盾和挣扎,为了保护罗格就要变强成神,而成神就要忘却所有一切,包括忘记罗格,超然地俯视众生,按照神的行为逻辑行走世界,他们就不再是情侣,甚至可能成为敌人。风月的内心挣扎,展现了人类精神的深度,决定了主角的命运,也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其动机与行为构成作品的另一条主线,是名副其实的女主角,因而是主角动能强劲的情感对手。

《神墓》(作者辰东)中的女主角雨馨,既是男性的摇曳多姿的情欲對象,也是具有精神深度的情感对手。主角辰南为恋人雨馨决斗身死,万年后从神魔陵园复活,为了追寻心中的挚爱,走上了逆天之路。而雨馨是“人王”转世,当年为保护辰南的一战,几乎香消玉殒,为了生存被迫修习“太上忘情录”,成为天界冷艳的无情仙子,随后情势所迫,分裂出妖异的灵尸雨馨和甜美单纯的小晨曦,又在生命之树中分裂出纯洁的精灵圣女凯瑟琳。在辰南与雨馨的共同努力下,性格禀赋与情态各异的四女灵识融合,恢复万年前的雨馨,后来又与前身人王骷髅灵识合一,恢复为人王,爱情也随之更为完美。男女主角奋不顾身、生死相依的爱恋神话,比之于情欲对象为主角单方面奉献的意淫,令人温暖得多,也可以说最好的情欲对象,其实就是彼此心灵相通、爱意互动的情感对手,而不是有特色的花瓶。

女性视角的大众文艺的情感对手,同样具备上述独立性指证和深度影响女主角的指证。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虽然也适合扮演女性情爱想象中的欲望对象,但是他具有性格、人格的独立性,在故事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并主动为女主角的生存献身,对女主角的余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电影《乱世佳人》中的船长白瑞德,同样深得世界各地女性的爱悦仰慕,但他不是主角的附属品,而是具有自由意志,与女主角情感往还,且是能够决定故事走向和最终结局的人,他离开了女主角,却更加能够走进女性受众的内心,同时,他也是男性观众乐意认同和代入的人物,与他一起穿越美国历史与情感冒险的现场,那是体验性极好的情感经历。

这些受众的情感载体性人物,能给予我们丰富情感体验的人物,我们甘愿相信和喜爱他们的神奇禀赋、能力,我们的阅读、观赏活动终止后,对他们的记忆还在继续生长,那些曾经的体验和感受不断变化,会在我们内心继续成长,与我们一起延续着爱情故事。我们对作品中的爱恋对象的热爱,也可能“落地”,移植到现实生活中相似的人物身上,如体认生活中的某某人为“林黛玉”“薛宝钗”,如是等等,都是情感体验与爱意投射的成果。

冲突与故事建构

爱情叙事中的矛盾冲突对故事形态建构起着重要的塑形作用。

虽然爱情叙事的矛盾冲突的方式、强度,与修炼-战斗小说不同,但是在长篇爱情叙事作品中,也需要在恋人之间、恋人与外部世界之间设立各种障碍,形成冲突——设置强大的敌人,外力因素如灾难或疾病,男女主角愿望、使命、性格、价值观的对立等情形,保证剧情的冲突能够具有足够合理性和紧张度,否则爱情叙事将会显得平淡。

即使在温情脉脉、节奏缓慢的《红楼梦》中,也有无数能够引起人物与读者情绪反应的冲突存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情之间就存在着竞争者薛宝钗、史湘云带来的情绪扰乱,林黛玉的疾病与敏感性格,每每造成宝玉与黛玉之间的误会和情绪激荡;贾宝玉的愿望与性格把女生分成了两种人,一种是对他的温柔和才情表示爱悦和怂恿的,如林黛玉、晴雯等浪漫敏感品性的女性,就会帮助他达成所愿,因此大观园之中和受众之中的“拥林派”,就会觉得黛玉是清新脱俗的仙子,是正面人物,尖酸刻薄的习性都是可爱的俏皮;另一种是劝阻他的温情泛滥的,如薛宝钗、袭人等“温良贤淑”品性的女生,就会在贾宝玉追求温情愿望达成的道路上,形成阻碍,给贾宝玉制造不快,而且宝玉与宝钗之间存在价值观的冲突,热心读者就会怀疑、责难宝钗、袭人等人,觉得作品在嘲讽她们,但是具有务实倾向的人士会理解她们,觉得过日子就得找这样的人,这样就在《红楼梦》场外的受众之中形成不同情感与价值观的竞争。

《红楼梦》中凡是有情节发生之处,必有人物之间的情绪对立与冲突,即使在配角之间,如丫鬟戏中,袭人和晴雯之间,就存在着性格和利益的冲突,并引起主角贾宝玉的情绪反应。作品的每个地方都是“有戏”的,情节缓慢却不平淡。

主角贾宝玉的愿望和品性决定了他会选择灵魂伴侣林黛玉为妻,而具有婚配决策权的贾府家长们会选择薛宝钗,这就使得故事必然走向悲剧,贾宝玉、林黛玉与贾府决策者的冲突就是作品的核心冲突。贾府当家人选择薛宝钗而弃林黛玉,導致黛玉身死,贾宝玉无法抗拒,只能出家证明自己对家族的绝望,印证、挽留他与林黛玉的爱。这些冲突与主角追求爱情的驱力相扭结,合力推动了故事的走向和结局,也奠定了作品的悲伤基调。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角双方所在家族的仇恨阻碍恋人结合,最终导致二人死亡,没有这个外力因素,就没有故事存在的基础。《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的未婚夫与男主角杰克的竞争关系制造了作品前端的紧张情绪,冰山撞击导致大船沉没,把男女主角推向生离死别,没有这个灾难因素,就没有恋人为对方而死的故事,就没有决定性的结局和高潮体验。

在网络小说中,经受外力的压迫而验证男女主角爱情的案例也很多。《回到明朝当王爷》中,主角杨凌与结发妻子韩幼娘,自贫寒岁月即相濡以沫,韩幼娘病了,杨凌放下官务,在京师九城寻医,抗旨不遵,直到治好幼娘,而杨凌蒙冤被判死刑,韩幼娘法场救夫,高喊“愿与夫君同罪”,这种同生共死的情感,是在疾病与皇权压迫下得以验证和澄明的。

在《极品家丁》中,主角林三与月牙儿之间的恋情,则遭受了复杂的外力冲击、内心责任与情感的冲突。月牙儿,突厥名为玉伽,突厥前可汗毗伽之女,金刀大可汗,小可汗萨尔木的姐姐,美丽、生命力旺盛,性格坚忍、刚烈、热情,勇于冒险、胆大心细,大华国与突厥国交战时,扮作商队进入兴庆府查看敌情,而林三正率领奇兵,欲穿过沙漠远途奔袭突厥王庭,月牙儿于大漠中被林三识破身份并擒拿,在穿越大漠风暴的生死征程中,二人既互相提防又惺惺相惜,命悬一线之际,屡屡舍身互相救援,陷入情网。当林三在雪峰遭遇雪崩,被砸落冰窟中时,月牙儿欲舍弃生命与之同亡。保护林三远征的宁雨昔宁仙子(林三的情人),为使林三能够完成远征使命,在月牙儿身上施了遗忘银针,让她遗忘这段时光,但她已偷偷用羊皮纸记下了与林三在一起的种种,脑中也还能记得动心的情景,并逐渐回忆起二人的恋情。

