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作文指导

2022-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思辨性作文指导

浅析高中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策略

摘 要:思辨性思維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过程,能够在观察、体验、 对比等多种方式的应用基础上对外部信息或内部想法进行认知及运用,通过这个过程能够使观点更加明确,使表述更加清晰,使思维更加严谨,总之就是一种认知世界及认知自我的思维模式和能力。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策略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课堂教学

引言: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面临来自学生几个方面的阻碍,如学生在对作文材料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因为偷换概念或概念混淆而进一步导致偏题, 或因混淆关系使自己的作文结构混乱, 或论证比例失当使作文无法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等。 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迫切的解决,才能够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策略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深入发掘教材元素,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

从本质视角来看,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要想帮助学生写好“思辨性作文”,首先需培养他们的思辨性思维,而质疑精神则属于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因素。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应该以教学内容与目标为导向,深入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思辨性”素材,结合具体课文制定教学规划,设置一些问题当作引线,指导学生质疑和探讨,使其认真分析与评价,为思辨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更多助力与支持,帮助他们务实好写作“思辨性作文”的基础。

举个例子,在《拿来主义》教学中,本文文体偏重于论说性,教师可从议论文文体角度讲解这篇课文,除指导学生认知层面的汉语知识与主题思想以外,还需深度发掘篇章中蕴含的思辨性材料,借此培养他们的思辨性思维,为其进行思辨性写作做准备。这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除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主义?这些主义各有怎样的危害?鲁迅先生为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都提到哪些人?作者运用哪些方法论证观点?指导学生认真寻找和研究文中所提到的几种主义及危害,分析论证方法,活化他们的思维。之后,教师讲述:眼下对待外国的节日、影视作品等文化,大家应该怎么做?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主题与个人认知进行思辨,锻炼他们的思维。

二、合理安排作文布局,发挥思辨性思维能力

针对高中语文“思辨性作文”教学而言,为突出学生写作的思辨性,就需引领他们在写作之前从比较综合、全面的角度展开思考、分析和探讨,使其努力做到不盲目跟从、不刻板传统、不狭隘、不偏颇,由此合理安排整篇作文的结构与布局。具体来说,高中语文教师在“思辨性作文”教学中应先明确写作主题、方向与任务,再引领学生极力发挥个人思辨性思维展开深层次的思考,使其安排好整篇作文的布局和结构,让他们写出质量更佳的作文。

比如:在实施《善待生命学习论证》教学时,主要目标是明确议论文的形式: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比式,掌握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让他们在作文中所说的道理更加令人信服。在具体的写作环节,教师可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视角切入安排文章的布局:其一,整体和局部,不仅要站在宏观角度展开思考,还需有针对性的、特定的论证;其二,内部和外部,要从原生、原本、内在等视角思考,并从易于变化、后天、外在等视角探讨;其三,过去和现在,就是既要回头看,基于历史视角进行思考,还要向未来看,把目光聚集在眼下的同时面向未来,促使他们写出的作文更为科学性与有理性。

三、运用交流互动方式,增强学生思辨性思维

高中生在思维形成过程中,离不开交流和探讨推动,因为他们在交流和探讨过程中,表面上看是动口交流,实质上是大脑思考的结果,由于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思辨性思维将会逐渐开始增强,使其潜移默化的形成思辨性思维意识与习惯。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交流与探讨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作文材料,提取相应话题,使其在激烈讨论中修正思维,增强思辨性思维,让他们顺利写出“思辨性作文”。与此同时,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时还应注重传授表现方式,作为文章不可缺少的形式要素,在整个写作中占据较为重要作用。当前很多高中生在写作过程中忽略语言表达,以至于写出的文章十分单调。多元化表达能为写作内容增添闪光点,此时就需要学生积极了解和掌握写作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并将其应用于合适的地方,使人物刻画与情感表达更加丰满与充分,达到良好的艺术感染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为学生讲解文本写作特色,引领学生吸取课文优秀写作经验和方式,并逐渐迁移至自身写作当中。相关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写作特色,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写作技巧,提升思辨性思维。

如:在《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教学中,教师先要求学生复述“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分组讨论立意,提示:寓言中从主旨的角度该怎样审视、立论?涉及哪些对象,分别可得出什么立论?因果是什么?能思考出什么立论?组织他们交流和讨论。接着,学生展示成果,预设:主旨切入法,中心立论: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人要有真才实学;反中心立论:南郭先生溜走,还算有自知之明。对象切入法,齐宣王:大锅饭制度,在上面听,不联系群众;齐湣王:不墨守成规,能深入群众;队长:失职,不注重管理,用人不当;队友:应帮助南郭先生,发挥集体主义。此外,还有因果切入法等,由此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他们的思辨性思维。

结论

高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与辨析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思辨性作文”的文体特征,不断探索、研究与创新指导方式,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与写作能力,进而改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白茹.高中语文教学开展新思维写作的途径探索[J].文学教育(上),2020(09):106-107.

[2]温雅南.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3]李佳敏.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4]曹耀清.高中语文写作课如何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0):43.

作者:周馨

第2篇:提高农村高中学生作文思辨性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为提高学生作文思辨性的相关问题的概述,而这一部分又分别包括了提高农村高中学生作文思辨性的必要性分析,对思辨含义的分析以及对于学生思辨能力差的原因的分析。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对学生作文的思辨性进行了概述。第二个方面则为提高农村高中学生作文思辨性教学的价值以及重难点分析,具体内容则如题目所示,分别包含了教学的价值以及教学的重难点。第三个方面则为提高农村高中学生作文思辨性的教学策略的探究,而在这一部分当中则主要包含了四点教学策略,分别为立足课内,从教材中挖掘丰富的思辨素材;延伸课外,关注焦点,激发浓厚的思辨兴趣;运用哲学原理,增强辩证论述的力量;通过创作实践,提升学生作文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农村高中学生;思辨性;教学策略探究

按照目前高考作文的变化趋势分析,思辨能力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下文中则对提高学生作文思辨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包括思辨教学的必要性、思辨的含义、农村学生思辨能力欠缺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具体策略等多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作文思辨性的相关问题概述

(一)有关于提高农村高中学生作文思辨性的必要性分析

从古至今,作文都是检验学生语文素质的最有利的证明。高考语文考试中作文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部分之一,而对近几年考试内容进行归纳整理预测,就不难发现其内容越来越关注现实,重视思辨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关注现实,重视思辨能力的考查是未来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现实情况却是,学生普遍不会说理,尤其是农村高中学生,文化底子薄弱,知识面不广,写议论文就是纯粹的“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宿构、套作成风。更谈不上具有什么思辨能力。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指导使议论文已经演化成应试的“高考体”,大多数注重怎样从材料中找到核心立意,怎样用万能式,或并列式或递进式构建我们的议论文。学生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近些年只有上海地区对作文思辨性有一定的研究。面对新形势,我们期待通过提高对于学生作文思辨性教学的研究,能帮助农村高中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能够学会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思考,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总之,对农村高中学生作文的思辨性,加以提高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思辨含义分析

要想对农村高中学生作文的思辨性加以提高就必须要明白何谓“思辨”,或者说要明白什么叫做作文中的思辨,而所谓的作文当中的“思辨”,则可以简单理解为“独立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科学的思考分辨作文命题,提炼立意”。这也就是所谓的思辨在作文当中的含义。而同时也只有掌握了思辨的真正含义,才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学生思辨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现有学生,尤其是农村高中学生思辨能力差的原因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第一为学生知识面不广,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导致看问题片面、孤立、缺乏深度。第二为学生思想陈旧,人云亦云,基本丧失思辨能力,导致文章主题陈旧、千人一面。第三为学生懒于思考,思辨兴趣不浓,思辨惰性强,导致作文幼稚,缺乏深度。第四则为教师没有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辨水平低下。这几个方面都是造成学生思辨能力差的原因,也只有先对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够顺利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

二、提高农村高中学生作文思辨性教学的价值以及重难点分析

(一)提高农村高中学生作文思辨性教学的价值分析

提高农村高中学生作文思辨性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为理论价值。本课题试图通过组织相应的课题研究来对语文教学中此方面的教学进行理论的丰富与补充,为后来的研究提供理论价值。第二方面则为实践价值,而实践价值又包含了两点,首先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更加科学多面地对作文的相关命题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有效的立意,提高学生成绩。其次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关注社会现实,激发深度思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二)提高学生作文思辨性重难点分析

