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与生命科学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音疗疾”的记载。本文对五音治疗疾病的源流、机理、临床应用进行了文献综述。认为运用中医五音理论来指导疾病的治疗和养生是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途径。关键词:中医;五音;五行;疗疾我国是最早使用音乐给人体治病国家之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吕氏春秋与生命科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吕氏春秋与生命科学论文 篇1:

性命兼修、身心合一的养生:道家生活化的必由之途

道家养生,是一种在身心和谐的基础上,与自然、社会融洽相处的健康生活方式一它理念先进,同时兼具现代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在当代呈现出新的活力。

现代科技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人的身心和谐却未能与之同行。焦虑、抑郁、失眠、人格分裂等现象愈演愈烈,解决身心和谐问题已成当务之急。在传统道家(教)的智慧中,深蕴着解救世人身心困境的源头活水。

从身体到心灵的养生之道

是身体决定心灵,还是心灵决定身体?身心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此类身心关系问题,是自古以来西方哲学、宗教和自然科学的一大疑难,迄今未获妥善解决。当前,现象学、医学、生命科学已在此领域取得长足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身心之间的关系极其微妙,甚至很难严格划分身心的界限。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使国人没有走上身心对立的道路。这典型地体现在道家养生上,它既推崇精神的修为,又不忽视形体的修炼,两者相辅相成,无一偏废。因此,道家养生与现代科学的前沿存在相合之处,以身体作为心理的物质基础,注重身、心间的良性互动。

人生活在身心的内外往复之间。然而除道家(教)外,以往的各家哲学或宗教常偏重心灵,而忽视、轻视甚至贬低身体的意义。梁漱溟年近不惑方晓悟,道家在人类生活中自有其真价值,并谓之“身学”:“道家为学所重在人身,趋向于此身之灵通而造乎其运用自如之境。”道家(教)的确格外看重身体,并善于从身体人手来解决身心问题。身是心的物质载体,身为本,心为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产生于物质,但对物质有反作用。在基础建设(如师侣财地)不去尽心尽力完善的情况下,不宜过分强调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以避免颠倒妄想。

道家养生一贯坚守物质性身体的第一性,虽起于身体,但并非终于身体。《吕氏春秋·先己》云:“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修养身心作为世间最根本的要务,是理顺一切事情的前提。据汤用彤研究,《吕氏春秋》中,治身与养身、养生、养性都包括人在肉体方面的保养。这类问题不仅是一个如何保养身体的医学问题,而且涉及身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形和神(物和心)的关系,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方法问题。《吕氏春秋》的治身观融会了道家身国同构、内圣外王的理论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贯通了儒道两家思想,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事业是身体的延伸,事业成败常与身体盛衰直接相关。马王堆医书《十问》载大禹治水屡败,病患缠身,家中大乱。师癸告诫他“凡治政之纪,必自身始”,即治国纲纪,要先从调理自己的身体开始。于是大禹治神气、练筋骨,百脉充盈,精神焕发,家国皆复祥和。因此,若不能打好身体和谐这一基石,就会精神状态失衡。若不自量力企图跳出这一自然规律,往往是折腾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但也有超常禀赋之人能突破物质的束缚,实现精神的超越。然而,毕竟世间罕见。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自古以来的道家传统智慧。《黄帝内经》指出,心理活动是由身体产生的,分属于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还主张脏腑是情绪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天元纪大论》)。身体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心理状态,甚至人生命运。那些身残志坚的人,之所以能凭借顽强意志创造奇迹,正是其意志所属的脏腑核心功能健全。体若不健,心必难宁,这在生活和科学上已不断被证实。若无好身体,无论如何开朗,也会意志消沉;再怎么努力,终究一空。有人认为,作为脑力工作者,肢体发达与否无所谓。其实,就连教书这类似乎不用体力的活,也同样需要健康的体魄,如此才能带来平和的心态。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物质或能量的基础。例如,为什么人们有时会闪出一些邪恶的念头?这是因为其背后有种负面的能量,或所谓邪气,若将邪气清除出去,邪念自然就没了。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身心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和生存焦虑。对于这类身心疾病,西方医学已难于应付。面对诸多心理问题,现代心理学亦颇感棘手。其实,许多心理疾病不只是由主观因素所致,很多是由生理问题引发。像抑郁症,就多由身体的失序而导致心绪的紊乱。因此,除了心病治心、身病治身的老路之外,心病由治身人手,身病由治心人手,或者身心同时兼治,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传统心学养生从最高的统一原则出发,先建立一个心性形上学以提升人的境界,进而通过心力来调节身体。道家则在融摄心学的同时,注重从下向上的身学路径,以实现由身体到心灵的升华。这两种路径分别适用于世上“境随心转”和“心随境转”的两类人,但前者极其难得,后者则占绝大多数。后者的身学路径与现代思维模式颇为一致。就现代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区别,美国哲学家丹尼特比喻是吊车型,前者是举重机型。

