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发展探析

2022-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常熟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1 城镇化率快速增长, 纵向相比优势明显

三十多年来, 常熟城镇化的变化在空间格局上有显著的体现。1983年, 常熟撤县建市, 后又经过撤乡建镇的行政格局, 而后到20世纪90年代左右常熟镇域发展进入快速迈进状态, 时至今日形成“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城镇体系。特别是2000年以来, 外来务工者不断涌入常熟市, 人口城镇化率快速增长。城镇化的核心指标是人口的城镇化集中, 从人口数量指标看, 常熟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历年均较高。2015年末, 全市常住人口151.01万人, 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7.06%, 高于全国 (56.1%) 和江苏省 (66.52%) 的城镇化率。

1.2 空间布局优化, 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 常熟市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初步形成了包括中心城区、配套功能区、中心镇、特色小镇、新型社区的“四级五层”城市体系。2013年, 以“美丽城镇建设”为契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梅李镇和海虞镇两个示范镇为先行先试单位, 充分发挥前期规划对空间布局、要素整合的引领支撑作用。如梅李镇通过一系列资源重组, 形成古镇保护区、核心商贸区、生活住宅区、工业集中区、行政办公区、农业示范区、疗养保健区七大城镇功能区。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转变, 不断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 区域功能定位明晰, 从而使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得到发挥。

1.3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综合发展优势突显

随着常熟市不断突显的产业发展优势以及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得到快速提升。作为全省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13个试点县 (市) 之一, 近年来常熟市不断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十二五”期间, 常熟市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排名位列江苏省前10位, 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主轴, 江苏省常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江苏省常熟现代渔业产业园为为重点, 各镇 (区) 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为依托的发展模式, 完成“四个百万亩”用地计划调整,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核三带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

1.4 产业支撑不断加强, 农业综合功能逐渐优化

近年来, 常熟市不断壮大三大主导产业, 积极培育五大新兴产业, 提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民营经济提质增效,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1]。2016年, 常熟实现GDP 2 112亿元, 同时建成三个千亿级产业, 18家小巨人企业和70家专精特新企业。产业质量不断提升, 不仅有效带动了城乡居民的就业增收, 而且为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常熟的精致农业、高效农业、生态休闲农业迅速发展, 有效带动了农村与城市互动、农业与旅游业互补。

2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现代化总体滞后于新型城镇化

从发展状况来看, 常熟的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就业结构看农业滞后于产业。2016年, 常熟市农业增加值为42.76亿元, 占到GDP的2.02%。从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看, 第一产业占到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的32%左右。就业结构转换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 导致农村滞留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影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进程。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2016年, 常熟市农村人口大概49.74万人, 占总人口的32%;农业增加值42.76亿元, 占GDP的2.02%。”【1】这就是说, 农村32%的人口创造了2.02%的经济总量。这反映出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离适度规模经营还有一定差距, 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2016年, 常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 411元, 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956元, 增长8.3%;”【2】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5∶1。

2.2 城镇化内涵不突显, 镇域辐射作用不强

目前, 城镇化还处在规模和数量的扩张阶段,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还没有突显, 常熟市的城镇化中人口的城镇化滞后于空间城镇化。一方面随着城市不断向外延扩展, 农田不断被征用, 推动了空间城镇化;另一方面, 农民离土不离乡与城乡二元户籍体制障碍限制着城镇人口的增长。农转非的户籍问题无法解决, 就意味着进城的农民无法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相应社会保障福利, 这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此外, 在常熟几个乡镇中梅李镇、海虞镇、辛庄镇等几个重点乡镇受到“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发展有了明显提升, 但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几个乡镇之间的差距, 在整体均衡上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2.3 农业现代化短板较多, 转型困境日益突显

在农业信息化水平上, 目前常熟市正在加速探索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重的应用, 但目前还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 资源浪费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 还有待与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在劳动力素质结构上, 新型职业农民增长缓慢, 劳动力面临老龄化和素质偏低问题, 这就导致了现有农民在管理理念上比较陈旧, 不熟悉现代农业装备, 不善于使用现代农业科技, 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上, 农产品与农资商贸流通体系梗阻是常熟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痛点。由于目前农产品仍然是分散生产, 缺乏统一的生产、交易和流通标准, 导致供求信息不对称, 加剧了农产品的流通梗阻。

2.4 农业与二、三产业, 农村与城镇融合不够

现阶段, 常熟农业发展产前、产后的联系还不够密切, 与二、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够融合。例如, 工业产品的生产不能与农业的需求相吻合, 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得不到保障;农产品在于市场对接方面的信息、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社会服务较少, 农业专业化人才欠缺, 这就导致农产品商品率低, 加工度不高, 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缺少稳固的联系与合作等问题。同时, 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发展不协调, 与城镇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现代经济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相比, 农村还相对落后。

3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发展的措施

第一, 以规划引导为先驱, 优化两者共享互促的良性发展格局。转变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由外延式扩张转变为内涵式增长。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 首先要完善城市功能, 重点解决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与农业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 切实提高城镇化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 充分发挥土地的规模效应和集聚作用。其次, 全面落实并深入推进“四个百万亩”工程, 以农业项目为抓手,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以“一核三带多园区”为重点, 着力打造以农科所为中心区域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区、东部高校蔬菜园艺带、南部特色高效水产养殖带、西部优质良田产业带和若干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格局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第二, 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 助力新型城镇化经济快速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不断促进农产品在加工、流通和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发展, 推动现代农业向优势产区、核心产区集聚, 以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带动产城互动, 加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结合当地优势促进休闲观光农业与信息产业和生活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促进三产联动和有效衔接。“规范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 把工商业理念与手段运用到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中,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与附加值, 带动农业种植结构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3】并着重加快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 以信息化手段为抓手, 厚植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在“十三五”期间, 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以“互联网+农业”为切入点, 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把“互联网+”植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因中, 厚植从农业资源到农业品牌的新优势。“探索构建统一、完整的市级农业数据资源平台, 加大技术集成推广力度, 不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4】并加大农业在信息和流通渠道方面的畅通力度, 建立和完善农业的产、供、销体系。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和信息化服务。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把分散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一般农户等与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以互联网应用实现对农业生产各要素、各环节的智能化控制、规模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 从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5】

第四,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完善两者耦合发展的平台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其目的是造福百姓、富裕农民。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有效破解农村人口流动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 同时要跟进与户籍联系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制度创新,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从而消除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和待遇差距。二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流转, 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套机制。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在农村居民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 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

摘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是推动“四化同步”的关键环节, 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基于此, 通过对常熟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找出两者耦合发展失衡的问题, 并期冀给出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耦合发展,常熟市

参考文献

[1] 常熟市政府网.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Z].2017-03-15.

[2] 常熟市政府网.2016年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7-05-17.

[3] 赵颖文, 吕火明, 刘宗敏.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测评与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43 (5) :83-91.

[4] 杨山, 丁宏.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 (6) :326-331.

[5] 马成文,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关系[J].沈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4 (6) :754-757.

上一篇:议施工现场管理策略的探讨下一篇:实施“前瞻中助后顾”初三分流教育经验之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