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赏析

2022-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黄鹤楼的赏析

黄鹤楼:一个民族品牌的崛起档案

“黄鹤楼”,在武汉她的含义很多:一座楼、一首歌、一瓶酒但在中国高档卷烟品牌里,她代表的却是一个传奇符号。

五年里,黄鹤楼从一个地方性的、趋于边缘化的卷烟品牌,跃马而上,成为一个年销售超过100万箱的王牌,创下了品牌销售增长33倍的奇迹,成为全国同行业高端产品成长最快的品牌。

何以如此?业内精英一再追寻其中的答案。

有言,“黄鹤楼”独辟蹊径,开创了中式卷烟淡雅香品类,开辟了市场“蓝海”。

有言,以黄鹤楼科技园为平台,湖北中烟不断整合优化内部和外部科研、技术资源配置,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支撑起了“黄鹤楼”品牌的生命。

有言,湖北中烟从黄鹤楼文化中汲取营养,将千年名楼蕴含的人文精神作为“黄鹤楼”品牌文化的源泉

“动客情乎异域,归游志乎故乡。寻春晖之烂漫,开眼界之混茫。”古往今来,文人雅士总是黄鹤楼的常客。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黄鹤楼科技园,有的是另一番悠雅景象。

春日的阳光开始有了温暖的感觉,科技园一尘不染的实验室里,碧绿的植物点缀其间,花香四溢,小桥流水的潺潺声中,背景音乐的轻挑慢揉之中,流淌出种种创新的故事。

在黄鹤楼科技园参观,走进“1916楼”和黄鹤楼博物馆,又让人领悟到,“黄鹤楼”与其说是卷烟,不如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雅士文化。天赐淡雅香——短短五个字将“黄鹤楼”品牌飘逸、洒脱、自信、脱俗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座幽静的科技园,正在述说着“黄鹤楼”品牌发迹的许多传说。

1916年的“配方梦想”

1916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汉口设立分厂,这就是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卷烟厂的前身。

武汉卷烟厂顺着历史这条线往下挖掘,出现了这样一个故事:黄鹤楼1916年采用的“南洋烟魁壹号”配方,出自中国商人礼聘的玻利维亚籍首席烟草配方师无奈,因为生产成本过高,配方投产未能实现,落下一个“奢华的黄金梦想”。

当年,南洋兄弟烟草的这一梦想,指向一场博弈。

英美两国烟商合办英美烟草公司,1902年其创办之初,手脚伸向世界各地。翌年,在上海设立卷烟厂,生产洋烟“大英”、“老刀”、“三炮台”,倾销中国市场。

稍晚,爱国华侨简照南、简五阶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异军突起,同英美烟草展开竞争。

其中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段子,国人皆知:英美烟草公司暗中购进大批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香烟,待发霉后,再向市场抛售,企图朝夕之间,毁掉中国烟草声誉。

简氏兄弟拿出铁证,揭露真象。用事实证明所产香烟质量,挫败了英美烟商李代桃僵的阴谋,反而使对方信誉扫地。

到后来,南洋公司几经挫折,“实业救国”心愿不灭。南洋兄弟,这一中国早年最具规模的烟草企业香火,一直延续至共和国成立。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博弈,犹在继续。

2004年,湖北中烟大胆舍弃传统合成香精香料,选用全天然香精香料,为产品的独特吸味提供了原料保证,黄鹤楼终于成功地从技术和开发角度解决瓶颈。当年,黄鹤楼第一个奢侈品牌——“黄鹤楼1916”问世。

经过科学试验,经过新技术的试炼,湖北中烟成功“激活”尘封在历史烟霾里近百年的一个卷烟配方。“黄鹤楼1916”一经投放,在全国市场持续热销,备受关注。这一产品具备低调奢华的优雅气质,被誉为“中国烟草行业2004年最受关注新品”,荣获“2004中国优秀品牌形象大奖”,成为中式高档卷烟的一面旗帜。

“‘黄鹤楼1916’是当时武烟技术中心群策群力的结果,‘黄鹤楼1916’由内而外,无一不完美”,湖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明权谈起这一作品,仿佛赞美一件艺术品。

“黄鹤楼1916”每一包均为手上制作:烟叶一片片经专业技师手工筛选后再进行生产,关键的制丝、加香、加料环节是由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工程师们亲手操作,整个的包装过程皆由熟练技师手工完成。

烟支长度回归无滤嘴时期的70mm,开启中国短支卷烟生产,人们称道其强烈的个性风格为中国“第一短烟”。

2004年,“黄鹤楼1916”的推出,于黄鹤楼系列品牌形象、品牌风格、品牌个性和品牌价值的确定,发挥了石破天惊的作用和影响。当年,黄鹤楼实现销售近7.5万箱。

2005年,黄鹤楼的销量更呈现爆炸式增长,在“黄鹤楼1916”的拉动下,黄鹤楼其他规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产销增量,全年销量超过11万箱,整体增幅超过50%。

物换星移,近百年过去了,南洋兄弟在微笑,上世纪苦涩的笑变了,变成新世纪甜美的笑。将卷烟厂一段历史旧闻嫁接到黄鹤楼品牌上,演绎成让人九转回肠的故事,这是一种想象力和创造力。

黄鹤楼品牌打造者请出了“黄鹤楼香烟之父”——韩焕章,续写品牌的前传与后传。韩焕章早年曾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担任配方师,承传中国烟草崛起年代的智慧。如今,他是武烟技术中心的高级工艺及配方专家,作为一位中式卷烟的配方大师,他发明了“韩式三角理论”,为黄鹤楼1916产品量身定做。

湖北中烟副总经理彭传新说:“高档烟的发展需要很多支撑,其中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是提升品牌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品牌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是选择产品的功效和质量,而且也选择产品的文化品位。

具体到黄鹤楼品牌上,湖北中烟工业公司品牌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实说:“黄鹤楼是个老牌号,有着与楼相通的东西,加上武烟有着90多年的历史,在品牌塑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就有了很好的文化积淀,可供我们开掘与塑造。”

表现在产品包装与商标设计上,湖北中烟强化了品牌独有的千古名胜——黄鹤楼风格和色彩,贴近目标消费者审美心理,且出书籍、印画册、开网站、发行杂志、举办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媒体和市民来企业参观,展开多形式、多层面、多元素黄鹤楼文化的传播,让这种倍受华夏人文传统润泽的文化走得更远,支撑品牌的力道更强。

传统文化与现代营销在这里融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太师椅、屏风、字画黄鹤楼品牌文化研究所内一派风雅。品茗聆听,文化研究员张伟娓娓道来:“随着卷烟消费市场的发展,部分消费者购烟时,吸味喜好在购买原因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情感性需求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黄鹤楼”在规格划分中不是简单地以吸味和价格来区别消费者,而是从需求角度寻找消费者。

“黄鹤楼”的每一个规格都有一段故事,每一个规格都注入了文化,尤其经典文化元素。湖北中烟的一位销售经理游山时,他的朋友提议,可否将荆楚名胜、道教名山武当山的“道”文化融入品牌文化。这个看似随意的想法擦亮了销售经理思想的火花,他迅速将这个创意上报给公司决策层。经过多个部门的反复讨论,“黄鹤楼”(论道)诞生了。随后,又有了“黄鹤楼”(问道)、“黄鹤楼”(品道)。

深度挖掘方能深入人心。在产品设计方面,“黄鹤楼”以怀旧、浪漫、唯美、简约等系列设计,给产品注入文化元素,映托出雅士文化的丰富内涵,满足新时代雅士的审美心理和精神诉求。以“黄鹤楼”(问道)为例,红黑相间、情思悠然,将历史文化与卷烟品牌文化融为一体。

黄鹤楼,在品牌发展起始阶段使用名楼文化,推出“黄鹤楼”(蓝带)、“黄鹤楼”(软珍)等品牌规格。

随着品牌的壮大,湖北中烟从“楼”文化中跳出来,向中国传统文化“问道”,迎来深化品牌文化内涵的阶段,推出涵盖“黄鹤楼”(论道)、“黄鹤楼”(问道)、“黄鹤楼”(品道)等规格的“道”系列。

如今,“黄鹤楼”品牌继续与多元文化对接,实现了品牌文化的不断拓展延伸,向地域文化、现代流行文化等方向发展。

文化,渗透在黄鹤楼科技园的每一个角落。“黄鹤楼”的品牌文化因此更为丰富,使品牌真正实现了销量与结构的同步良性增长。

“淡雅香”的吸引力

黄鹤楼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天赐淡雅香。这简短的五个字,却是黄鹤楼最核心的产品竞争力。“淡雅香”,行业人士评价,“淡”是焦油低,“雅”是危害小,“香”是香气足。

2月10日,在黄鹤楼科技园天然香精香料研究所的一个角落里,记者看到了这种天赐“淡雅香”的来源其一:淡黄色的小菊花静静“绽放”,它的故乡,远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神农架山区。在“黄鹤楼”品牌“淡雅香”香型中,这种小菊花至关重要。它是一种珍稀本草——神农香菊。

