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规范化培训探究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究在X线检查过程中应用规范化护理的效果,以及对患者满意度、检查效率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1年4月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放射科行X线检查的患者116例,将此116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常规组(n=58)与规范组(n=58)。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础护理规范化培训探究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基础护理规范化培训探究论文 篇1: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Application for the Multivariate-teaching Pattern on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Pediatric Residents

◆摘  要: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儿科专业人才的重要措施。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规范化培训质量。本文就常见教学模式及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儿科

Key words: multivariate-teaching pattern, resident, standardized training, pediatrics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在中国一名儿科医生需要服务2300多名儿童,我国每千名儿童中儿科医师仅0.49,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每千人0.83-1.3人,其中美国儿科医生比例达到1.6/1000。我国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儿科医生后继乏人,出现了“儿科医生荒”。多地已报道儿科就诊人数增多及候诊时间明显延长,部分医院甚至由于儿科医师超负荷而出现儿科停诊的情况。

随着生育政策的全面开放,儿科医师短缺的问题更加凸显,加快儿科医师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儿科医师培养的重要措施,是对于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医学生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儿科临床知识和技能培训。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学生或者是临床型的硕士、博士生。由于课时安排,这些培训对象在本科阶段或者硕士、博士阶段的儿科学教学安排少于儿科学专业的时间,只是具备初级的儿科知识。且儿科实习及见习时间均较短,对儿科疾病及处理不够熟练。儿科不是成人的缩影,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儿童不能准确描述,多为家属描述,可能存在夸大病情或病情观察不够的情况,儿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主要是靠医生的查体和临床观察。因此除了需具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敏锐观察力和细致耐心的态度。儿科学还有自己独特的亚专科,比如新生儿专科和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专科。因此,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需要构建一个完善、全面的教育体系,不能照搬成人的模式。

临床学习、轮转是儿科规范化培训最重要的内容,而临床带教质量直接影响规范化培训的效果 。在我国本科教育中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讨论,与临床医生从患儿症状体征中判断疾病的本质的思维不一样,因此许多儿科住院医师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需考虑改善临床教学方法,教学的老师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使学员在临床学习中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亦有严谨的临床思维,能独立的处理儿科常见疾病。

一、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涵义

多元化教学是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媒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積极性,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元化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将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理论进行融合,注重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整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方式,有助于学员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也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

(一)常用的教学模式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创建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学生在临床中遇到问题或者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学习者自主探究问题、交流合作,最后归纳学习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与临床问题处理最为接近,有助于培养学员的临床思维。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要是起到抛砖引玉以及领路人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就具体的某一临床问题如儿童腹泻、肺炎等常见情况提出思考,分析一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主要是教授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出自己感兴趣问题,就问题进行文献查阅,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员掌握知识,还提高了文献检索能力、信息的评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

CBL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即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Christopher Langdell首创。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临床的教学,特点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先导,分析病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并与病理生理改变、药理学等基础知识相联系,结合临床图片和视频进行教学。此教学方法较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有效性。儿科教师在每次教学中可举例一典型病例,教授学生总结病史、分析病情,结合具体病例,学习一种疾病的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就具体病例提出治疗方案。

团队学习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是源于美国商学院的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及资料,通过组内分工协作,鼓励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互相学习,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此法注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可将规培学员进行分组,进行分工合作,就一个知识点或问题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及文献查询,总结学习内容,互相帮忙,既能学习和掌握知识,还能增加团队协作精神。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根据学习或者培训目的设置一种模拟现实工作场景,受训者按照相应的工作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在护理教学中使用较多,对于儿科住院医师培训同样是很好的借鉴。这种教学法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及快速应变能力,特别适合于急救医学的教学。由于临床儿科急诊抢救的病人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急诊抢救要求快速、准确的判断和处置。由于家长多紧张焦虑,常规教学模式的临床示范容易造成家属的不理解和不满,造成教学质量不佳。而情景模拟教学法既可很好的模拟抢救情景,还可在教学对抢救病人的判断、处置,并可在教学中穿插基础知识的讲授。设置特定场景及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体会真实的模拟临床场景。此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临床抢救知识的传授,同时培养学生与家属沟通能力,与其他医护人员的团队协作。

