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女子教科书中的“孝”文化语境分析——以《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为例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科书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并组织而成的教学材料, 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 更是文化传承的媒介。民初女子教科书是在特定的历史期, 专门针对女子使用而编辑出版的教科书。文化语境最早是由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里斯诺基 (Malinowski) 于1923年创立的, 指说话者/交际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情景。每一本教科书都在创设一种文化语境, 使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 理解教科书所创设的文化语境获得知识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分析很有代表性的一套女子教科书《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孝”文化语境的构建, 体现了当时社会和编辑者对女性价值的期待, 更引领了一代优秀的民国女子对“孝”文化的实践, 对于培养“贤妻”有着积极意义。

1 相关背景介绍

1.1《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相关背景

《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1-6册) 是中华书局于1914年发行的晚晴民国时期最完整的一套女子教科书之一, 也是截止到1914年各大书局出版的11种女子国文教科书中影响很大的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这套教科书的编辑者为范源濂、沈颐、杨喆等, 其中先后三次出任教育总长。沈颐不仅是1912年成立的中华书局创始人之一, 也是国文部编辑, 后主持《辞海》的编辑工作, 有很深的文学造诣。杨喆也曾参与过多部教科书的编辑工作。因此这套教科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孝”的相关背景

“孝”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在西周初年。“孝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文化, 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春秋时期, 孔子提出要稳定社会秩序, 要从稳定家庭开始, 若想稳定家庭, 首先要树立家长的权威, 孔子还提出了“孝”与“礼”、“悌”相结合, 以达到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之后经过儒孝理论的集大成者曾子对孝的全面泛化, 把“孝”作为生活的最高准则。荀子用“礼”和“孝”相结合, 同时把善事父母作为孝的核心内容。自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儒家的社会地位迅速上升, 其中选拔任用官吏除了选“秀才”“贤良方正”外, 还要选“孝廉”。“孝”具有一种政治功能之后, 自上而下自然人人明孝悌。“孝”的终极意义从社会的角度讲是维持社会的稳定, 从个人就是从家庭的稳定到个人道德意识的不断完善。“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儒家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2《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构建的“孝”文化语境

教科书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 必然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期望通过构建特定的文化语境以引领主流价值观。民初女子, 作为走出家门的“新国民”, 承载着国家的期望, 因此对于其使用的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为了培养“贤妻”, 传承中华民族的“孝”文化, 提高女子思想素质, 《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构建了“孝”文化语境。

2.1“上念父母恩”观念的培养

若要使女子孝亲, 首先应该培养女子的孝亲观念, 在孝亲观念的培养中, 编辑者很注重移情效果的使用, 并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鸟哺儿诗》就是对孝亲观念的培养。

徐善建的《鸟哺儿诗》, 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 讲述了一个雌雄两只小鸟辛苦哺育雏鸟的场景, 让学生能深刻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 最后一句总结告诉儿童一个重要的道理“上念父母恩, 泪下如雨注”。

“不辨谁雌雄, 四翼共辛苦。一出掠青虫, 一居御鹰虎”短短16字, 表现出养育小鸟的辛苦, “出忧居力单, 居忧出遭罟。”一副小鸟之家相亲相爱的画面跃然纸上, 表达了鸟爸爸和鸟妈妈对雏鸟无私的爱。鸟儿尚且如此爱护自己的幼鸟, 更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爱呢?相信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后, 学生都能想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 无微不至的照顾。“黄口快得食, 那知翁与姆”话锋一转, 描写雏鸟只知道食物来的快, 哪里知道父母的辛苦?让学生们自己思考, 我们不用为生计发愁, 吃得饱穿得暖, 哪知道父母生活的不容易?“上念父母恩, 泪下如雨注”念及父母的恩情, 眼泪止不住的流。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让学生们开始思考我们应该用什么来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呢, 唯有孝敬父母, 使他们老有所养。

上篇以故事的形式, 讲述鸟对于自己雏鸟的哺育和保护, 描写了养育雏鸟的辛苦, 表达了鸟对雏鸟的爱, 这使学生自然联想到自己家中的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和爱, 念及父母的恩情, 唯有孝敬父母才能回报, 孝亲观念的培养为女子“孝亲”奠定了基础。

