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第一章到第六章

2022-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特岗第一章到第六章

团队境内旅游合同(第一章到第六章内容)

第一章 术语和定义 第一条 本合同术语和定义

1、团队境内旅游服务,指旅行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行社条例》等法律、法规,组织旅游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旅游,代订公共交通客票,提供餐饮、住宿、游览等两项以上服务活动。

2、旅游费用,指旅游者支付给旅行社,用于购买本合同约定的旅游服务的费用。 旅游费用包括:(1)交通费;(2)住宿费;(3)餐费(不含酒水费);(4)旅行社统一安排的景区景点门票费;(5)行程中安排的其他项目费用;(6)导游服务费;(7)旅行社(含地接社)的其他服务费用。

旅游费用不包括:

(1)旅游者投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用;(2)合同未约定由旅行社支付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行程以外非合同约定活动项目所需的费用、自行安排活动期间发生的费用;(3)行程中发生的旅游者个人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交通工具上的非免费餐饮费、行李超重费,住宿期间的洗衣、电话、饮料及酒类费,个人娱乐费用,个人伤病医疗费,寻找个人遗失物品的费用及报酬,个人原因造成的赔偿费用。

3、履行辅助人,指与旅行社存在合同关系,协助其履行本合同义务,实际提供相关服务的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组织。

4、自由活动,特指《旅游行程单》中安排的自由活动。

5、自行安排活动期间,指《旅游行程单》中安排的自由活动期间、旅游者不参加旅游行程活动期间、每日行程开始前、结束后旅游者离开住宿设施的个人活动期间、旅游者经导游同意暂时离团的个人活动期间。

6、不合理的低价,指旅行社提供服务的价格低于接待和服务费用或者低于行业公认的合理价格,且无正当理由和充分证据证明该价格的合理性。其中,接待和服务费用主要包括旅行社提供或者采购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导游等服务所支出的费用。

7、具体购物场所,指购物场所有独立的商号以及相对清晰、封闭、独立的经营边界和明确的经营主体,包括免税店,大型购物商场,前店后厂的购物场所,景区内购物场所,景区周边或者通往景区途中的购物场所,服务旅游团队的专门商店,商品批发市场和与餐饮、娱乐、停车休息等相关联的购物场所等。

8、旅游者投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指旅游者自己购买或者通过旅行社、航空机票代理点、景区等保险代理机构购买的以旅行期间自身的生命、身体或者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短期保险,包括但不限于航空意外险、旅游意外险、紧急救援保险、特殊项目意外险。

9、离团,指团队旅游者经导游同意不随团队完成约定行程的行为。

10、脱团,指团队旅游者未经导游同意脱离旅游团队,不随团队完成约定行程的行为。

11、转团,指由于未达到约定成团人数不能出团,旅行社征得旅游者书面同意,在行程开始前将旅游者转至其他旅行社所组的境内旅游团队履行合同的行为。

12、拼团,指旅行社在保证所承诺的服务内容和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在签订合同时经旅游者同意,与其他旅行社招徕的旅游者拼成一个团,统一安排旅游服务的行为。

13、不可抗力,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因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引起的,如自然灾害、战争、恐怖活动、**、骚乱、罢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行为。

2

14、已尽合理注意义务仍不能避免的事件,指因当事人故意或者过失以外的客观因素引发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重大礼宾活动导致的交通堵塞,飞机、火车、班轮、城际客运班车等公共客运交通工具延误或者取消,景点临时不开放。

15、必要的费用,指旅行社履行合同已经发生的费用以及向地接社或者履行辅助人支付且不可退还的费用,包括乘坐飞机(车、船)等交通工具的费用(含预订金)、饭店住宿费用(含预订金)、旅游观光汽车的人均车租等。

16、公共交通经营者,指航空、铁路、航运客轮、城市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经营者。

第二章合同的订立 第二条 旅游行程单

旅行社应当提供带团号的《旅游行程单》(以下简称《行程单》),经双方签字或者盖章确认后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行程单》应当对如下内容作出明确的说明:

