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的散文

2022-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过年的散文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思考

内容摘要:梳理梳理有关语文教学的观点和标准,语文课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有语言学习和应用;语言学习方法;在语言学习基础之上产生的思维训练和人文素养。与之匹配的散文教学内容为赏析精准的言语表达;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透过文字了解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作者的生活经验。以《背影》为例,确定教学内容:学习文中精妙的语言表达,通过文字感受作者与父亲之间深深的父子情以及作者对父亲复杂的情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关键词:散文 教学 内容

散文教学,包括所要教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换而言之,探讨散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即通常所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两大问题。中学语文文学类选文一直按照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的体裁分类教学,散文不同于其他三个体裁定义清晰,且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多的篇目类型,教学内容选择一直具有明显的教师个人风格,探讨“散文教什么”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问题。

一.语文教什么

“教什么”的问题,本质而言是教学内容。在谈到散文“教什么”以及“怎样教”,首先要确定“教什么”,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文字、文学、文章和思想情感教学都包含在语文课堂之上,短短一節课时间,教学内容不能过多,只能专注于一两个教学内容。通常,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组成部分,要分步骤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是什么?如何取舍?这样的问题探讨十分必要。

语文教学内容是什么,我国语文教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谈到,语文课程标准也有相应的规定。

从事汉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汉语各种形式——普通话和方言、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分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1]语言是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们约定俗称的表达习惯。语文教育基本教学内容为中国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以及在语言学习基础之上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素养。

学习语文即学会正确使用本国语言文字。我始终坚守一个立场,我教的是语文,它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2]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口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语训练学生对祖国文字不同场合地正确应用。与人交流无障碍是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低要求,作文则是书面语的一大体现。作文的好坏程度离不开阅读和老师课文讲解,避免过多的文学性知识进入语文学习中,这是叶圣陶先生特别指出的内容。因为,语文不仅包含文学性读本,还包含科普类读本和应用性普通文章,讲过多文学性知识,学生也不容易消化理解。

学习方法和语言学习并重,包括老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方面。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室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到高中阶段才会基本成熟,精力集中时间短,面对众多学习科目,教师采取形式多样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习集中注意力听课,讲练结合。

学习语文只是学生在读书阶段有教师指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上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面对更大的社会学习空间,信息知识呈爆炸性增长,需要学习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增加。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习得语文学习方法就能更好掌握信息知识本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钱梦龙先生一直提倡语文教学导读法,老师的角色像导演一样,指导学生有方法的阅读,让学生自己产生阅读体验并提出疑问,减少文章不必要的分析,能让学生理解即可,重在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4]语言技能训练如一般的技能训练,需要讲解、示范和练习,不断地重复练习和试错才能正确的掌握语言技能,自如地使用语言。

学习语言和训练思维同等重要。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5]学生作为个体在具体的环境中生活,拥有逻辑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无论是表达的逻辑性和思考的条理性。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建立在对语言的学习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达到的目标。不仅语文学科具有这样的作用,历史、地理、美术和音乐等学科同样可以达到审美和文化传承。在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上,应该避免过多思想性的灌输,乃至于语文课将上成政治课,偏离语文教学目标。

二.散文教什么

“散文教什么”必须建立在清楚“散文是什么”的基础之上,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6]作者常常通过文字将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再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读者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在写这些语言文字的心境和情感倾向,从而通过这一篇文章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散文抒发情感和表达真实的特性,最适合阅读和写作的教学。

散文学习目标,一是学习语言文字,二是感受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三是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散文语言优美,常常扩大、缩小字词含义或者使语言“陌生化”,增加语言使用范围。语言有固定使用环境,散文作家们是运用语言的能手,能够将语言自如地换场景使用,增加新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含义,丰富语言库。

散文的语言风格有的隽永、有的气势浑厚、有的充满哲理、有的浅显易懂等等,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展现形式。作者将内心情绪外化为文字,读者阅读语言感知作者当时写作的心境,与作者产生共鸣。

了解和学习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独特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其个性,不同的人文字和经验亦不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文字阅读他人的间接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学识和精神世界。赏析精准的言语表达,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之后,透过文字了解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独特人生经验。

三.《背景》教学内容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写于作者28岁时,经历生活的曲折后,对父亲的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心中产生诸多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回忆20岁时,父亲和“我”在南京浦口火车站离别这一场景,朱自清先生终于理解父亲对自己至深的爱。该篇课文一直是描写父爱的经典文章,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朱自清先生是如何通过语言,将自己对父亲的爱表达出来,换而言之,这篇文章使人感动,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

教什么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就《背影》这篇散文而言,学习内容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习文中精妙的语言表达,二是感受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三是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第一个学习内容为正确理解文章含义,学习文中精妙的语言表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描写父亲穿过铁道的过程,一个略显吃力的活动形象展现在眼前。带领学生抓住句子中名词和动词的搭配使用:手攀、脚缩、身子微倾。按照同样的方法,找到描写父亲外貌和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语言描写: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马褂、蹒跚的走、慢慢探身、慢慢爬下、扑扑泥土。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看似平淡的语言却包含深情。本是人生中悲伤的大事,平静地语言叙事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作者的情感收在了简短的文字中。照这种方式,找出文中语言白描部分,细细分析包含的情感。

第二个学习内容是感受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背影》的教学经历了春晖时代、寒冬时代、夏日时代。[7]在1925年后的写作初期,作为一篇描写亲子之爱的美文,深受赞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背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政治化,要使学生们认识到这是小资产阶级颓废不健康的情感,父亲竟然是肥胖的形象,大肆对《背影》进行批判,并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去;1980年以来,文章解读争奇斗艳,孔庆东教授认为,课文抒发了漂泊京城知识分子的孤独之情,“孤独”二字就是背影的精神内涵。过于深刻的精神内涵不适合与中学生过度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父子情即可,若学生感兴趣则可以适当延伸。《背影》的主要目的应落脚在教学上,如何教好课文是最重要的。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呈现百花齐放的现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解读。

作为中学教材的选文,结合教材编写者意图和课文在教材中位置确定教学内容。《背影》属于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单元提示为:“学习这个单位,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将本篇课文中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处理为父子情,细细地品味文中场景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文中朱自清和父亲的深厚情感。

第三个学习内容是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在老师地讲解和训练下,学生能够独自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通过方法讲解课文和分析知识点,采用注释法、查工具书、朗读法辅助学生。方法从感知文章大意到细读,复述法、跳读法和关键字词分析法。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教学生读书,这才是“教”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我这样上语文课[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3):11-17.

[2]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N].中国教师报,2015:04(01)

[3]于漪.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1994(06)

[4]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J].教育杂志,2009.(04):27

[5]王荣生主编.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

[6]赵焕亭.《背影》教学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128):51-5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注 释

[1]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N].中国教师报,2015-04-01(009).

[2]钱梦龙.我这样上语文课[J].课程.教材.教法, 2016,36(03):11-17.

[3]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J].教育杂志,2009.(04):27

[4]于漪.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J].课程.教材.教林非.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J].文学评论,1987(03):37-4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王荣生主编.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5

[7]赵焕亭.《背影》教学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128):51-56

(作者介紹:周曾芹,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作者:周曾芹

第2篇:关于高中当代散文鉴赏教学的分析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还应掌握丰富的人文道理。而散文篇幅短小,通过鉴赏散文,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人格,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上具有重要作用。重点探讨高中当代散文鉴赏教学,以望对后期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中;当代散文;鉴赏教学

散文一直是语文教材的主导文体,当代散文篇幅较小,蕴含丰富的人文道理,语言使用具有自然灵动性,阅读当代散文,可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同时也能够考查一个人的鉴赏、感悟能力。然而,高中当代散文教学并未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加上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将散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混淆,并未突出散文自身的特点,降低了教学效果,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应突出散文特点,引导学生整体感悟、熏陶感染,提升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一、当代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如同小说、诗歌及戏剧一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通过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达来对社会、自然、人生给予挖掘,使读者感悟人生真谛。散文具有自身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最为主要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指散文在选材上自由,不受拘束,可以是日月星辰、宇宙星空,也可以是一棵草、一朵花、一个人。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都是富于哲理性的散文,其选材不拘一格,形式自由。所谓“神”即文章中的思想及情感,也就是文章主旨。散文最为基本的特点即神聚,散文因形散而美,因神聚而高神。

2.短小而意深

一篇优秀的散文往往短小而意深,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仍以《荷塘月色》为例,文章较短,但意境深远。通过描写荷塘的淡雅及幽静,来表达自己淡淡的哀愁、喜悦之情,若探究更深层次的情感既表现出一种苦闷与彷徨,又希望能够解脱的矛盾心情。