心学与身学正好对应以上两种思维模式,它们犹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对立统一,互为其根,最终目标都是提升身心和谐的境界。其结果虽一致,过程却不同——吊车型思维往往需要做过多假设,这就导致其路径往往并不顺畅;举重机型思维则从身体的本质需求出发,由低到高地逐步推进(如精气神依次转化),不需要做太多假设,这就导致其技术更为牢靠,道路更为通畅。道家养生,是一种在身心和谐的基础上,与自然、社会融洽相处的健康生活方式。它理念先进,同时兼具现代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在当代呈现出新的活力。

沟通身和心的桥梁

养生是在道家修炼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套使人延年益寿的学问。《老子》、《庄子》、《列子》、《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等经典,为传统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虽强调修身,但往往不着眼于身体层面;而道家则彰显了身体在生命中的主体意义。在道家看来,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要以身心修炼为本,探寻天人之际的哲学认识活动也要从身体出发。作为集传统养生之大成的道家身学正是这样一门修身养性、安顿生命的学问。它是以自然为宗而融贯形成的完整系统。这实际上也成为道医乃至中医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在西医体系中,与养生类似的活动称为预防保健。其目标是避免或推迟疾病的出现。道家养生则不满足于预防保健,还要进一步提升生命质量。西方热衷的健身,其实宜称作健体。它更多是在肢体等外在的层面上兜圈子,而忽视了内在精气神的调养。锻炼时若不能做到放松,就易导致筋骨受损,如此造成的伤害实过于收益。道家更注重内在身心的修为,西方文化则更看重外在体格的塑造。

经过长期的养生实践,道家认识到身与心(即形与神)是一有机整体,并形成了精(形)、气、神三宝一身、三位一体的系统观。《淮南子·原道训》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体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精神是生命活力的主宰,而气作为充盈周身的生命能量,是把形神结合在一起的导体。它表现在养生上,就是身心并重、性命兼修的炼形养心法。道家养生的基本内核“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就是在调形正体的基础上调息(气)、调神,逐层提升:首先通过调整形体姿势而促进气血流动,使经络畅通、气血平和以筑基,进而影响心情和思维,从而使身心和谐,达到金刚不坏、与道合一之境地。汤一介先生指出:“道教通过行气导引排除内外对自己身心的干扰,这发展为气的内循环,而有内丹学。”《庄子》的坐忘、心斋就是:“只有不执着自我的形骸与心志,否定束缚身心内外的一切,才能和‘气’一样‘虚而应物’,以达到物我两忘的超越自我的身心内外的和谐境界。”道家素来反对“人为物役”的异化,要求“物物而不物于物”,通过天人一体的内修外炼,复归人之天真本性,而达致身心的绝对逍遥(自由)。

道家的内在超越性特点要求在生理和谐的基础上,也要讲究心理和谐,以及这两种和谐之间的和谐。此即精神与形体修炼不可偏颇的性命双修:内养心性,外炼形体,形神俱妙,与道俱化。其道深广,并非限于物理性层面的身体。性命双修要求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并重,不但要追求健壮的体魄,也要追求健全的心理素质,这两方面都得到活泼的发展,才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性命圭旨》总结道:

是以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吾身之神气合,而后吾身之性命见矣。性不离命,命不离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后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见矣。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是吾之真性命也。我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亦即虚空之真性命也。故圣贤持戒定慧而虚其心,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保则命基永固,心虚则性体常明。性常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何死何生。况死而去者,仅仅形骸耳。而我之真性命,则通昼夜、配天地,彻古今者,何尝少有泯灭也哉。

在心性、神识方面的修炼为性功,在形体、气脉方面的修炼为命功。心力或体力弱者宜先祛病健身,从命功人手,辅以性功。而上等根器者直接从性功人手即可成就。思想有问题者,也宜先修性功,提高追求的层次,配合药食和炼气,变化心性,积功累德,定能获得良好效验。性功与命功因人而异,可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但其要在以生理变化心理,同时也以心理变化生理,互促共进。

总之,道家养生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无论是先从调整身体出发,还是从心灵出发,最终是要通过科学方法达致身与心的和谐统一,进而使人的生活达到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样就能帮助现代人提高体质和智慧,从而在面对繁复和充满欲望的生活时,能够更加从容自在。实践证明,道法自然的身心养生安全而高效,值得向全社会普及,并可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在身心危机目益严重的时代,它对于解除人们的身心困扰,维持社会的和谐有序,无疑会产生良好效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汤用彤与20世纪宗教学研究新证”(编号11czJ001)、天津社科院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哲学新领域的开辟一从文化研究到生活哲学”(编号14YZD-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为天津社科院哲学所)