(1)旅游行程的出发地、途经地、目的地、结束地,线路行程时间和具体安排(按自然日计算,含乘飞机、车、船等在途时间,不足24小时以一日计);(2)地接社的名称、地址、联系人和联系电话;(3)交通服务安排及其标准(明确交通工具及档次等级、出发时间以及是否需中转等信息);(4)住宿服务安排及其标准(明确住宿饭店的名称、地点、星级,非星级饭店应当注明是否有空调、热水、独立卫生间等相关服务设施);(5)用餐(早餐和正餐)服务安排及其标准(明确用餐次数、地点、标准);(6)旅行社统一安排的游览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时间(明确旅游线路内容包括景区点及游览项目名称等,景区点停留的最少时间);(7)自由活动的时间;(8)行程安排的娱乐活动(明确娱乐活动的时间、地点和项目内容);

《行程单》用语须准确清晰,在表明服务标准用语中不应当出现“准×星级”、“豪华”、“仅供参考”、“以××为准”、“与××同级”等不确定用语。

3 第三条 订立合同

旅游者应当认真阅读本合同条款、《行程单》,在旅游者理解本合同条款及有关附件后,旅行社和旅游者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由旅游者的代理人订立合同的,代理人需要出具被代理的旅游者的授权委托书。 第四条 旅游广告及宣传品

旅行社的旅游广告及宣传品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其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要约规定的,视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对旅行社和旅游者双方具有约束力。

第三章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五条 旅行社的权利

1、根据旅游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及相关条件决定是否接纳旅游者报名参团;

2、核实旅游者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料;

3、按照合同约定向旅游者收取全额旅游费用;

4、旅游团队遇紧急情况时,可以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紧急避险措施并要求旅游者配合;

5、拒绝旅游者提出的超出合同约定的不合理要求;

6、 要求旅游者对在旅游活动中或者在解决纠纷时损害旅行社合法权益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7、要求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法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第六条旅行社的义务

1、按照合同和《行程单》约定的内容和标准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不擅自变更旅游行程安排;

2、向合格的供应商订购产品和服务;

3、不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组织、接待旅游者,不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但是,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

4、在出团前如实告知具体行程安排和有关具体事项,具体事项包括但不限于所到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规定、风俗习惯;旅游活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安全避险措施、旅游者不适合参加旅游活动的情形;旅行社依法可以减免责任的信息;应急联络方式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告知的事项;

5、按照合同约定,为旅游团队安排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的持证导游人员;

6、妥善保管旅游者交其代管的证件、行李等物品;

7、为旅游者发放用固定格式书写、由旅游者填写的安全信息卡(包括旅游者的姓名、血型、应急联络方式等);

8、旅游者人身、财产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当采取合理必要的保护和救助措施,避免旅游者人身、财产权益损失扩大;

9、积极协调处理旅游行程中的纠纷,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扩大;

10、提示旅游者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11、向旅游者提供发票;

12、依法对旅游者个人信息保密;

13、旅游行程中解除合同的,旅行社应当协助旅游者返回出发地或者旅游者指定的合理地点。

第七条旅游者的权利

1、要求旅行社按照合同及《行程单》约定履行相关义务;

2、拒绝未经事先协商一致的转团、拼团行为;

3、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行社未与旅游者协商一致或者未经旅游者要求而指定购物场所、安排旅游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行为,有权拒绝旅行社的导游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行为;

4、在支付旅游费用时要求旅行社出具发票;

5、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尊重;

6、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权请求救助和保护;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获得赔偿;

7、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要求旅行社协助索赔;

8、《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赋予旅游者的其他各项权利。

第八条 旅游者的义务

1、如实填写《旅游报名表》、游客安全信息卡等各项内容,告知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个人健康信息,并对其真实性负责,保证所提供的联系方式准确无误且能及时联系;

2、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旅游费用;.

