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瓶梅》中的婚嫁礼俗
摘 要:《金瓶梅》作为第一部以家庭、社会为背景的世情小说,描写了广阔的生活场景,婚嫁礼俗便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中婚嫁场面的分析,还原当时山东民间婚嫁的礼俗场景,展现时代社会风貌的一隅。
关键词:《金瓶梅》 婚嫁礼俗 社会风貌
《礼记·昏义》开篇即提:“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①婚礼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其意义不可比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②。
古代婚俗之“六礼”是婚俗必须要遵守的礼制,每一项都有严格的规定,“昏礼至后世渐简”③,虽未脱离“六礼”的模式,但程序和内容发生了很多新变。
《金瓶梅》中写到婚嫁的地方约有三十余处,描写和再现了大量的婚嫁礼俗场景,铺开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俗画卷。
一、议婚之礼
议婚是婚礼的最初阶段,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可缔结婚姻。
(一)媒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代缔结婚姻的重要前提,《诗经·豳风·伐柯》中:“取妻如何?匪媒不得。”④说明西周时代对媒人的重视,它是古时婚姻的中介者,是被社会承认、合乎礼法婚姻的前提。
《金瓶梅》塑造了媒人群像,如官媒陶妈妈,私媒王婆、薛嫂儿、冯妈妈等。这些媒婆活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延续古时的惯例,凡婚约必有媒妁;二是受金钱利益的驱使,一桩婚姻哪怕不是正当途径的婚姻她们也能从中得到不少好处。
《金瓶梅》中的婚礼,多为市民婚嫁,很多虽是寡妇再嫁,但也都遵循用媒之礼。如李瓶儿招赘蒋竹山以冯妈妈为媒证,李衙内爱慕孟玉楼唤官媒陶妈妈往西门家说娶之事,庞春梅给陈经济说亲使薛嫂儿前去穿线搭桥。
(二)相看 双方同意亲事后,家长会同媒妁,约定日期和地点,进行会面。这就是“相看”,即相亲。
孟玉楼改嫁之前,西门庆前去“相看”,二人相谈甚欢。此处有一细节描写,孟玉楼起身之时,薛嫂特意掀起妇人裙子,露出一对“刚三寸恰半叉、一对尖尖”⑤的金莲来,西门庆看了,满心欢喜。这反映了明代对女性“三寸金莲”的重视。西门庆对潘金莲的脚也是畸形的爱恋。
若新人中意,男方以金钗插于女方冠髻中,谓之“插定”。西门庆在“相看”之后,立刻下了聘礼,叫玳安送上锦帕二方、宝钗一对、金戒指六个等作为“插定”之礼,又定下了迎娶的日子。这一过程虽然简单,实际上包含了“六礼”中的“问名”“纳吉”“请期”之礼。
二、订婚之礼
订婚是婚礼的第二阶段。双方想要缔结婚姻,男方须下聘礼,表示已选择女子作为婚配的对象。而女方也要准备嫁妆,并送至男方家,布置新房。
(一)下聘礼 下聘礼相当于“六礼”之纳征礼,《礼记·昏义》载:“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聘礼在《仪礼·士昏礼》中都有严格的规定,且带有象征意义。至后世,婚礼愈加奢华,聘礼的内容和数量则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西门庆与孟玉楼订婚,“衣服头面,四季袍儿,羹果茶饼,布绢绸绵,约有二十担。”⑥陈经济与葛翠屏订婚,“十六盘羹果茶饼,两盘头面,二盘珠翠,四抬酒,两牵羊,一頂鬃髻,全副金银头面簪环之类。两件罗段袍儿,四季衣服。其余绵花布绢,二十两礼银,不必细说。”⑦西门庆家属于官商人家,有金钱有地位,所送聘礼自然多且贵重。《金瓶梅》中,基本上在相看插定之后就行聘,同时定下迎亲日期,请期与纳征合二为一,传统六礼的繁杂程序已被极大地简化。
(二)铺床 迎亲前,男女双方就要开始为婚礼做准备,女方备嫁,男方备娶。在各种准备中,“铺床”是重要礼俗之一,指在婚礼前,女家把嫁妆送到男方家,男方家将新房铺设布置妥当。男女双方准备的物件不同,根据《司马氏书仪》记载:“床榻、荐席、椅桌之类,婿家当具之;毡褥、帐幔、衾绚之类,女家当具之。”⑧
《金瓶梅》中提到了“铺床”这一婚俗,“薛嫂道:‘我那日在一个人家铺床,整乱了一日。心内要来,急得我要不的。’”虽然没有具体描写“铺床”过程,但这一出现于北宋年间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此前还有“过嫁妆”的习俗。李衙内到孟玉楼家搬运嫁妆:“十五日,县中拨了许多快手闲汉来,搬拾孟玉楼床帐嫁妆箱笼……且说孟大姨送亲到县衙内,铺陈床帐停当,留坐酒席来家。”⑨嫁妆的多少,由女子家境而定。《金瓶梅》中,孟玉楼和李瓶儿的嫁妆都很多,潘金莲相对较少。
铺床的时间比较灵活,李瓶儿嫁西门庆,铺床时间在嫁前四五天;潘金莲嫁西门庆,是在婚前一天;孟玉楼嫁李衙内,则是在出嫁当日。
三、成婚之礼
迎亲是“六礼”之最后一礼,是指在约定日期,新婿亲往或男方指派迎亲者到女家迎接新娘。
古人认为,男女成婚是阴阳结合,而黄昏时分是大自然阴阳相合的最佳时刻,此时迎娶最是顺应天道。《金瓶梅》中西门庆娶李瓶儿:“择了八月二十日,一顶大轿,一匹段子红,四对灯笼,派定砒安、平安、画童、来兴四个跟轿,约后晌时分方娶妇人过门。”⑩“后晌”指的就是下午或晚上。
《金瓶梅》中的婚礼大致遵循“六礼”之制,还展现了一些民间礼俗,如添妆含饭、抱宝瓶等。
(一)添妆含饭 “添妆”也作“填妆”,是指亲朋好友向新娘赠送财礼。“含饭”是指新人下轿后,在入门之初要吃夫家送上的饭。《金瓶梅》中陈经济娶葛翠屏进门:“头盖大红销金盖袱,添妆含饭,抱着宝瓶进入大门。”?輥?輯?訛收下夫家人赠送的财物礼品,吃了夫家的饭食,即表示女子正式成为夫家之人。
(二)抱宝瓶 宝瓶是女方陪嫁中的一样重要物品。宝瓶作为中国婚礼中的礼器,象征繁殖;“瓶”与“平”同音,也包含了“平安”之意;瓶内放置五宝、五谷、五药、五香等二十种物品,寓意太平永享、五谷丰登。李瓶儿嫁西门庆,孟玉楼嫁李衙内,葛翠屏嫁陈经济时都怀抱宝瓶。
(三)坐帐撒帐 坐帐撒帐亦称坐床撒帐,旧时的婚俗。新人进入洞房后,新郎新娘相向坐于床上,妇女向床帐内撒金钱、果品等,祝愿新人富贵吉祥,多子多福。陈经济和葛翠屏归入洞房后,“春梅安他两口儿坐帐,然后出来。阴阳生撒帐毕,打发喜钱出门,鼓手都散了。”
四、婚后之礼
成婚后,整个婚礼的仪式并没有结束,还要经过一系列婚后之礼。《金瓶梅》中对婚后之礼也有一定的展现。
(一)谢亲 谢亲是指新人成亲后,女婿前往女家致谢。“经济与这葛翠屏小姐坐了回帐,骑马打灯笼,往岳丈家谢亲,吃得大醉而归。”谢亲的习俗,各地大同小异,只是时间上略有差异。
(二)完饭 女子出嫁的第二天,有娘家送饭至婆家的婚俗。第九十一回:“杨姑娘已死,孟大妗子、二妗子、孟大姨都送茶到县中。”而陈经济和葛翠屏成亲,也提到了“完饭”的习俗。?輥?輳?訛
(三)递茶 递茶是指婚后新娘拜见公婆及其家人并向他们敬茶的礼仪。李瓶儿嫁给西门庆后拜见吴月娘等人:“迎春抱着银汤瓶,绣春拿着茶盒,走来上房,与月娘众人递茶。”敬茶表示以后会尊敬长辈,被敬者饮用后即承认新人成为家庭的一员,自此共同生活,互敬互爱。
(四)递见面鞋脚 与“递茶”相似,这也是第二天新妇过门后的一种礼俗,指新妇第一次拜见公婆及家中姐妹,奉上自己亲绣的鞋子作为见面礼。在婚俗中,鞋是一种重要的吉祥物,“鞋”“谐”同音,表达家庭和谐、夫妻相谐的美好祝愿。
(五)会亲 会亲是指新人结婚后,男女双方姻亲相聚会面。“二十日,西门庆娶李瓶儿后,一连三日会亲吃酒。”“春梅在府厅后堂张筵挂彩,鼓乐笙歌,请亲眷吃会亲酒。”?輥?輶?訛两处均写到了“会亲”的习俗。会亲一般置酒会见,无固定时间,安排比较灵活。
(六)做三日 《金瓶梅》比较重视新妇成亲后的“三日”。第十九回:“一般三日摆大酒席,请堂客会亲吃酒。”第九十一回:“衙内这边下回书,请众亲戚女眷做三……吴月娘那日亦满头珠翠……做三日赴席,在后厅吃酒。”在某些地方婚俗中,还有“三日无大小”“三日不宿”“三日回门”“三朝礼”等诸多习俗。
参考文献:
[1] 刘心武(评点).金瓶梅[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2] 李汉举.《金瓶梅》与兰陵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3] 汪玢玲.中国婚姻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4] 辛银美.《金瓶梅》中婚嫁礼俗的考查[D].青岛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5] 王平.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以《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红楼梦》为中心[J].東岳论丛,2007(3).
[6] 艾杨柳.金瓶梅婚恋文化透视[J].安徽文学,2012(5).
作 者:耿婷婷,青岛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作者:耿婷婷
摘 要:江苏省连云港地区的婚嫁丧葬礼俗极具地方特色,婚嫁丧葬礼俗中出现的方言俗语数量繁多、内涵丰富。本文联系连云港当地历史文化背景,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婚嫁丧葬方言俗语进行研究,归纳两类词语反映的思想渊源和思想内涵,揭示连云港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民众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连云港 婚嫁丧葬 礼俗 方言俗语
方言俗语是地方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中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是活在人民群众中的历史文物。它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隐语等特殊词汇,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凝练出来口口相传的语言形式,充满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大多反映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场景。礼俗是一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出于生活的需要,以模式化的方式进行的民俗活动。中国形式多样的传统礼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起来的。传统礼俗的发展和演变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连云港婚嫁和丧葬礼俗可以更生动地反映连云港本地的风俗习惯、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
婚嫁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中国婚嫁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个特殊的过渡仪式,婚嫁礼俗在一个人整个人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极为重视这个人生礼仪。丧葬是古六礼中的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丧葬礼俗是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
伴随着婚嫁丧葬礼俗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对生活的理解。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嫁丧葬礼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些不同,但都折射出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哲学思想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
老百姓非常重视婚嫁丧葬等传统礼俗,这些民间礼俗和特殊的礼俗词汇生动地表达了老百姓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睦关系的渴求与希望,深刻揭示了蕴含在礼俗中民间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本文通过对连云港地区婚嫁丧葬礼仪中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俗语进行研究,探讨其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一、连云港婚嫁礼俗中的方言俗语
江苏连云港行政区内的方言俗语包括属于江淮方言俗语,东北角的红巢片的海州话和属于北方官话的赣榆话。海州话的范围包括新浦市区、灌云县、灌南县北部、东海县北部,赣榆话的范围包括赣榆县和东海县北部。两种方言在语音、语调、词缀上有比较大的差别,但婚嫁丧葬礼俗中的方言俗语大多互通。
(一)门当户对
在连云港地区,男婚女嫁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即“芭门对芭门,板门对板门,瓦屋对四檐青”。尤其是在过去,家世背景是否相配,是婚姻考虑的首要因素。在一些村落,甚至专门为因为苛求门当户对而嫁不出去的姑娘建立“老姑(娘)堂”,这些老姑娘的生活非常寂寞悲惨。
(二)合婚
在连云港地区,男孩到了订婚年龄,家长看中了谁家姑娘,首先聘请媒人打听女方生辰八字,以便按生肖属相和五行命相推算可否结婚,宿称“合婚”。传统的婚姻四大忌为:“白马犯青牛,辣鼠一旦休,蛇虎如刀绞,鸡犬泪交流”。传统的五行相克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一般只要不犯四大忌和五行不相克,即可上门提亲。
(三)开庚过礼
准备结婚前,娘家将女孩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由媒人传给男方,俗称“开生庚”。男方根据女方的生庚八字推算出婚期、冠笄、开脸等时间,旧称“合年命”。为方便女方筹办嫁妆及诸般喜事,男方要送上一笔较重的礼物或礼金,即“过大礼”,一般有四色礼和八色礼之分。数量以双数为准,忌讳单数。
(四)滚床
连云港地区结婚头一天晚上,要请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在新娘新郎的新床上睡一夜,意即“滚床”。主要是希望新婚夫妇来年生一个男孩。
(五)哭嫁
新娘妆毕要坐花轿到夫家,花轿动身时母亲、嫂子等直系女眷要哭着送别。新娘一般由娘家兄弟背着上轿,鞋子不能沾地,意为不能把娘家的财气带走。
(六)抢上风
连云港部分地区还有在结婚路上抢上风的婚俗。如果有同一天结婚的新娘车轿在路上相遇,双方亲属都会动员轿夫稳抬花轿拼命前进,抢选通过路口以得到更好的喜气和好运,这叫“抢上风”。
(七)闹房
闹房是整个婚礼仪式中最热烈的场面。新人进入洞房后,闹房便开始了,撒帐、戳窗、耍大伯、捉弄新姑爷、为难伴娘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闹房节目。期间即便有些语言动作超过常规,也是俗规允许,新人均不得变脸反目,俗称“大喜日内无大小”。
(八)双回门
结婚后一个月内新婚夫妇不得外出过夜,满月后新娘可以回娘家过几天,也可夫妻一同到娘家过一个月,叫“双回门”或“过对月”。
二、连云港丧葬礼俗中的方言俗语
由于丧葬礼俗中的方言俗语受到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表达形式,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反映。
(一)报信
如果哪家有人故去,先要派人去通知互相有来往的亲戚朋友,俗称“报信”。报信的人通常为男性,手拿小白旗,头带孝帽,多数为死者的儿孙、侄儿、侄孙等。
(二)搭灵棚
家里有老人逝去,便要在院子里搭起宽阔的“灵棚”。棺柩停在主屋里,“灵棚”是祭奠死者灵魂的场所。人死后要在院子里树一根长长的杆子,顶上悬挂纸做的天鹅,作为家中置办丧事的标志。
(三)吊丧
丧事的正日子,死者家属接待亲戚朋友吊唁,叫开吊,也叫“人情”。儿子女儿都要邀请吹鼓手班子。请吹鼓手的目的是让逝去的灵魂走得热闹不孤单,特别是为隆重的发丧仪式做好铺垫。
(四)扯孝