近年来,人们包含烟草的食品消费越来越关注天然、绿色。为顺应消费需求,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主开发了以天然本草香料为代表的天然烟用香精。

“神农香菊中的活性成分可明显增强喉部舒适性。”黄鹤楼科技园香精香料研究所技术人员黄龙告诉记者,“‘黄鹤楼’采用的香料,90%是从神农架地区天然本草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与化学合成香精相比,天然香料更能与烟草本香相协调。”

湖北中烟援引中医“君臣佐使”的用药理论,研究形成了集增香、减害、舒喉于一体的3n香料复方技术。即以增香小复方为君药,确保系列产品独具香气飘逸、优雅纯正的特点,以减害和舒喉小复方依次为臣药和佐使药。增香小复方又以神农香菊为君药,以紫苏、地黄等为臣药和佐使药。减害小复方以三叶草为君药,以细辛、木蝴蝶等为臣药和佐使药。舒喉小复方以矮地茶为君药,以蔓生百部、白花前胡等为臣药和佐使药。3n香料复方技术以数组类似结构的三元复方为基础,更有利于保证香料的稳定性,更好地突显产品特性。

相对于更为丰富的产品带来更为自由的选择,“黄鹤楼”差异化目标聚焦的方法论更加吸引人。差异化就是不走寻常路,就是与众不同。淡雅香品类就是以低害、低焦、高香、舒喉的特质展示了其与浓香和清香品类的不同。这种差异化让湖北中烟注重创新、注重特色,为“黄鹤楼”的发展有了与以往格外不同的思维。

关于目标聚焦,湖北中烟人这样描述:“把箭比作着力点,把靶心比作想要实现的目标。有人可能会把箭射向十个或者更多不同的地方,追求精彩纷呈。而我们,则把所有的箭射向淡雅香的核心特质,即低害、低焦、高香、舒喉。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聚焦。”

目标聚焦,湖北神农架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各烟叶基地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绿色种植方式、黄鹤楼科技园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各种思想、观点、技术得以聚集、得以兼容、得以互补、得以成势。

在武汉卷烟厂,有一条“黄鹤楼”淡雅香生产专线。

这条线引入了“三线并行”的加工模式:

一线以“强加工”取“淡”。

一线以特殊加工求“雅”。

一线以“柔加工”保“香”。

三条线在设计流程、设备和参数等方面均实现了差异化,以适应多种原料特性和特色配方的要求,从工艺层面突显和强化“淡雅香”的品质。

“我们研发了加香加料精度实时监控自主技术、排潮转网自动清扫自主技术、加料双回路自主技术、过滤罐自动排空自主技术等7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生产专线的加香加料精度已达到99.99%。”黄龙对记者说。

湖北中烟践行减害降焦,生产出焦油量5毫克、3毫克、1毫克多种规格卷烟。如何降焦而保留中式卷烟香气,一直是行业科技工作者需要破解的重点和难题,也是湖北中烟一种执着努力。

增香型优质重组烟叶就是他们突出卷烟独特风格,减害降焦的重要原料。

技术人员开展原辅料体系研究、新型复合生化萃取浓缩技术研究、浓缩制浆技术研究、涂布技术研究以及提升外观质量关键技术研究,将增香型功能优质重组烟叶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新型嘴棒也是“黄鹤楼”品牌卷烟实现增香保润的重要途径。

在黄鹤楼新型滤嘴技术研究所,记者看到新投产的“黄鹤楼”(红景天)、“黄鹤楼”(为了谁)等规格使用了香润珠嘴棒,这是继同心圆嘴棒、太极嘴棒之后的第三代嘴棒。

“这种嘴棒最大的特点是可触、可视。消费者取用烟支时,按捏香润珠部位使其破裂,可以听到清脆的声响。这时,内置在香润珠里面的液态本草香料就融入了嘴棒纤维。”据新型滤嘴技术研究所技术研发部副部长刘祥谋介绍,香润珠嘴棒增加了消费者的体验功能,好玩,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实现降焦保润、增香减害。

在湖北中烟,科研成果并不只停留在实验室。“通过产学研三方合作,一项研究成果出来后,我们先在科技园试验,试验成功后就交给相关公司大批量生产。这样,我们不出园区就能直接看到研究成果的样本和应用情况,确保了科研与生产的无缝对接。”黄鹤楼科技园香精香料研究所研究员王娜说。

“深海战略”领先一步

“‘黄鹤楼’其实只比别的品牌多走了一步,这一步至关重要。”彭明权如此总结黄鹤楼的成功。

“深海战略”是“黄鹤楼”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词。这是每一个湖北中烟人都认同的观点。

“深海战略”的本意在于,将视线移向买方需求,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具体到“黄鹤楼”,就是让其成长为新品类的领袖品牌,征服市场。

中国烟草正式提出要构建中式卷烟品类是在2008年。

2008年6月5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在湖北武汉召开中式卷烟品类构建与创新研讨会,提出品牌创新是中国烟草创新的集中体现,而品类构建与创新,是品牌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键切入点。

而在此之前,国家烟草专卖局曾对“中式卷烟”和“品类”分别进行过探索。2003年4月,全国烟草行业降焦减害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中式卷烟”的概念。随后,国家烟草专卖局对中式卷烟进行明确界定:能够满足中国卷烟消费者当前和潜在消费需求、具有独特香气风格和口味特征、拥有核心技术的卷烟,主要包括中式烤烟型卷烟和中式混合型卷烟。其中,中式烤烟型卷烟占主体地位。

其实,早在2007年9月召开的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管理现场会上,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李克明就对“品类”提出了这样的期望:“中式卷烟就是要在世界卷烟市场中打造或者说创新一个新品类。每一个中烟工业公司都应该去构建中式卷烟大品类下的小品类,最终使中式卷烟像中国菜一样,由粤菜、湘菜等品类组成。”

湖北中烟审时度势,进行了集成创新。他们将天然本草香与烟草本香相结合,调配出了淡雅香。他们依托湖北优越的自然环境,同商业企业一起培育“金神农”烟叶,将其作为淡雅香品类的主要原料。

他们进行技术攻关,建立并完善了淡雅香生产工艺,突破了天然本草香精香料、增香型功能薄片和降焦嘴棒的技术难关,发挥其综合作用,彰显了产品低害、低焦、高香、舒喉的淡雅香品质。

基于自己对传统的理解和对创新的认识,“黄鹤楼”将既有的卷烟香型融会贯通而自成一派,名为“雅香”。它创造性地将中医原理融于其间,巧妙运用木草香料,形成“香气飘逸,透发性好,明显改善喉部舒适性”的特征。2003年,“黄鹤楼”正式定位为雅香风格的代表性品牌,以此而在林林总总的高档卷烟产品中形成了别具—格的差异化特征,从而拥有了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黄鹤楼”丰富的产品线,为消费者提供了别样的选择。

“黄鹤楼”(1916)旨在打造中式卷烟经典品牌中的经典。

“黄鹤楼”(问道)的文化内质重在与知识分子的气质契合。

“黄鹤楼”(品道)按季节不同又细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小规格。

“黄鹤楼”(漫天游)硬盒产品将烟支划分为三个功能区,以吸食时间为间隔,即“左早右晚后白天”。

“黄鹤楼”有细烟支系列,细烟支的特点是单位面积内燃烧的烟丝量少,降低了烟支中的有害成分。

“黄鹤楼”有方形烟支系列,方形烟支的烟丝量更均匀,使单口气体中的有害成分有效降低,而香气损失也更少,更具低焦高香的特色。

“黄鹤楼”系列还有5毫克、3毫克的超低焦油产品,又研制出了焦油含量为1毫克的产品,在焦油含量低至0.1毫克的产品储备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



“黄鹤楼”倾力打造的“雅香”新品类,丰富了中式卷烟的内涵,增强了中式卷烟的整体实力,而且为“在有限资源下如何运用战略眼光给品牌持续发展提供独特价值”作了—次成功的示范。

随着独特的品牌定位以及强劲的发展趋势,“黄鹤楼”迅速成为中国高档卷烟的领军品牌,跟其他三种风格的代表品牌被行业观察人士称为中国高档卷烟的“四大天王”。

此后,“黄鹤楼”以淡雅香品类代表品牌的身份迎来了新的发展期,驶入了品牌发展的快车道。通过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提升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品质,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最终成为淡雅香品类的领袖品牌。

品牌之树,品质为根

在2011年上半年全国卷烟产品市场抽查质量综合得分排名中,“黄鹤楼”品牌4个规格产品均进入行业前8位,其中“黄鹤楼”(软珍品)连续三年蝉联行业市场抽查产品质量综合得分第一名。

品牌之树,品质为根。一个品牌的成功首先在于优异的品质。“黄鹤楼”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内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与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稳定产品品质是分不开的。