林三突袭突厥王廷,抓住月牙儿弟弟小可汗萨尔木,撤退之际两军搏杀,月牙儿向情敌宁雨昔射出惊天动地的连环三箭,宁雨昔血战力竭之中躲过两箭,再也无法躲过第三箭,林三骤然挡在宁仙子身前,生生受了第三箭,月牙儿一见恋人将死,仰天痛哭,片刻之间鬓角青丝变成白发,天地同悲,初夏草原下起鹅毛大雪。

由于弟弟被擒,月牙儿不得不停战,与大华朝廷代表在兴庆府谈判,方知林三未死,正是大华国谈判代表,两位恋人带着身心伤痛,白日在谈判桌上为各自国家利益激烈交锋,而夜间,在草原上,在两国交界处,在星空下,在大床上抵死欢爱。后来林三经常穿过万里江山前往草原与女王月牙儿团聚。

故事中把敌国战争、情敌、天地灾难、性格冲突等因素编织在一起,一对恋人经历了重重考验,形势越是严峻,冲突越是激烈,两个人的恋情就越是火热,营造了一波接连一波的高潮体验,令读者沉浸其中不忍离去。这段迭经危机考验的男欢女爱的故事,不仅是网络小说中的爱情叙事的经典,也是21世纪大众文艺中最璀璨的情感篇章。

五、爱情叙事与伦理表达

爱情叙事必然面临人类个体本能与社会伦理的各种复杂关系,伦理被创造出来,就是用来规范欲望的,其实也是用来保证多数人有机会爱欲达成。

欲望与伦理

人类社会实践证明,对欲望缺少控制或者控制过度,都会导致社会和个体的病态。而通过文学艺术的伦理表达,对欲望叙事进行伦理平衡、为受众的自我建构提供安全管道,是人类文艺的重要传统。创作者不能把伦理的表达当作是负担,看作是一种外来的要求,而应该看作是一种有效的叙事策略,恰当的伦理表达会受到受众的欢迎,也是文艺作品经典性的重要方面。

在爱情叙事中,要特别注意用伦理意识,处置基因遗传策略导致的男性种马想象和女性滥情想象。

现代社会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保证了人类基因遗传的基本公平,这就限制了男性和女性个体的生物学属性。人类总体上是男女性别数量均衡的,性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会导致社会秩序崩溃,当多数社会底层男性不能娶妻生子,不能延续后代,将会导致愤怒与绝望,战乱搏杀就不可避免,人类社会就会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人类普遍走向一夫一妻制,给予多数普通人以繁殖后代的机会,并以法治、宗教与社会伦理加以保障,这是人类的历史教训给予人类的正义观,人类伦理的进化倾向,总体上不断趋向于一对一的均等正义。

同时,对于人类男女哺育后代,对于维系男女情义誓言,一夫一妻制也是最好的婚配形式,可以带来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有益于孩子成长和家庭幸福。现代伦理要求人们在爱情婚姻中放弃性自由,约束本能,缔结一份忠诚协议。

因此对于人类特别是现代人类个体来说,这种无法消除的基因遗传本能与现代婚姻制度、伦理就构成了持久的冲突,需要通过文艺作品得到宣泄、缓冲,在文艺作品的情爱想象中既得到爱情激励和多方面的情欲体验,以强化生殖本能,同时,对人的本能进行有弹性的伦理约束。

在爱情叙事中,表达伦理的重要准则是本能与伦理的平衡,个体的生殖策略和好人策略的平衡,享乐倾向与奉献倾向的平衡,而表达爱欲伦理的主要艺术机制是奖赏机制和惩戒机制。

伦理表达的奖赏机制与叙事策略

在爱情叙事中,让人物爱恋愿望达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是最能传递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性态度的,这就是伦理表达的快感奖赏机制。而通过人物的命运惩戒,用人物的死亡和肉体痛苦为不伦行为祛魅,戒除人们的不伦冲动,把伦理信条内化为人物的行为规范,从而为伦理信条增魅,这就是伦理表达的惩戒机制。运用快感奖赏机制和惩戒机制来达成创作任务都是常见的叙事策略。

在文艺创作中,快感奖赏机制的后面必然贯通着一定的价值观、伦理观,庄严的价值观、伦理观表达后面,常常隐藏着快感奖赏机制,快感奖赏是在为人物增魅,也是在为某种价值观、伦理观增魅。在爱欲叙事中,男欢女爱目标的达成,就常常是某种动能强劲的奖品。即使是中国当代文学之初始:17年文学中,如《创业史》《艳艳天》,其主角带头走集体化道路,战胜敌对势力的破坏,就得到上级的肯定与支持,赋予其权力,并得到村里最漂亮的姑娘的爱恋,以奖赏他的政治正确。

电影《勇敢的心》主角华莱士,为了苏格兰的自由而反抗英王统治,浴血奋战,最终悲壮身死。他得到奇特的“奖赏”,敌国英格兰的王后穿越火线来寻他,与他激情燃烧,他们的儿子成为后来的英国统治者,这当然是虚构的“历史”,這是在用男性快感为热血英雄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增魅。

电影《卡萨布兰卡》同样是文艺利用人类本能的快感模式,达成正义目标的典型案例。1942年美国电影界人士在一边拍摄,一边争辩剧情走向的匆忙情况下,创作出一部世界电影经典作品《卡萨布兰卡》。女主角依尔沙与丈夫为了获取通行证离开北非前往美国,走进了卡萨布兰卡的里克咖啡馆寻求帮助,与依尔沙曾经的恋人里克相见,德国秘密警察头目也追踪他们到了卡萨布兰卡。她的丈夫是抵抗法西斯运动的领导人拉斯罗(充满政治激情的男性),依尔沙与充满男性魅力的里克曾经在巴黎热恋,在德国军队向巴黎进发时,相约一起离开巴黎,但依尔沙却失约了,原来她的丈夫并未如传言那样死去,因此回到丈夫身边重聚(丈夫死而复生,以免除女主角三角恋中的伦理瑕疵)。

此时,里克机缘巧合得到了两张通行证,对依尔沙的爱和反法西斯的正义感,促使里克把通行证、把安全离开卡萨布兰卡的机会奉献给依尔莎,帮助他们夫妻登上了飞机,并且为掩护依尔沙登机,又枪杀了德国秘密警察头目,自己陷入了亡命天涯的命运。

《卡萨布兰卡》利用一女二男,男主角为了女主角的生存而甘冒性命危险,这个屡试不爽的女性快感模式,并且在电影中凸显里克所代表的崇高的奉献精神,助燃了美国社会特别是女性对参加二战的热情,让他们把里克与依尔沙、拉斯罗的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不惜去流血牺牲。