专门操办丧事的人会根据前来奔丧的人的辈分以及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现场制作、分发孝冒、孝搭头、蒙鞋布和孝服。用来制作孝服的布料以白色为主,部分全白,部分带有浅色图案。孝服的制作以手撕为主,故称为“扯孝”,孝衣上不允许钉纽扣,用白布条系结,圆口无领。男性亲属头上带不同形状的孝帽,有“柿花”“吊角”“四角”“抽顶”“鸡屁股”等形状。女亲属头上盖“孝搭头”,即长方形白布,“孝搭头”根据亲属的身份有长短之分。男女着孝者均需用白布将鞋面遮盖,俗称:“蒙鞋脸”。
(五)送汤
送汤也叫“泼汤”。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但要挑偶数日子。咽气后要马上送“倒头汤”,只有本家人参加。汤多为米汤,盛在罐子里,由一位村中“全人”提着,“全人”一般是有儿有女,子孙满堂的男性老者。安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下葬前一天中午那次汤称“齐头汤”,所有亲戚朋友都要参加。为了显示逝者家族的人丁兴旺,送汤仪式的队伍排得很长。送汤队伍行进在路上时,不允许路人车辆从队伍中通过,否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
(六)抢碗
如果死者高寿且子孙满堂,前来吊孝的人吃完宴席后会带走几个碗,意为讨寿。因为酒席上碗的数量一般是固定的,所以拿碗的人下手必须快,俗称“抢碗”。如果死者是英年早逝,或者子孙不全,则基本上没人拿碗。
(七)送盘程
“送盘程”有为逝去的人送盘缠和送一程的意思。在连云港当地人看来,死后去的那个世界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花费很多的盘缠,只有备足路费,死人才好启程。此外,亲戚朋友哭送一程也是为了表达对人依依惜别之情。死人乘坐的纸轿停放在路口,一般轿子都在四顶以上,女性亲戚排成队用衣襟兜上纸钱围着轿子边哭边往轿子里丢。装好盘缠后童男子抬起轿子在吹鼓手的带领下行进到土庙焚烧轿子。
(八)辞灵
“辞灵”即向死者灵魂告别,此仪在出殡前一天夜晚举行,一般在夜间十二点以前,旧时称几更几分。
(九)落葬
墓穴挖好后,即举行“落葬”仪式。落葬时,鼓乐齐鸣,先将陪葬物品放于坑底,并在坑底撒铜钱等硬币,孝子们从坑底将铜钱等检起一、二枚带回,然后将杠索解下,用绳索兜住棺底,将棺缓缓放落坑内。
(十)圆坟
“圆坟”是死者入葬后第三天死者的亲属到新坟上添土、烧纸、致哀。在连云港当地人眼里,坟墓的土堆得越多,形状添得越圆,说明死者的家属越孝顺。
(十一)报七
连云港当地风俗老人去世后每逢七天,都要到新坟上进行祭拜活动,谓“报七”。这个风俗和传统的佛教有关。佛教认为,人死去后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超度亡灵最好时间是在七七四十九天内,在这期间亲友如果能多做些佛事,亡者便可以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报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作“大七”。外嫁女儿和外甥女都会赶回来。过了四十九天,便意味着出了孝期。
(十二)哀杖
“哀杖”即“哭丧棒”,一般用芦苇扎成,外面裹上白纸,由男性亲属使用。使用“哀杖”的原因是象征性地表达亲属哀痛不能自持以致需要它来支撑身体。
(十三)领魂旗
“领魂旗”是指“送汤”仪式中由走在女亲属最前方的长媳手中拿的红色丝绸质小旗子,主要为死者灵魂引路。如果死者没有儿媳则由女儿来拿,若子女均无,则要从本家亲戚中临时过继一个儿子。以后死者的部分或全部财产将由这个过继的儿子继承。
三、连云港婚嫁丧葬方言俗语反映的思想意识
方言礼俗词语的产生与一定的历史背景、文化现象和文化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独特物质、制度、心理文化的反映。文化语言学是研究文化和语言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对应关系,语言如何记录文化,而文化又如何影响语言,对文化词语的研究恰是语言与文化的一个结合点。
(一)宗族观
宗族是同一男性祖先的子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在一起,按一定规范结合而成的特殊社会组织形式。在连云港地区操办婚事或丧事的时候,儿子、侄子等本家亲属是不需要出钱的,只到场帮忙就好。但女儿、侄女、外甥女等女性亲属则既要出钱,也要出力的。另外,老人去世后,一个宗族的坟墓通常葬在一起,同样反映了老百姓强烈的宗族观。
(二)原始宗教观
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由于对自身以及周围的生存环境的认识不够,便产生了超自然力的鬼神崇拜。一直延续到今天,农村的很多地方仍旧认为灵魂能够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灵魂是不会消失的,而且先人的灵魂会庇佑自己的子孙。所以,灵魂崇拜发展成为祖先崇拜。连云港老百姓家里办喜事前“上喜坟”以及丧葬礼俗中对灵魂的敬畏和崇拜都是当地人原始宗教观和灵魂观的现实表现。
四、结语
中国婚嫁和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虽然随着历史的演变,婚嫁和丧葬程序以及礼仪用品等会有多多少少的不同,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另外,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间的婚嫁丧葬礼仪以及其中的方言俗语差异很大,所以地方礼俗中方言俗语在词汇语义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婚嫁、丧葬礼仪两类方言俗语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连云港方言俗语和礼俗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涵的更多的文化信息还需要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入的发掘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夏乐.从南阳传统婚嫁仪式试析民间的文化心理[J].知识经济,
2009,(9).
[2]白玲,张晓武.肃南裕固族婚嫁礼仪文化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邓章应.《跻春台》婚嫁丧葬类方言词语续考[J].西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丁爱侠.江苏赣榆方言词汇特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2,(2).
[5]王萍.连云港方言俗语与文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1).
(丁爱侠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作者:丁爱侠
闲而无事,多有乡愁,特将我们仇湖这一带婚嫁礼俗多年来怎样逐步演变的,撰文而共飨之。
访亲
一般情况下男方先到女方家访亲。访亲的目的就是了解双方的基本情况。客气的人家准备茶食,茶食分细茶和粗茶。细茶就是糖果(京枣、雪枣、麻饼、云片糕等)。粗茶就是馒头、米糕等点心。如果同意可以尝一点,但不能大吃,更不能当饭吃。如果不同意,一般的不尝,推说肚子不饿,嘴的不渴。被访者一般要包喜钱,如果同意可以收下,如果不同意坚决不收。
送缘(圆)茶
访亲后如果不同意就告诉媒人两孩八字不符,五行相克,属相不和。如属鸡的和属狗的是鸡犬不宁,属蛇的和属马的是蛇盘马脚等等。男方比女方如果大六岁,叫“六重”。如果双方同意就称两孩八字相配,五行相生。在媒人的斡旋下,就可以送缘(圆)茶。送缘(圆)茶是表示可以订亲,相当于意向性协议。男方到女方家送一定数量的礼金和礼物。礼物中桂圆和茶是必须送的,双方小范围内办顿酒席,双方可以走动,结为亲家。
结贴儿
送缘(圆)茶后,就考虑结贴儿。结贴儿就是男女双方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写在贴儿上,贴儿就是订亲的证书,男女双方的八字也就成了。相当于签订了正式合同。结贴儿男女双方要大办酒席,邀请亲朋好友,等于向社会公布两家成了亲,两孩订了婚。男方送女方的订婚礼金和礼物是经媒人协商过的,数额一般都是可观的,有的女方订亲就要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现在有的在订亲前就必须在城市里有房子、有轿车,否则就订不了亲。
做大节(也叫押节)
订婚后,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和春节男方都必须要到女方家做大节,也叫押节。如果儿子不在家,父亲或兄弟都可以代替去,如果不去,表示婚姻就出问题了,另一方就要找媒人问清楚,出了什么问题。
做端午节时必须要有粽子,做中秋节时必须要有月饼和藕。
通话
结婚一个月前男方必须和媒人一块儿到女方家通话。通知女方在什么时间内结婚。通话的目的,一是让女方知道,提前做好嫁姑娘的准备。二是要避开姑娘来月经的期间,俗话说:“红人拜堂,家破人亡”。三是要挑一个吉利的日子,结婚的时间,大多数是男方确定大体时间,女方确定具体时间。四是基本商订好结婚的相关事宜,尤其是女方索要的礼金。
结婚
铺房: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女方的嫁妆运回来,并铺理好新娘房,以免正日忙乱。再穷的女方子桶(马桶)是必须陪的。意思是姑娘到男方家传宗接代的,再一层意思是不陪子桶,姑娘到男方家屁股都无处蹲。其它的嫁妆别人都可以搬动,唯独子桶是新娘倌必须搬的,其他人不可以代替。也有的人家正日嫁妆和新娘子一块儿乘船或乘车来的。
暖铺(仄铺):正日前一天夜里新郎必须请一位年轻的男性来同睡。意思是新床必须两人睡,暖一暖铺,仄一仄床,一般请的是姐夫或妹夫,其它年轻的亲戚也可以。
暖轿:男方正日前一天晚上要有暖轿酒,就是请媒人、抬轿子的或撑轿船的,现在是开轿车的驾驶员以及亲戚朋友。注意的是暖轿酒媒人为最大,坐的席口是最大座,因为新娘子进了房,媒人撩过墙,过了这天晚上媒人的作用就不大了。人馋揽媒做,狗馋舔磨膛,过了这天晚上招待媒人次数也就不多了。过去的媒人主要是想吃(做个媒人十八桌半),现在有的媒人拿佣金。
如果老舅爹来了,最好不要和媒人坐同桌,因为老舅爹也要坐大位。
究竟桌位哪儿最大?要看在什么房屋,什么房间,什么桌子,什么位子。一般情况下,堂屋最大,堂屋里明间最大。桌子大小要看灶在哪个方位,如灶在东面,明间西北的桌子最大。然后是东北的桌子,靠门口的桌子最小。桌位最大的是西面北侧的位置。具体大小顺序是①西面北;②西面南;③东面北;④东面南;⑤北面西;⑥北面东;⑦南面东;⑧南面西。其它桌次以此类推。如果是“摆朝席”。明间中间的桌子,桌缝是东西方向(与敬祖宗祭祀一样),其它桌子缝是南北方面,“朝席”是最大的桌子。坐北朝南的桌位最大。俗话说:“老舅爹请咯朝南坐”,意思就是最大的桌位请老舅爹坐。现在没有摆“朝席”的,老舅爹也难得朝南坐。
如果是鼎桌(圆桌),最里面的桌子最大,面朝门口的桌位最大。如果在饭馆,靠主持台或舞台中间的第一桌为最大,面朝台子的桌位为最大。
另外要注意的是宴席上不要上蛋类的菜,以免说瘫话。更不要上豆制品等菜类,如百叶、团粉、豆腐干儿这些丧事的菜,要上的是糕、粽、团、圆这些喜宴点心。
讲究的人家办喜事盘子要成双上菜,盘子要成双撤。
晾嫁:姑娘出嫁前三天就要睡在铺上不起来,正日前一天,女方要请晾嫁酒,要把亲戚请来陪嫁娘子。女方亲戚在这以前要分别请嫁娘子,晾嫁期间嫁娘子要少吃少喝,保养身体,防止生病。因为在出嫁的途中不得解手,尤其是路途远的更要注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家有个邻居的姑娘出嫁,坐的是花轿。途中要解大手,花轿中途是不可停下来的(停一次,新娘子嫁一次)。新娘子没有办法,只好解在随身带的手帕里,放在轿角落处。成了当时的笑料。
迎亲:里下河地区
五、六十年前迎亲的工具,有的用花轿,但最多的还是轿船。轿船上贴上红双喜和红对联。凡是有洞眼的地方都用红纸贴起来。撑轿船的必须是双人双篙。迎亲人数成单,回来人数成双。船到女方河口,放爆竹,通知女方接船。轿到门前三分气,没气也得装气。第一次女方故意不接,则再放爆竹,连放三次,女方放爆竹也就接了。人上岸后,双篙必须整整齐齐放在河边。迎亲的人到门前,进不了屋,嫁娘的弟妹们关好门,留下一条缝,要“开门封”。新郎第一次“开门封”不上足,嫁娘的弟弟妹妹们就高喊“涨”。“开门封”涨到一定数量后,还是开门的。现在一般情况下“开门封”多少事前就商量好的。
进门后,送的礼物叫“开面”。其中必须有一条用几尺红布裹着的蒲席或竹席,名曰“还伢娘席子”。这红布将来可以做小儿的毛衫儿。
中饭吃过后,嫁娘子还睡在被窝里,男方就到门前放爆竹,吹鼓手就卖力吹奏,这叫“催妆”。一般要催三次,嫁娘才起身打扮。起身时要做两件事:一是嫁娘子必须请人用缝衣线把脸上的汗毛扯掉,称为“开脸”,也有的称为“扯脸”。二是把额前的“刘海儿”,俗称“姑儿”用梳子梳到头顶上去,把长发在脑后梳一发髻,谓曰“上头”。表示从少女到少妇(额前的“刘海”是姑娘的标志)。嫁娘子换上红衣、红鞋上轿,这时嫁娘身上带一本老皇历,叫“三官经”,路上可避邪。细心的母亲做两块手帕大小的红、绿布放在嫁娘子身上,以备同房时用。嫁娘子上轿时必须搭哥哥的鞋子走上一段路,由哥哥或弟弟驮上轿,娘家人并用条帚把轿角刷一刷,用湿布把轿脚抹一抹,防止把娘家的泥土带走。
上轿后,妈妈和女儿都要哭一哭,否则生的孩子是哑巴。人坐在轿子里,脚放在米匾里,不能移动,否则移动几次嫁几次。
新娘子上轿船后,轿船要在娘家河口绕上一圈,名曰“打朝”。回去的轿船不要走老路,如果只一条河,回去时走另一侧。每遇到一座桥都要放鞭炮,答谢桥神放行。 轿到男方门前用贴了红纸的箩筛,用沾油的红纸捻点上火,在箩筛外面对着轿四角照照,表示驱邪,这箩筛用后挂在新房门前一个月。
现在的新娘子戴上墨镜,下轿后撑着阳伞,以示避邪。 新娘子进门前还有一个接宝的程序。姑娘上轿时,嫁家给一定的钱握在姑娘的手上叫“押宝”。新娘子来到男方门前时,左手上握着娘家的钱不进去。这时婆婆应给媳妇的右手塞上等额或超额的钱。给少了,媳妇就不动步,这叫“接宝”。进门槛时,新娘子用脚狠狠地踢门槛,表示今后不怕男方人。进了门要跨火盆,表示今后日子红红火火。然后是三拜堂。此时前面桌子上放一只斗,斗内插一杆秤。可避邪和富裕。拜堂时到进房前,新娘子盖着红盖头,也得闭着眼睛,否则看到什么卖什么。进房后,吃一次果子茶。男方让人拿着果子在新娘嘴边擦一下,不让她吃,以免嘴凶。娘家人有时偷一个果子让她吃。有的新娘子抢着喝新郎的茶,意思是今后嘴快,男人欺不到她。
人们争着看新娘子,意思是看了新娘子眼睛好,姑娘媳妇们抢着擦新娘子的粉、雪花膏,意思是擦了后面皮白。但新娘子裹了红布的镜子任何人不得照。
新娘子进房后,要请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用手或竹竿将新娘房窗户上贴的红纸撕破。撕的方法是先戳个洞,由下而上撕成条状挂下来。寓意新娘子将来生儿子。
闹洞房:首先闹的是公公和婆婆。有的预先给公公准备好扒灰耙。用红绸布做成带子斜背在公公身上,用硬纸做成仿宋的官帽,戴在公公的头上,用新娘子的粉、雪花膏、口红涂在公公的脸上,有的甚至加上锅灰和油彩将公公打扮成扒灰佬儿。扒灰奶奶要戴一副一边有镜片、一边没有镜片的墨镜,表示今后一只眼睛睁,一只眼睛闭。公公手里提着锣,领着奶奶在家里、院子里或到左邻右舍附近“游街”。扒灰公公手里敲着锣,嘴里喊着:“我是×××扒灰公公。儿子不肯,跟他算成本。媳妇不肯,要耐心等。老东西不肯,请她滚”。
有的将苹果吊起来,让新娘子和新郎踮起脚尖来啃苹果。苹果是圆的不容易啃到。刚啃到时,苹果被操作者提起来,新娘子和新郎倌就亲个嘴。有的甚至要求公公和新娘子啃苹果。
现在农村一般不搞这些恶作剧,大都到饭店搞一些仪式。大多数礼仪公司很文明,但有的礼仪主持人一次又一次让新郎和新娘子亲嘴接吻。有的甚至要公公和新娘子拥抱。更有甚者要公公跪在新娘子的脚下。
送房:送房一定要在夜11点钟前。因夜11点钟后就是第二天的日子。炮仗放了后,就不得闹新房。但也有的小伙子躲在新娘房的窗户下偷听小俩口的房中窃窃私语。
送房时喜娘(我们这个地方叫“搀妈”)要说一些“鸽子”。铺上男方睡的那一头,要丢一些硬币和红枣、花生、桂圆、豆子四物,表示富裕和早生贵子,而且将新娘子枕头放在男方这一头,意思是俩人睡一头。有的事先叫小男孩在新郎倌那头解小便,新郎倌只好与新娘子睡一头。
睡觉时,同时脱衣,便把各人的鞋放在高处,以免夜间穿错。新娘子当夜不能在马桶里大小便,因为子桶(马桶)里填满了炒米、万年青、柏树枝、桂圆、花生等物。但在马桶内另放一只小马桶(俗称马儿),称为马胆。现在是小塑料桶。
第二天新娘子仍坐床,两人在房内吃饭,第三天早晨就分朝了。让新娘子认识夫家的长幼和亲友。俗话说:“三朝里的媳妇,月子里的孩儿”。意思是在朝里就要给媳妇立规矩。在月子里就要调教好孩子。
分朝后,新娘子要到厕所倒马桶,尽管没有用,还是要做个样子叫“传子”。在朝里新娘子必须坐在马桶上给新郎倌缝一条短裤,以显示新娘子的女红,也寓意“裤”就是富。三朝后马桶就可以用了,有句歇后语:“新娘子的马子——三日新”,说的就是新娘子的马子只有在朝里三天是新的。