3.以小见大

俗话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散文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以小见大,尽管篇幅较短小,但所蕴含的主旨较精深博大。在散文的字里行间中能够见微知著,通过细小的描写就能够引发作者的思索、感悟。如,《囚绿记》中选取一株常春藤来表现作者爱国之情,并没有动人的故事,也没有充足的理论,仅仅轻描淡写地记述作者到北平的所见、所闻。

4.贵在写真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一定要有真实性,这样才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对于散文而言,也追究真实性,在记述的过程中流露出情感,或借景生情,或情景相生,其取材应来自于真人、真事、真情。如,《背影》作者通过以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通过铁道而留下的背影作为取材内容,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但文章中并未用到“关爱、感激”的词语,然而从文章中的描写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这就是散文的特色。

二、高中当代散文鉴赏教学策略

1.读凝练精当的语言

我们都知道读戏剧应读出戏剧的矛盾冲突;读小说应读出小说的高潮;而读散文应读出散文的语言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读散文凝练精当的语言,阅读速度不宜过快,否则极易忽视散文中优美的语句。如,学习陆蠡的《囚绿记》使用了较多的拟人、比喻及排比修辞手法,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其中有这样一句“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其意思主要是表达我等绿色等得焦急,但作者并未直接描述,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说绿色把我等急了,通过文字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2.绘优美深远的意境

散文所描写的画面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可采用画笔将其中的景色画出来,进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文章内容。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描写了故都秋的悲凉,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拿出手中的画笔,将文章所描绘的牵牛花、庭院、蓝天等景色画出来,每一位学生所画出来的风格都不同,但并不影响对文本的理解,通过画画一起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天,领悟作者的悲凉之情。

3.泡朦胧含蓄的情感

所谓“泡”是指如同泡茶一般,慢慢品味文章所表现的情感。在散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散文中常常为读者留下了较多的想象空间,这也就是常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为此,应放开想象的翅膀,畅游在广阔的天空中,将简洁的语言泡出浓浓的情感,将繁杂的东西还原到原先最自然的状态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文章第四段写了月光下的荷花、荷叶、荷香等,没有一个“月”字,但处处都透着“月”光,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细细品味,理解朦胧含蓄的构思及深远的文意。

4.仿新颖独特的结构

模仿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模仿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如,学习《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后,将文章中“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有的学生将其仿写为“我出外,学校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学校是我幸福的终站”。这种仿写看似很通俗,但在描写中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演赋予内涵的角色

通过表演能够再现文中情境,使学生领会作者情感,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有的学生具有表演能力,通过表演能够让这一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学完《雷雨》课文后,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并自行编排话剧,通过舞台编排来体会雷雨中的各个人物形象,进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总之,散文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鉴赏散文,能够提高学生人格,陶冶情操,并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突出散文特点,让学生置于散文之中,感受散文之美,最终提高语文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李海彦.新课改下高中现当代散文鉴赏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誗编辑 董慧红

作者:胡红

第3篇:关于初中散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散文是中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散文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与小说、诗歌、戏剧相比,具有自身的艺术特征。教好散文要了解其作为文学体裁所固有的艺术特征,在明确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散文教学。

关键词:散文 散文的艺术特征 散文教学

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中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比如,最新版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就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杨绛的《老王》、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琦君的《春酒》等优秀的散文作品选入其中,并将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教材中重要的名著导读篇目。

笔者认为,要教好一篇散文,必须先了解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所固有的艺术特征,基于散文的艺术特征发现散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才能对散文教学有较好地把握。

一.散文的艺术特征

1.何为散文

散文这一概念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散文与骈文对举,韵文之外都是散文。中国现代散文一般认为萌芽于1918年《新青年》发表的“随感录”[1]。1917年,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学散文”的概念。他在此文中说:“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2]

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出现了同步发展的情况,现代散文理论也经过了萌芽、成长、繁荣、论争的不同时期。葛琴1942年发表的《略谈散文》可以说是在论争影响下产生的对散文概念有较为准确理解的一篇文章。葛琴认为:“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触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或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一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3]

对散文内涵的理解,长期以来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抒情性强的才是正宗的散文;另一种意见较宽泛,认为特写、随笔、游记、书信、感想、回忆,甚至一些带上文学色彩的议论文字和报告文字,均可归入“散文”之中。[4]本文中的散文指宽泛意义上的散文。

2.散文的艺术特征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是更加“私人化”“自由化”的文学样式,往往打上了作家本人的烙印,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它不像小说,讲究人物、情节、环境,也不像戏剧强调语言、矛盾冲突,更不像诗歌注重合辙押韵。散文的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它可以写景,可以记事,可以抒情,可以阐述哲理。散文的形式也是自由、不拘一格的,作者可以采用各色的文章结构来组织一篇作品。我们在谈论诗歌、小说时,有时可根据作品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特征给作品“定名”,比如朦胧诗,新写实小说,宋词中的豪放派、婉约派。但我们谈论散文时,更多想到的是某个人的散文特色。比如,周作人散文的平淡冲和,汪曾祺散文的恬淡从容,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杨绛散文中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现出的深刻。

有学者根据散文的特点,分析、总结出了现代散文的五个艺术特征,认为“散文的第一个特征是:写真。散文所描写的种种形象和所记述的种种事情,不能虚构,应从作者的实际生活经历中撷取;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在表现作家的人格和个性上比小说和戏剧文学来得直接、显明;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散文通过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表现出了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的精神风貌;散文的第四个特征是:体式不拘一格,姿态万千,笔法随便自然,千变万化;散文的第五个特征是:语言既优美、凝练、具有作家鲜明的个性色彩、饱满的感情色彩和一定的节奏感等,同时又接近说话和具体实在。”[5]这五个特征为我们认识散文提供了较大的参考。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大体上可以归纳、总结出散文所共有的三个艺术特征:一、散文充满了个性,体现了作者文化人格的主体性;二、散文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真实的客观对象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三、散文体式自由多样、题材广泛,内容及表达的情感真实;

在这里有两点需要进行补充说明:其一,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真实是带有虚构色彩的文学性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其二,“形散神不散”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散文作品。此理论源于萧云儒1961发表的《形散神不散》一文。“神不散”主要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形散”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言。[6]这一理论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确实描述出了某些散文作品的特点,比如杨朔的《荔枝蜜》。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散文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既可以“散”,也可以“不散”;其次,散文中“神”也就是散文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情感”既可以在文章中明确指出,也可以意在不言中,比如萧红的《怀念鲁迅先生》。“形散神不散”并不能概括所有散文的特点,在解读散文作品时,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由散文的艺术特征得出的散文教学建议

1.树立大家意识,统领单篇教学。

散文充满个性,体现了作者文化人格的主体性。我们在解读散文时,可以树立大家意识,即充分了解某一大家散文的风格特点,以期对单篇散文的解读起到一定的统领作用。在中学阶段,朱自清、鲁迅、杨绛、老舍、汪曾祺等人的散文作品入选教材的数量较多,教师可以先从宏观上把握这些作家的作品风格特征,继而再具体细致地分析每一单篇作品。

2.把握主观和客观两个言说对象,分析作品中的核心内容、核心情感。

散文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真实的客观对象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散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情感与思想是作品的主观言说对象,触发作者情感和思想的客观事物、事件、自然景色、外在环境等是作品的客观言说对象。我们在分析散文作品时,可以从把握主观、客观两个言说对象入手,当我们明確了这两个言说对象,实际上就抓住了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核心情感。

例如《春酒》(琦君)这篇散文,文章的客观言说对象是“故乡的春酒”,文章的主观言说对象是通过“故乡的春酒”表现出来的浓郁思乡之情。相应地,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故乡的春酒及与春酒相关的故乡往事的追忆,这篇散文的核心情感就是作者由“春酒”触发的思乡之情。

3.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散文体式自由多样、题材广泛。所以,面对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我们要做到具体篇目具体分析,不能使用同种教学模式套用任何一篇散文作品。同时,也不能一味贪多,要选择合适且具体的一两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这些内容可以是作品的核心内容、核心情感,但不局限于这两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设计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比如《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将本文的核心情感——“阿长与哥儿之间的感情、阿长对哥儿的疼爱”作为本篇散文的教学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围绕这个教学点,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再比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两个篇目在具体设计时,可以将“散文语言赏析”作为教学点,再辅以语言积累方面的教学活动。

总之,当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般要满足如下原则:选择作品中最值得被挖掘、最有意义、最具特色的内容与情感;立足学生的具体学情,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A].胡适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66.

[3]余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3.

[4]傅德岷等.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2-3.

[5]鲍霁.中国现代散文艺术鉴赏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1-29.