惩戒机制与伦理信条

在爱情叙事中,伦理惩戒机制的运用也是非常古老的艺术策略,对人类最初的欲望和伦理关系的建构,对伦理体系的建立,居功至伟。

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就是通过命运惩戒建立乱伦禁忌信念的典范,并形成了一个乱伦惩戒的艺术传统。俄狄浦斯的生父拉伊俄斯,年轻时与恩人之子同性恋,并导致其死亡,所以恩人诅咒他将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拉伊俄斯的儿子出生后,为了避祸赶忙被遗弃在野外,却被牧羊人捡回,命名为俄狄浦斯。俄狄浦斯长大后,果然如神殿的神谕所说,因缘巧合,在狭路相逢互相争夺道路时,杀死了生父拉伊俄斯——忒拜国的国王(惩戒),不久,俄狄浦斯为忒拜国立下大功,继位为国王,并按照习俗娶了前任国王的王后,并生下儿女,弑父娶母的命运就这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落在俄狄浦斯头上。真相大白时,俄狄浦斯之母伊俄卡斯忒上吊自杀(死亡惩戒),而俄狄浦斯用针刺瞎了双眼(用极度身体痛楚自我惩戒),把自己的王位交给克瑞翁,自愿被放逐出国(用放弃权力地位自我惩戒),在女儿安提戈涅的牵引下漂泊四方,最终在神庙里获得安宁。

这种“不可避免的命运惩罚”的故事模式,被后来无数文艺作品继承,如话剧《雷雨》中,大少爷与继母也与妹妹四萍乱伦,导致命运的惩戒降临,大少爷自杀,二少爷和四萍触电身亡,剩下绝望的老爷和发疯的繁懿,孤独走向人生的结尾。小说与同名电影《洛丽塔》中,男主角亨伯特与12岁继女“小妖精”洛丽塔乱伦,在命运拨弄下,亨伯特妻子车祸死亡,亨伯特死于狱中,洛丽塔在17岁时因难产而死。美剧《权力的游戏》中,一系列人物犯下乱伦、背信弃义、滥杀无辜之罪,在命运的拨弄下,这些人物要么惨死,要么受尽肉体折磨之后惨死。

这种欲望表达与命运惩戒的双重叙事,就构成了作品的经典性。

在世界“严肃”文学的经典中,不乏对欲望叙事进行伦理平衡处置的案例。严肃文学看起来与大众文艺差异很大,但是两者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社会伦理的表达上具有同样的文明责任。

托尔斯泰被看作是具有思想深度和悲悯情怀的作家,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也使用这样的叙事策略:用人物死亡进行伦理平衡。托尔斯泰用同情和爱惜的态度叙述了女主角追求爱情的故事:已婚贵族女性安娜遇到了风度翩翩且多才多艺的贵族军官渥伦斯基,在他大胆而热烈的追求下,安娜与之陷入情网,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很有地位(一个富有的家庭),且对女主角的出轨很宽厚,希望安娜约束行为,不要影响名誉(一女二男结构,丈夫有牺牲隐忍精神,而情人带来激情体验),他热心官场好面子,把面子放在爱情之上(对女主角的丈夫有矮化处置,减轻女主角出轨的罪错感,让受众对女主角保持同情),渥伦斯基一度感怀于卡列宁的宽厚,以及对与安娜的恋情的结局感到悲观而举枪自尽(情人为女主自杀),未死。他们的不名誉的婚外恋事件受到了上流社会的冷遇,后来渥伦斯基对恋情逐渐失去热情,令安娜失望,在一次激烈争吵之后,安娜情绪激荡,绝望之际投身火车轮下。作者对安娜的死亡报以同情和悲悯的态度,把自杀看作是主角维护尊严的举措,但这仍然是一种死亡惩戒,是对女性欲望叙事的平衡,是作品悲剧性和经典性的重要环节。

这种惩戒机制与伦理平衡意识在世界各地的爱欲叙事中普遍存在,也是世界大众文艺的重要传统。大众文艺应该对欲望叙事进行显著的伦理化处置,既为受众提供特殊的快感与美感体验,也提供伦理判断。

在明清小说中,意淫与色空观念的平衡是重要的创作意识。比如《金瓶梅》主角“人妻”爱好者西门庆,在他的世界里猎艳,常常人财两得,一度春风满面,但是西门庆被女性欲求榨干,身败名裂,死于床上,妻妾一一归于他人,并且潘金莲被杀,李瓶儿病死,庞春梅淫亡(彻底的惩戒)。《金瓶梅》让读者体验艳情之后,又感受西门庆的死亡惩戒的下场,芸芸众生可以衬度命运的公平,为自身的平淡生活感到安心,因而得到双重的愿望满足。

《红楼梦》是以男性后宫梦想作为作品框架的,在故事的主场景大观园中,贾宝玉是唯一男性,周边满是各种仪态、性格、品性的美女,如向日葵一般围绕主角,都面容美好,贾宝玉希望奉献给姐妹们种种温柔痴缠的情谊,多数能够心满意足,这比之于皇帝后宫的生活更为鲜活,其他男性其实都嫉妒得发抖。但是主角也就是止步于审美性意淫,伦理上并未构成罪错,最终结局是贾宝玉失去了林黛玉,虽然尊家族之命,结婚生子,但内心已经寒冷,不久看破红尘,回归青埂峰下。故事中隐含着朴素的道理,平衡是人类生活与人类伦理的根本之道,所得者多,所失者亦多。如果贾宝玉和群芳众艳大团圆了,那也就不是令人魂牵梦绕的《红楼梦》,而是普通的种马小说了。

在20世纪中期以后的大众文艺中,女性爱情作品中最多见的故事模式,仍然是女主角与拥有权力、财富或者权威的男性结婚(提供安全与丰沛的生存资料),和最英俊最有才情的男性发生恋情(可以拥有激情和漂亮后代),出现多个男性为女主角而争斗,甚至发生战争,一个(或多个)男性为她的生存而献出生命(印證女主角的重要),这种模式最令女性有愉悦感。但是伦理压力也如影随形,必须予以惩戒性或痛楚性处置——女性已经不必自杀了,会让其他角色死去,以达到得失平衡、伦理平衡。这是对死亡惩戒故事原型的变形置换。

电影《乱世佳人》是充满了伦理争议的大众文艺作品,然而其伦理平衡的处置影响了不少后来者。女主角塔拉庄园的小姐斯嘉丽,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夕和战争中,拥有多名男性爱慕者并先后有两位丈夫,且在战争中为她而死,为她留下了遗产,后来与一直爱她的白瑞德结了婚(英俊而多金,对主角的奖赏)。女儿邦妮出生,白瑞德溺爱女儿(女儿成为主角感情的竞争者),邦妮意外坠马摔断了脖子(竞争者死去)。女主角的另一个竞争者贤德女性梅兰妮(曾经因为品性良好夺走了主角喜欢的男人艾希礼),因怀孕和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竞争者死去),她把自己的丈夫艾希礼和儿子托付给斯嘉丽(竞争者做了主角期待的事情),斯嘉丽不顾一切扑向艾希礼怀中,紧紧拥抱住他(对曾经失去爱恋对象的心理失衡,进行报复性补偿,证明自己在这个竞争关系中是最终的胜利者),丈夫白瑞德无法忍受转身离去,与她彻底分手(对主角的惩戒)。主角最终失去了所有男人,但是她保住了庄园,拥有土地和财富。这是美国南北战争的故事,与美国南方气质相纠缠的爱恋故事,然而这更是女性生存竞争的得与失的故事。

宫斗小说与电视剧如《金枝欲孽》《步步惊心》《甄嬛传》的故事构成,也都是从女性基因遗传策略出发的,面对的批评也与《乱世佳人》相似。女主角嫁给了皇帝(最有权力和最威风的男人,能提供充足的生存资料和安全感),与英俊、才华横溢的亲王谈恋爱,他们甘愿为女主角的生存而献出生命,《步步惊心》中康熙帝的成年儿子都是女主角的爱恋者、争夺者,形成替补梯队,最后的伦理平衡性安置,是女主角死亡离开那个世界的纷争。《后宫·甄嬛传》中甄嬛嫁给了皇帝,与亲王恋爱并暗中孕育一子,女性竞争者总是想害主角,却最终帮了主角的忙,后来全部死去,最终阻碍女主角得到最高权力的皇帝也在关键时刻死去,主角的每一个愿望都能实现,包括成为最高统治者,但是主角也成为孤家寡人,亲人渐次死去。