2.2“事孰为大, 亲为大”的社会规范

孝亲观念的培养固然重要, 但是告诉学生“孝亲”是社会规范, 并不是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孝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伦理道德的核心, 因此在孟子的《养志》中, 开篇一句“孟子曰, 事孰为大, 亲为大”。鲜明的指出在所有的事情中, 事亲是最重要的, 在儿童的心理上及时的强调孝亲对每个子女都是必须的。“熟不为事, 事亲, 事之本也。”[]再一次强调孝顺双亲是所有事情的根本, 所有事情都是为孝亲服务的。

女子教科书中, 不仅强调女子为人子女应该孝顺父母, 也强调了女子有朝一日为他人儿媳, 也应该尽心侍奉公婆, 并认为侍奉公婆应该与父母同。“女子长成无不为人妻者, 即无不为人妇者。既为人妇则其事舅姑也当无异于子事父母。”点出事舅姑应与父母同。“内顾无忧且为舅姑者生儿而后, 待其成立为之授室, 大率中年以往, 或且衰老焉, 对于儿妇希望恒多举, 仓廪盖藏庖厨饮馔皆将责诸新妇之身, ”[]这里面包含了中国千年的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 老人辛苦养育儿子, 为其娶妻, 此时父母大多中年以后, 身体开始衰弱, 所以对于儿媳有很多的希望, 儿媳身上的责任也很重大, 所以儿媳必当竭心尽力的侍奉公婆。

《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将孝亲放在了最高的位置, 是“事之本”, 所以, 女子必须要做到孝亲。又从女子的特殊身份和社会价值出发, 不仅强调了孝顺自己父母的重要性, 也强调了孝顺公婆应该与自己的父母一样。

2.3“孝”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操作

通过故事感受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 培养了儿童的孝亲观念;通过社会规范使儿童明白“孝亲”为“事之本”, 强调了孝亲的重要性。然而, 即使明白应该孝敬父母, 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孝顺父母, 也不能达到“孝亲”的目的。因此, 课文中也对孝亲的基本内容做出了详细的描述, 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孝顺父母和未来的公婆。

2.3.1“言动柔婉”孝双亲

“若省亲服膳慰侍疾病, 事亲者皆当注意。”若在服膳或在照顾病中的父母的时候, 伺候者都应该都特别注意。进而从女子角度阐述应该如何孝亲, “女子思虑周密, 言动柔婉, 侍老娱亲尤易尽职。”女子天性思虑周密, 言语温柔, 动作温婉, 侍奉老人或是陪伴双亲都更容易尽职。

《养志》中指出对待父母不仅要做到口体供养, 更应该做到心意的供养。“曾子养曾皙, 必有酒肉, 将彻必请所与, 问有余, 必曰有。”曾子奉养父亲曾皙, 每餐必有酒肉, 撤除食物时, 必定要请示父亲把剩余的食物给谁, 父亲问有没有剩余, 必定说“有”。“曾皙死, 曾元养曾子, 必有酒肉, 将彻不请所与, 问有余, 曰亡矣, 将以复进也。”曾皙死后, 曾元养曾子, 每餐也是必有酒肉, 撤除食物时, 不请示剩余的给谁, 父亲问有没有剩余, 就回答说没有了, 准备拿剩下的下次再进奉给父亲。“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于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 可也。”这叫做对父母的口体奉养。像曾子那样, 就可以叫做对曾子的心意奉养了。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孝敬父母, 仅仅让他们吃饱是不够的, 还要充分尊重他们, 做到对老人的心意奉养。

2.3.2“事舅姑与事父母同”孝公婆

《中华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不仅阐述了女子作为女儿侍奉父母, 同时阐述女子为人妇时应该如何对待公婆“为妇事舅姑与事父母同, 婉言愉色谨言慎动, 皆不可阙, 尤宜将以诚意使之亲妇尤女, 则且旦夕奉侍无不欢然相洽矣。”首先侍奉公婆应该与自己父母一样尽心尽力, 这是最为儿媳最基本的。说话动作轻柔温婉, 谨言慎行。更应该用诚意使自己的公婆亲近自己像是亲近自己的女儿一样, 这样的话, 旦夕侍奉才能欢乐融洽。