疑难病例讨论是临床工作和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临床医师临床知识及技能的重要途径。我院坚持两周一次的全院疑难病例讨论,并要求规范化培训学员参加和发言。在疑难病例讨论前,规范化培训学员需广泛查找文献,分析可能的病因、诊断和进一步检查,训练临床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既可以学习专家们对疑难病例的临床思维方式,也可以积累疑难病例,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专题讲座是针对某一特定的题目或课题进行讲座,有利于对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我院坚持举行每周一次的中青年医师读书报告的形式开展专题讲座,中青年医师就自己从事的儿科亚专业最新指南、新技术、科研热点或临床关键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有助于规范化培训学员学习最新专业知识,了解前沿科研热点。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

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扎实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临床素养,让学员尽快达到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良好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增加了临床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可将PBL、CBL和TBL法结合,根据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病例进行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分析,提出问题让学员自己查找资料解答问题。在急诊抢救教学中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即可以培养学员的快速应变能力和抢救技能,又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可能带来的医患矛盾。我院急诊儿科已采用医护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培训学员,效果明显,医生护士均参与其中,真实的再现了临床急诊抢救的情景,有助于培训学员的抢救知识、技能、流程及医护合作。疑难病例讨论是医疗核心制度之一,也是住院医师积累临床经验,锻炼和学习临床思维的重要途径。疑难病例讨论还可与专题讲座结合,讲疑难病例中涉及的临床知识或者问题进行讲座,在积累病例的同时,有助于拓宽学员的知识面。

三、总结

儿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儿科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儿科人才的储备、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的重要举措,因此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僅需要关注规范化培训人数的增加,更需要注重规范化培训质量的提高。多元化教学模式可综合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提高带教质量,有助于规范化培训学员尽快融入临床实践中,掌握临床知识、技能、思维。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带教老师可根据各科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规范化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熊菲,杨凡.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06):1274-1276.

[2]乔俊英,李凡,赵建闯等.PBL教学法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3):9-11.

[3]朱玲,贾欣,阿有梅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在临床药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153-161.

[4]刘琳辉,杨波,张璇.PBL教学方法在疼痛科临床操作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195-234.

[5]李德渊,毛萌,母得志.PBL教学模式在新生儿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02):33.

[6]卞亚红,张力,孙项洁等.混合教学模式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4):90-92.

[7]肖智林,陈美芳,杨梅等.TBL教学模式在康复专业学生后期临床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12),72-73.

[8]焦静,张晓静,李越等.情景模拟教学在我国护士在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5(01):49-51.

作者:黄兰 熊涛 Huang Lan Wang Yan

基础护理规范化培训探究论文 篇2:

X线检查过程中规范化护理对患者满意度及检查效率的影响

摘  要:目的  探究在X线检查过程中应用规范化护理的效果,以及对患者满意度、检查效率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1年4月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放射科行X线检查的患者116例,将此116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常规组(n=58)与规范组(n=58)。常规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干预,规范组患者施行规范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质量、患者血压和心率波动、检查效率(包括重复扫描和造影剂渗漏)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规范组干预后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波动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规范组重复扫描和造影剂渗漏发生情况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规范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X线检查过程中应用规范化护理的效果理想,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检查效率,减少患者心理、生理上的不适感,促进满意度的提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X线检查;规范化护理;检查效率;满意度;护理质量

X线检查是一种统称,是指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成像,从而诊断疾病。利用X射线检查的影像学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透视、普通X线、CR、DR、DSA、CT等[1]。X线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具有简便、有效、经济等优点,临床应用较广泛[2]。但检查过程中受患者自身因素或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在患者进行X线检查中辅助以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减小因客观因素对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影响[3]。因此,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放射科接受X线检查的1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常规护理与规范化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放射科2019年4月~2021年4月接受X线检查的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8例。常规组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5.58±5.26)岁。规范组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5.16±5.05)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均完整有效;②患者对研究知情并同意;③认知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①精神状态异常或认知障碍者;②不同意参与研究者。