分朝后,新娘子还必须到厨房用火叉搅一搅灶膛。到泔水缸搅一搅泔水,以显示厨艺,今后持家务。
回门:第六天夫妻双方才到女方去回门(也有分朝即去的)。两人走在路上中间不得插人。当天必须日落前回来。这个月必须二人夜夜睡在一起,这叫“不空房”。也有一个月才回门的。
现在很省事。新娘子带回来后,所有仪式加快完毕,就打发二人回门,称之为“一天圆”。
男方在回门后,要进行一次请朝会亲的仪式。也有回门时就跟女方家说好,不再来“请朝”了,女方家就派新娘子兄弟等同辈的亲戚到男方家“做朝”,用包袱将新娘子在家时的旧衣服带去。以前长辈是不去“做朝”的,尤其是母亲,一直到新娘子“坐月子”,母亲才会去,带着糖罐和猪油坛去。
现在也不谈“请朝”,“做朝”。正日的晚上双方的亲戚都到男方家或饭店,这叫会亲。
婚后一个月,新娘子叫毛脚新娘子,不得到别人家去,一个月后,夫妻再回一次娘家称为“复门”。
男方的亲戚可在这一个月内宴请新娘子,叫“请新娘子”。 交生日:女儿嫁到夫家后,女方的家长要到男方去,并带去礼物,这叫“交生日”。
送夏:结婚的第一年,娘家给女儿送些夏布、扇子等夏天的用物,这叫“送夏”。
俗话说:“养个女儿要还四十五年的债”。
现在婚嫁礼节太简单了。男女双方大多数是自谈为主,不要媒人,甚至父母参谋的权利都没有。谈不上送圆茶、结贴儿、订亲、做节等形式。拿了结婚证,商量日子后,女方中午设宴,男方晚上设宴。有的请个证婚人,有的连证婚人都没有。放了鞭炮,新娘子入了洞房,一切都结束了。
婚礼最大的变化是交通工具。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是轿子或轿船。
七、八十年代是自行车和轿船。九十年代到二OOO年是摩托车或轿船。现在一律是轿车,而且要名牌的。
宴席招待上,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富的人家是六碗八碟,穷的人家煮点萝卜饭,炒几个小菜而已。现在宴席一般放在宾馆里,少的40-50桌,多的100多桌。餐标少的1000多元,多的
四、五千元,甚至上万的。
彩礼、嫁妆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男方拿不出女方要求的彩礼,采取抢亲的办法。具体的办法是男方找几个年轻力壮的人,发现姑娘一个人在家或人少时,首先扯断姑娘的裤带子,背起姑娘就跑,抢到家后立即同房,女方赶到后熟米已煮成熟饭,生了孩子后再回娘家。
到了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彩礼要的是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嫁妆是16条腿:三门橱、五斗橱、梳桌、灯柜。
现在的三大件是钻戒、轿车、楼房(是城市里的商品房或别墅)。 婚嫁礼节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迁,但婚嫁礼节的文化还是很厚重的,还必须要传承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土家族婚嫁礼俗
——不一样的自由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 专 业 任 课 教 师
谭珊 08051023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 孙东方
完成日期
2009年8月15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土家族婚姻礼俗调查
摘 要:较详细的介绍了,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的婚嫁礼俗。其中将相亲到结婚的整个过程分为“相亲、定亲、订婚、迎亲、拜堂”五个环节进行介绍。并着重介绍了土家族的独特婚嫁习俗——哭嫁。 关键词:四方村 土家族 婚嫁礼俗 哭嫁
一、 调查地的文化生态
四方村属于重庆东部、长江南岸的石柱县三河乡。依山傍水,仍保留小农经济模式,但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四方村原名远和村,因渝利高速公路的修建,政府对此地进行了重新规划,改名为四方村。
此地仍保留了土家族的婚嫁礼俗。在婚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打腰鼓”、“吹唢呐”、“唱哭嫁歌”等文化活动。
二、 调查地的婚姻习俗调查
土家族的婚嫁礼仪很多,他们注重过程,希望气氛热烈。
土家人婚嫁多安排在寒冬腊月举行。因为入冬后是农闲时节,家里藏有五谷,财物充足。人们会在丰收喜悦的气氛中吹起唢呐、放响鞭炮、贴上对联、发出请帖,招来各地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在婚礼当日,他们会在新房前垒起土灶,燃气炉火,架上铁锅,在往来宾客的注视下烹制出一道道味道鲜美的精美菜肴。土家人的婚宴有个很特别的地方——酒席不是在屋内,而是在院坝内一长溜地摆开,并且配上土家咂酒,力求让参加喜宴的人充分感受到婚嫁的喜庆气氛。
土家族的婚娶很注重过程和礼数,十分有趣。
从相亲到结婚,整个过程包括:相亲、定亲、订婚、,五个环节。若其中许多细节未处理好,就会被认为是对女方的不尊重。下面将详细地介绍这五个环节。
一、 相亲
相亲,土家人又叫‘看人’。一般是先男后女,这样不会使女方失面子。 一般男儿到了十五六岁,父母就为儿子相媳妇了。(也有更早的十岁左右算是娃娃亲。)这时亲戚、朋友也有找上门来推荐对象,父母亲会推拒一下。实际上,父母亲已将一些姑娘排队选择了。一旦选谁,就找媒婆去提亲。
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糖果一斤,面条一把,称为“开口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表示媒人愿意成人之美。如果女家收下礼物,亲事便有八成希望。之后,媒人要往返三次,女家才能允诺婚事,以示对这门亲事的慎重态度,意思是“我家女儿是你家请媒人来多次求的,不是自己走上门的”。如果女家不收礼物,便表示拒绝求婚,再勤快的媒人也没用。
之后就会安排两人见上一面。一般来说,是由双方的嫂子或婶娘带着去同一个地方赶集或赶会头(红白喜事)。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现在为了避免尴尬,男女双方还不能直接见面,
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只能再特定地点偷看下对方,看看合不合意。如果都中意,就可以提出去男方家“看人户”。这时可说是大功告成,媒人可向男方家报喜。
二、 定亲
定亲,土家人又叫‘看人户’。 首先,会由媒婆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带给算命先生卜上一卦,一般情况都是“合则谈,不合则散”,但也有人会舍财让算命先生帮忙化解一下。但当女方比男方大时,算命先生却是无法化解的。其中有这样的说法:“男大是株花,女大是冤家”、“只准男大十,不准女大一”。这里体现出土家族的一个观点,女子找的是依靠,所以男子需比自己大。
女方去男方家叫做“出脚”。但在这之前,媒婆要将女方对定亲彩礼的要求传达给男方,一般为衣服几套。
到了出脚那天,女方就有嫂子或婶娘带着去男方家吃午饭。饭后,由媒婆出面查看之前要求的彩礼如何,之后将情况告诉陪同女方的来人。一般说来,布料和做工越好,说明男方家庭越好,越看重这门亲事。除了看之前定的彩礼,女方还会一并看男方的住房,有话说:“土墙房子你莫探(谈),木板房子转两转,砖瓦房子正式探”。这是为了给女方找个好婆家,不要嫁过去受苦。
之后女方就要回家了,如果带走之前定的彩礼,就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男方母亲要给女方打发钱(红包)。如果不带彩礼,则说明不同意这门亲事,婚事到此打住。
三、 订婚
订婚,土家人又叫‘取同意’。
订婚的日子是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按“六甲”推算的,以不犯冲,不犯煞为是。 这次依旧是女方去男方家,不过跟看人户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人数很多,只要是女方的三亲六戚都可以去,但仍有要求,女方的父母、男长辈、兄长不能去。
二、男方的排场很大,接待女方亲朋的是比婚宴更好的席面。因为是丈母娘家的人,婚事的成与否还得看他们的意见。
大家在男方家吃过午饭,就要在男方家的堂屋“敲钉锤”了,相当于正式的订婚仪式。 先将吃饭用的方桌向屋门成一竖排开,支客师(相当于婚礼主持人)坐席长,男女双方亲友分别以支客师为中心,以男左女右为原则,按辈分大小依次入座。
首先,由支客师讲话,说明这次的订婚是为哪两个人举办的;再由媒婆对男女双方的个人及家庭情况进行介绍;接下来是女方的长辈发表对这次订婚的看法及意见,然后是男方的长辈发表对这次订婚的看法及意见;最后是由男女双方自己表明自己对这场订婚的看法和意见。如果没有人对这次订婚发表反对意见,那么就进行订婚的下一个环节——送收彩礼。
先是男女双方互赠定情信物。接着女方带着男方,按照辈分高低,依次给男方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介绍的过程中,男方要将自带的烟敬给女方长辈。再由男方带着女方,给她介绍自己的亲友。但女方除了敬烟外,还可以给男方最亲近的亲人赠送准备好的礼物。还有一点跟男方敬烟时有差别,女方敬烟时,男方长辈要给女方打发钱。这个时候,支客师会安排人在一旁进行记账,这是为了预防女方悔婚。因为一旦悔婚,女方必须按照清单上的记载,将男方亲友给的财务还给男方。但如果是男方悔婚,则不用还与男方。
在敲钉锤的当天,跟女方一同来的所有亲属,必须在男方家休息一晚。这时才表明正式联姻。
订婚之后,男女双方才可以单独约会,之前见面,必须有旁人在场。
从取同意到正式结婚的间隔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少则一两个月,多的则达十年以上。这个时间主要是依男女双方取同意时的年龄而定。
四、 迎亲
迎亲,土家人又叫‘娶亲’。
3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在土家族,正式结婚需用两天,暗喻好事成双。而迎亲是在结婚的第二天,迎亲队伍在男方家吃过早饭,就带着聘礼去女方家接新娘。
这里,迎亲队伍的人员是有特别规定的: 一个总管,负责招呼所有区迎亲的人及安排搬运东西的人手,还要同女方负责人进行交涉,清点物品,确定行程时间。
两对证婚人,一对为长辈,一对为同辈(多为兄嫂)。表明男方对这段婚姻的重视。 一些帮忙的人,为男方亲朋,自愿来帮忙,并自带搬运工具。这些人
还有一部分是男方的长辈、同辈与小辈,不用做任何事,只是陪同,表明男方家族人丁兴旺。
一对开锣,走在迎亲队伍最前面,一对唢呐,紧随其后。行进过程中,两种乐器交替演奏。
在迎亲队伍里,必须准备四个抬盒。一个放钱,为了防止掉落,会按照一定的规定贴于抬盒上。一个用于装鸭,一个放鲜肉。还有一个放新娘的礼服,从头到脚,一应俱全。
迎亲队伍沿途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到了新娘家,必须先交“进门礼”,才能进门。一旦进门女方便有人为迎亲队伍装烟倒茶。歇息片刻,女方便会安排迎亲队伍的人入席就餐。吃完饭,男女双方的婚礼负责人进行交涉后,便让帮忙的人去搬运之前确定的物件,女方会按照帮忙搬运物件的人数,给帮忙人打发钱或小礼品。预定时间一到,便“发亲”离开。
此时回男方家的排队顺序也有要求。正娶打头,随后是新娘与新郎,由于男女双方家之间多数为乡间小路,不方便抬轿和行车,所以新娘是与新郎一起步行的。后面接着正送,女方最亲的送亲人,要一同去男方家。再后面是唢呐和开锣,这个时候就是合奏了。最后面是帮忙抬嫁妆的人。
五、 拜堂
拜堂,土家人又叫‘圆亲’。
新娘新郎在堂屋“天地君亲师位”香火牌位前并排站立,在施礼者的祝词声中,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夫妻对拜。之后是“喊拜”,过门新娘为每位被喊名字的男方亲族逐一奉上礼品,被喊男方亲族要回赠女方一定数额礼金。这个时候同取同意时一样,有人在一旁记礼。
拜堂后,新郎新娘会争先恐后地进入洞房“抢坐床”。因外按土家习俗,谁先抢坐新床,今后谁就当家作主管住对方。
抢完新床,就由男方的婆婆或奶奶将准备好的干果糖果之类的扔到新床上,让男方的小辈在床上“抢喜果”,有祝福多子多孙之意。之后除了新浪的父母叔伯外,其他人不分辈分大小都可以来闹洞房,向新娘索要粑、花生。瓜子等礼品,或要求新人表演节目。
正婚的第二天,新娘不能赖床,要早起给公婆送去从自己带来的礼品,通常为一床被子什么的。表明嫁到婆家,一切都是大家的,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不分彼此。之后还要下厨准备早餐,说明自己贤惠,能够下厨。
新娘拜堂圆房完婚的第三天或第七天,要返回娘家省亲,这就是“回门”。 进过上诉所有环节,整个土家族婚礼仪式过程才算圆满结束。
六、 哭嫁
在这里,我要特别讲一讲土家女流传久远的“哭嫁”习俗。这是土家女用哭声表忆母女亲情,诉分别苦痛,谢养育之恩,贺欢乐出嫁,甚至泣婚姻不尽人意。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的禀性和文化。
“哭嫁”开始于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姑娘不再出门做活,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称“包席”,右女称“安席”,左女称“收席”。新娘起哭声,“安席”接腔,“收席”帮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姑娘“哭 4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嫁”形式多样,主要有母女哭、姐妹哭、姑嫂哭、姑侄哭等,或新娘个人单独哭,或一个同伴陪哭,或几个同伴陪哭;当男方娶亲队伍到达时是“哭嫁”最高潮——新娘的左邻右舍都来陪哭。
“哭嫁”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或哭爹妈的,或哭兄嫂的,或哭姐妹的,或哭祖先的,或哭媒人的。哭嫁歌一般即席而作,也有固定的哭词,哭有曲调,抑扬顿挫,一泣一诉,哀婉动人,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哭唱结合艺术。“哭嫁”水平高低,往往是男方衡量土家女聪慧或愚笨的客观尺度,因此姑娘出嫁前都要秘密地向长辈潜心苦学。
如今,时代变迁,青年们向往自由幸福,婚姻恋爱皆由自己作主。土家族姑娘出嫁也无须因袭旧时代的婚俗了。虽然一些偏远山寨还保存着这种风俗,但也不兴哭嫁,即便哭,也往往是哭个三声五声,歌伴插科逗趣,新娘忍不住笑了,这也算是一"哭"。
有一首“娘哭女”最为典型: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逢一闰,为何不闰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三、 调查地婚姻习俗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土家族的婚嫁也发生了许多改变。
男女交往,更加直接,不再像从前那样婉约。道路通了,迎亲不再是徒步过去,已经是车去车来,但为了保持土家人的婚嫁风俗,人们还是会选择一段路步行过去。经济发展了,结婚之后都是独立套房,很少有人还和父母同住„„
但对于婚嫁过程的重要礼仪,人们没有遗弃,沿袭至今。
袁洪铭
吾邑——东莞——婚嫁旧俗,截至现在止,尚无人把它记述出来,在刊物上发表过。然而我的同乡叶作仁君虽曾写过一篇名曰:《记道滘乡的婚嫁》,登载于民国十七年中大《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十
一、十二期合刊《风俗研究专号》。惟该篇取材甚少,记述简单,于民间习俗的研究者看来,未免不感着材料不充之叹!以吾邑幅员之广,人口之众,素称为广东五大县之一。其民间礼俗,每每含有“古代遗风”之意义。若能一一搜集起来,供诸于世,那末,不独于民俗学之研究者得有大帮之资料;(尤其是民间礼俗探讨者)即于研究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者,亦不无相当之助力也。作者早有记录东莞各种风俗之野心,可是限于搜求未周,材料缺乏;加以近数年来备受环境的压迫,生活异常痛苦,因而一搁再一搁,久未实现者,便只为此。虽日前曾将《吾邑生产风俗》发表于中大《民俗周刊》八十二期,然却是鸡零狗碎的话。若云有系统的记述,愧不敢承。不过在无人记录之先,能够搜集出来,献诸同好,亦可告无罪于“莞城”也!顷以由广州回乡,闲中无事,聊将日前所搜集得来的吾邑婚嫁旧俗材料,草率成篇,寄登最近复刊之中大《民俗》。使研究民间礼俗者得有参考之资,至于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惟望同乡们——尤其是容元胎先生暨读者们予以指正与原宥是幸!