那么,“黄鹤楼”的优异品质是怎样炼成的?让“黄鹤楼”品牌定点生产厂——湖北中烟武汉卷烟厂给出答案。

武汉卷烟厂叶片精选车间通过细致的人工选叶实现摘梗、除杂、预混等多种工艺要求。

武汉卷烟厂工艺品质部部长方敏介绍:“这道工序叫‘全叶精选’,人工选出的烟叶喂料前带梗比重能够控制在0.5%以下,为‘黄鹤楼’卷烟的品质和风格奠定了基础。”

“全叶精选”,只是“黄鹤楼”卷烟371道个性化生产工序的开端。

为满足“黄鹤楼”品牌生产的特殊要求,湖北中烟为“黄鹤楼”量身定制了一条专用生产线。这条生产线“身材娇小”,变传统的“大锅混炒”为 “小锅小炒”,制丝过程达到了控制参数精细化,实现了分类配方、分组加工。

目前,这条制丝线已形成80项自主专利:独创的木制过丝槽可以帮助烟丝与天然本草香料充分融合;独有的烟丝温控系统可实现30℃至50℃范围内的温度调节,避免高温对天然本草活性成分的破坏;多级柔性风选可精确去除梗丝,进一步提高烟丝的纯净度。

2009年,武汉卷烟厂“黄鹤楼”专线项目质量控制系统开始运行。这一系统通过过程监控、实时数据采集、自动报警以及后续跟踪处理,实现了对“黄鹤楼”产品生产过程的实时精准控制。

在制丝车间采访时,记者看到,车间设备上都贴着带有“三确认”原则的标志。“三确认”是指生产人员要对上道工序的工作、本道工序的生产过程和输出品进行质量确认。

制丝车间主任张风光告诉记者:“车间大约有150道工序,每道工序的生产人员都要严格按照‘三确认’原则进行质量把关。”

除了质检,湖北中烟产品质量向全过程管控和精准控制推进。武汉卷烟厂卷包车间实行“三查、二验、一分析”的质量管理模式。“三查”即操作工自查、轮班巡查、车间专项检查,“二验”即设备检修后的验收和质量改进成果验收,“一分析”即质量分析,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分析改进。

改进——设备改进、工艺改进、管理改进,保证“黄鹤楼”卷烟品质。在“黄鹤楼”生产专线上,有一个由工艺、质检、机械等方面的18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小组,专事生产线个性化改造。

“看似一个很小的细节,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对整个黄鹤楼品牌的印象,”“什么是细节,细节首先是标准。”方敏说。

在选叶线上,记者看到质检员正在检查1号机台的除梗质量。在处理好的烟叶中,质检员拿出一小把进行称量。上秤一称,烟梗占烟叶的比例在千分之五以内,符合企业标准,而行业标准是不超过百分之二。

在“黄鹤楼”品牌工艺质量标准名录中,像这样严于和高于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比比皆是。湖北中烟要求,不同批次产品每支烟的重量波动在22毫克以内,而行业标准为70毫克至80毫克。

“尖刀计划”

“企业要能满足需求,提供服务,变产品为服务于消费者真实需要的载体,实现‘服务为王’。”2003年上任伊始,彭明权就在企业内部确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

湖北中烟聘请7000多名经验丰富的零售客户及消费者组成专业评吸队伍,每月开展产品质量评判。

湖北中烟在全国设立500多个消费者意见征集站,收集整理有价值的意见,指导产品改进。

“在湖北中烟,营销人员要跑市场,技术人员每年要深入市场60天以上开展市场调研。”湖北中烟技术研发中心产品开发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大规模、不间断,日复一日地市场调查,让湖北中烟敏锐把握市场风云,看穿时代在变,消费者注重满足感、轻松感和舒适感兼备,渴望价值的认同和情感的传递。

低焦油、低危害这些来自消费者视角的需求,成为“黄鹤楼”品牌创新发展的出发点。

“让科技与消费者对话”、“‘黄鹤楼’的技术应该是消费者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在黄鹤楼科技园采访时,记者听到这样的话语。

“最初,创新是我们的唯一出路。而现在,创新成为‘黄鹤楼’品牌的特质之一,成为品牌发展的核心优势。”湖北中烟人告诉记者,创新融进他们的血液,成为一种基因。

创新,“黄鹤楼”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观念创新、没有目标和意识引领,其他创新就无从谈起。

——自主创新。通过好的体制机制,培养自己的创新队伍,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成果。

——协同创新。借助外力协助创新,集中企业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创新资源,为我所用。

这些思想,体现在“黄鹤楼”品牌的每一支香烟中。 “黄鹤楼”(问道)使用了书本侧翻式烟盒,“黄鹤楼”(漫天游)将一盒卷烟分为三个功能区,里面分别是早午晚三个不同时间段吸用的烟支,以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地理因素划分消费群体,为高原地区开发出“黄鹤楼”(红景天)。这是黄鹤楼“尖刀计划”的锋芒初露。

湖北中烟提出: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天然单体香精、功能型嘴棒和本草型薄片产品技术储备方面,率先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再造烟叶研究实现国内领先,形成产品不可复制的技术。

推行组合降焦法,确立品牌在减害降焦方面的领先地位。

实施“百千”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计划,尽快实现国际专利和发明专利零的突破,以标准和专利提升品牌的技术优势。

除了实验室,黄鹤楼科技园建立包装印刷、香精香料生产、滤嘴生产等多个科技成果的中试转化平台。

“为使科技园众多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并应用到‘黄鹤楼’产品中,我们积极实施研发前移,力求实现研发活动与外部市场‘零距离’。”黄鹤楼新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刘祥谋告诉记者,湖北中烟在天然本草香精香料、增香减害型薄片、个性化嘴棒等领域累计完成213项科研成果,其中有149项成果在“黄鹤楼”产品中顺利转化应用,转化率高达70%,使“黄鹤楼”品牌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卷烟品牌的经典特色和创新亮点。

“一支‘黄鹤楼’卷烟集合了数百项科技成果,其中有100多项是‘黄鹤楼’的专利技术”,这是湖北中烟科技人员自信的底气。

要做“尖刀”,必须拥有锋利的“刀尖”,任职于黄鹤楼科技园里的科研人员便是“刀尖”。

企业广揽英才、广泛合作,致力于构建没有围墙的研究平台、研究基地。目前,在湖北中烟黄鹤楼科技园“二十所一室”,汇聚了来自湖北、上海、北京高校的生物学、医学、管理学等10多个专业领域的400多名优秀人才;科技园还联合了40多所科研院校、2700多名专家开展各项技术合作。

陈义坤,湖北中烟黄鹤楼科技园首席配方师、武汉大学有机化学博士,2001年加入湖北中烟。10年来,他先后从事过配方维护、香精香料、减害降焦等多领域的研究,目前负责黄鹤楼科技园海外产品研究,为湖北中烟进军国际市场做好基础研发工作。

王娜,湖北中烟黄鹤楼科技园团队带头人、留美归国博士,2007年加入湖北中烟。王娜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创新团队,投身于“黄鹤楼”的研发,其领衔攻关的《天然本草香精香料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科技园自主创新突出贡献奖。

她说:“科技园给了我一个舞台,在这里我成为了赋予卷烟个性的工程师。”

湖北中烟提出了“十百千万”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培育出10名以上在行业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专业人才、100名以上在公司内部有重大贡献的人才、1000名以上专业化人才,将外向型合作人才扩展到10000人以上,形成与品牌发展相适应的强大团队,构建与品牌发展相适应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创新不是浪漫的童话,而往往取决于研发的投入。

科研经费,湖北中烟向来舍得投入。早些年,湖北中烟每年的科研经费预算都在两亿元以上,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但湖北中烟觉得这还不够,从2008年起,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增至销售收入的2%,累计上十亿元。

企业为科研经费申报建立了“绿色通道”,无法在年初提出的科研项目,年中可以随时申报、随时论证、随时拨款。相比之下,行政开支和公关接待等预算项目则无法享受如此“待遇”。

分配向科研骨干倾斜的激励措施尤为明显,不论“正式工”还是“合同工”,一律以绩效论报酬,科研人员的平均收入要比行政人员高出许多。

在每年举行的湖北中烟自主创新总结表彰大会上,黄鹤楼科技园一次性出资数百万元,重奖自主创新先进成果的相关人员。

物力、人力的投入,加上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湖北中烟近年来在科技的支撑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湖北中烟技术中心原料研究所所长吴风光介绍,截至2010年,黄鹤楼科技园累计申报专利760项,授权专利476项。

科研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湖北中烟的品牌价值。《2011胡润品牌榜》显示,“黄鹤楼”香烟以270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湖北最具价值品牌,并且是该省品牌首次进入胡润品牌榜前20名。

黄鹤楼品牌价值较2010年140亿元增加了近一倍,品牌价值占市值比列高达55%,说明产品高科技含量、高价值感和高端定位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效应日趋明显。