提高学生作文思辨性重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体现在引发学生辨证性思维之上。引发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是在本课题当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重难点。而要想真正引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就必须打破其固有的,相对来说较为片面的思维,而这就是对于教师的考验了。教师必须通过其相应的引导来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改变,打破其固有的思维方式。而放弃或者说是打破传统思维方面的改变往往是十分艰难的。所以从这一点就是提高学生作文思辨性的重难点之一。第二方面则体现在提高思辨的深入性之上。深入性这个词语还是十分好理解的,而将其放到写作之中,我们则可以将其理解为立意的深入性,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立意的深入性,或者说是提高学生思辨的深入性,则需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能够真正明白命题的含义,了解命题人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从表面的文字之中来了解隐藏在其表面之下的深一步的意義,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思辨的深入性也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精力的,其同样是本课题的研究难点之一。与此同时,其也是评分标准里的要求之一。

三、提高农村高中学生作文思辨性教学策略探究

(一)立足课内,从教材中挖掘丰富的思辨素材

要想真正提高农村高中学生作文的思辨性教学,那么立足课内,从教材中挖掘丰富的思辨素材绝对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掌握,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其实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思辨素材,而且这些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运用起来更能激发同学们思辨的兴趣。比如,教学话剧《雷雨》时,可让学生探究讨论“周朴园是否真爱鲁侍萍”这个问题,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活跃课堂气氛。

(二)延伸课外,关注焦点,激发浓厚的思辨兴趣

除了立足课内,从教材中挖掘丰富的思辨素材之外,延伸课外,关注焦点,激发浓厚的思辨兴趣同样是提高农村高中学生作文思辨性教学的策略之一。具体做法就是要在课余时间,多引导学生对社会上的热点、焦点话题进行关注并思考,这些话题时代感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辨的兴趣。通过对热点的关注思考,逐渐形成自己对人和事、问题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辨思维。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报纸杂志上的一些评论文章,如社论、卷首语、读后感等。注意聆听一些学生能听懂的演讲、大专辩论会,注意观看《焦点访谈》,着重注意聆听主持人的评论等等。

(三)运用哲学原理,增强辩证论述的力量

若能有效地在作文中运用哲学原理,那么文章的辩证论述必定会变得更加有力,更加令人信服,所以运用哲学原理,增强辩证论述的力量也是教学的策略之一。但是哲学原理包含内容广泛,在进行写作之时自然不可能全部应用,而在日常的教学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之时重点学会运用包括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等在内的几个常用的哲学原理。总之,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或者说学会在写作当中充分地应用到一些普遍被认同的哲学原理,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使整体的辩证有理有据,更加具有说服性,关键是能够使观者明白作文当中所蕴含的条理与含义,使其能够深入地了解写作者的意圖。而当整个作文变得条理有序,表达观念更加明确之时,其辩证论证的力量自然也就得到了增强。

(四)通过创作实践,提升学生作文的思辨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才有可能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何谓思辨,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在写作之时的思辨能力,所以通过实践的创作,提升学生作文的思辨能力同样是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而在具体的作文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如何立意深刻新颖,如何论证严密全面这两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写出真正富有思辨性、富有个性的好文章。教师在进行引导之时同样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以及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三点。而所谓的由浅入深,就是指在进行立意分析之时不能够直接地深入主题,还需要先对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进而再一步进行深入挖掘,以此来提高思维的品质。而由此及彼,则是指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打破学生思想之间的禁锢,使其能够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使其思维真正变得开放。而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则是指在写作之时不能够将思维局限于某一角度,而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地对立意命题进行思考。也只有真正做到了这几点,才能够使学生作文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语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而希望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研究能够引导学生从过去的议论文三部曲中走出来,把眼光放长远些、宽广些。不再简单地写套话、官话,不再把那些死去的或活着的人翻来覆去地不断在文章里重复,加强文章的逻辑性、思辨性。

参考文献

[1]何丽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思辨能力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8(8).

[2]周艳丽.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的思辨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 (5).

附 注

课题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标号:JZ160500(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编辑:张晓婧)

作者:郭丽娟

第3篇:作文课堂辩论是思辨性议论文教学的活力引擎

【摘要】高中思辨性议论文教学借助作文课堂辩论这一辅助手段,能够增强学生作文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提升学生思辨思维深度,提高学生多角度剖析事物,论证事理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课堂 辩论 训练思维 思辨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

思辨型议论文,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发展的一种新的题型。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体现说理论证的思辨性。即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说深说透一个观点。从现阶段一些学校作文教学情况来看,我们有太多的困惑与无奈。其症结主要在于学生缺乏思辨思维能力,对作文材料的分析往往只停留在事物表象,忽视它的两面性,不懂深挖剖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找到有效的办法加以改变。为此,借助作文课堂写作之前组织辩论这一教学辅助手段,训练学生思辨思维,强化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一、组织作文课堂辩论活动的功能性作用

作文课堂辩论就是指学生在写作之前围绕一个课前预设好的辩题,正反双方展开论辩的一种活动。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思辨性议论文思维逻辑严密,重在多角度剖析事物,论证事理,难以引发学生兴趣。如何找到学生写作的兴趣点,变其被动为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些对策。高中学生青春年少,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潜意识里总渴望得到他人认可与表扬。组织作文课堂辩论活动正好投其所好,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课堂上,正反双方围绕教师预设的的辩题激烈地展开论辩。他们神情专注,反应敏感,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各显神通。有暂时落败的挫折感,也有一时战胜对手的成功喜悦。如此情景,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的论辩激情迅速投射到接下去的作文中去,激发其写作兴趣。

(二)能夠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

要想有效地训练学生思辨思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生置身在问题之中。他们只有面对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作文课堂辩论,就是让学生在辩论中尝试如何去分析、解决面对的问题,说深说透一个道理。学生为了实现这一小目标,往往会集中精力,抓住事物的两面性,从多个侧面,不同角度,顺向类比,逆向求异,进行激烈地论辩。通过论辩,学生思辨思路较前明晰,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论据素材

积累论据素材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必备环节。学生平时不大重视素材的收集、积累,写起作文往往材料雷同,似曾相识。或者干脆无材可用,议论平直。而作文课堂辩论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短板。通常情况,教师在辩论前要确定一个合适的辩题,并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准备。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为了在辩场上不被对方轻易驳倒,更为了能够战胜对手,暗里都互相较劲。他们会用心去查阅相关资料,熟记名言警句,筛选、收集论据材料。学生在准备辩词材料的过程中,既扩大了知识的阅读面,又积累到了不少好的论据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四)能够提高学生社会认知水平。

思辨型议论文写作,学生要有较理性的思想来看待事物,提炼观点,让文章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但是,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思想较为单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还生活在相对狭小的生活天地和狭隘的思想小圈子里,与现实社会还是有一些脱离。他们阅读社会,认知自身有着独特的视角,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也不可避免地与外界产生一些碰撞与冲突,甚至导致他们对社会认知有了一些偏见。作文课堂辩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让他们懂得即使对立的两个论点,双方都可以找到理论与现实的依据。这些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学生思想日趋理性,看待社会就更加客观了。

二、组织作文课堂辩论活动的尝试性方法

(一)合理选择辩题,学生有的放矢

作文课堂辩论开展的关键点在于教师预先设定的辩题必须契合学生的兴趣点。一般情况下,辩题要结合教学大纲和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来选择确定,具体地说要注意四点:一是辩题要有可辩性。内容能够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充满矛盾性与争议性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的。如“当学生干部利弊之争”等;二是辩题要有趣味性。它要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能够引起他们关注与共鸣,引发他们主动参与的。如“网络的实用性与娱乐性谁大之争”等;三是要有知识性。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设计辩题。如话剧《雷雨》中资本家周朴园对待鲁侍萍的感情,到底是真心还是虚情,鸿门宴中项羽要不要杀刘邦等;四是要有时效性。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如“高铁列车的车门能不能拦之争”“当今社会合作重要还是竞争重要”。总之,教师可以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选择好辩题,为课堂辩论做好铺垫工作。

