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A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TA(英文全称)血管成像对于诊断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的文献报道较多[1,2,3],但对于使用造影剂跟踪(Bolus Tracking)或是用常规造影剂计算延迟来显示颈动脉,两种方法的对比性研究文献报道较少,该研究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在颈动脉成像时两种不同延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为进一步提高CTA的诊断率提供理论依据。以2011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的56例使用16层螺旋CTA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56例使用16排螺旋CTA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病变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42~77岁,平均(58.9±6.7)岁,其中伴有高血压病史42例,伴有糖尿病患者27例,伴有高血脂患者19例。

1.2 方法

第一组为在显示颈动脉病变的延迟扫描中56例中30例行造影剂跟踪扫描(Bolus tracking),25例常规计算时间扫描为第二组,两组造影剂用量依照1.5 mL/kg体重,造影剂注射速率3 mL/sec,都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扫描延迟时间Bolus tracking即设定造影剂峰值的阈值,自动触发扫描在达到阈值时。而常规计算延迟:造影剂量除以速率减去5 s。扫描范围从从主动脉弓至颅底处。准直器宽度1.25 mm,重建层厚1.5 mm。

数据重建为Siemens的三维工作站“3D Working Station”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以及多平面重建(MPR)等。所有一、二组图像由两位高年资医师阅片分析颈动脉病变的图像质量。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56例患者中,右侧颈总动脉狭窄6例,左侧颈总动脉狭窄9例,双侧均狭窄为3例,右侧颈内静脉狭窄7例,左侧颈内静脉狭窄5例,双侧均狭窄5例,颈总动脉伴颈内狭窄的为3例,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钙化斑块9例,粥样斑块伴钙化斑5例,单纯粥样斑块4例。

56例颈动脉病变成像,通过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病变部位,范围、狭窄程度等显示,清晰计为1,不清晰计为0。甲、乙两位医师分别对两组图像分析见表1。

对一组和二组进行independent group的秩和检验,然后对甲乙两位医师对同一组进行配对χ2检验。结果显示:一组(Z值=-3.011,P=0.003),二组(Z值=-3,486,P=0.000)

由上表和上述结果显示,甲、乙两位医师对图像清晰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结果均表示第一组图像优于第二组。

3 讨论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的发展,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螺旋CTA对全身各部位的血管成像技术,其临床应用价值已得到公认[1,2,3]。它的主要优点包括:(1)对小病灶的检出率高;(2)造影剂用量较DSA明显减少;(3)允许对图像进行薄间距重建、二维及三维容积重建,获得更高质量更直观的图像,从而有利于临床医生的观察与诊断;(4)扫描速度的提高可减少对比剂的用量,相应不良反应减少,可重复性强;(5)螺旋CT因为受其扫描时间及单层的限制,所以一次螺旋所扫描的范围有一定限度。而多排螺旋CT,因为其扫描时间更短,层厚选择更薄,扫描范围更长,以及各向同性的重建功能和优越三维工作站,因而其临床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尤其是CTA血管重建功能,可经过其阈值调节达到临床医师所需的结构效果[4,5]。其有一定的优势在对显示动脉瘤、钙化、血管壁的情况方面,所以多排螺旋CT对于颈动脉病变的诊断及评估有其独特的优越性[6,7]。

颈动脉病变的血管成像的关键由血管内的造影剂浓度高低决定,这主要由造影剂量、注射速率和扫描延迟时间决定[8,9]。假如造影剂量不足或注射速率太慢则血管腔内浓度较低,按最大密度投影(MIP)形成的图像不清晰。该文两组用相同的造影剂量(1.5 mL/kg)和注射速率(3 mL/sec),而对比研究用不同的时间延迟方法进行,因为16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所以选择适当的延迟时间特别重要。造影剂跟踪Bolus tracking即设定造影剂峰值的阈值,自动触发扫描在达到阈值的时候,该文选择阈值层面为主动脉弓,该组30例颈动脉病变通过此方法延迟,图像质量均较佳。而常规计算延迟:造影剂量除以速率减去5 s,该组26例病人,甲乙两医师平均有8例颈动脉病变图像显示不清晰,也许为患者的心脏功能不同,不一致的血液循环时间,因此常规计算时间可造成造影剂在颈动脉内不能达到较高浓度,所以图像质量不佳。

简而言之,CTA血管成像在诊断颈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中,在造影剂剂量和造影剂注射速率一致的情况下,应用造影剂跟踪(Bolus Tracking)可使颈动脉显示更清晰,更有效的对颈动脉病变进行评估,从而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A成像造影剂跟踪及造影剂测试及常规计算时间延迟技术在颈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6例颈动脉16层螺旋CTA血管成像患者的影像资料。造影剂量按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ec。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即造影剂跟踪扫描30例;②常规计算时间组26例,两组图像分别由高年资医师阅片,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准直器宽度1.25mm,重建层厚1.5mm,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底处。数据重建在3D Working Station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等。结果 第一组30例和第二组26例经MIP及VR等成像,第一组所有颈总动脉及其颈内外分支均能清晰显示,并可见病变的部位及程度,第二组26例中,7例图像模糊,其中4例不能达诊断要求,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A在颈动脉病变成像中扫描延迟时间应用Bolus tracking为佳,常规计算延迟时间质量较差。

关键词:颈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 Menke J,Unterberg-Buchwald C,Staab W,et al.Head-to-head compar-ison of prospectively triggered vs retrospectively gated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eta-analysis of diagnostic accuracy,image quality,and radiation dose.Am Heart J,2013,65(2):154-163.

[2] 王庆军,王勇,蔡剑鸣,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壁面积的测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4):742-745.

[3] Ramgren B,Bjrkman-Burtscher IM,Holts S,et al.CT angiography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vessels:impact of tube voltage and contrast media concentration on image quality[J].Acta Radiol,2012,53(8):929-934.

[4] 张丽,沈加林,韩立新,等.颈动脉斑块成分及性质的CT增强血管造影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10):1315-1319.

[5] 肖平,谭连理,李扬彬,等.16层螺旋CT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6,21(5):520-522.

[6] Bleeker L,Marquering HA,van den Berg R,et al.Semi-automatic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calcification using CT angiography[J].Neuroradiology,2012,54(9):919-927.

[7] 张丽云,陈克敏.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2):1704-1706.

[8] 田龙海,陈信坚,刘忠.16层CT头颈动脉成像优化方案[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1010-1012.

[9] Saba L,Anzidei M,San filippo R,et al.Imaging of the carotid artery[J].Atherosclerosis,2012,220(2):294-309.

上一篇:论中学隐性德育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新时期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图书馆建设及发展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