3、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在旅游行程中从事违法活动,不参与色情、赌博和涉毒活动;

4、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文明行为规范;

5、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以及有关部门、机构或者旅游经营者采取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臵措施予以配合;

6、妥善保管自己的行李物品,随身携带现金、有价证券、贵重物品,不在行李中夹带;

7、在旅游活动中或者在解决纠纷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不损害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干扰他人的旅游活动;不损害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不采取拒绝上、下机(车、船)、拖延行程或者脱团等不当行为;

8、自行安排活动期间,应当在自己能够控制风险的范围内选择活动项目,遵守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警示规定,并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第四章 合同的变更与转让 第九条 合同的变更

1.经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本合同约定的内容,但应当以书面形式由双方签字确认。由此增加的旅游费用及给对方造成的损失,由变更提出方承担;由此减少的旅游费用,旅行社应当退还旅游者。

2、行程开始前遇到不可抗力或者旅行社、履行辅助人已尽合理注意义务仍不能避免的事件的,双方经协商可以取消行程或者延期出行。取消行程的,按照本合同第十四条处理;延期出行的,增加的费用由旅游者承担,减少的费用退还旅游者。

3、行程中遇到不可抗力或者旅行社、履行辅助人已尽合理注意义务仍不能避免的事件,影响旅游行程的,按以下方式处理:

(1)合同不能完全履行的,旅行社经向旅游者作出说明,旅游者同意变更的,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变更合同,因此增加的费用由旅游者承担,减少的费用退还旅游者。

(2)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旅行社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因此支出的费用,由旅行社与旅游者分担。

(3)造成旅游者滞留的,旅行社应采取相应的安臵措施。因此增加的食宿费用由旅游者承担,增加的返程费用双方分担。

第十条 合同的转让

旅游行程开始前,旅游者可以将本合同中自身的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旅行 7 社没有正当理由的不得拒绝,并办理相关转让手续,因此增加的费用由旅游者和第三人承担。

正当理由包括但不限于:对应原报名者办理的相关服务不可转让给第三人的;无法为第三人安排交通等情形的;旅游活动对于旅游者的身份、资格等有特殊要求的。

第十一条 不成团的安排

当旅行社组团未达到约定的成团人数不能成团时,旅游者可以与旅行社就如下安排在本合同第二十三条中做出约定。

1、转团:旅行社可以在保证所承诺的服务内容和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经事先征得旅游者书面同意,委托其他旅行社履行合同,并就受委托出团的旅行社违反本合同约定的行为先行承担责任,再行追偿。旅游者和受委托出团的旅行社另行签订合同的,本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2、延期出团和改变线路出团:旅行社经征得旅游者书面同意,可以延期出团或者改变其他线路出团,因此增加的费用由旅游者承担,减少的费用旅行社予以退还。需要时可以重新签订旅游合同。

第五章合同的解除 第十二条 旅行社解除合同

1、未达到约定的成团人数不能成团时,旅行社解除合同的,应当采取书面等有效形式。旅行社在行程开始前7日(按照出发日减去解除合同通知到达日的自然日之差计算,下同)以上(含第7日,下同)提出解除合同的,不承担违约责任,旅行社向旅游者退还已收取的全部旅游费用;旅行社在行程开始前7日以内(不含第7日,下同)提出解除合同的,除向旅游者退还已收取的全部旅游费用外,还应当按本合同第十七条第1款的约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旅游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行社可以解除合同:

8 (1)患有传染病等疾病,可能危害其他旅游者健康和安全的;(2)携带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且不同意交有关部门处理的;

(3)从事违法或者违反社会公德的活动的;(4)从事严重影响其他旅游者权益的活动,且不听劝阻、不能制止的;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旅行社因上述情形解除合同的,应当以书面等形式通知旅游者,按照本合同第十五条相关约定扣除必要的费用后,将余款退还旅游者。

第十三条 旅游者解除合同

1、未达到约定的成团人数不能成团时,旅游者既不同意转团,也不同意延期出行或者改签其他线路出团的,旅行社应及时发出不能成团的书面通知,旅游者可以解除合同。旅游者在行程开始前7日以上收到旅行社不能成团通知的,旅行社不承担违约责任,向旅游者退还已收取的全部旅游费用;旅游者在行程开始前7日以内收到旅行社不能成团通知的,按照本合同第十七条第1款相关约定处理。