[6]萧云儒.形散神不散[A].本社编.笔谈散文[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33.

(作者介绍:龚玉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16级硕士)

作者:龚玉爽

第4篇:关于过年心情的散文

过年会给你一种怎样的心情,是喜悦还是落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过年心情的散文,欢迎参考阅读!

过年心情的散文

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多年前看这句话也没什么感觉,如今看来却包含了不同的人对其不同的理解,这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和心境有关。“岁岁年年人不同”或许就是很多的人被岁月的风霜染白了鬓角,很多的人远去了……很多的人来了,很多的人走了……真的是有的人越走越近,有的人渐行渐远了……好一个“年年岁岁人不同”!

又要过年了,它或许有着与往日不同的气息,令人回味。走在大街上,看那一处处年货小摊,真的感受到了年的气息,渐渐有了年的味道。说不出的为什么,越是临近过年了,心情却是复杂了,有着说不出的感觉。人到中年以后,心境与心情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有意无意的就会想起许多,有用的没有的,过往的,未来的,都会翻腾起来!这也许与一路走来,历经的诸多人生风雨不无关系吧?!

记得童年时,一进腊月们,就开始盼望着盼望着过年,真的是一天天的数,一天天的盼,那是一年中最大的期盼了!过年了,就可以吃好吃的,穿新的衣服,还有压岁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尽情的浑洒童趣与童乐,真的好幸福,是那么的满足与快乐,年的味道永远是那么温馨。

长大了……中年后,生活虽说是有了很大的变化,质的变化,得到了应该拥有的许多却渐渐地没了年的味道,心情反而愈发有些复杂了,也许一颗心被世事风雨侵润了多年,疲惫了……什么年不年的渐渐地没有了味道,没有了儿时的新鲜感和满足感,总是觉得年味变淡了、变味了!不“香”了、不纯了,无论如何也没有了,也找不到了以前的感觉……

过年心情的散文

2又是一年春节到,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按照传统或习惯,该回家过年了。

年是越来越近了,我的心情愈来愈加沉重了。每每见到大街上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的学生、民工像一群群归巢的鸟儿,透过他们焦虑的神情、沉重的行囊、匆匆的步履,我看到更多的是游子心中永远不灭的乡情。漂泊的日子里,无论是成功或失败,无论是快乐或辛酸,回家的路总是不能省略的旅程。2008年腊月的一场雪灾,又不知道阻隔了多少游子回家的路啊。这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一种酸酸的、涩涩的感觉。

这些年,我自从考学出来参加工作以后,几经调动,已沦落为流浪一族了。现在虽住有居所,衣食无忧,有四室两厅宽敞明亮的单元,有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相伴,有充裕的物质诸如冰箱、彩电,热水、暖气……在我的心底里,我居住的地方或过去历来户口本、身份证上所填写的家庭住址都不是我的“家”。

前不久,我与二哥商量要回家过年的。过后一细想,家在哪里呢?父母健在、老屋还在的时候,我是年年必须回老家过年的;后来父母随二哥住到了镇上,年是在镇上过的,每每还到老家去走一走、看一看。可现在,我知道即使我回到了小镇,能和哥嫂侄男侄女一起团聚,也只能凝视着父母亲的遗像,听他们絮叨,“再也回不成老家喏,老屋被卖掉啦!”

前年,当我得知侄儿为其父亲还债偷偷将老屋卖掉时,我竟然几天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我多想在老家的木床上躺在年夜里做一个童年的梦吧。可是,已经化为过眼烟云了。虽然路途不算遥远,交通也很方便,但是,回家的心情却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村子里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少,旁系亲属叔伯兄弟也因为长久没有往来缺乏沟通的语言。从那以后,我们这一家就注定要流落异乡了。

年三十晚,看罢春节联欢晚会后已是睡意朦胧,什么梦也记忆不清了。直到正月初一一大早侄儿从深圳给他二叔打来的拜年电话把我给搅醒。起初,听说他在电话那端唏嘘不已,我还在嘲讽他自作自受落了个无家可归的下场,可一会儿我却陷入了一种莫名的苦痛之中。

记忆中的老家,时不时在我眼前晃过来、晃过去。儿时的一些枝微末节的东西就像老母亲珍藏在箱子底里的那段细布料子或几张旧钞票。老家的正屋是爷爷手里盖起的三间瓦房,在贫瘠的乡村中十分显眼算得上是鹤立鸡群了。孙家发展到我们下辈已经是四世同堂了。俗话说,树大分桠,人大分家,从记事起,我们就和伯伯家分开了。厢屋一家一间,堂屋各占一半,爷爷奶奶的床就支在堂屋的角落里,吃的是临饭。起初,各家的厨屋都是草屋,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才勉强盖起了土齐瓦盖的。人经几代,三十多人挤在一个小院里生活,热闹好些年。然后,哥哥们大一个在前面加盖一间小屋,只到以后很久才划了宅基地盖了房子搬了出去。虽然老家只是一个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那些年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老家却给了我们很多的快乐和温馨的回忆。

曾记得,我在老屋的房柱上用毛笔歪歪扭扭写的“大、小、多、少” ……;在堂屋的大黄桶上,用粉笔写的“b、p、m、f”;在土坯的山墙上用小刀划拉的“×××大坏蛋”……西墙角下有一个蛇洞,那年四辈才呀呀学语时指着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只挖出了乌稍蛇的半截尾巴;东墙屋檐下的麻雀窝里,每年“三月春风似剪刀”的季节里都有叽呀、叽呀雏鸟的叫声;台子上的几棵榆树,正洒洒扬扬飘下金黄金黄的榆钱儿;水塘边的桑树上,紫椹儿“咚”地落入水中溅起了一圈圈的涟漪。老屋的前面是一条宽而长的水塘,水塘那边是一畦一畦绿油油的菜地和阡陌纵横平坦如画的田畴。紧挨老屋后面是四奶家的毛桃树和一片竹林……

儿时过年的景象更像一场场电影清晰地在眼前放映。挨近腊月边儿,叔伯家刚杀罢年猪,蒸笼里冒着雾气腾腾的白烟,炖钵里盛满了猪血汤,三亲六眷男女老幼吃着说着笑着喝着猪血汤。豆腐坊里,人们正排着队,小毛驴吃力地拉着磨,柴灶里腾腾地燃烧着映红了所有人的脸庞,有人“咿呀、咿呀”地摇着豆包,乳白色的豆汁正哗哗地流进了木桶。隔壁的小哥正房前屋后撵鸡逮鸭,母亲和大妈正比赛似的蒸馒头炸油果,父亲正忙着给王秀才家写对联儿……年味就像一缕一缕缕诱人的芳馨早已在村子里弥漫开了。正月初一的早上,娃们把过年的氛围推到了及至。穿着难得的新衣新帽新鞋,满村子里跑着拜年。虽然得到的打发只有一捧花生或包米、一根甘蔗、一枝劣质香烟,但大人小孩个个喜笑颜开,其乐融融。

现在,岁月已经把我们磨砺成了半大老头,但儿时老家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像镂刻在我的心里。

过年心情的散文

3爆竹一声辞旧岁,欢声笑语迎新年。

过年了,旧的一年又过去了,新的一年又来了,龙年已过,蛇年来了,过年要干些什么?吃、玩、睡、看春晚,吃只吃年夜饭,玩指什么众所周知,睡指过年放假当然该赖床了。

过年时以前放鞭炮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猛兽,到了除夕夜就到村里去,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

可惜现在放爆竹(现在叫做烟花),成了一种大气污染源,不过也不能完全禁止,因为到了那时候,就更没有年味了。

火药从发明开始,中国就做出了烟花,传到国外后成了杀人利器,用途有了不同的作用。

到了现代烟花都是过年时卖得很好,烟花、鞭炮、爆竹等等都成了过年的一种方式,对于小孩子来说最高兴的是收红包,而对于我来说,最高兴的是放假,为什么?因为现在长大了了,对于过年的观念也变了,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

过年心情的散文

4明天就过年了可是,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只不过是去奶奶家吃一顿饺子。

突然好想爷爷哦…想起他的笑容…他怕我的眼神…呵呵,还有经典的语言。

知道吗?有一次,哥哥为了给爷爷解闷,就送给爷爷一只鸟,爷爷养了一阵,后来就不见了,我们问爷爷,鸟呢?爷爷说:“放了”哥哥很奇怪,便问:“为什么啊?那是我给你买的哦。”