作者:赵建永

吕氏春秋与生命科学论文 篇2:

解读中医五音理论用于治疗疾病

摘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音疗疾”的记载。本文对五音治疗疾病的源流、机理、临床应用进行了文献综述。认为运用中医五音理论来指导疾病的治疗和养生是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中医;五音;五行;疗疾

我国是最早使用音乐给人体治病国家之一。战国到清代的历代文献中均有大量相关论述和临床实例的记载 [1],早在《吕氏春秋·适音》中就有:“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2],说明那时的古人已认识到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境与性情,进而使人的行动更得体,更符合礼教。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养生怡情的媒介,音乐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诊病治病的手段。

1五音

《灵枢》中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古人通常把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相传五音是由中国最早的乐器“埙”的五种发音而得名,相当于现在的12356 do、re、mi、sol、la。

2音乐疗疾

用音乐治疗疾病最早见于《内经》。在《内经.金匮真言第四》中有: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角为肝之音,调而直也,叫呼也,过怒伤肝,可用角音之悲凉使之哀伤,以治过怒;徵为心之音,和而美也,喜也,过喜而伤心,可用徵音之火热使之惊恐,以治过喜;羽为肾之音,深而沉也,吟者也,过恐伤肾,可用羽音使之思索冥想,以治过恐。其中详细地记载了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的音阶调治疾病的内容。用心、肺、肝、脾、肾五脏的生克关系,结合宫、商、角、徵、羽五音和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作了论述。本文试从中医理论的视角来解读中医五音用于治疗疾病的机理。

3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主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音乐疗法与中医学相通的共同法则。阴阳和谐、平衡是中医学和音乐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古代音乐的音调变化、高低宽窄、音色清浊、音量强弱、层次疏密、节奏快慢、结构繁简等无不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3]。节奏分离、音响强烈的刺激型音乐属阳;节奏轻缓、旋律圆润的安静型音乐属阴。其中众多过渡型和混合型的音乐,即是阴阳变化的反映[4]。

4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是中医学最主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五行、五脏、五志理论的支架。五行学说认为,自然万物包括人同处于世界的五行结构之中。古人根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规律,把自然界中的声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并将五音与五行、五脏、五志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肝,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在音为羽,在志为恐。”可见,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声调的不同对人体五脏生理或病理活动以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应的不同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还构建了声学与医学相关理论的框架。

《灵枢·忧恚无言》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说明喉咙、口腔是发声的主要器官。而喉咙、口腔又通过经络与五脏紧密联系,人体只有五脏气血充盈,运行通畅,才能正常发出声音。可见,五脏与声音有密切关系。五脏精气充足、气机调畅是发出各种声音的先决条件,即“五脏外发五音”。由于五脏的形态结构不同,所藏精气有别,参与发声作用不同,所以五音又分别与五脏有选择性的相应关系,即“五音内应五脏”。既然人的脏器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生理状况,而音乐又起源于对自然意境的模仿与再现,所以在脏器与乐音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相生相克关系,即可以用“五音”谱写的相应乐曲调式来刺激和补益相应的脏器功能,这可以称之为中医顺情音乐疗法[5] 。具体的说来,可表现为以下五种情况:

(1)角为春音,属木主生。正角调式能促进体内气机的上升、宣发和展放,具有疏肝解怒、养阳保肝、补心利脾、泻肾火的作用。可用于防治肝气郁结、肋胀胸闷、食欲不振、性欲低下、月经不调、心情郁闷、精神不快、烦躁易怒等病症。

(2)徵为夏音,属火主长。正微调式能促进全身气机上升,具有养阳助心、补脾利肺、泻肝火的作用。可用于防治心脾两虚、内脏下垂、神疲力衰、神思恍惚、胸闷氣短、情绪低落、形寒肢冷等病症。

(3)宫为长夏音,属土主化。正宫调式能促进全身气机的稳定,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具有养脾健胃、补肺利肾、泻心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升降紊乱、恶心呕吐、饮食不化、消瘦乏力,神衰失眠,肺虚气短等病症。

(4)商为秋音,属金主收。正商调式能促进全身气机的内收,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具有养阴保肺、补肾利肝、泻脾胃虚火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肺气虚衰、气血耗散、自汗盗汗、咳嗽气喘,心烦易怒、头晕目眩、悲伤不能自控等病症。

(5)羽为冬音,属水主藏。正羽调式能促进全身气机的潜降,具有养阴、保肾藏精、补肝利心、泻肺火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心烦意躁、头痛失眠、夜寐多梦、腰酸腿软、性欲低下、阳痿早泄、肾不藏精、小便不利等病症[6]。