2、除本条第1款约定外,在旅游行程结束前,旅游者亦可以书面等形式解除合同。旅游者在行程开始前7日以上提出解除合同的,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退还全部旅游费用;旅游者在行程开始前7日以内和行程中提出解除合同的,旅行社按照本合同第十五条相关约定扣除必要的费用后,将余款退还旅游者。

3、旅游者未按约定时间到达约定集合出发地点,也未能在出发中途加入旅游团队的,视为旅游者解除合同,按照本合同第十五条相关约定处理。

第十四条因不可抗力或者已尽合理注意义务仍不能避免的事件解除合同 因不可抗力或者旅行社、履行辅助人已尽合理注意义务仍不能避免的事件,影响旅游行程,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旅行社和旅游者均可以解除合同;合同不能完全履行,旅游者不同意变更的,可以解除合同。合同解除的,旅行社应当在扣除已向地接社或者履行辅助人支付且不可退还的费用后,将余款退还旅游者。

9 第十五条 必要的费用扣除

1、旅游者在行程开始前7日以内提出解除合同或者按照本合同第十二条第2款约定由旅行社在行程开始前解除合同的,按下列标准扣除必要的费用:

行程开始前6日至4日,按旅游费用总额的20%; 行程开始前3日至1日,按旅游费用总额的40%; 行程开始当日,按旅游费用总额的60%。

2、在行程中解除合同的,必要的费用扣除标准为:

旅游费用×行程开始当日扣除比例+(旅游费用-旅游费用×行程开始当日扣除比例)÷旅游天数×已经出游的天数。

如按上述第1款或者第2款约定比例扣除的必要的费用低于实际发生的费用,旅游者按照实际发生的费用支付,但最高额不应当超过旅游费用总额。

解除合同的,旅行社扣除必要的费用后,应当在解除合同通知到达日起5个工作日内为旅游者办结退款手续。

第十六条 旅行社协助旅游者返程及费用承担

旅游行程中解除合同的,旅行社应协助旅游者返回出发地或者旅游者指定的合理地点。因旅行社或者履行辅助人的原因导致合同解除的,返程费用由旅行社承担;行程中按照本合同第十二条第2款,第十三条第2款约定解除合同的,返程费用由旅游者承担;按照本合同第十四条约定解除合同的,返程费用由双方分担。

第六章 违约责任

第十七条

旅行社的违约责任

1、旅行社在行程开始前7日以内提出解除合同的,或者旅游者在行程开始前7日以内收到旅行社不能成团通知,不同意转团、延期出行和改签线路解除合同的,旅行社向旅游者退还已收取的全部旅游费用,并按下列标准向旅游者支付违约金:

10 行程开始前6日至4日,支付旅游费用总额10%的违约金; 行程开始前3日至1日,支付旅游费用总额15%的违约金; 行程开始当日,支付旅游费用总额20%的违约金。

如按上述比例支付的违约金不足以赔偿旅游者的实际损失,旅行社应当按实际损失对旅游者予以赔偿。

旅行社应当在取消出团通知或者旅游者不同意不成团安排的解除合同通知到达日起5个工作日内,为旅游者办结退还全部旅游费用的手续并支付上述违约金。

2、旅行社未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或者未经旅游者同意调整旅游行程(本合同第九条第3款规定的情形除外),造成项目减少、旅游时间缩短或者标准降低的,应当依法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3、旅行社具备履行条件,经旅游者要求仍拒绝履行本合同义务的,旅行社向旅游者支付旅游费用总额30%的违约金,旅游者采取订同等级别的住宿、用餐、交通等补救措施的,费用由旅行社承担;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滞留等严重后果的,旅游者还可以要求旅行社支付旅游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赔偿金。

4、未经旅游者同意,旅行社转团、拼团的,旅行社应向旅游者支付旅游费用总额25%的违约金;旅游者解除合同的,旅行社还应向未随团出行的旅游者退还全部旅游费用,向已随团出行的旅游者退还尚未发生的旅游费用。如违约金不足以赔偿旅游者的实际损失,旅行社应当按实际损失对旅游者予以赔偿。