(二)预设辩前环节,避免无据而论

教师备课时,应该着重预设好辩论前期的几个环节。课堂辩论一般采取正反双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学生如果准备不充分,课堂辩论就可能出现无据而论的尴尬场面。所以,教师在辩论之前要把辩题提前告知学生,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分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思辨论证,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筛选、提炼、使用论据素材。另外,对辩题的内涵和外延也要作一些简单的界定说明。教师要始终当好辩场导演这个角色,把控好辩论的方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足,学生论证思路清晰,论据素材丰富,论辩起来有据而依,底气十足。如辩题“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逆境方的学生就会列举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将逆境化为激励士兵斗志的“破釜沉舟”的故事,还列举了外国经典文学《老人与海》中老人桑地亚哥,凭借顽强信念,与大自然博斗了三天三夜,最后从精神上取得胜利的硬汉形象。两个事例都是从逆境中凭借非凡的意志力量战胜困境的,都极具典型性,说服力。顺境方也列举了自幼生在深宫,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沦为八旗纨绔子弟,却成为伟大帝王的乾隆皇帝。其视角独特,以史服人。

(三)及时设疑作引,提升思辨深度

在课堂辩论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会从已收集到的论据材料来阐明观点,自圆其说。分析问题往往只看重事物的表象,没能抓住本质。课堂辩论或许成了一场内容单薄的论据展示课。所以,教师在辩论过程要及时把握好设疑作引这个环节。设疑作引一般是指在事件的重点,关键之处,设置精要、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思考。如辩论辩题“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很多学生都会从人性角度、道德层面大谈老人该扶的理由。在他们眼里,这不过是一种最简单的助人行为,身为中华龙的传人,本来就是这么做的。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设疑作引,提出另一个问题:摔倒的老人有没有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利用人性的善良进行“碰瓷”讹诈呢?并以此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同时还列举了前些年南京小学生因扶老人而引发官司的“彭宇案”以及当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类似讹人的案例。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老人要扶,但要慎扶。同時还意识到,因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人道德滑坡,“老人”变味,助人的风险成本增加了。看待问题不能单从现象轻下结论,应该更全面地,多角度思考分析。教师及时设疑作引,提高了学生思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四)认真点评总结,注重辩论反思

作文课堂辩论,教师不能只看辩论的结果,关键在于认真做好点评、总结、反思几个环节的工作。有点评,有总结,才能引导学生深度感知,培养反思的意识。课堂辩论结束后,教师的角色要从导演转换到评委,要与学生共同回顾分析每个环节存在的不足与教训,并提出改正的办法。具体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对积极参与并主动发言的学生要肯定与鼓励,特别是对论辩过程中出现的思辨亮点更要及时表扬。如辩论“当今社会合作比竞争重要,还是竞争比合作重要”辩题时,大部分学生只是顺着辩题思路,大谈合作的重要性或者竞争的重要性,各执己见,并没有发现辩题观点的矛盾性。只有个别学生提出了“合作与竞争同等重要”的新观点。显然,这个观点有新意,综合了合作与竞争的优缺点,体现了思维思辨的亮点,教师要特别予以肯定;二是要求学生把辩论课前准备的辩词材料进行疏理、归纳。整理后的材料同学之间要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并以此作为作文的论据素材;三是组织正反双方辩手认真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多角度,个性化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辩场上的优势与差距,也增强了协作与宽容的团队意识。课堂辩论后的总结、反思工作,使学生从学习态度到思辨能力都有了一定改变与提高。

人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时代已经到来,作文课堂辩论这个教学辅助手段是思辨性议论文教学的活力引擎。它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实效性,提升了学生思辨思维能力,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梁立生.辩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4(09).

[2]王和平.初中语文教学中辩论赛的意义与实施策略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6(01).

作者:黄泽予

第4篇:思辨性作文训练

上一篇:[转]遇见,流年里一抹最美的温柔(我心依旧)下一篇:诵读国学经典 感悟道法自然

聚焦写作弊端教学,抓好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复习备考

? 所谓时评类材料作文是指为了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向其提供有关社会生活现象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时事的材料,?要求其就此发表看法、见解,阐明观点的作文形式。时评类材料作文的优越性在高考命题中日愈显现,时评类材料作文已是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中最为靓丽的风景线。可以预言,时评类材料作文将是2014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和复习备考的重要方向。离高考还有50多天,师生对时评类材料作文已不陌生,但由于有的同学对时评类材料作文的认识还停留于感性认识,在实际写作中不自觉地走入写作的误区,以致严重地影响语文成绩。为此,作为语文二轮复习的最后一环,高三语文老师有必要抓好时评类材料作文写作弊端教学,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时评写作水平和高考得分的档次。 ? ???

1、标题大而无当,含糊其词。

??? 学生拟题时把时评作文题拟成了话题作文题,显得大而无当。比如广州一模题:? 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在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下面是他的采访记录。

学校门口。记者:同学,你校服上画了机器猫,为什么又用涂改液涂掉? 学生:班主任让我全部洗掉,洗不掉就得用白色涂改液盖住。 商场。记者:同学,你校服上有歌星张靓颖的签名,是真迹吗? 学生:百分百真迹。

文具店。记者:哇,你怎么直接在校服上试笔?洗不干净的! ??? 学生:校服很便宜呀。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针对这道题写作,有的同学这样拟题:《谈选择》《各国校服纵横谈》《要养成好习惯》。显然这样拟题是错的。时评的拟题不同于话题作文的拟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必须紧紧扣住材料拟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时评标题能准确地旗帜鲜明地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写作范畴,让改卷老师迅速抓到你写作的重心和方向,不能大而无当,含糊其词。??? ?? 教会学生拟标题。写时事评论,标题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赞扬文明礼貌,批评自私自利?,谏讽褒贬、嘻笑怒骂?,必须旗帜鲜明,不能含糊其词。这是写时评与一般议论文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拟标题时要注意的关键点。当然老师也可以找一些好的标题让学生模仿创新。例如:?? ??? 2009年高考辽宁卷题目《都是明星代言惹的祸》《责任是成功的阶梯》《明星不应负根本责任》等;江西卷题目《为蔡先生鼓掌》《人间处处蔡铭超》《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等;?2014年广州二模《让粤语与普通话共享一片蓝天》《让普通话响遍广东》〈守护一方粤语》《粤语与普通话共谱改革乐章》等。上述这些标题都是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好标题,值得学习。 ? ??

2、脱离材料,无边发散。

??? 有的同学写时评类作文常常犯的毛病是不同程度地脱离考题所规定的材料,导致写出的文章偏题、离题。如写上文的广州一模题,学生从所给的材料出发,不恰当地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脱离材料作文,结果拟出了《谈选择》《各国校服纵横谈》《要养成好习惯》这样的错误标题。在上述第一个标题的作文中,学生写的内容是:要像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服一样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这样写显然离题了。再如《各国校服纵横谈》,全文谈的是校服,但是没有去评议材料中人们对校服的态度,也没有自己对校服的看法,而是另起炉灶谈各国的校服各具特色,特别是韩国校服有一种独特的美,这样立意显然也是不对的。学生普遍的错误是把时评材料作文等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来写,部分或者全文脱离材料,无边发散,当然会张冠李戴,错误百出。

?? 教学中要强调:写时评要就事论事。所谓就事论事,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批或赞,实话实说,对所评之事进行分析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路,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同时又不能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注意,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外高谈阔论。 ?? 耐心指导学生学会评事。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就是议论材料所述之事,而不能随意节外生枝。评事可以从以下多方面展开思路就不至于脱离材料:其一,评论事件的对错。其二,评论事件的成因。其三,评论事件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指导,学生就能少出错。 ? ?