爷爷听后很认真的跟哥哥说:“我知道,可是那鸟老叫,吵人。能不能买只不叫的鸟?”哥哥笑……

现在?每当我走到爷爷以前住的凉台,都会有一些回忆浮现出来…熟悉的植物,熟悉的垃圾筒,熟悉的窗台,但却不见了最熟悉的人。

很奇怪,以前跟父母说爷爷时,总会说一些爷爷的坏话,什么爱唠叨,脏…但现在…提起爷爷,我们都会笑,因为总是会想起他那些幽默的语言,那些经典的语录。就不自觉的笑了。

爸爸说,他梦到爷爷了,姑姑们说,这是爷爷想回家过年,等等迷信的话接二连三的出来了。可是我却认为不然,我觉得,那其实是人们心底的感情,是对已去老人的愧疚,越是过节,愧疚就越深,所以自然就会梦到啦。

就像我的爷爷那样,到了最后时刻,他什么感情都无法表达了,包括爱,但他能感受到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老人都很喜欢握住我们的手,左看看右看看,左搓搓,右揉揉……

那么,我们只要做到,不要去破坏她们感受爱的方式,不要推开她们,不要糟蹋她们对我们的爱。

今年,我没有爷爷陪我过年,更加孤独,其实现在的奶奶也已经不懂得如何表达爱。

但她却知道,当我感冒时,她连饭都不吃,也要来看我,这可能就是一个老人对孙女最后的爱吧。

珍惜彼此的爱,将爱传递下去。传递给你们的亲人。

过年心情的散文

5日子一页页的翻着,转眼间又过年了。

对于充满传统节日色彩的中国来说,“春运”这个词已经并不陌生了,也就是这个时刻人口流动量最大。忙着备年货,忙着赶车回家。

回家过年已经成为人们的夙愿,无论在哪里读书,在哪里打工,在哪里漂泊,都要回家过年。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避风的场所。一年到头,在外漂泊,忙忙碌碌的,辛辛苦苦的打工赚钱,为的是这个家庭的生活日子;为的是能够在这段时间多陪伴在父母亲身旁;为的是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城市虽灯火辉煌,却不是我的家,却不是给予我们最踏实的地方。家虽在偏僻的农村,我们那个地方却充满这祥和的乡土气息,充满这最为温暖的记忆。城市的魅力也诱惑不了回家的人们;城市的精彩也耐不住回家的步伐;城市的砖瓦也禁不住回家的心声……

人如潮,车入海的车站忙忙碌碌的。城市的打拼工们整理整理行李,做好手头最后一份工作,也是年末的最后一份工作,就连忙着买车票甚至提前一些天的时候就买了车票了。

车站的人们,排着老长的队伍,等待着能够买到回家的车票,能够买到车票,家的距离就接近了。人们等待着,焦急的等待着,甚至连顿饭都顾不上吃。

此时此刻,车站响起了音乐《常回家看看》,听着熟悉的旋律,弥久不衰的歌曲,在这一刻会引起多少归心似箭儿女的共鸣。是啊,常回家看看,但是因为生计,因为要过上美好的日子,所以只能够一年到头,过年回家一次。陪伴父母身旁,说说在外的日子,和家里的情况。尽享家庭的天伦之乐。

伴随着耳机的音乐《坐上高铁去北京》响起时,高铁列车启动了。也许,这一刻激动的旋律打动了我激动的心情,引起我的共鸣。

高铁快速的行驶着,美妙的旋律在耳畔轻快的响起。我坐在靠着车窗的一侧,我边看着外面的风景,一边听着歌曲,别提多欢心了。也许,这就是最为愉快的旅途吧,刚才排队买票、等车的疲惫早已烟消云散了。人生本是这样的一次旅途,只有放下包袱,才能够变得格外的轻松。

随着音乐的深入,高铁的前行。想起自己以前小时候盼着过年的场景。爸爸在外打工,只有妈妈陪伴着我。小时候的我,通常喜欢扳着手指头数着爸爸什么时候回家,还有多少天就应该过年了。也许,那充满七彩的童年给予我对过年的祈盼,和最为美好的回忆。

我看了看手机,奥,今儿个是腊月二十三。小时候,通常妈妈在这个时候教我的那段童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此时此刻,我再也忍耐不住温暖的眼泪,触动深情。

是啊,现在自己长大了,父母们却老了。我记得,当我出去上学、打工的时候,当列车从家乡向城市出发时,站在窗外的妈妈哭了,向我挥挥手,我也在挥挥手。爸爸却站在一旁不说话。我知道,这时无声却胜有声,爸爸虽有千言万语的叮嘱,但却保持了沉默……

这让我才知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我在想象或许母亲在这一年中又流下多少思念儿子的泪水啊;或许在这一年中,头上的银丝又会多了多少根;或许在这一年中,又有多少心酸欺瞒了我……

是啊,好久没回家,不是我不想家,只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学习;只是因为为了赚到更多的报酬来孝敬您二老;只是为了让爸妈早点享享福;只是为了让你们早点看到都市的繁华……

我也曾愿望:带着爸爸妈妈去旅行,去感受大千世界的魅影。”我希望我的梦想定能够实现的。

慢慢地,突然才发觉,列车已经到站了。随即,我下了列车。在人群中看到了爸妈。随即我在拥挤的人群中找到了等候我多时的爸妈。这一刻,我的泪水又流了出来。我看到了妈额头上的皱纹,我看到了妈妈大多数的白发,我看到了我那不老的父亲额头上也有了皱纹,乌黑的头发上也冒出了白发。感觉一下子变了,我不在的这一年,爸妈似乎老了许多。

是啊,是变了,不仅仅是爸妈变了,老家也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巨变。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沙尘的马路变成了柏油路。荒地变成了地产项目;一座座房子统一的粉刷成白色的;一些些农田变成了蔬菜大棚……

这一年,家乡的人为了建设新农村一定吃了不少的苦,是啊,没有苦哪有幸福的好日子,没有苦,哪有精彩的人生呐!

回家过年,充满着虽曲折的途径,但却依然前行,找到属于自己梦幻的家。是过年,才让我们祖国许许多多的家庭团聚,一起享受这天伦之乐;是过年,才让我们过的开心、安心;是过年;才让我们一起对未来的夙愿,对家庭的夙愿;是过年,才让我们知道这蹉跎的岁月能够让人慢慢变老……

时光的车轮还在前行着,这红红火火的日子也过的越来越有滋味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就让这红红火火的中国梦实现吧!

过年心情的散文6

今年春节,我有幸回到了相别8年的家乡──湖北,与爷爷奶奶一起度过了盼望已久的新年,这一次的团聚我似乎更了解了家乡的民风民俗,同时也有所感悟。

首先介绍一下年俗吧!湖北的一年中一共分为三节,以过年最为隆重,从腊月初八起,一直准备到年三十,除了穿的戴的以外,以吃的东西为最多,如晒“冻米儿”。烫豆糕儿、打“糯米粑”等等,丰富极了!特以冻米、豆糕、糯米粑最好吃。准备过年食物,女性负主要责任,男的以清理债务为重点。应收的马不停蹄地催,待付的款也要在年三十前付清,彼此收财纳福,过一个快乐新年。可贫穷人家是:“三十的躲猫儿,初一的大摆手”。意思是:过年怕债主逼债,到处躲藏,到正月初一就好了,因为从三十夜到元宵节。债主决不能向债务人讨钱,可以放心大胆了。年夜饭这个名词,在湖北称“年饭”或“团年饭”,时间多在正午或天亮前,那一天说的话要吉祥如意,为了防止儿童口不择言,特在厅堂上张贴“不禁童言”或“百无禁忌”的红纸条儿。饭毕,长辈发红包、晚辈收压岁钱,晚间禁例大开,合家同乐。灯火齐明,通宵达旦、谓之守岁;东方未白,大放鞭炮。出天方,开大门,迎接大年初一。

看到了湖北的年俗,我不禁想起了今年的春节,家里来了许多亲戚,在团圆饭时,大家都忙于敬酒,说些祝贺的话语,坐在旁边的我,总觉得很不自在,吃过年夜饭,他们都忙于应付着发来的手机短信,直到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大家又坐在沙发上享受着晚会的节目,时不时鼓鼓掌,笑一笑,看完后时间不早所以就上床睡觉了,想到这里,我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从来没思考过的问题:除夕夜我们能做的最温暖的事情是什么?是啊,传统的年俗的确非常吸引我们,但是现在看来又保留了多少呢?一切的快乐仿佛都被现代高科技取代了。吃顿团圆饭,发发红包,看晚会,每年春节都是同样的程序,每次我都等着盼着新年的到来,但是等它过去了,却又觉得平淡无奇,没有多少值得回味。虽然这也很温馨,但我总觉得少了些更朴实的东西。