《舅姑》一篇专门论述应如何侍奉公婆, 对女子成家之后对公婆的孝做了大量的论述。“既为人妇则其事舅姑也当无异于子事父母。”首先强调对待公婆要和对待自己的父母无异。“子事父母以孝为主, 口体求其适, 则起居衣食必相宜, 心志求其娱, 则唯诺趋承无或懈, 推之行必扶持, 坐必伺侧, 疾痛疴痒必调护而抚摩皆孝之最浅者也。”首先应该口体求其适, 那就应该做到生活起居衣食相适宜, 还要做到使老人心情愉悦, 不能与老人顶撞, 行必搀扶, 坐必在旁侍奉, 生病或不适应悉心调养, 这些都是孝敬老人最基本的了。

作为子女或儿媳, 不仅应该让父母公婆在吃穿等物质上得到满足, 同时还要兼顾老人的心理需求, 达到快乐, 这才是满足了一个孝子最基本的要求。作为儿媳, 并不是孝顺公婆就可以了, “其或人口繁多, 妯娌诸姑一家并处, 则尤当式相好, 无相尤俾, 舅姑顾而乐之, 倘以家事细微, 构成嫌隙, 致伤舅姑之心, 即属有违妇职可不慎欤。”这就要女子不仅孝敬老人, 还要与妯娌等相处融洽, 这样老人才能开心, 否则家里若是因为小事使公婆伤心, 就有违妇职。

由此可见, 此套教科书不仅阐述了作为一个女子应该如何孝亲, 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对待公婆也应该与父母同, 不仅是老人在物质上得到满足, 更应该与妯娌等相处良好, 使公婆的心情舒畅, 注意运用故事和讲道理等形式使儿童在情感和社会责任上认同并身体力行孝亲的观念。

3“孝”文化语境之评价

教科书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科书不仅仅是传递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 更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世界观。在女子接受教育的高小阶段, 加强对“孝”文化语境的学习和强调, 不仅有利于女子思想素质的提高, 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维护社会稳定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 过分推崇“孝”, 则会导致愚孝。

3.1 对培养“贤妻”的积极作用

民初时期, 虽然鼓励女子走出家门, 投身社会, 学习科学知识, 但是教育的目的还是侧重培养“贤妻”。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中国的伦理道德都是在孝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 作为“贤妻”应该学习“孝文化”以及应如何孝亲。此套教科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孝”文化语境, 在这种文化语境中, 女子孝亲, 不仅孝敬自己的父母, 还有孝敬自己未来的公婆;不仅使他们物质上得到满足, 同时也关注老人是否心情舒畅, 同时也把妯娌之间友好相处, 作为孝亲的一个方面。

教科书中不仅培养了民初女子的孝亲观念, 介绍孝作为一种社会规范, 更有具体指导应该如何才能做到“孝亲”, 从小为儿童创设“孝”文化语境, 提升了民初女子的思想素质, 促进了民族的思想发展, 对于外来的个人主义的观点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对于促进女子成为“贤妻”具有重要意义, 进而有利于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2 对“孝”的过分推崇

然而, 过度强调孝就是对父母观点的顺从, 如果不加选择就全盘接受, 就会出现愚孝。在社会历史的变革中, 与不同社会背景相适应, 有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标准, 不在同样的背景下成长, 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有时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 “孝”并不是晚辈对长辈的完全顺从。但是在此套《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 一直是把父母的权威推到最高的地位, 认为“事亲, 事之本也。”没有提到与父母观点不同时, 应该如何沟通, 这是此套教科书所欠缺的。

然而, 瑕不掩瑜, 这套教科书作为民初较有代表性的国文教科书, 成功的创设了“孝”文化语境, 对于培养“贤妻”, 女子以及中华民族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摘要: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以女子作为其特定的受众群体, 积极传播和倡导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教科书中通过“上念父母恩”观念的培养, “事孰为大, 亲为大”的社会规范以及孝在日常中的具体操作几个方面等方面构建了以“孝”文化语境, 提出“言动柔婉”孝双亲, “事舅姑与事父母同”孝公婆, 对于培养民初“贤妻”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民初,女子教科书,孝文化

参考文献

[1] 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14.

[2] 沈颐, 范源濂, 杨喆.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第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1915, 6-7.

上一篇:电力营销服务管理手段的精细化下一篇:区域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电商平台模式的构建分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