3、囿于事实,立意肤浅。

???部分学生写时评,在立意上很不给力。如上次佛山二模作文,大多数学生立意肤浅。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粤语与普通话应该并存》作文,文中用一个重点段谈了讲粤语亲切、方便交流的好处后,又来了第二个重点段:

?? 在广东,地域面积大,人口多,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懂粤语,特别是外来人员。当语言不通时,往往会带来障碍,甚至是误解。这时普通话会起到作用。普通话可以化解粤语不通带来的矛盾,也会促进人们的沟通。并且,普通话也博大精彩,相同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述,这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活泼性,在谈话时能缓解尴尬的气氛,从而带来兴奋与激动,增添幽默感。

? 像这样立意不免让人觉得太平淡,且大多数人都如此,立意就撞车了,怎能提高得分的档次?而能将话题上升到国家发展、粤文化保护的高度的人少之又少。如可这样立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核心,形成统一普通话至关重要;要加强粤方言的保护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粤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 指导学生确立立意的方向。时评作文,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炼观点,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一般有三种思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辩证建议式,即一分为二地指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中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认识,然后提出完善改进的建设性意见。

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力求立意有高度、有深刻、有新意。“高屋建瓴”是写好时评的第一要务。它要求评论者具有高远的眼光,能够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从社会乃至人类进步的高度来谈论时事,站在时代与文化潮流的风向标上指点江山。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并启发读者。真正意义上的时评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时评写作不能囿于事实本身,而是要有所提高。比如,让学生学会将问题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由特殊上升到普,避免目光短浅,就事论事。 ? ??

4、有评无论,堆砌材料。

??? 我曾布置学生写如下作文:

“偷菜”是近年来最流行的网络游戏之一"所谓“偷菜”是指开心网所开设的农场游戏中的一种活动,即进入好友的农场里,收获好友的虚拟劳动果实"随着“开心农场”等娱乐游戏风靡互联网,各类“偷菜”“种菜”游戏大行其道,人们对此痴迷不已,其兴趣远远超过上课、上班。有的人认为从中找到了乐趣,而有的人则觉得这种无脚的游戏让人迷失。 ?? 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认识的?请你写一篇时评,不少于800字

?? 评改时发现学生作文有如下毛病:空摆事实、罗列现象,无分析、乏推理。比如有篇作文开头段是这样写的:“今天你‘偷菜’了吗?”这句话成了时下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偷菜’的背后,承载了我们内心太多的情感。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偷菜’?。”然后,用了三大段叙写偷菜游戏的种种乐趣,最后的结语是:“‘偷菜’的背后,承载了我们太多的乐趣!”这样说理,只是将事例简单叠加,生硬拼凑,毫无血肉之感,观点与材料简单相加,油是油水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懂分析论证的具体方法,或者分析简单肤浅。 如何指导学生分析论证呢?要向学生讲清:“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是时评文写作的基本原则。评论,“评”,就是评判真假美丑、好坏优劣、是非功过等;“论”,就是议论、说理,就是用议论说理的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因此,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做到以理服人。时评体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充分的阐述论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为时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当十分明确。

??? 此次作文的“时”就是“偷菜”游戏热这一网络现象,“评”就是要对这一现象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的深人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的办法。一般的写作思路是先引述材料,摆出现象。接着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然后分析论证观点,用正面事例来支撑观点,用反面事例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 我们还可以利用时评“一事一评”的针对性特点,培养学生能紧扣关键,采用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因问果、追根溯源、一分为

二、求同存异等方式进行分析阐述。 ? ??

5、只谈现象、根源,不找解决之策。

前段时间,我布置如下文题,要学生写作:

??? 据《重庆晨报》2012年3月12日报道,家住河北的刘喜梅女士3年10次来重庆,目的只有一个——劝儿子回河北老家,到国企端个“铁饭碗”。27岁的儿子冉杰希(化名)在母亲的“折腾”下,多次逃避,女友分了、工作辞了、手机关了,想法只有一个——按自己的方式活„„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批改的情况看,有的学生开篇引用报刊的新闻报道,对报道进行简要解析,作为过渡,再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剖析?“母亲”做法之错误。(详写)联系社会上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详写),然后文章遗憾地结束了。这样只“破”不“立”的文章,不能不说是功亏一篑。

指导学生写好破立结合的文章。向学生讲明:只有破立结合的文章才是完整的好文章。因此,这篇文章还要写一段,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详写)这样写除了文章结构完整,中心突出外,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 老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写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除了写技不高明外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缺失。时评紧扣社会热点话题,鼓励公众畅所欲言地表达,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与话语权的尊重。作为青年,他们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和需求。同时也有评论时政的权利,应当以公民的姿态去品评时事,并且探究解决各种社会生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些方面老师要加以引导和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 ??? 除了这些,学生时评写作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弊端,比如评说片面,议论偏颇、措辞推度、缺乏辩证等,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时评类材料作文作为高考的热点题目和今后高考题目的重点研究领域,我们多花功夫探讨是值得的。?聚焦写作弊端教学,让学生迅速找到写作的正途,提高时评写作水平,在高考中获得满意的成绩,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喜事啊! ?

第5篇:作文思辨性训练

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 黄粉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懂得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初步掌

握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在行文中作点辩证分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讲评、点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在行文中作点辩证分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狮子是强大的还是弱小的?”没错,老师你开玩笑呀!狮子还弱小!但是在《伊索寓言》里边有个《蚊子和狮子》的故事,强大的狮子却被小小的蚊子打败了。最后,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的强大的蚊子又被小小的蜘蛛吃掉了。现在,大家还觉得“强大”和“弱小”的问题很简单吗?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作文中如何用全面的眼光进行辩证分析。

二、考考你的辩证思维能力

现在,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审题训练,考考大家的辩证思维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今社会,商品要包装,演员要包装,企业要包装……无论什么不装饰一下美化一下就上不了档次;可也有人说,东西还是自然的好,人还是质朴的好,买东西、找朋友、做事、做人,本色最珍贵真难得。

你对“本色与包装”又有什么认识、感悟?有过相关的经历吗?请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这是汕头市2010年“一模”的作文题目。以前我跟大家讲过,审题的第一步工作是抓关键词。这个作文题目的关键词有哪些呢?对!就是“本色”和“包装”。我们现在先来探讨一下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 ① 你对“本色”的看法。 ② 你对“包装”的看法。

这两位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来到这里,审题的工作结束了吗?没有。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审题还有第二步工作,就是抓关系。请大家在草稿纸上写下你对“本色与包装”的理解。(学生发言) ③ 你对“本色和包装”的看法。

(评价学生发言)

辩证思维对我们的写作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来看一看几篇优秀作文的标题和主旨句就知道了。

(学生齐读)

在适度包装前,请先审视一下,先挖掘、培养那独特本色,切不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本色包装,是朋友还是敌人》22+22+8=52)

“包装”了,其实没什么坏事,“不包装”也未必不好。只是,我们要看是如何包装,包装于何处,是否合适,世上本无对与错,好与坏,“包装”与“不包装”,见仁见智吧!(《“包装”与“不包装”》22+22+8=52)

有实力的人强调本色,而有实力的聪明人,在本色的基础上为自己包装。但有的人过分注重包装,被人打开一看,马上光芒消失殆尽,终归华而不实。本色需要,并且只需要适度的包装。((《本色需要适当的包装》23+22+8=53) 这几篇作文得高分的关键就在于它们闪现着辩证思维的火花,能全面地看

待问题。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能使我们更好地立身处世,打开知识的宝库。

三、提高你的辩证思维能力

1、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之“一分为二” ①授之以渔:

有一位学生家长曾经向我阐述了她对网络的看法:

在我的眼里,网络就如洪水猛兽,我坚决反对孩子上网。首先,上网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把时间用来玩电脑,那么,孩子用来学习的时间就必然会大大地减少;其次,玩电脑游戏,尤其是长时间地玩,对孩子的视力和健康十分有害,当孩子沉迷在电脑游戏带给他的快乐中时,他的视力也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地衰退,甚至会搭上曾经拥有过的健康身体;再次,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上网就会受它们的影响。一些孩子因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人就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

请大家思考:家长的观点对吗?我听了家长的看法,感觉颇有道理,可又觉得缺了点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琢磨一下,家长的评论到底缺少了些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你又如何向家长解答这个问题呢?(写下来)

[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有长处,又有短处。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避免片面性,避免走向极端。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要学会善于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象这位学生家长一样,看问题时脑子“一根筋”。

[教师提问]现在同学们继续总结,如何应对写作中成“一根筋”的症状。 [写法归纳]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 防止成“一根筋”,我们可以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两面兼顾。当然,我们同时要注意到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的。象“本色与包装”,我们就应该适当侧重本色,我们直接就说保持本色,而包装却是适当包装。 [板书]

症状: “一根筋” 对策: 一分为二

两面兼顾

好!了解了症状,掌握了对策以后,让我们来小试牛刀,一展身手。 ②牛刀小试:

(病文)有人说,当我遇上惊天动地的大事时也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抗灾救险,拾金不昧。但是我想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身边的小事不做,哪里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同学们来评一评问题出在哪儿?应该怎么升格?