这种故事模式中,女主角为了生存和成功而不择手段,主角的竞争者纷纷死去,或者死得其所或者不得好死,全看其死法是否能够给主角带来爽点,如是等等,当然会带来伦理争议,特别是会令某些男性评论家极其反感。这类作品的伦理平衡处置,是让主角最终失去爱情,失去亲人,但是走向了独立自主的人生,拥有权力和财富,这又与20世纪中期之后的女权主义潮流兴起相吻合。可以说宫斗故事的欲望自我满足与伦理奖惩机制的传递,仍然是大众文艺的常规状态,无须大惊小怪。

而《泰坦尼克号》这类故事相对单纯明媚,其伦理表达是被隐藏起来的,容易被人忽略。女主角露丝的未婚夫企业主卡尔(拥有财产)和艺术家杰克(英俊浪漫),两个男人都深爱着女主角,在泰坦尼克号上为她拼命,未婚夫面色晦暗行为猥琐(显得女主角进入三角恋具有合理性,免除女性受众的伦理不安),而杰克百般潇洒、浪漫、高尚,在冰海中把生存的机会让给女主角,而无声滑入冰海(艺术家适合如此死去),这种单纯、豪华、充满激情的爱情体验,给予女性深刻的感动。而杰克的死亡既是奉献者的行为,是催泪弹,同时这本身就是伦理安置的策略,是一女二男叙事结构的现代性结局,用男性主动牺牲代替了死亡“惩戒”,女方并未面临任何伦理压力,因此女性在激情体验中更相信爱情了。这其中隐含着人类男性的“好人策略”的普世价值观,也许现代社会比之于原始丛林,男性要获得基因遗传的机会,需要行使更大程度的好人策略。

网络文学并不能自外于人类文艺传统,也不必低估受众的伦理表达的欲求。网络文学创作可以汲取世界大众文艺伦理表达的经验,为我所用,这是网络文学走向成熟、承担社会责任的必有之策。

爱情根源于本能,伦理无外乎人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ZDA283)

注释:

①在《梦的解析》等著作中,弗洛伊德把个体意识分为“本我”“自我” “超我”三个领域,“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追求性欲的满足;“自我”以“现实原则”为指导,受现实环境制约,规避可能的惩罚,但仍然受本我的驱动;“超我”即“道德化的自我”,以“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以达到自我理想的实现,而梦与文艺创作经常是本我的释放与升华。

②尤瓦尔·郝拉利认为,人类因为自己的认知和倾向,会运用生物基因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改造乃至于制造人类,人类社会应该对此做好准备,对于是否可以制造人类,他的态度似乎是暧昧的。我认为只有永久禁止任何制造人类的企图,捍卫人类进化而来的繁衍后代的固有方式,及其相关制度和伦理,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安全。

③④参见《浪漫的爱情:哺乳动物大脑系统的配偶选择》作者:海伦·费舍尔,阿瑟·阿隆,露西·L·布朗2006年11月13日发布于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764845/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该文综述了许多研究者对人类和动物“爱情行为”的生理反应和社会行为所进行的研究,探究了人类与其他哺乳类动物的爱情与内分泌、脑成像、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引用了其中部分研究成果,特别向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致谢。

⑤“祛魅”是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提出来的,意在祛除神秘的巫术思维的魅力。本文运用增魅和祛魅概念指代人类“增加某物魅力”或“祛除某物魅力”这两种相互竞争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在拙作《鲁迅小说、金庸小说的谱系、形态与功能》(发表于《网络文学评论》2019第2期)和《大众文艺的魅力构成》(发表于《百家评论》2019.1期)两文中,已经有不同侧重的论述。

⑥⑦参见《情绪心理学》(第3版)(美)迈克尔·刘易斯  珍妮特·M.哈维兰-琼斯  莉莎·费尔德曼·巴雷特 编著,南莎 译612页-613页,“悲伤的功能”,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

参考文献:

(德)M.艾根,P.舒斯特尔. 超循环论. 曾国屏,沈小峰,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5).

(德)赫尔曼·哈肯.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 凌复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8).

查理·达尔文. 物种起源(全新修订版) . 钱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3).

(奥地利)佛洛伊德. 梦的解析.高申春,译.中华书局,2013-4-1.

(加)诺斯罗普·弗莱. 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1).

(美)马斯洛. 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刘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0).

(美)诺曼·N·霍兰德. 文学反应动力学.潘国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德)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

(美)迈克尔·刘易斯,珍妮特·M·哈维兰-琼斯,莎莉·费尔德曼·巴雷特. 情绪心理学.南莎,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7).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4(11).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1(1).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今日简史.林俊宏,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8).

(法)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5).

王祥,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至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任教至今。现为鲁迅文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学术专著《网络文学创作原理》系高校教材和文学网站培训教材

作者:王祥

第3篇:被政治左右的爱情——浅析胡玉音的爱情悲剧

【摘要】古华的长篇代表作《芙蓉镇》堪称一部史诗性作品,里面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可以说是作者钟爱的人物,他把一切美好的词语都用在了玉音妹子的身上:她美丽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美好的道德情操,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但是,我们从胡玉音同黎满庚、黎桂桂以及秦书田的爱情历程来看,她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爱情充满了坎坷和艰辛,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一切的坎坷和艰辛都与我们共和国的政治扯上或多或少的关系。

【关键词】胡玉音;爱情悲剧;政治

对于《芙蓉镇》,我们可以说它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在“文革”前后十多年中“左”倾思潮横行时期赤裸裸的社会现实的作品,也可以说它是一部抨击极左路线给人民带来灾难,由衷歌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作品。狭隘一点,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写的是一个女人同三个男人的婚恋的故事,背景则是我们共和国的政治运动在那个叫芙蓉镇的偏远小地方贯彻与落实,集中地写了一个女人在我们共和国的屡次政治运动中的劫难与复生。

一、与满哥的爱情

胡玉音与黎满庚的爱情可以用两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相爱和别离。

玉音和黎满庚本是青梅竹马,两人是真诚相爱的,因为爱情使两人以为可以结为夫妇幸福地生活一辈子。但是两人的背景却有着很大的差距:玉音的妈妈以前是做妓女的,又加上玉音天生丽质,生得一副好容貌,外界的人或是出于妒忌,或是出于其他,所以对玉音的评价很不好;而黎满庚则是刚则从部队回来,又是共产党员。这样一来,如果他们要结合在一起,所要承受的外界的舆论压力是巨大的: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是妓女之后。此时的黎满庚面对着选择的两难。他本人是很爱玉音妹子的,很想和她生活在一起,但是却因为身份背景,家庭出生的不同,组织上不允许他们在一起。最终,由于黎满庚坚强的党性和软弱的人格,他放弃了玉音,结束了玉音的第一段感情。可以这样说,这一切都是发生在玉音的人生理想和外界的政治气氛格格不入的条件之下,抑或是说成是外界的政治气氛破坏了玉音的这段感情。