春节的基本意义,就是,在一年中只有这个时段很多人才有机会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团聚,所以我希望春节能够在中国逐渐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原有朴实,美好,温暖的样子。

过年心情的散文7

一年一度的春节在期盼中如约而至,兔年蹦蹦跳跳的向我们走来,过年了。

记得小时候,总是很盼望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拿压岁钱,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快乐的事,总是伴随着春节一起到来。不过,长大了以后,很多的习惯都随着时间流逝而一起消失了,但唯有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春晚的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在生活中没有改变。

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春晚的质量下降,不再像以前那么精彩,而是变得很无聊,其实我觉得,不管怎样,春晚的节目都是经过层层选拨、重重彩排出来的,里面都包含了导演和演员的付出和汗水。即使是出于对他们的尊重,我们也应该抱着一种感谢的心态去欣赏,即使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完美。

过一年,又长了一岁,可是越大,就越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拜年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种多样,从电话拜年到手机短信拜年,再到今年流行的微博拜年,人们不出家门,就可以轻轻松松的给朋友家人百拜年问候,也正是因为这个,大街上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拜年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年初一,除了清晨几声寂寥的炮响以外,街道上显得冷冷清清。无可厚非,信息通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与此同时,是不是也淡薄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过年和好久不见的同学们一起去放烟花,烟花在天空中美丽的绽放,照亮了我们灿烂的笑容,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也浮现在脑海中,凛冽的寒风吹过,但心府却泛起了阵阵温暖,我很庆幸,我们一起长大,我们那么熟悉。对着美丽的烟花祈祷: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其实已经过了很多个年了,但每到过年的时候,还总是会小小的激动以下,不知道是发自内心的,还是一种习惯性的激动。可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很喜欢这个节目,毕竟在这个节目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第5篇:名家关于过年的散文

一到过节就是人们放松娱乐的时候,那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散文吧!

名家关于过年的散文【1】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对年味儿的感觉已不那么浓烈。记得小时候,特别盼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有压岁钱,心里特别高兴。俗话说:小子盼年鞭炮两盘,姑娘盼年衣服新鲜。

小时候的老家,一进冬月,就开始有了年味,农村供销社就有许多年货在销售。特别是这个时候,各家各户为过年养的猪也都长大了,随着天气越来越冷,猪也长得慢了,该杀年猪了。农村人热情好客,每家杀猪都要把亲戚朋友请到家里吃猪肉,真是一家杀猪半屯子吃肉,好不热闹。小时候我经常随父亲到亲戚或朋友家吃猪肉。

那时觉得杀猪菜是最好吃的菜,有酸菜,有血肠,有苦肠,有肥肠,有猪肝,特别是用大锅煮出来的大块儿的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薄片,蘸上蒜泥,真是好吃极了,算得上是人间美味。

直到现在,我依然酷爱吃杀猪菜,每年冬天都要开车出城去城边儿或农村吃几次有特色的杀猪菜。最正宗的杀猪菜,是用农村的大铁锅、现杀的猪、农村自己腌制的酸菜做出来的,就是把大块儿的猪肉、血肠、猪肝、酸菜一起放在大锅里煮,特别是酸菜,越剩越回锅越好吃。

进了腊月,更是年味十足了。家家户户都开始淘米蒸黏豆包。大黄米面儿的,经过发酵,包上豆馅儿,酸酸的甜甜的,黄黄的黏黏的,是我们北方独有的特色食品。每家都会蒸出很多,冻在仓房里,一直能吃到天气开化。再就是用大黄米面儿撒出的年糕,厚厚的一层大芸豆,那味道,那口感,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苏联敌台攻击中国说:“现在的中国,毛泽东搞个人崇拜,毛主席语录已代替了黏糕。”就连苏联人也知道中国的黏糕好吃。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一天,也是一年当中最冷的一天。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一天一定要吃腊八粥。北方农村的腊八粥,就是用大芸豆焖出的大黄米饭,黏黏的,黄黄的,热热的,再拌上一勺儿猪油,或拌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吃得全身冒汗,把所有的寒冷都能驱到九霄云外。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从这天起就已进入年关。这一天也是灶王爷上西天的日子。按老传统,各家各户在厨房灶台上方的墙上,要供奉灶王爷,以示感谢上天赐给我们饭吃,更重要的是,灶王爷下界是来监督我们过日子的,叫我们不能有米一锅、有柴一灶。铺张浪费,特别是糟蹋粮食,是要受到上天惩罚的。

灶王爷的权力可大了,你就看供灶王爷时贴的对联吧,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一家之主,是啥事都要管的。二十三的晚上,要在厨房墙上换贴一张新灶王爷,把旧的在灶坑门口烧掉,要边烧边叨念:“好话多说,坏话少说,再说给你粘上。”就是要用灶糖把灶王爷的嘴给堵住,如同贿赂灶王爷,给点甜头,让灶王爷上天后多说好话,免得人类受到惩罚。这就是过小年为什么要吃灶糖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祖先也是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因此用灶王爷的神话来约束大家,告诫人们要勤俭持家,细水长流,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小孩子们越是临近年根前就越盼年,整天数着日子过,把要过年的几天该干什么都编成了顺口溜:二十五扫扫土,二十六刨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牖(指对联和窗花),三十晚上坐一宿。这一顺口溜,成了家家户户过春节的指南,基本都会遵循这个日程。

二十五这天要彻底打扫一次卫生,天棚、犄角旮旯都要打扫一遍,要干干净净过大年。二十六这天要把用冰冻在院子里的猪肉刨回来,由于农村室温低,肉半子又大,得两三天肉才能化透,提前几天把猪肉拿进屋子里化着是很必要的。二十七就要把为过年养的鸡杀了,三十晚上必须有鸡吃,借鸡的谐音,就是吉利的意思。

二十八把面发上,准备蒸馒头上供,又大又圆又白的馒头是过年的象征。二十九这天不论早晚,必须把对联儿贴好,大红纸的对联儿吉祥喜庆,一贴出来就有十足的年味了,贴对联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过年形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了三十晚上,按中国人的传统,要辞旧迎新,也叫守岁。

一夜连床睡,五更分二年。半夜十二点要发纸,在院子里点一堆火,为纪念先人,也要烧一些纸钱,然后一家人回到屋子里吃年夜饭,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吃饺子,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吃完年夜饭,小孩们手提灯笼,在大人的引领下,走家串户,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当然收点儿压岁钱也是孩子们过春节的一大收获。

想起小时候过年,贴对联,挂大红灯笼,放鞭炮,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是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日子。虽然现在的大人和孩子们已经都不那么强烈盼年了,因为现在的生活好了,平时过日子也都和过年差不多,应有尽有,所以就没了过去对过年的那种企盼。但是过大年,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是非常深入人心的,也是无法代替和改变的。一是亲人团聚。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们,一定要赶回来看望老人,与亲人团聚。二是大吃大喝。虽然平时也不缺吃不少喝,但总没有过年这么丰盛,中国人过年时最舍得花钱,山珍海味已走进了普通百姓的餐桌。

三是祭神拜祖。这一点也是最凝聚人心的,这并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动。人们把祖宗的名字供奉在北墙上,摆上美味佳肴,磕头焚香,在不忘先人养育之恩的同时,也能使整个家族都团结起来。

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真是让人留恋,让人向往,在浓浓的年味里埋藏着我许多童年的故事。父爱母爱无微不至,姐弟亲情温暖心间。岁月沧桑,时过境迁,清晰的记忆仍不时地在脑海中萦绕,可童年、理想、快乐以及那浓浓的年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名家关于过年的散文【2】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之中所有节日里,春节是最大的。春节是辞旧岁迎新年的日子,在那些传统的仪式和规矩中充满了敬畏与守望的意味。过年,是国人共同分享的记忆,从传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处于不同时空中的作家对于春节有着怎样的体验和观察。在梁实秋、鲁迅、张爱玲、老舍、丰子恺、沈从文等文学名家的妙笔之下,过年的场景更具有了独特的意蕴:

梁实秋先生生于1903年,亲历了晚清和民国之交北京的社会生活,他在《过年》一文中对中国传统“老式”过年习俗进行了回忆。很多人是在长大了以后,对过年的热情才渐渐消减,而梁先生则说自己是小时候不喜欢过年。所以,他在文中对当时年俗的描写也是以一种幽默调侃的口吻展开的,比如“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

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这些风趣的“吐槽”令人读来不禁莞尔。

鲁迅先生对于旧历年的态度似乎非常平淡。1934年,他在一篇题为《过年》的文章中说,“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可见,鲁迅先生对于旧历年一向是很冷淡的,如1934年一般的过年的兴致在他的一生中也是极少的。