兹为行文方便,及眉目清楚起见,特将之分条列出,其内容如下:
一、送年庚
(1)男女两家愿结为婚姻者,女家必先将女子之年岁生辰写在一张红柬帖上(名曰年庚),交媒人送至男家,男家接了,即将年庚放在当天神前的香炉底下压着,三日内家中平安,然后持往星相家合婚,或求签问卜,必使两无冲犯,无刑克,名曰“合年庚”。若三日内有破碗碎碟之事发生,则认为不祥,而成婚之举,遂归乌有之乡矣。
(2)年庚既合,认为两无冲犯者,乃男女两家必互相交看婿妇,一睹彼此之面貌,谓之“睇亲事”。如合意后,则举行订婚。至于男女两家之家庭经济状况,及其婿妇之人品学问等亦须在未订婚之前详细调查清楚。
二、订婚
(1)如果双方家庭条件上恰合,则由媒人转告女家,择日举行订婚,他们叫做“小聘”,又叫“起媒”。至订婚时,男家多数用金耳环一双,金戒指一只,金石榴一对,以及聘金、饼食、鱼肉、槟榔、蒌叶等物(礼物多少视两家贫富而定),雇夫役送至女家,女家受了,则报以煎堆、松糕、寿桃(都是粤俗的食品)、布裤等。那么,两家遂成为姻戚了。
(2)男家得了女家回报之物,必将之拜奉家中祖先及神;并分发食物与邻人戚好。而女家亦以饼品赠送诸亲友。
三、请期
(1)男家欲迎娶,则先差女仆备些饼糕往女家请问嫁者之年岁生辰(议婚时虽有年庚送来,惟以时日久违,恐有遗忘,故加此一举,盖常有订婚至八九年之久,方才迎娶也)。以便向“张王爷”神①前问卜择日,俗称“扌罗 日”②。
(2)择定迎娶良辰后,必先行通知女家。并定期某日举行“大聘”,俗名“行茶”,同时由“行茶”之日起,男家须供奉一位“张王爷”神,每日早膳、午餐、晚餐时,必先行奉祀它,然当奉祀时,又须打鸣着锣,以示请它来鉴。(俗传“张王爷”神,是耳聋的,故奉祀时,必须鸣锣也。)一直婚事完毕,乃把它焚之于火,送还上天。
四、大聘
(1)男家决定“大聘”日期后,于是日具备“礼书”、“礼金”以及各种食物如饼、糖果、鱼、猪肉、鸭蛋、海味、槟榔、烟、酒等类,(品物之多少,亦视乎贫富而定。)差人送至女家。女家全数收了,乃还以“响糖”(是用白糖和拌些石膏粉制成的,其形有人物、走兽、楼阁、塔等类)、“棋子饼”(用白糖和面粉做成,形如棋,故得名)和衣服、鞋、帽、袜、荷包等。(衣服鞋帽袜等,为给新郎穿戴者。)
(2)“行茶”回来时,男家必将女家所报之物祀神,暨分赠“响糖”、“棋子饼”与族人戚好;而女家亦将受聘之饼物馈送亲朋。
五、嫁娶
“嫁”是属于女家的。“娶”是属于男家的。其中“嫁”、“娶”之事,至繁且碎。兹为使读者明白计,把它分开写出:
(一)女家方面的
(1)为新娘者,在男家“行茶”之后,必须深居闺阁,不许越出房门半步,这时她的父母招集她平时亲熟的女友,给她作伴,俗称为“伴嫁娘”。一直至出嫁为止。
(2)当出嫁的日期将近,为新娘者日夜躺在床上啜泣,唱着动人的哀歌:是诅咒“媒人”、“夫家”的;然此种歌唱,其词句虽很毒辣,但骂人者并非有意耳。这样胡闹,叫做“开叹情”。
(3)在出嫁前一天,女家将应用之妆奁,使夫役投送至男家,工银一节,则由男家发给,是日“搬嫁妆”(妆奁之多寡,视乎女家贫富而定)。同时女家要具备一帙“奁仪录”,写明什么东西,连嫁妆一齐送交,由男家点收之后,必写回一张“敬贮佳奁”,“愚子婿某某载拜”等字样的红柬帖回去,便算了事。至于“奁仪录”所写的东西,颇有一看之价值,兹不怕耗费荐幅,将之全数录出,使研究民间婚俗者有所比较焉。
一 光前 卅二 镜屏一座 六三 怀古高盆一个 二 宫花二树 卅三 果盒全套 ** 坐盆一个 三 彩红全端 卅四 果盒架全套 六五 方□一个 四 彩仗千官 卅五 金漆攒盒成套 六六 闺阁珍藏 五 桌帏全幅 卅六 金漆帖盒成个 六七 木面盆一个 六 萝帐一堂 卅七 金漆格二个 六八 随身杠一个 七 帐檐一幅 卅八 大小花盒十个 六九 婢杠两个 八 帐钩成对 卅九 盒衣成对 七十 担竿四枝 九 帐竹二竿 四十 西式柜一个 七一 花软枕两对 十 梳庄成套 四一 四桶柜一个 七二 洋毡两张 十一 锡香案全付 四二 西式水架一个 七三 洋遮两把 十二 锡爵杯成套 四三 酸枝拱椅十张 七四 椅垫十张 十三 锡鹤壶成对 四四 酸枝茶几六张 七五 锦被四张 十四 锡酒壶成对 四五 酸枝房椅四张 七六 房帘一幅 十五 锡酒甑一个 四六 合仙桌一张 七五 茶盅十个 十六 锡边炉一个 四七 酸枝长桌一张 七八 茶局十个 十七 锡挂灯一枝 四八 时钟一个 七九 藤茶箩壶一套 十八 锡烛照一对 四九 花瓶一对 八十 洋磁痰盂四对 十九 锡饭盂一个 五十 衣架两对 八一 较剪一把 二十 锡茶壶一个 五一 贵妃床两张 八二 木尺一把 廿一 锡粉盒一个 五二 酸枝盆凳八张 八三 和合丸一肩 廿二 锡摈榔盒一个 五三 皮 木贡 八个 八四 茶叶一肩 廿三 锡烟盒一个 五四 皮 口急 两个 八五 蒌叶一肩 廿二 锡刨花盅一个 五五 座钟一个 八六 入房丸二埕 廿五 洋磁面盆一个 五六 水烟筒两支 八七 头尾造谷种 廿六 磁漱口盂一个 五七 玻璃时花两座 八八 盐醋二埕 廿七 铜盆一个 五八 玻璃时花四树 八九 大吉一肩 廿八 铜茶壶一个 五九 火水灯四枝 九十 品埕满百 廿九 铜熨斗一个 六十 玻璃甑八个 九一 侍婢二名 卅十 提盆一个 六一 大木盆一个 九二 福禄双全 卅一 手镜一个 六二 中木盆一个 九三 裕 后 (此是民国十八年的“奁目”,从我家搜得抄出的。至几十年以前之“奁目”,此刻无法搜罗也。其中有些字为抄写人造成的俗写字、错字。今为保持原貌而因之。——编者)
(4)到了出嫁之日,新娘有“落阁”之举(即下落楼阁之谓也)。早上,叫一个多儿多孙的妇人(此人叫做“好命婆”)摘些柚叶烧水给她沐浴,沐浴后,乃更换新衣;并由“好命婆”用红绿线各一条替她剃卷面毛,谓之“开面”;然总称之则为“落阁”。午上,彩舆临门,吉时将到,为“大妗”者(即男家请来扶抱新娘出嫁之妇人)乃把新娘辫子梳成一只髻,叫做“上轿髻”。但梳的时候,大妗还唱些吉祥的话。及吉时已至,女家将男家来迎娶的“龙烛”燃着,插于盛满着谷的一个斗上,摆在当天神前,这时候,新娘身穿上红袍、绿裙;头戴着金翠冠;足登着一双红皮的木屐;由大妗在房中抱她出来,立在地下一个筛箕上,向燃着的一双龙烛拜了数拜,为家长者必把一条红帕子盖在她的头上,鸣炮三响,才由大妗抱她上轿。然当上轿时,新娘必放声大哭;同时须要在一位妇人手拿一把伞在旁遮着她。另由一位妇人手中拿着白米,一壁向轿顶撒去,一壁说些吉话,这叫做“撒米”。③
(5)当新娘上轿起行时,为她之父、叔、兄、弟及族人等,必一齐各打着轿子送至半途而返。临别时,送轿者如有已结婚的,须每人给回“利市”一包与新娘,由大妗转致。(贫穷者无此例)
(6)新娘与出嫁日之早上,为母亲者必先预备一只白母鸡(即普通鸡之一种,不过其毛羽全白色耳)给她吃,吃时须将鸡头及鸡臀吃完,是取“好头好尾”之义。如无白母鸡吃,则吃白鸡蛋两枚亦可也。
(7)新娘出嫁之日,如“天癸”来时,待到男家后,须用竹箩盛满着谷,安置于新人之床前,并燃着蜡烛一对和线香三炷插在谷上,然后命新娘坐了一下,向它拜了数拜。那末,便能得免犯碍。这时“大妗”并唱着一首短歌,其词如下:“牛耕田,马食谷,主人坐着享大福”,云云。
此条敬请江绍原先生注意。因关于“天癸”的种种禁忌,江先生甚欲搜集起来,作一番缜密研究也。洪铭附记。
(二)男家方面的
(1)男家将近迎娶,门外两旁必贴着“鸳鸯福禄”、“鸾凤吉祥”、“诗题红叶”、“玉种蓝田”的一类红对子,像新年的桃符一样。同时并高挂大红灯笼两个于门口之上,表示迎亲的意思。
(2)新郎于婚前一夕,择定良辰,举行“上头”之俗。其仪式是:新郎吃完了白公鸡之后,(其吃法与新娘同,不过所差别者,是白母鸡与白公鸡耳。)身穿上长袍、褂子;胸背间披了一个用红色绢布结成的绣球;两足穿着一对红皮的高木屐;直挺挺地跪在当天神前,由家长把那顶上面两旁插着一对纸质的金花底帽儿,戴在新郎的头上,这是鼓乐并奏,煞是热闹的!礼完了,新郎乃把“上头”时之装束,卸个干净。
(3)新郎举行“上头”礼后,即接着“吹房”之例。其情状是雇用“鼓手佬”(此是吾邑婚丧之吹乐器者)数人,在新人的房里把乐器不断的吹奏着,约数分钟后,遂行停止,俗称“吹房”。
(4)在迎亲前一日,新人的眠床购了回来,只好放在一处,及择定良辰,由一位多子多孙的妇人或男人(他们叫做“好命公”或“好命婆”),拿着床的一部分,略略安置一下,其余的夫役,就一齐动手起来,把床安放妥当。这叫做“安床”。“安床”后,即由主人给回“利市”一包并粉果多件与“安床”者,以表谢意。
(5)迎亲之日,门外锣鼓喧天,异常闹热!新郎一如“上头”时的装饰,参拜了天地和祖先,缓步出来,向着彩舆揖了几揖,为他的主婚者,必快快的把他所佩之红球子拆开下来,挂在轿顶上。响炮三声,那一般参与迎娶的人们,好像万马奔腾的去了。这时,那迎亲的“灯笼”、“头锣”、“麒麟”等仪仗,以及“八音仔”(用童男扮成,穿戴着华丽的衣服和帽子,好像戏台上的脚色一样),“鼓手佬”等,都先头引导着,而轿子则跟在后面,其余迎娶的礼物如:“龙香”④、“响糖”⑤、“鹅”、“酒”、“龙烛”、“舅爷鞋”⑥,等类,也同时送至女家。
(6)新娘回来时,轿子停在门口,便烧起鞭炮来。同时并先预备着一个火炉,内燃烧着香和柴料,放在门口上;另一个妇人手中持住筛箕;当那位随嫁的大妗把新娘负在背后踏进门的当儿,便须在火炉上跨过,那执着筛箕的妇人,也要手快脚快的抓了撮米放在筛里,向新娘的身子筛了几筛。这样的胡闹毕,才准大妗负着新娘进新房里去。
(7)新娘进了新房,没多时,乃由新郎用一把扇子轻轻地在她的头上打了三下,就将她蒙着的红帕子掀去,这样叫做“揭头挂”。据诸吾邑童谣所云:“揭头挂,打三下,食我饭,听我话,哩回(将来)生起仔要喊我做亚爸。”由此可见“揭头挂”的法术,是含有用来压服新娘,使她不会反抗的意义罢了。
(8)揭了头挂,接续做着“铺床”和“撒果子”的勾当。惟“铺床”与“撒果子”,须同时举行。其仪式是这样:由大妗先将新人之帐子、被褥、枕席安置床上妥当后,即叫新郎新娘两人立在床前,大妗乃琅琅唱着“铺床歌”。及唱完后,由大妗拿着许多果子如:红枣、落花生、石榴、桔子、莲子之类,向床中撒去,撒时,并唱着“撒果子歌”。兹将“铺床歌”跟“撒果子歌”合录如下:
挂起一张红锦帐,飞龙飞凤对双双, 红漆枕头花锦被,龙须席衬象牙床, 今年汲水淋床脚,明年洗锅煮糖姜, 桂子三年和抱两,轮到六年添两双, 九年六子登金榜,选入朝中伴帝王。 蓝纱帐,大红檐,良时吉日结新婚, 百年好事今宵定,爹娘生子子生人。 红锦被,绣奇花,风流帐底乐繁华, 举案齐眉唔在话,天长地久不分瓜, 合欢花茂真奇雅,自然发达长根芽。 汉缎褥,衬苏毡,佳期成就是前缘, 好丑皆从心所愿,一由父母二由天, 五世其昌为此日,三多吉兆卜他年。 佳纹席,象牙床,好比梁鸿配孟光, 和谐鱼水相偎傍,白头双守永同房。 铺锦被,向东头,年少夫妻乐唱酬, 三生有幸成佳偶,琴瑟和谐过百秋, 风流一刻千金凑,儿孙历代出公侯。 铺锦被,向南新,团圆福禄寿加增, 满门高冠王封赠,堂上荣华富贵春, 年少洞房同合卺,今晚邻鸡莫唱勤。 铺锦被,向归西,麒麟早降显英威, 其昌百世传诗礼,此夕欢怀乐绣帏,
团圆诗咏关雎句,叮嘱邻鸡莫快啼, 从此赤绳方足系,他朝夫妇与眉齐。 铺锦被,向北方,今朝织女会牛郎, 夫唱妇随如水样,五子连登金玉满堂。 铺完锦被床中上,果子张来撒四方; 撒果子,且从东,佳人才子喜相逢, 百年衿枕无更动,笑乐鸳帏尽始终, 喜见美人同跨凤,欢交佳婿共乘龙, 夫唱归随闲耍弄,早生贵子受王封, 今晚鸳鸯连入梦,保守长春日日红。 撒果子,向归西,身修夫妇得家齐, 但愿莲花开并蒂,梧桐永远凤凰栖, 苦乐甘从皆一体,枕簟恩情不可亏, 琴瑟和谐声细细,丝罗缔好意齐齐, 女嫁男婚依古礼,天台直上自有云梯, 生男育女成家计,传留世代姓名题。 撒菜子,便依南,国风诗句咏关关, 君子好逑休意慢,应然绿鬓对红颜, 贞坚但得如鸿雁,纲常不乱在人间, 成双到老唔分散,夫妇恩情莫当闲, 嫁女须当将婿拣,娶媳妆奁切勿贪, 男情女意恩无限,共枕同衿笑夜闲。 撒果子,过北边,夫妻保守到百年, 姻缘份定成连理,情投意合两心欢, 开枝散叶天长远,生花结子意绵绵, 桂子兰孙人满地,寿如彭祖又加添, 五男二女情安泰,沾领王恩福禄全。 撒果子,是中央,夫荣妻贵姓名扬, 蛰蛰螽斯多衍庆,绵绵瓜瓞自芬芳, 共结丝罗山海固,永谐伉俪地天长, 联吟风月诗无草,同梦文章字有香, 相依他日乾坤大,配合终身岁月长。 撒果子,在床中,三生有幸会娇容, 鹊桥高架天台洞,桃源莫把武陵封, 帐内并头连理共,东方勿快日头红。 撒果子,在床唇,金屋婵娟会贵人, 锦上添花唔在问,胜如彭祖寿加增, 从此满门多和顺,生男养女一大群, 众人听见多欢喜,路路相逢遇贵人。
唱完“撒果子歌”,由新郎新妇两人向床沿深深一揖,便算结束;同时并叫儿童数人——须是男孩子者——爬上床中,争取果子而啖之,俗称为“摸铺床桔”。
(9)“拜堂”,是在“铺床”和“撒果子”之后举行的。地点在大厅上,厅内悬挂许多红色的贺联喜帐,以及历代祖先的遗像;中间安置一八仙桌,上面陈列着三牲、香、烛、酒等物,届时放炮三声,鼓乐并奏,主婚人立在中央,新郎新妇,则站着两边,由司仪唱礼后,乃一同参拜祖宗,拜了祖先,然后两新人对面交拜。