二、与桂桂的婚姻

黎满庚因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放弃了玉音,放弃了他们的爱情。而玉音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她也要生活,她不可能一辈子都守着她和满哥之间的爱情。于是,她和桂桂结婚了。

的确,她和桂桂是曾有过一段幸福的日子,因为他们勤劳,他们有很好的人缘。但是好景却不长,“四清”运动开始了。“四清”运动打破了这小两口生活的宁静。他们本是因为自己的勤劳辛辛苦苦地盖了一栋新房子,却因为如此被划为新富农,成为批斗的对象。为了躲避搜查,玉音将自己剩余的积蓄交给黎满庚为自己暂时保管一下,毕竟在多年前的那个河边,满庚曾亲自对她说要一辈子保护好干妹妹。但是最终满庚却把钱交给了组织上,逼得桂桂也自杀而死。满庚为什么要把钱交到组织上去呢?一方面是因为满庚老婆的醋意和满庚人格的软弱,但更多的却是因为残酷的阶级斗争。玉音的婚姻就这样被扼杀了,因为“四清”运动,因为残酷的阶级斗争。

三、与秦书田的爱情

玉音和秦书田的爱情是从他们“偷情”的故事开始。两个人的结合是因为他们都是批斗的对象,被罚每天打扫那条长长的石板街。每天早上,当其他人都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那们两个却因为上头的命令要在一起扫街。加上丈夫桂桂的死,玉音又是单身一人,扫街就理所当然地为他和秦书田的爱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随着两人感情一步一步地加深,却因为自己的“牛鬼蛇神”的身份而不能和秦书田名正言顺地在一起,玉音觉得生活很无助。当组织上给他们的门上贴上一副白对联,写上“两个狗男女,一对鬼夫妻”的时候,秦书田便钻空子,告诉玉音说,既然是鬼夫妻,那也就是承认我们是夫妻。被李国香之流剥夺了做人权利的秦书田、胡玉音依然以特殊的方式反叛著,他们要夺回做人的权利,不管“黑五类”有没有结婚的权利,他们也点起了红蜡烛,还有了一个共产党员谷燕山为证婚人。虽然他们活得很辛苦,但他们也依然顽强地活着。

本以为事情到这儿也就可以完结,但并没有。当时正值1969年,文化大革命高潮刚过的一年,国家政治经过三年的动荡,开始重归秩序。李国香和王秋赦的联盟终于牢固形成,而为了进一步打击胡玉音和秦书田,他们分别被判三年和十年有期徒刑。刚刚以为人生有了着落,现在却又分隔千里,不能在一起。

等到他们再一次相见的时候,那是在10年以后了。国家为一大批冤假错案平反昭雪,胡玉音、秦书田的富农、右派身份得以平反,这一次,两人才能真正地没有任何包袱地生活下去。

《芙蓉镇》再现了一系列真实可信、有典型意义的画面,还原历史的真实,把人物的性格命运同国家的政治政策紧密地联系起来,虽然大团圆的结局给《芙蓉镇》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在小说中,人物的兴衰沉浮完全由国家的政治政策决定以及回荡在芙蓉镇上空的王秋赦沙哑的幽灵般的感声,使这部特定年代中国民众的心灵史和性格史,在多年后的今天仍能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古华.蓉镇[M].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古华.芙蓉镇.后记[A].芙蓉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者:向春琳

第4篇: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人生若只如初见

颜凌燕

114171839 11工商管理1班

摘要:人生若只如初见,最美人间四月天。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关键词:林徽因 梁思成 徐志摩 金岳霖 爱情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1955年4月1日去世,公认的美女,在建筑和文学上有成就。但让我感兴趣的是她和生命中三个重要的男人的故事,即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他们的故事是探讨爱情、揭示爱情真谛最好的材料。

这三个男人中,最出名的当属诗人徐志摩,他的“再别康桥”,人人皆知。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在英国定居一年,恰巧徐志摩也来到伦敦。诗人在和林长民交往过程中认识了林徽因,很快被吸引并爱上了林徽因。“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诗人激情洋溢,写下一首首这样的情诗。

当时的徐志摩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第三个孩子,正怀在妻子张幼仪的腹中。为了林徽因,他甚至逼着妻子打胎,在妻子生产后不久,就逼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因此成为中国离婚第一人。可是当他兴冲冲的去向林徽因表白时,却被拒绝了。当时,徐志摩24岁,英俊潇洒,浪漫多情,前途无量。我想,很少有女孩不为之所动吧。可见林徽因这个女子不简单。后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身亡,林徽因非常伤心,据说将徐失事飞机的一块残骸挂卧室内悼念徐志摩。有人因此认为她其实是爱徐志摩的。

第二个男人梁思成虽然不太出名,但他的父亲却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林梁两家是世交,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人的父亲交情也极好。林徽因热爱文学,却选择了建筑作为自己的主业,说明她的天性中有冷静理性的一面。拒绝了浪漫的诗人,她嫁给了梁思成,1928年在加拿大结婚。婚后,由于梁思成也主修建筑,两人成了事业上的伴侣。金岳霖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 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生活也很有情趣,闲暇时,夫妇俩比记忆,互相考测,哪座雕塑原处何处石窟、哪行诗句出自谁的诗集,那甜美的家庭文化氛围,疑似李清照、赵明诚重返人间。

林徽因、梁思成的婚姻虽然美满幸福,可是在他们结婚三年后,却出现了危机,因为第三个男人:金岳霖。

金岳霖没有什么名气,一般人都不太清楚他,据说他是搞哲学和逻辑的,除了专业人士以外,没人知道他有什么建树。1931年,林徽因因病在北平休养。当时梁思成还在东北大学执教,徐志摩经常去探望林徽因,为了避嫌,就叫上国外留学时的好友金岳霖等人,这样金岳霖和林徽因相识了。由于金岳霖是单身汉,在徐志摩去世后,就住在梁家的后院。当时林徽因正怀着身孕,梁思成经常外出考察,陪伴她的只有金岳霖,两人就以徐志摩为话题。久而久之,他们相爱了。当梁思成考察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听到后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之后金岳霖一直和梁家比邻而居,几乎没有分开过,和梁思成的关系也不错,甚至两口子有了争执解决不了要叫金岳霖来裁决。后来的林徽因在病魔的蹂躏下,经常不得不卧病在床,已经不复是当年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金岳霖依然每天下午三点半,雷打不动,出现在林徽因的病榻前,或者端上一杯热茶,或者送去一块蛋糕,或者念上一段文字,然后带两个孩子去玩耍。梁思成一家跟他相处融洽,临死前,他还和林徽因、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生活在一起,他们称他“金爸”,对他行尊父之礼。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墓,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这三个男人,林徽因爱的究竟是谁?从三个男人的后来表现可以看出来。徐志摩被林徽因拒绝后,爱上了陆小曼,和陆小曼结了婚。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再娶了一个妻子,而金岳霖则终生未娶。林徽因去世多年后,金岳霖有一天突然请客吃饭,大家都不知何故。在酒桌上,金岳霖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说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不能说徐志摩和梁思成的再娶是对林徽因的背叛,他们其实为林徽因付出的也不少,只是他们都从来都没有真正得到过林徽因的爱情。而金岳霖虽然在婚姻上退出了和梁思成的角逐,但他的爱情从来没有退缩过,他们的心灵始终相随相伴,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点。

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只不过我觉得金岳霖的故事听起来更加撼天泣地。 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他一辈子都站在离林微因不远的地方,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 有一种情,不很烫,但很熨贴。天长地久,静水流深。

若, 人生只如初见,多好!