湖北中烟环保投入与品牌建设同步。2006年一篇媒体报道,作过这样的描述:车间整洁,烟囱几乎看不见烟雾,特别在乎环境安全的戴胜鸟,在厂区欢鸣。走进武汉卷烟厂,如同走进了花园。

那一年,武烟向媒体介绍,“九五”以来,企业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环保和循环经济建设。其中列入技改的环保资金1709万元,占技改总投资8.76%,保证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投用。

据介绍,烟叶加工产生粉尘,未加处理,飘落居民区,将污染环境,影响市容。每天,武汉卷烟厂出产各色卷烟,也出产一种黄色圆饼——在这里,除尘设备封闭收集粉尘,加入粘合剂,压缩成固体,回收利用到其他生产中。此类除尘设备,武烟购置30多台套,每年生产带来的1100吨粉尘,98%回收。剩余微量,达标排放。武烟有锅炉5座。2005年6月,“油改气”,燃油锅炉改烧清洁的天然气,废气排放量陡降50%。企业一年节约燃料成本2000万元。

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也是烟草工业“负”产品。以往,武烟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达到国家二类标准。2006年3月,武烟日处理水量3600吨的污水处理站试运行,6月通过验收,全厂污水处理升至一类标准,完全符合排放标准。

上马这个项目,有个考验:2002年,工厂设计综合大楼,扩大生产、办公规模,污水处理站一并纳入图纸。此后,集团决定在东西湖建新生产基地,烟厂面临易地搬迁。搬迁前是否投资450万元上马污水处理站?武烟班子认定: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决策不改。动力车间冷凝水回收设备调试成功,处理后水中铁离子含量达到国家规定指标。武烟锅炉冷凝水改排放为循环利用,年可节水7万吨。加上循环利用冷却水,年节水逾14万吨。数据显示,1997年至2006年,卷烟厂产量翻番,利税增五倍,年用水由170万吨,降到70万吨,污水排放量同步锐减。

动力车间副主任魏丰伟介绍,车间所有墙体、吊顶采用多孔吸声材料,窗户为双层玻璃,进风系统安上隔音装置,烟囱“戴”上消音器,厂区噪音降低了10分贝,“隔壁小区居民丝毫不受影响”。

期间,武烟通过中质协“三合一”管理体系认定——关注员工健康的OHS、保护消费者利益的ISO9000质量管理、约束企业社会责任的ISO14000环境认证。三关通过,当年全国烟草企业只有两家。

接下来,武汉卷烟厂让出市区,搬迁东西湖,减污降噪达到新水平,且实现中水循环,工厂更干净,工厂更安静。

清醒,湖北中烟哲学的另一面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湖北中烟这句富于哲学意味的广告词早就走出业界,流行坊间。

这句话,为人们喜爱,或许就在于它的那种张扬,那种敢于拍胸脯,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还有那种近乎乡间俚语似的生动。

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只是湖北中烟哲学的一面。

另一面呢?

另一面是什么?

说来可能好多人不信,另一面只有两个字,叫做“清醒”。

早几年,在全体职工代表大会上,湖北中烟哲学的创造者彭明权曾扯着嗓门怒吼:清醒啊清醒,同志们哪,要清醒,清醒!

一个“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一个“清醒”。一个飞龙在天,一个潜龙在渊。一个虽千万人吾独往,一个如履薄冰,不敢丝毫大意。两个近乎矛盾的东西合在一起,却形成智慧的辩证,力量的互补。

让我们回到“清醒”哲学产生的年头。

2005年3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发文,提出以武烟为龙头,调整湖北烟草业结构。

是年8月7日,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考察武烟,说了一句心里话:今年一二月份我对武烟还没有把握,现在,信心倍增。

8月23日,武烟集团职代会作出一个基本判断:集团发展之快前所未见。

这年1~8月企业销售卷烟40.69万箱,预计全年销售65万箱,突破徘徊多年的50万箱规模。1~8月利税18.3亿元,同比增长35.9%,其中利润3.45亿元,同比增长率117.1%,“两年过5亿元”计划可望一年成真。兼并三峡公司、红安烟厂,划拨大悟烟厂生产指标重组湖北烟草,一路顺风。

时任武汉市委常委、武烟董事长的彭明权说:这些果实说明武烟人市场观念在更新,头脑在清醒。清醒的一大证明是:武烟“市场强项”,成了思想解放对象。此前10多年,武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企业,也是企业和企业家颁奖席上常客。

然而,市场经济慢进亦退。湖南某烟厂原是武烟一个分厂,18年前,武烟产量越过50万箱标杆,赢利1000多万元,这个分厂产量是武烟的一半,而且亏损。2004年,这家烟厂利税50多亿元,武烟20多亿元。18年后,武烟产量、利税是人家一半。“武烟一觉睡了18年”,“武烟人该醒一醒了”。受武汉市委委托,彭明权任职武烟,敲响警钟。

2005年初,在一场员工大讨论中,武烟“市场强项”,成了思想解放对象。

“为什么人家产品走全国,我们出不去?”

“为什么我们工艺、技术不落后,市场比人家小,发展比人家慢?”

打破“固守汉味”,吸味变不变,市场说了算。

“你们在家主政,我去卖烟”。2005年1月6日来武烟工作,彭明权做了安排,便去跑市场。跑到某县,县领导说,武烟产品在这里也很俏啊。彭明权摇头:“不要说客套话了,我查看过好多垃圾桶,丢的烟盒都是外地牌子啊。”对方十分意外这种较真。停顿半晌,说“汉烟口味我们吸不惯”。

省内多路市场调查反馈,“固守汉味”的产品设计思路和开发模式值得商榷。武烟市场主要在本土,这就有了“固守汉味”的想法。市场要扩大,产品要打出去,这种想法就不行了。“川人爱麻辣,下江人爱吃甜,各有特色,本不存在哪种好哪种差。你非让四川人吃上海菜,就不对了”。

改进产品吸味,适应广阔市场,武烟投入重兵,技术攻关。研发与销售人员同跑市场,样品调查两周一次,成品回访每月一轮,密度高于以往。五个新品开发组,谁的配方市场叫好就用谁,就重奖谁。

从样品问世到产品上市,历经30多个回合调整,两个新吸味产品一炮打响,供不应求,销售人员喜上眉梢,感觉“天天过年一样”。

新品俏,拉动汉烟其他产品销量,上半年省外售出5.6万箱,增长23%,下半年订货增长40%。也不是什么都听市场,市场与质量发生矛盾,市场服从质量。省内烟草下半年订货会上,武烟两个新品一个要货2万箱,一个6万箱。

武烟很抱歉:暂时没有那么多货。地、市烟草公司吵着要武烟扩产。武烟没有松口。技术人员解释“限产”:两个产品采用优质烟叶,人工选叶,最好的设备,专人专机生产。资源有限,短时内骤然放量,只有一条路,降低质量标准。

18年前,武汉发生“永光倒牌”事件:紧缺经济时期,永光香烟不愁销,规模上得猛,原料、工艺跟不上,质量下滑。很快,消费者毫不留情抛弃“永光”。武烟人说,市场与质量发生矛盾,市场服从质量,这才是真正尊重市场。

2005年上半年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汉烟有害成分不断下降,新近又研制出“双低”新产品,焦油含量和一氧化碳含量控制在10毫克以下。其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欧盟2004年烟草产品安全标准。武烟的市场分析人员预测:这种新品同样要走“限产”路子。

下半年,面对“淡季不淡”的可喜局面,集团一班人保持清醒头脑,集中精力开展为期6个月的全面质量改进活动,确保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让市场方方面面都赚到钱,自己才能赚钱。当年,两种新品上市前,武烟集团请国家烟草研究院专家评估定价。专家综合各种指标,认为新品其一可定240元一条,其二160元一条。武烟集团最终定价:170元和95元。如此定价,消费者感到值。

调整产品调零差,经销商、零售户得到从未有过的赢利空间。如此定价方式,是一种让市场方方面面都赚到钱,你最后赚钱的“倒算法”,改变了先算自己最大盈利,别人怎样再说的思维。单箱利润摊薄了,利益共同体建立了,武烟的总利润大幅上升了。

市场想得越深越远,跨越发展的目标越急迫。“武烟不能按部就班,不能满足有进步,必须拿出跨越式发展目标”。如今很多人,爱用“跨越”字眼。董事长彭明权说这个话,脑子格外清醒。“时下中国烟草业,发展在提速,淘汰在提速,发展慢了意味消亡。”“上半年武烟利润增长95%,离先进企业仍有很大差距。”

WTO有开放中国市场时间表,国内烟草业结构调整加快,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云南烟草企业在内蒙古、东北、海南实施兼并,上海与北京烟厂合作,湖南烟厂吃掉宁夏企业,盯紧河北“武烟面临市场机遇,还面临市场合围”。