(10)“闹洞房”为新婚中不可免的事。新郎预先请了四个至六个的朋友,为闹房的人物;这些人俗语叫做“送房客”。至于彼辈“闹洞房”的情形,除在闹房地点的厅上或新房里坐着吃些瓜子、糖果、落花生、茶、烟„„的食品外,其主要目的是调戏新人。因而这时发生笑谑之事,是难以缕述的,然而新人虽讨厌“送房客”之无礼,但总是欢喜忍受,没有一些愤怒的。盖以闹房为吉利之俗,否则认为不祥也!(民间有“人不闹则鬼闹”之说)及至闹者兴阑时,始一闹者手拿一串鞭炮,待新郎进入房门,就把爆竹燃着抛进房里去。在“劈!劈!劈!”的声音中,便算这种胡闹——送房——的结局。⑦
(11)新郎入房后,那伴着新妇的大妗必献上一条雪白的手帕给新郎,并向他请脱鞋袜,那时新郎必给她“利市”一包,她说声多谢,反手掩门而出。
(12)大妗出去了。新房里的一对小人儿,必举行“开金口”的俗例。什么是“开金口”呢?就是一对新夫妇初次开口时,一定要说些吉祥的话,比方新郎说:“百子千孙”。新妇便答道:“夫妇齐眉”。说时千万不可疏忽,否则,于新人的将来是很不吉利的。⑧“金口”开了。那新郎必拿着一些桔仔、莲子、红枣和“利市”一包献给新妇。(这些东西,一定先要预备着的)她双手接着,放在床上或桌上,停了一会儿,便开始各自解衣就寝,度其“千金一刻”的风流佳事了。
六、其他
(1)竖晨,新妇穿戴上很华丽的服饰,由大妗捧着清水一盘及槟榔片一碟,向家中各人和宗族宾客等递奉手巾,名曰捧水。
(2)是日早晨——即新婚第二朝——女家又要预备些鸡、酒、猪肉、白米、鸭蛋等,着人送至男家,探问新娘,这叫做担“安乐担”。同日,并由女家送些鞋子来,分给新妇的翁姑妯娌伯叔,俗称“荷惠鞋”。
(3)新婚之次日上午,新妇要入厨房把刀在砧板上切些鲤鱼、葱、韭菜等东西,这时大妗立于新妇旁边,唱着一首很长的歌。谓之“下厨”。⑨同时,男家要设备筵席,遍请亲友,叫做“饮下厨酒”。
(4)到了三朝,新妇举行“归宁”,去时的礼物,除了果饼之类,最重要的是烧猪。倘若没有烧猪,人家一定认为这个新妇是不贞的,因此常常闹出打官司的事来。⑩
(5)新妇“归宁”回来时——新妇归宁,须即日回来夫家,以新婚未满月,不能在娘家居留一夜也。——必参拜祖先与神。拜完后,乃由翁姑命名的,她的命名,较之普通婴孩的命名,相差得多。她是以丈夫的排行来命名的。比方她的丈夫是排行第一者,她便取名是“一嫂”,或“大嫂”。丈夫排行第二者,便叫做“二嫂”,丈夫排行第三者,便叫做“三嫂”,由此类推,以至于“四嫂”、“五嫂”、“六嫂”、“七嫂”、“八嫂”、“九嫂”、“十嫂”、“十一嫂”、“十二嫂”„„都是照着她的丈夫排行称下去的,然而有些例外:不以丈夫的排行来命名者,则必用吉祥的“字眼”如:“福”、“喜”、“有”、“贵”、“旺”、“满”等,来为新妇命名的。所以在吾邑——东莞——妇人中,常有叫做“福嫂”、“喜嫂”、“有嫂”、“贵嫂”„„者,便只为此。
此条是属于命名的材料。所望江绍原先生暨研究民间命名礼俗者赐览一下。 (6)婚后数日,女家亲属戚好等,每家须具食物一担,(一担四盒至十二盒)内载果、饼、花生、烟、槟榔„„之类,馈送男家及他的亲戚,名曰“担槟榔”。
(7)新婚满月后,女家择定吉日,遣人担了许多品物如烧猪、鸡、鸭蛋、木屐、布帛、11等送去男家。这时男家除将木屐、布帛全数领受外,其余的礼物只受一半,并报之以仪龙○12俗谓之“做够月”煎堆、松糕、寿桃,○。
(8)新妇满月后,第一次去娘家时,男家必备槟榔和其他果饼一担,馈女家酬谢,名曰“酬槟榔”。 (9)新婚之夕,拜堂时(即参拜祖先名曰拜堂)所点的那对龙烛,须一齐点完为吉。否则,左边先熄者,主男的——新郎——先逝,右边先熄者,主女的——新妇——早亡。
(10)新郎第一次入新房与新妇就寝时,由大妗把房门虚掩着,竖晨,新人不好自动开门,须要大妗由房外推门而入。盖俗谓新婚之夕,常有鬼怪附在新人之房门上,名曰“鬼门关”,故新人不可掩门侵犯它也。
(11)男家如翁姑或夫婿有病,势将不起,往往向女家提出迎娶,单用轿子一乘把新妇抬了回来,以冀早占勿药,是谓“冲喜”。然而病者常常由此而告痊者,故不得不令民间视为灵验的法术了。
(12)凡未婚妻死亡后,如娶他人为妻时,必先迎回死者神主牌返家,方敢往娶生人,至于迎娶死者神主牌之礼节,恰如娶生人一样,无敢省少,否则死者必作祟于新人也。俗谓之“娶鬼”。
(13)人家立妾,除先交订银与女子之父母外,没有其他礼物。及择定吉日往娶时,只叫轿夫二名打着一乘竹轿抬她回来,不能用些鼓乐和仪仗等往娶。及回来,正室坐于大厅之中央,她——妾侍——见了,便立即跪奉茶烟,这时,正室必赐一名给她,叫做“改名”。“改名”后,乃煮“糖丸”与人共食之,是谓“结缘”。
(14)妻室死了,如举行再娶,俗称“填房”。至于娶“填房”的礼节,完全与初次婚俗相同,惟迎娶回来,新妇须向死者灵前行拜跪之礼;并由家人焚化冥镪之类与死者。
【注】
①“张王爷”,神名。在东莞民间婚嫁迷信习俗中,占有很大的势力。凡男家迎娶,必先往“张王爷”处问卜择日,及至“大聘”时,并供奉此神于家中。
②“扌罗” 日,扌罗字读上声;讨也。合而言之,即讨问嫁者之年岁生辰也。
③据民间传说:桃花女出嫁周公为媳妇时,亦以红帕蒙首,乱撒百米,拿伞遮掩„„的法术来抵御煞神。详见《妇女杂志》十六卷七号黄石先生的《桃花女的传说与民间的婚俗》一文。 ④“龙香”是粤人迎亲的品物之一,形如四方亭子,内装着用五色纸扎成花草人物,很是精致。
⑤“响糖”是糖类食品之一种,用白糖和石膏粉制造成者,形状不一,有人物、走兽、尖塔、楼阁等类。
⑥“舅爷鞋”即普通鞋子,是由男家买来送给女家的各位舅爷,故名“舅爷鞋”,又曰“送桥鞋”。
⑦闹房风俗,起原甚古。《群书治要》引仲长统昌言云:“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趋之情欲,宜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又《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六引《风俗通》云:“汝南张妙会(按会者,妻也)。杜士。士家娶妇,酒后相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鲍昱决事云:酒后相戏,原其本心,无贼害之意,宜减死。”由此观之,可见汉代已有此俗矣。 ⑧《后汉书》卷八十四《汝南袁隗妻传》云:汝南袁隗妻者,扶风马融之女也,字伦,少有才辩,融家世丰豪,装遣甚盛。及初成礼,隗问之曰:“妇奉箕帚而已,何乃遇珍丽乎?”对曰:“慈亲垂爱,不敢逆命。君若慕鲍宣、梁鸿之高者,妾亦请从少君,孟光之事矣。”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今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郡君学穷道奥,文为辞宗,而所在之职辄以货财为损,何耶?”对曰:“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家君获此,固其宜耳。”隗默然不能屈,帐外听者为惭。我读了这段故事,觉其与吾邑——东莞——婚俗中的“开金口”一节,很是相似!又吾邑——东莞——婚俗;凡当新婚夫妇于洞房后就卧时,常有好事者就其室之附近静听新人言语,名曰:“听开金口”。这些情节,尤与上段故事中的:“„„帐外听者为惭”之句,大相吻合,依我的考察,大约“开金口”的俗例,是由这段故事转变而来的,质之高明的读者,以为然否?! ⑨王建诗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据此,可知唐代已有此俗,不过于日期上相差一天耳。 ⑩新妇三朝回门,必备烧猪一物以示贞操与否之习俗,广州亦有流行。如俞溥臣《荷廊笔记》所说:“广州婚礼,于成礼后三日返父母家,必以烧猪随行,其猪数之多寡,视夫家之丰瘠,若无之,则妇为不贞矣!余有《岭南杂咏》,内一绝云:“闾巷谁教臂印红,洞房花影总朦胧;何人为定青炉礼;三日烧猪代守宫”。即指此事„„”及刘万章《广州旧婚俗》所述:“次早——叫做三朝——新娘要入厨房煎“粉团”(俗名薄撑),叫做“撑厨”。做妥后,回房更衣,回母家去了(就是归宁)。是日,男家必要备了很多的烧猪,送到女家去,这是证明新娘是白璧的处女。(按:“烧猪”在广州差不多是普及的名词,女子的贞与否,全视有没有烧猪吃,没有烧猪的,还要打起官司来,是一件很难过的事。还有一种婆子,用一种药给女子吃,届时自会出血,叫做“装猪”。)此其有力的证据。然除了广东一省以外,未审其他省份有无此种类似的风俗否?作者在此竭诚希冀一般民间礼俗研究者——尤其是江绍原、黄石二先生——努力地搜求这种风俗的材料,下一番缜密的探讨工夫,考察其源流与转变之痕迹,相信对于中国文化史上一定有极大的贡献。同时并望吾省——广东——的生理学专家,要将“处女膜之穿破与否,不能断为贞与不贞”的常识,尽量地灌输于老百姓们的脑海中,给他们弄个清楚,打破这种不近情理的守旧观念,使这出悲剧——无烧猪吃的事件——不致发生于20世纪的科学昌明时代;而为妇女界雪此不白之冤也! 11仪龙,即年糕也。 ○12寿桃,以面粉和糖制成,形如扁桃,故名。 ○
(一九三三,四,一,于东莞故乡)
(原载《民俗》第一一四期)
1956年,全国提出实行火葬。60年代至70年代,汕头及各县(市)开始建殡仪馆和火葬场、骨灰楼,此后农村普遍成立殡葬改革机构。
汕头市自2001年3月1日起,对殡葬改革又有新措施。市区死亡人员的骨灰,均由市殡葬管理所统一管理,丧主只能选择3种处理方式:一是寄存于市火葬场和市殡仪馆内的骨灰楼或市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其他骨灰楼堂;二是由市、殡葬管理所统一组织撒入大海或深埋、植树;三是葬于经民政部门批准兴建的公墓。
近二十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一方面政府提倡丧事从简,实行火葬;一方面,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和好张扬门面的有钱人,丧事恢复旧俗,大做法事、占地造坟,遭受社会舆论的讥议,甚至遭到有关部门的处理,仍有人执迷不悟,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在国家提出丧葬改革已久的今天,我们看到,许多时候,丧葬改革不是靠市民的自觉性来完成的,而是靠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来执行的。每当此时,特别是执法人员对不按规定火化的死者进行毁墓掘尸时,死者家属的悲愤和法律的严正形成了极不协调的对比。
丧葬改革不仅要求实行火葬,丧葬改革的另一个要求是简化丧葬礼节。 据了解,潮汕地区丧葬礼俗的繁杂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几乎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的。这么繁杂的礼数,无论在人力,还是在金钱上,都构成了生者的一大负担。
下面说明丧葬礼俗的全过程,大致如下:
(一)筑生居
潮汕人信“风水”,死前便多选择风水宝地来“筑生居”。所谓“生居”就是为未死的人修的墓。为什么人没有死,就要修筑坟墓呢?人们普遍认为:一块墓地风水的好坏,会关系到一家子孙的福灾,此所谓“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寿延促,亦由坟垄所招”。故此,人们选择“风水”时总是十分慎重,务必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宝地选定后,即可开工修筑“生居”。“生居”修筑完毕,便可树墓碑,墓碑上已有刻字。一般人死后碑文上的字要涂绿色油漆,而生居的碑文上要涂上红色,以示人尚未死亡。
(二)预购棺木、寿衣
除了预先选择墓地外,有的还提前准备棺木、寿衣。棺材通常选用梓木、樟木、柏木等细密坚固的优质木材。棺材的形制多呈长方匣状,由棺盖和棺身两部分构成,尺寸大小视死者的躯体而定,以适中为度。民间丧葬用棺视其家资而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细作,极尽奢华;穷者薄板白棺,简易粗糙。今天,实行火葬后,大部分人都购买大小适中的棺木,因为太大了,会进不了火葬炉,最后只能把棺木掀开,这样就显得太可怜了,得不偿失。
寿衣的制作要择日选时,制成后要单独收藏,不能被其它衣物所压。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应该拿出来晒晒太阳,以除去霉气。