明确:凡事都得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一些人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可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所以,要加上“我不能彻底否认这一点”这句话,文段才显得有说服力。在我们作文中,一定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议论更严密、深刻、有说服力。

通过这个文段的修改,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了吧,有时一篇文章、一个段落写得不好,不见得它就一无是处,适当地加上一两句话,或修改一两句话,就全篇增色了。

没办法用全面的眼光辩证地分析问题,除了“一根筋”的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常见症状呢?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文段。

2、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之“全面准确” ①授之以渔

这是一篇以“宽容”为话题的学生作文,老师摘抄下了部分内容: (请一位同学朗读)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一些摩擦:上公共汽车,你踩了我一脚,我就撞你一下;到商场买东西,售货员以冷眼相待,顾客就反唇相讥。这种风气极端有害。究其原因是没有气量,是人们道德水平不高,思想认识很低的表现。中国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家要记住这句话,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气度大些。

[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言]“必然要发生摩擦”一句中“必然”一词过于肯定,摩擦在生活中只是偶然现象,可以改为“有时”;“究其原因是没有气量”这句话过于绝对,可以改为“气量狭小了些”;„„

[教师示例]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发生一些摩擦。比如:上公共汽车,你不小心踩了我一脚,我就有意还击你一下;到商场买东西,碰到一位冷眼待人的售货员,你就以牙还牙,反唇相讥。这些现象不好,他破坏了生活的和谐氛围。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些人多了些计较,少了些宽容;多了些争执,少了些忍让;多了些怒气,少了些冷静……一句话,修养欠缺了些,度量狭小了些。中国有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真希望那些人能记住这句话,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大度一点,宽容一点。

[教师总结]通过修改,文章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我们在讲道理,作分析时,为了体现自己的观点,有时会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过分的强调,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这样就成了站不住脚的“过头话”。

[写法归纳]为防止说“过头话”,我们作分析时,要捏拿事物的分寸,把握评论的尺度,从多方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客观的认识。

[板书]:

症状: “过头话” 对策: 捏拿分寸

把握尺度

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就不能说过头话。下面这个文段同样犯了这个错误。②牛刀小试:

(病文)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开放性。语文的考试是不可能标准化的。标准化只注重思维的结果,不注重思维的过程;只求思维的同一性,不求科学性,只考判断力,不考创造力。语文考试要避免标准化,才能使学生学好。

这段话对语文学科作了分析,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样修改呢?

明确:错就错在说话的不严谨上。语文考试中,有少数知识是可以以标准化试题出现的。如果换成“平心而论,除少数知识外,语文考试是难以‘标准化’的”,语言就严密了。

因此,我们要注意在作文中,全面准确地看问题,不要说“过头话”。 比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一段话“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不是说普遍如此”,就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四、检验你的辩证思维能力

片段作文训练:你怎样看待名人代言广告,请运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写一段话。

五、课堂总结

今天的这一节作文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在这节课里,我们多次提到“辩证思维”这个词,那到底什么是辩证思维呢?

所谓辩证思维,即指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事物本质的抽象思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使我们的作文具备思辩色彩。至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留待以后再学习。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文章总是思想的外现。多年来高考作文格外注重文题的“思辩性”,它直接决定我们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把握和运用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刚钻。考查学生的思辩能力,尤其是辩证分析能力,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主线,愈到现在,趋向愈加突出,大家一定要重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探讨,相信大家对用全面的眼光辨证地分析问题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课后就请大家完成下面两道作业。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正餐”要品,“快餐”也要尝》一文,看看它是否具有思辩色彩。划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与同学进行讨论。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个画家的屋里,我见到墙上挂着一张非常特别的画。那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白纸,在白纸中间偏左的位置上,有一块黑渍,我不明白这块黑渍到底算什么生花的妙笔。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头脑里仍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向画家请教。画家说:“我的这幅画的名字叫快乐。”“快乐?我不明白。”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哪个画家能画出快乐来。画家说:“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这幅画时,都是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我说:“那就把画中的痛苦去掉吧!”画家说:“没有痛苦,我们更看不到快乐。”我明白了,人们的眼睛,总是盯着痛苦,而快乐常常是被我们忽略了的那一部分。

你对“痛苦与快乐”又有什么看法、感悟,请作点辨证分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症状①:“一根筋” 症状②:“过头话” 对 策:一分为二 对 策:捏拿分寸

两面兼顾 把握尺度

第6篇:思辨性作文之一:

话题作文“人生该不该示弱”

例文一:不向生活示弱

在人生之路上.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有时固然可以示弱。但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却向我们昭示:我们不需要向生活示弱。

不向生活示弱,就是要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谁不渴望我们的世界美好、社会和谐?谁不赞美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在渴望,仅仅在赞美,却忘记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面对生活中诸多不良现象。我们很多时侯以“弱”示之,选择了观望,选择了退让,选择了逃避。于是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我们常常抱怨慨叹。殊不知,在很多时候,我们也恰恰是别人抱怨的对象。《论语》中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是的,为了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更需要表现出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不向生活示弱,就是面对挫折不幸永不放弃。生命如白驹之过隙。又如荷叶上的一滴露珠,在这短暂的生命中,难免会遇刭许多挫折与不幸。对此,我们仍然需要以百倍的热情与努力来展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而不可示弱。失聪的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集聋哑盲于一身的海伦•凯勒依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成就了伟业;遭受宫刑的司马迁依然顽强地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力扫”的巨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面对不幸甚至厄运,他们都选择了顽强选择了热情与更为艰辛的努力。也正是这种不示弱的精神,使他们彪炳千古。

不向生活示弱,就是坚守理想与真理。在追求理想坚持真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不解嘲笑诽谤谩骂乃至失去生命的危险,对此,那些伟人已经用他们的行为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永远不让理想和热情搁浅,不向生活示弱与屈服。屈原面对“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现实,选择了怀抱理想投江面死;张志新面对被割舌的危险,毅然选择了坚持真理;布鲁诺面对教皇的淫威,坚持日心说而投身烈火。他们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捍卫了理想与真理的尊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壮歌,以自己永不示弱的精神,让人们在沉沉暗夜中坚守着对黎明的渴望。

生命短暂而且仅有一次,如何看待这样的生命,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古人虽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语,但其中的“小”己明确告诉我们,这仅仅是一种小智慧。面对生命这样一个永恒的命题,永远怀着高昂的斗志,永远怀着永不熄灭的热情,坚守理想与信念,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让我们把永远不向生活示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例文二:适度示弱天地宽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个人的勇敢。我们提倡不能示弱,不甘示弱。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要勇于坚持勇于奋斗。这固然不错。但是,有时适度的示弱却可让自己的天地更加宽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柔弱的芦苇,在暴风中弯腰低头,此后又挺直身躯。这是自然现象。就我们的人生而言,事事逞强,处处逞强,时时逞强,有时会适得其反,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因此,要学会适度示弱。

适度示弱,是一种智慧。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并不涉及大是大非,也并不是原则问题。诸如朋友间的误解,夫妻之间的争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等。若一味地逞强,有时会失去难得的友谊,让夫妻间的感情蒙上阴影,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加深。常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忍”一“退”,便是适度的示弱。它需要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胸襟。

适度示弱,是一种勇气。在生活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远大目标。难免会磕磕碰碰,有时还会遇到似乎忍无可忍的事情。在这时,适度的示弱,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以积蓄