1946年初,张爱玲由上海往温州寻找胡兰成,途中她写下了三万多字的札记——《异乡记》,其中谈到了她所见到的农村过年杀猪等细节,拟人化地写出了当时被杀的猪的心理:“尖刀戳入猪的咽喉,它的叫声也并没有改变,只是一声声地叫下去。直到最后,它短短地咕噜了一声,像是老年人的叹息,表示这班人是无理可喻的。从此就沉默了……”

作为老北京人的代表,老舍先生对于老北京的年俗是如数家珍。1951年,他专门写了一篇《北京的春节》,来描写北京春节前后的日程、活动、吃食、礼仪、景观等:“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一向以意境隽永而闻名,他在散文《过年》中对春节的回忆也充满了朴实的生活气息,还从中找到了自己与美术的缘分:“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

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连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沈从文的创作常常以湘西为背景,以至于他已成为湘西的一个文化符号。对于湘西的年俗,沈从文先生也在《忆湘西过年》中进行了回忆:“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我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照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

第6篇:关于小时候过年的散文

当你长大后,还记得小时候过年的情形吗?下面是关于小时候过年的散文,欢迎阅读。

回忆童年——过年

没有花蕾,不见绿色,农民们还没有在田间劳作。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也怨不得她。

热闹的春节已悄声离去,代表着假期也就结束了。即将来临的上班也在向我招手。一颗贪玩的心也就这样慢慢地,慢慢地安静下去,沉默着。面对新的工作,心里很激动,自己在新的环境里可以学到更到的东西,不在像昔日那样过着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日子。

上班也接近半个多月了,看到同事俩个忙得不可开交,而我也帮不到什么,好想能为她们分担解忧。而我却在办公室要发呆的状态,今天天气很冷,很冷,冷得像2008年那场大雪一样的感觉。我很享受这种感觉,因为我喜欢下雪,喜欢下雪天。可能因为这个季节是收获硕果的幸福季节。也因为小时候知道这个季节会有很多惊喜。

首先就是入冬的雪花飘落,我经常会幻想自己是雪景里的白雪公主,穿着厚厚的棉袄,享受雪花飘落的遐思,接下来就是一年一度的杀年猪,每到杀年猪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总是最兴奋,最高兴,最激动的,这意味著很久没有占荤的孩子,有一段饱肉吃的日子,年猪刚刚还在案板上解剖,小孩子就会闹着杀猪的师傅给我们割下一块瘦肉,用大白菜的叶子包好放在火坑里烧,经过耐心的等待,烧瘦肉出炉了,那香味,别提有多香了,吃上一口,那味道美极了,有时候大人心疼我们,吃完一块,问我们是否再来一块,那种感觉真的很幸福,我想这也是我特别喜欢冬天的原因之一吧。当年猪杀好,腌好,放在炕头的时候,我们下一个惊喜又来了,那就是爸爸妈妈给我们准备的过年新衣服,爸爸妈妈会提前给我们准备好新衣服,但是我们在大年三十之前是绝对不会就把新衣服穿上的,因为我们舍不得,我们在等新年到来之际,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过新年,这也是我一直以来都喜欢冬天的原因吧,只是深深藏在心底,未被清晰的发现。

时光流逝,我们随着岁月的抚摸渐渐地长大了,成熟了。我们失去了童年,才知道长大;我们失去了岁月,才知道自己是活着;因为我们变老,才知道不能挽留时间。

送走了一年雪花飘落的季节,迎来一年之计的春天,现在每天的工作都安排的满满的。好怀恋童年时光,无忧无虑地过着每一天。岁月的流逝,快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就是长大的孤单,长大了少了很多儿时的乐事,就安慰自己说,长大会增加很多生活阅历!

春季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回忆童年过年的甜蜜

清晨,睁开眼,一缕光线挤过窗帘的缝隙映在墙壁上,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时光匆匆,今天已是腊月二十七了,心头一时掠过一丝惆怅;春去春已来,花落还会再开,“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我们逝去的时光,却一去不再复返,小时候的热闹情景也不再来。

厨房里,鹤宇正忙碌着过年的食材,瞧着他的身影,使我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那份喜悦。小时候最盼过年,穿新衣新鞋的高兴劲儿不说,单说那种过年的喜庆气氛足叫我们乐不思蜀。

那时,一进腊月门,父母就忙碌起来。蒸馒头,包包子、抿米糕、炸藕合,我们家人多,十几口人,父母亲要忙碌一个腊月,蒸炸炒煎,满满的,一瓦缸一瓦缸的,排放在闲屋里,就像现在放在冰箱里一般。那个时候,我们在外面玩的饿了,便偷偷地钻进屋子偷吃。小时候,我最爱偷吃黄面窝窝上的枣,我们顽皮的把窝窝抠得像没眼睛的木偶。还有,也爱揭藕合的面皮儿,那油炸的藕合已经冻结出薄薄一层冰渣,咬在嘴里咯吱咯吱的,又好吃听起来还好听,那时候我爱听嚼在嘴里的响声儿。我们把藕合揭得一个个变成没穿衣服的光溜娃娃,年年如此,父母却总装作不知,他们默默地吃着我们的“杰作”,容许着我们的顽皮。

这还不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最让我们高兴的是,炖肉。每一年,父母蒸完炸完,最后就剩炖肉了。父母总在晚上炖肉,我们姊妹们都钻进被窝,像在巢里等待爸妈寻觅食物来喂的小鸟,一个个翘首期待那香喷喷的肉肉快点炖熟。父母在锅前忙碌着,满屋子飘荡着肉香的蒸气,我们家那一刻就像是云雾缭绕的天宫,我们全家享受着美味,感受着幸福。

“熟喽!”随着父亲一声喊,掀开锅的一刹那,炖肉的香气更使我们耐不住那股子馋劲儿,又像看到爸妈叼着觅食的小鸟,希望爸妈能第一个把食物放进自己的嘴里。我现在想起来,真的很佩服父母当年的那种耐性。尤其是父亲,端着炖熟的肉,挨个的把肉放到我们手里,让我们吃个够,最后,他们在端着脸盆逐个的让我们洗净满嘴满手的油腻。于是,我们便安静下来,带着幸福的笑靥呼吸着肉香气味甜甜地进入了梦香。

我们不知道父母亲还会忙碌到什么时候,才能睡觉。这时候,母亲就会悄悄地从锅里捞出几块大一点的肉块儿,偷偷地放进瓦罐,盐制起来,整个春天我们都能够有肉吃,那时候,我们总是纳闷,母亲就像变戏法似的,隔一段时间,我们馋了,她就会变出肉来,给我们做出肉香四溢的食饭,这个秘密__母亲盐腊肉的秘密,只到我懂事了,有一年,才被我发现了。小时候,常听母亲说的一句话是,“好过的年,难过的春!”虽然这句话,对现在的我们已不实用了,因为我们平时的日子就形同过年了,但是,在那个年月,我真的很佩服我的母亲,能给我们众姊妹兄弟变着法的改善饭食,让我们品尝到别人品不到的幸福与美味。

又过年了,想起小时候甜蜜的感觉,不由得也想念起我亲爱的双亲:亲爱的父母大人,您们可安好!小丫头哪一天才实实在在地回到您们身边,再次享受一回小时候的感觉啊!

第7篇:过年的经典散文

当我度过了人生之中的而立之年,心中不免对儿时的美好回忆像放电影一样一点一滴从脑海中播放出来,而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过年。说起小时侯过年,可比现在的孩子有意思多了,那时候一进年根儿,大人们就忙碌起来准备年货了。 出生在七十年末代的我,中国改革开放才起步,所以买什麽东西都得要票儿,有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等好多种,东西都定量供应,你有钱都买不到!可是这一点都不影响我们小孩子的那股子高兴劲儿,因为要过年了,有糖吃、有鞭炮放、有压岁钱可以得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小时候过年最令我难忘的,最高兴的事儿就属放鞭炮了,虽然那时候烟花和鞭炮的品种不是很多,但足够满足我们小孩子们的了,像二踢脚(就是双响)、麻雷子、小鞭儿、魔术弹都是我们的挚爱!记得那时,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买回的小鞭儿舍不得一下子全放了,都拆成一

到了年三十儿的晚上,在炮竹声声中,新旧交替的时刻,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放鞭炮,在声声鞭炮声中我感到了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望和祝福,好像听到了春的脚步声,仿佛所有的烦恼和忧愁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已随风飘逝。小的时候,吃顿饺子是件很难得的事情,那时候粗粮多,细粮少,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饺子,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已经体会不到那种渴望吃上美味饺子的感觉了。年三十儿的饺子是有特殊意义的它不光包含着辞旧迎新的寓意,还蕴含着家人之间亲情的融合,彼此之间温暖的关怀,包含着亲情和温暖年三十儿的饺子至今让我久久回味……