“要清醒啊,同志们,清醒啊,同志们,要清醒!”他在职代会上大声疾呼。职工代表的发言,表明他们很清楚肩上挑着怎样的担子。

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赋予重托:全力支持武烟整合省内烟草企业,武烟年利税20多个亿不行,一定要早日达到70亿至80亿。

2004年,不含五类烟,武烟年销售47万箱。2005年初任务定在52万箱,销售方面感到困难,目标责任状迟迟未签。半年过去,清醒之后的武烟连销售带订单,“年售65万箱”(不含五类烟)稳稳握在手中。加上兼并新厂的销量,“一年翻一番”的百万箱就在眼前。

《三国演义》中,兵家必争荆州。荆州一年18万箱的市场容量,占全省六分之一。武烟份额长期徘徊在五六万箱,且集中在强手不屑争夺的低档产品区间。

短短8个月,彭明权27次到荆州调研,8个县市、142个乡镇个个跑到。每去一次,对市场的了解就更深一层,武烟的策略就更贴近市场。荆州人接受“好东西”和摒弃“坏东西”一样不含糊。18年前,武烟的招牌产品“永光”卷烟首先在荆州倒牌。今年,武烟新产品热销始于荆州。

提起“27回下荆州”,职工们感喟:市场反对玩概念,要求思想解放又说又做,知行合一,事事到位。这是一段“温故而知新”的旧闻,讲述了“清醒”哲学的来龙去脉,至今,这种哲学仍蕴含于黄鹤楼品牌之内,不显山,不露水,却威力自在。

结语:

解密“黄鹤楼”,我们认为——传统与创新,历史与现实,在“黄鹤楼”品牌上有了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她走出了高档卷烟品牌贯有的王者与霸气之风,开创出一片自然雅致的独特意境。

黄鹤楼是传统文化的发扬者,针对不同群体文化品位上的差异性,在“庄重、宁静、简洁”的品牌调性下,赋予品牌旗下每个规格以不同的风格,逐步形成了“和谐一致、各具个性、格调高雅”的品牌文化体系,成为中国卷烟品牌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依靠自主创新而创造销售奇迹的黄鹤楼品牌,在这样一个由政策主导的行业内,在这样一个比较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行业内,就显得更加特立独行和难能可贵,它在创新之路上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就更具有了让烟草同行们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作者:郑明桥 张小平

第2篇:浅谈黄鹤楼藏字画的管理与运用

摘 要:黄鹤楼藏名家书法绘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书画的收藏与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化、规范化。收藏与创作、研究、利用应当有机结合,同时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收藏管理模式。

关键词:黄鹤楼书画;楼藏管理;科学规范;与时俱进

一、馆藏书画基本情况

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千古名楼,享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家”的美誉,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鹤楼自1985年重建开放至今,已累计收藏字画近2000幅,内容包括:黄鹤楼及公园内楹联匾额、碑刻石刻原作,全国名家庆贺名楼重建之作,黄鹤楼建筑设计与壁画创作手稿,以及艺术家捐赠和雅集活动所留作品,还有国内外政要、社会各界名人登楼题字等等。既有知名的国内艺术家如刘海粟、启功、李可染等大家的大作,也有享誉湖北的艺术前辈如闻钧天、邓少峰、周韶华等老师的作品,这些书画一起见证和记录了当代黄鹤楼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如何科学、规范、有效地保护、管理和利用好楼藏字画,服务名楼文化建设,服务社会造福后代,是公园文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规范管理、科学保护

1.这些藏品既是艺术品,更是公园宝贵的文化财富,由于字画是特殊的文物,随着时间的久远,容易受潮、蛀虫、渍黄,发生霉变,为最大限度减少损害,延长其寿命,采用更为高效科学的技术管理,公园领导在库房内安装了智能恒温恒湿空调,这样,库房常年温度湿度处在可控范围内,大大降低因温湿度的不适宜对字画藏品的伤害。同时还安装了双回路智能报警器、监控仪、消防设备,为库房的环境及消防安全提供了保障。

2.专人专职专责管理。由于字画管理工作的特殊重要性,自建楼开放以来,就一直由两个部门的两名工作人员专职负责,同时监管,负责字画的安全管理,以及入藏、登记、编目、整理、接待来访等相关工作,相互督促,共同配合,对字画的进、出严格按照字画藏品入库出库手续,凡入藏的字画都应登入“字画藏品总登记账”,并按科学方法分类上架,贴上不同的档案号,查找起来比较方便。

3.收藏保护与研究利用并重。在管理保护的基础上,公园十分注重馆藏作品服务社会的功能。字画是精美的艺术品,精美的艺术品下是作者所传递的真情实感,展示着名楼及大自然的魅力,如果仅将珍贵的字画藏于箱底秘不示人那就失去了它们的意义。为此,公园管理处秉承藏用并重的理念,十分注重藏品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积极创造条件策划相关展览让这些艺术珍品公众与众,让海内外游客登楼之余也能享受黄鹤楼丰厚的艺术内涵。但反复的展览而长期悬挂,又会因空气的污染和尘埃的侵蚀让字画慢慢蜕变破损。为此,公园领导将藏品中的部分制作成高精仿作品,视觉上与真品无异,这样在展览的同时既完好的保护原件真品,又能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享受到艺术品的视觉盛宴。

4.成立黄鹤楼南楼画社,增强黄鹤楼文化软实力。为继承、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公园聚集组织了一批热爱民族文化、热爱黄鹤楼文化品牌打造,在湖北省书画界有一定影响和造诣的艺术家如陈立言、贺飞白等10位书画家成立了南楼画社,积极开展中国书画艺术传统研究,组织从事中国书画和与黄鹤楼文化有关的书画创作、交流与联谊活动。如定期为公园职工传授书画基本知识,在特定的节假日,跟中外游客现场互动,现场进行书画艺术表演 ,指导游客现场书画创作,宣传和普及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三、关于公园在书画收藏、保护、管理与利用方面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公园在字画管理利用等方面虽已打下较好基础,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自身需要的流程和方法,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问题,有着比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如下:

1.库房空间容量十分有限与日益增长藏品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带来了在分类分级管理、有效保护存放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随着楼藏数量的日益增加,形式、尺寸、材质、装裱形式也多有不同,亟待需要一个可以足够分区的较大空间和一批尺寸不同、分隔不一的个性化箱柜来安全分类、有序存放。为此尽快扩容,改造字画库房尤为重要。

2.在库房空间改善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分类、分级管理工作。一是组建书画藏品鉴定小组,可由公园相关人员和外聘专家共同组成,对分类分级标准进行优化,并对已有藏品和新收入藏品进行文化艺术价值和等级鉴定,来确定是否入藏和管理等级。二是根据藏品分类、特征与管理等级,合理划分相关区域并定制箱柜、箱盒,合理存放并预留适度空间。三是加强书画专业管理人员的学习培养,拓宽眼界,提升鉴赏和业务水平。

3.信息时代,书画馆藏数字化建设是大势所趋。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应当用数字手段建立更加规范和标准化藏品数据库,包括藏品基本信息、交流信息、借出调用信息、观品信息、国际国内的创作研究信息等。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字档案,压缩存储空间,使信息反复可用而不受损,减少珍贵藏品人为损害的概率。管理人员也可通过信息检索的方式查看,缩短查找时间,提高管理水平。同时,通过网站搭建虚拟展示厅,让参观者在虚拟的环境中,身临其境般浏览,研究者也可以通过放大的细节中进一步领会艺术家的手法特征。由此真正实现“没有围墙”的美术馆。

4.藏、研、用并重,加强对馆藏书画的研究与利用。多年来,公园馆藏书画的保护管理工作已打下较好基础,在书画的整理利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如整理出版了《匠心之绘——黄鹤楼建筑设计与壁画设计手稿》《黄鹤楼藏名家书法选》和《黄鹤楼藏画集》,举办了一系列馆藏名家书画作品选展、馆藏楹联作品选展展览。但受相关条件限制,在研究和利用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如何深入揭示馆藏书画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如何焕发馆藏书画的新生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推进相关整理出版和展览展示等工作,以更好服务名楼文化发展、服务社会大众。

结语:书画艺术是人类艺智慧的结晶,书画艺术管理是提升书画作品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的关键性方法。只有通过创新理念和方法来优化书画艺术管理,才能运用新时代保存、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树林.吴瑞山.谈书画档案的收藏与保护[J].山东档案,1999,03;31

作者:王娟

第3篇:基于用户体验的黄鹤楼卷烟品牌包装设计

【摘 要】以用户体验为基础,分析了其在卷烟包装中的意义及影响,阐述了黄鹤楼卷烟包装将用户体验融入品牌包装设计中,通过感官体验、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来塑造卷烟品牌个性,提升卷烟品牌的附加价值。