力量,去实现远大的理想。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项羽不能忍一时之败,落得乌江自刎,可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说,逞强示勇需要勇气,那么,适度示弱也同样需要一种勇气。

适度示弱,也是一种教育原则。在生活中,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哪—个老师不希望学生能胜于蓝?老师可以以身作则,父母可以耳提面命,甚至可以越俎代庖。而我要说,适度示弱,也是应该提倡的一种教育原则。生活中的诸多事情,父母可以善意地说“我不行”,激励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并进而培养孩子的自信与生活能力;对于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老师也可以善意地说“我不懂”,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这种示弱,可以说是父母老师有意借己之“弱”,以培养孩子学生之强,何不乐而为之叹?人生本就不是单一的方程式,在生活的路途中也并非只有单纯的一种选择。我们赞美“勇”,赞美“强”,但也不拒绝适度示“弱”。

条条大路通罗马,适度示弱天地宽。

例文三:人生与示弱

示弱者≠弱者

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耻辱,韩信没有逞一时之勇,而是平静地忍受了胯下之辱。因为,在他的心中,还有更为远大的理想需要去奋斗。强者,并不必事事时时处处显其强。

有时,示弱表现了一种更为强大的精神与勇气。

示弱≠失败

鸿门宴上,剑拔弩张,暗伏杀机。弱者刘邦,毕恭毕敬,尽显其弱;强者项羽,得意洋洋,掉以轻心。最终,当时的弱者登上了皇帝宝座,昔日的强者兵败自刎。当对手确实强大而自己又实在弱小之时,明智地选择示弱,而不—味逞强,可以暂避锋芒,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有时,示弱代表着一种人生的智慧。

示弱≠消极

清代宰相张英和叶侍郎毗邻而居,两家因地界问题发生争执。为此,张英给家人修书—封:“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主动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将院墙后退三尺,从而留下了“六尺墙”的美谈。

人生中有许多小事,诸如邻里间的纠纷,朋友间的误解,夫妻间的矛盾等,都不必斤斤计较。否则,一味地逞强,可能因小失大,生活难以和谐。

有时,示弱表现了一个人对世事的洞察和宽广的胸怀。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示弱≠没有原则

万物皆有度,示弱亦如此。不必时时处处逞强,也不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不分善恶不理美丑一味示弱。

面对人生中的磨难,不可示弱;面对生活中的邪恶,不可示弱;面对真理遭到践踏的情形,不可示弱。

人生中有很多时侯,依然需要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需要我们怒发冲冠,需要我们承担起责任,去呵护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

没有双翅,鸟儿不能飞高飞远;没有双桨,船儿难以自由航行。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日夜。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同样如此。很多时侯都需要我们辩证地思考,因时因事做出最好的选择。

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综评】

三篇文章,一反一正一合,分剐强调示弱的必要性、不示弱的重要性以及辩证看待的现点,很好地体现了话题作文开放性的特点。首两文属于典型的议论文,题目精当,论点鲜明,善

于分解观点,思路清晰开阔;论证方法多样,有理有据有引。要指出的是,例文一涉及的各种论据虽然切合主题,但没有新意,缺乏时代感。第三篇文章采用了小标题形式,精选材料,揭示意义,在语言上呈得更为简洁,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意境深远。

思辨性作文之二:

"相信自己,相信別人"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孩子生性多疑。有一天父子俩在贮藏室收拾东西,父亲让孩子

爬上一个高高的架子,孩子说:“我上去了,您把梯子抽走,我就下不来了。”父亲说:“放心吧,儿子,相信我。”孩子爬上去,洛克菲勒把梯子抽走了。儿子说:“您为什么骗我?”父亲说:“我要让你记住,一切靠自己,不能指望任何承诺。自己跳下来吧„„”不愧是洛克菲勒的儿子,孩子踌躇再三,闭着眼,流着泪往下一跃,带着一肚子的委屈、愤懑和仇恨。洛克菲勒张开双臂把孩子稳稳地接在怀里。孩子诧异地睁开眼睛。父亲抚摸着儿子的头,柔声地说:“我要让你记住,这世上如果连父亲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谁呢?”

要求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简单,其实要写出“出彩”的作文就更难。也就是说,这样的作文很容易写,但是不容易写出好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贴近现实,学生有话可说,另外也需要辩证思维。考生可以围绕“相信自己”来写,同时也可以围绕“听取别人意见”来写。注意,立论时不能太绝对,要辩证思维。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

例文:

正确摆渡“帆与桨”

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如一棵同株相连的熏衣草,谁离开谁都活不了。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不仅要相信自己,擦亮自己的钢枪,吹响自己的号角,更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直奔成功。

我们只是一味地盲从他人,必将庸庸碌碌地过去此生.就拿当年盛行于美国的“淘金热”来说吧.当年那么多人一股脑儿地挤向那埋藏金子的地方,却不能够自信,相信自己凭自己的双手也能成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金子”.但是,同样有少数人不盲从他们,这些人自己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些人思考:那些争着去淘金子的人,必定要过那条河,如果我们去做船的生意,则一定会发大财.他们就是这样自信地走向成功的.

从古至今,没有自信怎么会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没有自信怎么会有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没有自信信怎么会有霍金的《时间简史》......

总之,自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我们绝不能夜郎自大,一味屏弃别人真诚正确的意见。

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如果不是在自信的基础上,更注意接受其老师的正确意见与教诲,会有今天的成就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如果不是在坚守自信的基础上,更注意接受别人真正正确的意见,会有今天的骄傲吗?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充满自信的心理上,虚心听取教练的正确意见,会有今天的横扫劲敌,七连冠吗?......

历史的敲响: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听取别人的意见绝不是盲从别人,应该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当今社会上一些人肆意模仿那些偶然明星,不顾一切的追循潮流与时尚,他们不相信自己,不以自己为美,反把别人当成自己美的楷模,结果弄的自己整天心神不宁,不甘以自己真正的面貌来生活。他们的人生会快乐吗?我想未必,他们过于菲薄自己,依赖别人了。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就像一条船的桨和风帆,谁离开谁都不复存在。

同样,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一定能够最终完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也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善于借鉴吸收一些先进国家的正确经验,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踏步前进。

朋友!你是否也在迷茫也在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听从谁的意见。朋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带着属于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着属于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让我们瞄准前方,在自信的脚踏实地的迈步中,去虚心听取别人的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摆渡好自己的人生小船,驶向前进的彼岸。

【亮点透视】文章依次把“自信”和“纳言”喻为:一棵同株相连的熏衣草;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只船的桨与帆,比喻贴切,又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两者的辨证关系。“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脚踏实地的迈步”“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才能“驶向前进的彼岸”,分析深刻、透彻,思辨性强。

作文的思辨性:

关于作文的思辨

无疑,无论是平常的作文,还是中高考作文,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

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绝对是思辨的一种反动。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急湍的细流汇成了湖。”读这样的文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这种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来自对事物准确而富有分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无声的厚实”。这

种表述个别处虽然没有明显的两相对举的词语出现,但它隐含着相对、相反的因素。再者这种思辨性表达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达中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多元的丰富,在精练的句子中,力求凝缩生活的细节和独特的体悟,引发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情态的联想,同样增加了思辫的厚度。比如“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哄闹的微笑”,这些都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它和“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庸”“安静的丰富”等抽象的概括更令人回味。

