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传播与网络信息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研究多行为主体对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共同推动作用,本文针对正面信息的传播,运用三方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三阶段的博弈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将社交网络正面信息传播各阶段所涉及到的网络推手、意见领袖、普通网民、社交网络媒体等多行为主体的策略选择映射为三方博弈模型中的参数,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仿真分析得到实验结论,进而提出积极推动正面信息传播的相应举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交网络传播与网络信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交网络传播与网络信息论文 篇1:

浅析网络信息传播价值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的传播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价值的概念,并以微博为例,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价值体现在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各个方面,并对网络信息传播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价值的评价指标,指出了网络信息传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信息传播价值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42

Analysis on the Value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Taking the Microblog for exampleHu Shasha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With the era of network information,network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ecome a hot research.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concept of the valu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and took the microblog for example,proposed the value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was reflected in the value of personal value,social value,economic value,cultural value and other aspects.And analyse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proposed the evalu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nectwork information,and the problem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Key words〕network;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手机等一些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包括报业等在内的许多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美国许多报业纷纷倒闭,中国报业的最新关键数据也不乐观。而伴随而来的网络却成为了社会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主要媒介[1]。并且自Web2.0以来,网络传播模式开始突破了以往点对点、点对面的单向的传统模式,而逐渐形成了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新型传播模式。这种新型交互性的传播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在传统条件下用户的上网行为、信息用户与大众传媒的接触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模式,在信息传播理念、传播思路、传播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2]。如SNS社交网络服务、Twitter、facebook、微博等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英国著名哲学家费兰西斯•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而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价值在于流动,而信息管理的价值则在于信息的共享、利用与创造,信息的价值只有通过有效地传播才能得以实现[3]。而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在网络用户不断增多,用户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新型网络传播模式下的传播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新型的网络信息传播媒介——微博为例,对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网络信息传播价值评估标准,以及目前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 网络信息传播价值概念

目前,在国内,关于网络信息传播价值的研究很少,其中邱均平教授认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在于网络满足了网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且网络能增加个体或社会单元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通过其使用价值最终表现为商业价值,由网络信息的内容、信息的用户、信息传播的技术和信息传播的社会关系共同来实现[3]。传播学学者邓晓旭认为网络传播的价值体系包括网络传播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对网络传播有影响的因素所具有的价值[4]。这两位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但对于网络信息传播价值的概念均未做出详细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5]。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因此,笔者认为,狭义的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指在互联网环境下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对于用户需求的意义,而广义的网络信息传播价值不仅仅是对于用户需求的意义,还包括对整个社会需求等其他各个方面的意义。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对网络信息传播价值进行分析。

浅析网络信息传播价值2 网络信息传播价值体现

网络信息传播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

2.1 个人价值

网络信息传播价值中的个人价值是指网络信息传播对于用户需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2.1.1 用户参与信息传播,信息控制权发生了转移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用户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能参与信息的制作,比如通过阅读报纸或看电视来获取信息,信息的控制权掌握在媒体手中。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下用户不仅可以接受信息,还可以随时自己发布信息、及时对别人的信息进行评价、反馈,和别人一起讨论某个热点话题等,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互动,用户自己成为了发布信息的主宰者。如在微博中,用户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自己的见闻(各个微博字数有限制),通过用户关系形成推送,以即时性的优点,扩大传播的影响力。从而突破了单纯的互动反馈模式,信息控制权由媒体手中转移到用户手中,调动了用户信息传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用户的信息意识。

2.1.2 用户更加快速、准确地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如在微博中,微博用户不仅仅是个人,还包括各个组织、企业等。微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朋友、同学、同事、公众人物、或各类组织等,以此来获取相关信息。微博用户所关注的还可以是自己所需要的多个话题,如同时关注新闻评论、电影、音乐等,可以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特定信息。这些信息是为每一个用户自己量身定做的,只适用于用户本身,与其他受众无关[6]。