【关键词】用户体验 卷烟品牌 包装设计

随着用户逐渐增长的体验需求和日渐强烈的参与欲望,使产品设计理念的内涵不断拓展到体验上来。因此,“体验”成为现在大众关注的一个热点。“用户体验”是指工作思想上立足于用户,深入解析用户的生活实态与物质环境发展需求,从行为、心理的角度充分体验用户所欲、所感、所存[2]。包装每一次使用,都会产生相应的消费者体验[1]。用户体验能让消费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认识、了解品牌,从而更容易接受、认可产品,最终达到吸引消费者、扩展品牌市场、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附加价值等目的。

黄鹤楼卷烟品牌包装融入了以下用户体验的设计。

1 感官体验

具有感官体验的包装强调产品给人的初步印象,它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体验。视觉,让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能迅速被外包装吸引;触觉,通过包装造型、材质等促进消费者购买;听觉,开启包装时产生的声音增强其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嗅觉,抽取卷烟时卷烟所散发的味道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味觉,品尝卷烟时的口感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情感距离。

黄鹤楼卷烟包装通过对感官设计语言的合理应用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例如,由余丹与笔者设计的黄鹤楼迷彩版“为了谁”的盒型(如图1、图2),其简洁的长方体造型,盒底压外折线,打开盒盖,用手向上掰起,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交错穿插的烟支,它们整齐有序的排列在烟盒里,让人联想起英姿飒爽的军人形象。又如“08奥运”(如图3),基于中式卷烟经典品牌定位,以传承振兴民族烟草梦想为目标,其整体产品设计以环保为核心,采用动感侧翻盒型,开启之间,发出类似马蹄奔腾的声响。

2 行为体验

它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身体体验、生活方式,具备此类特点的包装设计重心转向包装与用户的互动。不同的开启方式能够形成独特有趣的包装形态,这能够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以互动丰富生活。

当人们在使用某种品牌包装的过程中感到愉悦时会提高使用频率,同时形成一种行为习惯,最终成为该品牌的老用户,无形之中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如由笔者设计的黄鹤楼卷烟品牌“乐道”盒型(如图4所示),将滑盖的原理运用到卷烟包装设计当中。其包装采用滑盖双推盒体,可以前后滑动。盒体运用双翻设计,两端皆可打开,极具把玩性。又如笔者设计的“圆梦”(如图5所示),采用古典折扇式八字对开盒型,开启探索之门,践行未知新空间;梯形之意与八字之形遥相呼应,承载中华民族百年梦想卓越之路;举起一个梦想,寄托无限;龙凤相连,祥云相伴;形如八字,覆以汉代漆红色调;中国印象,内敛于心;百年期盼,跃然于情。

3 情感体验

即用户在欣赏、购买、使用、保存物品过程中获得的心理愉悦或情感反应。对于产品来说,只有在一系列让人愉悦的感官体验、行为体验后,消费者才会投入更多的情感体验在此类产品中。用户的情感体验属于产品体验的高级阶段,产品是否符合用户的期望,用户是否感到有趣,是否会推荐给他人等决定了产品体验设计的成败[3]。通常这类包装能够传递一定的思想,引导用户思考,亦或其独特的品牌与文化价值能够与用户的自我意识建立起联系,实现其自我价值。

黄鹤楼品牌以“荆楚风骨、南洋血脉、民族精神”为文化底蕴,以“雅士族群”为诉求对象,强调“内外兼修、品味卓然”的文化追求,实现主流消费群体对品牌的高度认同。如陈绍华设计的“黄鹤楼1916”(如图6所示),其取名来源于年份,将归属感、历史与物质的厚重感融为一体,使其提升为奢侈品品牌包装;色彩采用淡黄色让人联想起泛黄的照片,诠释千年名楼与百年品牌的人文美;图形选用简氏兄弟头像,它如同爵位、姓氏、徽章等曾经是贵族阶层的符号般珍贵;包装的另一面选用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黄鹤楼品牌标志,在排版与风格上运用“少即是多”的现代设计原理,将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民族化与国际化完美结合起来。

不同的包装总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体验,一个包装带给用户的也不可能仅仅只是一种体验,它也是多方面体验信息的集合体。因为消费者需求的层次不同,包装设计所对应的设计人群也不同,所应用的体验因素也不一样,各种体验之间是相互交错,并相互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合理把控这些体验因素。

结语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现在越来越多产品研发的全过程将会由用户直接参与。用户体验是纯主观的,因此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的实验来认识到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包装设计时对于消费者体验需求的定位要更加准确,在设计包装时更有目的性,更加准确地把握包装设计语言的运用,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对包装用户体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黄鹤楼卷烟包装通过感官体验、行为体验、情感体验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有利于品牌形象、文化的表现,为消费者创造产品的精彩世界。

参考文献

[1]谢麒.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思维与方法[J].北京:装饰,2006(4).第114页.

[2]王静瑶,孙彬青,朱佩,姚倩儒,黄利强.快消品的体验包装设计[J].浙江:包装世界,2014(5).第104页.

[3]王淦卿,刘子建.基于用户体验的家用医疗产品设计[J].北京:中国包装工业,2014(16).第118页.

作者:孙明海 陈燃

第4篇:《黄鹤楼》的全诗翻译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文解释】

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词语解释】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

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处。

历历:清楚分明。

汉阳:指今武汉市汉阳县一带。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在今武汉西南长江中。

②历历:清楚可数。

③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④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⑤空余:只留下。(空:只)

⑥乡关:故乡。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这首七律是崔颢晚年的代表作, 全诗风骨凛然, 一气呵成, 就连诗仙李白, 也自叹弗如 。 站在黄鹤楼上, 眺望远处, 除了茫茫白云, 就是一片青绿, 看到这样的景色, 诗人不免兴起思乡愁绪, 句中的空, 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怅然所失, 而乡关可作归讲, 日暮有前途茫然的虚空, 整首诗在豪迈中, 流露细腻, 在伤感中充满对人生的疑问, 让人读起来低回不已, 是一首值得我们细细品尝的好诗, 前人推为“唐人之七律诗, 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

第5篇:黄鹤楼赏析

崔颢《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词;

去:离开。 空余:只剩下,仅剩下。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的江面。

2、【译文】见练习册上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绿树掩映,郁郁葱葱,历历在目;

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一片盎然,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4、(1)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岳阳楼、滕王阁)

这三座楼于山西的鹳雀楼并称中国四大名楼。

(2)诗的

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

(3)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李白题诗在上头。”(× )

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

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字。

(2)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 “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7:理解课文并填空。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本诗中描写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诗句(写景名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3)本诗表现游子悲苦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抒发了诗人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0、诗中有两个“空”字,试是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明“昔人”已经离去。只剩下空 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 的事一种世事苍茫之感,以及漂泊异乡的惆怅之情。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

三、第四联。

答:(1)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 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 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 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12、中心思想:这首诗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你所见的壮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13、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该诗不仅写景独到,抒情也有特色,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14、内容解析: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章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于愁绪交织在一起,是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15、古代诗人写黄鹤楼的诗还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6、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答: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17、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首联和颔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第6篇:崔灏《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黃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

一、二两句第

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

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

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第7篇:黄鹤楼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54)不知其字,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11年(723)进士。天宝初(742)官至太仆寺丞,后累官司勋员外郎。早期诗作流于轻浮。后期诗作多以边塞为题材,诗风变为慷慨豪迈。《河岳英灵集》载:“颢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鲍照、江淹,须有惭色。”有《崔颢集》,诗多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峭立江中,俯瞰江汉,极目千里。旧传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一说三国时期的蜀汉大臣费文祎登仙,驾黄鹤在此憩息)故名。它与湖南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是人们争相登临览胜的著名景点。在众多题咏黄鹤楼的诗作中,崔颢的这首最为人称道,据说连诗仙李白也为之搁笔,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诗人首联承题概括介绍黄鹤楼:“昔人”,指过去传说中的仙人。令人神往不已的仙人早已驾鹤而去,再也无缘一睹神采,只剩下“仙”去楼空的黄鹤楼,孤零零的矗立在江畔。“昔”与“此”,给人以跨越时空的想象;“已”,包含错过繁华的遗憾;“空”,带着面对现实的怅然。动人的传说想象与孤寂寥落的空楼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怅然失落的情绪、古今变化的感慨,暗含其中,为尾联的“使人愁”做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承上描写黄鹤楼的现状:仙人驾鹤,一去不返;白云悠悠,千年如此。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随之而生,“千载”,更加重了这种沧桑无奈的意味;这里的“空”字,既写出了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的景象,又隐含岁月无情、人生短暂而自然宇宙永恒的历史感慨,更体现诗人对现实的迷惘、虚无之感。得道成仙、驾鹤飞升又怎么样呢?最终还不是踪销迹渺!还不如做无心的白云,悠游千年,多么自在!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了悟,诗人逐渐从怅然失落中摆脱出来,开始远眺、欣赏„„

颈联描写登楼远眺的美景:“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平原;“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东汉末年,黄祖妒杀才子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诗人极目远眺,只见旭日当空,波光粼粼,远处汉阳城苍翠的树木历历可见,鹦鹉洲上茂密的花草摇曳多姿„„“历历”、“萋萋”两个叠词,既加强了画面明丽、清幽的效果,又使音韵更为铿锵。美景满目,按理诗人应该豁然而喜了,为何反又生出愁情呢?原来,是“鹦鹉洲”让诗人想到了祢衡、想到了自己, “怀才不遇,古今同慨”,同病相怜之情黯然而至。

尾联触景生情作结:“乡关”,故乡;“烟波”,雾气、烟霭笼罩的水波。夕阳西下,暮霭四起,烟波浩渺,一派苍茫。“乡关何处”的追问,表面上是对亲切故乡的怀念,实际上真正“使人愁”的不是故乡渺远,而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凄凉。这是诗人对自己心灵故乡、精神家园的深沉忧思。如果诗人仅为抒发乡愁,为何在前面三联中没有任何暗示呢?