1.3  方法

常规组58例行X线检查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受检前病史、禁忌证等了解,受检后给予饮食、运动等日常宣教工作。规范组58例行X线检查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规范化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建立健全规范化护理制度,完善规范化护理流程,并依据放射科护理工作人员实际知识掌握程度及实践操作水平,定期组织科室内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确保科室护理人员充分掌握X线检查的适应证、造影剂性能、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理论知识,并重视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培训,为护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②检查前护理干预。患者受检前加强并指导其进行护理训练,同时将X线检查目的、必要性、注意事项等给患者详细讲解,同时及时掌握患者心理情绪变化情况,出现不良情绪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以增强患者依从性和配合度,从而避免患者客观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③检查中护理干预。X线检查的造影剂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尽量选择低渗、非离子型碘对比剂,造影剂注射前应加热至37 ℃左右,同时按照有关规定保存造影剂。造影剂静脉注射时,严格控制造影剂剂量和注射速率,同时对留置针进行规范操作,避免在外渗部位进行穿刺。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可使用套管针以提高效率。注射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造影剂渗漏或患者出现造影剂过敏症状时,要立即停止注射,并按照相关规范化护理制度及流程进行处理。④检查后护理干预。受检后,患者于休息室进行30 min严密观察,无不良反应或其他不适,方可离开,同时告知患者受检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并嘱咐离院后出现不良反应或不适时,应及时就医。

1.4  观察指标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采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操作、护理态度、护理知识、健康教育等条目,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

两組患者血压和心率波动情况比较:其中血压波动为:收缩压大于160 mm Hg或小于90 mm Hg、舒张压大于95 mm Hg或小于60 mm Hg;心率波动为:大于100次/min或小于60次/min。(1 mm Hg≈0.133 kpa)

两组检查效率比较:指标包括重复扫描和造影剂渗漏。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采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十分满意为分值90分以上,满意为分值81~90分,一般满意为60~8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患者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规范组干预后护理质量评分(90.70±5.72)分高于常规组(84.62±4.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367,P<0.05)。

2.2  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波动情况比较

规范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波动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检查效率比较

规范组重复扫描和造影剂渗漏发生情况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

规范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X线检查目前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此项检查对疾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设备操作简便、结果出具较快,检查费用较低[4]。临床可利用X线诊断的疾病较多,比如胸部X线检查可诊断肺部疾病、肿瘤及胸部外伤等,泌尿系统可通过X线诊断泌尿系结石等,骨关节X线检查对骨折、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及脱位等有较高的确诊率;除此之外,X线检查还包括消化道钡餐、静脉肾盂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输精管造影等。X线检查图像质量可受患者等客观因素影响,因此在X线检查过程中需要有效的护理手段加以辅助,以将影响减少到最小,保证最后的诊断结果[5]。

规范化护理是一种临床上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以患者为核心,注重护理实践操作的规范性以及护理工作内容的个性化及全面化,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的规范化、针对性护理方案,以提高护理质量[6]。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放射科护理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考核,使护理人员充分掌握X线检查过程中造影剂使用、适应证及可能出现的系列并发症等知识,并规范化、流程化静脉穿刺、检查注意事项等实践操作[7]。同时在患者X线检查前、中、后各过程均全面严格按照规范化护理流程进行操作,在减轻患者担忧、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以保证X线检查全过程的护理质量;提升护理质量和检查效率的同时,减少患者血压、心率波动,从而提升其满意度[8]。结果显示,规范组实施规范化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波动率均低于常规组,重复扫描和造影剂渗漏发生情况均少于常规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在X线检查过程中应用规范化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检查效率,可減少患者心理生理上的不适感,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晓朋.数字X线DR摄影技术在放射科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4):62-63.