2.2 社会价值

网络信息传播作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渗透,网络信息传播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所产生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7]。如在微博中,微博改变了互联网时代人们交流沟通的途径,加快了信息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流动速度,赋予民众更多的话语权和知情权,同时也改变了政府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公众互动交流的方式[8]。目前,各级政府及机构、各级领导干部等很多都已经在微博上开通了自己的微博,政府微博的开通,实现了更多、更快的政情发布,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作用更为突出。除此之外,政府微博在畅通官民对话渠道、拉近官民距离、塑造政府机构亲民形象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9]。并且微博最重要的特点——开放性决定了政府在开通微博之后必须始终定位于政府的基本职能,实事求是、权威、准确地发布信息,并积极回应大众的疑惑,促进了政府信息的有效传播,加强了用户对政府的监督,提高政府的公信度。由此看出,网络信息传播充分显示了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价值也日益明显。

2.3 经济价值

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了网络的优势,并开始进行网络营销。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在微博上开通自己的微博,主要目的是用于开展网上营销、推广新产品或服务、提升客户关系、树立企业品牌等,于是出现了“微博营销”这一名词。企业在微博上特别注重聆听客户的声音,以此来识别目标客户,关注他们谈论本公司产品的言论,通过观察客户,掌握用户需求,并积极回应用户所提出的问题,给客户留下本企业的美好形象。这些都为企业的盈利发展增加了筹码,并给经济的发展开通了新的渠道,促进经济的创新发展。如戴尔(中国)面向不同客户建立不同的微博账号,如中小企业、员工采购、技术答疑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0]。网络信息传播在经济方面所产生的价值也将无可估量。

2.4 文化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周孝正认为,在后信息时代,微博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了公民一个开放的自由的表达平台,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的话语权被少数人所垄断,并且那些少数人往往成为了意见领袖,而草根平民的声音往往被湮没。而在新型传播媒介出现之后,打破了这种少数人垄断的局面,草根平民的声音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在微博这样一个自媒体平台上,草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逐渐形成一批草根意见领袖。越来越多的草根在发出他们的声音,提出了他们的意见、观点和看法,并正在逐渐的改变着我们的媒介生态,从而产生了一种草根文化[11]。特别是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上显现的更加突出,如2011年春节期间的微博打拐事件,体现了草根文化力量的强大。由此我们看到,网络信息的传播,给草根平民搭起了一个表达观点和诉求的平等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文化传播,对民间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5 其他价值

网络信息传播由于其速度快、范围广、成本低、交互性强、进入门槛低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监督成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消减社会矛盾的重要力量,并激发了全民的公众爱心、积极性等,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微博由于它开放、自由以及140字限制的特点,使用户能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轻松的表达自己的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减压的作用,体现出网络信息的娱乐价值。并且用户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进行维权等等。如高速公路救狗事件、江西黄宜“拆迁”事件等。

3 网络信息传播价值影响因素

在网络信息信息传播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

3.1 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质量

网络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资源库,其里面储存的网络信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因此,其信息的质量水平如何对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有着深远的影响。网络信息质量包括信息内容质量和信息使用质量,内容质量又包括信息传播者的信誉、时效性、立场和观点、信息可靠性等因素,即也就是信源的可靠性、权威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信息使用质量包括易用性、可得性和交互性等因素。网络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其信息质量若难以保证那么网络信息传播的作用便无法实现,而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则更加无法凸显。因此,在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应尽力避免冗余信息、失实信息、不良信息、同质化信息频繁更新等信息污染现象的出现,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凸显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12]。

3.2 网络传播信息与用户需求的吻合度

信息传播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为用户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网络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需注意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符合大众的需求,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且要随时跟踪用户的需求,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分析。并且,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用户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相应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网络需注意不断革新技术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倘若信息与用户的需求不相吻合,那么则难以激起用户的回应以及反馈,而信息的传播也将失去意义,那么就更无信息的传播价值可言。

3.3 信息交流环境

任何人类的交流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展开的,网络中信息交流的情景可以分为4个方面:交流的组织规模、信息的更新频率、交流的活跃程度和交流的熟悉程度。这里交流的熟悉程度不仅包括需要交流的用户彼此之间的熟悉程度,还包括用户对交流所使用工具的熟悉程度。这几个方面都影响着信息的传播,交流的组织规模越大、信息的更新频率越快、交流的活跃程度越高、交流的熟悉程度越高,其信息传播的价值增量就越高。