全诗语言淳朴,气脉通贯,一气呵成;写景宏丽如画,抒情凄婉苍凉,以丰富的想象力引领读者跨越时空,情景交融;格调优美,意境宏大、高远。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赞其“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为第一”;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论其“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此诗声名之盛,可知矣!

据说,当年李白因此诗而“黄鹤楼搁笔”之后,心里始终放不下,于是就“模仿”它写出了同样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从此后,崔、李二诗孰高孰低,就成了众说纷纭的又一个有趣的话题„„

余试以诗解之曰:

黄鹤楼上黄鹤游,鹤去楼空云自流。

晴川芳草接天绿,汉阳碧树连城幽。

暮霭沉沉迷前路,烟波渺渺失归舟。

昔人已逝乡关远,孑然独立使人愁。

第8篇:崔颢《登黄鹤楼》原文翻译与赏析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2]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

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

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第9篇:肖玲论文第三稿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对比(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

第三稿

作者:肖

学校:巴州电大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9年秋

学号:0965001252895

指导教师:潘天庆

2011年10月

0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

摘要...............................................................................................................................1 关键词...........................................................................................................................1 绪论................................................................................................................................1 一.相同相似并不等于机械模仿....................................................................... 2

(1)体裁相同........................................................................................... 2

(2)评价相近............................................................................................2 (3)内容部分相似.....................................................................................3 (4)景色相似........................................................................................... 3 (5)韵部相同............................................................................................4

二.相异之处就是创新.........................................................................................5.

(1)思想内容有差异.................................................................................6

(2)艺术形式有精粗.................................................................................8 结论..............................................................................................................................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 11

1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比较

摘要: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唐朝著名的七言律诗,后人对它们的评价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争论,难分高下。本文将这两首诗进行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后,最终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无论是思想内容方面,或者是艺术表现方面,都要比崔颢的《黄鹤楼》略胜一筹。

关键词:崔颢

《黄鹤楼》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七言律诗

相同相似

继承创新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是盛唐时代著名的七言律诗。历代以来,各种唐诗选本都把他们这两首诗一起选进书中。历代的诗话评论家都把他们的这两首诗进行过比较分析、试图分个高低,争论非常激烈。很多人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只不过是模仿崔颢的《黄鹤楼》而作,没有什么创新。如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说:“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

1 因此,严羽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之语,至金陵,遂为《凤凰台》诗拟之。”○2 在《沧浪诗话》中就说:“唐人七律,当以此(指崔颢的《黄鹤楼》)为第一”。○清朝沈德潜也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3 于是,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就把崔颢的《黄鹤楼》编千古之奇”。○排在卷六:七言律诗的第一首,成为七律“压卷之作”。而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列在第六首的位置上,明显的认为,崔颢的《黄鹤楼》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写得好。

可是,我经过在电大三年的学习后,对以上各家的评论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崔颢的《黄鹤楼》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或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比李白的

1

2

《登金陵凤凰台》略逊一筹。以上的评论家对崔颢《黄鹤楼》的赞扬,未免有些过誉。尽管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创作的时间比崔颢的《黄鹤楼》要晚一点,尽管李白的这首诗和崔颢的诗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我认为,相同或相 似并不等于雷同,也不等于机械模仿,更不能说是抄袭和剽窃。文学创作有继承才有创新,这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中国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遵守这一规律,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如王勃千古名文《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继承和借鉴了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但是,没有一个评论家说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模仿庾信的《马射赋》。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用枚举。因此我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是这样,虽然“青出于蓝”,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李白的诗却“青胜于蓝”,有所不同。他有所继承,但是,也有所创新。

一.相同相似并不等于机械模仿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的确有一些相同和相似之处。如:

(1)从诗歌的体裁来比较,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是盛唐时期才兴起的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崔颢的诗在《全唐诗》中只有一卷,保留到现在的诗只有四十二首。其中七言律诗很少,只有两首。李白的诗保存在《全唐诗》中的共计997首,七言律诗也不多,只有四首。这说明他们二人都不太喜欢写这种当时流行的诗体,而喜欢写古诗。这是二人的相同点,但是,像这样的情况,唐朝诗人中很多,并不只是他们二人,不足为怪,更不能因此就说李 白此诗模仿崔颢的诗。

(2)他们二人写的七言律诗数量虽然很少,但是质量却很高。崔颢的《黄 鹤楼》被后人评为题咏黄鹤楼的“绝唱”、“唐人七律第一”、“千古之奇”,相传连“诗仙”李白也望而停笔。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并不完全可信,而且是过誉之词。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是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

2

3 4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也说:此诗“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杰作”。○”这是说李白此诗与崔颢的《黄鹤楼》很难分上下。这个相同点,在唐朝诗人之中也不是个例,如李白和杜甫也是这样,他们同是第一流诗人,难分上下。但是,崔颢的诗只有《黄鹤楼》这一首可以和李白的诗不分上下而已。而其他的诗,他根本无法和李白的诗相比。

(3)这两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前四句都是怀古咏怀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李白的诗最后两句,是用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蔽明也。”间接揭示出谗佞当道、朝政混浊。像这样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显为崔颢所没有的。崔颢此诗在精神上是消极、悲观的。其诗前半首强调盛事难再,渗透无常之感,后半首则由此自然地引伸出世事不足为、不如归去的结论。但时日已暮,乡关何处?因而虽有美景当前,却仍哀愁难禁。崔颢的《黄鹤楼》怀念的是古代神仙子安,他曾经乘黄鹤来到这里,又据《寰宇记》:“昔费文袆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怀念的是古代的神鸟凤凰。据《太平寰宇记》载:“刘宋元嘉十六年,秣陵王顗见三鸨集于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附翼而群集,时谓之凤。乃置凤凰里,起台于山,因此为名。○5”但是,相似不等于相同,更不等于雷同。崔颢怀念仙人乘黄鹤只不过 想回家,或者想成神仙。但是,李白怀念凤凰却是怀念太平盛世、怀念英才消失。

李白此诗在精神上则是奋发、乐观的。其前六句强调的是:人事虽然短促,宇宙却是永恒的,因而虽然凤去台空,但长江却丝毫无损,仍自流动不息,孙吴、东晋虽均已成为陈迹,但青天、三山、长江、白鹭洲却并未消失。宇宙既然长在,则依附于宇宙的人类及其历史自也随之绵延不绝,是以世事仍大有可为。只是奸邪当道,诗人未能施展自己抱负,不得不令人悲愁。崔颢与李李白诗的结尾虽然都是“使人愁”,但前者是勘破世事者的愁,后者是积极入世者的愁。因而,若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深度和思想境界来衡量,李白的这首诗比崔颢的《黄鹤楼》思想境界更胜一筹。

(4)这两首诗的颈联都描写诗人登上楼台所看见的远景,具有山水诗的性质,属于其中的登临诗,即登山临水的诗。崔颢登上黄鹤楼看见的是“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长江上的江水、树林、芳草、鹦鹉洲岛屿。李白

3 4 登上金陵凤凰台看到的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也是长江上的江水、山峰、青天、白鹭洲岛屿。所见的景色相似,但是李白的诗景象更加雄伟壮丽,涵义更为深远。

(5)这两首诗的押韵韵部相同,都是押传统的“平水韵”下平声【十一尤】韵。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前面四句的韵脚“游”、“流”、“丘”,与崔颢《黄鹤楼》前面四句的韵脚“楼”、“悠”,只是韵部相同,但是韵字不同,这叫“和韵”。李白诗后面四句的韵脚“洲”、“愁”,与崔颢诗后面四句的韵脚相同,这叫“步韵”。这种“和诗”的写诗方法,难度非常大,一般没有基本功的人是很难写好的。但是,李白的这首“和诗”和得很好,自然、流畅,毫无人工痕迹。有 人说李白的这首和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有些人不懂得这“和诗”的艰难性,还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模仿崔颢的《黄鹤楼》,乱加批评,我认为是不够恰当的。

通过我以上五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黄鹤楼》的确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相同或者相似,并不等于雷同,也不等于机械模仿,更不是剽窃和抄袭。我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有所继承、有所借鉴,李白对崔颢的这首诗的优点,受到了启发,虚心地学习,因而运用了唐朝盛行的“和诗”方式“以诗会友”,想以这种方式展示自己更高一筹的诗才罢了。他根本用不着去模仿、剽窃、抄袭崔颢的诗,我们应该知道,就连“诗圣”杜甫都曾经在《饮中八仙歌》里赞扬过“李白斗酒诗百篇”,非常敬佩李白的诗才,难道身为“诗仙”的李白还会去模仿、抄袭一个二流诗人崔颢的诗吗?