大年初一的早晨,妈妈总是按着老家的习惯,给我们做香喷喷的油炸糕,寓意着日子越过越好,节节高的意思。吃罢早饭,我们一帮孩子就出去“走亲访友”了,那时候由于物质生活的贫乏,甜甜的糖块儿平常是吃不到的,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到亲友家拜年,大人们挨个给我们分着糖块儿,摸着挎兜里的糖块儿,我们好像心里被灌了蜜一样甜丝丝的,直到过完年,我还保留着这些糖果慢慢回味着它的香甜……

如今日子好过了,天天都像在过年,但那浓浓的“年味”,只有过年的时候你才体会得到她的喜悦和快乐。那停留在记忆深处的儿时回忆,常常会鲜活的浮现在我的眼前,令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春节已慢慢演化成一种习俗、一种神韵,它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春节,是她把所有炎黄子孙的心凝聚在一起,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独占鳌头,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大放异彩。

第8篇:过年的感悟散文

导语:春节快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运开始了,售票厅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排队买票的大多是为了赶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的人群。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过年的感悟散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过年散文名家过年的年味散文

过年的感悟散文

1好多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脑子里还总是保留着孩童时代过年的美好记忆。尤其近年来城市过年日渐平淡,远离热闹的情况下,更加怀念童年时代过年的情景。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过年了。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穿,才有好吃的,才能够跟小伙伴们无拘无束地玩耍,也才能看到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只有过年才可以看到的节目。在正月里天气渐暖的时候,还可以随大人们一起到几里以外的村子去看皮影戏。

说道这些热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算看皮影戏了。

皮影戏,在我的故乡是一种广为流行的乡土艺术形式。

皮影戏都是家庭出资承办的。多半是家有喜事,请个皮影戏班子在自家院里唱上三天皮影戏,以示庆祝。或者家里有人生病,许个唱皮影戏的愿,以祈求上苍的保佑。剧目自然是由承办家来点的。一个戏班往往有几十个保留剧目,如象白蛇传、西厢记、杨家将、封神榜等等。

一个皮影戏的班子只需五六个人。农忙时,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民,农闲时,临时组成戏班,应约出演。他们虽然没有经过任何学校的培训,全靠祖传家授,可是各个都是技艺精湛的多面手,有的吹打弹拉各种乐器样样精通,有的生、旦、净、末、丑的唱腔、对白因人而变,惟妙惟肖。一个人可以同时完成几个人物的皮影操作和唱词、对白。

皮影戏班里是没有女人的。凡是旦角的唱念都是男人掐着脖子完成的,正如男扮女装的梅兰芳。当然,梅兰芳唱戏是无须掐脖子的。

皮影戏的装备十分简单,不过两个木箱而已。一个木箱装各种人物造型的皮影,一个木箱装锣、鼓、镲、唢呐、三弦、琵琶等简单的乐器。

演皮影戏是不需要发请柬。锣鼓声便是通知。

按照当时的说法,当“日头还有一竿子高的时候”,戏班子就开始敲起锣鼓,俗称“打通”(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通”字)。

在农村,不象城市这样有高楼阻挡,锣鼓声传得很远。十里八里之外都可以听到的。于是戏迷们便迫不及待地寻声前往。路程远的,晚饭也来不急吃了,把窝窝头、大饼子揣到怀里,边走边吃。

待到三遍锣鼓敲过以后,观众也基本到齐了。影戏便正式开始。

戏台自然也是因陋就简,几根立柱,几根横梁,几块木板,搭起一个可以容纳五六个人的平台。戏台后面多半依墙,前面则是一个宽两三米,高一米多的白纸制作的影屏。戏台上点亮两三盏油灯。这样,台上一招一式舞动着雕刻精美的驴皮影人,一板一眼地说唱着古老的故事。台下一片皂衣黑裤的男女老少,翘首望着影屏上驴皮影人晃动的影子,一会儿心舒气爽,笑声不绝,一会儿看到伤心处,各个擦眼抹泪,乃至呜咽声四起。

不知不觉中,东方已经泛白了。这时候,大人们依然没有困意,而孩子们却多半已经蜷缩在戏台前沉沉的睡着了。

老家有句很贴切的话,叫作“驴皮造反,庄稼人熬眼”。就是这样一种“一口说唱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简单的,但却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形式皮影戏,世世代代流传着,为故乡的人民带来喜悦和欢快。

有许多年不曾看过皮影戏了。好想再寻个机会看一次呀。

春节前,我给留居老家的弟弟打电话,问他家乡唱皮影戏的还多不多?

“哪里还有唱那个的呀,早都没有了,失传了。”弟弟说。

“为什么?”

“家家都有彩电了,有的是好节目看,谁还喜欢去看影(皮影戏)呢!”

挂上电话,我若有所失,许久回不过神来。

我这是怎么了,大过年的!关于过年的散文:年味关于过年的优美散文

过年的感悟散文

2“年年难过年年过”,这是穷人过年的境况。一到年关,该还的帐得还,该送的礼得送,家中儿女也得添几件新衣服,卧室客厅还得换两件新物件,七老八太的慰问也得问,七甥八侄的红包还得包;人家轰轰烈烈过年,自家也不能太寒酸,鸡鸭鱼肉糖果水果,油盐柴米干粉湿面,样样少不得,一圈买回来,一年的积蓄又差不多没了,还得愁明年儿女开学的学费。你说这个年愁这愁那的,过得还有滋味吗?嘿,这人穷呵就怕过年,但你不想过年年就不来了吗?所以“年年难过年年过”这话就是如此说来的。

“处处无家处处家”,这是游子过年的无奈。家是温暖的,它是一个立体:里面含有亲人的情感、熟悉的住宅、温馨的乡情和一应俱全的生活设施。游子们在外能感受到这家的气息吗?不能也。他们有的只是孤单和冷清,在别人的鞭炮声中思念着自己的亲人,在他人万家团圆之际凑合着一年一次的年夜饭。此时的游子(不论是打工或其它原因)不管身处何地何种条件下(好或坏)都难有家的感受。所以处处无家啊!但是无家的日子就不过了吗?总得过下去,把能够睡觉吃饭的地方权叫“家”吧,但此家非彼家也!

“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有权人如今过年的写照。下级、商界、建筑界、百姓、等等,但凡可能有求于他的人,过年可是个“烧香”的好机会,不然临时“抱佛脚”时恐怕有冷脸看。去年过年你如果送了一万元的红包,今年还是一万元,你拿得出手吗?只有与时俱进年年涨了。一朝大权在握,年关日进斗金。好酒好烟大红包习以为常,鱼肉鸡鸭堆成山呲之以鼻。你想想,我们中国个个争当官,你以为真的是想“为人民服务”?非也!投机钻营还不是“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只是老百姓苦也!

有钱人我们就不议论了,自古为富不仁,为仁不富。“有钱非君子,无权不丈夫”,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既无权又无钱,说多了会被人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适可而止吧。但穷有穷的欢乐,富有富的担忧。该欢乐时且欢乐吧,幸福虽有相同之处,但感受各有不同,人穷容易满足,幸福可能相对要多一些。本文的原意并非眼红有权有钱人,只是同情一下比我们还穷的穷人和不能归家团圆的游子而已,以显人间还有怜悯穷人的人,不然这世界也太残酷了点。

更多新年散文推荐:

第9篇:过年的记忆的散文

如今过年,可以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年夜饭,或者就邀上朋友去健身,也或者就是全家去旅游。可在以前,人们过年为的是改善生活。年还没到,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准备把好吃的、好穿的都集中到春节这几天。那时候过年,确实不同于平常的日子,因此年味也浓。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平时的生活就像过年,春节期间的衣食住行与平时没有多大区别,因此感觉到春节的年味淡了。春节期间人们除了沿袭过去的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之外,一些习俗已经开始渐渐改变,即使是向长辈拜年,向朋友问候,许多人也是通过电话、短信等传达,年味好像真的淡了。也有市民表示,所谓的年味淡了,正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由于缺少精神上的欢愉,让自己感觉无所事事的结果。虽然过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快到了过年的时候,但还感觉不到一点的年味