3.4 网络信息栈

马费城教授认为,信息栈是指信息从发送者(S)向接收者(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其中信息栈越多,信息到达接收者手里真实性就越小。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易被更改性更加剧了这一现象。因此,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栈越少,信息的真实性就越大,其发挥的价值也就越大。

3.5 政府和人民大众的支持

任何一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和人民大众的支持。网络信息传播也是如此。政府和人民大众是网络信息发展的坚实后盾,如果连后盾都保证不了,那么何谈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以及它的作用,而关于它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意义就更别提了。因此,若要体现出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必须有政府及人民的支持,只有这样,网络信息传播才能更好的为用户服务,为整个社会服务。

4 网络信息传播价值评价指标

网络信息传播价值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信息传播内容、信息传播环境以及信息用户5个方面[3]。

4.1 网络信息传播者

包括传播渠道的正规性、传播者是否权威、传播者身份信息是否完整、传播者对信息的加工程度如何,以及传播者的动机等。

4.2 网络信息传播媒介

包括信息传播媒介的方便性和易用性、信息的文本结构如何、信息的多媒体形态、信息的可检索性、信息交流的互动性等。

4.3 网络信息传播内容

包括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度、时效性、可靠性,以及精深度等。

4.4 网络信息传播环境

包括传播网站的权威性和安全性、网民的学历层次、网民身份实名度、参与传播的网民人数、网站的活跃度等。

4.5 信息用户

包括信息的可达性,考察网站的服务器效率,保证网民能及发布和浏览信息;信息的实用性、流行性、丰富性,以及网站的友好性等。

5 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早已进入网络时代,在web2.0的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也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价值也在逐渐增值,但由于网络的大容量、开放性等特点,使得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丰富繁杂,而使得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忽略信息弱势群体,造成信息不对称。目前网络并没有达到普遍化的程度,还有些信息弱势群体并不能直接从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获益。

(2)信息内容细小、琐碎导致信息的“碎片化”;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增加用户捕捉自己所需信息的难度。

(3)无意中泄露他人隐私。如在微博中,由于微博是开放性的自媒体,用户可自由发布信息,这样会无意间泄露他人隐私,如2011年春节期间的微博打拐事件,公开发布儿童照片,会泄露儿童隐私,并会对拐卖儿童者打草惊蛇,助长恶势力。

(4)煽动群众,制造骚乱事件。如2011年8月份英国伦敦出现的骚乱事件,一些骚乱者利用facebook煽动愤怒情绪,使英国遭遇了80年以来最严重的骚乱,逮捕的骚乱者3 000多人,使英国首相卡梅伦一度拟关闭facebook等社交网站服务[13]。

(5)低俗信息偏多,扰乱社会秩序。

(6)大量信息涌入,真伪难辨。

6 结 语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并在用户、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体现出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全面的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而网络信息传播的信息质量、网络传播信息与用户的吻合度、信息交流环境、网络信息栈以及政府与民众的支持影响着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并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根据网络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信息传播内容、信息传播环境以及信息用户5个价值评价指标来判断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

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活动,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深刻的复杂性, 网络信息传播价值也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探析,亟需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并引进更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使网络信息传播为全人类服务,体现出更多的价值,领导网络信息传播实践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付世坤.纸质媒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EB].http:∥www.tieliu.com.cn/tlpl2/2011/201105/2011-05-31/20110531142426290458.html,2011-06-19.

[2]罗莹,刘冰.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研究[J].情报学报,2009,27(10):1488.

[3]邱均平,陈远,倪超群.论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09,161(1):58.

[4]邱均平,陈远,倪超群.论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09,161(1):58-59.

[5]邓晓旭.网络传播价值体系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39(6):114.

[6]搜搜.传播价值[EB].http:∥wenwen.soso.com/z/q170549874.htm,2011-06-19.

[7]刘泓君.从Twttier看网络传播模式的发展与创新[J].东南传播,2010,(2):54.

[8]牛培源.网络信息传播绩效评估的基本要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0,16(3):86-87.

[9]唐亮.政府微博发展的理性思考[EB].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06/09/c121513993.htm,2011-06-20.

[10]政府机构与官员开微博已成趋势 角色定位有待解困[EB].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29/2936180.shtml,2011-06-20.