二.相异之处就是创新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虽然有一些相同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不少的相异之处。这就是他善于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也就是这首诗之所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根本原因。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思想内容有差异。

崔颢《黄鹤楼》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描写自己登上湖北文化名楼黄鹤楼,

4 5 怀念古代仙人乘坐黄鹤飞去的往事,心里产生了羡慕的思想感情,遥望自己远在中原的河南汴州故乡,只见长江北岸汉阳的树林、江心芳草萋萋的鹦鹉洲小岛,面对长江黄昏时候浩瀚渺茫的烟波,恨不能像仙人王子安或费文袆一样,跨上高飞万里的黄鹤,飞回自己的故乡,结束这浪迹江湖、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因此,他的这首诗思想内容完全是抒发自己个人的思乡的忧愁罢了,既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又没有报国无门的哀怨,局限在个人的小天地里。既缺少时代的精神,又缺少当时知识分子共同的典型思想情绪。我认为,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从思想内容来看,称不上是“唐人第一”的七言律诗。

另外,我根据《旧唐书·文苑传》160卷的记载:“开元、天宝间,文士 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崔颢者,登进士第,有俊才,无士行,好蒱博(按:就是赌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择

6”可见崔颢这个人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累官司勳员外郎。○虽然有文才,但是缺少文人的道德品行,既是赌徒,又是酒鬼,还是个轻薄浪人、离婚迷。因此他写的诗,技巧即使很高,思想内容也不可能达到崇高的境界。鲁迅先生曾经在《而已集·革命文学》中就说过:“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

7崔颢的人格如此低下,怎么能创作出“唐人第一”的七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律来呢?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的思想内容则是另一种境界。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登上了金陵的凤凰台后,怀念起百鸟之王凤凰曾经飞翔到这里来过,不禁十分感慨:昔日金陵东吴、东晋开国的辉煌时代,因此百鸟朝凤。可是,后代子孙荒淫 腐败,国运萧条,凤凰这个吉祥鸟也就飞走了,吴国皇宫和奇花异草,都被湮埋在荒凉的小路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豪门贵族也早已死去,只留下一座座古墓。 现在诗人眼前所看到的,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向东流去,江边的三座高峰挺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沙洲把秦淮河一分为二,横贯流进金陵城中。最后诗人愤恨地总结道:金陵王国之所以被灭亡,其原因都是由于像浮云一样的奸臣和小人,蒙蔽了皇帝,所造成的灾祸。李白今天站在凤凰台上,向西北远方遥望长安京城,可是浮云遮住了他的视线,使他非常忧愁。因此,李白这首登临诗实际上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诗。这是他因为写诗,讽刺昏庸荒淫的玄宗皇帝,宠爱杨贵妃兄妹及

5 6 其亲信小人,得罪了皇帝,把他赶出京城,来到南京,写成的政治抒情诗。诗中的思想内容不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而是放眼四海,纵观古今,总结历史教训,像屈原一样忠心为国,警告皇上要亲贤臣,远小人,拯救国家和老百姓。可见,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思想内容的社会价值,比起崔颢的《黄鹤楼》来,应该是崇高得多,它所表现的思想境界也远大的多。

(2)艺术形式有精粗。

1. 李白诗对仗精工,崔颢诗对仗欠精工,较粗糙。

崔颢的诗前半段是古风,后半段才与律诗格律相符。其

一、二两句第

五、第六字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

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

如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对“"白云”,黄对白、云对鹤,这对的相当工整。 “一去”和对句的“千载”,一是数词和动词相联结的状中结构的词组,一是数词和量词相组合的数量结构词组,“去”和“载”,不能相对;“不复返”和“空悠悠”,一个是以动词为中心的状中结构词组,另一个是以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结构词组,也不能成对偶,所以这联不符合律诗的对仗要求。

但是,李白诗的颔联则不同。“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吴宫”对“晋代”,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花草”对“衣冠”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对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埋幽径”对“成古丘”,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对仗都非常工整、严谨。综合比较下来,李白的诗对仗精工,而崔颢的诗对仗则欠精工,较粗糙。

2、李白诗句中的平仄符合七律的格式,崔颢的诗则不符合七律的格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首七言律诗的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平起式。其韵脚是下平十一尤(平水韵)。下面,让我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首诗的平仄格律:

凤 凰 台 上 凤 凰 游,凤 去 台 空 江 自 流。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吴 宫 花 草 埋 幽 径,晋 代 衣 冠 成 古 丘。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6 7 三 山 半 落 青 天 外, 二 水 中 分 白 鹭 洲。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总 为 浮 云 能 蔽 日, 长 安 不 见 使 人 愁。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 ,李白的全诗都严格按照七言律诗的格律进行创作的,格律都非常的严谨。但是,崔颢的《黄鹤楼》不是规范的七律。也让我来具体分析如下: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 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仄,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按照七言律诗的格律的规定来讲,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两两相对,即出句和对句的结构方式基本相同,相应的词语要求平仄相对(

一、

三、五不论,

二、

四、六分明,大体如此),词性相同,词意相类。但是崔颢的诗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其平仄排列是“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出句“二四六”三字的平仄是“平仄平”,对句的是“仄平仄”,正好相对。但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除了“黄鹤”和“白云”外,均不相对。这两句的平仄排列是“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二、

四、六”分别是“仄仄仄”和“平仄平”,这里只有出句的第四字改作平声才能合律。另外,出句以“三仄”收尾,对句以“三平”结束,犯了诗律的大忌。

3. 李白诗语言较精练,崔颢诗的语言则欠精练。

7 8 崔颢是开头四句,前三句每句用了一次“黄鹤”,才说出他要表达的意思:黄鹤已经飞走,,现在只留下“黄鹤楼”。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与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意思相差无几,语义重复。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与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意思也差不多。可见,崔颢诗的语言太随意闲散,不够精炼。反观李白诗,则大不相同,他只用两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连用三个“凤凰”就写出了“凤凰”已经飞走,现在只留下凤凰台的意思。并且给人一种凤飞万里,直冲云霄的气势,大气磅礴、构思巧妙,犹如晴空霹雳,直冲而下。由此可见,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 的确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是盛唐时代著名的七言律诗。历代以来,各种唐诗选本都把他们这两首诗一起选进书中。历代的诗话评论家都把他们的这两首诗进行过比较分析、试图分个高低,争论非常激烈。很多人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只不过是模仿崔颢的《黄鹤楼》而作,没有什么创新。对此, 我个人有不同的观点。

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李白与崔颢两诗在创作上的相同点,但是,相同绝不等于雷同,更不等于抄袭和剽窃,而是说明了李白能够放下“诗仙”的大架子,善于向不及他的普通诗人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然后加以推陈出新创造出更新更好的诗篇来。

本文从两大方面论述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之间的异同与差异。首先是在相同的方面展开了论述,主要在这几个方面论述的:

1、在选材方面,他们的体裁相同。

2、在作品评价方面又评价相近

3、在内容上也是内容部分相似,其中描述的景色也相似。

4、在诗的韵律方面韵部也相同。

其次不同的就是在创新方面。两人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有差异,李白的思想境界要比崔颢的高。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有精粗之分,李白是要求精益求精,而崔颢则是闲散自由。

9 综上所述,我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从各个角度都是胜过崔颢的《黄鹤楼》,而且是“青胜于蓝”的。在文学创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现眼的坏事。相反,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模仿和创新,也正是这样,文化才出现了多元化和繁荣化。如果没有前人的初次创作,就没有后人的学习超越,这样也就没有发展的空间。正如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孔子和李白这种虚心学习别人优点,不耻下问的态度。切莫自以为是,自足自满。在模仿学习别人的作品时要善于创新,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秀的作品。

10 【注释】

○1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一版986页。

○2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北京第一版197页。

○3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10月第一版182页。

○4马茂元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328页。

○5高步赢选注《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1959年5月第一版554页。

○6刘昫著《旧唐书》延边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四卷641页。

○7内蒙古大学中文系编《鲁迅论写作》1972年10月第一版16页。 【参考文献】

1.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一版。

2. 马茂元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3. 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4. 高步瀛选注《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5月第一版。

5,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59年9月新1版。

6. 陈文新主编《古代诗歌与散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7. 唐铁惠主编《文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字数:6750)

9 11

上一篇:书画工作室创业计划书下一篇:观感动中国观后感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