(三)送终
一般情况下,临终者身边都有许多亲属(尤其是临终者的儿女) 相伴。据说,如果临终者有什么挂念的人或事,比如挂念子女还没到身边,孙子还没满四个月等等。那他会等,等到那人到了,或时间到了才会去世。有经验的老一辈会根据临终者频繁“拉黑屎”来判断是不是将要走了,接着告诉亲属得轮流陪伴在临终者身边。亲人们为了使死者的亡魂减少在黄泉路上的艰苦磨难,便事先在大门前放一顶纸轿。当死者亡故时,立即把纸轿烧掉。这样,死者的亡魂就可以乘坐着轿子,比较轻松地到地府“报告”了。相传,如果是在早上去世的话,则说逝者顾子孙,希望子孙将来有好运;如果是在晚上去世的话,则说他不顾子孙,只顾自己,把所有好的都带走。
(四)停尸公厅
当从临终者的神情中窥视出临终者已经去世后,亲人便把其抬到公厅,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冥椅”上。这是有讲究的。在死者上公厅前,必须把安放在公厅里的祖宗的香炉或牌位移走,把挂在公厅里和死者家里的“天公炉”用红纸包裹好。在潮汕地区,逝者寿终年岁达到50 岁时,称为“上寿”,可进入公厅,安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冥椅”上。如果逝者寿终年岁不足50 岁,被称为“唔上寿”,只能安放在稻草和草席上,整个过程就只能是冷冷清清地草草了事。
逝者已远,亲人们痛定之后却还有许多事需要忙。
当死者亡故后,死者的亲族中便会有若干人(一般是3~5 人)组成一个办理丧事的小组。他们都是比较年长、有经验的人。他们将全权办理整个丧礼过程中的一切事务:安排程序、收受礼金、发送回礼、记账等。在整个丧礼过程中,处在悲痛中的死者家属就不用凡事都亲力亲为了。
(五)沐浴更衣
家属应煮好一瓢水,用一个钵盛着,再用一条毛巾包裹着三根香,扎紧后蘸上水,象征性地在死者身上擦三下,此过程被称为为死者“洗香水”。沐浴完毕就是更衣(俗称“穿寿衣”)。潮汕地区,死者所穿的衣服看起来较传统的、华贵的,有点像古时村中“员外”、“夫人”穿着的衣服,称为“寿衣”。“寿衣”的件数由家属“量力而为”,但最低不能少于7 件,最高则可达23 件,且都应是单数。在穿戴上,男女不尽相同。男的穿长衣,外加马褂,再戴橄榄帽;女的穿宽袖衣、裤子和腰裙,再戴圆帽。另外,家属还要用一条新毛巾包好一把扇子,让死者握在左手,将一个袋子置于死者右手,袋中装有“五种”。在这个过程中,如死者为女性,儿媳要为其梳头,还要边梳边做“四句”。这是一种孝道的象征,意思是叫祖母走好,不要记挂家人。穿完寿衣,将死者置于公厅中,再用棺被盖上,红被在上,白被在下,俗谓“死人似虎”,是为防止惊吓到活人,而实际上也是为不让家属见了伤心。
除此以外,家属还要在死者的脚跟一侧,放置一盏豆油灯,称为“脚尾灯”。灯是为死者阴间照明引路的,不能灭。并在其周围备有一捆稻草。同时,还要放一个盆,子女守灵时要不时地烧纸钱,意思是父母到阴间的路费。最后,在死者身旁放置两个纸人,俗称“随身港(埋)”,皆为供死者阴间相伴和使唤的随从。
另外,还有一个称为“打牒”的环节。在父母双方都还健在之时,所有的女儿要一起到寺庙或庵为母亲打“牒”。“牒”实际上是一道灵符,上面盖有寺庙或庵的印,并且是由法师做过法事的,俗称“女子打牒还母恩”,以表女儿的孝心,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据说,这张“牒”是母亲在阴间的通行证。在母亲亡故,并“沐浴更衣”后,便将“牒”贴在母亲额头上,以此证明这是一位好母亲,受子女爱戴,儿子养其终老,女儿也回来报恩,这样的母亲在阴间也同样受到尊敬,可以在阴间享福。据说,当死者的尸体、衣物、棺木等腐化、消失时,这张“牒”仍能保持得相当完好。“牒”的重要性让许多海外华侨都回到故乡为母亲“打牒”报恩。
(六)“买水”
孝子(一般为大儿子或长孙)拿着一个陶钵来到溪边,投下两枚钱币,“买”水回家。现在一般为一个形式,即陶钵里的水是自己准备的矿泉水,然后弄个姿势,再把矿泉水倒进陶钵内,因为不可能让父母喝现在受严重污染的溪水。
这个程序是不能省的,如果是父母早逝,孩子还小的话,也得执行。有些人说孩子还小,先瞒着,等到孩子长大了再说,可是这个程序还需要逝者的大儿子或长孙来执行。
(七)守灵
守灵是传统丧俗礼节之一。守即守护,所以守灵又是护灵。守灵在某些地区也叫“守夜”。亲人相继回家休息,女儿们也必须回家,留下几个人守灵(一般是儿子或者亲族里比较亲的)。这一夜,守夜人的神经是无法放松的。守夜人的责任有两项:第一是象征性保护尸体不受外鬼侵犯。第二是不要让猫狗靠近尸体。一般守夜的时间是,从逝者去世的第一天到逝者“出山”为止。有的村是规定七天后“出山”,有的村是要把子女的生辰八字拿去叫人看日子,也就是择个“好日子”再“出山”。
(八)报丧
次日,办理丧事小组应派人到各亲友处报丧,告知死者已故的消息。亲戚朋友包括已嫁女儿的夫家,只有接到丧报后,才能前来吊丧。因为潮汕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内亲和外亲也分得特别清楚。“走仔饲大别人个”,“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父母不由女儿赡养,其财产也不由女儿继承。双亲也被当作家中男丁的“财产”拥有。家中有事,外嫁女儿不能发表意见,更无权作出决定。父母亡故也如此,未得兄弟通知,女儿不得回家哭丧。报丧者不得入屋,只能唤受报人出屋。受报人应拿一碗清水(里面放了七色线)到门口,给报丧者喝一口,并给报丧人红包,以表谢意。亲友闻讣讯后,送款若干以助办理丧事,俗谓“送纸礼”。送款多少,各人量力而为,但钱款数目的尾数必须是一,如41 元、111 元等,取其意为家中仅有一人亡故。钱款可让报丧者带回,也可以亲自送上门。而家属则应在为死者做完法事后,备小红绳、糖果、方便面(正月用“大吉”代替)和毛巾送与帮忙办丧事的人和“送纸礼”的人,俗称“扎彩”。
(九)“吊生”
“吊生”或称“凭吊”。这个程序要按你丧礼举办的规模而定,而且都是亲族里的妇女来的,男士不用。如果只是一般规模而已,那么就只需两次,一次是逝者过世的第二天早上,一次是“出山”的那天早上。如果是大规模的话,那么就要从逝者去世的第二天早上,一直到“出山”的早上,每天下午
四、五点的时候举办一次。要求逝者的亲属跪在逝者的棺木两边哭丧,逝者接受妇女们的跪拜。主要表达家属对逝者的留恋,说明逝者深受大家喜欢,大家都不舍得他走。
(十) 入棺
入棺,潮汕人亦称之为“落寿”,一般是看日子的。死者家属应备好适中棺材(一般以火葬炉的入口的大小为准),打开后以石灰、茶叶等具有防腐作用的物品垫底,使尸体不致过快腐化。死者家属还得向祠堂借来长板凳置于厅堂。死者安置入棺内完毕,子女再以纸钱填棺内,一为稳住尸体,防止运送过程中有所易位;二为尽孝心,让死者在阴间做个富有的人。填满后加盖,再加钉。每副棺木,无论大小,都只用六钉,俗称“六支棺材钉”。边下钉边念“四句”,其内容如下:安头钉,万事兴;安二钉,子孙昌盛;安三钉,三朝元老;安四钉,四季兴隆;安五钉,五代同堂;安六钉,安到圆,内外子孙富贵万万年。六钉加满时,“四句”正好念完。加钉完毕,盖上“盖单”,并撤掉“脚尾灯”。出殡必须选择吉日吉时,因此在未出殡前,棺木用两条长板凳垫着,棺木仍安放于公厅。
(十一)披麻戴孝
儿子、女儿、儿媳必须披“大麻”,即穿上粗糙的麻布丧服,戴麻帽,穿草鞋,同时腰缠一条粗大的麻绳,麻绳上串着五个不同颜色的小麻布袋,称之为“五色袋”,并在各个袋子里分别装上“五种”。女的还要披上麻布头披,把整张脸都遮起来。孙子、孙媳、侄子、侄媳则披“麻仔”,即穿麻布丧服,戴麻帽就行了。女婿穿白衣和黑裤,戴通帽。孙女婿穿素色衣和黑裤,戴白帽。外孙或为出嫁的孙女则穿素色衣和黑裤,头戴白帽或白头巾。其他来参与送丧的亲戚,男的要穿白长衣(衣长及膝) 和黑裤,戴白帽;女的要穿白衣和白裙,也要披上白色头披遮脸。其他来参与送丧的世交,则穿着素色的衣裤,手系黑带。
(十二)“出山”
在丧葬礼俗的“出山”前,棺木顶上披一条被单,再加一条青色大裙,以备“回灵”时使用。“出山”前要拜祭,这个环节被称为“拜上路”,礼节比较繁杂。供桌上放着五份茶、酒、汤圆、饭,五种斋菜,“五牲”,猪头、酵粿、甜粿、汤圆、甜饭(上面加一个红鸡蛋)、水蟹,用深竹箶装饭、米各一箶(每个儿子都要备上一套)。米箶上放一个竹圈子,还要有一个米筒,米筒中放一把韭菜,韭菜上放一片白猪肉,还要摆上白蜡烛、灯火。拜祭的东西都要放上竹叶或松叶,称为“放青”。祭拜完毕,一般会把为逝者梳洗的器具和家里关于逝者的不要东西放到溪边。棺木捆绑妥当,“棺材虎”抬起棺材,并一脚踢翻垫棺材的长板凳。另外,还要事先准备好“火引”(用纸编成的),每个儿女都要一条,但只要孝子带一条随棺木“出山”就行了,其余的放在家中。当“棺材虎”一脚踢翻长板凳时,点燃一串鞭炮,送丧队伍便放声痛哭。这时,队中的女人应用宽大的衣袖遮住脸,低头放声哭着,叫着死者的名字。队伍紧跟棺材开始向事先择定的路线走去。这个过程是相当讲究的:
(1)送丧的队伍。队伍长短虽没有具体规定,视死者年岁、社会地位、家族大小和所办的规模而定。送丧时,由一位较年长的亲人走在最前面,称之为“引路人”。他用一把锄头挑着一个装满纸钱的竹篮,边走边撒纸钱。跟在棺后的按序是儿子、孙子、侄子、女婿、儿媳、女儿,族里的亲人则按亲疏排列,女在前,男在后。
(2)家属缺席等特殊情况。如果孝子已过世或因事不能参加送丧,那么必须由其子代替。代替者必身穿自己的衣服,头戴父亲的帽子,意为代孝子尽孝。如果亲属缺席,则要请一个亲人用一个大盘盛着与缺席者身份相应的披麻戴孝时的帽子或头巾以此代替。
(3)送葬路线。潮汕地区旧民宅建筑中,都设有外露的水沟,供排水排粪用,俗称“屎沟”。这种水沟不同于城市的下水道:第一,水沟的设置应和整座房子的格局统一起来,不能破坏房子的布局;第二,潮汕地区,水被视为钱财的象征,其流向影响着整个家族的钱财去向和兴衰。基于以上两点,潮人在修水沟时是相当讲究的。送丧时,队伍必须顺着水沟水的流向走,谓之“顺灵”。回来时,也应绕道而回,避免逆水而上,造成“逆灵”,招惹不利。送丧队伍到某一选定交叉口便停下来,向棺中死者拜别,折了“青榕”插于头上,便开始绕道而回了,儿子都跟着棺材上山安葬死者,现在是直接送上火葬场派过来的车到达火葬场火化,之后再送上山。
到了墓地,先开圹。孝子要将圹底下的一团泥土装到大青裙里带回去。而后种“种子”,安葬死者,再以香烛拜祭,儿子们的杖都放于坟前,以“三牲”谢土地爷,化了纸钱便“回灵”了。最后,孝子手执“火引”,带着大青裙和其他人一起回家。“回灵”是一路烧香,将死者魂魄引领回家,设置灵堂。在孝子带领死者魂魄归来前,死者儿媳、女儿必须照看着刚刚拜“上路”的香炉碗,香火不能中断,一直等到孝子归来。
(4)魂魄被请进灵堂后,须再行拜祭。此时,只须准备三种水果和汤圆即可。另外,孝子到家后,将裙里的泥土放于死者的香炉碗中,并在门上悬挂一盏白皮蓝字的灯笼,父亡则写一“严”字,母亡则写一“慈”字,将红门联换为白底蓝字的门联,凡是在场帮忙的人都要吃汤圆。与此同时,不论白天黑夜,孝女都要带着“火引”和一对灯笼(灯笼上有女婿家的姓氏) 回家。
(十三)做功德
在丧葬礼俗的“出山”后,接着是做功德的环节,只有在做了功德后才可以拜旬。那些送丧回来的妇女会到逝者的家里帮忙打扫,因为从逝者去世直到“出山”这段期间,逝者家里是不允许拿扫把扫地的。只有等到“出山”完,才会进行一次大扫除。主要也是为晚上或者第二天晚上的做功德做准备。做功德就是在下午
四、五点的时候,大家都洗好澡,男的就按照“出山”的队伍到村的老爷宫去“请经” 。这是民间宣告死亡的一种形式。潮俗语言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是指这种向“老爷”注销死者“户口”的形式。女的就在家里拜,主要拜佛祖和逝者的香炉碗,这是有讲究的,佛祖拜三下,逝者的香炉碗拜四下,妇女在拜的过程中还得穿着大青裙。男的回来之后,也要拜佛祖和拜逝者的香炉碗,也是拜三下和四下,其间,逝者男的家属要跪在逝者香炉碗的两边。
拜完之后,一般会留下吃一碗面汤再走,以前是要求“吃桌”的,现在大家都从简了。吃完之后,亲戚朋友大多都回家了,只有比较亲的亲人留下来帮忙。接着得准备一桌给法师吃,他们的东西比较讲究,也就是得弄一只桌给他们吃,即他们“吃桌”的习俗还保留着。三个法师(规模比较大的是五个法师或更多)吃完后,大概晚上七点的时候,就开始主持法事。其间,孝子一切行为都听法师指挥。先在灵堂上挂起大士画像、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图等。法师先诵灵前经,继做“四出连”,若死者是男性,则只做“挨塔”和“过桥”,若死者是女性,则“挨莲池”、“过桥”、“礼血盆”、“散花”四个节目要做全。 “挨塔”或“挨莲池”时,先将纸塔吊在厅中,由和尚诵经,遍请诸仙,然后执起引路幡,领着孝子绕塔或绕池而走。“过桥”则以椿椅摆开当桥,和尚在前引路,孝子奉香炉跟随过。“四出连”均有“请仙曲”、“引魂曲”等歌谣。