[11]微博推广知识,微博商业应用分析[EB].http:∥www.qianxue.org/?fromuid=533,2010-07.

[12]武汉大学ROST虚拟学习团队.微博研究,2011,(7):3.

[13]岳泉,施云,谭华军.网络传播透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5):379.

[14]英国媒体称Facebook等社交网站煽动愤怒情绪[EB].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1/08/10/007103937.shtml,2011-10-08.

作者:胡沙沙

社交网络传播与网络信息论文 篇2:

社交网络正面信息传播及仿真研究

〔摘 要〕为了研究多行为主体对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共同推动作用,本文针对正面信息的传播,运用三方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三阶段的博弈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将社交网络正面信息传播各阶段所涉及到的网络推手、意见领袖、普通网民、社交网络媒体等多行为主体的策略选择映射为三方博弈模型中的参数,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仿真分析得到实验结论,进而提出积极推动正面信息传播的相应举措。

〔关键词〕社交网络;正面信息传播;网络推手;普通网民;社交网络媒体;三方博弈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11.010

Positive Information Spreading and Simulation in Social Network

—— Based on Three-side Game

Bin Ning Wang Yu

(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520,China)

〔Key words〕social network;positive information spreading;network pushers;ordinary internet users;social network media;three-side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自从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接入互联网以来,人们的社交方式日渐由日常社交转为日常社交与网络社交并重的模式。这一转变也使得社交网络信息开始变得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社交网络信息传播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学术界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1)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运用“生、老、病、死”的思想,将信息传播的网络演变划分成各个不同阶段,探讨各个阶段的舆情表现特点和产生机制。有代表性的如顾明毅等(2009)将网络议题升级划分为早期传播、社会知情、社会表达、社会行动和媒体纪念5个[1];史波(2010)则指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的机理包括形成机理、发展机理、变异机理、作用机理和终结机理这5个方面的内容[2];方付建(2011)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分为孕育、扩散、变换和衰减4个阶段[3];李纲等(2014)则认为根据生长曲线的特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过程应分为潜伏、爆发、成熟和衰退4个阶段[4]。2)从神经网络和社会动力学的角度去分析信息传播的网络演变规律。国内学者早期如张一文、齐佳音等(2010)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方法分析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5];庄亚明、余海林(2013)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信息传播网络的要素及网络结构特性[6]。近年来戴建华,廖瑞丹考虑个体意见演变的时间记忆问题并结合卷积理论提出了新思路,建立基于HK模型的具有时间累积效应的意见交互规则模型,并给出算法实现[7]。游丹丹,陈福集采用粒子群算法和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网络舆情预测模型[8]。林芹、郭东强(2017)基于传播主体的特性,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通过建模和仿真对情感距离、信息风险感知、企业形象和企业舆情事件处理效果这4个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对比分析[9]。

而目前国外关于舆情演变的研究主要以物理学视角的粒子交互作用为思路,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建模方式,对舆情形成机制建立动力学模型。比较经典的有Sznajd-Weron和Sznajd(2000)提出的一种舆情交互模型Sznajd模型[10]。近年来,Crokidakis等(2010,2013)在Sznajd模型中引入说服力机制来限制Agent的劝说能力,还运用二维Sznajd模型来考察大众媒體对于意见传播的影响[11-12]。Chen等(2014)研究了基于有向网络结构的网络舆情演化的模糊元胞自动机模型[13];Yao等(2012)使用元胞自动机模型仿真了互联网络舆情的进化[14]。

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对网络信息的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但随着社交网络媒体的纵深发展,随着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所涉及主体的日趋多元化,网络信息传播的演变过程不再是单一或某两个行为主体单独影响控制的结果,而是多方行为主体在多维利益冲突时的最优决策结果。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网络推手、普通网民、社交网络媒体等行为主体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共同推动作用,本文针对社交网络正面信息的传播,运用三方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三阶段的博弈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

1 社交网络正面信息及其各阶段参与主体的分类与定位1.1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正面信息