参考文献:《林徽因的爱情》、《一代才女林徽因:三个爱情故事的女主角》

《林徽因 美与智慧的绝唱》——蒯乐昊

来自: 橙橙橙橙(愿你的理想,永远指引你。) 2010-09-08 17:43:13

我们常常要借助一个男人的光线,才看到他背后的女人——对于那些从民国时代走来的文艺女青年们——但林徽因是个例外。在她身上,折射着许多优秀男人的光芒,而她反过来又为这些男人增添了光彩,我们举着她这支蜡烛,把那些有着别样才情与身世的男人照看得更加清楚:梁启超、胡适、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费正清、沈从文、张奚若……这串散发着光芒的名单里,间或瞥见林徽因的衣袂飘动,她与他们终生保持着或父或兄、或亲或友的深厚情感。

林徽因的父亲、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的林长民,不无骄傲地对徐志摩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彼时林徽因刚满16岁,但谈吐和悟性已经超越了她的年龄,在她的美貌和聪慧面前被迫放低天伦辈分的不只是林长民,徐志摩也不顾自己是林徽因父亲的好友,且在国内已有妻儿,公然闹离婚并追求起这个刚刚中学毕业的小姑娘来。这段公案因影视、小说、文史学家津津乐道的介入而妇孺皆知。

不太被人知道的是,在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之前,他跟林长民互相引为知己,还玩过一场互通“情书”的游戏。在通信中,徐志摩扮一个有夫之妇,林长民扮一个有妇之夫,双方假设在这不自由的景况下互相爱恋。两个接受过留学教育的旧知识分子,用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来描摹他们渴望自由,但又身陷囹圄的情爱世界以及政治抱负。徐志摩写过一篇浓艳的短篇小说《春痕》,其中的主人公“逸”,就是以林长民为原型的。

林徽因最终没有选择徐志摩,她和梁思成在长辈的安排下相识相爱了。梁启超对长子寄予厚望,亲自挑选了未来儿媳人选,并在林徽因丧父后视她一如亲女。两家安排只待梁思成从清华一毕业,就送他们一起去美国深造。

这对小儿女于是常在一起憧憬未来,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以后准备学习建筑。梁思成大感意外,他从未想过文弱的女孩子要学盖房子:

“建筑?”他反问道,“你是说house (房子)?还是building(建筑物)?”

林徽因笑起来,她左边脸腮上有一个不对称的酒窝:“更准确地说,应该是architecture(建筑学)吧!”

这位建筑学巨匠晚年承认,自己最初选择学习建筑,只是为了林徽因,“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梁思成以多种重要身份存在于历史之中,但贯穿他一生的核心身份,竟首先是个一心疼顾老婆的温和男人,这一点,在后来的金岳霖事件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见过梁氏夫妇的人,莫不承认他们是恩爱的一对。1923年一次学生游行示威中,梁思成被军阀金永炎的汽车撞伤,并因此留下终身残疾,林徽因每天都来安慰他寂寞的病榻,为他拭汗、打扇、读书。这一点让梁思成的母亲极为不满,她认为思成伤卧在床,衣冠不整,大家闺秀应该低眉敛目小心回避才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尚未下聘,怎能如此不顾体统?

梁启超却因此更加欣赏林徽因,老爷子洋洋得意地写信给大女儿梁思顺:“老夫眼力不错吧!”这个维新派因此生发出他的姻缘观:由父辈留心观察、看好一个人,然后介绍给孩子,最后由孩子自己决定,“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这场婚姻确实向人们昭示了婚姻有可能多么宽松,同时多么牢固。终其一生,金岳霖都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最好的朋友,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一起,隔院毗居,同饮同食,同悲同喜。梁思成遇到学术上的任何问题,常常请教金岳霖,跟林徽因吵架,也搬出金岳霖来评理调停,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故去以后,金岳霖还跟梁思成的儿子住在一起,梁从诫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陪伴这个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亦无后人的大哲学家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从林徽因写给好友费慰梅(费正清之妻)的一封信里,可以看出他们3人的亲密与默契。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林徽因和梁思成蛰居李庄,生活困顿,贫病交加,金岳霖一有假期就来李庄看望他们,同他们一道过年,林徽因一边听着日本轰炸机从上空飞过,一边在信里这样写道:

思成是个慢性子,愿意一次只做一件事,最不善处理杂七杂八的家务。但杂七杂八的事却像纽约中央车站任何时候都会到达的各线火车一样冲他驶来。我也许仍是站长,但他却是车站!我也许会被碾死,他却永远不会。老金(正在这里休假)是那样一种过客,他或是来送客,或是来接人,对交通略有干扰,却总是使车站显得更有趣,使站长更高兴些。

林徽因写完信,就交给思成和老金看,问他们可有补充,于是我们看到了接下来由金岳霖写的一段:

当着站长和正在打字的车站,旅客除了眼看一列列火车通过外,竟茫然不知所云,也不知所措。我曾不知多少次经过纽约中央车站,却从未见过那站长。而在这里却实实在在既见到了车站又见到了站长。要不然我很可能把他们两个搞混。

金岳霖写完,梁思成又接过信来附言道:

现在轮到车站了:其主梁因构造不佳而严重倾斜,加以协和医院设计和施工的丑陋的钢板支架经过七年服务已经严重损耗,(注:梁思成因车祸脊椎受损,一直穿着协和医院为他特制的钢马甲),从我下方经过的繁忙的战时交通看来已经动摇了我的基础。

这封信写在又薄又黄的劣质纸张上,不分段,字极小,没有天头地脚,连多余的半页都被裁去,为了节省纸张和邮费。这封信让远在华盛顿的费正清夫妇笑了很久,接着又心酸了很久。

梁思成说:“人家讲„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但是我觉得„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林徽因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少女时代起,她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人,同时翻译西方文学、创作剧本、发表小说;学了建筑以后,在设计和测绘方面也多有建树,与梁思成一起完成了许多建筑学著述。虽然穿着窄身旗袍、体弱多病,但她爬起古建筑穹顶来却根本不成障碍,金岳霖到他们家去,常常看见林徽因和梁思成爬在自家屋顶上,为野外测绘练基本功,老金当即作了一副藏头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嵌了这夫妇二人的姓氏,上句打趣梁思成,下句奉承林徽因。梁思成很高兴,林徽因却不以为然,“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的,好像一个女人就没有什么事可做,只配作摆设似的!”

她怎么可能是摆设?在她家客厅的著名沙龙里,任何谈笑有鸿儒的对话,她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即使重病中都躺在沙发上跟客人们大谈诗歌与哲学。曾经的沙龙客之一萧乾回忆说:

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先生(沈从文)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是。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女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我后来心里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够像18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

可惜,林徽因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个“兴奋型的人”,情绪喜怒不定,像朵带电的云,“只凭一时的灵感和神来之笔做事”,所以,她留下的作品并不多。她的聪慧,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传说,流传在那些见识过这聪慧的文化名人们的口头笔端,而战争、疾病、政治运动、贫穷而琐细的家庭生活又剥夺了她大量的创作精力,所以,抛开她那些著名的“绯闻”,在学术层面上,人们通常只知道她是国徽的设计者、北京古建筑的积极保护者,而忽略了她内心更加丰沛的才华。

被肺病折磨半生,她终于在1955年去了,比梁思成幸运,她躲过了后来席卷全国的“史无前例”。丈夫亲自为她设计了墓碑,碑上移来她生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花圈;知己金岳霖为她组成治丧委员会,悉心料理后事。人生得此,夫复何求?