[2]郑素娟.CT/MRI检查过程中规范化护理对患者满意度及检查效率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0):93.

[3]李明英.CT/MRI检查中规范化护理干预对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117-119.

[4]唐帆,曹春莉,曹玉文,等.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与乳腺X线摄影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11):142-146.

[5]兰芳,赵丽,段雨,等.影像科护理人员规范化护理培训模块的建立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20,35(10):51-54.

[6]邹富容.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腹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2):223-225.

[7]赵俐红,陈义,兰斌,等.放射科规范化培训护士培养方法探讨[J].华西医学,2016,31(3):579-581.

[8]许逢梅.CT检查中规范化护理干预对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4):237-238.

作者:韩竟莲

基础护理规范化培训探究论文 篇3:

规范化癌痛护理对胃癌患者的影响

摘  要:目的  探究规范化癌痛护理对胃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参照组行胃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行规范化癌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功能、睡眠质量、疼痛、症状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功能、睡眠质量、疼痛、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症状评分、睡眠质量、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规范化癌痛护理模式应用于胃癌患者中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感,提升其睡眠质量,还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提升患者各项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胃癌;癌痛护理;疼痛;睡眠;应用价值

癌痛属于中晚期胃癌患者的常见症状,不仅会对患者睡眠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不利于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1]。以癌痛生理、病理机制为根据,可将其分两种,一是伤害感受性疼痛,患者疼痛部位于皮肤、骨骼以及肌肉,具有持续性特征;二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可感到内脏明显疼痛,以神经性疼痛为主,具有断续性特征[2]。相关调查显示,在所有癌症患者中,超过60%以上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3]。当癌症进入中晚期后,几乎所有的患者均会感到疼痛[4]。临床实践表明,癌痛与肿瘤组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外,予以胃癌患者化疗干预,也会增加其疼痛感。基于此,探究规范化癌痛护理对胃癌患者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参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46.63±5.30)岁。试验组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46.48±5.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準:①神志清醒患者;②符合《CSCO胃癌诊疗指南(2019)》[5]中胃癌诊断标准患者。

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②存在认知障碍患者;③伴有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

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并与患者积极沟通,除指导其完成相关检查外,还应带领其熟悉医院环境;同时,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胃癌发生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手段等,使患者对胃癌疾病拥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患者心理状态较差,该应予以必要的心理疏导,使其积极面对疾病治疗。

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行规范化癌痛护理:常规护理与参照组一致,在此基础上,实施规范化癌痛护理,①成立癌痛干预小组。组内成员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评估患者癌痛程度;并对小组内成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更系统的癌痛护理知识,小组成员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展相关工作。②疼痛评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疼痛发作时临床表现、体征等,同时,还需了解患者当前的疼痛情况、既往疼痛病史等,如患者使用过镇痛类药物,也应纳入评估范畴中,在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并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同时,鼓励患者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③疼痛护理。护理人员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制订个性化疼痛护理方案,可通过按摩患者穴位方式,达到止痛目的。如患者疼痛程度较严重,则可遵照医嘱予以其一定剂量的镇痛药,另外,护理人员还可为患者播放音乐、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等,转移患者注意力。④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用药相关知识、饮食相关知识,同时,予以患者心理疏导,缓解其负性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生活质量评分(QOL-C30)量表对患者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躯体、认知、角色、社会以及情绪5个评估维度,每个维度评分1~4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功能越佳。②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采用QOL-C30量表症状分表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分。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便秘、腹泻4个评估维度,每个维度评分1~4分,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症状越轻。③比较两组患者睡眠改善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评分表(PSQI)量表对患者睡眠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入睡、睡眠时间、睡眠效率、障碍评4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1~3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④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采用疼痛数字分值(NRS)评分量表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分值0~10分,7~10分:患者剧烈疼痛,难以入睡;4~6分:中度疼痛,会影响睡眠,但可以入睡;1~3分:疼痛感较轻,不影响睡眠;0分:无疼痛感。分数越低患者疼痛感越轻。⑤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患者对护理项目进行评分,满分10分,根据评分分级统计非常满意(8~10分)、一般满意(5~7分)、不满意例数(0~4分)。护理满意度=(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躯体、认知、角色、社会以及情绪等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便秘、腹泻等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便秘、腹泻等症状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睡眠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各项睡眠情况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试验组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试验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胃癌属于常见恶性肿瘤,占比较高[6],该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随着疾病进展,当其发展至中晚期后,患者可感受到强烈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睡眠,还会使患者产生相关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慌等,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不利于提升生存质量。有文献[7]报道,予以胃癌患者镇痛类药物后,疼痛得到缓解的患者仅有78%左右,同时,部分患者对镇痛药不耐受。为减轻患者疼痛感,提升其生存质量,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还应实施规范化癌痛护理模式。