在本文中, 社交网络传播中的正面信息,是指积极向上的、能体现社会正能量、可以促进事件解决的、能缓和社会矛盾的、并能平复人民心情的、好的、积极的社交网络信息[15],包括弘扬美德类信息,如“最美乡村教师”“长征精神”等;促进信任类信息,如2017年南京南站列车事故中的网络辟谣信息;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类信息,如“南海仲裁案”等以及其他饱含正能量、能缓和社会矛盾类信息[2],如吏治反腐相关信息、励志信息等[15]。通常与负面信息相比区别最明显的是其产生的正面影响远大于其产生负面影响,并且该信息本身更具有真实性以及正面感染力。

1.2 社交网络中正面信息传播的参与主体

社交网络正面信息传播的参与主体可以分为以下4类:网络推手、意见领袖、普通网民、官方网络媒体。

1)网络推手:主要是指接受某方委托后,利用网络作为媒介对网络热点舆论进行策划推广,使之产生影响力并提高事件热度的网络推广者。网络推手通常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于社交网络中,并以其对网络信息传播规则、网民心理的专业性以及网络社会资源丰富性对社交网络舆论信息传播进行操控。

2)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主要指在社交网络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公信力、感染力的活跃网民,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热点等通常具有独特的见解以及深刻的逻辑分析能力,同时可能对社交网络信息能起到过滤作用并因此在日常社交网络信息交流传播中凝聚有大量信息受众的舆论领袖[16]。

3)普通网民:普通网民主要指的是常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其个体数量特征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是较为普遍的信息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普通网民主要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于社交网络中,不存在面向其个人的大量信息受众,也不具备突出的独特见解及深刻分析能力,活跃程度不及意见领袖。

4)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主要指代表主流媒体如新华社、中国新闻社、CCTV、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媒体体现形式,以及社交网络平台本身的媒体如新浪网、搜狐网等,对正面信息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权、定义权,其公信力极高、权威性极强。

2 社交网络正面信息传播的三方博弈模型研究

根据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阶段性变化,本文按照初始传播、迅速扩散以及消退这3个阶段分别进行博弈建模。

2.1 正面信息初始传播阶段的三方博弈模型

2.1.1 博弈模型假设

在初始传播阶段,由于信息刚开始传播,网络媒体对于该正面信息的关注度不高,因此参与到本阶段的主体主要有网络推手、意见领袖、普通网民。

在初始传播阶段,网络推手有接受委托推广和拒绝委托不推广两种策略选择。意见领袖有不转发扩散和转发扩散这两种策略选择。而普通网民有参与传播和不参与传播两种策略选择。3个参与主体具体涉及的各参数(成本、收益、损失)的假设总结如表1所示。

假设p为网络推手本阶段选择接受委托推广策略的概率,q为意见领袖本阶段选择转发扩散策略的概率,r 为普通网民本阶段选择参与传播策略的概率。其中, p、q、r均大于 0 且小于 1。

2.1.2 博弈模型建立

根据上节的博弈模型假设,可以建立社交网络正面信息初始传播阶段中,“网络推手-意见领袖-普通网民”这三者的三方博弈模型,其博弈过程及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网络推手、意见领袖、普通网民三者收益结果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2.1.3 博弈模型求解

1)网络推手选择接受委托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式建立与求解

假设网络推手选择接受委托策略的期望收益为E11;选择不接受委托策略的期望收益为E12;平均期望收益为E13,则具体计算如下:

仿真的情况下,随着时间t的变化,数值迭代后最终均趋向于1的结果。这个仿真结果主要说明实际情况中,网络推手、意见领袖以及普通网民在社交网络正面信息初始传播阶段,在其利益及成本的大小关系符合本文博弈假设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积极的措施来推动正面信息的传播,这种仿真結果趋向也是对于正面信息初始传播阶段的一个期望趋向,即参与主体对于正面信息的传播都有出力并有所得,并且其传播所得收益比不传播所得收益要多,这样情况下的趋向会使正面信息在初始传播阶段被较快较积极地推广于社交网络中,有利于其传播正能量以及发挥正面作用。

2.2 正面信息迅速扩散阶段的三方博弈模型

2.2.1 博弈模型假设

正面信息进入迅速扩散阶段后,由于经过第一阶段的关注度累积,网络媒体在这一阶段会提高对该信息传播的关注,并介入进来。因此,参与到本阶段的主体主要有网络媒体、意见领袖、普通网民。3个参与主体具体涉及的各参数(成本、收益、损失)的假设总结如表5所示。