她的墓碑上写着: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第5篇: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志摩的这首诗不像是对康桥的离别,倒更像是对林徽因的苦楚。也许伦敦的相遇本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佳人才子的前世今生注定要做个了结。

才子才女相遇

1920年秋天,24岁的徐志摩在英国伦敦邂逅了16岁的林徽因,一个是才气渐成,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一个是年方二八,情窦初开的千金小姐。这仿佛又是一出西厢记,但一这场爱情要远比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来的撕心裂肺,和西厢记最大的区别就是这对羡煞旁人的才子佳人最终没有成配。这也引来了后人无限的惋惜与感叹。

徽因说,彼此各认个生活的模样,志摩道,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世界上最长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在我身边却不能爱着你,无论是苏轼与王弗的十年生死,还是陆游与唐婉的梁园凄苦,都没有徐志摩与林徽因更加惹人心伤。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位爱国有识之士,与大名鼎鼎梁启超有着深厚的交往,两人早就承诺结为亲家,把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为妻,而梁启超也早就把林徽因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

和与徽因门当户对的梁思成相比,徐志摩倒更像是一个外来人。生命本是一场漂泊,追求浪漫的诗人不可避免的遇见了生命中的唯一。这一场萍水相逢,换来了志摩的狂热、激情、勇敢,也换来了徽因的惶恐与失措,她只不过是16岁的少女,面对着这个大她8岁的男人,她感到的只有压力和受宠若惊。

留学之路

1924年6月,林徽因随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伤心之余的徐志摩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诧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两个月前,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一路由徐志摩和林徽因陪同,那段时间,两个人的心灵仿佛走在了一起,志摩像换了个人似的,青春焕发,诗意盎然。“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三人同行的画面被传为佳话。其间泰戈尔还为徐志摩拉红线,但最终也无甚结果。泰戈尔的一首诗记录下了这段缠绵不尽之情: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结婚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多年以后,经历岁月冲洗的林徽因,也渐渐懂得了志摩的那份纯情,想起了那一年16岁的她与徐志摩相遇的美丽: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志摩之死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不幸遇难,这天早上8点徐志摩搭飞机赶往北平听林徽因的演讲会,途中飞机坠毁,一代才子丧身谷底。

虽然徐志摩与林徽因最终没有成为眷属,但他们之间的故事却一直被人传扬。

徐志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林徽因的出现点缀了他那浪漫的诗意世界,因为追林徽因这件事本身就很浪漫,当初有人劝他让他放弃,他却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段宿命意味的爱情让人感到更真实,更刻骨铭心。

徐志摩就这样走了,轻轻地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正如他轻轻来到林徽因的世界一样。

伦敦的那个晚上,一个16岁少女和一个24岁青年诗人。

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记忆永恒的定格在这里,

多好!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

梁思成问林徽因:“有句话,我只问你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后来一天,林徽因很沮丧的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梁思成听了以后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着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虽然自己很痛苦,但想到另一个男人的长处,他毅然的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幸福。

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堆梁思成说了一句让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的一生来尝还。”

如果一百的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林徽因。 似的,她已经是一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

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的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页中的剪影。

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诗句,可她最终还是没有选择他。

第6篇:林徽因的爱情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1955年4月1日去世,公认的美女,在建筑和文学上有成就。但让我感兴趣的是她和生命中三个重要的男人的故事,即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他们的故事是探讨爱情、揭示爱情真谛最好的材料。

这三个男人中,最出名的当属诗人徐志摩,他的“再别康桥”,人人皆知。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在英国定居一年,恰巧徐志摩也来到伦敦。诗人在和林长民交往过程中认识了林徽因,很快被吸引并爱上了林徽因。“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诗人激情洋溢,写下一首首这样的情诗。

当时的徐志摩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第三个孩子,正怀在妻子张幼仪的腹中。为了林徽因,他甚至逼着妻子打胎,在妻子生产后不久,就逼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因此成为中国离婚第一人。可是当他兴冲冲的去向林徽因表白时,却被拒绝了。当时,徐志摩24岁,英俊潇洒,浪漫多情,前途无量。我想,很少有女孩不为之所动吧。可见林徽因这个女子不简单。后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身亡,林徽因非常伤心,据说将徐失事飞机的一块残骸挂卧室内悼念徐志摩。有人因此认为她其实是爱徐志摩的。

第二个男人梁思成虽然不太出名,但他的父亲却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林梁两家是世交,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人的父亲交情也极好。林徽因热爱文学,却选择了建筑作为自己的主业,说明她的天性中有冷静理性的一面。拒绝了浪漫的诗人,她嫁给了梁思成,1928年在加拿大结婚。婚后,由于梁思成也主修建筑,两人成了事业上的伴侣。金岳霖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 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生活也很有情趣,闲暇时,夫妇俩比记忆,互相考测,哪座雕塑原处何处石窟、哪行诗句出自谁的诗集,那甜美的家庭文化氛围,疑似李清照、赵明诚重返人间。 林徽因、梁思成的婚姻虽然美满幸福,可是在他们结婚三年后,却出现了危机,因为第三个男人:金岳霖。

金岳霖没有什么名气,一般人都不太清楚他,据说他是搞哲学和逻辑的,除了专业人士以外,没人知道他有什么建树。1931年,林徽因因病在北平休养。当时梁思成还在东北大学执教,徐志摩经常去探望林徽因,为了避嫌,就叫上国外留学时的好友金岳霖等人,这样金岳霖和林徽因相识了。由于金岳霖是单身汉,在徐志摩去世后,就住在梁家的后院。当时林徽因正怀着身孕,梁思成经常外出考察,陪伴她的只有金岳霖,两人就以徐志摩为话题。久而久之,他们相爱了。当梁思成考察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听到后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之后金岳霖一直和梁家比邻而居,几乎没有分开过,和梁思成的关系也不错,甚至两口子有了争执解决不了要叫金岳霖来裁决。后来的林徽因在病魔的蹂躏下,经常不得不卧病在床,已经不复是当年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金岳霖依然每天下午三点半,雷打不动,出现在林徽因的病榻前,或者端上一杯热茶,或者送去一块蛋糕,或者念上一段文字,然后带两个孩子去玩耍。梁思成一家跟他相处融洽,临死前,他还和林徽因、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生活在一起,他们称他“金爸”,对他行尊父之礼。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墓,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这三个男人,林徽因爱的究竟是谁?从三个男人的后来表现可以看出来。徐志摩被林徽因拒绝后,爱上了陆小曼,和陆小曼结了婚。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再娶了一个妻子,而金岳霖则终生未娶。林徽因去世多年后,金岳霖有一天突然请客吃饭,大家都不知何故。在酒桌上,金岳霖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说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不能说徐志摩和梁思成的再娶是对林徽因的背叛,他们其实为林徽因付出的也不少,只是他们都从来都没有真正得到过林徽因的爱情。而金岳霖虽然在婚姻上退出了和梁思成的角逐,但他的爱情从来没有退缩过,他们的心灵始终相随相伴,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点。

