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教学教案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吕氏春秋》教学教案(共9篇)

《吕氏春秋》教学教案 篇1

天时不如地利和吕氏春秋教案

cong-yanli.blog.163.com/blog/#m=0&t=1&c=fks_087064083082080065087083095095092083088071081094083065 教学课题 《吕氏春秋》两则(一) 引婴投江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朗读成诵,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能形象生动地复述主要内容。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3.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疏通文义基础上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 理解寓意,懂得随着对象或情况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酿成大错,进而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启迪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 理解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难点 了解寓言的特点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绿色教育结合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2、作者简介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秦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吕不韦在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王孙异人(后改为嬴楚),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 二、朗读感知“引婴投江”的故事 1. 范读。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 词解: 过:经过 有...者:有....(什么样的)人 方:正在,正要 婴儿:这里指小孩 引:牵拉 故:原因,缘故 善:擅长,善于 虽:即使 岂:难道 遽(jù):就,遂 任:处理 悖(bèi):荒谬 2、译文:引婴投江 译文:有个路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人正拉着小孩想将那小孩丢进江中。小孩在啼哭。过江人问那人为什么这么做(要把婴儿丢进江中),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泳。”他的父亲虽然善于游泳,他的儿子难道就善于游泳(了)吗?这样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3.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4.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就会酿成大祸。 五、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讽刺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是主观判断的人 六、布置作业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 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2. 人问其故 3. 其子岂遽善游哉 4.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二)充分展开想象,借助描写,用现代汉语扩写。 课后小结 (二)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熟读浅近文言文,通过理解意思,理清层次,来背诵古文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具有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的观念,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成语故事两则》,大家还记得是哪两个成语吗?(狐假虎威、揠苗助长)成语有何特点?(言简意赅,以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二、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1、读文、正音 涉坠遽契惑 2、复述故事大意 三、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1、掌握下列词的意思 涉江:渡江 其:他 坠:落、掉 遽:急忙,快 契:同“锲”,刻 是:这里 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寻找 行:走 不亦DD乎:不也是吗 惑:糊涂 2、再读课文 四、学生逐句朗读,译文 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结果找到了吗?没有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讲与刻舟求剑相类似的事,加深理解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实词解释、译文。 教学课题 天时不如地利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互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掌握基本文言词语、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 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 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 教具 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 绿色教育结合点 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这篇文章。 1、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检查预习,了解内容。齐读课文 (1)正音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2)指导朗读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二、质疑释疑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叙述课文梗概。 2、以小组为单位,分段翻译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实词解释(投影) 2.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段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提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段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 篇2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选自《吕氏春秋》)

1. 解释下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而目犹不可信( ) ②知人固不易也( )

2.给文章画线句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是( )(2分)

A. 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B.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 / 七日不尝粒 / 昼寝

C.孔子穷乎 /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D.孔子穷乎陈蔡之间 / 藜羹不斟七日 / 不尝粒昼寝

3.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读完本文之后,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2分) 尚且 ② 本来

2.(2分) B

3.(3分) 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勤劳、节俭、诚实而又虔诚的人。

《吕氏春秋》阅读及答案 篇3

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②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陈:国名。 ②宁国:楚国大臣。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楚庄王欲伐陈 ▲ ②民怨上矣 ▲

2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译文: ▲

24.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2分)

答: ▲

参考答案:

22.(2分)①伐:攻打,进攻。 ②上:国君,君主。

23.(2分)译文: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

节选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篇4

二、翻译

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蛀,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他们自己虽然去世了,可是后世蒙受他们的`教化如同神灵一般,这是因为他们对人世间的各种事情实行的准则经过认真审察。

《吕氏春秋》有始览原文 篇5

【有始】

一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夫物合而成,离而生。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平也者,皆当察其情,处其形。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虚、危、营室;西北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巂、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闲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何谓九山?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何谓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何谓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众耳目鼻口也,众五谷寒暑也,此之谓众异。则万物备也。天斟万物,圣人览焉,以观其类。解在乎天地之所以形,雷电之所以生,阴阳材物之精,人民禽兽之所安平。

【应同】

二曰: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於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天为者时,而不助农於下。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故以龙致雨,以形逐影。师之所处,必生棘楚。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物之从同,不可为记。子不遮乎亲,臣不遮乎君。君同则来,异则去。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故曰同气贤於同义,同义贤於同力,同力贤於同居,同居贤於同名。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则薄矣,亡者同名则觕矣。其智弥觕者,其所同弥觕;其智弥精者,其所同弥精。故凡用意不可不精。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以言祸福人或召之也。故国乱非独乱也,又必召寇。独乱未必亡也,召寇则无以存矣。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义。攻乱则脆,脆则攻者利;攻乱则义,义则攻者荣。荣且利,中主犹且为之,况於贤主乎?故割地宝器,卑辞屈服,不足以止攻,惟治为足。治则为利者不攻矣,为名者不伐矣。凡人之攻伐也,非为利则因为名也。名实不得,国虽强大者,曷为攻矣?解在乎史墨来而辍不袭卫,赵简子可谓知动静矣!