再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和一种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思辨作为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能力,它首先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其次能对人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及体察。除此之外还要能对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的目标。比如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归田园”的归隐思想,而不了解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理想,我们便会得出他一向尔尔的结论。其实陶渊明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污浊,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不会被也不可能被社会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异化、屈就的必然选择。狭窄是偏激的温床,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但不少同学会说,我占有的材料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动植等等,而我的文章为什麽表现不出其思辨性呢?这里我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写作磨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其思辨和精粹表达的意识。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排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现,,是生命情感意绪的流动。当你的写作有了一种生命意识后,你才会重视它,你才会追求一种博大精粹性表达,你才会寻求思辨的意蕴,这里没有多少道理可讲。总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丰富生命视阈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文章思辨及精粹表达的意识,并进行不懈的写作磨练,文章的思辨才会逐渐显现。当然思辨是思想的产物,思辨意蕴的浓淡和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深浅紧紧相连。 谈到思辨还应该弄清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叙述不叫思辨,但叙述隐含着思辨,可以体现思辨的意蕴。文章只有把叙述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才会有思辨的味道。有的文章尽管是以叙述为主,但由于有一种哲学的韵味,所写的内容引人感悟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同样具有思辨的色彩,但这只能是整体的感觉,而不是象我们所写的记叙、议论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散文所做的局部的呈示。 其次,单纯的阐述也不叫思辨,阐述一般是对内容的阐发引申,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接近思辨的表达,但不能说就是思辨。单向的或者多角度的阐发,虽然有了某种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现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多向而不辨证也不能就说它有思辨性。同样单纯的议论也不叫思辨,只有有了对内容深刻的揭示并体现立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向,才有思辨的色彩。 总之,思辨的底蕴是全面辨证的哲学意识,而精粹辨证有分寸的表达是其外形。要想使文章达其具有思辨性的目标,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生命磨砺和和较强的对思辨表达的意识追求,再加上长期的写作历练这些都是文章达其思辨不可缺少的要素。

名师点拨:

巧用三招提高作文思辨力

“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这是近日由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质量评价课题组”编写的《高考湖北卷试题分析与评价》中的一段话,那么,对于高三学生,在这半年的冲刺时间里,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从事高考作文研究多年的黄德灿专家提出了建议。缺乏思辨性是高考作文的通病

黄德灿说,对一个问题的分析,考生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场作文的通病。

提高文章思辨力的三个步骤

黄德灿说,对于议论文,考生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提高文章的思辨色彩:

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考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逻辑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考生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如果写的是记叙文,考生要注意用事实说话,以形象显示。虽然记叙的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是文章要思考这件小事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是什么,主旨能引起读者怎样的思考。总之,记叙文无非是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产生某个结果的各种原因。文章最好有画龙点睛的文字,或有意味深长的暗示语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第7篇:【高考作文素材】思辨性名言积累

名言积累

第一组:

1.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2.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第二组:

1.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2.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3.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4.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第8篇: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质疑批驳,让议论文更具思辨性

在高考作文新的命题趋势下,考查学生逻辑思辨能力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这需要考生提升思辨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深圳语文教研员葛福安老师说,很多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都会使用“观点+材料”的行文方式,把议论文写成了一道“不假思索”式的证明题,但却毫无说服力。这正是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他们无法对所面对的观点、所面临的事件进行分析、质疑、推理、论证,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

质疑批驳可作为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个抓手,成为帮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大途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课程标准»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将“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作为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考查学生的批驳能力已经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新风向。

这类题目一般会在题干中提及两种对立观点,多以“有人说……有人说……”的形式出现。如2019年全国卷Ⅰ关于“劳动”的高考作文题: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这些“有人说”就是不理解劳动的说法,是命题人给考生设置的标靶,暗示考生在写作中必须做出回应,直面矛盾,批驳这些错误的观点。这就要求考生精准审题,不能只立不驳。如果一味强调劳动的意义而不去反驳这些不良思想,文章就会缺乏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偏离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会被判低分。

再如2015年全国卷Ⅰ的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点赞此事就是认同小陈的做法,而发出质疑就是不赞同。这里暗含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态度,只不过命题人没有很具体地给出网友不赞同小陈的理由,这需要考生在考场上设置“假想敌”,从而树立起论辩的“靶子”。

再来看2020年深圳一次线上测试的作文题: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2020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

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

题目中②号任务明确要求学生写一篇驳论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驳论文是个新鲜的概念,在写作上颇有难度。所谓驳论文,即要针锋相对地驳倒对方观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细看题目,其实可以把标靶结论分解出多个层次来分析看法的不合理性。批驳前者看法可以从两个问题入手:家长监考是否真的能够保证结果真实?父母是否都能参加监考?

后者看法也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自觉能否代替监考?考试的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

综观前文所提到的作文题目,不难发现当题目中出现两种对立的看法时,就意味着学生可以采用质疑批驳的写作思路行文。学生要稳住立场,就要敢于使用驳论。质疑批驳,可以使议论文更有说服力,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素养。这样的作文题亦能更好地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那么,学生要如何写作才能有力地批驳对方的观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分析本质,指出危害

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针锋相对,直击论点,这无疑是最强有力的批驳方法。学生写作驳论文时,一方面可以从辨析概念入手,厘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够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从思想根源、内在体制、文化传统等方面去挖掘对方观点的本质属性,也能巧妙地揭穿对方的“老底”。一般可采用“是……”下定义的方式指出问题本质所在,也可以采用“不是……而是……”先否定后肯定的方法欲擒故纵。阐述完本质后,还要接着指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可能带来的危害,借此从反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我们每个人都得种田下矿吗?”自然不是,劳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就像我们学习知识,也是一种劳动。霍金在轮椅上度过了大半辈子,难道能说他是一个不劳动的人吗?恰恰相反,他对世间万物的思考,对宇宙的探索,是另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尊重劳动,并不是说我们要“弃笔从锄”,而是站在我们青年的角度,去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劳动,欣荣之源,固国之本»

这是2019年全国卷Ⅰ的优秀作文,考生开篇自设对立面,然后通过界定劳动的概念本质来破除对方的观点,再通过霍金这个事例,指出对方观点的谬误之处,论证了劳动的本质不只是体力劳动,还有脑力劳动;真正的“热爱劳动”不在于表象和形式,而在于行动。在结论部分,考生采用“不是……而是……”的句式向青年发出了呼吁。从这个文段即可看出考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然而在全世界与病魔殊死搏斗、与时间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个别国家的政客及媒体人杜撰“中国病毒给世界带来灾难”,妄言“中国为制造疫情灾害负责”,这些罔顾事实、不负责任的“诛心之论”,违背科学、颠倒黑白,是彻头彻尾的谣言和偏见。由此可见,“病毒不是最可怕的敌人,污名化才是”……这种贴标签、扣帽子的粗暴行为是再简单不过的拙劣“政治秀”,只能暴露出他们狭隘的思想、无知的做派,不仅无助于本国疫情防控,更不利于国际社会有效开展防疫合作,是在阻碍世界共同战“疫”前进的脚步。

——人民网

«如此荒谬的怪论和指责,可以休矣!»

人民网刊登的这篇文章把其他国家媒体人的观点用“是……”的句式界定成“彻头彻尾的谣言和偏见”“拙劣‘政治秀’”,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这些言论的本质,观点简单明了,进而指出“病毒污名化”产生的根源在于这类人思想狭隘,接着提出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污名化带来的危害,批驳十分有力。

类比联想,顺势归谬

归谬法是指为了反对错误观点,我们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引申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比如“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通过假设前者是合理的,即“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合乎逻辑地推出“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这个非常荒谬的结论。归谬法的推理过程一般为:

目的:反驳命题A

假设:A真

证明:如果A真则B真

推导:B不真

结论:A也不真

归谬法的重点在于能够联想现实和有效类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善于联系现实,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同一类事物或者道理的身上进行类比,得出荒谬的结论,迅速破解对方的观点。请看文段:

“圣母心”通常会认为各方面条件更强的一方就是过错方,就应该承担纠纷责任和负面结果,即“谁弱谁有理,你强你担责”。按照“圣母心”的逻辑,我们难道不应该体谅那些人贩子、拐卖儿童和妇女的人吗?他们也是贫困人家走投无路啊!那个用开水浇顾客的服务员,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法律制裁呢?难道不应该体谅他是一个家境贫寒的未成年人吗?多么荒谬!

这种归谬很典型。先肯定“圣母心”的逻辑是正确的,再按照这个逻辑顺势推导出“所有弱势群体(如故意伤害他人的未成年人)都应该被原谅”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漏洞百出,对方观点不攻自破。再如:

北大图书馆相关人员称,和“苹果”合作有利于师生了解更多数字信息技术。但不难设想,假如为了有利于师生了解更多信息技术,便要在图书馆开“苹果体验店”,照此逻辑,为了让汽车工程学院的师生了解更多汽车技术,是不是也有必要让“奔驰”“宝马”把体验店开进校园呢?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北大图书馆的“苹果体验店”显然已经超出了图书馆信息化需求的边界。

——南方网

«“苹果”究竟以何身份进“北大”?»