我想,只有真正得到过,才会如此,金岳霖真正的得到了林徽因的爱情,后来他有如此表现就不奇怪了。

第7篇:林徽因的爱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这是一本唯美的、充满诗意、温情的人物传记,当你打开这本书时,可以跟着白落梅漫步在林徽因的时光隧道里,静静的欣赏她的聪慧、她的优雅。感受她和徐志摩之间纯真的爱情,和梁思成相濡以沫的温暖,更能感受到金岳霖对她一生的深情守候。

康桥之恋

1920年春16岁的林徽因随赴英讲学的父亲来到英国读中学。是年十月上旬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初次相遇。自从那一次邂逅,徐志摩便认定林徽因是他命里的红颜。那些日子,徐志摩和林徽因坐在温暖的壁炉前,从文字到音乐,从现实到梦境,从昨天到明天,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曾经在康桥的柔波下热情相拥,在康桥的柔波里将船只划向浩渺的云水……可是,一些故事还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康桥,给过他们美好的相拥,却只留下他们华丽转身的背影。就如徐志摩在诗中所说:“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相濡以沫

17岁的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第一次相见,这个血气方刚的少年郎就对这个清新动人的江南女孩一见钟情。可是林徽因永远是那个闲看风景的人,梁思成则一直立于原地守候,待林徽因停下脚步,偶然回眸,发觉那个人还在,一直在。

1928年3月21日,24岁的林徽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婚后两个人一起攻读建筑学,相濡以沫走过风雨人生。

如果说徐志摩是林徽因梦中一切美好的想象,那么梁思成则给了她现实的安稳。和梁思成相处,不若与徐志摩仿佛永远沉浸在诗境里,他们的相处让她感觉到阳光下那些粉尘落在手背的真实。而她亦明白,她想要的就是这样一份真实的情感,是可以一起牵手漫步的温暖,是为他洗手做羹汤的简单幸福。有时候,春花秋月再美,也还是离不开相濡以沫、一粥一饭的生活。

痴情守候

写到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浪漫爱情,和梁思成的相敬如宾,总忘不了另一个男子,那个深情守护她一生的男子——金岳霖。就是这样一位学界泰斗,为了一个他爱慕的女子,默默的奉献自己的一生,他爱的理智,爱的深刻,亦爱的疯狂,爱的无怨无悔。

据说,金岳霖一直与林徽因毗邻而居,林徽因住在哪,金岳霖就会默默陪伴在哪,甚至在动荡不安、四处漂游的年代亦为她奔走于各个城市小镇、乡野山村。他以这种温和的方式默默守护心中至爱的女子,不离不弃。

徐志摩在林徽因转身离去后,他空落的心需要另一段感情来填补,所以他会爱上陆小曼,会为另一个女子付出所有。梁思成,这位曾经与林徽因海誓山盟、携手一生的男子到最后也只是云中过客,结束一个故事,重新开始自己的另一个故事。而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却真正做到了一生不变,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生。甚至在林徽因死后,孤独的他更是依靠往日与林徽因的点滴回忆残度余生。

林徽因,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是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而世间所有男子惟愿这朵心中的白莲: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第8篇:我读林徽因爱情

以前一直想读一下林徽因,读一下这位曾经被胡适称为“民国第一才女”而令许多才子为之倾倒的非比寻常的女性。读一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她的无奈,读一下“你是人间四月天”的那股淡淡的美丽的哀愁。

作为晚晴官员的孙女,近代旅日知识分子的女儿,在晚清局势风起云涌但传统道德仍然令人窒息的年代,她接受了西方文化,成为了近代寻求女性解放的先驱。可是,她却仍是一个理性的代表。她希望冲破传统的牢笼,但她更会克制自己的情感。在科学与文学间寻找灵魂的归宿,在建筑与诗歌里徜徉思维的波澜,在爱与情里揉碎那一丝丝的少女情怀,飞舞着懵懂的梦。

也许,随父旅欧的那次行程是她难忘的一次经历。徐志摩的才华横溢、英俊俏郎,在她那少女的心坎儿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成了少女的林徽因情窦初开里的一丝涟漪。可她喜欢的是徐志摩的文采,是他天马行空后的温柔缱绻。于是,爱止于崇拜,情泛滥于心。当他为她而离异时,她却游离了他的视野,而当他“销魂今日进燕京”时,她仍将他视作那个梦中的偶像。他走了,她搜寻他的遗物,特别是那些诗。她说过:“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是种满足。”“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首《偶然》溢出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情感,那种相惜与交融,那种丝丝相依,读来是一种会心的微笑,是在心里的微笑,一个才子对心灵寄托的抚摸与珍爱。

我不知道最初金岳霖是如何与林徽因相敬相知的,然而,作为林徽因的好朋友,他却为她而终身不婚。她也曾烦恼过,一位文学大家,一位青梅竹马;一位与自己惺惺相惜,一位与自己心心相映;一位与自己远洋求学,一位与自己饮酒唱和;一位是爱好里的知音,一位是事业上的帮手。何去何从?如何抉择?她苦闷,她徘徊,她对自己的丈夫吐露了真言:“我很苦闷,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丈夫经历了一夜的思考,将自己的无奈告诉了她。她没有选择金岳霖,也许,她已经不能再选择金岳霖了,而金岳霖也已经不再选择她了,选择只是她的冰清玉洁的魂儿和她的冰雪聪明。“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他不再选择,但他没有退出。她去世后的多年,梁思成已经娶了另外的妻子,而他却莫名其妙的邀请了一次聚会。“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学界的泰斗,未婚的学者,白发的老者,眼中的泪水流给了曾经的爱,留给了那一次次默默的呢喃。

我一直很羡慕梁思成、林徽因与金岳霖的爱情,一对耳鬓厮磨的情侣,一个坚守真爱的学者,一双文学灵魂的交织,三个相伴终身的知己。他们的故事有太多的无奈,也有太多的惊喜。爱与情在不断地编织,编织着那个时代一幅浪漫的画面,编织着一个美轮美奂的神话,编织着一首传唱不衰的歌谣。也许,爱便是这样,徐志摩的爱只能是泛滥,梁思成的爱只能是理解,林徽因的爱则是潜伏,而金岳霖的爱却是坚韧。为爱而孜孜以求,因爱而饱满充实。有爱则追求,求则不需结果,因为爱只能给一个人,只能给那个自己心中的天使!

第9篇:假如你就是林徽因爱情诗歌

假如你就是林徽因,在你白衣飘飘的年代,

我不仅像徐志摩带着浪漫与狂热 ,

闯入你纯洁的梦的世界里 ,

让你沉浸在诗歌美妙的欢喜中 ;

假如你就是林徽因,

在你成熟达念的时候,

我不仅像金岳霖在你婚礼的殿堂 ,

题赠“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成就美好幸福的姻缘,

书写羡煞世人的人间佳话;

假如你就是林徽因,

在你懂得明智决择的时候,

我不仅像儒雅稳重的梁思成,

带着你蹬上地坛殿宇的穹顶,

诠释着什么叫做情投意合。

我还要带着你去云游,

在山水间给你讲关于诗的故事;

我还要为你修茸小院的篱笆,

分担你的忧愁和烦恼;

我还要和你编写建筑的故事,

绘制最最幸福的蓝图。

而假如我真的就是徐志摩,

还是金岳霖,更是梁思成,

而假如你真的就是林徽因!

上一篇:幼儿科学活动教案小班下一篇:基层群众自治经验材料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