5、旅行社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旅游者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30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

(1)旅行社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的;

(2)未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未经旅游者要求,旅行社指定具体购物场所或者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

6、与旅游者出现纠纷时,旅行社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否则应当就扩大的损失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 旅游者的违约责任

1、旅游者因不听从旅行社及其导游的劝告、提示而影响团队行程,给旅行社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旅游者超出本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个人活动所造成的损失,由其自行承担。

3、由于旅游者的过错,使旅行社、履行辅助人、旅游从业人员或者其他旅游者遭受损害的,旅游者应当赔偿损失。

4、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或者在解决纠纷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否则应当就扩大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5、旅游者违反安全警示规定,或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安全防范和应急处臵措施不予配合,造成旅行社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九条 其他责任

1、由于旅游者自身原因导致本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按照约定履行,或者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旅行社不承担责任。

2、旅游者在自行安排活动期间人身、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旅行社在事前已尽到必要警示说明义务且事后已尽到必要救助义务的,旅行社不承担赔偿责任。

3、由于第三方侵害等不可归责于旅行社的原因导致旅游者人身、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旅行社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因旅行社不履行协助义务致使旅游者人身、财产权益损失扩大的,旅行社应当就扩大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4、由于公共交通经营者的原因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依法应承担责任的,旅行社应当协助旅游者向公共交通经营者索赔。

第2篇:刑事诉讼法第一章到第十四章复习笔记

刑事诉讼法笔记(第一章至第十四章)

第一章 概论

一、刑事诉讼的概念

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

二、刑事诉讼法的特征

(一)是由国家专门机关主持进行,属于国家司法活动

(二)是公安司法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

(三)是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

(四)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活动

三、刑事诉讼法的属于:程序法、公法、基本法

四、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一)宪法

(二)刑事诉讼法典

(三)有关法律规定

(四)司法解释

(五)行政法规

(六)地方性法规

(七)国际条约

第三章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大概)

一、刑诉中的专门机关概念

依照法定职权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国家机关,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另外还有国家安全部门、军队保卫部门、监狱。

二、人民法院

我国人民法院组织体系:由高级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海事法院)

审判组织: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

人民陪审制度P67

第四章 诉讼参与人

一、当事人

概念:与案件的结局有着直接利害关系,对刑诉进程发挥着较大影响作用的诉讼参与人。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被害人概念:其人身、财产或其他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二、其他诉讼参与人

除当事人之外,参与诉讼活动并在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参与人。指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第五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念

由刑诉法规定的,贯穿于刑诉的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诉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管辖(重点自己看P112)

一、管辖的概念

国家专门机关依法在受理刑事案件方面的职权范围上的分工。

第七章 回避

一、回避概念

与案件有某种利害关系或者其他特殊关系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等不得参与该案诉讼活动。

二、回避人员的范围

(一)审判人员:审判员、人民陪审人员、法院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厅长、审判

委员会委员

(二)检察人员:检察员、检察长、副检察长、部门负责人、监察委员会委员

(三)侦查人员:侦查人员、机关负责人、侦查部门负责人

(四)书记员

(五)翻译人员

(六)鉴定人

二、回避理由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违反前款规定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原人民法院对于发回重审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依照第一程序进行审判。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即审判人员曾作为裁判者参加对某案件的审判活动,而后同一案件又被统一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则为排除预断,该审判人员应当回避

三、回避的种类

(一)自行回避

(二)申请回避

(三)指令回避: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法定回避情形

四、回避的告知

开庭到时候,审判长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

五、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委员会决定。

六、对驳回申请回避决定的复议

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恢复庭审前申请复议一次;被驳回回避申请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当庭申请复议一次。

人民检察院作出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后,应当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如不服本决定的,有权在收到驳回申请驳回的决定书后5日内向原决定机关申请复议一次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申请复议的,决定机关应当再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七、回避的效力

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第八章 辩护与代理(不低于5分)

一、辩护的概念

刑事案件的被追诉人及其便和人反驳对追诉人的指控,提出有利于被追诉人的事实和理由,论证被追诉人无罪、罪轻或者应当减轻、免除处罚,维护被追诉人的程序性行为,以保障被追诉人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