假设p1为网络媒体本阶段选择积极传播策略的概率,q1为意见领袖本阶段选择转发扩散策略的概率,r1 为普通网民本阶段选择参与传播策略的概率。其中, p1、q1、r1均大于 0 且小于 1。

2.2.2 博弈模型建立

根据上节的博弈模型假设,可以建立社交网络正面信息迅速扩散阶段中,“官方网络媒体-意见领袖-普通网民”这三者的三方博弈模型,其博弈过程及模型具体如图3所示。

网络媒体、意见领袖、普通网民三者收益结果的收益矩阵,具体如表6所示。

2.2.3 博弈模型求解与仿真

类似2.1.3,可得网络媒体选择接受委托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式为:

从仿真结果图4可以看出,p1、q1、r1 3个分别代表网络媒体选择积极传播策略、意见领袖选择转发扩散策略以及普通网民选择参与传播策略的概率,在根据式子

所设置的参数以及概率初值进行仿真的情况下,随着时间t的变化,p1、q1、r1数值迭代的结果均趋向于1。这个仿真结果主要说明实际情况中,当意见领袖以及普通网民对于正面信息传播十分积极时,由于该正面信息在迅速扩散阶段的影响扩大,网络媒体出于利益或其他原因考虑,会选择积极传播策略。而意见领袖以及普通网民在社交网络正面信息迅速扩散阶段,在其利益及成本的大小关系符合博弈假设的情况下,通常都会选择积极的措施来继续推动正面信息的传播。同时,这种仿真结果趋向也是对于正面信息迅速扩散阶段的一个期望趋向,会使正面信息在迅速扩散阶段较真正达到迅速扩散状态传播于社交网络中,有利于形成社会正面风气及和谐生活,同时能够传递正能量并缓解社会矛盾。

从仿真结果图5可以看出,p1在根据式子

所设置的参数以及概率初值进行仿真的情况下,是趋向于0的,此时q1、r1的初值设置为满足上述式子的情况,其数值要低于本阶段上一种仿真情况。换言之,这种情况下,意见领袖以及普通网民对于正面信息的传播参与积极度不高,意见领袖选择转发扩散策略以及普通网民选择参与传播策略的概率不高。此时,受意见领袖选择转发扩散策略以及普通网民选择参与传播策略的概率的影响,网络媒体将考虑不积极传播,反映于仿真结果图上就是p1的值随着时间t的变化,自身迭代后的数值变化会趋向于0,即网络媒体的策略倾向于消极应对。而对于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而言,在满足其传播正面信息所得比不传播所得要多的情况下,两者对于正面信息迅速扩散阶段的传播所持态度都是积极的。

由于在图5所反映的社交网络正面信息迅速扩散阶段的第二种博弈仿真中,由于参数设置以及根据概率关系式子判断设置的初值两者联合得到的概率最终值趋向,即其仿真结果,虽然符合该仿真类型,反映了网络媒体对于正面信息传播的策略会受另两个参与主体的影响而变消极;但其仿真类型以及仿真结果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社交网络正面信息在迅速扩散阶段被迅速扩散的理想情况。根据正面信息本身的特点,我们对于正面信息实际所期望的结果应该是在这一阶段该信息能得到迅速扩散,形成正面效应。此时,在不改变概率初值的情况下,考虑改变某些参数值,即如同上一节的模型分析中提到的,当利用各种手段提高网络媒体对于正面信息传播采取消极态度时的各种损失eL1、L1、L2,使其意识到积极传播正面信息对其带来的正面效应,同时给予网络平台传播正面信息的便利减小传播成本C4以促进正面信息的迅速扩散时,再次进行博弈仿真,其参数设置如表9所示:

仿真类型变为如表10所示:

从图6仿真结果可以看出,p1、q1、r1均趋向于1。这说明在不改变概率初值的情况下,当利用各种手段提高网络媒体对于正面信息传播采取消极态度时的各种损失eL1、L1、L2,使其意识到积极传播正面信息对其带来的正面效应,同时给予网络平台传播正面信息的便利减小传播成本C4以促进正面信息的迅速扩散时,可以驱使网络媒体倾向于选择积极传播正面信息,从而使正面信息在社交网络上迅速扩散,进而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形成积极的正面社会效益的目标。