规范化癌痛护理模式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并且以患者疼痛评估结果开展相应护理工作,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特征[8-9]。通过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可了解患者实际感受,予以患者用药护理,能够使其掌握药物使用方法、用药剂量、相关注意事项等。因此,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则能够及时采取护理措施,有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10-11]。此外,通过予以患者心理疏导,在了解患者相关资料基础上,有利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患者心理状态改善后,疼痛感也会相应减轻。因此,护理人员需与患者积极沟通,了解其负性情绪产生原因,并予以其鼓励与支持,使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此外,癌痛患者多伴有睡眠障碍,因此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创造安静、干净、整洁的环境,进而提升心理愉悦程度,改善睡眠质量[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義(P<0.05)。分析原因为,在环境护理过程中,加强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控制,提高舒适性,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护理后,试验组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借助于疼痛护理、音乐疗法等,可转移患者注意力,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改善患者各项功能指标。护理后,试验组疼痛评分、症状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予以患者按摩,可使其肌肉放松,进而缓解情绪紧张、缓解疼痛,改善其症状表现。护理后,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文献[14]报道,加强癌痛患者的精神护理,使其充分认识到癌痛的机制、治疗手段等,有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癌痛患者受到情绪波动影响,多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可不断优化患者饮食结构,进而促进患者食欲增加,有利于提升其机体免疫力、疼痛耐受力等,并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应用规范化癌痛护理模式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感,提升其各项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睡眠质量,进而促进其预后效果提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颜岚,方红霞,许延萍,等.规范化无痛护理管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中的应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20,41(11):712-717.

[2]谢梦菲,蒋美菊.规范化癌痛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及焦虑评分的影响[J].当代护士,2020,27(9):67-69.

[3]卢英,刘海燕,刘柳,等.癌痛规范化治疗提高中重度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及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13):169-171.

[4]王珏岚,田宏,夏琪,等.四川省40所医院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癌痛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1):40-43.

[5]CSCO胃癌诊疗指南(2019)[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6]查婧芸.规范化癌痛护理对老年肺癌患者癌性疼痛、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2020,27(7):88-90.

[7]姜美娴,李京,韩涛.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规范化癌痛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5):968-971.

[8]章海珠,俞惠艳,温从德,等.信息化全程管理在门诊癌痛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9,36(6):71-73.

[9]韦敏.对癌症患者进行规范化癌痛护理对其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7):223-225.

[10]武燕莹,李瑞平,何肖华.优质护理干预减少晚期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4):235-237.

[11]马巧英.规范化癌痛护理干预对晚期癌痛患者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1):88-89.

[12]赖妙娟,程耀敏,宁家凤,等.护理专案改善提高癌症患者规范服用镇痛药物的依从性[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7):882-884.

[13]杨玲.规范化癌痛护理干预对晚期癌痛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9,38(7):133-135.

[14]贾继媛.规范化癌痛护理对癌痛患者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3):170-172.

作者:刘俊峰

上一篇:尊师重教演讲稿二篇下一篇:民政干部就职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