这个文段巧妙的地方在于类比精彩,归谬有力。选段运用假设推断,先肯定在图书馆开“苹果体验店”的合理性,由此延伸开去,类比联想了“奔驰”“宝马”体验店进校园,由此突出这个逻辑的荒谬性,使论证可信度颇高。

由“照此逻辑”延伸开去是归谬法的主要思路,归谬法是极佳的证伪方法。但是师生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归谬推理要拿捏好分寸,有时候不合理的类比和联想反而会削弱己方的论点。

咬文嚼字,严谨周密

质疑批驳对方的观点也可以晓之以理。巧用各类逻辑关联词可以使自己的逻辑更加严密,包括假设、因果、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特别是让步从句,如“诚然……但是……”“的确……但是……”“不可否认,然而……”“即使……,但……”等,在进退之间完成辩证说理;还可以使用“不但……而且……”“况且……”“更何况……”“尚且……何况……”等递进从句。这类理性表达能够很好地进行同情共理式的批驳。如:

父母监考,在现实中难保证其所谓“真实可信”。即使是学校的现场集中考试,舞弊行为也未曾消失,因此要采取宣传教育与高度监督以防范作弊行为。父母二人,怎及在学校时全方位监考之严密?学校正规监考尚忌惮作弊,父母又安得保证考试真实可信?况且全市数万考生,其中必有家庭情况特殊,父母无法进行密切监考者,这是难以把控的。因此,此论将父母监考与结果真实相绑定,其出发点即是错误的。

———«君子慎独,诚则已矣»

这篇驳论文中,作者抓住了“父母监考能保证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的论断,从这个逻辑起点开始反驳,并运用了大量的关联词和特殊句式,如:“即使”“因此”“况且”“怎及……”“安得……”,可见思维之缜密,气势之雄浑,特别具有驳论文的气场。

质疑批驳对方的观点也可以说理而不失“礼”。可以使用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词,如:的确、不可否认、毫无、绝不能、并非……这类表示判断的词可以增添文章的气势;还可以使用模糊性、或然性、委婉性的词语,如:或许、可能、不敢、未必、看似、难以、难免、大约、欠妥、不敢苟同……这类词语较为稳妥,颇有分寸,最能体现思维的严谨和表达的准确,给人春风化雨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题干没有提及两种对立观点,考生依旧可以使用质疑批驳的方法行文。方法是自设“假想敌”,以“也许有人说……”“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等这样的短句虚拟出论证的“对手”。可见质疑批驳是运用范围很广的写作方式。

温儒敏先生说:“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而高考语文对此也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改善。”笔者认为,质疑批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写作议论文的逻辑思路。掌握质疑批驳技巧是写作议论文的支点,质疑批驳,让议论文更具思辨性。

第9篇:008 如何把对立型的作文题写得更有思辨性?

上一节我们讲了对立型材料一种最简单粗暴的审题立意方法:支持P,反对¬P,于是有同学就问:鲜明的支持一个反对一个,这样观点不显得很绝对吗?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今天这一节,徐某人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任何一个稍有理性的高中生都知道,我们看待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片面、绝对,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所有对立型的材料两个对立的观点都需要支持。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到高中政治的哲学里曾讲过一分为二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追求一面如果过度了,也是不行的,正如孔子所言的“过犹不及”。

也许你会说你是理科生,不懂辩证法,没关系,其实这种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早已通过母语渗透在你的思维里,它体现在我们的词义色彩上,意思相同或接近的词,它可能既有褒义的表述,也有贬义的表述,如果我们把材料的一个观点P赋予一个褒义的表述,那么跟这个词含义接近的贬义表述是不是这种做法太过了的表现,跟它对立的¬P,同样也各有一个褒义和贬义的表述。这样讲很抽象对不对,没事,我们来看个例子: 【2012年江西卷】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材料第一句“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很显然这里用一种形象的表达一种知足的主张,那如果我们把P定义为“知足常乐”的,那么我们可以相应的把¬P定义为“积极进取”。“知足常乐”和“积极进取”之间,我们支持一个反对一个,显然都是不合适的,它们都是褒义词,于是我们就可以用刚才的方法,分别为它们找到一个同义的贬义词:从消极的方面讲,“知足常乐”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过度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贪得无厌”?

这个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选择支持的P“知足常乐”的时候,你反对的不是“积极进取”而是“贪得无厌”;如果你支持¬P“积极进取”,那么你反对的不是“知足常乐”而是“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

这样我们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是用词的褒贬义,为看似对立P和¬P切分出了四个维度,我们再赋予另外两个贬义的维度两个符号,就用“太P”和“太¬P”来表示吧。

我们用符号表示这种立意方法就是:支持P,反对太¬P;或者支持¬P,反对太P。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就叫“一个观点的四个维度”吧。

其实这种方法,从思维的本质上来说,还是将对立的两个材料看作是对立的关系,只是在具体立论的时候的注意遣词造句的褒贬而已。为了讲得更清楚一点,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2014年福建卷】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很多人把“空谷”理解成人生的困境与挫折,而“想到的是悬崖”则意味着以悲观绝望的心态来对待人生的困境,而“想到的是栈道桥梁”则代表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寻找克服和战胜这些人生困境的途径与方法。

这则材料如果简单粗暴地理解成消极悲观与积极乐观的选择,那显然是很难写出深度的,我们不妨给它来作个一分为二的切分:

如果空谷是一个客观事物,而且是未曾经历或者是我们有限的经验和认知尚且无法全面了解的事物,那么对待这样的事物,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想成“悬崖”的,就不能是一种谨慎吗?而谨慎过度了,就变成悲观消极。反过来,认为有“栈道桥梁”则不失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一味地认为肯定有“栈道桥梁”,是不是也是一种疏忽大意、过度乐观呢?

为了方便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提到转基因食物,有人认为这是断子绝孙的东西,恨不得国家动用暴力机器来消灭它;有人则认为应当谨慎地对待,最起码要在转基因食品上标注出来,让消费者自行选择;也有人认为人类的进化正是伴随着新食物探索前进的,应当乐观看待转基因,积极消除和减少转基因食物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危害;也有人认为眼不见为净,不论好歹,吃了再说,生死有命。

在上面的分析中,面对“空谷”这一未知事物,P为谨慎小心的态度,¬P积极面对的主张,那么相对应的太P则为消极悲观,太¬P为盲目乐观、疏忽大意。我们就可以这样对文章进行立意: [角度一] 简单粗暴地支持P和反对¬P

人生不可避免地会有时走入如空谷般的困境,这时面对人生空谷的态度决定最终的结局,积极乐观地面对,相信“栈道桥梁”的存在,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反之,一味认为空谷即为不可跨越的悬崖,选择放弃任命,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角度二]支持P,反对太¬P

空谷作为一种未知事物,我们无法知道它是不可跨越的悬崖,还是仅仅为有栈道与桥梁可以通过的空谷。同样,面对生命中未曾经历或者不能全知的事物,很多人用谨慎的态度予以怀疑,但是过度谨慎则易沦入悲观消极,拒绝一切,进而无所作为。因此,持有谨慎的态度固然重要,但需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探索,同时又不能过于乐观疏忽大意。 [角度三] 支持¬P,反对太P

空谷作为一种未知事物,我们无法知道它是不可跨越的悬崖,还是仅仅为有栈道与桥梁可以通过的空谷。同样,面对生命中未曾经历或者不能全知的事物,很多人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迎接和对待,但是过于乐观则易陷入疏忽大意,后果难以预料。因此,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探索固然重要,但过程中需要谨慎小心,同时又不能过于谨慎而畏首畏尾、停滞不前。

用“一个观点的四个维度”的分析方法,为对立型材料作文立意,提升文章的思辨性,你看懂、学会了吗?一下几道题,不妨一试: 【一·2013年上海卷】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二·2013年安徽卷】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三】

有人说:真正成功的人,本质上流着叛逆的血,摆脱一切限制。 也有人说:一支笔,可以画,可以写,但必须让一只手握住。 【四】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上一篇:机电标准化考试卷下一篇:感恩父母感谢有你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