2.3 正面信息消退阶段的两方博弈模型

2.3.1 博弈模型假设

在消退阶段,正面信息的网络传播主要取决于是否有网民继续对其关注,以及是否有网络推手对其继续推广。因此本阶段的参与主体主要有网络推手和普通网民。两个参与主体具体涉及的各参数(成本、收益)的假设总结如表11所示。

假设p2为网络推手本阶段选择继续推广策略的概率,q2为普通网民本阶段选择继续关注策略的概率。其中, p2、q2均大于 0 且小于 1。

2.3.2 博弈模型建立

根据上节的博弈模型假设,可以建立社交网络正面信息消退阶段中,“网络推手-普通网民”这两者的博弈模型,其博弈过程及模型具体如图7所示。

根据2.3.1的模型假设以及图7所示的“网络推手-普通网民”博弈模型,可得出如表12、图8的收益矩阵。

2.3.3 博弈模型求解与仿真

类似,可得网络推手选择继续推广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式为:

图8 消退阶段网络推手和普通网民得益矩阵

普通网民选择继续关注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式为:

假设本阶段中,网络推手在t时刻选择积极传播策略的概率为pt=f(t),普通网民在t时刻选择转发扩散策略的概率为qt=g(t);在下一个时间段t+1时刻,网络推手选择接受委托策略的概率為pt+1=f(t+1),普通网民选择转发扩散策略的概率为qt+1=g(t+1)[17]。根据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可以得到公式如下:

下面设置模型中各个参数的值以及p2、q2的初值,并利用利用Matlab(R2010b)进行仿真,分析在给定时间内p2、q2的变化。具体参数设置如表13所示:

仿真类型如表14所示。

根据表14的情况类型得到的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概率初始值:p2=0.6,q 2=0.3)

根据图9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p2、q2这两个分别代表网络推手继续推广、普通网民继续关注的概率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迭代后分别趋向于1和0。也就是说,从结果图看,网络推手在消退阶段会趋向于选择继续推广,而普通网民在消退阶段由于被其他热点信息吸引了注意力后会更倾向于选择不再关注。由于普通网民的基础性作用,即从其作为信息接收方来看,这种选择倾向反映了正面信息的传播在该阶段会慢慢失去热度,呈现消退的形势。

3 结 论

社交网络中的正面信息传播,可以促进社会事件的解决,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并平复人民心情,如果能通过在正面信息传播的各个阶段采取促进性的手段来积极传播正面信息,将更容易达到人们所期望的形成积极的正面社会效应的目标。本文通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社交网络正面信息进行分阶段的三方博弈研究,并通过MATLAB工具对结果进行仿真分析,最后给出针对正面信息传播各个阶段各个参与主体的有积极推广传播正面信息作用的建议。但是由于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模型建立的情况假设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研究。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将着重完善这一方面,使模型更加贴近现实,符合社交网络传播的复杂性,进而得出更科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顾明毅,周忍伟.网络舆情及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5):67-73,109.

[2]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0,(4):41-45.

[3]方付建.突發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李纲,陈璟浩.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2):111-119.

[5]张一文,齐佳音,马君,等.网络舆情与非常规突发事件作用机制——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J].情报杂志,2010,29(9):1-6.

[6]庄亚明,余海林.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网络特性研究——以抢蜡烛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3,(7):37-42.

[7]戴建华,廖瑞丹.基于时间记忆的网络舆情意见交互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16,(2):8-11,42.

[8]游丹丹,陈福集.基于改进粒子群和BP神经网络的网络舆情预测研究[J].情报杂志,2016,(8):156-161.

[9]林芹,郭东强.企业网络舆情传播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基于传播主体特性[J].情报科学,2017,(4):54-60,67.

[10]Sznajd-Weron K.,Sznajd J..Opinion Evolution in Closed Commun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2000,11(6):1157-1165.

[11]Crokidakis N.The influence of local majority opinion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Sznajd model[C]// arXiv,2013:392-392.