【去尤】

三曰:世之听者,多有所尢。多有所尢,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尢也。邾之故法,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君曰:“不若以组。凡甲之所以为固者,以满窍也。今窍满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组则不然,窍满则尽任力矣。”邾君以为然,曰: “将何所以得组也?”公息忌对曰:“上用之则民为之矣。”邾君曰:“善。” 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知说之行也,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 “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组者,其家多为组也。”邾君不说,於是复下令,令官为甲无以组。此邾君之有所尢也。为甲以组而便,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也?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为组,亦何益也?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用组之心,不可不察也。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尢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後能知美恶矣。《庄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钩殶者战,以黄金殶者殆。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掘。”鲁人可谓外有重矣。解在乎齐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皆有所乎尤也。老聃则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独,必不合於俗,则何可扩矣。

【听言】

四曰: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老弱冻馁,夭瘠壮狡,汔尽穷屈,加以死虏。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 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善不善本於义,不於爱。爱利之为道大矣。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於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不知事,恶能听言?不知情,恶能当言?其与人谷言也,其有辩乎,其无辩乎?造父始习於大豆,蜂门始习於甘蝇,御大豆,射甘蝇,而不徙人以为性者也。不徙之,所以致远追急也,所以除害禁暴也。凡人亦必有所习其心,然後能听说。不习其心,习之於学问。不学而能听说者,古今无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公孙龙之说燕昭王以偃兵及应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议公孙龙,翟翦之难惠子之法。此四士者之议,皆多故矣,不可不独论。

【谨听】

五曰: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之。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听者自多而不得。虽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悖而不足以举。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而过於其所不疑;不过乎所不知,而过於其所以知。故虽不疑,虽已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验之以数。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夫尧恶得贤天下而试舜?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断之於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观於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周箴》曰: “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於心。不惕於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於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则於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於得之矣。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太公钓於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後其智能可尽。解在乎胜书之说周公,可谓能听矣;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皆可谓能礼士矣。

【务本】

六曰: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有唵凄凄,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安危荣辱之本在於主,主之本在於宗庙,宗庙之本在於民,民之治乱在於有司。《易》曰: “复自道,何其咎,吉。”以言本无异,则动卒有喜。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谏,将众则罢怯,以此厚望於主,岂不难哉!今有人於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尽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用己者未必是也,而莫若其身自贤。而己犹有患,用己於国,恶得无患乎?己,所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未得治国治官可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必可得也。苟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得,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得,而用其所已得,可以知其所未得矣。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然後任;必反情,然後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大雅》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以言忠臣之行也。解在郑君之问被瞻之义也,薄疑应卫嗣君以无重税。此二士者,皆近知本矣。

【谕大】

《吕氏春秋务大》原文及翻译 篇6

务大 :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 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缘故。平庸君主的辅佐之臣,他们 希望获得荣耀的名声和安稳的地位,这和三王的辅佐之臣是相同的,但名声没有不耻辱的,地位没有不危险的,这是因为没有功劳的缘故。他们 都担心自身不显贵于本国,却不担心君主不显贵干天下,这是他们希望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 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 孔子说:“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 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燕雀仍然面不改色,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它们不知道灾祸将廷及自身啊!这不是很愚蠢的吗?做臣子的,能够避免燕雀这种见识的人太少了,那些做臣子的人,增益他们的爵禄富贵,父子兄弟 一起在国中结党营私,怡然自得地一起游乐,以 此危害国家。他们离烟囱很近了,但始终也察觉不到,这同燕雀的见识恐怕没有什么区别。”所以 说,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国家大乱, 就没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乱,就没有安定的个人。这些话说的就是上述情况。