在五十年代,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过年。母亲们要提前给孩子们做过年穿的新衣服,孩子多的,做几件衣服鞋子也是很费力耗时的针线活,母亲们常常熬夜赶活。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够好,除了一些年龄大点的女孩子买块花布做衣服外,大多数都是自己织、自己做的粗布衣。条件好点的可能做一身,条件差点的可能做一件,再不行就作双新鞋,总之,过年是个喜庆事,得有点新气象;现在看起来那时穿戴很土气,其实那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农民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再就是离年还有十天半个月,就开始磨白面,因为那时候不但没有打面机,石磨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记得我们那个村三十多户人家,只有两盘石磨。我们家有一盘,逢到过年,半个月石磨不会闲的,有时夜里也在磨面。有牲口的用牲口拉磨,没牲口的就人推磨。一家就得磨面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腊八前白面是一定要磨完的,因为过了腊八就开始蒸馒头了。

从腊月二十起,集市上开始卖年货了,特别是卖鞭炮的站在大车上,一边放一边吆喝:“不响不要钱,放了不贱卖”,谁家的鞭炮响的厉害,谁就卖的多,从开集到散集噼里啪啦响个不停,一家比着一家的放,七八里外听着就给刮风似的,很有过年的气氛。那时的鞭炮不像现在的那么小,一般和手指那么粗,单个放起来也是很响的,一般二十到三十头为一盘。男孩子们赶年集主要逛鞭炮摊,听听哪家的鞭炮响,买几挂自己玩的鞭炮。买年货是大人的事。

过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除了吃的好,还可以穿新衣服,更重要的是可以痛快地玩几天。那时学生是没有什么寒假作业,更没有什么补习班,衣兜里装上几个鞭炮,找几个小伙伴一起比谁的鞭炮响;或者用钉子把一个鞭炮的屁股捅个眼,把另一只鞭炮的捻子塞进去,再用纸把两个鞭炮卷紧,再用秫秸夹着放,就成了“二踢脚”,每成功一次,高兴的也是手舞足蹈;当然集市上有卖二踢脚的,只是觉着太贵不舍得,自己动手做,自娱自乐。

到了年三十,就要正式开始过年了,早晨起来先把院子扫的干干净净,把饺子馅调好、春联贴好,然后男人们到祖茔地,在每个祖坟前念叨着烧元宝,请祖宗回家过年,再放几个鞭炮,回到家里把家堂请出来挂在堂屋正中,摆上贡品烧上香。吃完午饭就开始包饺子,太阳还没落山鞭炮就噼里啪啦地响起来,开始吃晚饭了。晚饭后,锅里要放上馒头与花糕,除夕不能空锅,意味着来年不愁吃喝、生活幸福。然后在堂屋当门墙上贴上老天爷,父亲还要贴上“孔圣人的牌位”,內间里贴上赵公元帅、屋外墙贴上玉皇大帝、厨房里灶头旁则贴上老灶爷,然后在各神位及家堂前点上蜡烛和香,再烧一对元宝。大门和堂屋门前地上要橫放着一根木棍,名曰“挡门棍”,一是把孤魂野鬼挡在门外,二是挡住财宝不外流。家堂一般是供在本族长支、或者本支辈分最长的家中,家中没有家堂的,男人吃完饭后提着装有元宝、香、酒壶、酒盅的篮子,到供有家堂的家中先行祭拜一下。那时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电视,只能听听有线广播里的节目,孩子们到街上玩一会、放几个鞭炮,就回家睡觉了。十六七岁的男孩子也有几个人在一块喝酒的,但不多,几乎没有不睡觉过“囫囵年”的,主要是天太冷、夜太长。

大年初一当然是过年的重头戏,有一种说法叫“过年起得早、来年过得好”,特别是刚结婚的、家有高辈分老人的、有半大小伙子的家庭起的比较早,一般三四点钟,反正鞭炮响个不停也睡不着了。年五更还有些禁忌,一是不出太阳不能倒洗脸水,防止把“财”倒出去,所以一家人只能用一盆水洗脸了;二是吃不完饭不能开大门,可能是觉着人家来拜年了,还吃着饭不大好看吧,这也是家里有家堂、高辈分老人不能起晚的原因。吃完饭,给各神位点上香、烧完元宝,全家给家堂祖先磕头,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再开大门接待街坊邻里拜年。如果家中没供家堂、没有高辈老人,就得出去拜年了。先去供有自家祖先的家中,再去供有本族近支祖先的家中,再去其他高辈老人家中。拜完年天就差不多明了。天明之后男人们一般不再拜年,该妇女们领着小孩子拜年了,嘁嘁喳喳满街是人,碰巧遇见个高辈分年长的,一说拜年一跪一大片,也算是过年一景吧。磕头拜年的方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从正面理解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街坊邻居因琐事不和、按风俗又该着拜年的,借拜年的机会矛盾就化解了,有利于和睦相处。到了八九点钟,拜年活动基本结束,娱乐活动开始。那时娱乐主要是小孩放鞭炮玩,大人当骨牌,会打扑克。

从初二开始走亲戚,先走重要的、再走次要的,先走新亲戚、再走老亲戚;亲戚多的早晨走一家、中午走一家;走亲戚的礼物一般是自家蒸的馒头、菜馍、花糕,再加上两封馃子(点心),如果是新亲戚礼物当然要重一些,一般到初六走亲戚拜年就结束了。

初七送火神爷,这是男人们的活动,很是热闹。就是到各家收集磨秃了的刷锅用的炊帚疙瘩、破篦子,然后绑在木棍上作为火把,到了晚上几个男人举着几个火把向村南的芦苇塘走去,还一边放着鞭炮,等到了芦苇塘边,就把火把扔进芦苇塘里,意思是把火神送到水里去,就不发生火灾了。

一晃到了正月十五,孩子们看中的有两件,一是再次改善一下生活,一是晚上看焰火。那时候我们那里大多数的人并不知道正月十五叫元宵节,没见过、更没吃过元宵,按着自己的习惯过;早晨还是吃饺子;中午再吃一顿白馍、白菜炖猪肉,就等着晚上的焰火了。晚饭后天一黑,孩子们手里拿着蜡烛上街了,大街上烛光点点很有点万家灯火的味道;当然玩的不只是蜡烛,还有能断续滴出火花的“滴滴鸡”、放着满地窜的“出溜子”、带着小尾巴能上天的“小起火”;还有的用从杀猪的那里弄来的猪蹄甲,里面放上生猪油,再按个捻子,点着后当蜡烛玩。当街上站满了人时,就开始放“起火子”,有时还放几炮铁铳,晚上十里之外都能听见;现在常见的礼花弹那时没见过,那时民间有“花篮”,就是把木炭、砸碎的犁铧(生铁的)装进一个铁丝拧的笼子里,用木杆子和绳索与铁笼子连起来,点着木炭后两个人晃着木杆使铁笼子转起来,迎风一吹炭火把碎犁铧熔化,铁汁被甩在墙上溅出许多明亮的火花,好像梨花带雨甚是壮观。

过了元宵节,好像年已经过完了,其实正月十六还有故事。一是在太阳出来之前到村外跑一次步,名曰“跑百令”,寓意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不生疾病;二是结婚不满三年的媳妇回婆家,说是“十五不看婆家灯,看灯死公公;十六不看娘家火,看火死婆婆”,当然,如果公婆都不在了,也就不那么计较了,总之都是妨碍婆家。

二月二,龙抬头,万物复苏,春天真的到了,也算是一个与春节有点关联的节日。二月初一那天,把泡好的黄豆晾半干,然后把筛好的沙土放在锅里炒,沙土热了后,再把黄豆倒进去炒,炒好后把沙土筛掉、用簸箕簸干净,再拌上些盐或糖,晾凉后就可吃了,又酥又有点咸(甜)味,名曰“蝎子爪”,吃了可一年不近毒虫,人们出门兜里都装着“蝎子爪”,碰到人都互相尝尝,比比谁家的“蝎子爪”好吃;二是在院子里“撒围仓”,就是用草木灰一环套一环的圆圈,期盼新的一年仓满囤满、粮食丰收,再画出爬仓的梯子、撒上芝麻秸秆,寓意生活节节升高;二日早晨要吃年糕,还是期盼年年升高的意思,就是用黍子面掺上熟地瓜、做成小饼放在油锅里煎,吃起来又香又甜又黏;有顺口溜说:“二月二,闹吵吵,家家户户煎年糕,新媳妇拿着小锅铲,老婆婆弓着老腰把锅烧”;早晨除了吃年糕,还要喝面棋儿,寓意“起”、发家的意思,不能喝面条,一说面条是龙须,二说喝面条易遇到蛇;到了晚上屋里不能点灯,说是老鼠今晚娶媳妇,点着灯就娶不成了,不能坏了老鼠的好事。

过完了二月二,年货也吃完了,年真的跑远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孩子们带着遗憾、更带着遥远的期盼,期盼着下一个新年快点到来。

上一篇:现代简约风格特点下一篇:善恩爱心援助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