[12]Crokidakis N,Forgerini F L.Consequence of reputation in the Sznajd consensus model[J].Physics Letters A,2010,374(34):3380-3383.

[13]Chen T,Lin J.A Novel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Fuzzy Cellular Automata Rules in Directed World Networks[J].Applied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s,2014,7(7):2335-2343.

[14]Yao C Y.The Application Study of Simulation Model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 in the Evolution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J].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2012,198-199:828-832.

[15]李书甜.论对突发事件负面舆论的正面引导[J].今传媒, 2016,(8):48-50.

[16]王澍贤,陈福集.意见领袖参与下微博舆情演化的三方博弈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6,(1):19-25.

[17]魏德志,陈福集,郑小雪.基于博弈论的微信虚假信息传播的仿真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11):146-149.

作者:宾宁 王鈺

社交网络传播与网络信息论文 篇3:

浅谈自媒体时代政工干部的网络素养

摘要: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快、门槛低的特点,为政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工干部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具有网络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网络信息生产与传播能力,积极占领网络话语权,做好思政工作。

关键词:自媒体;政工干部;网络素养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发出自己的声音。个人也可以通过在自媒体平台注册用户名,获得在网络平台上的发言权,编撰自己的传媒内容。同时,可以通过各类网络传播途径,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自媒体使普罗大众都可以成为媒体人,从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同时,自媒体相对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操作门槛低。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是点到点的网状传递,信息能够迅速地在网络空间传播,时效性很强。这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要想做好思政工作,政工干部必须掌握全面的网络知识和技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网络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

网络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是指能通过网络软硬件设备,获取网络信息的一系列能力以及对网络中获取的信息进行理解、分析、评估的能力。

1.网络信息获取能力

网络信息获取能力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信息获取能力不仅要能操作硬件和软件并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还包括使用不同格式和形式的媒体的能力。做为政工干部,要熟练使用网络软硬件设备。例如,可以熟练使用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搜索到所需要的网络信息,及时捕捉网络中的热点问题,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

2.网络信息分析能力

在获得网络信息以后,要有理解和分析能力。自媒体的相关信息良萎不齐,有积极的信息,也有消极的信息,带有自媒体人的主观因素。由于自媒体平民化的特点,自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不比传统媒体那样严肃权威。因此对于自媒体信息,要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评估的能力。做为政工干部,首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自己的信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分出良萎,不受不良思想的影响。

(二)网络信息生产与传播能力

网络信息参与和创造能力是指生产、传播媒体内容所必需的一套技术技能。例如,它涉及个人建立在线交流帐户(如博客、微信公众号等 )、使用软件生成各种媒体产品等。

1.网络信息生产能力

网络信息生产能力包括复制或者混合媒体内容的能力,创造媒体内容的能力。生产制作活动包括扫描(或者键入)一份纸质文档到数字格式,通过混合图像和音频材料制作视频剪辑,以及通过博客或者微信等交互平台发表言论。政工干部要具有网络信息的制作能力,利用网络信息工具,例如短视频、博文、音频等手段,汇总政策宣传媒体材料,以供在网络中传播。这就要求政工干部首先要内化政策和相关文件精神,提取精髓,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体形式,展现给广大党员群众。

2.网络信息传播能力

网络信息传播能力是在网络空间中传播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传播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比媒体生产能力更重要。信息的传播可以被看作是另一种,甚至更有效地利用媒體的能力。网络信息传播能力涉及到信息分享的能力。相关的例子包括个人在社交网站上使用内置功能来分享自己的感受(比如喜欢、不喜欢),分享媒体信息以有对信息产品进行评价的能力。在自媒体时代,传播网络的信息的平台和途径众多,比如QQ、微信、微博、论坛、评论等,特别是各类组织单位都会有自己的信息发布平台。政工干部要积极获取网络话语权,在各类公众平台上传播正能量,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新的政策传递给组织成员,甚至是网络上的广大群众。传播途径要多样化,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要注重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使用,利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短视频等APP软件,加强对青年的正能量信息的传播。

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和平台出现。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忽视时代的发展要求,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把信息技术的发展做为做好思政工作的新的手段,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为人民群众健康的精神生活保驾护航。

作者:姚艳

上一篇:思政课实践教学职业技术论文下一篇:领导母亲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