所以,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赞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薄疑用统一天下的方略游说卫嗣君,卫嗣君 对他说:“我拥有的只是个有着千辆兵车的`小国,希望就此听取您的指教。”薄疑回答说:“假如能 象乌获那样力举千钧,那么又何况一呢?”杜赫用安定天下游说周昭文君,昭文君对杜赫说;“我希 望学习安定周国的方法。”杜赫回答说:“我所说 的如果您做不到,那么周国也就不能安定,我所说的您做到了,那么周国自然就会安定了。”杜赫 的这种方法,就是所谓不去安定它而使它自然得 以安定啊!郑君问被瞻说。“听说您的主张是不为君主而 死,不为君主出亡,真的有这样的话吗?”被瞻 说:“有。如果言论不被听从,主张不被实行,那么这本来就不算侍奉君主,如果言论被听从,主 张被实行,君主自然身安,又哪里用为他去死、 为他出亡呢?”所以,被膳不为君主死难出亡,胜过那些为君主死难出亡的人。 从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成 就帝业了,禹想成就帝业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周武想继承禹而没有成功,但 已足以统一人力舟车所能到达的地区了;五霸想 继承商汤周武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做诸侯之长了,孔丘墨翟想在天下实行大道而没有成功,但己足以成为显荣之人了。大事不能成功,结果还 是会有所成就,所以一定要致力干大事。

《吕氏春秋》教学教案 篇7

魏文侯燕①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②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③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请。②次及:依次轮到。③毕:竭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皆令诸大夫论己( ) (2)文侯不说(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小题3: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 和 两个字。(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请具体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这句话对于塑造任座或翟黄形象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评定(2分) (2)同“悦”,喜欢,高兴(2分)

小题1:C(3分)

小题1:忠;直(2分)

小题1:(说明:这句话主要写群臣谄媚之态,用以反衬任座和翟黄两人。)

①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阿谀奉承来反衬出任座的耿直。

②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只知阿谀奉承反衬出翟黄巧借赞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机智。(3分,写到反衬或对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黄的形象1分,概括出群臣形象1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不以、是以、肖”等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吕氏春秋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篇8

宁越,中牟①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②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③,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中牟:地名。②矢:射出的箭。③舍:古代度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苦耕稼之劳 苦:_____________

(2)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 达: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看,宁越身上有哪些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以……为苦

(2)显达

2.(1)怎样做才能够免除这种辛苦呢?

(2)(学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师。

3.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坚持不懈的`意义。

4.①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②勤奋刻苦(或认准目标,坚持不懈)

《吕氏春秋》教学教案 篇9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

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①。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②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于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③,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氏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福也;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④自高也。今周见殷之僻乱也,而遽为之正与治,上谋而行货,阻丘而保威也。割牲而盟以为信,因四内与共头以明行,扬梦以说众,杀伐以要利,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乎治世,不避其任;遭乎乱世,不为苟在。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

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轻。有所重则欲全之,有所轻则以养所重。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定也 (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有删改)

【注释】①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孤竹君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两人相继逃走,后一起投奔周。周武王伐纣,两人曾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②偏伯:一方之长,指西伯姬昌。姬昌死后谥为文王。③四内:古地名。④庳:低下。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夺:改变。 B.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 就:到……去。

C.相奉桑林,宜私孟诸 私:私下。 D.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 易:代替。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①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 ②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①扬梦以说众,杀伐以要利 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①遭乎治世,不避其任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B.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C.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D.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

12.下面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伯夷、叔齐这种宁死“以洁吾行”的气节犹如石之“坚”、丹之“赤”,是不可“夺”、不可磨灭的。

B.武王派叔旦到共头山下去找微子启,与他盟誓,让他世代祚诸侯之长,奉守殷的各种正常祭祀。

C.伯夷、叔齐认为统治者应像神农氏一样,不是为了求福而恭敬祭祀:心无所求,忠信为怀,尽心治理。

D.在伯夷、叔齐眼中,周武王结盟、扬梦、杀伐等种种做法无非是以乱易暴,用这些做法承继殷纣,实不足取。

第II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

(2)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

试题答案:

三、9.C(私:用作动词,私人占有。)

10.C(C连词,表目的。A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代词,这些。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代词,他的/代词,自己)

11.B

12.B(“叔旦”改为“保召公”)

四、13.(1)准备三份盟书,文辞相同,把牺牲祭品的血涂在盟书上,一份埋在四内,两人各持一份而归。(为,血,“血之以牲”状后、“皆以一归”的“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吕氏春秋》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春秋战国名言05-23

春秋时期有哪些故事07-02

游淹城春秋乐园小学生作文600字06-13

上一篇:螃蟹五年级作文450字下一篇:管理学研究生论文选题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