5乐者,亦为药也

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音乐与中医药亲如手足,互相渗透。乐疗之理即药疗之理,用乐如用药,乐有归经、炮制,五行选乐广为应用;乐有升降浮沉、四气五味、配伍、反佐及个体差异。草木无情而乐有情,载道养生则“用药不如用乐矣”。音乐能改变气质、陶冶性灵、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富于人文关怀而又高于药物的功用。在古希腊传说中,太阳神阿波罗是掌管音乐和医疗的神。据说,当他同时拨动诗琴的两根弦时,就可以使受箭伤的人减轻疼痛。当时,人们默认音乐和医疗归属于同一个神,它们都可以治疗病痛。

音乐治疗融人本精神和生命科学于一体,迅速发展成一门现代学科。中国先民们早就开始探索宇宙旋律与生命节奏的秘密。音乐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与中医有着不解之缘。

由此可见,音乐对人体状态的调节及疾病的治疗有一定作用。中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五行对应五脏、五音的理论蕴涵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为音乐治疗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LIU Gang.Music therapy walksalonein an awkward position.Goat City Evening Paper,2000(3):17.

[2] 钟志廷.中国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22(4):395397.

[3]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284.

[4] 程雅君,程雅群.道教音乐养生的机理研究[J].宗教学研究,2005(2):4952.

[5] 曹蓓,王许无.从《内经》理论谈音乐疗法的优势[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4):910.

[6] 曲黎敏.五色、五官、五音在中医中的应用[J].中华养生保健,2006(2):3435.

作者:李嘉庆

吕氏春秋与生命科学论文 篇3:

长寿名人的养生秘诀

邵逸夫是个笑口常开的人,他说笑是宽容,宽容是一个人修养和善良的结晶,是生活幸福的一剂良药

古往今来,长寿是每个人的愿望。据说宋代有人在终南山下看见一位年轻姑娘正在责打一位白发老人,路人大为不平,纷纷斥责那位姑娘没老没少,太不讲理。不料那位姑娘十分委屈地说:“我管教我的儿子,有什么错呀!”路人十分惊讶。姑娘接着说:“由于我服用了家传秘方,容颜不老。我的儿子不到100岁就老态龙钟了。让他服药他还不肯,我当然生气了。”

这当然只能作为故事来谈,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普遍追求。那么,我们每个人到底可以活到多少岁呢?

《吕氏春秋·尽己篇》中写道:“百年,寿之大齐。”1994年2月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的“衰老的分子观”讨论会上,在回答“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时,与会的40多位生命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活到 110岁。

可见,人活到100岁左右是可以实现的。但俗语云“山中不少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杜甫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绝大多数人没有活到其应有的年龄。我们不妨从两位长寿名人的生活实践中,总结一些养生经验。

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现年106岁,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有人问他养生秘诀何在?邵逸夫笑答:“一是勤奋工作,二是笑口常开,三是日含人参一片。”邵逸夫90岁前坚持每天上班。他认为晚年小劳有益健康。邵逸夫是个笑口常开的人,他说笑是宽容,宽容是一个人修养和善良的结晶,是生活幸福的一剂良药。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开始重视养生,最初每天炖一根野山参进补,至上世纪60年代后期,改为每日在舌下含薄薄的一片顶级野生人参。有人统计过,邵逸夫每年大约食用四两人参。

乾隆当了60年的皇帝,活到89岁,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帝。据记载,乾隆有16字养生之道:“吐纳肺腑”,即黎明即起,起身后做深呼吸运动;“活动筋骨”,即多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十常四勿”,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眼常动,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适时进补”,即步入老年之后多吃一些富有营养的滋补品。

从上述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养生之“道”并不神秘。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作为人类健康文明生活的准则。把以上长寿老人的养生方法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准则归纳起来,养生要点可涵盖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适时进补。

目前我们对于前四点宣传较多,但对于第五点往往未能引起充分重视或过于重视。人过中年以后会渐渐显露出若干虚损的苗头来,比如视力、听力变差,记忆力减退,牙齿松动,易于疲乏等,这些衰弱的表现都属于中医“虚证”范畴。除了讲究养生方法之外,也很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服用一些药物来辅助人体的正气。如邵逸夫先生服用人参就有“大补元气”的作用,主要适用于气虚的人,但对于湿盛及阴虚火旺的人就不适合,最好能够请专业人士指导。

开头谈到的宋代故事,其“秘方”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进补方子,方中采用一些常用的补肝肾、养精血之药,具有驻颜延年的作用。该方出自《寿亲养老新书》,名叫“神仙训老丸”。

李明辉:生于中医世家的80后,家学渊源深厚。现为一家健康管理中心的中医保健主管医师

作者:李明辉

上一篇:依法行政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会计试用期总结3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