二、辩护权概念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指控进行辩解,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诉讼权利。

三、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自行辩护

(二)委托辩护

时间:1.公诉案件自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案件材料之日起3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2.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3.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对于被告人未委托辩护人的,应当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

(三)指定辩护

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四、辩护人的范围

(一)可以担任辩护人

1.律师2.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

(二)不得担任辩护人

1.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

2.被宣告缓期的人

3.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4.与本案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

5.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

6.律师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期间,不得执业

7.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现职人员

8.本院的人民陪审员

9.曾担任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两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当人辩护人

第九章 证据制度的一般理论

一、证据的概念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二、证据的特征

(一)证据的客观性

(二)证据的关联性

(三)证据的合法性

第十一章 证据的种类和分类

一、证据的种类

(一)物证【1.犯罪工具2.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3.犯罪现场留下的物品】、书证

(二)证人证言

(三)被害人陈述【1.对案件事实的陈述2.对案件事实的分析判断3.诉讼请求】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诉和辩解【1.供述2.辩解3.攀供】

(五)鉴定结论【国家专门机关就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后作出的判断性意见】

(六)勘验、检查笔录【测谎仪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不合法】

(七)视听资料

二、证据的分类

(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二)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

(三)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第十二章 强制措施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或者剥夺各种强制性方法。

有拘传、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二、强制措施的特点

(一)主体只有公安机关

(二)适用对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三)性质是预防性措施,而不是惩戒性措施

三、强制措施的体系

(一)公民扭送

只是对强制措施的辅助。

(二)收容审查

公安机关对流窜作案嫌疑人或有犯罪行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来历不明的人,强制将其收容并送劳动教养场所进行审查。

四、拘传

概念:公检法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是我国刑诉强制措施体系中最轻的一种。

执行拘传的公安人员或者司法工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

一次拘传的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方式变相羁押被拘传人。

五、取保候审

概念:在刑诉中,公检法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适用对象: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虽然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的犯罪嫌疑人。

特殊情况: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的,正在怀孕、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婴儿的妇女,可以取保候审

对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伤自残办法逃脱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严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人民检察院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六、拘留

概念:公检再侦查过程中,在紧急的情况下,依法临时剥夺某些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拘留条件

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传功可能的

6.不讲真实姓名、地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拘留程序: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拘留的执行: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

七、逮捕

概念:公检法为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进行妨碍刑事诉讼的行为,或者发生社会危害性,而依法剥夺其人身自由,将其羁押起来的一种的一种强制

措施。

逮捕权限:必须经过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进行。

逮捕条件: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害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

第十三章 附带民事诉讼

一、附带民事诉讼概念

公安司法机关在刑诉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但不是承担刑事责任的被告人:

(一) 未成年人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

(二) 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

(三) 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和共同犯罪案件审结前已经死亡的被告人的

遗产继承人

(四) 其他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

第十四章 期间与送达

一、期间概念

公安司法机关以及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守的时间期限。

二、期间与期日

(一)期间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各自单独进行某项诉讼活动的时间要求;而期日是共同进行的时间要求

(二)期间为法定,不能变更;期日有公安司法机关指定

(三)期间为一个时间段;期日是一个特定的时间单位

三、期间的计算

期间的最后一日为法定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期间届满日期

四、期间的恢复

1.由当事人申请2.耽误必须是不可抗力3.在障碍消除后5日内提出申请4.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

五、法定期间P246

六、送达的方式

1.直接送达2.留置送达3.委托送达4.邮寄送达5.转交送达(①军人②正在服刑的③正在劳动教养)

第3篇: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 第一章到第八章

心理学常考经典理论汇总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心理学常考经典理论汇总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理论大多来自西方,大部分考生在理解方面比较费力,所以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复习的方法和策略。小编帮广大考生梳理了教育心理学中常考的经典理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

心理学常考经典理论汇总

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1/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右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

(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

(2)遗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

(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五、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