做完“四出连”,便请死者沐浴更衣,以便上天。厅中置一浴盆,中放清水,用新草席把盆围住,和尚执引魂幡放于席中,边摇铃边诵经,孝子则跪拜于地。然后烧冥衣,办粿品祭拜,烧库钱用具,给死者到阴司使用,俗称“追荐”。最后,要求长媳得把盆中水倒掉。至此,做功德就算结束。接着,就是法师诵半夜经,一般要诵
三、四个钟头,主要是帮助灵魂超度。至此,逝者的送葬礼俗结束。
如果你比较有钱,想弄大规模的话,则在做完法事的第二天早上,还得进行一次放生仪式。同样,队伍跟“出山”时候的队伍是一样的。这时的队伍主要顺着村里的大溪道走,最后到达村里的“祖师公”那里,进行放生,放生的主要有水鸡、鳝鱼和鳖等等。队伍回来后,还得给每个人准备一碗甜汤。至此,逝者的送葬礼俗才算真正的结束。
(十四)拜旬
接下来是拜旬,每十天为一旬,共祭拜九个旬(第九旬不用拜)。除六旬由孝女负责外,其余各旬均由孝子负责,并且祭拜的物品必须逐旬增加。
头旬是从逝者去世的那天算起的第九天,因为一般头旬要求提前一天。也有的人由于“出山”的日子看得比较晚,所以头旬就不用拜了,到时候直接拜第二旬就行了。做头旬,祭拜的物品与“出山”时祭拜的一样,还必须增加纸制品,如眠床、蚊帐、被褥、衣橱、箱子、桌椅等日常用品,还有纸桥、随身的奴婢(纸人)等,只有头旬和六旬要有纸制品,其余各旬则不用纸制品。
六旬由孝女负责,祭拜物品与上同,略有增加。祭拜之前,必须写请帖邀请所有参与丧事办理的人。孝女根据自己经济情况,有的以一般饭菜请之,有的则“做桌”请之,以表谢意。同时,孝女、女婿“脱孝”。
七旬祭拜后,孝子、孝孙等所有人“脱孝”。
八旬,必须请一个巫婆来“开口”,代死者说话,但不管说得对也好,不对也好,其意只是使死者下世不会成为哑巴,此环节称为“落神鬼”。
九旬免拜,因有怪例,就是不论怎样,凡是九旬就不拜。那天早上不论老少都要关门而出,等到晚上才回家。
完旬(也就是“百日”)拜毕,结束。 有些人觉得这样的时间过长,太麻烦,就缩减为拜三旬(头旬、六旬和完旬),这样东西就得准备多一点,也就是说一个月就能搞定。
百日之内,不可以拜神明,但可以拜祖宗。逢年过节,逝者都得提前一顿祭拜,也就是说,本来是中午去祠堂祭拜的话,那么就得在早上就先祭拜,这个规矩得持续到“拜三年”之后才可以免除。
百日之内,如果有儿子、女儿或孙子之类的有对象,也可以立即结婚,不然就得等到三年之后才能结婚了。
死者去世一周年祭拜,称为“拜对年”;去世两周年祭拜,称为“拜三年”。拜祭物品与头旬相同,但数量必须增加。
如此,丧葬礼俗才告完毕,死者以后成为家庭的祖公或祖玛,可以和祖上同受祭拜。有的人“拜三年”当天就直接“包香火”送到祠堂,跟其他祖先一样,逢年过节再祭拜,到时多添加一副碗筷就行了。有的人就没,那么每年都得在他去世那一天来祭拜一次,俗称“做祭”。还得祭拜鸡、鸭和红粿、油粿之类的东西,一般比较麻烦。
参考文献
[1] 陈传佳.潮学谭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 苏克. 潮汕地区做亡斋风俗述论[M]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3] 李仲祥,王增永. 婚丧礼俗面面观[M]. 济南:齐鲁书社,2001 [4] 郭合音,郑晓纯,朱泽鹏,张贤明.潮汕丧葬礼俗调查报告. 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作品.
博山民间祝寿风俗,一般从六十岁开始,家中若有高寿老人,讲究一点的人家既是到了六十岁也是不祝寿的,以此表示对老人的尊敬。
旧时大户人家祝寿甚是隆重,子女或亲朋在决定给“寿星”庆祝寿辰后,较讲究的预先发请帖给其他的亲朋好友,请帖要大方、庄重、措词精炼达意、内容明确。祝寿礼品范围较广,最常见的有寿糕、寿桃(如季节不当也有用面粉做成桃子样的寿面)、糕点、寿联和大红寿幛等。若恰逢五世同堂的人家老人祝寿,亲朋还会送上一块写有“五叶衍祥”四个字的大牌匾额,意思是五代人繁衍生息,会带来幸福吉祥。
主办庆寿活动的人家,预先设立“寿堂”,寿堂正中用红纸或红绸布剪贴一个“寿”字或挂一副书法家书写的“百寿”,两旁张挂寿联。按照传统旧习俗寿辰庆祝活动从寿辰的前夕就已开始,亲朋祝寿礼品先行送到,当天晚上先由女儿、女婿设宴为“寿星”祝寿,并款待宾客,此叫“暖寿”。次日为寿辰正日,宾客云集为“寿星”道贺,殷实家庭通常提前去餐馆预定寿宴,届时餐馆用手提盒子送至主办家庭,寿宴席终,当宾客道别时要带上主人回赠的一点纪念物品,如“长寿面”等,该习俗传承至今。
3、生孩子习俗
博山历史悠久,生活风俗浓郁,传承至今历久不衰,这里将生孩子习俗做简要介绍。
(1)送祝米
孩子出生后由女婿到丈母娘(岳母)家报喜,告之母子(女)平安,临走时家人让女婿给产妇带上煮好的熟鸡蛋和红糖以做食补。
孩子出生后六天、八天或十天最长十二天开始送祝米,由孩子姥姥家准备好一对小枕头、一对小猫褂、一对小兜兜、六尺平纹布(尿布)、一对夹被子、一对小棉被,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备好600个鸡蛋,条件一般的备好200个或100个或60个鸡蛋以及大米、小米和面条,用食盒、箢子或红包袱肩挑车运,亲朋好友一起前往甚是隆重。返回时讲究不能空手走,于是主家回压一点大米、小米和染着红色的熟鸡蛋,面条是不能回压的,因为面条寓意顺畅的意思,是留给大人和孩子的。
(2)走满月
孩子满月后第一次剪发俗称“铰头”,还有一个不雅之称叫“挪尿(sui)窝”。铰头有一个仪式,即家族长辈一般是姥姥和奶奶一个持瓢一个持剪刀,铰前七(次)后八(次),然后铰铰嘴铰铰鼻铰铰眼铰铰耳(仅象征性的晃一下),口里不断念叨着“婶子剪挣大钱,娘娘剪做大官,奶奶剪长得欢,铰铰嘴不骂人„„”。铰的头发放在瓢里,由于铰头讲究不能空着,所以长辈们得拿点钱放在瓢里,仪式完毕后定良辰吉日由舅舅接妗子(舅妈)迎,回娘家住上个三五日,走时给孩子的鼻子上抹点墨灰,从姥姥家返回时由姥姥给孩子鼻子上擦点粉,意思是:黑狗去白狗来带他妗子那粉来,即带走外祖家的文脉。
(3)送百岁
孩子诞生100天吉祥称呼“百岁”,是人生第一个节日,此时姥姥家给孩子做最好看的衣服,讲究一点的人家做两身棉衣服,裤脚上绣上猫头,并送一副银手镯及脖子上挂的银质长命锁或麒麟挂件,其寓意是辟邪、一生平安、吉祥如意。吃的则是蒸的花馒头或点上红点的糖馅火烧,以示吉祥。亲友前来祝贺多为送衣送钱,吉祥祝福声满屋绕梁、声声不断,主家大办酒宴热闹非凡,酒足饭饱后亲友们带上主家备好的回压物品,一般为用红色陶瓷盆盛装由大小黄米和红枣糗的米糕、火烧和面条等,各奔自己家里。
4、合婚酒
暂缺
5、祭宗族
博山人对祖先的祭祀非常重视,每年从清明节开始至年末岁尾大致有四次祭祀活动。
清明节祭祖扫墓、春游踏青,家家户户男男女女提前一天在家备酒被菜,大户人家讲究一点的依照先人大小辈份用大、中、小三种海碗制作祭祀菜肴,每套4-6碗,荤素搭配,上坟时一般由家里成年男丁前往,仪式主要有排放供品、上香、磕头跪拜、烧黄表纸、添新土。上坟要压坟头纸,将黄表纸叠成小方块压在祖先的坟头上,表示这家人家有后人来祭祀。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也叫“中元节”,这是博山人继清明后的又一重要祭祀先人活动,这一节日最早是纪念五谷神后稷“教民稼穑”而设,并请祖先作陪,后演变为请祖先来享用。这种祭祀是在堂屋前张挂先人画像灵位并供奉各种食品并上香磕头跪拜,完毕后再烧纸钱,送至路门口。也有人家上坟祭祀。
农历十月初一,冬季开始,辛劳一年的博山人粮食归仓,上坟告谓先人,备酒菜供奉,用五色纸剪裁成“冥衣”在坟前焚烧,谓之“送寒衣”。
腊月三十除夕前夕举行祭祖活动应是一年来最隆重的一次,有家庙祠堂的大户人家可在此举行祭祖活动,一般人家有的前往祖坟祭祀,亦可在自家堂屋举行,举行前将堂屋收拾的干干净净,较为讲究的人家将八仙桌套上大红桌衣,太师椅套上大红坐垫以示庄重,把祖先牌位或画像依辈份请至前台,供奉各种供品,一般六至十碗菜,寓意“六六大顺”或“十全十美”,菜品可荤素搭配,荤菜一般有整鸡、整鱼,寓意“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素菜一般有豆腐,寓意“都来福”,放点芹菜,寓意“勤来财”,放点油菜,寓意“常有财”,放点韭菜,寓意“长久有财”,放点白菜,寓意“进百财”等等,每碗菜的顶部都放上点海米、木耳,意为山珍海味,它体现了博山人对美好生活的无比憧憬和向往。
祭祀礼仪:摆供品、上香、压坟头纸(去祖坟祭祀的)、发钱粮(烧黄表纸)。仪式开始一般由族人长者率家里晚辈众男丁依大小辈份依次排队前往门外大路口,朝“先人”墓地方向持香举三举,意为请先人回家,回家途中每逢入大门或二门口时须在门口两侧各插一炉香,以示引路,进堂屋后族人长者将手持香火放入台前香炉内,然后子孙后辈依次前后排列磕头跪拜,完毕后送“先人”至大路门口,烧纸后返回。
另外孩子结婚,考试金榜题名等喜事,许多人家也前往祖坟进行祭祀告谓先人。
河洛一带丧葬习俗:“寄埋”与“做七”
寄 埋 洛阳民间有寄埋之俗。凡亡人不应在祖茔入正穴,必须暂借坟角或暂借他处荒地短期埋葬者,叫“寄埋”。如少亡之男女青年及先夫而亡的女棺,一般有男等女,女不等男的惯例,即男先亡,可入正穴等女,以待合葬圆墓;如果女先亡,则不能先入正穴,必须通过寄埋,待男亡故后,才能正式合葬。但也有许多地方寄埋没有男女之别,老人过世,若夫妻一方健在,则先将死者暂葬于土洞或土窑中,待以后夫妻合葬时,再将死者先柩取出,人土下葬。母亲和父亲都是无神论者,但也尊重家乡习俗。母亲生于战乱时期,大概受了当时东躲西藏的影响,年轻时在我家老宅的两孔窑中间挖了一个“拐窑”。父亲说,这个“拐窑”使我们家人丁兴旺,把母亲的骨灰安放在里面最好。我们听从了父亲的要求,前天临近中午时,把母亲的骨灰安放在窑洞里面,母亲对这个窑洞太熟悉了,也许会喜欢这个地方。
做 七 从死者亡故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七”。逢“七”之日,家人要上坟祭奠,称之为“做七”,共有“十七”。洛阳民间一般在“单七”为大祭日,如“头七”、“三七”、“五七”等。丧家的直系亲属要到坟上烧香、磕头、烧箔。其中“五七”最为隆重,洛阳老城一带,丧家要大待宾客,死者之女要带一只白公鸡,到中午十二点时,死者在阴间要过关,五阎王好吃鸡,又没有女儿,他听到女儿的哭声,吃到公鸡,就可使死者顺利过关。偃师一带,五七这一天,亡者之女除带公鸡外,还要带一纸扎的摇钱树,以祭鬼神。“十七”也称“满七”,丧家也要大宴宾客,再到坟上烧香烧锡箔。贫寒之家或因其他原因不作“七”的,丧家要在居丧第三天以前分送“阻贴”予先阻谢。“做七”中,忌讳“犯七”(即做七之日,正好是初
七、十
七、二十七等日,叫做“犯七”),尤其忌讳犯五七。如果犯了“五七”,儿女们按照亡者的岁数,做相等数量的五色纸旗。用此旗在坟上扎一小圈,叫做“护灵城”。所有的孝子孝妇们要通宵守墓,并不时呼叫死者到“城”里去“躲灾”。偃师、栾川、新安一带若配偶一方先亡,须给生者“留七”,即六天为一“七”。明天是母亲的第一个祭日--头七,今天傍晚我们几个儿女要到"寄埋"处做一些准备工作。
河洛地区丧葬礼俗——以洛阳为例
2010-07-18 13:21:38| 分类: 默认分类 阅读31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河洛地区丧礼保留着华夏最传统的习俗,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葬礼是洛阳民间礼俗里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古以来,无论官方、民间,无论贫富,都将其视为人生礼仪的极重要的一环。
在走进另一个世界之前,垂危之人往往要对亲人嘱咐、安顿一番,或委托别人照顾幼子,或希望女嫁某家,子娶谁人,如同历史的“托孤”。民间认为,若有什么心愿未了,死者会含泪不瞑,这就是所谓的“死不瞑目”,对此,家人一方面振振有词地告慰死者,使其“放心而去”,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合拢死者的眼睛。垂危之人一旦停止呼吸(洛阳人称“断气”),整个丧葬礼仪即开始。
洛阳历代丧葬礼仪可分为浴尸更衣、报丧奔丧、大殓入棺、成服备葬、出殡安葬、除丧守孝六部分。 3.1 浴尸更衣
浴尸更衣是死者断气后要做的第一件事。 浴尸是为死者擦洗、梳发、整容,目的是让死者整洁地走。早在周代即已成俗,延至今日。全身洗净之后,就为老人穿上“送老衣”。在这个程序里,主要有以下几个礼俗:
3.1.1“口含钱”
浴尸更衣时,要在死者口中放入一块玉石、珍珠或硬币,以避免死者再生时变成哑吧,所谓“口含钱”或“口噙花”。
3.1.2“打狗鞭”、“打狗饼”
另外,个别县区还要求死者两手不能空着,一手要执用谷草秆拴上麻批所制的“打狗鞭”。一手要握用生面捏成饼系成串的“打狗饼”,以提防冥路上被恶狗咬伤,有似古之“握手”。双脚用麻绳捆在一起,以防所谓“猫惊尸”。
3.2报丧奔丧
“报丧”又叫“赴告”、“讣告”。在洛阳,人死之后,孝子要随即向主子( 男死者, 主子为其外祖父母、舅父母和表兄弟。女死者, 主子为其父母、兄弟和侄儿) 报丧。报丧是非常讲究的, 孝子需披麻戴孝, 手持哭丧棒, 跪对灶君神位不语。
出门在外的子女及亲友接到丧讯后,要及时奔丧、吊丧。接到讣闻的子女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等,不顾一切地上路奔丧。这里讲究:
3.2.1“望乡而哭”
即亲友奔丧时,临到家们就要开始“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更是要一路哭着走来。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直至有人来劝慰才能止哭并站起来。
3.2.2“硬礼”(“礼钱”)、“全饭”
在洛阳,尤其是农村地区,亲友吊丧时一般都送“硬礼”,或称干礼(钱币或钞票)和纸礼(锡箔或纸锞),还有面粉和活猪(白事用馍多,面粉需量大,助其急需,最为实际)。情深谊厚者,则从急丧家之急出发,抬送丧饭——馒头20斤、菜肴四大盘、稀粥一大桶,俗称“全饭”。也有只送馒头一篮者,叫“半饭”,供丧家及其宾客随时食用。执事人当即记下送饭者姓名及数量,以便事后致谢。
城市目前多为现金,称为“礼钱”。有孝子安排人对来访亲友送的“礼钱”进行及时地进行登记,以此作为日后“还礼”的依据。
3.2.3“跪叩迎接”
亲友来吊丧,孝子要出门跪叩迎接,跪送孝帽和孝布。注意,孝帽的层数、行制,孝布的大小不同,都可以分别出亲疏尊卑。
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来者身份尊卑、年龄老少,孝子必须出门跪迎。这个礼俗目前在城市仍然非常讲究。
3.2.4“披麻戴孝”
孝子贤孙要穿孝服,着白鞋,腰里系麻丝一缕充当腰带,这就是所谓的“披麻戴孝”。孝服多不锁边,断处外露,但“五服”之制不那么严格。
3.3装殓入棺 浴尸更衣之后,家人间将死者移至正屋明间垫有谷草的灵床上,谷草为死者每岁一根,顺放,用白纸盒盖上面部。接着将做好的“纸马”在大门外烧掉(有的是在出殡前才烧),民间认为,是象征着老人骑马上上天。
3.3.1装殓
接下来便是子女在遗体前一次哭悼,初步祭奠及装殓入棺。装殓在洛阳称为“入殓”,死者入殓时的衣服穿戴、下铺上盖,无论贫富都比较讲究,首先要新,里外三新,旧衣不能用来装殓;其次要全,衣裤鞋帽都得有,并且夏穿冬衣,被褥亦如此。
死者在棺内的姿势应为仰身直指,即身体洋面朝上,四肢并拢,这实质是睡眠的,意思是让死者平稳安睡。
3.3.2入棺、“躲钉”
遗体在棺内放稳后,子女及晚辈便抚棺大哭,向遗体告别。然后盖棺封钉,这在洛阳称“躲钉”,躲钉时,工匠及帮忙的人都要大声呼叫“躲钉、躲钉”,意思是告诉死者躲过钉子,以免被钉子所伤。
3.3.3“人主”闹丧
与装殓有关,在洛阳有闹丧习俗,这种习俗基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死者与“人主”的关系,人主如监护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人主。比如男子与族族长,已婚女子与他们的父兄。这种关系平常并不明显,只有到发生纠纷或进行礼仪活动时才显得重要。尤其是已婚女人与人主的关系,在丧葬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人死之后,必须报知人主,只有人主到来,问清死亡原因及丧葬规格等,觉得没有奸诈欺瞒,丧礼的操办也合理,才准许入殓盖棺,否则不得入棺。倘若未得到人主的同意就入殓下葬,忍住有权要求丧家开棺启墓。闹丧的目的是尽可能为死者争得一个华贵的装殓及隆重的葬礼。
3.4 成服备葬 3.4.1成服
死者装殓之后,所有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穿着不同的丧服,叫做“成服”。成服之俗来源于周代的“五服制度”。周代的丧服,按亲疏分为五级,故曰“五服”,即斩缭、齐、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两千多年来,洛阳民间的丧服形制基本上是按五服制度从繁到简,沿续至今。
通常在家守灵的3天内,孝子要戴孝帽,孝女戴孝布。男女孝衣均为大襟,且都无小领,又因有“丑孝丑孝”之说,故皆松而宽。在男女孝衣上合缝处和边沿处,子、女、媳为毛边,其他则为光边。女婿的孝衣独为对襟,称为“孝褂”,其合缝及边沿亦皆为毛边。这些孝婿,亲疏不同,所佩孝布长短各异,佩戴方法也不一样。
3.4.2守灵
装殓入棺之后,通常要摆放在家里正堂3天,由孝子在旁守护。第三天中午过12点后才能抬出家门下葬。
守灵3天,孝子孝女几乎不能离开灵柩,灵柩旁一定不能离开人。孝子孝女通常要求穿上孝服长跪于此。另外,灵柩前通常摆上一张“八仙桌”,其上放香火和一些祭祀的用品,这里一定要注意的是,守灵三天,该香火一定不能灭,否则有“断香火”之说。
3.4.3备葬 出殡前一天,就要开始准备下葬的事宜,通常就是去请出殡安葬时所需的各类执事人首先要请出殡安葬时所需的各类执事人,如点主官、祭道和祀土的“土官”、“阴阳先儿、龙杠头,特别要请一位善于组织、照应的殡仪总管,负责安排各项事务。
同时要布置宅院和灵堂,租借各类所需器物如龙杠、棺罩等;讲究的还要准备放置“魂牌”、“神主”的“灵轿”,置死者遗像的“像楼”,供礼宾、土官和病弱孝眷乘坐的轿车、马车,以及铭旌楼、提吊式檀香炉、传锣、伞扇、瓜灯、群灯、彩旗、撑杆等。另外,要邀请鼓乐队(俗称“响器”,多由女儿出资)。
3.5 出殡安葬
出殡送葬,可谓是整个葬礼的高潮,洛阳在这个程序上,特别讲究一个“隆重”、“风光”和“排场”。
古礼“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个时间实在太长,冬天尚可,夏天则根本无法避免实体的急速腐坏。因而,现在停丧守灵的时期大大缩短,在洛阳民间一般为
一、
三、
五、七天不等。出殡的日子由阴阳相生选定,出殡时间多安排在午后,过了12点才能出门。出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礼俗:
3.5.1启灵
往往安排一个身强力大的人“扛大头”(即背注棺木大头,主要是给扛大头者封钱),其他人抬住棺木两侧,一声令下,迅速抬起棺木移至大门外两根横
放的板凳上,并绑好抬棺的杠子。 3.5.2摔盆起杠
盆即放在灵前烧纸用的瓦盆,俗称“老盆”。摔盆有讲究,要一次摔碎,越碎越好,因为这个盆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一次不能摔碎的,被视为非常不吉利。通常由长子摔“老盆”,一般认为:
“老盆”一摔就如令下,扛夫迅速起扛,摔盆者扛起引魂幡驾灵而走。 3.5.3出殡仪仗
在洛阳,出殡仪仗的顺序是:吹吹打打的“响器”班子;扛着引魂幡的孝子;手拿花圈及各种明器的帮忙者;着孝服、柱哭丧棒的孝子贤孙;放有七尺红绸的灵柩,最后是送殡的女眷。这里的礼俗讲究有:“买路送灵”,即一路上要有人撇纸钱,俗称“买路钱”,以买路送灵。每当灵柩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便停棺一次,有鼓乐队绕棺歌舞演奏,直至安葬。民众以为,这样既能吊唁了死者,又安慰了丧家,冲淡了丧伤的气氛,使丧礼隆重而热闹。
3.5.4到达墓地
到达墓地之后,先将墓坑整理干净,把随葬的衣饭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的龛内,臊气脚印,据说脚印留在坟墓里会给生者带来不详。
3.5.5棺木入墓
将棺木(目前城市的火葬,就是将骨灰盒)缓缓放入墓坑中填土埋葬。填土先由孝子进行,他们拍成一行,沿着墓边,用手将土里一把、外一把地洒向墓坑和墓外,转一圈为止,俗称“圆坟”。
个别县区讲究“点汤壶”:即墓室封严圆气之后,孝子要亲自执锨填墓道,撂土三锨之后,跪请封墓人一起填土。单棺者封丘为椭圆形,双棺者封丘为正圆形,不能弄错。封丘拢妥,由孝眷手提“点汤壶”(水壶盛满水,撒人白面一把,即点汤壶),沿墓周边哭边洒,叫“点汤”,必须正转三圈倒转三圈,意在画圈为界,纸质孝帽及所有纸扎焚于坟前。
把所带纸扎焚烧,“送别”至此结束。 3.6除丧守孝
古语云:“生事毕而鬼事始”,丧葬礼仪结束之后,事鬼事神的各种活动又开始了。 3.6.1“除丧”
亡者安葬后,其亲属处理丧后之事,称为“除丧”。洛阳老城一带出殡后,族人立即将灵堂中的铺草等一并清除到门外焚烧,把一块生的带皮猪肉和肉汤埋在原来停棺的地方,以求吉利。将室内打扫清理干净,然后供奉家神。
3.6.2“谢孝”
葬后第二天,孝子挨门挨户向乡里邻里磕头,行酬谢和回送之礼,俗称“谢孝”,标志着丧礼完毕。 3.6.3“出殃”
即死者灵魂的“回访探视”。民间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还存在,几天之后要回家探视一次,具体日子由阴阳先生预测。那一天全家人都要离家在外,并且要在院子的树上或木杆上挂一块红布,给死者的灵魂指引方位。待灵魂探视完毕,腾云驾雾踏上归途后,家人即可燃放鞭炮,返回家中。
3.6.4“守孝”
在洛阳,尊亲死后,还要守孝。孝子在一定时间内穿孝并停止娱乐和交际,三年内不许结婚以示哀悼(目前城市一般为一年)。所穿孝服主要是白鞋。第一年,穿白鞋,孝子孝女穿毛边的,孝孙辈穿光边的;第二年,孝子孝女可以穿灰鞋,鞋口沿白边;满三年,孝子孝女及孙辈就穿孝衣到坟上,磕头烧香烧纸脱孝,以示三年守孝期满。家人去世后,第一年春节门上不许贴对联,不走亲戚,第二年可贴蓝色或绿色对联,第三年才可贴红对联。
3.6.5祭祀
祭祀时子孙备供品向死者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要求保佑的活动。在洛阳民间,最主要的祭祀活动有“做七”和“过周年”。
3.6.5.1“做七”
人死后,不管先葬后葬,七天为一个祭奠日,七个七天为“尽七”。子女乃至孙辈都要端上食品、携香火、萡等到坟前祭奠死者。尽七时参加祭奠的人较多,规模稍大一些。
3.6.5.2“过百日”
即人死后第一百天, 家人和亲戚祭奠死者。祭礼较为隆重, 家人要设宴招待前来祭奠死者的亲友。过了百日,隆重祭奠后整个丧葬仪式全部结束。
3.6.5.3“过周年”
即死者的忌日之祭,它从死者葬后一周年开始,连续三年。其规模大于“做七”,特别是过三周年,其隆重程度与出殡之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3.7其他重要的礼俗
3.7.1“哭丧”、“嚎丧”
哭丧是洛阳民间丧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远近亲疏,男女性别的不同,各有约定俗称的限度。死者若没有哭丧或哭丧的人较少,不卖劲,人们认为他(她)人员不好,或者子孙不孝。该哭的人(多位妇女)不哭,别人会认为她不知礼、不孝顺,会讥讽她“白吃饭来了”。哭得种类也颇多,男子多不出声地“泣”,出声也不成调,没有词;妇女则不仅哭出声来还要涕泪交流,哭出调来,哭出词来。所“哭”之词不外乎称颂死者的贤良能干以及他的死给家人、亲族带来的不幸、损失等。哭声之大,声震于耳,故又“嚎丧”之说。
3.7.2烧纸
没有哭丧任务的亲友,他们的责任是烧纸。一般灵柩下方有瓦盆,即前面说的“老盆”,旁边还有纸钱、火柴,吊丧者进门就要跪叩。从人死到出殡之前,所有的亲友都要到场,因此,它可看作是一次亲友与死者的告别聚会,而整个的吊唁、哭丧、筵宴(出殡前丧家药举行筵席以招待宾朋及乡邻帮忙之人),则可看作是话别、饯行,接下来便是隆重的送别。
“ 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当然整个河洛地区丧葬礼俗定有差异。一切主要是根据经济条件而定的。而且,时代在发展,丧葬礼俗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事实上,目前城市地区已经简化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