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愁别恨话“悠悠”——诗词“水”意象浅析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湖北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曾为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同为送别诗, 有趣的是两首诗都写到了水, 命题者题目出得也很巧妙:两首诗都写到了水, 各有什么寓意?

题目的参考答案很简单也很简洁:上一首 (《丹阳送韦参军》) 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然而当年这条题目的得分率却很低, 原因就在于考生对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水”的内涵———即水的意象的理解还不够细致深入。

其实, 在古代诗词中, 水的意象大多用来象征人们愁思忧伤的绵长, 这一点可以从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得到佐证。如诗经中“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卫风·氓》) , 一方面写出了淇水的水势浩大, 另一方面也象征忧伤的无法排遣。又如“沔彼流水, 其流汤汤。……心之忧矣, 不可弥忘” (《小雅·沔水》) , 更是借水起兴, 抒发自己无穷无尽的愁思。《诗经》中描写悲愁感伤情绪的最常用的一个词是“悠悠”。“悠”字由“攸”和“心”构成, 《说文》对“攸”的解释为“攸, 行水也”。“攸攸”则为流水貌。“攸”加“心”则成为“悠”, 表示愁思忧伤如流水一样绵长不断。也就是说, “悠”其实就是一个特意用水的绵长来表现愁思的汉字。《诗经》多“悠悠”, 如“悠哉悠哉” (《周南·关雎》) “我心悠悠” (《邶风·泉水》) “悠悠我心” (《郑风·子衿》) 等, “悠悠”之意, 历代注家皆解释为:“悠, 思也。”用来表现内心无法排遣的忧愁。

《诗经》开创的这种用水来表现愁思的手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另一浪漫主义诗歌的渊薮———《楚辞》也延续了这一传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借助水这一意想抒发自己悲愤、痛苦的哀愁, 如《涉江》《哀郢》等, 望着滔滔江水, 诗人想到了故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不由得悲从中来:迢迢长江水, 焉能载得下自己怀念故都、依依不舍的万般哀情?诗人将哀悼愁苦之情与浩荡江水相结合, 收到了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伴随着诗歌的发展, 后世诗人也将这种手法进一步发扬光大。唐宋诗词中, 借水来表达离愁别恨的不胜枚举。如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崔道融的“淡淡长江水, 悠悠远客行”《客人》, 无不是用水的连绵不绝来表现离别的不舍之情。宋词更是将水这一意象的作用发挥到来极致, 水就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从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忆江南》, 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再到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等等。

严维的《丹阳送送韦参军》正是这类诗歌的典型代表:友人已随舟远去, 只留下诗人站在江边长时间的眺望着。秋日黄昏, 江面上寒鸦点点, 更增添离人愁思。可是, 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 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包含着作者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以及对友人无限思念的深情。

水成为愁绪的代名词, 由水之属性生发与体现出的愁思的内容和意义也越来越丰富, 如时间的流逝, 青春的失落, 荣华的消失, 历史的变迁, 宇宙间的衰变, 事物之不可复返, 这些无不勾起人们的愁思。于是, 人生的无限坎坷、悲痛、苦闷、压抑、失望、沮丧、哀伤、悲愤、无奈……皆被储入了水的意象中。[1]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就是借“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的宫前水, 来表达“古今情”:古往今来, 多少有才之人, 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 而皓首穷经, 轻掷韶华;古往今来, 多少有为之人, 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 而拜倒皇宫阶下, 屈辱一生。[2]正是这条宫前水, 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 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在这宫前流水里, 既有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也有对国家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 还包含着对人世沧桑的历史的思考和慨叹。

要之, 为何历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借水来写愁呢?这是因为:水就是情思, 就是悲伤, 就是哀怨, 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古人最深沉、最激烈、最无法消解的痛苦, 通过水这一意象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3]

有趣的是, 美国芝加哥大学文学教授麦克林恩写了一篇自传性小说, 题目就叫《一江流过水悠悠》。文章的一个经典片段就是主人公诺曼在退休以后, 来到自己的出生地———古老的大泥腿河畔, 回忆起兄弟二人 (主人公的弟弟保罗因嗜赌致盛年早逝世) 和老父一起垂钓的情景, 流水悠悠, 往事悠悠, 诺曼似乎在岩石下喁喁细语的水声中听到了逝者的话语, 哀思逐水流。作者正是借助流水悠悠, 表现对挚爱亲人的哀痛和无尽思念。

中西方的文人不约而同地选择用“水悠悠”来表现真挚深厚而又绵长的愁思, 从这个意义上说, 水这一意象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全人类最深沉、最激烈、最无法消解的痛苦情感的代名词。

摘要:湖北省语文高考的一道诗歌鉴赏题——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得分较低, 主要原因在于考生对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水”的内涵——即水的意象的理解还不够细致深入。我们不妨从诗歌的源头《诗经》入手, 探究“水”这一意象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特别抓住古人喜欢借“水”意象表达忧思绵长的关键词“悠悠”, 结合各朝代典型诗词中出现的“水”意象, 解析“水”意象中包含的真挚情感, 以及由此生发出的越来越丰富的情感内涵, 并最终总结出古人喜欢借水来写愁的原因。

关键词:“水”意象,悠悠

参考文献

[1] 参见刘毓庆《中国文学中水之神话意象的考察》原载《文艺研究》1996-01-21.

[2] 参见《唐诗鉴赏辞典》.

[3] 参见李金坤《风骚比较新论》江西出版社.

上一篇:绿色建筑施工质量管控措施下一篇:浅析项目投资评价指标在中小企业的应用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