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内心规定发展。所谓他律道德亦称“强制道德”,在5—10岁之间出现。它具有5个特征:1) 服从规则,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2) 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好坏;3) 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4) 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问题;5)赞成严惩,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相混沼,以为不端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惩罚,所以认为人们生病受灾乃是自己行为不端的结果。

自律道德亦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在10岁以后出现。其特征

心理学常考经典理论汇总

是:1) 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协商制定的,可怀疑,可改变;2) 判断行为好坏,不只看后果,还应考虑行为的动机;3) 与权威和同伴相处彼此尊重,不仅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与能力,也能较现实地评判他人;4) 能设身处地对他人行为进行判断,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几种观点;5) 主张对犯错误者的惩罚较温和和贴切,帮助他们认识犯错误的原因,以利改正。

六、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奈一西孟智力量表”修订而成的,其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这个量表根据题目难易的程度按年龄分组,儿童通过的题组层次,用“心理年龄”(或译智力年龄)来表示。例如,一个儿童通过了九岁组的题目,他的心理年龄就是九岁。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100,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龄越是大干实足年龄,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

以上是对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这些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考生在复习过程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

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 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

6、7岁);童年期(

6、7岁~

11、12岁);少年期(

11、12岁~l

4、1 5岁);青年期(

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

11、12岁到l

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

14、15岁至l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 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 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5. 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2)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 自我意识的发展 (1) 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8.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 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 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3)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 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发展的含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以及中学生自我意识特点。

难点:中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相应的教育意义。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学习理论。

知识点梳理

1.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 学习的一般分类

3. 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1) 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 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4.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 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 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 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 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 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 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的类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知识点梳理

1. 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 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2) 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 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 学习动机的理论 (1) 强化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2)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4) 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5.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6. 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动机的含义、类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难点: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迁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迁移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点梳理

1. 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 迁移的种类 (1) 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 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3. 迁移的作用

(1) 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 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 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4.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 早期的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②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地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③经验类化说

贾德的经验类化说则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④关系转换说 (2) 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5.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 相似性 (2) 原有认知结构 (3)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6. 促进迁移的教学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重点难提示

重点:学习迁移的种类、早期迁移理论。 难点:根据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教学。

第六章 知识学习

第六章

知识学习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知识学习的基本概念、知识的获得以及知识的保持。

知识点梳理

1. 知识的类型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2. 知识学习的类型

(1)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 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

第六章 知识学习

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4. 知识学习的作用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 知识直观 (1) 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①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模象直观

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③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与模象直观)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6. 知识的概括 (1) 知识概括的类型

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2)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第六章 知识学习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7. 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1) 瞬时记忆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2)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到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3)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8. 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 遗忘的进程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 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 遗忘的理论解释 ①痕迹衰退说 ②干扰说 ③同化说 ④动机说

9.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第六章 知识学习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知识学习的类型、记忆系统及其特点、遗忘进程特点及遗忘原因、记忆规律的运用。

难点:遗忘原因的理论解释。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技能的基本概念、操作技能的形成以及心智技能的形式。

知识点梳理

1. 技能的概念

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 技能的种类

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3. 技能的作用

技能不仅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而且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4.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 操作定向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 操作模仿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 操作整合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 操作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5.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 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6. 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1) 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3)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7. 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即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8.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1) 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2) 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 原型内化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9.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21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技能的种类、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22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八章

学习策略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策略的基本概念典型的几种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策略的训练。

知识点梳理

1. 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2. 认知策略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策略有: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与批注。

(2) 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3.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23

第八章 学习策略

4. 资源管理策略 (1) 学习时间管理

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 学习环境的设置 (3)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 学习工具的利用 (5)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5.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2) 内化性原则 (3) 特定性原则 (4) 生成性原则 (5) 有效的监控原则 (6) 自我效能感原则 6.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 指导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2) 程序化训练模式

所谓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PQ4R阅读策略,包括预览(Preview)、提问(QLIe x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复习(Review)六个步骤。

(3) 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 交互式教学模式 (5) 合作学习模式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以及学习策略训练法。

24

推荐阅读:

上一篇:组稿通知下一篇:村社党建工作要点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