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针对相应问题提出管理建议,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抽取2020年1~6月中药注射剂处方,《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临床诊疗指南》,并结合中药药事部门制定的处方点评办法,对中药注射剂处方的科室分布、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98张,占8.17%。不合理处方共有98张,占总处方的16.33%。其中联合用药不合理适有28张,占29.87%;溶媒选择不合理有20张,占21.46%;疗程使用不合理有17张,占18.67%;配伍禁忌有13张,占14.95%;用法用量不适宜13张,占14.95%;心内科不合理处方31张,占16.85%、骨伤科不合理处方27张,占18.49%、脾胃科不合理处方20张,占16.53%、康复科不合理处方11张,占12.94%、急诊科不合理处方9张,占不合理处方的14.06%。结论:医院中药注射剂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加从制定奖惩制度、制定点评制度、完善信息系统入手,以提高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制备的无菌制剂,已成为急危重症的选择剂型[1]。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会产生较多不良反应,可累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等[2]。报道显示[3]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不合理使用。因此,必须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提高用药合理性。本文对医院2020年1~6月年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点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医院HIS系统抽取2020年1~6月中药注射剂处方,共计600份。其中处方对应600例患者,男368例,女232例;年龄18~82岁。

1.2方法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临床诊疗指南》,并结合中药药事部门制定的处方点评办法,对中药注射剂处方的科室分布、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2结果

2.1处方科室分布情况

处方来源于心内科、骨伤科、脾胃科、康复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不合理处方31张、占16.85%,骨伤科不合理处方27张、占18.49%,脾胃科不合理处方20张、占16.53%,康复科不合理处方11张、占12.94%,急诊科不合理处方9张、占14.06%。见表1。

2.2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情况

共抽取中药注射剂处方600张,不合理处方共有98张,占16.33%。其中联合用药不合理有28张,占29.87%;溶媒选择不合理有20张,占21.46%;疗程使用不合理有17张,占18.67%;配伍禁忌有13张,占14.95%;用法用量不适宜13张,占14.95%。见表2。

3讨论

3.1联合用药不合理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药遵循增效解毒、功效互补的原则。点评结果显示联合用药不合理有28张,占29.87%。例如,心血管内科活血化瘀注射液有丹参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灯盏花素,此3种中药注射剂均有活血化瘀作用。部分临床医生为加强临床效果,同时开具三种注射剂,可能增加患者出血风险,属于联合用药不合理。

3.2溶媒选择不合理

中药注射剂成分十分复杂,其溶解性和稳定性相对西药注射剂较差,在使用时由于pH等条件的改变,可能出现不溶性微粒,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必选按照说明书要求,不能随意更改。结果显示溶媒选择不合理有20张,占21.46%。例如,参附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说明书推荐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临床医生开具氯化钠注射液稀释。甚至糖尿病患者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时不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而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从而引起患者严重不良反应。

3.3用法用量不适宜

结果显示,用法用量不适宜13张,占14.95%。例如,速效救心丸说明书为含服,部分医生开具为口服,此为用法不使用。生脉注射液说明书为静脉滴注,25~60毫升/次。部分医生为增强补益作用或利益驱使,加大剂量为100~120毫升/次。用法和用量不适宜,可能会导致药物疗效不佳或者增加临床不良反应。因此,中药注射剂必须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

4管理建议

4.1制定奖惩制度

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质管科根据药剂部门上报的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医师进行奖励,对不合理使用注射剂的医师采用驾照式管理,每发生用药错误,对处方医师进行相应经济处罚。同时加强宣教,邀请专家对医师、药师和护士等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交流分享处方点评中的典型病例,不断提高临床医生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能力。

4.2制定点评制度、完善信息系统

首先,由医院分管领导统筹制定中药药事管理制度,由药剂、医务、科教、质控部门参与并落实。药剂部门负责全院中药注射剂点评细则的制定,并将每月点评结果上报质控部门,并经过专家裁定,通报全院。对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生进行相应处罚,同时与年度考核及晋升职称挂钩,以增强医生的责任感。其次,对医院用药系统进行升级。医院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采用事后干预的方式,所以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可以升级为处方前置审核系统[4],对医生开具的处方及时干预,从而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5结语

随着中医药法的实施,中医药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中药注射剂作为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其使用量逐年增加。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的特殊性,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也存在部分不合理之处,因此可邀请专家对医师、药师和护士等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交流分享处方点评中的典型病例。医生应该加强临床辩证用药;药师应该掌握最新的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医院应该制度相应的奖罚措施。多方合作保障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林红梅,周刚,王停.中药注射剂新药研发策略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9,28(8):897902.

[2]武晓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9,20(1):7677+79.

[3]王诗颖,励斌,靳秋霞,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致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2):4345.

[4]周水芳,许建文,柯蒙.处方前置审核模式的实践与分析[J].海峡药学,2020,32(4):203205.

上一篇:民营医院接管方舱医院药事管理经验下一篇:质量控制小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